logo icon arrow-down close comment conversations like prompt vote wechat verified best_answerer verified_and_best_answerer live_emoji star question article live ebook touch to download remove edit answer reward tagline show rewarders list arrow right
考古工作者
反对目前排第一的匿名回答。其大意是说,城市化和遗址整体保护存在冲突,而隋唐长安城与现代的西安市建成区之间重合度太高,因此保护了若干重要的点已经难能可贵了。
首先是汉长安城、隋唐长安城、明清西安和现代西安的位置关系,网上找的图凑合看一下:
汉长安城遗址在西北郊二三环之间、黑色虚线包围的区域。汉长安城废弃后当地就是乡村+农田。
隋唐长安城遗址是蓝色实线包围的区域+东北角的黑色虚线的大明宫,遗址北半部都在二环内,其中皇城遗址大体对应现在地表上的明城墙,即图中红色实线范围。唐长安城除了郭城基本废弃,城北部略偏东的那块地其实是一直沿用的城市核心区域(从唐末五代的韩建新城,到明清西安城,直到20世纪),建国前西安的城市建成区基本就在明城墙范围内。
现在的西安城市空间结构,主要是在明清西安的基础上经过建国后四次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形成的。 其中对两个遗址保护状况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1953年的第一部城市总体规划(1954—1972年) ,它在决定避让汉长安城遗址、把北郊作为遗址保护区的同时,并未把唐长安城遗址当作一个整体予以保护(比如避让北郊的大明宫,局部保护标志性古建,如明城墙、大小雁塔、钟鼓楼),相反,该规划实际上视现代的西安是历史上唐长安-明清西安的延续,确定延续古城轴线对称的空间分布模式,沿袭棋盘路网,保持古城风貌,与唐长安城关系最大的市中心被规划为商贸居住区、南郊被规划为文教区, 这就决定了以后这些地方肯定会被现代建筑覆压。
问题是:
1.建国后隋唐长安城遗址的保存状况如何?
匿名答案中提到“ 南郊在隋唐长安城遗址之上,虽然经历了一千多年早已不见当年长安的痕迹,…… ”纯粹是胡扯。实际上虽然更早的时候也有破坏,但建国后隋唐长安城遗址还有相当城墙、城门乃至建筑基址是在地表可见的。
1957年,陕西省文管会对隋唐长安城遗址进行勘测钻探,基本弄清了城垣的位置、长度和门址。四面城垣的破坏状况,以南墙保存最好,东、西两面城墙有破坏,只有北墙因连接市区所以破坏比较严重,但即使是北墙,也“尚有存留于地面上的土丘遗迹数个,可为依据,如丹凤门和纸坊村内的残墙长约100公尺高约两公尺……”。 (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资料》,《人文杂志》1958:1,85—95;《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考古学报》1958:3,79—94。)
“曲江公社1976年夏季改土大会战”,是一次以“农业学大寨”的面目出现的大肆破坏西安大遗址的活动,现追忆这一过程如下:曲江池为唐长安城东南隅的名胜区,为唐长安城的一个组成部分,……唐代此一地带已宫殿连绵、阁楼起伏。曲江公社的南部与长安县交界处为汉宣帝刘询的杜陵,后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曲江地区也是文物遗迹、遗物密集地区,是西安大遗址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当时并未划分为文物保护单位。从保存至今的《曲江公社1976年夏季改土大会战战区示意图》和《汉唐曲江水道塬岭示意图》看,当时西安市有关部门虽也明白曲江地区汉唐文物遗迹密集,但仍倾其权力调集西安市郊区各公社的劳力达数万人,甚至运用机械设施,对这积淀汉唐文化的文物遗址大肆蹂躏、破坏,划分包干区,在短短的二、三个月中,“战天斗地”,移岭填谷,沧海桑田一瞬间,将杜陵和曲江池一带汉唐遗址形貌做了一个根本的改变。笔者参与记录发现的汉唐建筑遗址数十处,在土地一片狼藉中收集砖、瓦、俑、钱币、瓷杯、铠甲、玉雕龙头等大量汉唐时期的文物,亲眼目睹了这一破坏古代文物遗址的浩劫行为,虽痛心疾首,但也无可奈何。( 钱玉成:《文革期间的西安大遗址》,《中国文物报》 2013年3月1日7版、3月15日7版、3月29日7版。 )
2.当地政府是否在保护遗址方面“ 已经相当尽力了 ”?
主观上尽力与否确实很难衡量,但从种种迹象显示,至少是没有尽与汉长城遗址同样的力。否则难以解释两者在进入国保时间上的巨大差异:
汉长安城遗址: 1956年由陕西省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唐长安城遗址:1956年和195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先后公布了第一批133处、第二批168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没有隋唐长安城遗址(只有大明宫遗址、兴庆宫遗址等列入)。 1984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在公布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仅将掖廷宫南墙遗址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务院于1961年、1982年和1988年先后三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没有隋唐长安城遗址(只有大明宫遗址列入国一)。
我国的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制度实行的是逐级升格机制,即一般国保从省保中选择,省保从县保中选择,没列入省保的话,如果不是出于新近的考古发现,很少有直接跳级到国保的。可能最后国家文物局也看不下去了, 1996年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隋大兴唐长安城被直接列入。 按照文物保护法, “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在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直接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报国务院核定公布。” 隋唐长安城遗址就是“直接确定”的一个例子。
3.除了经济建设中的提前避让之外,是不是就没有别的保护遗址的办法了?
匿名答案中把“保护”理解得过于狭隘和绝对。必须要强调一点,遗址上盖现代高层建筑不等于遗址没有保护,保护是分成不同层次的,不具备整体保护条件起码可以部分保护,不能原地保护的遗址还可以抢救性发掘保存下来一份考古资料。对于那些发掘的地方,抢救完了该怎么建还怎么建——这也就是说最低限度的文物保护不是和城建有绝对冲突,只不过要求后者晚两三个月时间留给考古工作者。就算保护程度不如汉长安城,我们退而求其次总比完全舍弃不管要强吧?
五六十年代的考古工作,除了全面勘察隋唐长安城的城墙城门、里坊、街道格局之外,还重点发掘了大明宫麟德殿和含元殿、兴庆宫、芙蓉园、西市等遗址。这些地方就学术价值来说当然大于郭城内的普通里坊,而且有些同一面临破坏、存在抢救压力,在考古工作人员和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只能集中力量投入少数遗址。这样,同时期西安城建向南扩张,逐渐占据隋唐长安城遗址南部时,考古工作者是无力介入其中进行抢救性发掘的,或者说远远跟不上城市建设(1953年的城市规划预计城市20年后的人口数量是120万,可到1959年人口就达到125万人,1972年已经突破400万);就算有余力,隋唐长安城遗址本身(除了大明宫、兴庆宫等个别区域)也没有足够的法律保障。
4.如果说90年代中期以前,隋唐长安城遗址作为一个整体的保护得不到重视,那么进入国保名单之后,情况总该好转了吧?很遗憾,回答还是否定的。这就不能单纯怪罪到“不可避免的城市化趋势”上面,因为城市化建设哪里都有,可在这么高规格的遗址上面还存在如此多的违法破坏的实例,全国都没几个。而且要命的是,现在的建筑基坑可比五六十年代的建筑地基深得多,足以将遗址文化层全部毁灭。
1996年隋唐长安城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文物管理部门一直没有明确界定其保护范围,只对此前公布为全国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宫殿、古建等遗址,诸如大明宫遗址、兴庆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青龙寺、天坛遗址等,界定了保护范围。此外,只对已经发掘取得考古成果的重要遗址,诸如明德门、延平门、含光门、掖庭宫南墙(西五台)等遗址进行了征地保护、树立标志和展示开放,对其他遗址还缺少划定保护范围、树立保护标志等必要的保护措施。在这样的情况下:
原在莲湖公园湖岸南侧的宫城南墙的正门——承天门遗址,地面存有的门址夯土堆及可见的门洞遗址已无迹可寻;
唐城西墙遗存最好的金光门,地面上高3米多、直径达10米的夯土墩已荡然无存;
唐城南墙西侧的安化门遗址,地面原有巨大的夯土门墩,宽7.2米的三个门道清晰可见,1996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调查时尚存,今已无迹可寻;
启夏门、延兴门、春明门等遗址也都地面无迹可寻,或被现代建筑叠压。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城市建设大规模开展,隋唐长安城遗址基本为现代建筑覆盖。在隋唐长安城遗址中进行的建设工程,基本上都未能遵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履行报批手续、进行必要的考古钻探和发掘,对长安城遗址保护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摘自:韩保全:隋唐长安城遗址,纠结40年是否列为文保单位_瞭望_新浪博客)
我们要重点指出的是,目前西安的城市建设中还存在不少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现象:
一些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长安城遗址”范围内的大型建筑项目,没有经过报批市、省、国家文物局,就进行立项和设计建设,如大雁塔广场、西市商贸城等项目。
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西安地铁车站、城中村改造、商住楼等项目,多数没有进行考古发掘。
2015年,在西市遗址由西安大唐西市实业有限公司建设的“大唐西市三期佳郡”项目,就是典型的一例。这个项目未经考古勘探和发掘就开工建设,致使商肆、作坊遗迹密集的西市西南部分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这些做法如不加以纠正,势必将西安市引以为骄傲的唐长安城遗址破坏得更加支离破碎,甚至连根铲除。
以现在西安城市发展的现实情况,我们并非全然反对在隋唐长安城遗址范围内进行建设,只是希望在文物保护法的框架下履行报批手续,由考古机构先行调查、发掘,尽可能地获取遗址的各种信息,再由文物保护专家研究遗址、遗迹的保护办法,最终决定建设项目是否可以通过审批。
值得一提的是,唐东都洛阳城址也压在现代城市之下,城址的保护也存在着与西安同样的问题,但由于洛阳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时间比较早,执行文物保护法、进行配合基建的考古工作起步也早,虽然建设项目也很多,但涉及到的唐城遗址都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应天门、定鼎门、上阳宫、九州池、宋代衙署等重要遗址都得到了及时的清理和发掘,共计发掘遗迹200余处,获取了丰富的考古资料,值得借鉴学习。
(摘自:张建林、龚国强: 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的最后机会_瞭望_新浪博客)
总结起来如下:
1.在最初做关于文物保护的决策时,唐长安城遗址的起点或禀赋不如汉长安城遗址。
2.在唐长安城遗址保存较好的时候,考古工作没有和城市规划全面对接,文物保护的能力和意愿都不足,丧失了抢救遗址南半部的机会窗口。
3.形成路径依赖之后,唐长安城的考古工作很难做,已经成为整个西安的文保洼地。在遗址工作的著名考古学家缺乏正常渠道进行沟通,反而要去《瞭望》上发表署名文章呼吁,可见问题已经严重到何种地步。
匿名用户
因为隋唐长安城遗址紧挨明城墙以南,城市发展基本上很难绕开这片区域。
不是允许在隋唐长安城遗址上建设,而是当时城市化的趋势难以避免。
图为历代西安城位置示意图,周沣京西周镐京秦咸阳汉长安隋大兴唐长安明清西安民国西京。
图为汉长安城遗址,唐长安城遗址和今西安市所辖区域示意地图。
①隋唐长安城的情况
隋唐长安城分四部分,最外是外郭城,中间的北部是皇城,皇城北端正中是宫城,宫城东北的龙首原上是大明宫。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唐末朱温攻入长安下令拆毁长安城,留守长安的节度使放弃了外郭城和宫城,长安城的范围缩小到皇城以内,自唐末到民国西安城的规模一直只有唐皇城略大(明代筑西安府城各向东向北各扩建了三分之一形成如今西安城墙的规模),西安城墙以外的部分都逐渐荒弃基本成为耕地,唐代被朱温拆毁以后遗留下来的建筑也在一千年的风云变幻里成为断壁残垣 有的已埋入地下成为遗址。
明代扩建西安城见我的回答为什么西安的南大街和北大街长度不一样? - 薛一山williamxue 的回答
隋唐长安城遗址和西安市建成区高度重合,西安城墙就是在唐皇城遗址上扩建而成。
建国以后随着西安市的发展,城市迅速走出城墙,向外扩张,现如今基本已经覆盖了整个隋唐长安城。隋唐长安城的东城墙基本与东二环重合,西城墙与西二环重合,北城墙与一环外的自强路重合,大明宫部分凸出最北接近北二环,南城墙也快到三环附近,与如今西安市建成区高度重合。
②汉长安城遗址的情况
汉长安城遗址和隋唐长安城遗址情况不同,它分布在西安北二外以外的西北郊区,距离中心城区(西安明城墙)较远,一直对它采取荒地模式进行保护,即不布局任何工业和建设,和城市中间还有汉城湖【团结水库】和主城区隔开,再加上西安一直限制北郊的发展,直到90年代北郊还一片破败,后来建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北郊才迅速发展起来,【不得不赞一下我们现在高大上的经开区】,城市扩张到汉长安城周围已经是0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
即便如此,汉长安城内还是有聚居的村落对遗址造成破坏,拆迁和保护都十分困难。
③ 为什么汉长安城遗址上没有城市建设,而隋唐长安已被现在的西安市区重合?
这要从建国以后的西安城市发展说起。
1952年编制的西安市规划,工业区设在文物古迹相对较少的东西郊区,且离城墙都十分远。纺织工业分布在东郊浐灞以东,电子工业机械制造分布在西郊。北郊由于有陇海铁路阻隔以及唐大明宫遗址,被限制开发,只作为仓储用地和遗址保护区。南郊在隋唐长安城遗址之上,虽然经历了一千多年早已不见当年长安的痕迹,但还是没有在南郊布局任何工业,只是把所有大学和科研院所都布局在这里,打造成文教区,同时对南郊的遗址和古建筑都进行了保护,建设成绿地公园,如大雁塔(慈恩寺),小雁塔(荐福寺),青龙寺,明德门,曲江池,芙蓉园,唐天坛等,算是进行了点状保护。
从一五计划开始,西安凭借着国家布局了许多大型的军工国企,苏联投资的17个工业项目(全国城市之首),东部迁来的和本地建立的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西安市区人口从50年的60万迅速增长到60年的130万,人口的迅速膨胀导致城市的迅速扩张,西安不再偏安于明城墙之内,而是迅速向南发展,南郊多是古建筑区,公园和高校,环境比布局工业的东西郊要好得多。为了解决急剧膨胀的城市人口,许多国企,高校,科研院所的家属区都建设在南郊,城市向南发展的速度最快,南郊已不再是城市郊区而是西安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隋唐长安城就主要分布在南郊。。
国统时期,民国陪都西京地图,城市龟缩在明城墙以内,只有四门的关城延伸到城外。
70年代地图,明显可见南郊的市区范围比东西郊大得多,长安路是主干道发展最快,已发展到电视塔附近,其他向南的主干道如文艺路含光路朱雀路雁塔路都只到二环附近,当时往南还不是市区。
(当时还没有二环路,这里引用只是用来说明城市范围)城市距离汉长安城遗址区还很远,这时的地图甚至没有把汉长安城框进去。
80年代规划图,南郊基本已扩展到现在的长安区境内了。其他城南主干道都已跨过二环抵达三环,和长安路并驾齐驱了,西南郊和东南郊已逐步变成市区,东郊二环外除纺织城一片空白,西郊刚刚跨过二环,北郊还只停留在一环外的龙首村附近。汉长安城依旧只有一半部分进入版图。
99年地图,东西郊都有了很大发展,南郊范围更加扩大,东南郊的曲江和西南郊的高新开始起步,北郊终于发展到了二环脚下,然而二环以北除了西安城市运动会场馆城运村以外依旧一片空白。
10年左右的西安地图,随着西安市政府北迁、经开区崛起,北郊经济迅速发展,人口也迅速膨胀,市区范围迅速扩张到三环,西安的市区向北向西发展终于包围了汉长安城遗址区,隔着汉城湖和未央宫相望,东北郊的浐灞生态区由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也已经发展起来了,西南的高新区高楼林立鳞次栉比,东南的曲江已经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至此西安市的市区范围已经全部覆盖了隋唐长安城遗址。
由于隋唐长安城和明清西安距离太近甚至部分高度重合,再加上城市的迅速发展,当时的城市化建设需求更甚于古遗址保护,以当时的经济实力,梁陈方案所谓离开旧城另择地区建新城并不现实。
北京都无力另建新城,更何况西安呢。而西安把工业布局在遗址较少的东西郊区,在遗址区古建筑附近建立公园,点状保护大小雁塔青龙寺曲江池唐城墙唐天坛等遗址点。三番五次的拒绝二汽和飞机厂要在汉长安城建工厂的需求,限制北郊发展大规模工业,保护大明宫遗址。
国家不重视,以一个城市的实力保护如此已经相当尽力了。
如何看待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对西安历史古建的改造与拆迁? - 薛一山williamxue 的回答
隋唐长安城,明清西安城,现代西安市高度重合,因此无法整体保护。
不然整个西安南北三环东西二环都不能有任何建设了。
因此,不是允许在隋唐长安城遗址上进行城市建设,而是当时城市化的趋势难以避免。
logo icon arrow-down close comment conversations like prompt vote wechat verified best_answerer verified_and_best_answerer live_emoji star question article live ebook touch to download remove edit answer reward tagline show rewarders list arrow right
考古工作者
反对目前排第一的匿名回答。其大意是说,城市化和遗址整体保护存在冲突,而隋唐长安城与现代的西安市建成区之间重合度太高,因此保护了若干重要的点已经难能可贵了。
首先是汉长安城、隋唐长安城、明清西安和现代西安的位置关系,网上找的图凑合看一下:
汉长安城遗址在西北郊二三环之间、黑色虚线包围的区域。汉长安城废弃后当地就是乡村+农田。
隋唐长安城遗址是蓝色实线包围的区域+东北角的黑色虚线的大明宫,遗址北半部都在二环内,其中皇城遗址大体对应现在地表上的明城墙,即图中红色实线范围。唐长安城除了郭城基本废弃,城北部略偏东的那块地其实是一直沿用的城市核心区域(从唐末五代的韩建新城,到明清西安城,直到20世纪),建国前西安的城市建成区基本就在明城墙范围内。
现在的西安城市空间结构,主要是在明清西安的基础上经过建国后四次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形成的。 其中对两个遗址保护状况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1953年的第一部城市总体规划(1954—1972年) ,它在决定避让汉长安城遗址、把北郊作为遗址保护区的同时,并未把唐长安城遗址当作一个整体予以保护(比如避让北郊的大明宫,局部保护标志性古建,如明城墙、大小雁塔、钟鼓楼),相反,该规划实际上视现代的西安是历史上唐长安-明清西安的延续,确定延续古城轴线对称的空间分布模式,沿袭棋盘路网,保持古城风貌,与唐长安城关系最大的市中心被规划为商贸居住区、南郊被规划为文教区, 这就决定了以后这些地方肯定会被现代建筑覆压。
问题是:
1.建国后隋唐长安城遗址的保存状况如何?
匿名答案中提到“ 南郊在隋唐长安城遗址之上,虽然经历了一千多年早已不见当年长安的痕迹,…… ”纯粹是胡扯。实际上虽然更早的时候也有破坏,但建国后隋唐长安城遗址还有相当城墙、城门乃至建筑基址是在地表可见的。
1957年,陕西省文管会对隋唐长安城遗址进行勘测钻探,基本弄清了城垣的位置、长度和门址。四面城垣的破坏状况,以南墙保存最好,东、西两面城墙有破坏,只有北墙因连接市区所以破坏比较严重,但即使是北墙,也“尚有存留于地面上的土丘遗迹数个,可为依据,如丹凤门和纸坊村内的残墙长约100公尺高约两公尺……”。 (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资料》,《人文杂志》1958:1,85—95;《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考古学报》1958:3,79—94。)
“曲江公社1976年夏季改土大会战”,是一次以“农业学大寨”的面目出现的大肆破坏西安大遗址的活动,现追忆这一过程如下:曲江池为唐长安城东南隅的名胜区,为唐长安城的一个组成部分,……唐代此一地带已宫殿连绵、阁楼起伏。曲江公社的南部与长安县交界处为汉宣帝刘询的杜陵,后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曲江地区也是文物遗迹、遗物密集地区,是西安大遗址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当时并未划分为文物保护单位。从保存至今的《曲江公社1976年夏季改土大会战战区示意图》和《汉唐曲江水道塬岭示意图》看,当时西安市有关部门虽也明白曲江地区汉唐文物遗迹密集,但仍倾其权力调集西安市郊区各公社的劳力达数万人,甚至运用机械设施,对这积淀汉唐文化的文物遗址大肆蹂躏、破坏,划分包干区,在短短的二、三个月中,“战天斗地”,移岭填谷,沧海桑田一瞬间,将杜陵和曲江池一带汉唐遗址形貌做了一个根本的改变。笔者参与记录发现的汉唐建筑遗址数十处,在土地一片狼藉中收集砖、瓦、俑、钱币、瓷杯、铠甲、玉雕龙头等大量汉唐时期的文物,亲眼目睹了这一破坏古代文物遗址的浩劫行为,虽痛心疾首,但也无可奈何。( 钱玉成:《文革期间的西安大遗址》,《中国文物报》 2013年3月1日7版、3月15日7版、3月29日7版。 )
2.当地政府是否在保护遗址方面“ 已经相当尽力了 ”?
主观上尽力与否确实很难衡量,但从种种迹象显示,至少是没有尽与汉长城遗址同样的力。否则难以解释两者在进入国保时间上的巨大差异:
汉长安城遗址: 1956年由陕西省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唐长安城遗址:1956年和195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先后公布了第一批133处、第二批168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没有隋唐长安城遗址(只有大明宫遗址、兴庆宫遗址等列入)。 1984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在公布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仅将掖廷宫南墙遗址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务院于1961年、1982年和1988年先后三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没有隋唐长安城遗址(只有大明宫遗址列入国一)。
我国的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制度实行的是逐级升格机制,即一般国保从省保中选择,省保从县保中选择,没列入省保的话,如果不是出于新近的考古发现,很少有直接跳级到国保的。可能最后国家文物局也看不下去了, 1996年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隋大兴唐长安城被直接列入。 按照文物保护法, “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在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直接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报国务院核定公布。” 隋唐长安城遗址就是“直接确定”的一个例子。
3.除了经济建设中的提前避让之外,是不是就没有别的保护遗址的办法了?
匿名答案中把“保护”理解得过于狭隘和绝对。必须要强调一点,遗址上盖现代高层建筑不等于遗址没有保护,保护是分成不同层次的,不具备整体保护条件起码可以部分保护,不能原地保护的遗址还可以抢救性发掘保存下来一份考古资料。对于那些发掘的地方,抢救完了该怎么建还怎么建——这也就是说最低限度的文物保护不是和城建有绝对冲突,只不过要求后者晚两三个月时间留给考古工作者。就算保护程度不如汉长安城,我们退而求其次总比完全舍弃不管要强吧?
五六十年代的考古工作,除了全面勘察隋唐长安城的城墙城门、里坊、街道格局之外,还重点发掘了大明宫麟德殿和含元殿、兴庆宫、芙蓉园、西市等遗址。这些地方就学术价值来说当然大于郭城内的普通里坊,而且有些同一面临破坏、存在抢救压力,在考古工作人员和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只能集中力量投入少数遗址。这样,同时期西安城建向南扩张,逐渐占据隋唐长安城遗址南部时,考古工作者是无力介入其中进行抢救性发掘的,或者说远远跟不上城市建设(1953年的城市规划预计城市20年后的人口数量是120万,可到1959年人口就达到125万人,1972年已经突破400万);就算有余力,隋唐长安城遗址本身(除了大明宫、兴庆宫等个别区域)也没有足够的法律保障。
4.如果说90年代中期以前,隋唐长安城遗址作为一个整体的保护得不到重视,那么进入国保名单之后,情况总该好转了吧?很遗憾,回答还是否定的。这就不能单纯怪罪到“不可避免的城市化趋势”上面,因为城市化建设哪里都有,可在这么高规格的遗址上面还存在如此多的违法破坏的实例,全国都没几个。而且要命的是,现在的建筑基坑可比五六十年代的建筑地基深得多,足以将遗址文化层全部毁灭。
1996年隋唐长安城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文物管理部门一直没有明确界定其保护范围,只对此前公布为全国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宫殿、古建等遗址,诸如大明宫遗址、兴庆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青龙寺、天坛遗址等,界定了保护范围。此外,只对已经发掘取得考古成果的重要遗址,诸如明德门、延平门、含光门、掖庭宫南墙(西五台)等遗址进行了征地保护、树立标志和展示开放,对其他遗址还缺少划定保护范围、树立保护标志等必要的保护措施。在这样的情况下:
原在莲湖公园湖岸南侧的宫城南墙的正门——承天门遗址,地面存有的门址夯土堆及可见的门洞遗址已无迹可寻;
唐城西墙遗存最好的金光门,地面上高3米多、直径达10米的夯土墩已荡然无存;
唐城南墙西侧的安化门遗址,地面原有巨大的夯土门墩,宽7.2米的三个门道清晰可见,1996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调查时尚存,今已无迹可寻;
启夏门、延兴门、春明门等遗址也都地面无迹可寻,或被现代建筑叠压。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城市建设大规模开展,隋唐长安城遗址基本为现代建筑覆盖。在隋唐长安城遗址中进行的建设工程,基本上都未能遵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履行报批手续、进行必要的考古钻探和发掘,对长安城遗址保护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摘自:韩保全:隋唐长安城遗址,纠结40年是否列为文保单位_瞭望_新浪博客)
我们要重点指出的是,目前西安的城市建设中还存在不少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现象:
一些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长安城遗址”范围内的大型建筑项目,没有经过报批市、省、国家文物局,就进行立项和设计建设,如大雁塔广场、西市商贸城等项目。
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西安地铁车站、城中村改造、商住楼等项目,多数没有进行考古发掘。
2015年,在西市遗址由西安大唐西市实业有限公司建设的“大唐西市三期佳郡”项目,就是典型的一例。这个项目未经考古勘探和发掘就开工建设,致使商肆、作坊遗迹密集的西市西南部分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这些做法如不加以纠正,势必将西安市引以为骄傲的唐长安城遗址破坏得更加支离破碎,甚至连根铲除。
以现在西安城市发展的现实情况,我们并非全然反对在隋唐长安城遗址范围内进行建设,只是希望在文物保护法的框架下履行报批手续,由考古机构先行调查、发掘,尽可能地获取遗址的各种信息,再由文物保护专家研究遗址、遗迹的保护办法,最终决定建设项目是否可以通过审批。
值得一提的是,唐东都洛阳城址也压在现代城市之下,城址的保护也存在着与西安同样的问题,但由于洛阳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时间比较早,执行文物保护法、进行配合基建的考古工作起步也早,虽然建设项目也很多,但涉及到的唐城遗址都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应天门、定鼎门、上阳宫、九州池、宋代衙署等重要遗址都得到了及时的清理和发掘,共计发掘遗迹200余处,获取了丰富的考古资料,值得借鉴学习。
(摘自:张建林、龚国强: 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的最后机会_瞭望_新浪博客)
总结起来如下:
1.在最初做关于文物保护的决策时,唐长安城遗址的起点或禀赋不如汉长安城遗址。
2.在唐长安城遗址保存较好的时候,考古工作没有和城市规划全面对接,文物保护的能力和意愿都不足,丧失了抢救遗址南半部的机会窗口。
3.形成路径依赖之后,唐长安城的考古工作很难做,已经成为整个西安的文保洼地。在遗址工作的著名考古学家缺乏正常渠道进行沟通,反而要去《瞭望》上发表署名文章呼吁,可见问题已经严重到何种地步。
匿名用户
因为隋唐长安城遗址紧挨明城墙以南,城市发展基本上很难绕开这片区域。
不是允许在隋唐长安城遗址上建设,而是当时城市化的趋势难以避免。
图为历代西安城位置示意图,周沣京西周镐京秦咸阳汉长安隋大兴唐长安明清西安民国西京。
图为汉长安城遗址,唐长安城遗址和今西安市所辖区域示意地图。
①隋唐长安城的情况
隋唐长安城分四部分,最外是外郭城,中间的北部是皇城,皇城北端正中是宫城,宫城东北的龙首原上是大明宫。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唐末朱温攻入长安下令拆毁长安城,留守长安的节度使放弃了外郭城和宫城,长安城的范围缩小到皇城以内,自唐末到民国西安城的规模一直只有唐皇城略大(明代筑西安府城各向东向北各扩建了三分之一形成如今西安城墙的规模),西安城墙以外的部分都逐渐荒弃基本成为耕地,唐代被朱温拆毁以后遗留下来的建筑也在一千年的风云变幻里成为断壁残垣 有的已埋入地下成为遗址。
明代扩建西安城见我的回答为什么西安的南大街和北大街长度不一样? - 薛一山williamxue 的回答
隋唐长安城遗址和西安市建成区高度重合,西安城墙就是在唐皇城遗址上扩建而成。
建国以后随着西安市的发展,城市迅速走出城墙,向外扩张,现如今基本已经覆盖了整个隋唐长安城。隋唐长安城的东城墙基本与东二环重合,西城墙与西二环重合,北城墙与一环外的自强路重合,大明宫部分凸出最北接近北二环,南城墙也快到三环附近,与如今西安市建成区高度重合。
②汉长安城遗址的情况
汉长安城遗址和隋唐长安城遗址情况不同,它分布在西安北二外以外的西北郊区,距离中心城区(西安明城墙)较远,一直对它采取荒地模式进行保护,即不布局任何工业和建设,和城市中间还有汉城湖【团结水库】和主城区隔开,再加上西安一直限制北郊的发展,直到90年代北郊还一片破败,后来建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北郊才迅速发展起来,【不得不赞一下我们现在高大上的经开区】,城市扩张到汉长安城周围已经是0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
即便如此,汉长安城内还是有聚居的村落对遗址造成破坏,拆迁和保护都十分困难。
③ 为什么汉长安城遗址上没有城市建设,而隋唐长安已被现在的西安市区重合?
这要从建国以后的西安城市发展说起。
1952年编制的西安市规划,工业区设在文物古迹相对较少的东西郊区,且离城墙都十分远。纺织工业分布在东郊浐灞以东,电子工业机械制造分布在西郊。北郊由于有陇海铁路阻隔以及唐大明宫遗址,被限制开发,只作为仓储用地和遗址保护区。南郊在隋唐长安城遗址之上,虽然经历了一千多年早已不见当年长安的痕迹,但还是没有在南郊布局任何工业,只是把所有大学和科研院所都布局在这里,打造成文教区,同时对南郊的遗址和古建筑都进行了保护,建设成绿地公园,如大雁塔(慈恩寺),小雁塔(荐福寺),青龙寺,明德门,曲江池,芙蓉园,唐天坛等,算是进行了点状保护。
从一五计划开始,西安凭借着国家布局了许多大型的军工国企,苏联投资的17个工业项目(全国城市之首),东部迁来的和本地建立的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西安市区人口从50年的60万迅速增长到60年的130万,人口的迅速膨胀导致城市的迅速扩张,西安不再偏安于明城墙之内,而是迅速向南发展,南郊多是古建筑区,公园和高校,环境比布局工业的东西郊要好得多。为了解决急剧膨胀的城市人口,许多国企,高校,科研院所的家属区都建设在南郊,城市向南发展的速度最快,南郊已不再是城市郊区而是西安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隋唐长安城就主要分布在南郊。。
国统时期,民国陪都西京地图,城市龟缩在明城墙以内,只有四门的关城延伸到城外。
70年代地图,明显可见南郊的市区范围比东西郊大得多,长安路是主干道发展最快,已发展到电视塔附近,其他向南的主干道如文艺路含光路朱雀路雁塔路都只到二环附近,当时往南还不是市区。
(当时还没有二环路,这里引用只是用来说明城市范围)城市距离汉长安城遗址区还很远,这时的地图甚至没有把汉长安城框进去。
80年代规划图,南郊基本已扩展到现在的长安区境内了。其他城南主干道都已跨过二环抵达三环,和长安路并驾齐驱了,西南郊和东南郊已逐步变成市区,东郊二环外除纺织城一片空白,西郊刚刚跨过二环,北郊还只停留在一环外的龙首村附近。汉长安城依旧只有一半部分进入版图。
99年地图,东西郊都有了很大发展,南郊范围更加扩大,东南郊的曲江和西南郊的高新开始起步,北郊终于发展到了二环脚下,然而二环以北除了西安城市运动会场馆城运村以外依旧一片空白。
10年左右的西安地图,随着西安市政府北迁、经开区崛起,北郊经济迅速发展,人口也迅速膨胀,市区范围迅速扩张到三环,西安的市区向北向西发展终于包围了汉长安城遗址区,隔着汉城湖和未央宫相望,东北郊的浐灞生态区由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也已经发展起来了,西南的高新区高楼林立鳞次栉比,东南的曲江已经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至此西安市的市区范围已经全部覆盖了隋唐长安城遗址。
由于隋唐长安城和明清西安距离太近甚至部分高度重合,再加上城市的迅速发展,当时的城市化建设需求更甚于古遗址保护,以当时的经济实力,梁陈方案所谓离开旧城另择地区建新城并不现实。
北京都无力另建新城,更何况西安呢。而西安把工业布局在遗址较少的东西郊区,在遗址区古建筑附近建立公园,点状保护大小雁塔青龙寺曲江池唐城墙唐天坛等遗址点。三番五次的拒绝二汽和飞机厂要在汉长安城建工厂的需求,限制北郊发展大规模工业,保护大明宫遗址。
国家不重视,以一个城市的实力保护如此已经相当尽力了。
如何看待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对西安历史古建的改造与拆迁? - 薛一山williamxue 的回答
隋唐长安城,明清西安城,现代西安市高度重合,因此无法整体保护。
不然整个西安南北三环东西二环都不能有任何建设了。
因此,不是允许在隋唐长安城遗址上进行城市建设,而是当时城市化的趋势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