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白居易[长恨歌]的结构及主题

  摘 要:《长恨歌》是白居易世所公认的千古佳作,对其结构的划分和主题的解读历来存在争议。可按故事的发展顺序,以“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为界,将全诗分为前、后两大段,前写生死离别,后写忠贞不渝;诗歌以帝妃之坎坷真挚的爱情个案,反映了人类共有的对理想爱情的期许,寄寓了诗人的人生感慨。

  关键词:白居易 《长恨歌》 结构 主旨

  《长恨歌》是白居易世所公认的千古佳作。清人赵翼《瓯北诗话》说:“香山诗名最著……盖其得名在《长恨》一篇。”��而关于《长恨歌》的层次��和主旨��,学界多有争议,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以为,二段分法比较符合《长恨歌》故事发展的思路,有利于对诗歌内容的把握;以帝妃之坎坷真挚的爱情个案,反映了人类共有的对理想爱情的期许,这种解读应该更容易为当下读者所接受并感动,也方能体现出经典历久弥新的魅力。下面做具体阐述。

  一

  白居易《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诗中讲述的李、杨故事,以杨家女之死为界,自然可划分为前后两大段,即开头至“回看血泪相和流”,是第一段;“黄埃散漫风萧索”至结尾,是第二段。前段主要写李杨的生死离别,后段主要写彼此的刻骨思念。第一段又可分为两层,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是第一层,极写二人欢爱的热烈;“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为第二层,略写二人死别的惨烈。显然,第一层是为第二层作伏笔,以前之大喜衬出后之大悲,人物命运陡转直下,喜剧在一瞬间变为悲剧。第二段总体上也可分为两层,“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如梦”,写汉皇的思念;“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末写仙妃的牵挂。而第一层按地点的转换又可分为三小层,即幸蜀(四大句)、归途(三大句)、长安(九大句),第二层则可分为寻觅(“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转教小玉报双成”)、出场(“闻道汉家天子使”至“梨花一枝春带雨”)、谢恩(“含情凝睇谢君王”至“不见长安见尘雾”)、托物(“唯将旧物表深情”至“天上人间会相见”)、寄词(“临别殷勤重寄词”至“在地愿为连理枝”)、作者的感叹(末两句)共六小层。至此,这首诗可以说是做到了条分缕析,显示出作者惜墨如金、字字千钧的语言功力和缜密严谨、环环相扣的巧妙构思。层次这样梳理,一目了然。鉴赏中句句落实,注意前后照应,有得心应手、胸有成竹之妙。

  二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讨论,目前相对一致的观点有三种:讽喻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其中,双重主题说较多得到学者的认可。到底确定为爱情说还是双重主题说,关键的问题是对诗歌第一段第一层的理解,即“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

  持讽喻说者认为: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汉皇沉迷声色、荒淫误国的指责,因为诗中写“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尽日君王看不足”等。笔者以为,持此论者夸大了诗中“汉皇”的社会责任,而忽视了他也有普通男子追求个人幸福的一面,此其一;其二,持此论者往往津津乐道于史实,把历史上的李杨情事与作为文学艺术作品的《长恨歌》中汉皇和杨家女的故事混为一谈;更重要的一点是,题为《长恨歌》,诗人在结尾叹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此恨”当指作品中男女主人公彼此拥有真爱却未能“执子之手,与之偕老”之遗憾。再说,诗人之“长恨”若是在“汉皇”的贪欢,他也就没有必要虚构杨家女的身份出处,“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如果说是为尊者讳,就不必非得让她姓杨,以至于那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历史人物杨玉环。那么,关于这一部分文字究竟怎样理解,才算合理呢?

  我以为,诗歌第一段第一层,主要反映了男女主人公之间惊天动地的爱情。诗中写“汉皇”“重色”,无可厚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瓦西列夫《情爱论》言:“在神话般的充满温柔、令人陶醉的爱情世界里,每个人都寻求自己美好的幻想和预期的理想,寻求内心声音向他提示的对象。诗人低语着:‘在我见到披着霞光的你以前,你已经在我心里了。’”��诗歌开篇写“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就是在叙述“汉皇”的爱情期待,为后文“天生丽质”的“杨家女”的出现做铺垫。由此也可见,在诗人的眼里,纯洁的“杨家女”是“汉皇”千盼万盼、千呼万唤的“对象”。接着,诗人以生花妙笔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杨家女”的美:她“回眸一笑”,顾盼生辉,千娇百媚,音容笑貌之间洋溢聪慧灵动可爱动人的风姿,令“六宫粉黛”黯然失色。她洁白细腻的肌肤犹如“凝脂”,她的娇弱无力(“娇无力”)、婀娜多姿的步态(“云鬓花颜金步摇”),处处散发着女性温柔可人风情万种的光彩。如此种种,皆是“汉皇”梦寐以求的“预期的理想”,在“汉皇”心里犹如暴风骤雨,掀起了惊涛骇浪,无疑,这是“汉皇”经历的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瓦西列夫说:“爱情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的神秘性和自发性,它不问原由,不顾一切,不计利害。虚幻朦胧仿佛是笼罩爱情王国的气氛。爱情从不虑及后果。”��所以,沉浸在爱情里的“汉皇”,达到了忘我的地步,甚至都忘记了自己的帝王身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忘记了他还有三宫六院:“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他们形影相随:“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他们快乐无比“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汉皇”给予“杨家女”无与伦比震惊世人的爱情:“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如果,诗中二人的爱情仅仅就以上内容戛然而止的话,也许还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爱情,二人的遇合之所以让世人欣羡,是因为其中充满了艺术的浪漫气息,有志趣喜好上的高度契合:“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这些内容会让读者自然联想到人物原型的有关事情。《旧唐书・玄宗本纪》载:明皇“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新唐书・玄宗本纪》载:明皇“性英武,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新唐书・杨贵妃传》载:杨玉环“善歌舞,邃晓音律,且智算警颖”��。显然,史实中的李、杨在音乐歌舞方面堪称知音。据《碧鸡漫志》等载,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就是经明皇润色而成的,元稹就有《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法曲》:“明皇度曲多新态,宛转侵淫易沉著。赤白桃李取花名,霓裳羽衣号天落。”在白诗中,这首曲子已然成为二人爱情的见证曲,那么,让二人沉醉的轻歌曼舞,就不止是声色之娱,还有技艺的切磋、雅俗的品鉴,更有知音的互赏。由此看来,文本中其二人的结合,恰是珠联璧合,是天作之合。   然而,如此完美的一场爱情却发生在一个“错误”的时间――一个王朝处于衰落的阶段,国家正在发生动乱的时期:“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而在这一时刻,身为帝王却难以自保:“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此时此刻,面对六军的发难,贵为皇帝的他,更无法保全自己心爱的女子,“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个美丽鲜活的生命在一瞬间香消玉殒:“宛转蛾眉马前死”,看着她无助地死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她的死如同她的生一样惊心动魄却又让君王肝肠寸断!是为诗歌的第二层。

  总体看第一段,写的是生死离别。第一层的情感基调是欢快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无比的喜悦,对男女主人公来说,堪称大喜,喜达巅峰。这就为第二层叙写二人的深悲巨痛做了极好的铺垫。有了前面极度的乐,方显出后面跌入谷底的悲。幸福愈多,悲伤愈深;生时愈快乐,死别才愈痛苦。在这里,生死离别可有双重的理解,一指与“昨日”甜蜜岁月的别离,二指二人的阴阳两隔。

  第二段具体刻画生者与死者彼此刻骨的思念,是这段生死不渝的爱情最感人的段落,此乃学人共识,不再赘述。

  阅读文本还可以发现,诗人非常善于摭拾史实中适于表达爱情的元素,除了反复出现在文中的“霓裳羽衣曲(舞)”之外,还有诸如“金步摇”“花钿”“钿盒”“金钗”“梨花”等,形象地营造烘托出二人温馨凄婉的爱情氛围。《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杨太真外传》:“是夕授金钗钿盒,上又自执丽水镇紫库磨金琢成步摇,至妆阁亲与插鬓。”���第一段中“金步摇”之句,是绘行绘韵的神来之笔,既有杨之固有的自信大方的形态美,又有其备受爱怜倍享爱恋的无比欢畅的神韵美。从后文亦能见出,“花钿”“钿盒”“金钗”可视为二人的定情信物,“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是二人坚贞爱情的象征。

  《国史补》记:“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在第二段,作者有意忽略了整个事件,只采撷“梨树”上一朵洁白的“梨花”,用以描摹蓬莱仙姝的冷艳姿容:“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她泪水涟涟,真情依旧,满腹心事,楚楚动人,哀婉至极又执着之至,爱之深,思之也切。

  香山《长恨歌》以“回看血泪相和流”为界分为两大部分,前写排山倒海般的乐与悲,后写绵长无期的思和念,符合故事发展的脉络。其以帝妃恋情为题材,是诗人匠心独运之作,帝妃的特殊身份正是作者彰显主题的上佳载体。一方面,诗人从帝、妃之间一见倾心、生死永诀到阴阳相盼、生死不渝的情感历程中,捕捉到人类从古到今苦苦追寻的爱情真谛和爱的至高境界――忠贞不渝,描画出人类关于爱情的最美图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其中不乏诗人自己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另一方面,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帝王尚且不能成就自己的个人幸福,何况普通百姓?诗人从帝、妃的经历中也看到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抒发了自己心中的无限感慨。

  白氏《长恨歌》,它的丰厚底蕴和无穷魅力,正如它“歌”的“长恨”,“绵绵无绝期”,也许,每个人彼时所感与此时所悟也未必相同,本文就权当是笔者品读中的灵光一闪吧。

  �������� 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59―661页,第667页,第669页。

  �� (清)赵翼著,霍松林、胡主佑校点:《瓯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7页。

  �� 张中宇:《〈长恨歌〉主题研究综论》,《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第144―149页。

  �� 凌朝栋:《白居易〈长恨歌〉的层次结构划分综论》,《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32―39页。

  ���� [保]基・瓦西列夫著,赵永穆、范国恩、陈行慧译:《情爱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22页,第112页。

  �� (后晋)刘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8页。

  ����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4页,第1138页。

  作 者:南 瑛,硕士,甘肃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编 辑:魏思思 E-mail:[email protected]

  摘 要:《长恨歌》是白居易世所公认的千古佳作,对其结构的划分和主题的解读历来存在争议。可按故事的发展顺序,以“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为界,将全诗分为前、后两大段,前写生死离别,后写忠贞不渝;诗歌以帝妃之坎坷真挚的爱情个案,反映了人类共有的对理想爱情的期许,寄寓了诗人的人生感慨。

  关键词:白居易 《长恨歌》 结构 主旨

  《长恨歌》是白居易世所公认的千古佳作。清人赵翼《瓯北诗话》说:“香山诗名最著……盖其得名在《长恨》一篇。”��而关于《长恨歌》的层次��和主旨��,学界多有争议,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以为,二段分法比较符合《长恨歌》故事发展的思路,有利于对诗歌内容的把握;以帝妃之坎坷真挚的爱情个案,反映了人类共有的对理想爱情的期许,这种解读应该更容易为当下读者所接受并感动,也方能体现出经典历久弥新的魅力。下面做具体阐述。

  一

  白居易《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诗中讲述的李、杨故事,以杨家女之死为界,自然可划分为前后两大段,即开头至“回看血泪相和流”,是第一段;“黄埃散漫风萧索”至结尾,是第二段。前段主要写李杨的生死离别,后段主要写彼此的刻骨思念。第一段又可分为两层,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是第一层,极写二人欢爱的热烈;“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为第二层,略写二人死别的惨烈。显然,第一层是为第二层作伏笔,以前之大喜衬出后之大悲,人物命运陡转直下,喜剧在一瞬间变为悲剧。第二段总体上也可分为两层,“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如梦”,写汉皇的思念;“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末写仙妃的牵挂。而第一层按地点的转换又可分为三小层,即幸蜀(四大句)、归途(三大句)、长安(九大句),第二层则可分为寻觅(“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转教小玉报双成”)、出场(“闻道汉家天子使”至“梨花一枝春带雨”)、谢恩(“含情凝睇谢君王”至“不见长安见尘雾”)、托物(“唯将旧物表深情”至“天上人间会相见”)、寄词(“临别殷勤重寄词”至“在地愿为连理枝”)、作者的感叹(末两句)共六小层。至此,这首诗可以说是做到了条分缕析,显示出作者惜墨如金、字字千钧的语言功力和缜密严谨、环环相扣的巧妙构思。层次这样梳理,一目了然。鉴赏中句句落实,注意前后照应,有得心应手、胸有成竹之妙。

  二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讨论,目前相对一致的观点有三种:讽喻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其中,双重主题说较多得到学者的认可。到底确定为爱情说还是双重主题说,关键的问题是对诗歌第一段第一层的理解,即“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

  持讽喻说者认为: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汉皇沉迷声色、荒淫误国的指责,因为诗中写“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尽日君王看不足”等。笔者以为,持此论者夸大了诗中“汉皇”的社会责任,而忽视了他也有普通男子追求个人幸福的一面,此其一;其二,持此论者往往津津乐道于史实,把历史上的李杨情事与作为文学艺术作品的《长恨歌》中汉皇和杨家女的故事混为一谈;更重要的一点是,题为《长恨歌》,诗人在结尾叹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此恨”当指作品中男女主人公彼此拥有真爱却未能“执子之手,与之偕老”之遗憾。再说,诗人之“长恨”若是在“汉皇”的贪欢,他也就没有必要虚构杨家女的身份出处,“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如果说是为尊者讳,就不必非得让她姓杨,以至于那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历史人物杨玉环。那么,关于这一部分文字究竟怎样理解,才算合理呢?

  我以为,诗歌第一段第一层,主要反映了男女主人公之间惊天动地的爱情。诗中写“汉皇”“重色”,无可厚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瓦西列夫《情爱论》言:“在神话般的充满温柔、令人陶醉的爱情世界里,每个人都寻求自己美好的幻想和预期的理想,寻求内心声音向他提示的对象。诗人低语着:‘在我见到披着霞光的你以前,你已经在我心里了。’”��诗歌开篇写“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就是在叙述“汉皇”的爱情期待,为后文“天生丽质”的“杨家女”的出现做铺垫。由此也可见,在诗人的眼里,纯洁的“杨家女”是“汉皇”千盼万盼、千呼万唤的“对象”。接着,诗人以生花妙笔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杨家女”的美:她“回眸一笑”,顾盼生辉,千娇百媚,音容笑貌之间洋溢聪慧灵动可爱动人的风姿,令“六宫粉黛”黯然失色。她洁白细腻的肌肤犹如“凝脂”,她的娇弱无力(“娇无力”)、婀娜多姿的步态(“云鬓花颜金步摇”),处处散发着女性温柔可人风情万种的光彩。如此种种,皆是“汉皇”梦寐以求的“预期的理想”,在“汉皇”心里犹如暴风骤雨,掀起了惊涛骇浪,无疑,这是“汉皇”经历的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瓦西列夫说:“爱情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的神秘性和自发性,它不问原由,不顾一切,不计利害。虚幻朦胧仿佛是笼罩爱情王国的气氛。爱情从不虑及后果。”��所以,沉浸在爱情里的“汉皇”,达到了忘我的地步,甚至都忘记了自己的帝王身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忘记了他还有三宫六院:“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他们形影相随:“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他们快乐无比“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汉皇”给予“杨家女”无与伦比震惊世人的爱情:“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如果,诗中二人的爱情仅仅就以上内容戛然而止的话,也许还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爱情,二人的遇合之所以让世人欣羡,是因为其中充满了艺术的浪漫气息,有志趣喜好上的高度契合:“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这些内容会让读者自然联想到人物原型的有关事情。《旧唐书・玄宗本纪》载:明皇“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新唐书・玄宗本纪》载:明皇“性英武,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新唐书・杨贵妃传》载:杨玉环“善歌舞,邃晓音律,且智算警颖”��。显然,史实中的李、杨在音乐歌舞方面堪称知音。据《碧鸡漫志》等载,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就是经明皇润色而成的,元稹就有《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法曲》:“明皇度曲多新态,宛转侵淫易沉著。赤白桃李取花名,霓裳羽衣号天落。”在白诗中,这首曲子已然成为二人爱情的见证曲,那么,让二人沉醉的轻歌曼舞,就不止是声色之娱,还有技艺的切磋、雅俗的品鉴,更有知音的互赏。由此看来,文本中其二人的结合,恰是珠联璧合,是天作之合。   然而,如此完美的一场爱情却发生在一个“错误”的时间――一个王朝处于衰落的阶段,国家正在发生动乱的时期:“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而在这一时刻,身为帝王却难以自保:“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此时此刻,面对六军的发难,贵为皇帝的他,更无法保全自己心爱的女子,“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个美丽鲜活的生命在一瞬间香消玉殒:“宛转蛾眉马前死”,看着她无助地死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她的死如同她的生一样惊心动魄却又让君王肝肠寸断!是为诗歌的第二层。

  总体看第一段,写的是生死离别。第一层的情感基调是欢快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无比的喜悦,对男女主人公来说,堪称大喜,喜达巅峰。这就为第二层叙写二人的深悲巨痛做了极好的铺垫。有了前面极度的乐,方显出后面跌入谷底的悲。幸福愈多,悲伤愈深;生时愈快乐,死别才愈痛苦。在这里,生死离别可有双重的理解,一指与“昨日”甜蜜岁月的别离,二指二人的阴阳两隔。

  第二段具体刻画生者与死者彼此刻骨的思念,是这段生死不渝的爱情最感人的段落,此乃学人共识,不再赘述。

  阅读文本还可以发现,诗人非常善于摭拾史实中适于表达爱情的元素,除了反复出现在文中的“霓裳羽衣曲(舞)”之外,还有诸如“金步摇”“花钿”“钿盒”“金钗”“梨花”等,形象地营造烘托出二人温馨凄婉的爱情氛围。《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杨太真外传》:“是夕授金钗钿盒,上又自执丽水镇紫库磨金琢成步摇,至妆阁亲与插鬓。”���第一段中“金步摇”之句,是绘行绘韵的神来之笔,既有杨之固有的自信大方的形态美,又有其备受爱怜倍享爱恋的无比欢畅的神韵美。从后文亦能见出,“花钿”“钿盒”“金钗”可视为二人的定情信物,“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是二人坚贞爱情的象征。

  《国史补》记:“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在第二段,作者有意忽略了整个事件,只采撷“梨树”上一朵洁白的“梨花”,用以描摹蓬莱仙姝的冷艳姿容:“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她泪水涟涟,真情依旧,满腹心事,楚楚动人,哀婉至极又执着之至,爱之深,思之也切。

  香山《长恨歌》以“回看血泪相和流”为界分为两大部分,前写排山倒海般的乐与悲,后写绵长无期的思和念,符合故事发展的脉络。其以帝妃恋情为题材,是诗人匠心独运之作,帝妃的特殊身份正是作者彰显主题的上佳载体。一方面,诗人从帝、妃之间一见倾心、生死永诀到阴阳相盼、生死不渝的情感历程中,捕捉到人类从古到今苦苦追寻的爱情真谛和爱的至高境界――忠贞不渝,描画出人类关于爱情的最美图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其中不乏诗人自己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另一方面,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帝王尚且不能成就自己的个人幸福,何况普通百姓?诗人从帝、妃的经历中也看到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抒发了自己心中的无限感慨。

  白氏《长恨歌》,它的丰厚底蕴和无穷魅力,正如它“歌”的“长恨”,“绵绵无绝期”,也许,每个人彼时所感与此时所悟也未必相同,本文就权当是笔者品读中的灵光一闪吧。

  �������� 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59―661页,第667页,第669页。

  �� (清)赵翼著,霍松林、胡主佑校点:《瓯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7页。

  �� 张中宇:《〈长恨歌〉主题研究综论》,《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第144―149页。

  �� 凌朝栋:《白居易〈长恨歌〉的层次结构划分综论》,《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32―39页。

  ���� [保]基・瓦西列夫著,赵永穆、范国恩、陈行慧译:《情爱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22页,第112页。

  �� (后晋)刘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8页。

  ����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4页,第1138页。

  作 者:南 瑛,硕士,甘肃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编 辑:魏思思 E-mail:[email protected]


相关内容

  •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本文作者持爱情说.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自居易井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 ...

  • 情殇--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
  •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纪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陈鸿为此诗撰写了一篇<长恨歌传>.<长恨歌>以其 ...

  • 教案--长恨歌
  • 教 案 首 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次 时数 课型 新授课 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 <长恨歌> 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 一. 感受本诗浓郁的抒情色彩,理解李杨二人的性格特征及其爱情本质. 二. 理解"长恨"主题的双重意蕴.现实性与浪漫 ...

  • 易诗歌归类考兼及[长恨歌]的主题
  • 第31卷第4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1,No・42004年7月JournalofSichuanNo瑚alUniversity(Soci8lSciencesEdition)July,2004 :::::::::::::::::::::=:::==:::=:::============ ...

  •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307033 学 时:60 学 分:4 课程类别:限制性选修课 面向对象: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三年级学生 课程英语名称:College Chinese 一.课程的任务和目的 任务: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进学生对中外文学有所了解而开设 ...

  • 长恨歌学案
  • 高二语文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案001 (选修:古代诗歌散文) 编写人:马晓玲 审核人:黄丽霞 学生班级 姓名 组别 1.给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 回眸( ) 凝脂( ) 云鬓( ) 骊宫( ) 鼙鼓( ) .....城阙( ) 千乘( ) 花钿( ) 萦纡( ) 旌旗( ) ..... ...

  • 从[长恨歌]到[梧桐雨][长生殿]的李杨爱情
  • 摘 要: 纵观历史人物,李隆基是一位有能力的君主,走过历史的高潮,迎来的必定是历史的低谷,然而,在剧变的历史时代背景下,有一段爱情故事备受世人瞩目,从唐开始不断地在演变 ,人们对待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题材褒贬不一.不仅有正史,许多野史也曾有过记载.但对于这场悲剧究竟应该由谁负责任,后世一直争论不 ...

  • 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论初唐诗风的新变 2.杜甫诗歌的叙事艺术 3.建安诗歌与汉乐府之比较 4.论建安风骨的成因 5.论曹操 6.曹植的诗歌艺术 7.论阮籍的思想和诗歌创作 8.嵇康<幽愤诗>辨 9.左思<咏史>诗论 10.玄言诗的再认识 11.论中国山水诗的成因 ...

  • 长恨歌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长恨歌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课时 .课堂导入 1.播放历史舞剧<长恨歌>片段 2.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回顾<琵琶行>中的名句 3.检查预习,幻灯片显示本课字词,学生齐读,教师适当指正.强调. .创作背景: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