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外渗,就该这么处理!

作者:JADE SNOW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

外渗是指任何液体(液体或药物)在静脉输注过程中意外渗漏到周围组织中。对于化疗药物而言,外渗是指化疗药经外周静脉或中心动脉给药时意外渗透到皮下或皮下组织,引起局部结缔组织损伤,发生率在0.01%~7%。

根据化疗药引起的组织损伤程度,可分为以下三类,代表药见表1:

1.发疱剂:一旦外渗,将严重损伤皮肤结缔组织。

2.刺激剂:注射部位或血管疼痛,无炎症性反应,只有大量药物外渗才可能引起软组织损伤。

3.非发疱剂:外渗很少发生炎症反应。

表1 根据化疗药外渗后对组织的损伤程度分类及代表药

化疗药发生外渗的风险因素

患者因素:

血管细小、脆弱

因多次化疗或滥用药物导致的血管硬化

拥有明显但易动的血管(例如老年人)

与其他疾病有关的血管病变,例如雷诺综合征、糖尿病、外周血管疾病、淋巴水肿或静脉综合征

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异常

外周静脉水肿导致注射困难

化疗致患者外周神经感觉迟钝,不能及时发现药物外渗

表达能力较弱的患者或儿童,不能及时发现药物外渗

长时间的静脉输注

治疗因素:

未经训练或经验不足的护士进行操作

在同一部位多次尝试静脉穿刺

静脉滴注速度过快

静脉用导管的质量

静脉穿刺处导管固定不恰当

导管插入过深导致难以固定

化疗药物外渗,重在预防

熟练的穿刺技术和血管的合理选择是预防其发生的关键。降低外渗风险需采取的措施为:

穿刺部位的选择:

在静脉穿刺前确定最佳穿刺部位,以下为外周静脉穿刺建议,如患者外周静脉穿刺持续性困难,应考虑中央静脉穿刺插管。

1.外周静脉应考虑前臂较大的静脉血管;

2.插管处应避开肘关节;

3.不建议选择内侧手腕及下肢;

4.不建议选择前臂窝或手背,尤其是使用发疱类化疗药;

5.避免选择淋巴水肿的部位;

6.是否选择在乳房切除的一侧置管尚有争议。

插管类型的选择:

1.不能选用蝶型穿刺针,因为在静脉滴注过程中,针头极易活动且易刺穿血管壁导致化疗药外渗;

2.应选择柔韧易弯曲的插管;

3.若需持续静脉滴注发疱类化疗药(如持续静滴12-24小时),强烈建议中心静脉插管。

操作:

1.穿刺后,使用10ml生理盐水冲管以检查是否会发生外渗。

2.静滴一种药物结束后,建议使用10-20ml生理盐水冲管之后再静滴另一种药物

3.静滴药物之前常规检查血液回流是否通畅。

4.静滴化疗药期间,必须定时检查患者静脉穿刺部位是否出现红肿热痛的现象。

5.发疱类化疗药建议快速静滴。

诊断

局部疼痛、烧灼感、肿胀、红斑和血液不能回流,有的无疼痛感,可能在红斑或水肿后几小时有疼痛感,持续几天加重,皮肤的溃疡坏死可能在1-3周出现,甚至筋膜、肌腱、管膜亦发生溃疡。

处理措施

1.停止静脉输注药物,暂时留置针头;

2.确认药液外渗部位;

3.尽量确认药液外渗的体积,避免挤压外渗部位,之后移除插管。

4.用笔标记出药液外渗部位的边界。

5.通知医生,尽快采取治疗。

6.①蒽环霉素、丝裂霉素C外渗:需将药物局限在创面内,保持创面干燥,冷敷20分钟,每天敷4次,持续1-2天。

②长春碱类、紫杉烷类药物:需促进药物在皮肤组织内扩散,保持创面干燥,热敷20分钟,每天敷4次,持续1-2天。

③刺激剂、非发疱剂:局部冷敷。

7.解毒药物治疗

1)二甲基亚砜(DMSO)

一种常见溶剂,可以穿透组织,增强皮肤的渗透,促进吸收药物(特别是在较高的浓度)。当局部使用,它还具有自由基清除/抗氧化性能,可能会加速清除药物。实验研究表明,局部涂抹DMSO推荐用于蒽环类细胞毒药及丝裂霉素C的外渗。有文献报道144例化疗药外渗的患者,使用浓度为99%的DMSO涂抹于药物外渗部位,每10cm2皮肤应用四滴,涂抹面积为损伤部位面积的2倍,静置晾干,不必覆盖纱布,每8h使用1次,持续一周,仅有1例患者发生溃疡,其他均好转。

2)右丙亚胺

有实验证明,右丙亚胺不仅可以有效预防蒽环类化疗药引起的心脏毒性,还可有效治疗蒽环类化疗药外渗后引起的症状。一项54例蒽环类化疗药外渗处理的文献报告提及,化疗药外渗后6h内,静滴右丙亚胺1000mg/cm2,之后两天分别静滴1000mg/cm2及500mg/cm2,可有效治疗,避免了局部组织坏死清创。

肌酐清除率低于40ml/min的患者,右丙亚胺剂量需减半。使用右丙亚胺的患者不必局部应用DMSO,且在静滴右丙亚胺前冷敷皮肤15min。静滴右丙亚胺的部位必须避开发生外渗的一侧肢体。

3)透明质酸酶

透明质酸酶可降解透明质酸,分解皮下组织,促进化疗药物通过间隙扩散,促进物质的吸收。研究发现本药可应用于长春花碱、紫杉烷类化疗药的外渗,1ml浓度为150U/ml的透明质酸酶应用于1ml的长春碱类药物外渗。

8.抬高患肢,必要时给予止痛治疗。

外科治疗

化疗药物外渗经积极的处理及药物治疗后,10天内,若完全无好转迹象且持续疼痛的患者,应尽早进行外科清创处理,需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和任何局部早期药物浸润的组织, 清创面积应为受损面积的3倍,避免远期的额外损伤,清创后临时用生物敷料覆盖,尽早进行皮肤移植术。

(本文为“医学界肿瘤频道”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并注明作者和来源。)

作者:JADE SNOW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

外渗是指任何液体(液体或药物)在静脉输注过程中意外渗漏到周围组织中。对于化疗药物而言,外渗是指化疗药经外周静脉或中心动脉给药时意外渗透到皮下或皮下组织,引起局部结缔组织损伤,发生率在0.01%~7%。

根据化疗药引起的组织损伤程度,可分为以下三类,代表药见表1:

1.发疱剂:一旦外渗,将严重损伤皮肤结缔组织。

2.刺激剂:注射部位或血管疼痛,无炎症性反应,只有大量药物外渗才可能引起软组织损伤。

3.非发疱剂:外渗很少发生炎症反应。

表1 根据化疗药外渗后对组织的损伤程度分类及代表药

化疗药发生外渗的风险因素

患者因素:

血管细小、脆弱

因多次化疗或滥用药物导致的血管硬化

拥有明显但易动的血管(例如老年人)

与其他疾病有关的血管病变,例如雷诺综合征、糖尿病、外周血管疾病、淋巴水肿或静脉综合征

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异常

外周静脉水肿导致注射困难

化疗致患者外周神经感觉迟钝,不能及时发现药物外渗

表达能力较弱的患者或儿童,不能及时发现药物外渗

长时间的静脉输注

治疗因素:

未经训练或经验不足的护士进行操作

在同一部位多次尝试静脉穿刺

静脉滴注速度过快

静脉用导管的质量

静脉穿刺处导管固定不恰当

导管插入过深导致难以固定

化疗药物外渗,重在预防

熟练的穿刺技术和血管的合理选择是预防其发生的关键。降低外渗风险需采取的措施为:

穿刺部位的选择:

在静脉穿刺前确定最佳穿刺部位,以下为外周静脉穿刺建议,如患者外周静脉穿刺持续性困难,应考虑中央静脉穿刺插管。

1.外周静脉应考虑前臂较大的静脉血管;

2.插管处应避开肘关节;

3.不建议选择内侧手腕及下肢;

4.不建议选择前臂窝或手背,尤其是使用发疱类化疗药;

5.避免选择淋巴水肿的部位;

6.是否选择在乳房切除的一侧置管尚有争议。

插管类型的选择:

1.不能选用蝶型穿刺针,因为在静脉滴注过程中,针头极易活动且易刺穿血管壁导致化疗药外渗;

2.应选择柔韧易弯曲的插管;

3.若需持续静脉滴注发疱类化疗药(如持续静滴12-24小时),强烈建议中心静脉插管。

操作:

1.穿刺后,使用10ml生理盐水冲管以检查是否会发生外渗。

2.静滴一种药物结束后,建议使用10-20ml生理盐水冲管之后再静滴另一种药物

3.静滴药物之前常规检查血液回流是否通畅。

4.静滴化疗药期间,必须定时检查患者静脉穿刺部位是否出现红肿热痛的现象。

5.发疱类化疗药建议快速静滴。

诊断

局部疼痛、烧灼感、肿胀、红斑和血液不能回流,有的无疼痛感,可能在红斑或水肿后几小时有疼痛感,持续几天加重,皮肤的溃疡坏死可能在1-3周出现,甚至筋膜、肌腱、管膜亦发生溃疡。

处理措施

1.停止静脉输注药物,暂时留置针头;

2.确认药液外渗部位;

3.尽量确认药液外渗的体积,避免挤压外渗部位,之后移除插管。

4.用笔标记出药液外渗部位的边界。

5.通知医生,尽快采取治疗。

6.①蒽环霉素、丝裂霉素C外渗:需将药物局限在创面内,保持创面干燥,冷敷20分钟,每天敷4次,持续1-2天。

②长春碱类、紫杉烷类药物:需促进药物在皮肤组织内扩散,保持创面干燥,热敷20分钟,每天敷4次,持续1-2天。

③刺激剂、非发疱剂:局部冷敷。

7.解毒药物治疗

1)二甲基亚砜(DMSO)

一种常见溶剂,可以穿透组织,增强皮肤的渗透,促进吸收药物(特别是在较高的浓度)。当局部使用,它还具有自由基清除/抗氧化性能,可能会加速清除药物。实验研究表明,局部涂抹DMSO推荐用于蒽环类细胞毒药及丝裂霉素C的外渗。有文献报道144例化疗药外渗的患者,使用浓度为99%的DMSO涂抹于药物外渗部位,每10cm2皮肤应用四滴,涂抹面积为损伤部位面积的2倍,静置晾干,不必覆盖纱布,每8h使用1次,持续一周,仅有1例患者发生溃疡,其他均好转。

2)右丙亚胺

有实验证明,右丙亚胺不仅可以有效预防蒽环类化疗药引起的心脏毒性,还可有效治疗蒽环类化疗药外渗后引起的症状。一项54例蒽环类化疗药外渗处理的文献报告提及,化疗药外渗后6h内,静滴右丙亚胺1000mg/cm2,之后两天分别静滴1000mg/cm2及500mg/cm2,可有效治疗,避免了局部组织坏死清创。

肌酐清除率低于40ml/min的患者,右丙亚胺剂量需减半。使用右丙亚胺的患者不必局部应用DMSO,且在静滴右丙亚胺前冷敷皮肤15min。静滴右丙亚胺的部位必须避开发生外渗的一侧肢体。

3)透明质酸酶

透明质酸酶可降解透明质酸,分解皮下组织,促进化疗药物通过间隙扩散,促进物质的吸收。研究发现本药可应用于长春花碱、紫杉烷类化疗药的外渗,1ml浓度为150U/ml的透明质酸酶应用于1ml的长春碱类药物外渗。

8.抬高患肢,必要时给予止痛治疗。

外科治疗

化疗药物外渗经积极的处理及药物治疗后,10天内,若完全无好转迹象且持续疼痛的患者,应尽早进行外科清创处理,需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和任何局部早期药物浸润的组织, 清创面积应为受损面积的3倍,避免远期的额外损伤,清创后临时用生物敷料覆盖,尽早进行皮肤移植术。

(本文为“医学界肿瘤频道”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并注明作者和来源。)


相关内容

  • 临床:化疗药物外渗,就该这么处理!
  • 金琉璃 | 集聚数据力量,助力精准医疗 临床上,化疗药物外渗时有发生,静脉用药一旦渗漏到血管周围的软组织中,极易引起局部组织损伤,包括静脉炎.药物外渗所致的局部化学性蜂窝织炎和渗出性坏死,甚至还会引起功能障碍或肢体残疾. 今天,我们将结合临床案例,和大家一起探讨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供大家参考. ...

  • 肿瘤科出科小结2篇
  • 在肿瘤科的6周实习中受益颇多,即将要出科了,却有好多的不舍。对于我们的实习,科里的老师们都很重视,每周的实习安排也谨然有序,从而让我们循序渐进的学习与成长。在此,对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尤记得第一天来到肿瘤科的我带着惶恐不安的心情杵在护士站,听着谭老师介绍肿瘤科的情况,直到跟着慢慢熟悉环境之后, ...

  • 卵巢癌初次化疗,复发耐药了怎么办?
  • 我愿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只为那零点零一的机会.专家们凭借如此信念屡屡更新卵巢癌初次化疗策略,争取有新的突破. 整理丨兰蕙 口述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谢幸教授 来源丨医学界肿瘤频道 2017年5月12日-5月14日,第二届APOLLO专题会议暨第二届卵巢癌多学科诊治及进展学习班于复旦大学附属中 ...

  •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手段之一,而静脉给药是化疗中最常见的主要途径,但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时对血管有刺激,加之在操作中化疗药物外渗及静脉炎时有发生.化疗药物外渗临床可表现为局部皮下或深部组织红肿起泡,烧灼剧痛甚至坏死.溃疡经久不愈,注入静脉可引起化学性静脉炎,表现为沿静脉走向的条 ...

  • 化疗药物外渗及静脉炎的处理
  • 化疗药物外渗及静脉炎的处理 一.化疗药按外渗引起局部组织损害程序不同分类: 1.腐蚀性药物:外渗后可引起组织发疱甚至外死.如更生霉素, 红霉素, 阿霉素.表柔比星(表阿霉素) .氧芥.丝裂霉素.长青碱.长青新碱.长春酰胺 .诺维本. 2. 刺激性药物:能引起注射部位或静脉经路疼痛, 可有局部炎症反应 ...

  •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
  • 中外健康文摘2008年4, q 第5卷第4期W or l d H eM t h D e di cal Per i od i cal i ge .g t M 护理探讨 理操作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动作规范.熟练.稳重,以不增加病人痛苦,不出差错为原则.充分发挥自己理论知识水平,耐心解答病人的提问, ...

  • 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方法
  • 化疗的时候出现药物外渗的人很多,这样会给患者的疾病带来很大的威胁,肿瘤疾病本身都会给人们带来困扰,如果这个时候再有药物外渗的现象话,那么危害就更大了,面对这个症状的时候很多人都束手无策了,看到患者饱受疾病的折磨,而自己也没有办法来改善也是一种折磨,出现了药物外渗的现象很有可能跟患者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 ...

  • 化疗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 化疗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一.概述 1.化疗定义: 狭义:细胞毒药物治疗 广义:还包括靶向药物治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基因治疗 2.化疗的分类: 根治化疗 姑息化疗 辅助化疗 新辅助化疗 联合放化疗 局部化疗 二.化疗的禁忌症 1. 恶液质 2. PS评分≥3分,KPS 3. 活动性感染或出血 ...

  • 肺癌常用的化疗方案
  • 肺癌常用的化疗方案 发表者:李书军 58570人已访问 转自: 丁香园wlhnkf 此方案为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方案 化疗之前,首先须明确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身体状况是否可耐受化疗.并查血肿瘤指标作为化疗前后对比所用. 第一天给药: 盐酸表柔比星75mg/m2,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