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论]论文

读马克思《资本论》有感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就开宗明义的指出:“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注;《资本论》第1卷,第12页。)

所谓的“自然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变革,受到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支配,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从而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而《资本论》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研究,意在揭示蕴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客观规律,从而能够提高经济规律要求办事的自觉性,以及各种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好可行性,更好的指导当代中国经济的振兴和发展。

马克思《资本论》中蕴含着马克思毕生的心血,而我对其中几条稍有感悟:

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质

实际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真正名称应该是“必要劳动价值论”,在它看来,并非一切劳动都可构成物品的价值,只有那些“必要的”劳动,才有资格构成物品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质是:只有人类的“必要劳动”才有资格形成新价值,其它如资本、土地、科技、管理等等因素都没有资格在相应产品中形成新价值。为什么只有人类必要劳动才有资格形成新价值呢?那是因为价值作为代价耗费需要最小化;在最小化的代价耗费里,只有最必要的耗费,才有资格存在于产品的成本构成里,以使得产品的成本价格尽可能最低。这就是“必要劳动”意义的秘密所在;理解这个秘密的关键是明确认识到:价值的一个基本属性是“代价耗费”。---人们对价值问题所发生的各种复杂而混乱的歧见,最根本的原因无非是对“价值”这个概念的意义没有清晰而确切的理解与介定,及以超越于“个别价值”直接用“社会价值”来作为价值决定之故。

二、 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1)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

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因此,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2)当代劳动特征的变化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第一,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又被称为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从事的劳动可称为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问题,是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为了研究的方便而抽象掉的经济现象。第三产业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迅速发展,则是马克思未曾

预料到的经济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的一些新兴国家,第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已达60%~70%。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占到GDP的1/3以上,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大大提高,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比重日益增大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向理论界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服务性劳动是否是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是否都创造价值?

第二,科学研究劳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进人知识经济、新经济时代更是如此。科研人才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科技对生产的装备应用程度和在经济生活的普及程度,早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科学研究工作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生产经营中通过提高已有产品的生产效率或发明出新的产品,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使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量大大增加。如果坚持认为所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就会严重压抑和打击这些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马克思重在研究和论述物质生产劳动。马克思也提过“精神生产力”这一概念,但没有进一步研究和论述。现代经济条件下,人们物质生活的消费得到了较大的满足,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满足和享受,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得到很大发展,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生产任务,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精神劳动是一种艰辛的、探索性的复杂劳动,它创造了精神产品,而这种精神产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僻求。对于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应当把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作为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和探讨。

第四,经管管理劳动。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范围扩大,产品日益精细、丰富,就越来越需要科学的组织与管理,经营管理劳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在现代高科技时代,对管理的要求更高.,现代经济社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专门化的知识储备。同普通工人的简单劳动相比,管理活动是管理人员从事的复杂劳动,管理劳动不是一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高级的脑力劳动。因此管理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随着社会进步,其创造的价值会远远高于普通劳动者的劳动。

三、 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可行性

(1)劳动价值论中的经济范畴会随着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同历史上的经济学家,特别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方法论上的重要分水岭在于:马克思认为,经济范畴是经济现实关系的科学抽象,而随着经济的现实关系的变化,经济范畴也应当相应发生变化。马克思指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经济生活、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都不是“结晶体”,而是一个“变化的机体”。因而,人们认识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变化规律的范畴,也不是永恒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和否定的过程中。有些经济范畴的内涵,会随着经济现实的变化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性质,有些经济范畴只说明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实质上它已不再适用,这时它只会作为人们认识经济现象的历史痕迹保留下来,而一些新的经济范畴会代替旧的经济范畴。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是立足于商品经济社会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理论反映。没有商品经济社会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劳动价值论。我们应该看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是长期的、有阶段性的,这一发展过程必然决定着劳动价值论要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地向前推进。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确切反映,是科学体系发展的必然途径。

(2) 马克思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有关生产劳动的论述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启示,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他接着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马克思又同时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上面论述表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

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

系。”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在今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必须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3)《资本论》 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是什么 ?

自从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可以说,没有一本书像《资本论》那样对于工人阶级具有如此重 要的意义。人们把它比喻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要想认识到这一点,就必须懂得如恩格斯所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实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资本论》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是关涉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命运的大事。就当时的情况分析,有两方面的背景:其一是,以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虽然致力于探讨私有制运动的规律,但是他们都没有提出私有制本身的合理性问题。私有制被他们当作不言而喻的前提,是既无起源又无发展的经验事实,而资本主义则被视为由人类天性决定、合乎自然的唯一可能的生产方式。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的日趋尖锐,这种经济学更是走向了庸俗化。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就是其中的代表 。马克思认为“现在的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其二是,各种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的学说都缺乏科学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虽然对资本主义剥削的罪恶进行揭露和抨击,但都是诉诸抽象的人性和理性,把未来社会改造 寄希望于有教养人士身上。蒲鲁东在《什么是财产》,虽然也对私有制作了批判性考察,但却在中《贫困的哲学》 中提出 “构成价值论”认为货币是资本主义一切罪恶的根源 ,因而只要求

改变私有制 ,他企图超越资产,显然,如果不摆脱以上理论的左右,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工人运动。鉴于此,马克思才排除一切干扰,牺牲了健康、人生幸福和家庭,以“下地狱的精神”来创作 《资本论》。《资本论》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秘密 ,揭示出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生产关系发生、 发展 和衰落的规律。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入手 ,指出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 ,货币就转化为资本。商品流 通的公式是 “商品—货币—商品”卖出一种商品是为了买进另一种商品。相反 ,资本的一般公 , 式是 “货币—商品—货币”买是为了卖 (带来利润) 。马克思把投入周转的货币的原有价值的这 , 种 “增殖” 界定为剩余价值 ,并且进而指出 ,剩余价值不可能从商品流通中产生 ,因为商品流通只能是 等价物的交换。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的创造过程。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工人的劳动力。它的使用是劳动,劳动创造价值。货币拥有者按劳动力的价值购买劳动力,而劳动力的价值和任何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即工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费用的价值)决定的。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迫使他劳动,会创造出资本家没有付给报酬却被拿走的剩余价值,构成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以此为基础,马克思考察了资本历史发展的大趋 势,揭示出资本的垄断将会 “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恩格斯高度地评价说 :“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此外,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人面对自己的时代问题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今天的中国已被全面地卷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如何使中国更适应这一时代大潮流,同时防止西方意识的侵入,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能引领我们自觉地抵御当代西方文化的侵蚀,开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道路。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理想,为全人

类指明了奋斗方向。

读马克思《资本论》有感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就开宗明义的指出:“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注;《资本论》第1卷,第12页。)

所谓的“自然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变革,受到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支配,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从而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而《资本论》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研究,意在揭示蕴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客观规律,从而能够提高经济规律要求办事的自觉性,以及各种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好可行性,更好的指导当代中国经济的振兴和发展。

马克思《资本论》中蕴含着马克思毕生的心血,而我对其中几条稍有感悟:

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质

实际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真正名称应该是“必要劳动价值论”,在它看来,并非一切劳动都可构成物品的价值,只有那些“必要的”劳动,才有资格构成物品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质是:只有人类的“必要劳动”才有资格形成新价值,其它如资本、土地、科技、管理等等因素都没有资格在相应产品中形成新价值。为什么只有人类必要劳动才有资格形成新价值呢?那是因为价值作为代价耗费需要最小化;在最小化的代价耗费里,只有最必要的耗费,才有资格存在于产品的成本构成里,以使得产品的成本价格尽可能最低。这就是“必要劳动”意义的秘密所在;理解这个秘密的关键是明确认识到:价值的一个基本属性是“代价耗费”。---人们对价值问题所发生的各种复杂而混乱的歧见,最根本的原因无非是对“价值”这个概念的意义没有清晰而确切的理解与介定,及以超越于“个别价值”直接用“社会价值”来作为价值决定之故。

二、 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1)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

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因此,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2)当代劳动特征的变化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第一,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又被称为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从事的劳动可称为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问题,是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为了研究的方便而抽象掉的经济现象。第三产业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迅速发展,则是马克思未曾

预料到的经济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的一些新兴国家,第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已达60%~70%。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占到GDP的1/3以上,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大大提高,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比重日益增大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向理论界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服务性劳动是否是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是否都创造价值?

第二,科学研究劳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进人知识经济、新经济时代更是如此。科研人才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科技对生产的装备应用程度和在经济生活的普及程度,早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科学研究工作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生产经营中通过提高已有产品的生产效率或发明出新的产品,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使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量大大增加。如果坚持认为所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就会严重压抑和打击这些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马克思重在研究和论述物质生产劳动。马克思也提过“精神生产力”这一概念,但没有进一步研究和论述。现代经济条件下,人们物质生活的消费得到了较大的满足,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满足和享受,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得到很大发展,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生产任务,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精神劳动是一种艰辛的、探索性的复杂劳动,它创造了精神产品,而这种精神产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僻求。对于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应当把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作为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和探讨。

第四,经管管理劳动。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范围扩大,产品日益精细、丰富,就越来越需要科学的组织与管理,经营管理劳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在现代高科技时代,对管理的要求更高.,现代经济社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专门化的知识储备。同普通工人的简单劳动相比,管理活动是管理人员从事的复杂劳动,管理劳动不是一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高级的脑力劳动。因此管理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随着社会进步,其创造的价值会远远高于普通劳动者的劳动。

三、 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可行性

(1)劳动价值论中的经济范畴会随着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同历史上的经济学家,特别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方法论上的重要分水岭在于:马克思认为,经济范畴是经济现实关系的科学抽象,而随着经济的现实关系的变化,经济范畴也应当相应发生变化。马克思指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经济生活、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都不是“结晶体”,而是一个“变化的机体”。因而,人们认识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变化规律的范畴,也不是永恒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和否定的过程中。有些经济范畴的内涵,会随着经济现实的变化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性质,有些经济范畴只说明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实质上它已不再适用,这时它只会作为人们认识经济现象的历史痕迹保留下来,而一些新的经济范畴会代替旧的经济范畴。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是立足于商品经济社会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理论反映。没有商品经济社会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劳动价值论。我们应该看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是长期的、有阶段性的,这一发展过程必然决定着劳动价值论要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地向前推进。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确切反映,是科学体系发展的必然途径。

(2) 马克思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有关生产劳动的论述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启示,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他接着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马克思又同时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上面论述表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

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

系。”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在今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必须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3)《资本论》 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是什么 ?

自从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可以说,没有一本书像《资本论》那样对于工人阶级具有如此重 要的意义。人们把它比喻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要想认识到这一点,就必须懂得如恩格斯所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实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资本论》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是关涉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命运的大事。就当时的情况分析,有两方面的背景:其一是,以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虽然致力于探讨私有制运动的规律,但是他们都没有提出私有制本身的合理性问题。私有制被他们当作不言而喻的前提,是既无起源又无发展的经验事实,而资本主义则被视为由人类天性决定、合乎自然的唯一可能的生产方式。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的日趋尖锐,这种经济学更是走向了庸俗化。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就是其中的代表 。马克思认为“现在的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其二是,各种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的学说都缺乏科学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虽然对资本主义剥削的罪恶进行揭露和抨击,但都是诉诸抽象的人性和理性,把未来社会改造 寄希望于有教养人士身上。蒲鲁东在《什么是财产》,虽然也对私有制作了批判性考察,但却在中《贫困的哲学》 中提出 “构成价值论”认为货币是资本主义一切罪恶的根源 ,因而只要求

改变私有制 ,他企图超越资产,显然,如果不摆脱以上理论的左右,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工人运动。鉴于此,马克思才排除一切干扰,牺牲了健康、人生幸福和家庭,以“下地狱的精神”来创作 《资本论》。《资本论》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秘密 ,揭示出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生产关系发生、 发展 和衰落的规律。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入手 ,指出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 ,货币就转化为资本。商品流 通的公式是 “商品—货币—商品”卖出一种商品是为了买进另一种商品。相反 ,资本的一般公 , 式是 “货币—商品—货币”买是为了卖 (带来利润) 。马克思把投入周转的货币的原有价值的这 , 种 “增殖” 界定为剩余价值 ,并且进而指出 ,剩余价值不可能从商品流通中产生 ,因为商品流通只能是 等价物的交换。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的创造过程。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工人的劳动力。它的使用是劳动,劳动创造价值。货币拥有者按劳动力的价值购买劳动力,而劳动力的价值和任何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即工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费用的价值)决定的。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迫使他劳动,会创造出资本家没有付给报酬却被拿走的剩余价值,构成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以此为基础,马克思考察了资本历史发展的大趋 势,揭示出资本的垄断将会 “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恩格斯高度地评价说 :“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此外,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人面对自己的时代问题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今天的中国已被全面地卷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如何使中国更适应这一时代大潮流,同时防止西方意识的侵入,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能引领我们自觉地抵御当代西方文化的侵蚀,开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道路。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理想,为全人

类指明了奋斗方向。


相关内容

  • 马克思论文选题
  • 上海建桥学院2014-2015学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 研究式教学讨论选题 为贯彻<上海建桥学院关于在课程建设中实施"四个一工程"的通知>精神和实施"1+X"教学方式创 新要求,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 空想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实践意义
  •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0年第8卷第1期 空想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实践意义 于贵明 (内蒙古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摘要]西欧工业化初期,以圣西门.付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系统阐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他们从批判剥削制度入手,设计了人类应该 ...

  • 哲学经济论文:doc
  • 经济危机的哲学原理分析 经济管理学院 会计1136班 A08111591 吴天宇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成为这段时期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针对这场危机,有人强调其并不表明美国的整个经济发展机制出了问题,而只是美国靠借钱发展的模式出了一点点的小差错:正当此时,西方社会也有许多人却认定,这场金融 ...

  • 浅析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论 马克思论文
  •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论 摘要 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资本累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等三方面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正文 从社会发展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 从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看人的解放发展路径
  • JISHOU UNIVERSITY 本科生毕业论文 从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看人的解放 题 目: 作 者: 学 号: 所属学院: 专业年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刘兴章 发展路径 刘双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0 职 称: 教授 2014年5月13日 吉首大学教务处制 ...

  • 土地资源管理(07)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土地资源管理(07)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华中师范大学 2006年 前 言 华中师范大学在恢复研究教育后的20多年,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科学规范.切合实际的研究生教学及管理规章制度.各学科专业制订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经过五次修订,日臻完善. 为了适应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各类高层次 ...

  • 对剩余价值规律的再认识
  • 对剩余价值规律的再认识术 口白书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管理系廊坊065000)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规律是作为市场经济社会所共有的经济规律而存在,它服务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其作用的发挥紧紧围绕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实现.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推动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二是 ...

  • 中国崛起背景下对"两个决不会"理性认识论文
  • 中国崛起背景下对"两个决不会"的理性认识 摘 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国,关注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希望借助中国的力量尽快摆脱金融危机.但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的思想,更加理性 ...

  • 弹性生产.全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改革-管理论文-论文中心
  • 我们已经习惯于用"全球化"这样的字眼来描述时代的变化,并且似乎假设了它是人类的又一次福音,因此对它抱以异乎平常的热情.事实上,这种态度并没有多少现实的根据,因为,无论是在经验还是理论层次上,当前的"全球化"都和资本生产方式变化脱不开联系,并且资本主义仍然占据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