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庚迁都重新振兴了商朝的格局

商都在汤灭夏朝之前迁徙八次,在灭夏以后又连续迁移五次。商朝从建立至灭亡,约五百年左右,首都迁移如此频繁是很耐人寻味的。至商朝第十九位国王盘庚时,将商都从奄迁到黄河以北的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此后,十二代商王都以殷为都城,再也没有迁都之举。

商朝从建国到灭亡,约为五百多年,但前一半时期内却迁了五次首都。最后的二百七十多年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有时候也称为殷商或者商殷。商朝定都于殷是从盘庚开始,盘庚是商汤的第九代孙子,商朝的第十九个王。商朝曾经屡次迁都,盘庚定都于殷,不再迁徙,反映了这时候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畜牧业,人们要求定居下来。

商汤灭夏之前,把统治中心迁到了亳(今河南濮阳县)。亳位于商族活动区的南部边界地带,再向南,就是夏人的势力范围了。汤灭夏之后,为了便于统治夏国的遗民,又在位于夏的中心地区的今河南省偃师县修筑都城,定都于此。这是商王朝建立后修筑的第一座城池,它仍以“亳”命名,史称“西亳”,以与原来的亳城相区别。从汤到大戊九位商王都以此为都。从仲丁继位为王开始,商朝的都城频繁迁徙,仲丁时迁都于隞(今河南荥阳县),河亶甲时迁都于相(今河南内黄县),祖乙继位后迁到庇(今山东鱼台县),南庚又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从仲丁到盘庚只有十王,却迁了五次都,平均两王一迁,频率是很高的。

盘庚即位前,商王朝已处于内外交困之中。在商王太甲以后,商朝历代的君主和奴隶主贵族们,生活都很腐化。他们迷信鬼神,又特别喜欢喝酒,是十足的寄生虫,自己不劳动,一切事情都驱使奴隶去做。在奴隶和奴隶主之间,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奴隶们大批逃亡。在王室贵族当中,争夺王位越演越剧烈,有的人说应当兄终弟及,有的人说应当父死子继。叔侄之间,兄弟之间,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把国家搞得个乱七八糟。各种内部矛盾削弱了商朝,生产荒废了,一些小国和少数民族不再受商朝的节制,加上水涝、干旱等等自然灾害,使得商朝这个奴隶制国家简直维持不下去了。

正在这个时候,商朝的第十八个王阳甲死了,阳甲的弟弟盘庚做了王。盘庚是个有心计的人,他善于观察形势,觉得国家不能再照老样子维持下去了,应当找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来缓和这些矛盾,挽救商朝的衰亡。他的办法就是把都城迁到殷,开垦荒地,长期定居下来。 盘庚考虑迁都的原因主要是殷地的土地比较肥沃,自然灾害比较少些轻些,在这里建设都城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其次,盘庚认为迁都以后一切都得从头做起,奴隶主贵族不能过分享受,这样社会矛盾就可以缓和。而且迁都可以避开危险的反叛势力,都城一旦安全,统治就可以稳定。

可是迁都的决定招致了许多人的反对,反对的人主要是奴隶主贵族。他们害怕到了新的地方不能照旧享乐。盘庚是个办事十分坚决的人,不会因为有人反对就改变主意。他把奴隶主贵族召集起来,对他们发表了两篇训诰。第一篇训诰是劝说,告诉大家搬家到殷去的好处。他说:“以前上天降下大灾难时,先王们都为了臣民的利益而迁徙。现在我也和先王一样,希望你们都能得到安乐的生活,并不是因为你们有罪而惩罚你们。我要遵照先王关心臣民的样子,关心你们,保佑你们,带着你们去寻求安乐的地方。你们如果不与我同心,先王的在天之灵便要责罚你们,降下不祥来了。”第二篇训诰是威胁,用强硬的口气,警告大家一定要老老实实地服从迁都命令,否则就要进行严厉的制裁。

盘庚用了软硬兼施的手段,终于把首都迁到了殷。可是斗争并没有结束。老百姓到了一个新地方,生活不习惯,吵嚷着要回老家。奴隶主贵族就乘机起哄,煽动大家要求搬回老家去。盘庚又发表了一篇训诰,用强硬的语气制止住了奴隶主贵族的反对。他说:“先王谨遵上天之命,开国以来已经迁都五次了。现在如果不听从上天之命迁都的话,谈什么继承先王的事业呢?”他知道臣民口出怨言是由于当权的大臣在煽动,便严厉警告说:“我看得很清楚,你们在浮言煽动,只是我没有表示出来罢了,你们就放肆起来。你们在自己祸害自己。我不论关系亲疏,谁做好事就受赏赐,谁犯罪就要受惩罚。国家能治理好,是你们大家的功劳。国家治理不好,由我一人承担责任。今后你们别乱讲话,否则到惩罚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过了几年,局面才安定下来。奴隶们在这里被迫没日没夜地劳动,把殷建设成了一个十分繁荣的都市。从此,商朝的都城就固定在殷城,政治上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和文化也有更大的发展。那时候,铜的冶炼技术大大提高,青铜器的制作范围更加扩大。殷城附近就有一个很大的青铜器作坊,有上千个奴隶在作坊里劳动。奴隶们用铜、锡、铅三种金属做原料,冶炼铸造了成千上万件斧、钺、戈、矛、刀、镞等武器;鼎、爵、觚、壶、盘、盂等饮食器皿和斧、锛、凿、钻、铲等生产工具。许多青铜器造型优美,花纹图案十分精巧,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形成了后来著称于世的青铜器文化。有一个很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已经被考古学家从殷墟遗址中发掘了出来,完整地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这是世界上到现在为止发掘到的最大青铜器。从商代的青铜器也可以看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以奴隶为主体的劳动群众创造出来的。

在殷墟遗址中,还发掘到大批乌龟的腹甲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着许多文字。这种文字和现在的不同,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最古的文字,叫做甲骨文,一共有四千多个单字,大多已经被考古学家辨认出来。当时殷朝的王室贵族很迷信,做什么事情都要先采用龟甲和牛骨进行占卜。刻在龟甲和牛骨上的,大都是占卜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后来是否应验等等的话,这些卜辞记载着殷朝的许多大事,为研究殷商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盘庚迁都,一度复兴了商朝,使得殷商这个奴隶制国家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放出了灿烂夺目的光彩,成了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大国。史学家通常以盘庚迁殷为界,把商代历史分为前后两期。盘庚迁殷后,发扬商汤的政治传统,使商王朝再度兴盛,出现了百姓安宁、诸侯皈依的局面,长期以来威胁着商北部、西部边界的那些部族,也在商王朝的打击下退缩、收敛,有的重又向商表示臣服。

盘庚开创的中兴局面,到了武丁时得到进一步发展。武丁对西方、北方的少数部族发动了一系列的征伐战争,消除了北方、西方的威胁,商的势力范围大大扩展。武丁以后,商王朝进入了一个持续发展的时期。在盘庚以后的二百多年间,商朝不仅不再有迁都之举,而且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殷墟文明,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商都在汤灭夏朝之前迁徙八次,在灭夏以后又连续迁移五次。商朝从建立至灭亡,约五百年左右,首都迁移如此频繁是很耐人寻味的。至商朝第十九位国王盘庚时,将商都从奄迁到黄河以北的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此后,十二代商王都以殷为都城,再也没有迁都之举。

商朝从建国到灭亡,约为五百多年,但前一半时期内却迁了五次首都。最后的二百七十多年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有时候也称为殷商或者商殷。商朝定都于殷是从盘庚开始,盘庚是商汤的第九代孙子,商朝的第十九个王。商朝曾经屡次迁都,盘庚定都于殷,不再迁徙,反映了这时候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畜牧业,人们要求定居下来。

商汤灭夏之前,把统治中心迁到了亳(今河南濮阳县)。亳位于商族活动区的南部边界地带,再向南,就是夏人的势力范围了。汤灭夏之后,为了便于统治夏国的遗民,又在位于夏的中心地区的今河南省偃师县修筑都城,定都于此。这是商王朝建立后修筑的第一座城池,它仍以“亳”命名,史称“西亳”,以与原来的亳城相区别。从汤到大戊九位商王都以此为都。从仲丁继位为王开始,商朝的都城频繁迁徙,仲丁时迁都于隞(今河南荥阳县),河亶甲时迁都于相(今河南内黄县),祖乙继位后迁到庇(今山东鱼台县),南庚又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从仲丁到盘庚只有十王,却迁了五次都,平均两王一迁,频率是很高的。

盘庚即位前,商王朝已处于内外交困之中。在商王太甲以后,商朝历代的君主和奴隶主贵族们,生活都很腐化。他们迷信鬼神,又特别喜欢喝酒,是十足的寄生虫,自己不劳动,一切事情都驱使奴隶去做。在奴隶和奴隶主之间,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奴隶们大批逃亡。在王室贵族当中,争夺王位越演越剧烈,有的人说应当兄终弟及,有的人说应当父死子继。叔侄之间,兄弟之间,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把国家搞得个乱七八糟。各种内部矛盾削弱了商朝,生产荒废了,一些小国和少数民族不再受商朝的节制,加上水涝、干旱等等自然灾害,使得商朝这个奴隶制国家简直维持不下去了。

正在这个时候,商朝的第十八个王阳甲死了,阳甲的弟弟盘庚做了王。盘庚是个有心计的人,他善于观察形势,觉得国家不能再照老样子维持下去了,应当找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来缓和这些矛盾,挽救商朝的衰亡。他的办法就是把都城迁到殷,开垦荒地,长期定居下来。 盘庚考虑迁都的原因主要是殷地的土地比较肥沃,自然灾害比较少些轻些,在这里建设都城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其次,盘庚认为迁都以后一切都得从头做起,奴隶主贵族不能过分享受,这样社会矛盾就可以缓和。而且迁都可以避开危险的反叛势力,都城一旦安全,统治就可以稳定。

可是迁都的决定招致了许多人的反对,反对的人主要是奴隶主贵族。他们害怕到了新的地方不能照旧享乐。盘庚是个办事十分坚决的人,不会因为有人反对就改变主意。他把奴隶主贵族召集起来,对他们发表了两篇训诰。第一篇训诰是劝说,告诉大家搬家到殷去的好处。他说:“以前上天降下大灾难时,先王们都为了臣民的利益而迁徙。现在我也和先王一样,希望你们都能得到安乐的生活,并不是因为你们有罪而惩罚你们。我要遵照先王关心臣民的样子,关心你们,保佑你们,带着你们去寻求安乐的地方。你们如果不与我同心,先王的在天之灵便要责罚你们,降下不祥来了。”第二篇训诰是威胁,用强硬的口气,警告大家一定要老老实实地服从迁都命令,否则就要进行严厉的制裁。

盘庚用了软硬兼施的手段,终于把首都迁到了殷。可是斗争并没有结束。老百姓到了一个新地方,生活不习惯,吵嚷着要回老家。奴隶主贵族就乘机起哄,煽动大家要求搬回老家去。盘庚又发表了一篇训诰,用强硬的语气制止住了奴隶主贵族的反对。他说:“先王谨遵上天之命,开国以来已经迁都五次了。现在如果不听从上天之命迁都的话,谈什么继承先王的事业呢?”他知道臣民口出怨言是由于当权的大臣在煽动,便严厉警告说:“我看得很清楚,你们在浮言煽动,只是我没有表示出来罢了,你们就放肆起来。你们在自己祸害自己。我不论关系亲疏,谁做好事就受赏赐,谁犯罪就要受惩罚。国家能治理好,是你们大家的功劳。国家治理不好,由我一人承担责任。今后你们别乱讲话,否则到惩罚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过了几年,局面才安定下来。奴隶们在这里被迫没日没夜地劳动,把殷建设成了一个十分繁荣的都市。从此,商朝的都城就固定在殷城,政治上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和文化也有更大的发展。那时候,铜的冶炼技术大大提高,青铜器的制作范围更加扩大。殷城附近就有一个很大的青铜器作坊,有上千个奴隶在作坊里劳动。奴隶们用铜、锡、铅三种金属做原料,冶炼铸造了成千上万件斧、钺、戈、矛、刀、镞等武器;鼎、爵、觚、壶、盘、盂等饮食器皿和斧、锛、凿、钻、铲等生产工具。许多青铜器造型优美,花纹图案十分精巧,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形成了后来著称于世的青铜器文化。有一个很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已经被考古学家从殷墟遗址中发掘了出来,完整地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这是世界上到现在为止发掘到的最大青铜器。从商代的青铜器也可以看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以奴隶为主体的劳动群众创造出来的。

在殷墟遗址中,还发掘到大批乌龟的腹甲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着许多文字。这种文字和现在的不同,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最古的文字,叫做甲骨文,一共有四千多个单字,大多已经被考古学家辨认出来。当时殷朝的王室贵族很迷信,做什么事情都要先采用龟甲和牛骨进行占卜。刻在龟甲和牛骨上的,大都是占卜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后来是否应验等等的话,这些卜辞记载着殷朝的许多大事,为研究殷商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盘庚迁都,一度复兴了商朝,使得殷商这个奴隶制国家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放出了灿烂夺目的光彩,成了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大国。史学家通常以盘庚迁殷为界,把商代历史分为前后两期。盘庚迁殷后,发扬商汤的政治传统,使商王朝再度兴盛,出现了百姓安宁、诸侯皈依的局面,长期以来威胁着商北部、西部边界的那些部族,也在商王朝的打击下退缩、收敛,有的重又向商表示臣服。

盘庚开创的中兴局面,到了武丁时得到进一步发展。武丁对西方、北方的少数部族发动了一系列的征伐战争,消除了北方、西方的威胁,商的势力范围大大扩展。武丁以后,商王朝进入了一个持续发展的时期。在盘庚以后的二百多年间,商朝不仅不再有迁都之举,而且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殷墟文明,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内容

  • 殷人屡迁的原因
  • 殷人屡迁和最后安定的原因 摘要: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非常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 ...

  • 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变则通,通则久
  • 兰师纵横 ▲千万不能成为这样的领导,项羽是最好的写照: 1 原文 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2 译文 捭阖是世间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捭阖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使事物阴阳对立的各方面发生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一样,来促使万物发生变 ...

  • 商朝迁都一览表
  • [商朝]迁都一览表 契始居商,后徙番 昭明迁砥石后复归于商 相土迁于蕃,后复徙相. 上甲微迁邺西南之上司马: 成汤居商,后迁亳 太甲自亳徙桐宫 中丁自桐复归于亳 河亶甲复徙相 祖乙由相迁耿①,由耿迁邢,由邢迁庇 南庚自庇迁奄 盘庚自奄迁殷 武丁自殷徙宅小屯,复自小屯迁亳 武乙自亳归小屯 帝乙自小屯迁 ...

  • 三代考古考试答案参考资料
  • 名词解释 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被命名为二里头文化,其文化年代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冈商文化之间,被作为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对象,学术界普遍认为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发掘了宫殿遗址等重要遗存,出土了青铜器.玉器.象牙器.绿松石饰等珍品. 郑州商文 ...

  • 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
  • A.约公元前2070年 B.约公元2070年 C.约公元前1600年 D.约公元1600年 3.下列事件中,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的标志事件是 ( ) 审核:七年级备课组 班级: 姓名: 一.教学目标 A.禹建立夏朝 B.部落首领推举伯益作禹的后继者 C. ...

  • 中国古代史_名词解释
  • 2.盘庚迁殷商朝前期自然灾害频发,内部纷争不断,国都经常迁徙.直到盘庚即位后,于公元前14世纪将国都迁到殷,此后二百多年再无迁都,所以商朝又称殷商.盘庚迁殷避开了水患和宗室内部斗争的混乱局面,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复兴的局面,为商朝的中兴奠定了基础. 3.国人暴动国人暴动,又称彘之乱,是公 ...

  • 同步解析第四课
  • 同步解析:七年级上册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点击数:1101 次 录入时间:2008-8-30 21:56:00 编辑:新教案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1)夏朝的建立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 ...

  • 历史(北师大七年级上)知识点
  • 知识点三:传说时代 1.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历史贡献: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传说他教农具,教农耕,尝百草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集市.黄帝:造宫室.车船.兵器.衣裳等,他的妻子缧祖发明养蚕抽丝的技术. 2.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远古传说是文字发明前先民们对远古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记述 ...

  • 中国历史 - 商朝
  • 商 商朝(前562年?-106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与夏.周并称为中国的"三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适当重要的位置.据传说,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子孙之一. 约在公元前16世纪,一个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商在黄河下流兴起,其首领成汤深得民心:在大臣伊尹.仲虺等人的大力辅佐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