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上课

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

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②斯大林逝世

③赫鲁晓夫上台

2.内容:

①平反冤假错案

②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

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特点

4.前提:

(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5.评价:

②对斯大林的批判,有利于破除对斯

大林的迷信

②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

6.结果:1964年10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

7.失败原因:

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②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 思考:赫鲁晓夫的盲目垦荒和玉米运动,留给

人们什么教训?

赫鲁晓夫从主观愿望出发,以加大对农业投入的方式,在原来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进行大规模垦荒,而且不顾自然条件是否适宜。不但未达到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背景:

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

③勃列日涅夫的上台

2.内容:

强调党的集体领导,扩大党内外民主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扩大国营业的经营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④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3.特点4.前提:所有制不变;经济体制不变

5.评价: 水平有所提高 1975年以后经济增长逐年下降,经济

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6.结果:以失败告终

7.失败原因:

② 过高估计苏联社会的实际发展水平,阻碍改革进程

③ 推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①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 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③ 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

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2.内容:

① 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 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私营、合资

③ 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① 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② 修

③ 苏共“二十八大”决议,抛弃马克思主义,放弃共产党在政治、经济上的领导地位

3.特点:

从经济改革开始,以政治改革为重点,对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

4.影响① 经济状况不断恶化

② 政治上:

 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活动猖獗

 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运动加剧

 党内派系斗争激烈

 苏共对国家的控制力下降

③ 造成思想混乱

5.失败原因:

① 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②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③ 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

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与中国的经济改革有何异同?

 思考:你如何看待苏联解体的原因?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四、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启示

1.改革的措施要符合本国的国情

2.改革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3.改革要不断深化

4.改革的过程是复杂、艰巨和曲折的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三种模式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军事斗争模式  新经济政策——一定程度恢复资本主义

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间接过渡,结果,过早被取消

 中国模式——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平)

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

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②斯大林逝世

③赫鲁晓夫上台

2.内容:

①平反冤假错案

②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

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特点

4.前提:

(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5.评价:

②对斯大林的批判,有利于破除对斯

大林的迷信

②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

6.结果:1964年10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

7.失败原因:

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②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 思考:赫鲁晓夫的盲目垦荒和玉米运动,留给

人们什么教训?

赫鲁晓夫从主观愿望出发,以加大对农业投入的方式,在原来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进行大规模垦荒,而且不顾自然条件是否适宜。不但未达到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背景:

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

③勃列日涅夫的上台

2.内容:

强调党的集体领导,扩大党内外民主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扩大国营业的经营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④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3.特点4.前提:所有制不变;经济体制不变

5.评价: 水平有所提高 1975年以后经济增长逐年下降,经济

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6.结果:以失败告终

7.失败原因:

② 过高估计苏联社会的实际发展水平,阻碍改革进程

③ 推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①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 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③ 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

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2.内容:

① 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 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私营、合资

③ 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① 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② 修

③ 苏共“二十八大”决议,抛弃马克思主义,放弃共产党在政治、经济上的领导地位

3.特点:

从经济改革开始,以政治改革为重点,对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

4.影响① 经济状况不断恶化

② 政治上:

 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活动猖獗

 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运动加剧

 党内派系斗争激烈

 苏共对国家的控制力下降

③ 造成思想混乱

5.失败原因:

① 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②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③ 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

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与中国的经济改革有何异同?

 思考:你如何看待苏联解体的原因?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四、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启示

1.改革的措施要符合本国的国情

2.改革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3.改革要不断深化

4.改革的过程是复杂、艰巨和曲折的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三种模式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军事斗争模式  新经济政策——一定程度恢复资本主义

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间接过渡,结果,过早被取消

 中国模式——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平)


相关内容

  • 九年级下册笔记
  • 复习导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世界主要矛盾加剧,除了有帝国主义国家国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还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 1.矛盾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 衡. 帝国主义国家的权益总是和它的综合实力 ...

  •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特色教案
  • 第 21 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黄仲明教材.教案.学案"三合一"特色教案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特色教案] 第 21 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特色教案]重点 赫鲁晓夫改 革 与勃列日涅夫改革 比较.戈尔巴乔夫 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 苏联解体的关系.右图是 20 ...

  • 世界当代史论述题
  • 论述题: 1.杜鲁门的遏制战略.杜鲁门上台后,制定了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冷战.遏制战略.其基本内容是: (1)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杜鲁门主义"为核心的冷战政策,建立资本主义阵营,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 (2)对西欧和日本:通过马歇尔计划进行扶植和援助,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 ...

  •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整理(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战后世界格局 一.名词解释 铁幕演说 英国前首相丘卲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又称铁幕演说.1946年1月,丘卲尔应邀访美.3月5日,在杒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帄砥柱"的演说.丘卲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q ...

  • 战后国际关系史笔记1
  • 战后国际关系史方连庆四川大学考研笔记 一.盟国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 1. 对五国和约的缔结 背景: 二战后,如何处理战败国和缔结对战败国和约,是关系到巩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重大问题. 经过三次外长会议和巴黎和会,与会各国终于缔结对五国和约. 意义: 五国合约的缔结是 ...

  •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 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1课 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 时间:1917年3月 2. 任务:推翻沙皇统治 3.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 结果:推翻了沙皇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5. 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主要权力).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二.十月革命 1.原因:①第一次世界大 ...

  • 高三历史二战及二战后的世界1
  • 二战及二战后的世界(1939-1989) 一.知识结构-必看清 -相对衰退-复苏-繁荣: (1)恢复-美国扶植:宏观调控:科技:社会稳定. (2)联合-欧共体成立,原因,发展趋势,影响. 腾飞-改革,美扶,非军事化,战略,科教,订货. 60年代瓦解. 背景-体制弊端:经济困难:人民要求:国内动荡:2 ...

  • 历史必修二专题六.七复习提纲
  •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1)贫富差距扩大(2)股票投机活动(3)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点:(1)范围广(2)时间长(3)破 ...

  •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 第四章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一节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本节概说: 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欧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国: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