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 及检测
一、 实验目的与原理简介
质粒DNA 的提取是基因工程操作中常用的基本技术。质粒作为载体应具备下
列四个特点:①有足够的容纳目的基因的幅度,并且对于携带的目的基因能够借
助载体的复制和调控系统得到忠实的复制与增殖。②在非必要的DNA 克隆区有多
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单一识别位点,易于基因片段与载体的连接、重组与筛选。
③与宿主细胞有天与一个或多个遗传表型(如抗药性、营养缺陷型或显色表型反
应等)。④拷贝数多,易于宿主细胞的DNA 分开,便于分离提纯。
分离质粒DNA 的方法包括三个基本步骤:培养细胞使质粒扩增;收集和裂解
细菌;分离和纯化质粒DNA 。
碱裂解法质粒DNA 是基于染色体DNA 与质粒DNA 的变性与复性的差异而达到
分离目的的。在强碱性pH 时,染色体线性DNA 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而
变性。质粒DNA 的大部分氢键也断裂,但超螺旋共价闭合环状的两条互补链不会
完全分离,调节pH 值至中性时,变性的质粒DNA 又恢复到原来的构型,而染色
体DNA 不能复性纠缠形成网状结构,经过离心,染色体DNA 与不稳定的大分子
RNA 、蛋白质-SDS 复合物等一直沉淀下来而被除去。
提取基因工程中运载基因的载体,掌握最常用的提取质粒DNA 的方法。
二.实验试剂
1,Sol Ⅰ100ml : 1M Tris-HCL (pH8.0)2.5ml ,0.5M EDTA 2ml, DDW 91ml, 20%
葡萄糖4.5ml( 葡萄糖单独灭,灭完后加进Sol I),高压灭菌,4°保存。
2,Sol Ⅱ100ml :(新鲜配制,常温使用)10% SDS 50ml, 2M NaOH 50ml。使用
前将两种溶液混合。
3,Sol Ⅲ 500ml:KAc 147g, HAc57.5ml,加300mlDDW 搅拌,定容至500ml 。
高压灭菌,4°保存。
4,TE 100ml :1M Tris-HCl (pH8.0)1ml , 0.5 M EDTA 0.2 ml, 加DDW 至100ml 。
高压灭菌!
5,70%乙醇
6,苯酚/氯仿/异戊醇(25:24:1) 氯仿可使蛋白变性并有助于液相与有机
相的分开,异戊醇则可起消除抽提过程中出现的泡沫。酚和氯仿均有很强的腐蚀
性,操作时应戴手套。
7,无菌水DDW
三、实验步骤
按1/100的比例接种保存的pPIC9K 大肠杆菌克隆菌种到3 mL 的含有适当抗
生素LB 培养基,37℃、180rpm 培养过夜或培养12小时以上,活化菌种(至对数
生长期) 。将活化的菌种按1/100接种至200 ml 的LB 培养基,37℃、250rpm 剧
烈震荡培养过夜。
1、离心管(10mL )分装菌10ml ,离心去上清(10000rpm ,5min ,4℃);弃上
清,将离心管倒置于卫生纸上几分钟,使液体尽可能流尽。
2、重悬于800µl 冰冷的Sol Ⅰ中;剧烈震荡重悬菌体。
3、加入1.6mL SolⅡ轻轻颠倒数次(动作要轻柔,防止断裂DNA 形成碎片),
彻底混匀,室温放置10min (SolⅡ为裂解液,故离心管中菌液逐渐变清)。
4、加入1.2mL 冰冷的 SolⅢ立即轻轻颠倒完全彻底混匀,冰上放置10min 。
5、4℃,12000rpm 离心10min 。Sol Ⅲ为中和溶液,此时质粒DNA 复性,染色体
和蛋白质不可逆变性,形成不可溶复合物,同时K +使SDS-蛋白复合物沉淀。
6、收集上清至新的离心管,加入等体积的酚/氯仿/异戊醇,振荡混匀, 沉淀核酸,
室温放置大于10min 。12000rpm 离心5min ,小心移出上清于一新离心管中。
7、加入2倍体积预冷的无水乙醇,混匀,室温放置 2-5min ,离心
12000rmp×10min。
8、弃上清,将管口敞开倒置于卫生纸上使所有液体流出,加入1ml 70%乙醇洗
沉淀一次,12000rmp 离心5 min 。
9、吸除上清液,将管倒置于卫生纸上使液体流尽,室温干燥。
10、将沉淀溶于50μl DDW中,储于-20℃冰箱中。
实验二 基因的PCR 扩增技术
一、实验目的与原理简介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是体外克隆基因的重要方
法,它可在几个小时内使模板分子扩增百万倍以上。因此能用于从微量样品中获
得目的基因,同时完成了基因在体外的克隆,是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中极为有
用的研究手段。
常规PCR 反用于已知DNA 序列的扩增,具体可分为三个主要过程:一、变性。
通过升高温度使DNA 双链模板分子中氢断裂,形成单链DNA 分子,温度为94℃,
时间1min 。二、复性。降低温度使DNA 单链分子同引物结合。温度为55℃,时
间1min 。三、延深。升高温度,在DNA 聚合酶最佳活性的条件下在引物3端加
入dNTP ,实现模板的扩增,温度为72℃,时间2min 。同时第一步变性前要在94℃
下预变性5分钟,使DNA 双链完全解开。经过 25-35个循环之后,在72℃下继
续延伸10分钟。
PCR 反应包含的七种基本成分:
1)热稳定性DNA 聚合酶:Taq DNA聚合酶是最常适用的酶,商品化Taq DNA
酶的特异性活性约为80000单位/mg.
2)寡核苷酸引物:寡核苷酸引物的设计是影响PCR 扩增反应的效率与特异性
的关键因素。
3)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 ):标准的PCR 反应体系应包括4种等摩尔浓度的
脱氧核苷三磷酸,即dATP 、dTTP 、dCTP 和dGTP 。每种dNTP 的浓度一般在
200-250μl 之间,高浓度的dNTP 对扩增反应会起抑制作用,可能是dNTP
与Mg 2+螯合有关。
4)二价阳离子:一般需要Mg 2+来激活热稳定的DNA 聚合酶,由于dNTP 与寡聚
核酸结Mg 2+合,因而反应体系中阳离子的浓度一般要超过dNTP 和引物来源
的磷酸盐基团的摩尔浓度。Mg 2+的最佳浓度为1.5mmol/L。
5)维持PH 值的缓冲液:用Tris-Cl 在室温将PCR 缓冲液的PH 值调至8.3-8.8
之间,标准PCR 缓冲液浓度在10mmol/L。在72℃温育时,反应体系的温
度将下降1个多单位,致使缓冲液的PH 值接近7.2。
6)一价阳离子:标准PCR 缓冲液内含有50mmol/L的KCl ,它对扩增大于500bp
长度的DNA 是有益的。
7)模板DNA :含有靶序列的模板DNA 可以以单链或双链形式加入到PCR 混合
液中,闭环DNA 的及增效率略低于线性DNA 。
学习PCR 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
了解引物设计的一般要求。
二 、材料和试剂
10Х扩增缓冲液
4种dNTP 贮存液(20mmol/L,PH 8.0)
Tap DNA 聚合酶
5端引物(20μmol/L)及3端引物(20μmol/L)
模板DNA
琼脂糖凝胶
PCR 仪(Bio-Rad 公司) 移液枪(0.5-10μL 5-50μL ) 枪头 微量
移液管
二、 实验操作
1) 将各成分加到微量离子管内混合:
10Х扩增缓冲液 2. 5μl
M g 2+ 1. 5μl
5端引物 1μl
3端引物 1μl
D D W 16. 2μl
d N T P 2. 5μl
T a q 酶 0. 3μl
模板 1 μl
2) 按照以下方法进行PCR 扩增:
预变性: 95ºC 5min
35个循环: 94 ºC 1min,63 ºC 1min, 72 ºC 1min;
延伸: 72 ºC 10min
注:聚合反应时间是根据靶基因的长度按每分钟聚合1000bp 的速率来计算出来
的。
3) 抽取每种扩增样品5-10μl ,用琼脂糖电泳来分析扩增结果, 用DNA marker
来判断扩增片段的大小 。凝胶一般用Goldview 染色后观察扩增的量与片段大
小。
从阳性对照样品的相对分子量的目的条带的亮度与粗细可以判断PCR 扩增的
效率;阴性对照样品在目的条带附近应该没有相应条带。
三、
问
题 可能原因
模板浓度偏低或偏高
模板降解
模板中含有抑制反应的杂质
引物浓度不足
引物存在二级结构
引物降解
Mg 2+浓度偏低
dNTP 降解
无酶纯度低,扩增效率差 产
物酶量不足
或
产用酶不当
量
低 缓冲液失效
模板变性不充分
退火温度偏高
延伸时间不足
循环数目不够
PCR 管污染
PCR 仪故障
其他
体系污染
引物浓度过高
引物序列特异性差
Mg 2+浓度过高
非
特dNTP 浓度过高
异酶量过多
产退火温度过低 物
过延伸时间过短
多 循环次数过多
模板结构过于复杂或目标片
段过长
其他
引物3’末端存在互补序列
引引物浓度过高
物
二模板浓度过低
聚退火温度不合适
体 循环次数过多
其他
引物浓度过高
引物序列特异性差或模板上
存在同源序列
模板降解
模板浓度过高
dNTP 浓度过高
拖Mg 2+浓度过高 解决方法 电泳检测模板浓度,调整模板用量 重新制备;基因组DNA 、cDNA 应小量分装后低温保存 纯化模板 调整引物浓度,特别是针对长片段PCR 重新设计引物,避免二级结构;优化退火温度 引物应高浓度小量分装,-20℃保存,避免反复冻融 适当提高Mg 2+浓度,从1 mM 到3 mM 以0.5 mM 间隔递增,针对不同模板和引物摸索最佳Mg 2+浓度 -20℃保存,小量分装,避免反复冻融 选用高质量DNA 聚合酶 适当增加酶量 针对模板、目标片段的特选择适当的酶(详见PCR 产品选择指南) 更换缓冲液或使用预混PCR 反应体系 适当延长变性时间;对高GC 或复杂结构模板,提高起始变性温度至98℃ 降低退火温度,应比引物Tm 低至少5℃ 增加延伸时间,特别是针对长片段PCR 增加循环数 质量可靠的PCR 管通常不需灭菌,否则应先高温高压灭菌处理;用过的PCR 管不可清洗后重复使用 检查程序和模块温度 使用PCR 增强剂 设计对照实验寻找污染源,操作时应注意避免交叉污染 适当减少引物浓度 重新设计引物 降低Mg 2+浓度,从1 mM 到3 mM 以0.5 mM 间隔递增,针对不同模板和引物摸索最佳Mg 2+浓度 降低dNTP 浓度 减少酶量,以0.5 U间隔递减 提高退火温度 增加延伸时间,以1 min间隔递增 减少循环次数 特选择适当的酶(详见PCR 产品选择指南) ;使用PCR 增强剂 HotStart PCR TouchDown PCR 巢式PCR 重新设计引物 降低引物浓度 提高模板浓度 优化退火温度 减少循环次数 HotStart PCR 调整引物浓度 重新设计引物 重新制备模板 降低模板浓度 减少dNTP 用量 降低Mg 2+浓度,从1 mM 到3 mM 以0.5 mM 间隔递增,
针对不同模板和引物摸索最佳Mg 2+浓度
实验三、酶切与连接
一、实验目的与原理简介
限制性内切酶在基因工程中主要应用地以下两个方面:制作基因酶切图谱和
进行基因克隆。制作基因图谱,就是利用特定的酶切出特定的条带:而利用基因
克隆时选择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克隆片段的长度;2)克隆片段中切点的
情况3)载体上切点的情况;4)切割与连接方式;5)接头状态。
酶切方式可分为部分酶切和完全酶切两种:1)部分酶是指同一DNA 片段上有
些被切开而另一些 未被切开,此法主要应用于基因 的克隆 。用部分酶切法是
基于基因 内部可能有此酶的位点。进行部分酶切可通过两个方式:一是不同的
时间 内在同一酶反应管中取样终止反应,利用时间来控制酶切的程度。另一种
是在其余条件相同时控制 酶的稀释度,利用不同酶浓度控制酶切程度,这种方
法因易于控制反应而被广泛应用。2)完全酶切法适用于如载体切割、酶切图谱
的制作、基因的鉴定与DNA 片段的分离工作。完全酶切又可分为单酶切、多酶切
两种。在多酶切反应中当2种或2种以上的酶有相同 的反应条件时,可同时 进
行酶切,不然须在前一种酶作用完成后将其失活,而后进行第二种酶切反应,这
样可以避免片段混乱现象的出现。
二、材料和试剂
限制性内切栈酶XhoI 、EcoRI ;10×Buffer PCR产物、pPIC9K 质粒、10×T4连
接Buffer 、T4 Ligase 、DDW 、琼脂糖、电泳缓冲液 、Goldview 染液、胶回收试
剂盒;电泳仪、恒温水浴锅、EP 管、移液枪、灭菌枪头、紫外检测仪
三、实验步骤
1)PCR 产物双酶切(XhoI 、EcoRI ),pPI9K 质粒双酶切(XhoI部分酶切、EcoRI
完全酶切) ;PCR 体系如下:
产物PCR 体系
DDW
10×H Buffer
PCR 产物
XhoI
EcoRI 23μl 5μl 20μl 1μl 1μl(37℃恒温4小时) DDW 产物PCR 体系 23μl 5μl 20μl 1μl 1μl(37℃恒温4小时) 10×H Buffer PCR 产物 XhoI EcoRI
以上两步酶切都要制备两管, 酶产物置于-20℃, 电泳检测酶切结果并回收一
管做连接. 由于pPI9K 质粒有两个XhoI 酶切位点(1193\5730),故采用部分酶切法,
并电泳回收, 酶切后9K 大小的线性片段用于连接。PCR 产物双酶切可用乙醇沉淀
回收。
2)然后电泳检测后在紫外检测仪下观察(UV ,260nm )。
3)切胶回收(尽量更要切到不含目的片段的胶),按照胶回收试剂盒标准操作。
4)回收产物电泳检测后进行连接:
连接体系: 10×T4连接Buffer 1μl
目的基因 6μl
质粒载体 2μl
T4 Ligase 1μl
混合后16℃,过夜连接。完成后放入4℃冰箱可,备用。
四、注意事项
1、加样次序一般应为:水+缓冲液+DNA+酶。
2、限制性内切酶的量不要过多,最多不超过部体积的1/10,否则易发生酶的星
号反应。所谓酶的星号反应就是指改变酶切条件时酶的识别位点专一性下降,导
致酶切图谱混乱的现象。
3、内芭栈瓣选择和使用方案须根据具体的实验情况来精心设计。
4、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都 极易失活,须在冰盒上操作,同时防止污染。
实验四、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连接产物的转化
一 、实验原理与目的
感受态就是受体菌能接受外源DNA (周围环境中的DNA 分子)能力的一种生
理状态,一般认为处于生长对数期的后期能够发展成为感受态,但是细菌中能发
展成为感受态的细胞是很少的,一般认为0.1%-1%,而且时间短暂。用CaCl 2处
理大肠杆菌细胞可以使20%的细胞成为具有转化能力的感受态细胞。冷冻也能增
加感受态细胞有量,而且还可以延长感受态时间,提高转化效率。
学习CaCl 2法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方法;
掌握外源DNA 重组质粒导入受体菌细胞并筛选阳性转化体的方法。
二、材料与试剂
1.5ml EP管 灭菌枪头 移液枪 冰盒 低温离心机 涂布
棒 大肠杆菌Top10、重组质粒(实验三的连接产物)、LB 固体培养基、
氨苄青霉素储存液 0.1M CaCl2
三、实验方法
1、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 2法)
1 )取-70℃超低温冰箱保存的大肠杆菌Top10菌液 30μl (过夜菌液约16
小时)接种于3ml LB培养液(1:100接种)37揺菌(250rpm )培养过
夜;(OD=0.2—0.4)。
2 )将过夜培养的菌液移入3ml LB培养基中,37℃快速振荡(250rpm ),至
OD=0.4—0.6(约2小时);冰浴30分钟,使培养物冷却至0度。
3 )取1ml 菌液于1.5ml EP 管中,4度时4000rpm 离心10分钟,去上清。(倒
出培养液将管倒置1 分钟,以使前后残留的培养液流尽。)沉淀用1ml
冰上预泠的0.1M CaCl 2(抽滤灭菌)悬浮,混合均匀,置于冰浴上30min 。
4 )4度4000rpm 离心10min ,去上清沉淀再加200μl 的0.1M CaCl 2重悬,冰
上放置2-7h 后可用于转化;或者每管加20-30%的灭菌甘油,-70℃保存。
2、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胞
1)取上述方法制备的感受态细胞,或者从-70℃超低温冰箱取出一管感受态
细胞融化。
2)按每200μl 菌液加100ng 已纯化的质粒DNA (无菌操作)的标准,将5-10
μlDNA 的连接物加入一管感受态细胞中,混匀后放置冰上30min 。(同时
作两个对照组即受体菌对照组(-)和质粒DNA 对照组(+),检测感受态
细胞的质量及有无污染情况)
3)42℃水浴中热激90sec ,迅速取出立即放于冰上2min 。注意:在水浴中
切勿乱晃动。
4)上述各管中分别加入800μl 37℃预热的LB 培养基至总体积为1ml ,混匀
后37℃ 180rpm培养1-2小时左右复苏。
5)4000rpm 离心10min ,去800μl 上清液,将剩余的200μl 菌液混匀。
6)用烧烤过的涂布将100μl 的菌液涂布于加相应抗生素(Amp+50ppm)的LB
固体培养基,涂匀,置于超净台上1小时左右至菌液完全被培养基吸收。
7)37℃倒置培养12-24小时。从平板上挑选抗性菌落进行鉴定。
四、主意事项
1、为了提高转化效率活细胞 数务必少于108个/ml,即OD 600值为0.4左右,
为了确保生长浓度不会太高,可每隔15-20min 进行一次OD 值监测。
2、热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应准确的达到热激所需要的温度的时间。
3、如果加入太多的菌落裂解液,会改变了反应混合液的离子平衡,导致实
验失败。
4、PCR 扩增对DNA 模板的要求量很低,因而在利用菌落裂解液作为模板时,
应避免加入过量的模板DNA 样品。
5、偶尔带入琼脂碎片于反应混合液中,会抑制的热稳定性DNA 聚合酶的扩
增。
实验五 菌落PCR 筛选阳性重组子及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菌落PCR 鉴定
1)反应体系: 10Х扩增缓冲液 2.5μl
Mg2+ 2.5μl
正向引物 1μl
反向引物 1μl
DDW 14.5μl
dNTP 2.5μl
taq 酶 0.3μl
模板为菌落
用灭菌的200μl 的枪头挑选一个个细菌菌落,迅速的使挑取物溶于25μl
的主混合液中,30个克隆另加一个阳性对照 。
2)完全混合后,将反应管放于PCR 仪上,按照变性、复性、延伸三种程序
设定温度、时间、循环次数。进行反应。程序设定同实验一。
3)抽取每种扩增产物5-10μl ,用琼脂凝胶电泳来分析扩增结果,用DNA
marker 来判断扩增片段的大小。
实验六、质粒酶切及电转化毕赤酵母
一、实验原理及目的
核酸不能自动进入细胞,需要协助才能穿过细胞壁的物理屏障进入能够进行
表达或复制的胞内位点。电流可逆性的击穿细胞膜形成瞬时水通路或膜上小孔,
促使DNA 分子进入胞内。电场强度为kV/ cm 、持续时间为μs —ms 级的电脉冲刺
激会使细胞膜发生电穿孔现象, 即:细胞膜结构重组, 出现微孔, 电导率改变, 暂时
丧失屏障功能等, 从而引起离子的流出, 代谢物的排泄, 细胞对药剂及DNA 等大
分子的吸收量增加。线性DNA 分子与环状DNA 分子均可用于转染,但线性DNA 无论
是瞬时表达还是稳定转染的水平高于环状分子。所以对于闭合环状的质粒DNA 来
说,要首先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使其变成线性分子,然后进行转染。
同时转染的效率还会以下因素影响:外加电场的强度、电脉冲的长度、温度、
培养基的离子成分。
掌握电穿孔转染DNA 技术。
二、材料和试剂(两组共配一次)
RDB培养基 1、取Sorbitol 18.6g 及 琼脂 2 g 溶于70ml 水中。 2、10ХD 10ml (8g 葡萄糖,40mlDDW )
10 YNB 10ml (13.4gYNB 100mlDDW 过滤除菌)
500Х B 0.2ml ( 2mg 生物素,10ml 水,过滤除菌)
100ХAA 1.0ml (过滤除菌)
DDW 8.8ml
将1、2 两种溶液混合,加热后倒平板,每个平板10ml. 共10个平板。
MD培养基(100):Yeast extract 1g
Peptone 2 g
10×D 10ml 加水至100ml ,高压灭菌
三、实验步骤
I 、线性化质粒的制备
SacI 酶切质粒3小时
酶切体系(根据质粒浓度而定,保定质粒浓度DNA 大于1μg/μl )
DDW 16.5μl
BufferI 2.5μl
质粒 5μl
SacI 1μl
和电泳检测酶切结果,回收质粒
II 、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按1:100将300μl 保种菌接种于3mlYPD 培养基中30℃揺菌过夜(约15h )
2、取活化的菌液50μl 接入50mlYPD 液体培养基30℃揺菌过夜,至OD 600
=1.3-1.5(12-15h ),收集菌体制备感受态细胞。
3、4℃ 3000g离心5分钟,弃上清,向沉淀加5ml 无菌DDW 重悬,补加冰预冷
的无菌水至100ml
4、4℃ 10000rpm离心5分钟,重悬于15ml 冰预冷的无菌水中
5、4℃ 10000rpm离心5分钟,重悬于3ml 冰预冷的山梨醇中
6、4℃ 10000rpm离心5分钟,重悬于0.1ml 冰预冷的山梨醇中
7、按照80μl 每管分装于1.5mlEP 管中,立即使用或于-20℃存放
III 、电转化
1、将感受态细胞80μl 加入10μl (5-20μg )线性化质粒,混匀,加入到冰
预冷的电转杯 中,冰上放置5分钟。
2、设置电转仪于真核细胞程序, 电转条件:1.5KV 25μF 200Ω
IV 、阳性克隆筛选
1、电转成功后,将菌液涂于RDB 板上,30℃恒温培养箱培养2-3天,观察
克隆生长状况。
2、长出克隆后挑选单菌落作PCR ,鉴定其是否为阳性克隆。若获得阳性克
隆 则揺菌保种,划线鉴定,小量表达,电泳检测目的基因。
实验七 重组蛋白的表达及western blot 鉴定
表达试剂:10×D 10×YNB 500×B (实验六中已配)
10×GY : 10ml甘油,90ml 水,高压灭菌。
10×M :5ml 甲醇加水至100ml ,过滤除菌。
1M 磷酸钾缓冲液(ph6.0):13.2 ml1M K2HPO4,86.8ml 1M KH2PO4,调至PH6.0。 (1M K2HPO4:22.822g ,80ml 水溶,定容至100ml ;1M KH2PO4:
6.8g ,40ml 水溶,定容至50ml )
BMGY 培养基:4gYE ,8gTryptone ,280mlDDW ,高压灭菌后,超净台中加10×GY ,10×YNB ,1M 磷酸钾缓冲液(ph6.0)各40ml ,0.8ml 500×B
BMMY 培养基:1gYE ,2gTryptone ,70mlDDW ,高压灭菌后,超净台中加10×M ,10×YNB ,1M 磷酸钾缓冲液(ph6.0)各10ml ,0.2ml 500×B
挑酵母重组子接种于3ml YPD,摇菌过夜(16h ),转接于400ml BMGY培养基摇培24h ,静置4h 左右,倒掉上清,加入100mlBMMY ,摇培30h 左右,添加1ml 甲醇,24h 后再添加1ml 甲醇,24h 后收菌,12000rpm 离心15min ,留上清。 western blot 鉴定
样品准备
不同发酵时间的发酵液(900ul ),TCA-丙酮沉淀法沉淀蛋白。
1加脱氧胆酸钠至0.02%终浓度,混匀室温放置至少15min
2加100%TCA 至10%终浓度,混匀,室温至少放置1h
3 4度14000转离心10分钟,弃上清,倒置干燥
3 加冰预冷的丙酮,混合,低温放置至少20分钟
5 4度最高转速离心10分钟,倒上清,倒置干燥丙酮
30ul 一乘上样缓冲液溶解沉淀,沸水煮5分钟
总体时间3小时
所用试剂:
转膜缓冲液:(48mmol/L Tris,39mmol/L甘氨酸,0.037% SDS,20%甲醇)
甘氨酸(MW75.07) 2.9g
Tris (MW121.14) 5.8g
SDS 0.37g
甲醇 200ml
蒸馏水至 1000ml
溶解后室温保存,此溶液可重复使用3~5次(此溶液最好保存在4度冰箱,最多
使用5次左右,不然影响转移效率)。(先用蒸馏水溶解甘氨酸、Tris 和SDS ,然后再加入甲醇,最后补足液体。如果先加入甲醇,溶解甘氨酸、Tris 和SDS 等比较困难)(可以配制成2×转移缓冲液进行保存,稀释后使用)
TBS 缓冲液:(10mM Tris-Hcl pH7.5, 150mmol/L NaCl)
1 mol/L Tris·HCl (pH7.5) 10ml
NaCl 8.8g
蒸馏水至 1000ml
(可以配制成10×TBS 缓冲液进行保存,稀释10倍使用)
10×TBS: Tris 12.11g ,NaCl 88g
蒸馏水至 900ml,调节pH 至7.5,定容1000ml
Tris 4.844g ,NaCl 35.2g 。蒸馏水至 350ml,调节pH 至7.5,定容400ml
TBST 缓冲液:(含0.05%Tween20的TBS 缓冲液)
20%Tween20 1.65ml
TBS 700ml
混匀后即可使用,最好现用现配。
封闭液: 脱脂奶粉 5g
TBST 100ml
最好现用现配。
或者用含5%BSA的TBST
溶解后4℃保存。使用时,恢复室温,用量以盖过膜面即可,一次性使用。
一. 制备凝胶
样品制备过程中,制备凝胶
5%浓缩胶12%分离胶
配制凝固时间:分离胶30分钟,浓缩胶50分钟
电泳时间:80V 二十分钟,100V 100分钟左右。
可以降低电压,60V 80V
滤纸和膜的准备 (在电泳结束前20分钟应开始准备工作) 。
A. 检查是否有足够的transfer buffer,没有立即配制。
B. 检查是否有合适大小的滤纸和膜。
C. 将膜泡入甲醇中,约1-10分钟。再转入transfer buffer中。
D. 将合适的靠胶滤纸和靠膜滤纸分别泡入transfer buffer 中。
转膜
1. 准备6张和凝胶大小相近的滤纸和1张PVDF 膜。切滤纸和膜时一定要戴手套,因为手上的蛋白会污染膜。
2. 甲醇活性化PVDF 膜:一般活化5-10min ,用镊子捏住膜的一边轻轻置于有甲醇的培养皿里浸泡。
3. 转膜液浸泡:将电泳好的凝胶剥下,去掉浓缩胶,切割成合适大小,注意目的条带的位置。在加有转移液的培养皿中放入切好的凝胶、平头镊子、一支玻璃棒、滤纸、浸过的膜。
4. 半干法转膜:在转膜液中对齐三层滤纸,用平头镊子赶出滤纸层中的气泡,夹出放在转膜仪上;膜盖于滤纸上,用手调整使其与滤纸对齐,轻轻用玻璃棒轻轻擀去气泡(由中间向两边赶)。将分离胶盖于膜上,并除气泡。在分离胶上盖3张滤纸并除去气泡。擀几下就可合起夹子。整个操作要不断的擀去气泡。
5. 盖上转膜仪上盖,设置好电压和时间。一般用半干转膜仪15V 45-60min
6转完后将膜用1×丽春红染液染1-2min (平头蘖枝夹住边缘,轻轻浸入染液)。然后用水冲洗掉没染上的染液就可看到膜上的蛋白(超纯水多洗两遍,)。 将膜晾干备用。
封闭:将膜用TBS 从下向上浸湿后,移至含有封闭液的培养皿中,室温下脱色摇
床上摇动封闭2h 。用TBS 将膜上的封闭液洗去(轻轻晃晃就可) 。
孵育一抗:一抗用封闭液(或者用含有5%BSA的TBST )稀释至适当浓度(在1.5ml
离心管中);将PVDF 膜放入PE 手套中,用封口机将膜封闭,将抗体溶液加到膜的蛋白面(转膜时做好标记)赶出残留气泡;室温下孵育2h 后,用TBST 在室温下脱色摇床上洗3次(多洗几次,多加TBST ),每次10min ;
再用TBS 洗一次, 5min。
孵育二抗:同上方法准备稀释二抗,摇床,室温下孵育1h 后,用TBST 在室温 下脱色摇床上洗3次,每次10min ;再用TBS 洗一次,5min 。
一抗推荐稀释比例:1:200-1:2000
二抗推荐稀释比例:1:5000-1:100,0000
先前做过两次实验:一抗1:500,二抗1:2000,背景较重,出现非特异条带。 这次做可以先把二抗浓度改为1:20000,一抗:1:500 1:1000
DAB 显色
DAB (3,3二氨基联苯胺)和HRP 反应产生棕色的不溶终产物。这种棕色沉淀不溶于酒精和其它有机溶剂,对于必需使用传统复染和封固介质的免疫组化染色应用特别理想。
对于AP 标记的二抗我们选用BCIP and NBT 显色,它们在碱性磷酸酶(AP )作用下反应可生成一种不溶性黑紫色沉淀的强信号。
ECL 灵敏度比DAB 高不少
实验八 重组蛋白的纯化
上步所得上清,进行65%硫酸铵沉淀,每100ml 上清加39.8硫酸铵(冰上操作,手动搅拌,不要剧烈),4°放置2h (可过夜)。12000rpm 离心15min ,2ml Tris 缓冲液溶解,将溶解的液体放入透析袋,透析约16h ,每隔6h 换一次透析液,透析完毕后过离子交换层析柱(Q 柱)。
5×Tris 缓冲液: Tris 12.114g/L PH调至8.0
1×Tris 缓冲液:5×Tris 缓冲液稀释4倍
300mM NaCl洗脱液: 3.5064g NaCl,200ml 1×Tris 缓冲液
500mM NaCl洗脱液:5.844g NaCl,200ml 1×Tris 缓冲液
1M NaCl洗脱液:11.688g NaCl,200ml 1×Tris 缓冲液
实验一、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 及检测
一、 实验目的与原理简介
质粒DNA 的提取是基因工程操作中常用的基本技术。质粒作为载体应具备下
列四个特点:①有足够的容纳目的基因的幅度,并且对于携带的目的基因能够借
助载体的复制和调控系统得到忠实的复制与增殖。②在非必要的DNA 克隆区有多
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单一识别位点,易于基因片段与载体的连接、重组与筛选。
③与宿主细胞有天与一个或多个遗传表型(如抗药性、营养缺陷型或显色表型反
应等)。④拷贝数多,易于宿主细胞的DNA 分开,便于分离提纯。
分离质粒DNA 的方法包括三个基本步骤:培养细胞使质粒扩增;收集和裂解
细菌;分离和纯化质粒DNA 。
碱裂解法质粒DNA 是基于染色体DNA 与质粒DNA 的变性与复性的差异而达到
分离目的的。在强碱性pH 时,染色体线性DNA 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而
变性。质粒DNA 的大部分氢键也断裂,但超螺旋共价闭合环状的两条互补链不会
完全分离,调节pH 值至中性时,变性的质粒DNA 又恢复到原来的构型,而染色
体DNA 不能复性纠缠形成网状结构,经过离心,染色体DNA 与不稳定的大分子
RNA 、蛋白质-SDS 复合物等一直沉淀下来而被除去。
提取基因工程中运载基因的载体,掌握最常用的提取质粒DNA 的方法。
二.实验试剂
1,Sol Ⅰ100ml : 1M Tris-HCL (pH8.0)2.5ml ,0.5M EDTA 2ml, DDW 91ml, 20%
葡萄糖4.5ml( 葡萄糖单独灭,灭完后加进Sol I),高压灭菌,4°保存。
2,Sol Ⅱ100ml :(新鲜配制,常温使用)10% SDS 50ml, 2M NaOH 50ml。使用
前将两种溶液混合。
3,Sol Ⅲ 500ml:KAc 147g, HAc57.5ml,加300mlDDW 搅拌,定容至500ml 。
高压灭菌,4°保存。
4,TE 100ml :1M Tris-HCl (pH8.0)1ml , 0.5 M EDTA 0.2 ml, 加DDW 至100ml 。
高压灭菌!
5,70%乙醇
6,苯酚/氯仿/异戊醇(25:24:1) 氯仿可使蛋白变性并有助于液相与有机
相的分开,异戊醇则可起消除抽提过程中出现的泡沫。酚和氯仿均有很强的腐蚀
性,操作时应戴手套。
7,无菌水DDW
三、实验步骤
按1/100的比例接种保存的pPIC9K 大肠杆菌克隆菌种到3 mL 的含有适当抗
生素LB 培养基,37℃、180rpm 培养过夜或培养12小时以上,活化菌种(至对数
生长期) 。将活化的菌种按1/100接种至200 ml 的LB 培养基,37℃、250rpm 剧
烈震荡培养过夜。
1、离心管(10mL )分装菌10ml ,离心去上清(10000rpm ,5min ,4℃);弃上
清,将离心管倒置于卫生纸上几分钟,使液体尽可能流尽。
2、重悬于800µl 冰冷的Sol Ⅰ中;剧烈震荡重悬菌体。
3、加入1.6mL SolⅡ轻轻颠倒数次(动作要轻柔,防止断裂DNA 形成碎片),
彻底混匀,室温放置10min (SolⅡ为裂解液,故离心管中菌液逐渐变清)。
4、加入1.2mL 冰冷的 SolⅢ立即轻轻颠倒完全彻底混匀,冰上放置10min 。
5、4℃,12000rpm 离心10min 。Sol Ⅲ为中和溶液,此时质粒DNA 复性,染色体
和蛋白质不可逆变性,形成不可溶复合物,同时K +使SDS-蛋白复合物沉淀。
6、收集上清至新的离心管,加入等体积的酚/氯仿/异戊醇,振荡混匀, 沉淀核酸,
室温放置大于10min 。12000rpm 离心5min ,小心移出上清于一新离心管中。
7、加入2倍体积预冷的无水乙醇,混匀,室温放置 2-5min ,离心
12000rmp×10min。
8、弃上清,将管口敞开倒置于卫生纸上使所有液体流出,加入1ml 70%乙醇洗
沉淀一次,12000rmp 离心5 min 。
9、吸除上清液,将管倒置于卫生纸上使液体流尽,室温干燥。
10、将沉淀溶于50μl DDW中,储于-20℃冰箱中。
实验二 基因的PCR 扩增技术
一、实验目的与原理简介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是体外克隆基因的重要方
法,它可在几个小时内使模板分子扩增百万倍以上。因此能用于从微量样品中获
得目的基因,同时完成了基因在体外的克隆,是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中极为有
用的研究手段。
常规PCR 反用于已知DNA 序列的扩增,具体可分为三个主要过程:一、变性。
通过升高温度使DNA 双链模板分子中氢断裂,形成单链DNA 分子,温度为94℃,
时间1min 。二、复性。降低温度使DNA 单链分子同引物结合。温度为55℃,时
间1min 。三、延深。升高温度,在DNA 聚合酶最佳活性的条件下在引物3端加
入dNTP ,实现模板的扩增,温度为72℃,时间2min 。同时第一步变性前要在94℃
下预变性5分钟,使DNA 双链完全解开。经过 25-35个循环之后,在72℃下继
续延伸10分钟。
PCR 反应包含的七种基本成分:
1)热稳定性DNA 聚合酶:Taq DNA聚合酶是最常适用的酶,商品化Taq DNA
酶的特异性活性约为80000单位/mg.
2)寡核苷酸引物:寡核苷酸引物的设计是影响PCR 扩增反应的效率与特异性
的关键因素。
3)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 ):标准的PCR 反应体系应包括4种等摩尔浓度的
脱氧核苷三磷酸,即dATP 、dTTP 、dCTP 和dGTP 。每种dNTP 的浓度一般在
200-250μl 之间,高浓度的dNTP 对扩增反应会起抑制作用,可能是dNTP
与Mg 2+螯合有关。
4)二价阳离子:一般需要Mg 2+来激活热稳定的DNA 聚合酶,由于dNTP 与寡聚
核酸结Mg 2+合,因而反应体系中阳离子的浓度一般要超过dNTP 和引物来源
的磷酸盐基团的摩尔浓度。Mg 2+的最佳浓度为1.5mmol/L。
5)维持PH 值的缓冲液:用Tris-Cl 在室温将PCR 缓冲液的PH 值调至8.3-8.8
之间,标准PCR 缓冲液浓度在10mmol/L。在72℃温育时,反应体系的温
度将下降1个多单位,致使缓冲液的PH 值接近7.2。
6)一价阳离子:标准PCR 缓冲液内含有50mmol/L的KCl ,它对扩增大于500bp
长度的DNA 是有益的。
7)模板DNA :含有靶序列的模板DNA 可以以单链或双链形式加入到PCR 混合
液中,闭环DNA 的及增效率略低于线性DNA 。
学习PCR 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
了解引物设计的一般要求。
二 、材料和试剂
10Х扩增缓冲液
4种dNTP 贮存液(20mmol/L,PH 8.0)
Tap DNA 聚合酶
5端引物(20μmol/L)及3端引物(20μmol/L)
模板DNA
琼脂糖凝胶
PCR 仪(Bio-Rad 公司) 移液枪(0.5-10μL 5-50μL ) 枪头 微量
移液管
二、 实验操作
1) 将各成分加到微量离子管内混合:
10Х扩增缓冲液 2. 5μl
M g 2+ 1. 5μl
5端引物 1μl
3端引物 1μl
D D W 16. 2μl
d N T P 2. 5μl
T a q 酶 0. 3μl
模板 1 μl
2) 按照以下方法进行PCR 扩增:
预变性: 95ºC 5min
35个循环: 94 ºC 1min,63 ºC 1min, 72 ºC 1min;
延伸: 72 ºC 10min
注:聚合反应时间是根据靶基因的长度按每分钟聚合1000bp 的速率来计算出来
的。
3) 抽取每种扩增样品5-10μl ,用琼脂糖电泳来分析扩增结果, 用DNA marker
来判断扩增片段的大小 。凝胶一般用Goldview 染色后观察扩增的量与片段大
小。
从阳性对照样品的相对分子量的目的条带的亮度与粗细可以判断PCR 扩增的
效率;阴性对照样品在目的条带附近应该没有相应条带。
三、
问
题 可能原因
模板浓度偏低或偏高
模板降解
模板中含有抑制反应的杂质
引物浓度不足
引物存在二级结构
引物降解
Mg 2+浓度偏低
dNTP 降解
无酶纯度低,扩增效率差 产
物酶量不足
或
产用酶不当
量
低 缓冲液失效
模板变性不充分
退火温度偏高
延伸时间不足
循环数目不够
PCR 管污染
PCR 仪故障
其他
体系污染
引物浓度过高
引物序列特异性差
Mg 2+浓度过高
非
特dNTP 浓度过高
异酶量过多
产退火温度过低 物
过延伸时间过短
多 循环次数过多
模板结构过于复杂或目标片
段过长
其他
引物3’末端存在互补序列
引引物浓度过高
物
二模板浓度过低
聚退火温度不合适
体 循环次数过多
其他
引物浓度过高
引物序列特异性差或模板上
存在同源序列
模板降解
模板浓度过高
dNTP 浓度过高
拖Mg 2+浓度过高 解决方法 电泳检测模板浓度,调整模板用量 重新制备;基因组DNA 、cDNA 应小量分装后低温保存 纯化模板 调整引物浓度,特别是针对长片段PCR 重新设计引物,避免二级结构;优化退火温度 引物应高浓度小量分装,-20℃保存,避免反复冻融 适当提高Mg 2+浓度,从1 mM 到3 mM 以0.5 mM 间隔递增,针对不同模板和引物摸索最佳Mg 2+浓度 -20℃保存,小量分装,避免反复冻融 选用高质量DNA 聚合酶 适当增加酶量 针对模板、目标片段的特选择适当的酶(详见PCR 产品选择指南) 更换缓冲液或使用预混PCR 反应体系 适当延长变性时间;对高GC 或复杂结构模板,提高起始变性温度至98℃ 降低退火温度,应比引物Tm 低至少5℃ 增加延伸时间,特别是针对长片段PCR 增加循环数 质量可靠的PCR 管通常不需灭菌,否则应先高温高压灭菌处理;用过的PCR 管不可清洗后重复使用 检查程序和模块温度 使用PCR 增强剂 设计对照实验寻找污染源,操作时应注意避免交叉污染 适当减少引物浓度 重新设计引物 降低Mg 2+浓度,从1 mM 到3 mM 以0.5 mM 间隔递增,针对不同模板和引物摸索最佳Mg 2+浓度 降低dNTP 浓度 减少酶量,以0.5 U间隔递减 提高退火温度 增加延伸时间,以1 min间隔递增 减少循环次数 特选择适当的酶(详见PCR 产品选择指南) ;使用PCR 增强剂 HotStart PCR TouchDown PCR 巢式PCR 重新设计引物 降低引物浓度 提高模板浓度 优化退火温度 减少循环次数 HotStart PCR 调整引物浓度 重新设计引物 重新制备模板 降低模板浓度 减少dNTP 用量 降低Mg 2+浓度,从1 mM 到3 mM 以0.5 mM 间隔递增,
针对不同模板和引物摸索最佳Mg 2+浓度
实验三、酶切与连接
一、实验目的与原理简介
限制性内切酶在基因工程中主要应用地以下两个方面:制作基因酶切图谱和
进行基因克隆。制作基因图谱,就是利用特定的酶切出特定的条带:而利用基因
克隆时选择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克隆片段的长度;2)克隆片段中切点的
情况3)载体上切点的情况;4)切割与连接方式;5)接头状态。
酶切方式可分为部分酶切和完全酶切两种:1)部分酶是指同一DNA 片段上有
些被切开而另一些 未被切开,此法主要应用于基因 的克隆 。用部分酶切法是
基于基因 内部可能有此酶的位点。进行部分酶切可通过两个方式:一是不同的
时间 内在同一酶反应管中取样终止反应,利用时间来控制酶切的程度。另一种
是在其余条件相同时控制 酶的稀释度,利用不同酶浓度控制酶切程度,这种方
法因易于控制反应而被广泛应用。2)完全酶切法适用于如载体切割、酶切图谱
的制作、基因的鉴定与DNA 片段的分离工作。完全酶切又可分为单酶切、多酶切
两种。在多酶切反应中当2种或2种以上的酶有相同 的反应条件时,可同时 进
行酶切,不然须在前一种酶作用完成后将其失活,而后进行第二种酶切反应,这
样可以避免片段混乱现象的出现。
二、材料和试剂
限制性内切栈酶XhoI 、EcoRI ;10×Buffer PCR产物、pPIC9K 质粒、10×T4连
接Buffer 、T4 Ligase 、DDW 、琼脂糖、电泳缓冲液 、Goldview 染液、胶回收试
剂盒;电泳仪、恒温水浴锅、EP 管、移液枪、灭菌枪头、紫外检测仪
三、实验步骤
1)PCR 产物双酶切(XhoI 、EcoRI ),pPI9K 质粒双酶切(XhoI部分酶切、EcoRI
完全酶切) ;PCR 体系如下:
产物PCR 体系
DDW
10×H Buffer
PCR 产物
XhoI
EcoRI 23μl 5μl 20μl 1μl 1μl(37℃恒温4小时) DDW 产物PCR 体系 23μl 5μl 20μl 1μl 1μl(37℃恒温4小时) 10×H Buffer PCR 产物 XhoI EcoRI
以上两步酶切都要制备两管, 酶产物置于-20℃, 电泳检测酶切结果并回收一
管做连接. 由于pPI9K 质粒有两个XhoI 酶切位点(1193\5730),故采用部分酶切法,
并电泳回收, 酶切后9K 大小的线性片段用于连接。PCR 产物双酶切可用乙醇沉淀
回收。
2)然后电泳检测后在紫外检测仪下观察(UV ,260nm )。
3)切胶回收(尽量更要切到不含目的片段的胶),按照胶回收试剂盒标准操作。
4)回收产物电泳检测后进行连接:
连接体系: 10×T4连接Buffer 1μl
目的基因 6μl
质粒载体 2μl
T4 Ligase 1μl
混合后16℃,过夜连接。完成后放入4℃冰箱可,备用。
四、注意事项
1、加样次序一般应为:水+缓冲液+DNA+酶。
2、限制性内切酶的量不要过多,最多不超过部体积的1/10,否则易发生酶的星
号反应。所谓酶的星号反应就是指改变酶切条件时酶的识别位点专一性下降,导
致酶切图谱混乱的现象。
3、内芭栈瓣选择和使用方案须根据具体的实验情况来精心设计。
4、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都 极易失活,须在冰盒上操作,同时防止污染。
实验四、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连接产物的转化
一 、实验原理与目的
感受态就是受体菌能接受外源DNA (周围环境中的DNA 分子)能力的一种生
理状态,一般认为处于生长对数期的后期能够发展成为感受态,但是细菌中能发
展成为感受态的细胞是很少的,一般认为0.1%-1%,而且时间短暂。用CaCl 2处
理大肠杆菌细胞可以使20%的细胞成为具有转化能力的感受态细胞。冷冻也能增
加感受态细胞有量,而且还可以延长感受态时间,提高转化效率。
学习CaCl 2法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方法;
掌握外源DNA 重组质粒导入受体菌细胞并筛选阳性转化体的方法。
二、材料与试剂
1.5ml EP管 灭菌枪头 移液枪 冰盒 低温离心机 涂布
棒 大肠杆菌Top10、重组质粒(实验三的连接产物)、LB 固体培养基、
氨苄青霉素储存液 0.1M CaCl2
三、实验方法
1、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 2法)
1 )取-70℃超低温冰箱保存的大肠杆菌Top10菌液 30μl (过夜菌液约16
小时)接种于3ml LB培养液(1:100接种)37揺菌(250rpm )培养过
夜;(OD=0.2—0.4)。
2 )将过夜培养的菌液移入3ml LB培养基中,37℃快速振荡(250rpm ),至
OD=0.4—0.6(约2小时);冰浴30分钟,使培养物冷却至0度。
3 )取1ml 菌液于1.5ml EP 管中,4度时4000rpm 离心10分钟,去上清。(倒
出培养液将管倒置1 分钟,以使前后残留的培养液流尽。)沉淀用1ml
冰上预泠的0.1M CaCl 2(抽滤灭菌)悬浮,混合均匀,置于冰浴上30min 。
4 )4度4000rpm 离心10min ,去上清沉淀再加200μl 的0.1M CaCl 2重悬,冰
上放置2-7h 后可用于转化;或者每管加20-30%的灭菌甘油,-70℃保存。
2、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胞
1)取上述方法制备的感受态细胞,或者从-70℃超低温冰箱取出一管感受态
细胞融化。
2)按每200μl 菌液加100ng 已纯化的质粒DNA (无菌操作)的标准,将5-10
μlDNA 的连接物加入一管感受态细胞中,混匀后放置冰上30min 。(同时
作两个对照组即受体菌对照组(-)和质粒DNA 对照组(+),检测感受态
细胞的质量及有无污染情况)
3)42℃水浴中热激90sec ,迅速取出立即放于冰上2min 。注意:在水浴中
切勿乱晃动。
4)上述各管中分别加入800μl 37℃预热的LB 培养基至总体积为1ml ,混匀
后37℃ 180rpm培养1-2小时左右复苏。
5)4000rpm 离心10min ,去800μl 上清液,将剩余的200μl 菌液混匀。
6)用烧烤过的涂布将100μl 的菌液涂布于加相应抗生素(Amp+50ppm)的LB
固体培养基,涂匀,置于超净台上1小时左右至菌液完全被培养基吸收。
7)37℃倒置培养12-24小时。从平板上挑选抗性菌落进行鉴定。
四、主意事项
1、为了提高转化效率活细胞 数务必少于108个/ml,即OD 600值为0.4左右,
为了确保生长浓度不会太高,可每隔15-20min 进行一次OD 值监测。
2、热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应准确的达到热激所需要的温度的时间。
3、如果加入太多的菌落裂解液,会改变了反应混合液的离子平衡,导致实
验失败。
4、PCR 扩增对DNA 模板的要求量很低,因而在利用菌落裂解液作为模板时,
应避免加入过量的模板DNA 样品。
5、偶尔带入琼脂碎片于反应混合液中,会抑制的热稳定性DNA 聚合酶的扩
增。
实验五 菌落PCR 筛选阳性重组子及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菌落PCR 鉴定
1)反应体系: 10Х扩增缓冲液 2.5μl
Mg2+ 2.5μl
正向引物 1μl
反向引物 1μl
DDW 14.5μl
dNTP 2.5μl
taq 酶 0.3μl
模板为菌落
用灭菌的200μl 的枪头挑选一个个细菌菌落,迅速的使挑取物溶于25μl
的主混合液中,30个克隆另加一个阳性对照 。
2)完全混合后,将反应管放于PCR 仪上,按照变性、复性、延伸三种程序
设定温度、时间、循环次数。进行反应。程序设定同实验一。
3)抽取每种扩增产物5-10μl ,用琼脂凝胶电泳来分析扩增结果,用DNA
marker 来判断扩增片段的大小。
实验六、质粒酶切及电转化毕赤酵母
一、实验原理及目的
核酸不能自动进入细胞,需要协助才能穿过细胞壁的物理屏障进入能够进行
表达或复制的胞内位点。电流可逆性的击穿细胞膜形成瞬时水通路或膜上小孔,
促使DNA 分子进入胞内。电场强度为kV/ cm 、持续时间为μs —ms 级的电脉冲刺
激会使细胞膜发生电穿孔现象, 即:细胞膜结构重组, 出现微孔, 电导率改变, 暂时
丧失屏障功能等, 从而引起离子的流出, 代谢物的排泄, 细胞对药剂及DNA 等大
分子的吸收量增加。线性DNA 分子与环状DNA 分子均可用于转染,但线性DNA 无论
是瞬时表达还是稳定转染的水平高于环状分子。所以对于闭合环状的质粒DNA 来
说,要首先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使其变成线性分子,然后进行转染。
同时转染的效率还会以下因素影响:外加电场的强度、电脉冲的长度、温度、
培养基的离子成分。
掌握电穿孔转染DNA 技术。
二、材料和试剂(两组共配一次)
RDB培养基 1、取Sorbitol 18.6g 及 琼脂 2 g 溶于70ml 水中。 2、10ХD 10ml (8g 葡萄糖,40mlDDW )
10 YNB 10ml (13.4gYNB 100mlDDW 过滤除菌)
500Х B 0.2ml ( 2mg 生物素,10ml 水,过滤除菌)
100ХAA 1.0ml (过滤除菌)
DDW 8.8ml
将1、2 两种溶液混合,加热后倒平板,每个平板10ml. 共10个平板。
MD培养基(100):Yeast extract 1g
Peptone 2 g
10×D 10ml 加水至100ml ,高压灭菌
三、实验步骤
I 、线性化质粒的制备
SacI 酶切质粒3小时
酶切体系(根据质粒浓度而定,保定质粒浓度DNA 大于1μg/μl )
DDW 16.5μl
BufferI 2.5μl
质粒 5μl
SacI 1μl
和电泳检测酶切结果,回收质粒
II 、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按1:100将300μl 保种菌接种于3mlYPD 培养基中30℃揺菌过夜(约15h )
2、取活化的菌液50μl 接入50mlYPD 液体培养基30℃揺菌过夜,至OD 600
=1.3-1.5(12-15h ),收集菌体制备感受态细胞。
3、4℃ 3000g离心5分钟,弃上清,向沉淀加5ml 无菌DDW 重悬,补加冰预冷
的无菌水至100ml
4、4℃ 10000rpm离心5分钟,重悬于15ml 冰预冷的无菌水中
5、4℃ 10000rpm离心5分钟,重悬于3ml 冰预冷的山梨醇中
6、4℃ 10000rpm离心5分钟,重悬于0.1ml 冰预冷的山梨醇中
7、按照80μl 每管分装于1.5mlEP 管中,立即使用或于-20℃存放
III 、电转化
1、将感受态细胞80μl 加入10μl (5-20μg )线性化质粒,混匀,加入到冰
预冷的电转杯 中,冰上放置5分钟。
2、设置电转仪于真核细胞程序, 电转条件:1.5KV 25μF 200Ω
IV 、阳性克隆筛选
1、电转成功后,将菌液涂于RDB 板上,30℃恒温培养箱培养2-3天,观察
克隆生长状况。
2、长出克隆后挑选单菌落作PCR ,鉴定其是否为阳性克隆。若获得阳性克
隆 则揺菌保种,划线鉴定,小量表达,电泳检测目的基因。
实验七 重组蛋白的表达及western blot 鉴定
表达试剂:10×D 10×YNB 500×B (实验六中已配)
10×GY : 10ml甘油,90ml 水,高压灭菌。
10×M :5ml 甲醇加水至100ml ,过滤除菌。
1M 磷酸钾缓冲液(ph6.0):13.2 ml1M K2HPO4,86.8ml 1M KH2PO4,调至PH6.0。 (1M K2HPO4:22.822g ,80ml 水溶,定容至100ml ;1M KH2PO4:
6.8g ,40ml 水溶,定容至50ml )
BMGY 培养基:4gYE ,8gTryptone ,280mlDDW ,高压灭菌后,超净台中加10×GY ,10×YNB ,1M 磷酸钾缓冲液(ph6.0)各40ml ,0.8ml 500×B
BMMY 培养基:1gYE ,2gTryptone ,70mlDDW ,高压灭菌后,超净台中加10×M ,10×YNB ,1M 磷酸钾缓冲液(ph6.0)各10ml ,0.2ml 500×B
挑酵母重组子接种于3ml YPD,摇菌过夜(16h ),转接于400ml BMGY培养基摇培24h ,静置4h 左右,倒掉上清,加入100mlBMMY ,摇培30h 左右,添加1ml 甲醇,24h 后再添加1ml 甲醇,24h 后收菌,12000rpm 离心15min ,留上清。 western blot 鉴定
样品准备
不同发酵时间的发酵液(900ul ),TCA-丙酮沉淀法沉淀蛋白。
1加脱氧胆酸钠至0.02%终浓度,混匀室温放置至少15min
2加100%TCA 至10%终浓度,混匀,室温至少放置1h
3 4度14000转离心10分钟,弃上清,倒置干燥
3 加冰预冷的丙酮,混合,低温放置至少20分钟
5 4度最高转速离心10分钟,倒上清,倒置干燥丙酮
30ul 一乘上样缓冲液溶解沉淀,沸水煮5分钟
总体时间3小时
所用试剂:
转膜缓冲液:(48mmol/L Tris,39mmol/L甘氨酸,0.037% SDS,20%甲醇)
甘氨酸(MW75.07) 2.9g
Tris (MW121.14) 5.8g
SDS 0.37g
甲醇 200ml
蒸馏水至 1000ml
溶解后室温保存,此溶液可重复使用3~5次(此溶液最好保存在4度冰箱,最多
使用5次左右,不然影响转移效率)。(先用蒸馏水溶解甘氨酸、Tris 和SDS ,然后再加入甲醇,最后补足液体。如果先加入甲醇,溶解甘氨酸、Tris 和SDS 等比较困难)(可以配制成2×转移缓冲液进行保存,稀释后使用)
TBS 缓冲液:(10mM Tris-Hcl pH7.5, 150mmol/L NaCl)
1 mol/L Tris·HCl (pH7.5) 10ml
NaCl 8.8g
蒸馏水至 1000ml
(可以配制成10×TBS 缓冲液进行保存,稀释10倍使用)
10×TBS: Tris 12.11g ,NaCl 88g
蒸馏水至 900ml,调节pH 至7.5,定容1000ml
Tris 4.844g ,NaCl 35.2g 。蒸馏水至 350ml,调节pH 至7.5,定容400ml
TBST 缓冲液:(含0.05%Tween20的TBS 缓冲液)
20%Tween20 1.65ml
TBS 700ml
混匀后即可使用,最好现用现配。
封闭液: 脱脂奶粉 5g
TBST 100ml
最好现用现配。
或者用含5%BSA的TBST
溶解后4℃保存。使用时,恢复室温,用量以盖过膜面即可,一次性使用。
一. 制备凝胶
样品制备过程中,制备凝胶
5%浓缩胶12%分离胶
配制凝固时间:分离胶30分钟,浓缩胶50分钟
电泳时间:80V 二十分钟,100V 100分钟左右。
可以降低电压,60V 80V
滤纸和膜的准备 (在电泳结束前20分钟应开始准备工作) 。
A. 检查是否有足够的transfer buffer,没有立即配制。
B. 检查是否有合适大小的滤纸和膜。
C. 将膜泡入甲醇中,约1-10分钟。再转入transfer buffer中。
D. 将合适的靠胶滤纸和靠膜滤纸分别泡入transfer buffer 中。
转膜
1. 准备6张和凝胶大小相近的滤纸和1张PVDF 膜。切滤纸和膜时一定要戴手套,因为手上的蛋白会污染膜。
2. 甲醇活性化PVDF 膜:一般活化5-10min ,用镊子捏住膜的一边轻轻置于有甲醇的培养皿里浸泡。
3. 转膜液浸泡:将电泳好的凝胶剥下,去掉浓缩胶,切割成合适大小,注意目的条带的位置。在加有转移液的培养皿中放入切好的凝胶、平头镊子、一支玻璃棒、滤纸、浸过的膜。
4. 半干法转膜:在转膜液中对齐三层滤纸,用平头镊子赶出滤纸层中的气泡,夹出放在转膜仪上;膜盖于滤纸上,用手调整使其与滤纸对齐,轻轻用玻璃棒轻轻擀去气泡(由中间向两边赶)。将分离胶盖于膜上,并除气泡。在分离胶上盖3张滤纸并除去气泡。擀几下就可合起夹子。整个操作要不断的擀去气泡。
5. 盖上转膜仪上盖,设置好电压和时间。一般用半干转膜仪15V 45-60min
6转完后将膜用1×丽春红染液染1-2min (平头蘖枝夹住边缘,轻轻浸入染液)。然后用水冲洗掉没染上的染液就可看到膜上的蛋白(超纯水多洗两遍,)。 将膜晾干备用。
封闭:将膜用TBS 从下向上浸湿后,移至含有封闭液的培养皿中,室温下脱色摇
床上摇动封闭2h 。用TBS 将膜上的封闭液洗去(轻轻晃晃就可) 。
孵育一抗:一抗用封闭液(或者用含有5%BSA的TBST )稀释至适当浓度(在1.5ml
离心管中);将PVDF 膜放入PE 手套中,用封口机将膜封闭,将抗体溶液加到膜的蛋白面(转膜时做好标记)赶出残留气泡;室温下孵育2h 后,用TBST 在室温下脱色摇床上洗3次(多洗几次,多加TBST ),每次10min ;
再用TBS 洗一次, 5min。
孵育二抗:同上方法准备稀释二抗,摇床,室温下孵育1h 后,用TBST 在室温 下脱色摇床上洗3次,每次10min ;再用TBS 洗一次,5min 。
一抗推荐稀释比例:1:200-1:2000
二抗推荐稀释比例:1:5000-1:100,0000
先前做过两次实验:一抗1:500,二抗1:2000,背景较重,出现非特异条带。 这次做可以先把二抗浓度改为1:20000,一抗:1:500 1:1000
DAB 显色
DAB (3,3二氨基联苯胺)和HRP 反应产生棕色的不溶终产物。这种棕色沉淀不溶于酒精和其它有机溶剂,对于必需使用传统复染和封固介质的免疫组化染色应用特别理想。
对于AP 标记的二抗我们选用BCIP and NBT 显色,它们在碱性磷酸酶(AP )作用下反应可生成一种不溶性黑紫色沉淀的强信号。
ECL 灵敏度比DAB 高不少
实验八 重组蛋白的纯化
上步所得上清,进行65%硫酸铵沉淀,每100ml 上清加39.8硫酸铵(冰上操作,手动搅拌,不要剧烈),4°放置2h (可过夜)。12000rpm 离心15min ,2ml Tris 缓冲液溶解,将溶解的液体放入透析袋,透析约16h ,每隔6h 换一次透析液,透析完毕后过离子交换层析柱(Q 柱)。
5×Tris 缓冲液: Tris 12.114g/L PH调至8.0
1×Tris 缓冲液:5×Tris 缓冲液稀释4倍
300mM NaCl洗脱液: 3.5064g NaCl,200ml 1×Tris 缓冲液
500mM NaCl洗脱液:5.844g NaCl,200ml 1×Tris 缓冲液
1M NaCl洗脱液:11.688g NaCl,200ml 1×Tris 缓冲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