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文言知识 学生版

《过秦论》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 约从离衡

②孝公既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 于是从散约败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⑥倔起阡陌之中

⑦赢粮而景从

⑧百有余年矣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⑩威振四海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2.因

①因遗策

②因利乘便

③因河为池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②追亡逐北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

1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 行军用兵之道

②收天下之兵 /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斩木为兵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

②致万乘之势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

③商君佐之

④聚之咸阳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

②及至秦始皇

10.北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②追亡逐北

11.度

①内立法度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12.遗

①因遗策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2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②宽厚而爱人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⑧深谋远虑

2.名词作动词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④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⑤《过秦论》

3.形容词作动词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4.形容词作名词

①据崤函之固

②自以为关中之固

③尊贤而重士

④因利趁便

5.动词作名词

①追亡逐北

6.使动用法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3

②会盟而谋弱秦 / 以弱天下之民

③约从离衡

④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⑤吞二周而亡诸侯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⑦以愚黔首

⑧序八州而朝同列

7. 意动用法

①尊贤而重士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被动句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③谪戍之众

④天下诸侯已困矣

3.省略句

①尝以十倍( )之地。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 )为桂林、象郡。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 )下吏。

④聚之( )咸阳。

⑤铸以( )为金人十二。

⑥临不测之渊,以( )为固。

⑦蹑足( )行伍之间,而倔起( )阡陌之中。

⑧身死( )人手。

4.宾语前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③崤函之固,自若也

5.定语后置

①伏尸百万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③金城千里

6.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②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六、名言名句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七、文学文化常识

1.贾谊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代表作有:

政论文:《论积贮疏》、《过秦论》、《陈政事疏》;

辞赋:《吊屈原赋》、《鵩鸟赋》。

2.战国四公子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四人均以" 善养士" 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又称" 战国四君子" 。

3.天下的别称

宇内、四海、八荒,都是" 天下" 的意思。

4.九州

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九州常用来代指" 中国" 。

5.山东、关中、河

山东:指崤山以东。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5

河:特指黄河。如" 河南" 指黄河以南," 河北" 指黄河以北。

6.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7.合纵、连横

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亦作" 合从" 。

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亦作" 连衡" 。

6

《过秦论》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 约从离衡

②孝公既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 于是从散约败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⑥倔起阡陌之中

⑦赢粮而景从

⑧百有余年矣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⑩威振四海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2.因

①因遗策

②因利乘便

③因河为池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②追亡逐北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

1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 行军用兵之道

②收天下之兵 /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斩木为兵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

②致万乘之势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

③商君佐之

④聚之咸阳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

②及至秦始皇

10.北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②追亡逐北

11.度

①内立法度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12.遗

①因遗策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2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②宽厚而爱人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⑧深谋远虑

2.名词作动词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④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⑤《过秦论》

3.形容词作动词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4.形容词作名词

①据崤函之固

②自以为关中之固

③尊贤而重士

④因利趁便

5.动词作名词

①追亡逐北

6.使动用法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3

②会盟而谋弱秦 / 以弱天下之民

③约从离衡

④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⑤吞二周而亡诸侯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⑦以愚黔首

⑧序八州而朝同列

7. 意动用法

①尊贤而重士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被动句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③谪戍之众

④天下诸侯已困矣

3.省略句

①尝以十倍( )之地。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 )为桂林、象郡。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 )下吏。

④聚之( )咸阳。

⑤铸以( )为金人十二。

⑥临不测之渊,以( )为固。

⑦蹑足( )行伍之间,而倔起( )阡陌之中。

⑧身死( )人手。

4.宾语前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③崤函之固,自若也

5.定语后置

①伏尸百万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③金城千里

6.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②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六、名言名句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七、文学文化常识

1.贾谊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代表作有:

政论文:《论积贮疏》、《过秦论》、《陈政事疏》;

辞赋:《吊屈原赋》、《鵩鸟赋》。

2.战国四公子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四人均以" 善养士" 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又称" 战国四君子" 。

3.天下的别称

宇内、四海、八荒,都是" 天下" 的意思。

4.九州

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九州常用来代指" 中国" 。

5.山东、关中、河

山东:指崤山以东。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5

河:特指黄河。如" 河南" 指黄河以南," 河北" 指黄河以北。

6.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7.合纵、连横

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亦作" 合从" 。

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亦作" 连衡" 。

6


相关内容

  • 问卷调查总结分析
  • 问卷调查总结分析 一.基本情况介绍 1.语文教师基本情况介绍 学校共有13名语文教师,其中按各指标所占比例如图所示,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学校教师年龄搭配合理,30-39岁占54%,40-49岁占31%,50-60岁占15%.职称比例协调,高级占38%,中级占38%,初级占24%.老中青三代教师中有着州 ...

  •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 <关于创建初中高效文言课堂>学生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茂县七一民族中学课题组---袁红梅 一. 调查时间: 2014年12月 二. 调查目的: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创建初中高效文言课堂的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文言课堂教学质 ...

  • 关于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思考
  • 一.问题:高一学生文言文学习存在较大的困难 近年来,随着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量中等成绩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由于高中课程的难度加大,不少学生很不适应,学习很吃力.语文学科中的文言文学习就是其中的困难之一. 从课文本身看,初中文言文大多篇幅短小,以故事性.哲理性的散文居多,内容浅易:高中不少文言文 ...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借会考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 玉环实验学校 许晓娟 为体现"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检测目标,高考文言文试题重点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即高考测试就是课内知识向课外的迁移和延伸,就是考查学生运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纵观历年高考题,文言文 ...

  • 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与策略初探
  • 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与策略初探 <中国教育报>发表过这样一篇文章:<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文章称: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顿失光彩‛‚暗然失色‛,再也没有涌现出一个灵动地驾驭白话的‚大师群体‛,堪称‚白话大师‛的只有寥寥几位.究其原因,就是文坛新生代作家大多远离文言 ...

  •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2009-05-06 15:37) 标签: - 分类: 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内容.首先,由于文言离学生生活时代甚远,字词生疏难懂,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没什么兴趣.其次,文言文中词量大,用法灵活,这对于没有文言 ...

  •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二册文言文说课稿
  • 劝学 一:说教材: <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接触的第一篇文章,该文章是<荀子>的开篇之作,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学习问题上的观点和精彩斐然的论证艺术.以这篇文章来开启学生的高中生活,有利于确立学 ...

  • 小课题申报
  • 课题研究申报表 课题实施方案 导读: 文言文是高中生接近传统经典的最直接的载体,这一载体应该最大限度在"学文"与"立人"的双重责任之中发挥作用.文言文简洁,优雅,有着独特的词法.句法.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这些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灵魂所在,带着既有的认知结构和对母语 ...

  • 小学文言文教学点滴感悟
  •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的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文言文是极其重要的载体,可以说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 ...

  • 高三文言文复习教学反思
  • 高三文言文复习教学反思 文言文知识点在高中语文知识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从分值来看,它在150分的总分值中占了19分,所以它是高三语文复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文言文试题的训练似乎很费时且见效慢或效果不明显,而且多数学生都不喜欢学习文言文,觉得枯燥无趣.那么该如何做有效的复习和训练呢?作为一个初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