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经济学派

广西工学院 2009-2010学年第 二学期

期末课程考核

科 目 任课教师 温 志 宏 班 级 国贸082班 学 号 姓 名

二○一○ 年 七 月

激进经济学派综述

【摘要】通过学习对激进经济学派进行了分析,主要探讨了激进经济学派对资本主义劳资的对立和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缺陷及原因。得出结论:激进经济学派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相信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推崇和对社会主义的向往。

【关键词】 经济学派 资本主义 制度 经济危机 生产过剩 激进经济学派概述

激进经济学派形成于1960年代后期,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危机在理论和思想意识上的产物,是一个新成立的经济学流派。它的思想与新制度学派比较接近。该派的成员比较复杂,主要分布在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他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究研当代经济问题。他们都主张抛弃资产阶级传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反对主流派的理论观点,揭露垄断资本集团的剥削活动和反动政策。这一流派在近年得到迅速的发展。萨缪尔森也承认“激进派是现代的重要潮流。

激进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保罗·巴兰、保罗·斯威齐以及欧内斯特、阿明、詹姆士·克罗迪、比尔·沃伦等。他们一方面批评“正统经济学派”的一些经济观点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对当代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他们认为:美国的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军国主义化,对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剥削、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对妇女的性别歧视以及环境问题等都是美国大公司统治下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产物。他们主张以公有制替代私有制,但反对暴力革命;在经济决策上反对集中,在资源配置上既反对市场经济,又反对行政命令手段。

激进经济学派对资本主义劳资对立的分析

西方激进经济学派最典型的特征是对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其锋芒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体内的社会平等、分配关系、劳资关系等制度因素。

激进学派将贫困理解为资本主义的社会阶级结构、劳动市场和政府这三个制度因素作用的结果。社会阶级结构意味着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靠股票和债券获利,而不必被工作能力和技能所限,因此与贫困无缘。工资劳动者则严重依赖他们持续的健康和技能,从而随时可能陷入贫困的境地。同时,以低工资和随时可能被解雇为特征的第二市场劳动力难以向具有高工资、高效率特征的第一市场转移,失业者日益集中在贫困的社会阶层,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层次人们的贫困。再次,有产者得到政府的更多实惠,而贫困者得到的政府帮助却十分有限,政府对贫困的形成和加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美国激进经济学派的代表戴维·戈登在他的《丰厚与卑微》一书的第一章,详细介绍了美国生产工人实际收入的长期下降。他将工人的收入趋势纳入经济波动进行考察,指出:在2O 世纪6O 年代中期到7O 年代早期,工人平均小时税后实际工资增长很快;然后增长放慢,而且有一些波动;在1972年达到战后的顶峰后,这一收入指标以日益严重的程度下降,在加速下降中也存在着周期性波动。到1994年,小时税后实际工资从1972年战后顶峰已经下降了1O .4 。1994年经济的实际人均毛产出比1967年高53 ,但税后实际工资却较之低4 。戈登还将生产和非监督雇员的福利包括进去进行计算,并得出几乎完全一样的结果。说明无论就工人工资,还是全部报酬而言,生产工人的工资挤压都是严重的。戈登得出结论:将自7O 年代早期开始的这种趋势说成“工资挤压”是客气的陈述,将它说成“工资崩溃”可能更为合适。许多对战后美国经济状况的研究,也揭示出甚至美国全部雇员的实际工资在7O 年代以后也是停滞的。

戴维。戈登收集的信息表明——劳资对立是当代资本主义企业的阶级矛盾。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企业中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不仅出现了两极分化,还产生了人数众多的难以界定的中间阶层,劳资对立也变得复杂化。但从资本主义战后应付经济危机所采取的措施来看,绝大多数措施都是针对操作工人的,实际上,企业主把解决资本积累危机的部分负担转移到了工人阶级身上。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复杂的“满负荷模式”的实施,其目的就是迫使工人在生产中付出更大的精力,持久地高度集中注意力,并且要求工人发挥“自觉主动性”,与企业融为一体。从工人利益的维护方面看,在当今西方世界,工会的组织功能普遍下降,工会组织力不高,工资集体谈判制度又遭破坏,导致工会的地位日益低落,难以发挥维护工人利益的作用。因此,尽管当代劳资关系出现了许多新现象,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的根本对立性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收入不平等是资本主义剥削的结果。为了获得收入,人们就建立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通过不同的机制,使得一个集团的人得以攫取另一个集团的劳动果实,这意味着剥削集团的收入至少一部分是依靠被剥削集团的努力而不是只依靠他们自己的努力。罗默认为不同形式的剥削根源在于不同形式的财产关系,而这些财产关系又是对不同种类的生产性资料占有基础之上的。罗默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财产:生产资料和技能。前一种财产的不平等分配构成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后一种财产的不平等分配构成了社会主义“剥削”的基础。

激进派的对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观点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在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李嘉图、法国政治经济学家萨伊经济理论的批判中建立的,马克思在他所处时代经历过数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说到底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它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于人们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而言的过剩,即:“不是财富生产得太多了。而是资本主义的、对抗性的形式上的财富,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生活资料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象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

激进经济学家和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区别在于:他们的历史使命不是通过探讨理论

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而是为了结束资本主义制度。他们所主张的社会主义的性质如下:生产资料公有制;工人控制劳动过程;对收入和财富进行真正的均等分配。这三点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资本家占有剩余以及资本家与工人的雇佣关系而言的。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在资本主义危机得不到解除时才可能出现,因此西方激进经济学家论述得比较多的问题便是经济危机。有代表的人物言论有三个:

一、斯威齐、哈里·马格多夫的“消费不足论”

消费不足论认为就业和生产取决于投资,投资取决于消费,消费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取决于全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全社会的收入分为利润和工资两种形式,工人的消费和资本家的消费的倾向不同,工人的消费倾向高于资本家的消费倾向。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导致利润比重上升,于是全社会的消费下降,投资减少,就业和生产减少,经济陷入危机。大工业使资本的集中加剧、资本有机构成大大提高,这必然导致资本方的财富积累和劳动者方贫困的积累,资本积累的这个一般规律使得生产能力无限扩张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必然导致以生产相对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

二、多布和赛克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论”

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学说和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基础上, 建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有机构成是指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的比率。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趋势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导致的。这一科学的资本有机构成概念, 清晰地表明了在资本统治条件下技术变化对资本与劳动的影响, 也为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 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将提高,利润率将趋于下降。利润率的下降将导致资本家的投资相对减少,从而引起生产、就业、消费的相对下降,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三、格利的“工资推动理论”

格利认为在经济扩张的后半期,资本的积累总会赶上劳动的供给,即总会耗尽失业劳动后备军的供给,这时经济接近充分就业,在劳资斗争中,对劳动供给一方有利,工人在国民收入中的工资份额趋向于提高,利润率下降,以致减少投资,从而引起衰退或萧条,在收缩阶段,则会出现相反的过程,最后导致复苏。

虽然激进经济学至今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思想体系,但是他们经经济理论和现实的政治经济问题上基本持有共同的态度和立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的经济危机严重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这次危机再次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严重缺陷,相信坚信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激进经济学派会发展得更好,在立足对马克思主义的推崇和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来展开他们对正统经济学的批判和整个激进经济学理论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美]戴维·戈登,《丰厚与卑微》一书的第一章,介绍了美国生产工人实际收入的长期下降。上海: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1999。

[2] [美]哈里。布雷曼,著《劳动与垄断资本》一书,研究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研究中的

问题——劳动过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 [美]激进政治经济学学会,出版《美国资本义在危机中》论文集,讨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4] [英]安德鲁·格林,《放纵的资本主义》东方出版社2009。

[5] [中国]颜鹏飞,《激进政治经济学派》。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

[6] [中国] 刘英,南开大学经济系,论文“美国生产工人实际工资变动趋势原因分析”。2003

广西工学院 2009-2010学年第 二学期

期末课程考核

科 目 任课教师 温 志 宏 班 级 国贸082班 学 号 姓 名

二○一○ 年 七 月

激进经济学派综述

【摘要】通过学习对激进经济学派进行了分析,主要探讨了激进经济学派对资本主义劳资的对立和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缺陷及原因。得出结论:激进经济学派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相信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推崇和对社会主义的向往。

【关键词】 经济学派 资本主义 制度 经济危机 生产过剩 激进经济学派概述

激进经济学派形成于1960年代后期,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危机在理论和思想意识上的产物,是一个新成立的经济学流派。它的思想与新制度学派比较接近。该派的成员比较复杂,主要分布在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他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究研当代经济问题。他们都主张抛弃资产阶级传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反对主流派的理论观点,揭露垄断资本集团的剥削活动和反动政策。这一流派在近年得到迅速的发展。萨缪尔森也承认“激进派是现代的重要潮流。

激进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保罗·巴兰、保罗·斯威齐以及欧内斯特、阿明、詹姆士·克罗迪、比尔·沃伦等。他们一方面批评“正统经济学派”的一些经济观点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对当代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他们认为:美国的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军国主义化,对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剥削、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对妇女的性别歧视以及环境问题等都是美国大公司统治下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产物。他们主张以公有制替代私有制,但反对暴力革命;在经济决策上反对集中,在资源配置上既反对市场经济,又反对行政命令手段。

激进经济学派对资本主义劳资对立的分析

西方激进经济学派最典型的特征是对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其锋芒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体内的社会平等、分配关系、劳资关系等制度因素。

激进学派将贫困理解为资本主义的社会阶级结构、劳动市场和政府这三个制度因素作用的结果。社会阶级结构意味着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靠股票和债券获利,而不必被工作能力和技能所限,因此与贫困无缘。工资劳动者则严重依赖他们持续的健康和技能,从而随时可能陷入贫困的境地。同时,以低工资和随时可能被解雇为特征的第二市场劳动力难以向具有高工资、高效率特征的第一市场转移,失业者日益集中在贫困的社会阶层,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层次人们的贫困。再次,有产者得到政府的更多实惠,而贫困者得到的政府帮助却十分有限,政府对贫困的形成和加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美国激进经济学派的代表戴维·戈登在他的《丰厚与卑微》一书的第一章,详细介绍了美国生产工人实际收入的长期下降。他将工人的收入趋势纳入经济波动进行考察,指出:在2O 世纪6O 年代中期到7O 年代早期,工人平均小时税后实际工资增长很快;然后增长放慢,而且有一些波动;在1972年达到战后的顶峰后,这一收入指标以日益严重的程度下降,在加速下降中也存在着周期性波动。到1994年,小时税后实际工资从1972年战后顶峰已经下降了1O .4 。1994年经济的实际人均毛产出比1967年高53 ,但税后实际工资却较之低4 。戈登还将生产和非监督雇员的福利包括进去进行计算,并得出几乎完全一样的结果。说明无论就工人工资,还是全部报酬而言,生产工人的工资挤压都是严重的。戈登得出结论:将自7O 年代早期开始的这种趋势说成“工资挤压”是客气的陈述,将它说成“工资崩溃”可能更为合适。许多对战后美国经济状况的研究,也揭示出甚至美国全部雇员的实际工资在7O 年代以后也是停滞的。

戴维。戈登收集的信息表明——劳资对立是当代资本主义企业的阶级矛盾。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企业中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不仅出现了两极分化,还产生了人数众多的难以界定的中间阶层,劳资对立也变得复杂化。但从资本主义战后应付经济危机所采取的措施来看,绝大多数措施都是针对操作工人的,实际上,企业主把解决资本积累危机的部分负担转移到了工人阶级身上。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复杂的“满负荷模式”的实施,其目的就是迫使工人在生产中付出更大的精力,持久地高度集中注意力,并且要求工人发挥“自觉主动性”,与企业融为一体。从工人利益的维护方面看,在当今西方世界,工会的组织功能普遍下降,工会组织力不高,工资集体谈判制度又遭破坏,导致工会的地位日益低落,难以发挥维护工人利益的作用。因此,尽管当代劳资关系出现了许多新现象,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的根本对立性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收入不平等是资本主义剥削的结果。为了获得收入,人们就建立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通过不同的机制,使得一个集团的人得以攫取另一个集团的劳动果实,这意味着剥削集团的收入至少一部分是依靠被剥削集团的努力而不是只依靠他们自己的努力。罗默认为不同形式的剥削根源在于不同形式的财产关系,而这些财产关系又是对不同种类的生产性资料占有基础之上的。罗默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财产:生产资料和技能。前一种财产的不平等分配构成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后一种财产的不平等分配构成了社会主义“剥削”的基础。

激进派的对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观点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在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李嘉图、法国政治经济学家萨伊经济理论的批判中建立的,马克思在他所处时代经历过数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说到底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它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于人们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而言的过剩,即:“不是财富生产得太多了。而是资本主义的、对抗性的形式上的财富,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生活资料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象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

激进经济学家和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区别在于:他们的历史使命不是通过探讨理论

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而是为了结束资本主义制度。他们所主张的社会主义的性质如下:生产资料公有制;工人控制劳动过程;对收入和财富进行真正的均等分配。这三点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资本家占有剩余以及资本家与工人的雇佣关系而言的。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在资本主义危机得不到解除时才可能出现,因此西方激进经济学家论述得比较多的问题便是经济危机。有代表的人物言论有三个:

一、斯威齐、哈里·马格多夫的“消费不足论”

消费不足论认为就业和生产取决于投资,投资取决于消费,消费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取决于全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全社会的收入分为利润和工资两种形式,工人的消费和资本家的消费的倾向不同,工人的消费倾向高于资本家的消费倾向。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导致利润比重上升,于是全社会的消费下降,投资减少,就业和生产减少,经济陷入危机。大工业使资本的集中加剧、资本有机构成大大提高,这必然导致资本方的财富积累和劳动者方贫困的积累,资本积累的这个一般规律使得生产能力无限扩张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必然导致以生产相对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

二、多布和赛克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论”

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学说和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基础上, 建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有机构成是指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的比率。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趋势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导致的。这一科学的资本有机构成概念, 清晰地表明了在资本统治条件下技术变化对资本与劳动的影响, 也为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 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将提高,利润率将趋于下降。利润率的下降将导致资本家的投资相对减少,从而引起生产、就业、消费的相对下降,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三、格利的“工资推动理论”

格利认为在经济扩张的后半期,资本的积累总会赶上劳动的供给,即总会耗尽失业劳动后备军的供给,这时经济接近充分就业,在劳资斗争中,对劳动供给一方有利,工人在国民收入中的工资份额趋向于提高,利润率下降,以致减少投资,从而引起衰退或萧条,在收缩阶段,则会出现相反的过程,最后导致复苏。

虽然激进经济学至今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思想体系,但是他们经经济理论和现实的政治经济问题上基本持有共同的态度和立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的经济危机严重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这次危机再次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严重缺陷,相信坚信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激进经济学派会发展得更好,在立足对马克思主义的推崇和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来展开他们对正统经济学的批判和整个激进经济学理论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美]戴维·戈登,《丰厚与卑微》一书的第一章,介绍了美国生产工人实际收入的长期下降。上海: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1999。

[2] [美]哈里。布雷曼,著《劳动与垄断资本》一书,研究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研究中的

问题——劳动过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 [美]激进政治经济学学会,出版《美国资本义在危机中》论文集,讨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4] [英]安德鲁·格林,《放纵的资本主义》东方出版社2009。

[5] [中国]颜鹏飞,《激进政治经济学派》。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

[6] [中国] 刘英,南开大学经济系,论文“美国生产工人实际工资变动趋势原因分析”。2003


相关内容

  • 美国学术界关于美国革命的研究经久不衰
  • 美国史学家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原因的研究综述 张 翔 安徽师范大学 摘要:美国历史学界学派林立,对独立战争爆发原因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辉格学派认为,英国的殖民压迫是独立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帝国学派则将独立战争的爆发看做是偶发事件,是一场历史的误会.新保守主义学派认定殖民地是和谐的,独立战争的爆发不过 ...

  • 西方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及其启示
  • [摘要] 文章通过对西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产生.起源.主要内容和政策主张的梳理与分析,在阐明其与传统经济学理论区别的前提下,着重说明了这一新理论给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 分割理论 启示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产生及二元学派的核心思想 在20世纪60年代 ...

  •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思潮及流派
  •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思潮及流派 第一篇 国家干预主义思潮下的各流派 一. 凯恩斯的经济学 凯恩斯<通论>的出版,恰好满足了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和政策上的实际需要,所以,<通论>出版之后,对西方经济学界立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迅速为英美等国经济学界所接受.西方经济学家均 ...

  • 批判犯罪学理论
  • 批判犯罪学理论 批判犯罪学理论,又称新犯罪学理论或激进犯罪学理论,是一类从批判现行的社会法律制度着手,以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冲突作为犯罪产生的基础来说明犯罪的有关问题的犯罪理论.这一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沃尔德.昆尼和英国的泰勒等人.其中,理查德•昆尼.约翰•威尔德曼 ...

  •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36学时 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经济类大学高年级学生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王志伟主编,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思潮及流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主要参考书目:蒋自强,<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复 ...

  • 激进主义思潮与现当代文论的新视域
  • 梁漱溟认为, 中国 传统文化具备"自为调和持中"的特性,中国的知识人信奉先贤中庸的教诲,这样的文化传统与激进主义毫无瓜葛.但是,我们看到,现当代中国,激进主义思潮此起彼伏,各派力量的文化博奕不妥协.不让步,锋芒毕露.中国现当代文艺 理论 建构是 在激进主义的 时代 氛围中实现的, ...

  • 城市地理学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要求: 1. 重点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内容. 2. 熟悉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和城市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3. 了解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及最新研究进展. 第一节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1. 主要内容: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

  • 社会学学派(10)-社会行为主义
  • 社会学学派(10):社会行为主义 当代美国社会学中的一种激进的自然主义理论.又称行为主义社会学.它以英国功利主义经济学的个人主义和自由放任原则以及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主张社会学应用经验方法测算具体环境对行为的刺激因素,以解释个人的外显行为,然后再将个人行为扩大到人际交换领域,使之成为能解释 ...

  • 保守主义的革命观
  • 保守主义的革命观 1摘要: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构成了当代世界上三大主流意识形态.保 守主义是相对于激进而言而非进步,保守主义宣扬将社会变革的幅度限定在尽可能小的范围之内,在守成的基础上以稳妥的方式实现进步,它不同于故步自封的保守,而是"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的缓慢推进.在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