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之第一节

《孟子》选读《梁惠王章句上》第一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

2、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句子并体会大意。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明白本课的意思并受到启示--仁义。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教学难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明白本课的意思并受到启示。 教学过程:

一、简介《孟子》

阐发孔丘的思想学《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附: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②叟:老人。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⑧苟:如果。⑨餍(yan):满足。遗:遗弃,抛弃。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呢?大夫说,‘怎样才对我的封地有利呢?’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才对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

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孟子》选读《梁惠王章句上》第一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

2、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句子并体会大意。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明白本课的意思并受到启示--仁义。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教学难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明白本课的意思并受到启示。 教学过程:

一、简介《孟子》

阐发孔丘的思想学《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附: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②叟:老人。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⑧苟:如果。⑨餍(yan):满足。遗:遗弃,抛弃。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呢?大夫说,‘怎样才对我的封地有利呢?’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才对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

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相关内容

  • 孟子中引诗经部分
  • 孟子中引诗经部分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梁惠王章句上>)(<大雅·灵台>)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梁惠王章句 ...

  • [孟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下
  • 梁惠王章句下 凡十六章.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见于之见,音现,下见于同.语,去声,下同.好,去声,篇内并同.庄暴,齐臣也.庶几,近辞也.言近于治 ...

  • 四書章句集注(南宋)朱熹孟子集注卷一梁惠王章句上
  • 国学导航-四書章句集注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孟子集注卷一梁惠王章句上 凡七章. 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魏侯罃也.都大梁,僭稱王,溢曰惠.史記:「惠王三十五年,卑禮厚幣以招賢者,而孟軻至梁.」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叟,長老之稱.王 ...

  • [孟子]在线阅读
  • (304人评分) 8.6 作者:佚名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收藏 分享 评分: 在线阅读 梁惠王章句上 第一节 ...

  • [孟子]故事
  • <孟子>故事 第一课时 一.事半功倍 原文: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 当今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百姓对此感到喜悦,就像在倒悬着时被解救下来一样.所以,事情只要做古人的一半, ...

  • 孟子读书报告
  • <孟子>读书笔记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 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 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孟子>一共七篇,梁惠王章句.公孙丑章句. ...

  • 读书笔记之[孟子译注]
  • 读书笔记:孟子译注感 书名:孟子译注(简体字本) 译注者:杨伯峻 责任编辑:聂丽娟 出版发行: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版次):2008年12月北京第一版 初识"孟子"是在中学的课本中,知道孟子是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各代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背"五亩之宅,树之 ...

  •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孔子和孟子,走进这两位先贤的思想世界,从而综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综合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活动准备 (一)教师结合实际明确学习内容和要求,要求学生分组搜集整理以下几方面的材料: 1.孔子.孟子的生平和主要经历 2.孔子的弟子和门人 3.记 ...

  • "徒法不能以自行"到底何意?
  • 作者:王心竹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年12期 中图分类号:B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023(2003)05-0001-05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一语,出自<孟子·离娄上>第一章.后世由于对"德法并治&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