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杜威德育方法的比较及启示

孟子与杜威德育方法的比较及启示

(2015至2016学年度 第2学期)

课 程 名 称:中外德育思想史比较专题研究

课 程 编 号: 213315

学 生 姓 名: 王雪婷

学 号: 151311102

年 级: 硕马院1501

任 课 教 师: 陈岩

提 交 日 期:2016年 6 月 21日

成 绩:__________________

教 师 签 字:__________________

开课---结课:第 3 周---第 10 周

评 阅 日 期: 年 月 日

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制

孟子与杜威德育方法的比较及启示

王雪婷

(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10030)

摘要:孟子和杜威的德育思想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方法论体系,可以说,德育的具体方法是二者德育思想的核心和重心,本文以孟子和杜威的德育方法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方面重点探析了二者德育方法的相同点和区别,并简单分析了其对我国当代德育工作方法的启示。

关键词:孟子;杜威;德育方法;启示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后人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德育思想是孟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一生的德育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德育方法论体系。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教育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其中,德育方法是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重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中指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由此可见,道德教育在我国当前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积极借鉴我国传统德育方法的同时,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国外先进的德育方法,以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孟子与杜威德育方法的相同点

杜威生活的年代比孟子晚了将近2000年,虽然面临着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时代条件,但二人的德育方法仍然有很多相近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孟子的“引而不发”与杜威的“探究、商量、讨论”

“引而不发”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对别人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像射箭那样,只做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样子而并不真正把剑射出去,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恰到好处的中道上站立去指导别人,学习的人也才能紧紧跟随他。把这句话引申到德育方法中来,就叫做启发诱导法,即要求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先给教育对象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教育对象独立思考,然后在关键时机进行引导,并帮助其形成自己的逻辑观点体系。

19世纪后期的美国沿袭的是殖民时期的旧教育,再加上当时的教学方法逐渐刻板化,教育者大多依靠传统的强制性的灌输方法进行教学活动,仅仅把现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强加给人们,达不到相应的教育效果。杜威非常反感这样的教育方法,他认为,人在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道德疑难杂症, 解决这些疑难杂症不能靠灌输, 而要靠学生的智能, 通过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来解决,教育者的任务是激发教育对象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探索新的见解。[1]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和杜威都主张德育活动不是简单的说教,更不是粗暴的灌输,教育者不但要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还要在教育过程中弱化自己的权威地位,通过问题进行启发诱导,采用民主的方式得出答案。

(二)孟子的“实践磨练”与杜威的“从做中学”

《孟子·告子下》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孟子主张成大事者必定要先经历一番磨难,所以,要想成功就必须首先经受住艰苦环境的磨练,比如生产劳动、社会斗争和工作实践等,增强自己的意志力。《孟子·尽心上》中又说:“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行。”可见在孟子的德育思想中实践的重要性。 传统德育的特征是“从听中学”,杜威打破了这一教育模式,主张“从做中学”,简单来说,“从做中学”就是从社会现实生活中学习经验,他还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以及“知就是行,行即是知,知行统一”的主张,这些都是在说学校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而更应该成为社会生活的缩影,为教育对象提供活动和实践的场所。[3]

因此,无论是孟子的“磨练意志法”还是杜威的“从做中学”都肯定了实践对于德育的重要作用,德育知识和经验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同时又应该回到实践中学习和锻炼。

(三)孟子的“内省”与杜威的“反省”

《孟子·离娄上》中说道:“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反求诸己”就是“内省”的方法,即要求受教育者在践行道德的过程中不断地反省自己和要求自己,孟子十分重视“自反”、“自省”,认为这是一个人道德养成的重要步骤和必经过程。

“杜威指出把道德区分为礼俗道德和反省道德是很必要的,„„后者则求助于良心、理性和自律。杜威认为做出这种区分将使人们将道德关注的中心转移到新的领域—理智”。[4]可见,杜威认为“反省道德法”在德育的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

进一步说,孟子的“内省”与杜威的“反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不同,但总体来看仍是非常相似的,都主张通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并勇于改正自己所犯的错误,来促使自身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

(四)孟子的“环境熏陶法”与杜威的“渗透式教育法”

《孟子·尽心上》中说:“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 而王子若彼者, 其居使之然也”,是在说家庭环境的重要作用。《孟子·告子上》中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是在说外部社会环境的重要作用。关于渗透式教育法,杜威认为,德育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来营造一定的氛围,通过相应的载体传达德育的内容。由此可见,孟子和杜威都非常重视环境的熏陶感染作用。

二、孟子与杜威德育方法的区别

虽然孟子和杜威的德育方法有很多的相似性,但是,他们毕竟生活的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家,受一定的时代条件和社会生活状况的影响,其德育方法也存在着不同,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析二者德育方法的区别。

(一)孟子的“重知识”与杜威的“重经验”

孟子生活在我国战国时期,当时的经济上是小农经济、自己自足的生产方式,政治上是封建制的君子专制制度,文化上一部分是带有维护封建统治者阶级意义的封建文化。而杜威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美国的现代化和后现代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物质和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水平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典型国家。与杜威相比,孟子生活的时代还没有所谓的“教育改革”,孟子的德育方法大多也是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德育方法而形成的,孟子更多关注的是知识性的传递,比如儒家的四书、五经、六艺等等,代代相传,一直是我国古代的教材教法。虽然孟子和杜威都强调知行的统一,但是孟子的“知”主要是指“知识”,而杜威的“知”则主要指的是“经验”。杜威认为,“道德的过程也是一个经验由坏变好的过程”,是“经验的不断成长和发展”,这里的“经验”,在杜威看来,主要是指“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表现”,即要求受教育者必须为适应环境而不断增加原有的经验,提高对环境的认识和对自身道德的理解。

(二)孟子的“重学生学”与杜威的“重教师教”

“重学生学”说的是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即教育对象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改造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孟子十分重视受教育者的自学能力。在孟子的德育方法体系中,有一系列自我教育的重要方法,比如存心养性、克欲克己、持志养气、扩充善端、反求诸己、由博返约、意志锻炼、改过迁善等等。我们说孟子的“重学生学”,并不是说孟子仅仅强调教育对象的自我学习,而是说与“教师教”的一系列德育方法来比,孟子更加倡导一种“自我反省”、自我提升的德育方法。同理,我们说杜威的“重教师教”,也不是说杜威仅仅提出了一些教师教授的方法,这是不准确的,如上所述,杜威也提出了“反思”的德育方法,而是说,与孟子德育方法中“自我反省”占据主导地位相比,杜威更强调“教师教”的方法。杜威主张将学校集体的道德训练、学习过程中的道德养成、各学科的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统一起来,形成一种间接的德育模式,杜威将这种间接的德育模式称为“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而这三个方面都需要教育者掌握人性化的德育方法。

三、对我国当代德育工作方法的启示

虽然孟子的德育思想已走过近两千年,杜威的德育思想已走过了一百多年,但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养分和价值,我们一定要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现阶段,我国德育的教育方法还停留在传统的道德说教和灌输的阶段上,这种方法与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严重脱离,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道德是关乎于社会的准则和规范,道德来源于生活,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做到不仅仅局限在学校的德育教材中,要建立实践体验式的情景教育模式,让受教育者在社会实践中感悟善恶美丑。教育者还要积极构建适于让受教育者学习的场景,触动受教育者的深层次感悟,从而引发其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正向变化,使受教育者发生由道德认知失调到道德认知协调的过程,促进其身心的全方向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孔子学院时说:“民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无论是对于一个人还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德育都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高尚的道德是一个人立身和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我国的德育工作,批判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德育思想方法,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德育思想方法,以促进我国道德建设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威. 五大讲演(上) ———教育哲学[M].晨报社,1920.

[2]崔华前. 孟子思想中蕴涵的德育方法[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4(2):100-103.

[3]黄永旺. 浅析杜威的道德教育方法[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

[4]李志强. 科学精神的再启蒙—杜威道德理论中的理智方法及其对道德教育的意义[J].学习与探索,2008

(3).

孟子与杜威德育方法的比较及启示

(2015至2016学年度 第2学期)

课 程 名 称:中外德育思想史比较专题研究

课 程 编 号: 213315

学 生 姓 名: 王雪婷

学 号: 151311102

年 级: 硕马院1501

任 课 教 师: 陈岩

提 交 日 期:2016年 6 月 21日

成 绩:__________________

教 师 签 字:__________________

开课---结课:第 3 周---第 10 周

评 阅 日 期: 年 月 日

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制

孟子与杜威德育方法的比较及启示

王雪婷

(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10030)

摘要:孟子和杜威的德育思想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方法论体系,可以说,德育的具体方法是二者德育思想的核心和重心,本文以孟子和杜威的德育方法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方面重点探析了二者德育方法的相同点和区别,并简单分析了其对我国当代德育工作方法的启示。

关键词:孟子;杜威;德育方法;启示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后人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德育思想是孟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一生的德育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德育方法论体系。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教育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其中,德育方法是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重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中指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由此可见,道德教育在我国当前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积极借鉴我国传统德育方法的同时,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国外先进的德育方法,以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孟子与杜威德育方法的相同点

杜威生活的年代比孟子晚了将近2000年,虽然面临着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时代条件,但二人的德育方法仍然有很多相近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孟子的“引而不发”与杜威的“探究、商量、讨论”

“引而不发”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对别人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像射箭那样,只做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样子而并不真正把剑射出去,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恰到好处的中道上站立去指导别人,学习的人也才能紧紧跟随他。把这句话引申到德育方法中来,就叫做启发诱导法,即要求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先给教育对象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教育对象独立思考,然后在关键时机进行引导,并帮助其形成自己的逻辑观点体系。

19世纪后期的美国沿袭的是殖民时期的旧教育,再加上当时的教学方法逐渐刻板化,教育者大多依靠传统的强制性的灌输方法进行教学活动,仅仅把现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强加给人们,达不到相应的教育效果。杜威非常反感这样的教育方法,他认为,人在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道德疑难杂症, 解决这些疑难杂症不能靠灌输, 而要靠学生的智能, 通过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来解决,教育者的任务是激发教育对象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探索新的见解。[1]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和杜威都主张德育活动不是简单的说教,更不是粗暴的灌输,教育者不但要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还要在教育过程中弱化自己的权威地位,通过问题进行启发诱导,采用民主的方式得出答案。

(二)孟子的“实践磨练”与杜威的“从做中学”

《孟子·告子下》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孟子主张成大事者必定要先经历一番磨难,所以,要想成功就必须首先经受住艰苦环境的磨练,比如生产劳动、社会斗争和工作实践等,增强自己的意志力。《孟子·尽心上》中又说:“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行。”可见在孟子的德育思想中实践的重要性。 传统德育的特征是“从听中学”,杜威打破了这一教育模式,主张“从做中学”,简单来说,“从做中学”就是从社会现实生活中学习经验,他还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以及“知就是行,行即是知,知行统一”的主张,这些都是在说学校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而更应该成为社会生活的缩影,为教育对象提供活动和实践的场所。[3]

因此,无论是孟子的“磨练意志法”还是杜威的“从做中学”都肯定了实践对于德育的重要作用,德育知识和经验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同时又应该回到实践中学习和锻炼。

(三)孟子的“内省”与杜威的“反省”

《孟子·离娄上》中说道:“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反求诸己”就是“内省”的方法,即要求受教育者在践行道德的过程中不断地反省自己和要求自己,孟子十分重视“自反”、“自省”,认为这是一个人道德养成的重要步骤和必经过程。

“杜威指出把道德区分为礼俗道德和反省道德是很必要的,„„后者则求助于良心、理性和自律。杜威认为做出这种区分将使人们将道德关注的中心转移到新的领域—理智”。[4]可见,杜威认为“反省道德法”在德育的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

进一步说,孟子的“内省”与杜威的“反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不同,但总体来看仍是非常相似的,都主张通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并勇于改正自己所犯的错误,来促使自身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

(四)孟子的“环境熏陶法”与杜威的“渗透式教育法”

《孟子·尽心上》中说:“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 而王子若彼者, 其居使之然也”,是在说家庭环境的重要作用。《孟子·告子上》中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是在说外部社会环境的重要作用。关于渗透式教育法,杜威认为,德育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来营造一定的氛围,通过相应的载体传达德育的内容。由此可见,孟子和杜威都非常重视环境的熏陶感染作用。

二、孟子与杜威德育方法的区别

虽然孟子和杜威的德育方法有很多的相似性,但是,他们毕竟生活的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家,受一定的时代条件和社会生活状况的影响,其德育方法也存在着不同,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析二者德育方法的区别。

(一)孟子的“重知识”与杜威的“重经验”

孟子生活在我国战国时期,当时的经济上是小农经济、自己自足的生产方式,政治上是封建制的君子专制制度,文化上一部分是带有维护封建统治者阶级意义的封建文化。而杜威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美国的现代化和后现代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物质和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水平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典型国家。与杜威相比,孟子生活的时代还没有所谓的“教育改革”,孟子的德育方法大多也是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德育方法而形成的,孟子更多关注的是知识性的传递,比如儒家的四书、五经、六艺等等,代代相传,一直是我国古代的教材教法。虽然孟子和杜威都强调知行的统一,但是孟子的“知”主要是指“知识”,而杜威的“知”则主要指的是“经验”。杜威认为,“道德的过程也是一个经验由坏变好的过程”,是“经验的不断成长和发展”,这里的“经验”,在杜威看来,主要是指“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表现”,即要求受教育者必须为适应环境而不断增加原有的经验,提高对环境的认识和对自身道德的理解。

(二)孟子的“重学生学”与杜威的“重教师教”

“重学生学”说的是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即教育对象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改造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孟子十分重视受教育者的自学能力。在孟子的德育方法体系中,有一系列自我教育的重要方法,比如存心养性、克欲克己、持志养气、扩充善端、反求诸己、由博返约、意志锻炼、改过迁善等等。我们说孟子的“重学生学”,并不是说孟子仅仅强调教育对象的自我学习,而是说与“教师教”的一系列德育方法来比,孟子更加倡导一种“自我反省”、自我提升的德育方法。同理,我们说杜威的“重教师教”,也不是说杜威仅仅提出了一些教师教授的方法,这是不准确的,如上所述,杜威也提出了“反思”的德育方法,而是说,与孟子德育方法中“自我反省”占据主导地位相比,杜威更强调“教师教”的方法。杜威主张将学校集体的道德训练、学习过程中的道德养成、各学科的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统一起来,形成一种间接的德育模式,杜威将这种间接的德育模式称为“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而这三个方面都需要教育者掌握人性化的德育方法。

三、对我国当代德育工作方法的启示

虽然孟子的德育思想已走过近两千年,杜威的德育思想已走过了一百多年,但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养分和价值,我们一定要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现阶段,我国德育的教育方法还停留在传统的道德说教和灌输的阶段上,这种方法与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严重脱离,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道德是关乎于社会的准则和规范,道德来源于生活,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做到不仅仅局限在学校的德育教材中,要建立实践体验式的情景教育模式,让受教育者在社会实践中感悟善恶美丑。教育者还要积极构建适于让受教育者学习的场景,触动受教育者的深层次感悟,从而引发其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正向变化,使受教育者发生由道德认知失调到道德认知协调的过程,促进其身心的全方向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孔子学院时说:“民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无论是对于一个人还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德育都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高尚的道德是一个人立身和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我国的德育工作,批判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德育思想方法,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德育思想方法,以促进我国道德建设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威. 五大讲演(上) ———教育哲学[M].晨报社,1920.

[2]崔华前. 孟子思想中蕴涵的德育方法[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4(2):100-103.

[3]黄永旺. 浅析杜威的道德教育方法[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

[4]李志强. 科学精神的再启蒙—杜威道德理论中的理智方法及其对道德教育的意义[J].学习与探索,2008

(3).


相关内容

  • 教育知识与能力
  • 心理学小题同类整理 一.源泉类 1.感觉 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源泉 2.需要 是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3.自觉性 是意志活动的源泉 4.客观现实 是心理活动的源泉 二.核心类 1.记忆的核心:准确性 2.智力的核心:思维力 3.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 4.品德的核心:道德认知 5.意志活动的核心:克服困 ...

  •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 南昌高专学报 2003年第3期(总第50期) 2003年9月出版JournalofNanchangJuniorCollegeNo.3(Sum50)Sept.2003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 教育改革的启示 徐智仕1,何日华2 (1.南昌高等专科学校成教处,江西南昌330003;2.江西城建学院,江 ...

  • 价值澄清学说
  • 关于价值澄清学说的理论来源及其影响的思考 关静 [1**********]2 摘要:美国的价值澄清理论最早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于上个世纪20年代出现的,有其深厚的理论来源.这一理论奉行的是价值观上的极端相对主义,反对在社会中倡导某种价值观,主张价值观多元化,直接引导了学校和家庭放弃价值观教育,产生了一 ...

  • 教师资格证习题集
  • 第一章 复习题 一.选择题 1.奥苏伯尔提出的三个主要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是( ). A. 结构性.可操作性和可辨别性 B. 稳定性.可利用性和结构性 C. 可操作性.可利用性和结构性 D. 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 2.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 A. 生产力发展 B. 科技进步 C. ...

  • 教师资格证书考试选择题汇总
  •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D )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 B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B ) A.<大 ...

  • 教育学基础知识练习题库
  • 教育学基础知识练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 ( )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马卡连柯 D.杜威 2.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 ( )实现的. A.班主任 B.班干部 C男女学生 D.集体教育 3.学校全体成员 ...

  • 福建教师资格证考试
  • 福建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1.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是"科学教育学之父"的人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拉伊 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 A.利托尔洛 B.沛西·能 C.孟禄 D.达尔文 3."科教兴国" ...

  •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题
  •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选择题大全(247道含答案)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 C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

  • 简述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理论的异同
  • 摘要:作为教育学界的两座丰碑――杜威和赫尔巴特称得上是继往开来的人物,前者代表了传统教育理论学派,而后者开创了现代教育理论学派.要深入了解并研究教育学理论,就必须对两位教育学家进行学习讨论.本文在大量文献阅读和研究的基础上,对赫尔巴特和杜威这两位教育学家理论中的异同进行探讨,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