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历史
一、历史
(一)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中资本主义的发展尚且处于萌芽阶段,尚不成熟,因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并未爆发。同时,在这一阶段中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持续处于发展之中,基本的矛盾还未完全表现在人民面前。因而这一阶段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尚未表现,处于萌芽阶段。
◆1637年郁金香的疯狂
对于17世纪的荷兰人来说,花的力量是一件恐怖的事情。1637年的头几个月里,当郁金香尚未成熟时,在荷兰被视为地位象征的郁金香价格大幅上涨。在那个疯狂的时期,郁金香最高价曾炒至4200荷兰盾,20倍于一位熟练技工的年收入。现在的经济学家一直在探讨当时的疯狂是如何蔓延开来的。在经济学家看来,这也是现代金融史上第一次投机泡沫。同时,在市场已经失控的情况下,政府如何在监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的话题,也引起了一场政治争论。 ◆1720年的南海泡沫
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倒闭,给伦敦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1701—1714年,英、法等欧洲国家为争夺西班牙及其殖民地和海上霸权而进行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战争期间,南海公司同意承担战争造成的巨额国家债务,以牟取在南美地区贸易中的垄断地位。但是,尽管英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西班牙仍然维持着其在南美殖民地的贸易特权,南海公司继续增加承担更多的债务。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投资十分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 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二)发展阶段
19世纪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基本矛盾也在快速发展。世界商品市场的扩张,加速了各种商品交易数量的增长,加大了商品资本循环断裂的可能性;同样,更为复杂的原料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加大了货币和生产资本循环发生混乱的可能性。随着国际货币资本市场、多样化金融手段和机构的发展,在货币和商品循环中的危机潜在可能性也增大了;同时,城镇化加大了“社会密度”和商品与货币交换的复杂性,也增加了危机风险。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和城镇化还造成了资本的“永久性”物质和空间结构,增加了固定资本形式的新的刚性和由此引起的更大危机可能性。在这一历史时期,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资本积聚与集中的加剧与工人阶级贫困化的更趋普遍。资本家阶级本身的两极分化和生活变化,也扩大着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条件之间存在着的差距。因而这一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在不断发展、扩大。
◆1825年第一次全国性经济危机
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是1825年发生在英国的经济危机。1825年7月,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从货币危机开始的。当时,股票行情猛烈下跌,到1826年初,股票跌价造成的损失约达一千四百万英镑。信用关系破坏,银行纷纷倒闭。1825~1826年间,英国有七十多家银行破产。1825年底,著名的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24年底的1070万镑降至120万镑。1826年工业危机达到高潮,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大量工商企业破产。据统计,1825年10月至1826年10月,破产的工商企业达到三千五百多家。1824~1826年间,英国当时重要的出口产品棉布出口从3.45亿码降为
2.67亿码,即减少了23%。机器制造业、建筑业以及其他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遭到了危机的沉重打击。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极度的恐慌和混乱之中。当时,一方面,市场上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工人大量失业,在职的工人工资也大幅度降低,工人无钱购买商品。
◆1837年的恐慌
1836年,在马丁·范市伦(MartinVanBuren)未成为美国总统之前,美国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Andrew Jackson)关闭了美国的联邦银行,以使美国经济摆脱其严格的信贷监管,杰克逊将资金转移到了那些州银行。
到了1837年,美国银行系统出现混乱,马丁范市伦并没有成功稳定市场。其也在1840年的总统竞选中失败。
◆1907年银行家的恐慌
1907年,美国第三大信托公司尼克伯克信托公司(Knickerbocker Trust)大肆举债,在股市上收购联合铜业公司(UnitedCopper)股票,但此举失利,引发了华尔街的大恐慌和关于尼克伯克即将破产的传言。
银行纷纷收回贷款,股市暴跌,民众挤兑,几家大银行濒临倒闭。 在这样的情况下,曾经攻击过尼克伯克信托公司的银行家摩根组建了一支救援团队稳定了市场,该团队的成员还包括美国政府的官员以及部分银行的总裁。
◆1929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1929年的经济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是人类历史上所出现的各种危机中波及范围最广、破坏性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危机。1929年6月美国工业生产在经历高峰后下降,同年10月纽约证券市场上股市暴跌,正式拉开了大危机的序幕。这次来势凶猛的经济危机迅速扩展到德、英、法、日等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而席卷了资本主义世界。它使资本主义社会陷入了几乎“全部毁灭”的危险境地。这场大危机的严重性、深刻性、破坏性都是空前的,表1是一组关于这一方面的统计数据。
由上表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总结出1929年经济危机的历史特征。第一,工业生产下降。这次危机期间,从1929年的最高点到1933年的最低点,世界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在4年间大幅度下降(见表一)。出现了骇人听闻的高失业率,整个世界人数估计超过了500万人,大量的生产设备遭到了破坏。第二,在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农业危机,并且与工业危机相互交织在一起。农产品价格经历了创记录的暴跌。第三,爆发了空前严重的信用危机、货币危机和国际通货危机。首先以德国的达姆斯塔特银行和德累斯银行等大银行的破产为开端引发信用危机,随后南美和东欧各国陷入了困境,被迫废除金本位制,对美元汇价暴跌,停止归还国债的本金和支付利息。最终,由于作为国际货币金融市场中心的英国在1931年出现了国际收支逆差以及美国在1933年爆发银行信用危机,导致1929~ 1936年期间金本位制在全世界的崩溃。第四,波及范围和持续时间同时创下空前的记录。这次危机席卷了主要资本主义工业国家,依存于农业和矿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发展成为世界大危机,是历史上涉及范围最广的危机。第五,持续时间长。1929年开始的这次危机在1932经过生产的最低点后,于1933年又再次出现了新的贸易缩小和信用爆发的迹象,危机持续了长达4年的时间。
(三)形变阶段
二战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了新的特点,首先,危机变得更频繁,生产周期缩短;其次,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经济危机由非同期性向同期性发展;再次,危机的破坏作用不如二战前严重,阶段性特征淡化;最后,生产过剩危机与通货膨胀交织并发,出现了“滞涨”局面。同时,这一阶段的经济危机通常与金融危机交织,甚至有时以金融危机为主。然而根源仍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但除此之外还有贫富差距产生次级抵押贷款和过度消费,由此导致过低储蓄率使得宏观经济消费投资比例失衡;虚拟经济过度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由于货币资本积累并非完全来源于生产的扩大,它的积累总是比现实存在的资本积累更大,总会在周期的一定阶段出现货币资本的过剩和膨胀,而且,这些货币资本还会通过信用制度得到成倍的扩张,即出现一定规模的虚拟资本和经济泡沫;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不再对宏观经济进行积极调控,追求低通胀率而非低失业率,减少社会福利,它从根本上决定了危机的爆发。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
1987年,由于经济发展前景的不断恶化以及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华尔街出现崩溃,这就是所谓的“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日标准普尔指
数狂泻20%,全世界的市场出现暴跌。
◆1990年储蓄和贷款危机
80年末以及90年代初,银行业自大萧条以来出现了最严重的崩塌,超过1000家的互助储蓄银行倒闭,其资产更是超过了5000亿美元。
最终,为挽救此次危机所付出的代价超过了1500亿美元,其中1240亿美元由美国政府以及纳税人承担,只有290亿美元是由互助银行行业本身承担。
◆1996年的日本楼市泡沫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裂,房价下跌50%,使日本遭遇了长达10多年的经济低迷。房产价格跌幅超过75%。日本政府为了拯救倒闭的房贷公司,动用了公共资金,10000示威者因此在东京集结进行抗议。 ◆互联网的泡沫以及安然的破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四国被合称为“亚洲四小虎”)为代表的东南亚各国经济飞速增长。然而好景不长,1997-1998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亚洲各国甚至世界经济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亚洲主要股指纷纷大幅下跌;泰国、印尼、韩国等国货币严重贬值;多个国家的企业大规模倒闭,工人失业,经济萧条。
这是继1929年大萧条以来全球最严重的金融危机。除了受影响最严重的泰国、印尼、韩国之外,香港、老挝、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也被波及,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受影响程度相对较轻(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前实行宏观调控,且市场尚未完全开放,使损失得以减少)。日本则处在泡沫经济崩溃后自身的长期经济困境中,受到此金融危机的影响并不大。
◆互联网的泡沫以及安然的破产
2001年底,原世界能源巨头安然因造假账而倒闭,超过两万人因此失业。 ◆2001—2002年的阿根廷银行业危机
2001年12月,阿根廷银行系统出现崩溃。几乎一夜之间,阿根廷就由一个颇为成功的经济中心跌入了贫穷的深渊。
◆2008年以来的危机
(1)Indymac银行的倒闭
储蓄贷款银行IndyMac Bancorp Inc成为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关闭的最大抵押贷款商,它也是倒下的第二大由联邦保险的金融机构。
该银行的倒闭震惊了华尔街众多的投资人。早前,该银行并没有被列入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圈定的有麻烦的银行名单之中。
(2)“两房”被接管
2008年9月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美财长亨利·保尔森以及联邦住房金融局局长卢卡特(James B.Lockhart)准备宣布接管房利美、房地美。
(3)雷曼兄弟破产
2008年9月15日,华尔街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告申请破产保护
(4)华盛顿互惠的倒闭
2008年9月25日,华盛顿互惠银行造就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银行倒闭案。在6个月前宣布收购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后,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摩根大通再次收购了华盛顿互惠银行的大部分资产。
(5)美联银行所造成的混乱
美国时间9月29日早晨,美联银行的股价暴挫90%。当时,花旗银行同意收购美联银行的大部分资产。出人意料的是,四天后富国银行竟宣布美联银行已经同意富国117亿美元的收购请求。10月9日,花旗银行宣称其将终结与美联银行的收购谈判。
(6)全球市场危机
尽管美国国会于10月3日通过了7000亿美元金融救援计划,全世界的市场并没有因此平复下来。救市计划通过后,道指以及诸多海外市场狂泻。世界其他国家政府与美国政府被迫一道共同援救困境中的银行以及市场。
二、综合分析
以上的历次经济危机实际经历了三次转向
1. 金融化转向
在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典意义上的资本义生产方式和所有制关系并没有改变,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和统治关系也没有,但是资本的增值形式发生了变化:在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货币资本是资本价值的主要形式;在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的价值形式演变为货币资本和金融资本二元结构。金融产品是最抽象的商品,它不同于其他商品,其区别在于它只有价格而没有价值。因此,金融产品是虚拟产品,金融资本是虚拟资本,金融危机是最深重的危机。
2. 金融危机的全球化全问转向
当资本家的国际投资成为现实之时,马克思关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的理论就要在世界范围内审视了。在世界范围内的利润平均化过程中,大量剩余价值就从不发达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各国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利润就流向资产阶级手中。为了让这种资金流持续下去,就必须不断地开拓世界市场,将全球化引向深人。在资产阶级将其价值观和大量的资本通过全球化输人世界各地的过程中,空间不平等就出现了,而且这种不平等空间关系还会与不平
等交换关系一起加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3. 空间危机的制度转向
由于空间的生产是资本生产的载体,资本与空间的后天联系使得空间既是生产的工具,也是消费的工具;既是统治的工具,也是抵抗的工具。而且,空间生产与空间危机正在走向全球化。空间生产的全球化趋势是资本运作的结果,是资本在全球的空间重组,是全球范围内空间生产、城市景观的不断重构。空间因此有了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属性。资本主义的空间是一种生产资料和生产力,能够创造剩余价值,而且是一种消费对象。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资本主义没有灭亡就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空间上的无限扩张性和自我突破性,资本主义发现了缓解自己一个世纪以来的内部矛盾的手段:占有并生产空间。”然而,“占有并生产空间”并不能帮助资本主义制度彻底摆脱矛盾与困境。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综合表现
(一)危机表现的综合性
当前这场危机是从资本主义中心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虽然起源于美国金融领域的次级贷款,但是由于链条效应,危机先是从金融机构最初的数万亿美元的次贷危机损失开始,紧接着是10万亿美元的房贷危机,然后又冲击到了60万亿美元的企债市场,尤其是规模不断膨胀的金融衍生品,更是使这场危机的影响空前广泛。危机不仅出现在金融领域,也蔓延到了政治、社会等其他领域,既有虚拟经济,也有实体经济层面。如美国许多大银行、保险机构、企业的纷纷倒闭,失业率的不断攀升,消费需求的减少等。综合来看,经济危机已经影响到美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甚至可能演变成为深刻的社会危机。
(二)危机范围的全球性
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发生在资本主义的中心地区——美国,但从影响的范围来讲,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危机也迅速地向边缘国家和地区扩散。不仅包括欧美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而且也涉及到了社会主义国家、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经济。世界银行2009年年初时预测,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将大幅下滑,将新增5500—9000万赤贫人口。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09年处于长期饥饿状态的人口将从危机前的8.5亿飙升到10亿,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比例超过18%。事实上,当前发展中国家整体发展严重倒退已是不争的事实。
(三)危机影响的严重性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华尔街风暴,从而波及全球,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都造成了重大影响。为了防止金融危机再次升级,全球主要央行采取联合降息行动,其中2008年10月7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欧洲央行、英国央行以及加拿大、瑞典和瑞士的央行将各自的基准利率下调50个基点,来减轻全球金融系统的压力。紧接着,中国央行也加入了减息行列,将基准存贷款利率下调27个基点。这一行动,充分证明了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
(四)危机处理的差异性
20世纪30年代危机爆发时,各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新自由主义。危机爆发初期,迟迟未见各国政府有任何有力的干预措施来救市,直到1933年3月罗斯福总统上台后美国实施一系列新政。而这次危机爆发后,不仅各国政府的干预救市措施比较快速有力,而且还呼吁全球各国共同联手应对。比如国际组织方面,欧盟15个成员国会议、G7集团会议、G20集团会议等,都号召大家尽力相互协调配合,共渡难关。尽管各个国家、集团的利益不同,矛盾重重,所采取的对策措施也未必就能奏效,但政府面对现实积极干预的态度与20世纪30年代危机时的情况却是大不相同的。而其背后的原因,恐怕是处于国家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想取得长足发展,离开国家的干预、全面的宏观调控是行不通的。
(五)危机持续的长期性
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并蔓延全球以来,全球经济学家们使用了许多英文字母来描述金融危机的走势。经常用的有四个英文字母,即V、U、L和W。金融危机刚刚开始时,经济学家大多用V来形容金融危机的走势,认为经济虽出现了下滑,但不会很严重而且时间也不会太长,见底之后很快就会复苏。但将近两年过去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除,甚至在某些领域还出现了进一步恶化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世界经济危机发展史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裴小革
2. 《关于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研究评述》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孙占
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三次转向》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刘美平
4. 《近百年来三次重大经济危机探析与启示》吉林大学李天泽
5. 《现代英国经济史》英国克拉潘
6. 百度百科经济危机http://baike.baidu.com/view/33963.htm
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历史
一、历史
(一)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中资本主义的发展尚且处于萌芽阶段,尚不成熟,因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并未爆发。同时,在这一阶段中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持续处于发展之中,基本的矛盾还未完全表现在人民面前。因而这一阶段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尚未表现,处于萌芽阶段。
◆1637年郁金香的疯狂
对于17世纪的荷兰人来说,花的力量是一件恐怖的事情。1637年的头几个月里,当郁金香尚未成熟时,在荷兰被视为地位象征的郁金香价格大幅上涨。在那个疯狂的时期,郁金香最高价曾炒至4200荷兰盾,20倍于一位熟练技工的年收入。现在的经济学家一直在探讨当时的疯狂是如何蔓延开来的。在经济学家看来,这也是现代金融史上第一次投机泡沫。同时,在市场已经失控的情况下,政府如何在监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的话题,也引起了一场政治争论。 ◆1720年的南海泡沫
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倒闭,给伦敦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1701—1714年,英、法等欧洲国家为争夺西班牙及其殖民地和海上霸权而进行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战争期间,南海公司同意承担战争造成的巨额国家债务,以牟取在南美地区贸易中的垄断地位。但是,尽管英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西班牙仍然维持着其在南美殖民地的贸易特权,南海公司继续增加承担更多的债务。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投资十分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 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二)发展阶段
19世纪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基本矛盾也在快速发展。世界商品市场的扩张,加速了各种商品交易数量的增长,加大了商品资本循环断裂的可能性;同样,更为复杂的原料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加大了货币和生产资本循环发生混乱的可能性。随着国际货币资本市场、多样化金融手段和机构的发展,在货币和商品循环中的危机潜在可能性也增大了;同时,城镇化加大了“社会密度”和商品与货币交换的复杂性,也增加了危机风险。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和城镇化还造成了资本的“永久性”物质和空间结构,增加了固定资本形式的新的刚性和由此引起的更大危机可能性。在这一历史时期,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资本积聚与集中的加剧与工人阶级贫困化的更趋普遍。资本家阶级本身的两极分化和生活变化,也扩大着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条件之间存在着的差距。因而这一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在不断发展、扩大。
◆1825年第一次全国性经济危机
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是1825年发生在英国的经济危机。1825年7月,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从货币危机开始的。当时,股票行情猛烈下跌,到1826年初,股票跌价造成的损失约达一千四百万英镑。信用关系破坏,银行纷纷倒闭。1825~1826年间,英国有七十多家银行破产。1825年底,著名的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24年底的1070万镑降至120万镑。1826年工业危机达到高潮,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大量工商企业破产。据统计,1825年10月至1826年10月,破产的工商企业达到三千五百多家。1824~1826年间,英国当时重要的出口产品棉布出口从3.45亿码降为
2.67亿码,即减少了23%。机器制造业、建筑业以及其他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遭到了危机的沉重打击。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极度的恐慌和混乱之中。当时,一方面,市场上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工人大量失业,在职的工人工资也大幅度降低,工人无钱购买商品。
◆1837年的恐慌
1836年,在马丁·范市伦(MartinVanBuren)未成为美国总统之前,美国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Andrew Jackson)关闭了美国的联邦银行,以使美国经济摆脱其严格的信贷监管,杰克逊将资金转移到了那些州银行。
到了1837年,美国银行系统出现混乱,马丁范市伦并没有成功稳定市场。其也在1840年的总统竞选中失败。
◆1907年银行家的恐慌
1907年,美国第三大信托公司尼克伯克信托公司(Knickerbocker Trust)大肆举债,在股市上收购联合铜业公司(UnitedCopper)股票,但此举失利,引发了华尔街的大恐慌和关于尼克伯克即将破产的传言。
银行纷纷收回贷款,股市暴跌,民众挤兑,几家大银行濒临倒闭。 在这样的情况下,曾经攻击过尼克伯克信托公司的银行家摩根组建了一支救援团队稳定了市场,该团队的成员还包括美国政府的官员以及部分银行的总裁。
◆1929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1929年的经济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是人类历史上所出现的各种危机中波及范围最广、破坏性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危机。1929年6月美国工业生产在经历高峰后下降,同年10月纽约证券市场上股市暴跌,正式拉开了大危机的序幕。这次来势凶猛的经济危机迅速扩展到德、英、法、日等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而席卷了资本主义世界。它使资本主义社会陷入了几乎“全部毁灭”的危险境地。这场大危机的严重性、深刻性、破坏性都是空前的,表1是一组关于这一方面的统计数据。
由上表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总结出1929年经济危机的历史特征。第一,工业生产下降。这次危机期间,从1929年的最高点到1933年的最低点,世界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在4年间大幅度下降(见表一)。出现了骇人听闻的高失业率,整个世界人数估计超过了500万人,大量的生产设备遭到了破坏。第二,在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农业危机,并且与工业危机相互交织在一起。农产品价格经历了创记录的暴跌。第三,爆发了空前严重的信用危机、货币危机和国际通货危机。首先以德国的达姆斯塔特银行和德累斯银行等大银行的破产为开端引发信用危机,随后南美和东欧各国陷入了困境,被迫废除金本位制,对美元汇价暴跌,停止归还国债的本金和支付利息。最终,由于作为国际货币金融市场中心的英国在1931年出现了国际收支逆差以及美国在1933年爆发银行信用危机,导致1929~ 1936年期间金本位制在全世界的崩溃。第四,波及范围和持续时间同时创下空前的记录。这次危机席卷了主要资本主义工业国家,依存于农业和矿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发展成为世界大危机,是历史上涉及范围最广的危机。第五,持续时间长。1929年开始的这次危机在1932经过生产的最低点后,于1933年又再次出现了新的贸易缩小和信用爆发的迹象,危机持续了长达4年的时间。
(三)形变阶段
二战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了新的特点,首先,危机变得更频繁,生产周期缩短;其次,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经济危机由非同期性向同期性发展;再次,危机的破坏作用不如二战前严重,阶段性特征淡化;最后,生产过剩危机与通货膨胀交织并发,出现了“滞涨”局面。同时,这一阶段的经济危机通常与金融危机交织,甚至有时以金融危机为主。然而根源仍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但除此之外还有贫富差距产生次级抵押贷款和过度消费,由此导致过低储蓄率使得宏观经济消费投资比例失衡;虚拟经济过度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由于货币资本积累并非完全来源于生产的扩大,它的积累总是比现实存在的资本积累更大,总会在周期的一定阶段出现货币资本的过剩和膨胀,而且,这些货币资本还会通过信用制度得到成倍的扩张,即出现一定规模的虚拟资本和经济泡沫;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不再对宏观经济进行积极调控,追求低通胀率而非低失业率,减少社会福利,它从根本上决定了危机的爆发。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
1987年,由于经济发展前景的不断恶化以及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华尔街出现崩溃,这就是所谓的“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日标准普尔指
数狂泻20%,全世界的市场出现暴跌。
◆1990年储蓄和贷款危机
80年末以及90年代初,银行业自大萧条以来出现了最严重的崩塌,超过1000家的互助储蓄银行倒闭,其资产更是超过了5000亿美元。
最终,为挽救此次危机所付出的代价超过了1500亿美元,其中1240亿美元由美国政府以及纳税人承担,只有290亿美元是由互助银行行业本身承担。
◆1996年的日本楼市泡沫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裂,房价下跌50%,使日本遭遇了长达10多年的经济低迷。房产价格跌幅超过75%。日本政府为了拯救倒闭的房贷公司,动用了公共资金,10000示威者因此在东京集结进行抗议。 ◆互联网的泡沫以及安然的破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四国被合称为“亚洲四小虎”)为代表的东南亚各国经济飞速增长。然而好景不长,1997-1998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亚洲各国甚至世界经济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亚洲主要股指纷纷大幅下跌;泰国、印尼、韩国等国货币严重贬值;多个国家的企业大规模倒闭,工人失业,经济萧条。
这是继1929年大萧条以来全球最严重的金融危机。除了受影响最严重的泰国、印尼、韩国之外,香港、老挝、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也被波及,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受影响程度相对较轻(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前实行宏观调控,且市场尚未完全开放,使损失得以减少)。日本则处在泡沫经济崩溃后自身的长期经济困境中,受到此金融危机的影响并不大。
◆互联网的泡沫以及安然的破产
2001年底,原世界能源巨头安然因造假账而倒闭,超过两万人因此失业。 ◆2001—2002年的阿根廷银行业危机
2001年12月,阿根廷银行系统出现崩溃。几乎一夜之间,阿根廷就由一个颇为成功的经济中心跌入了贫穷的深渊。
◆2008年以来的危机
(1)Indymac银行的倒闭
储蓄贷款银行IndyMac Bancorp Inc成为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关闭的最大抵押贷款商,它也是倒下的第二大由联邦保险的金融机构。
该银行的倒闭震惊了华尔街众多的投资人。早前,该银行并没有被列入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圈定的有麻烦的银行名单之中。
(2)“两房”被接管
2008年9月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美财长亨利·保尔森以及联邦住房金融局局长卢卡特(James B.Lockhart)准备宣布接管房利美、房地美。
(3)雷曼兄弟破产
2008年9月15日,华尔街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告申请破产保护
(4)华盛顿互惠的倒闭
2008年9月25日,华盛顿互惠银行造就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银行倒闭案。在6个月前宣布收购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后,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摩根大通再次收购了华盛顿互惠银行的大部分资产。
(5)美联银行所造成的混乱
美国时间9月29日早晨,美联银行的股价暴挫90%。当时,花旗银行同意收购美联银行的大部分资产。出人意料的是,四天后富国银行竟宣布美联银行已经同意富国117亿美元的收购请求。10月9日,花旗银行宣称其将终结与美联银行的收购谈判。
(6)全球市场危机
尽管美国国会于10月3日通过了7000亿美元金融救援计划,全世界的市场并没有因此平复下来。救市计划通过后,道指以及诸多海外市场狂泻。世界其他国家政府与美国政府被迫一道共同援救困境中的银行以及市场。
二、综合分析
以上的历次经济危机实际经历了三次转向
1. 金融化转向
在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典意义上的资本义生产方式和所有制关系并没有改变,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和统治关系也没有,但是资本的增值形式发生了变化:在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货币资本是资本价值的主要形式;在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的价值形式演变为货币资本和金融资本二元结构。金融产品是最抽象的商品,它不同于其他商品,其区别在于它只有价格而没有价值。因此,金融产品是虚拟产品,金融资本是虚拟资本,金融危机是最深重的危机。
2. 金融危机的全球化全问转向
当资本家的国际投资成为现实之时,马克思关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的理论就要在世界范围内审视了。在世界范围内的利润平均化过程中,大量剩余价值就从不发达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各国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利润就流向资产阶级手中。为了让这种资金流持续下去,就必须不断地开拓世界市场,将全球化引向深人。在资产阶级将其价值观和大量的资本通过全球化输人世界各地的过程中,空间不平等就出现了,而且这种不平等空间关系还会与不平
等交换关系一起加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3. 空间危机的制度转向
由于空间的生产是资本生产的载体,资本与空间的后天联系使得空间既是生产的工具,也是消费的工具;既是统治的工具,也是抵抗的工具。而且,空间生产与空间危机正在走向全球化。空间生产的全球化趋势是资本运作的结果,是资本在全球的空间重组,是全球范围内空间生产、城市景观的不断重构。空间因此有了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属性。资本主义的空间是一种生产资料和生产力,能够创造剩余价值,而且是一种消费对象。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资本主义没有灭亡就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空间上的无限扩张性和自我突破性,资本主义发现了缓解自己一个世纪以来的内部矛盾的手段:占有并生产空间。”然而,“占有并生产空间”并不能帮助资本主义制度彻底摆脱矛盾与困境。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综合表现
(一)危机表现的综合性
当前这场危机是从资本主义中心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虽然起源于美国金融领域的次级贷款,但是由于链条效应,危机先是从金融机构最初的数万亿美元的次贷危机损失开始,紧接着是10万亿美元的房贷危机,然后又冲击到了60万亿美元的企债市场,尤其是规模不断膨胀的金融衍生品,更是使这场危机的影响空前广泛。危机不仅出现在金融领域,也蔓延到了政治、社会等其他领域,既有虚拟经济,也有实体经济层面。如美国许多大银行、保险机构、企业的纷纷倒闭,失业率的不断攀升,消费需求的减少等。综合来看,经济危机已经影响到美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甚至可能演变成为深刻的社会危机。
(二)危机范围的全球性
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发生在资本主义的中心地区——美国,但从影响的范围来讲,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危机也迅速地向边缘国家和地区扩散。不仅包括欧美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而且也涉及到了社会主义国家、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经济。世界银行2009年年初时预测,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将大幅下滑,将新增5500—9000万赤贫人口。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09年处于长期饥饿状态的人口将从危机前的8.5亿飙升到10亿,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比例超过18%。事实上,当前发展中国家整体发展严重倒退已是不争的事实。
(三)危机影响的严重性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华尔街风暴,从而波及全球,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都造成了重大影响。为了防止金融危机再次升级,全球主要央行采取联合降息行动,其中2008年10月7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欧洲央行、英国央行以及加拿大、瑞典和瑞士的央行将各自的基准利率下调50个基点,来减轻全球金融系统的压力。紧接着,中国央行也加入了减息行列,将基准存贷款利率下调27个基点。这一行动,充分证明了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
(四)危机处理的差异性
20世纪30年代危机爆发时,各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新自由主义。危机爆发初期,迟迟未见各国政府有任何有力的干预措施来救市,直到1933年3月罗斯福总统上台后美国实施一系列新政。而这次危机爆发后,不仅各国政府的干预救市措施比较快速有力,而且还呼吁全球各国共同联手应对。比如国际组织方面,欧盟15个成员国会议、G7集团会议、G20集团会议等,都号召大家尽力相互协调配合,共渡难关。尽管各个国家、集团的利益不同,矛盾重重,所采取的对策措施也未必就能奏效,但政府面对现实积极干预的态度与20世纪30年代危机时的情况却是大不相同的。而其背后的原因,恐怕是处于国家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想取得长足发展,离开国家的干预、全面的宏观调控是行不通的。
(五)危机持续的长期性
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并蔓延全球以来,全球经济学家们使用了许多英文字母来描述金融危机的走势。经常用的有四个英文字母,即V、U、L和W。金融危机刚刚开始时,经济学家大多用V来形容金融危机的走势,认为经济虽出现了下滑,但不会很严重而且时间也不会太长,见底之后很快就会复苏。但将近两年过去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除,甚至在某些领域还出现了进一步恶化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世界经济危机发展史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裴小革
2. 《关于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研究评述》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孙占
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三次转向》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刘美平
4. 《近百年来三次重大经济危机探析与启示》吉林大学李天泽
5. 《现代英国经济史》英国克拉潘
6. 百度百科经济危机http://baike.baidu.com/view/339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