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群众的围观心理分析

吃瓜群众的围观心理分析

嗑着瓜子,看着热闹,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心旷神怡的事情了。即使是道德上最完美无瑕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我们需要通过一些不那么光彩照人的渠道来找点乐子,寻求一些安慰。没有几个人会讨厌听见成功人士突然破产、美女明星承认整容、或者抛弃自己的前任被现任劈腿的消息。尽管这听上去卑鄙又阴险,但普罗大众爱看这些个“热闹”,因为人类对有些事情,比如性、八卦,国际争端等等兴趣更大。这和人的原始欲望有关系,它们会让人产生兴奋感、产生多巴胺,肾上腺素,让人愉悦。所以这种“热闹”不仅带来心理满足,也会带来生理满足。

但是,“吃瓜群众“”不是什么值得追捧的词汇。它代表着的无非是“无责任、无判断、无担当”的三无心态。看热闹和他个人没有利益冲突,这正好可以满足吃瓜群众的诉求。

中国人更爱看热闹吗? 中国人似乎是全世界最爱看热闹的民族之一,不论从心理距离还是物理距离,我们希望和别人离得越近越好,和各种事情掺和的越多越好,在这种无边无际的纷纷扰扰之中,中国人不可思议的获得了自我认知,尽管这种自我认识几乎完全来自于和他人的比较,以及他人对我们的评价,但最终还是达成了某种微妙的平衡。 文化心理学确实发现,中国人是集体主义的文化,没有太多的个人和社会、和他人的距离感。喜欢和别人的生活连在一起,喜欢关心别人的事情,这和中国的农耕文化有关,也和我们的教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哪怕出趟国我们都只认为是代表中国,而不是代表个人。

除此以外,中国人也有泛道德主义的倾向。愿意对很多事情做道德判断,包括对人性的基本规律以及社会的自然规律,都想要赋予道德判断、道德意识。从而形成对他人进行道德评价和监督的习惯。 而这些特质叠加起来,就使得国人显得更爱管闲事、更爱八卦,不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工业化比较早的国家,人们更早的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隐私。无论从法律角度,还是个人权利来讲,我们真的不应该过度讨论、关注、分析别人的隐私。

社会到底需不需要围观者?

不可否认,吃瓜群众的存在仍然具有合理性。对于每一个看热闹的人而言,潜意识里仍然对社会事件持关注态度,并且认为社会是需要公平和正义的,这对于个人自尊的实现、以及心理平衡有很大裨益,所以在满足个人心理健康上是有积极意义的,吃瓜群众显然要比冷漠麻木、对世事毫不关心好得多,它至少是一种心理正常的体现。 当然,只做一个吃瓜群众显然还不够积极。我们更希望人们能够主动积极的介入社会,对周遭有一种责任感,并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不是当一个事不关己的旁观者。从社会效果来看,围观产生更多的是负面作用。围观有时会破坏距离感、规则感和法律感,会造成对他人的伤害,对社会正义的伤害,对隐私的侵犯,甚至出现大规模的集体迫害行为。

当然不排除有些围观,诸如微博、朋友圈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大量转发所带来的舆论压力和社会关注度,在某种意义上也的确推动了社会进步。尤其是我们能够迅速对事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时,大规模的集体行动的确会产生较大的作用,但反过来这也是个悲剧——那么多社会事件为什么需要老百姓的围观、靠草根群众的振臂一呼才能获得关注?

在一个正常的、理性的社会,群众运动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从长远角度上讲,这根本算不上什么好事情,也算不上什么进步。这反而说明我们其他的诉求渠道不畅通。我们竟然需要靠自媒体上的群众起哄来解决问题,这是个悲剧,是不应该出现的现象,这样的事情越少越好。

吃瓜群众的围观心理分析

嗑着瓜子,看着热闹,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心旷神怡的事情了。即使是道德上最完美无瑕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我们需要通过一些不那么光彩照人的渠道来找点乐子,寻求一些安慰。没有几个人会讨厌听见成功人士突然破产、美女明星承认整容、或者抛弃自己的前任被现任劈腿的消息。尽管这听上去卑鄙又阴险,但普罗大众爱看这些个“热闹”,因为人类对有些事情,比如性、八卦,国际争端等等兴趣更大。这和人的原始欲望有关系,它们会让人产生兴奋感、产生多巴胺,肾上腺素,让人愉悦。所以这种“热闹”不仅带来心理满足,也会带来生理满足。

但是,“吃瓜群众“”不是什么值得追捧的词汇。它代表着的无非是“无责任、无判断、无担当”的三无心态。看热闹和他个人没有利益冲突,这正好可以满足吃瓜群众的诉求。

中国人更爱看热闹吗? 中国人似乎是全世界最爱看热闹的民族之一,不论从心理距离还是物理距离,我们希望和别人离得越近越好,和各种事情掺和的越多越好,在这种无边无际的纷纷扰扰之中,中国人不可思议的获得了自我认知,尽管这种自我认识几乎完全来自于和他人的比较,以及他人对我们的评价,但最终还是达成了某种微妙的平衡。 文化心理学确实发现,中国人是集体主义的文化,没有太多的个人和社会、和他人的距离感。喜欢和别人的生活连在一起,喜欢关心别人的事情,这和中国的农耕文化有关,也和我们的教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哪怕出趟国我们都只认为是代表中国,而不是代表个人。

除此以外,中国人也有泛道德主义的倾向。愿意对很多事情做道德判断,包括对人性的基本规律以及社会的自然规律,都想要赋予道德判断、道德意识。从而形成对他人进行道德评价和监督的习惯。 而这些特质叠加起来,就使得国人显得更爱管闲事、更爱八卦,不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工业化比较早的国家,人们更早的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隐私。无论从法律角度,还是个人权利来讲,我们真的不应该过度讨论、关注、分析别人的隐私。

社会到底需不需要围观者?

不可否认,吃瓜群众的存在仍然具有合理性。对于每一个看热闹的人而言,潜意识里仍然对社会事件持关注态度,并且认为社会是需要公平和正义的,这对于个人自尊的实现、以及心理平衡有很大裨益,所以在满足个人心理健康上是有积极意义的,吃瓜群众显然要比冷漠麻木、对世事毫不关心好得多,它至少是一种心理正常的体现。 当然,只做一个吃瓜群众显然还不够积极。我们更希望人们能够主动积极的介入社会,对周遭有一种责任感,并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不是当一个事不关己的旁观者。从社会效果来看,围观产生更多的是负面作用。围观有时会破坏距离感、规则感和法律感,会造成对他人的伤害,对社会正义的伤害,对隐私的侵犯,甚至出现大规模的集体迫害行为。

当然不排除有些围观,诸如微博、朋友圈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大量转发所带来的舆论压力和社会关注度,在某种意义上也的确推动了社会进步。尤其是我们能够迅速对事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时,大规模的集体行动的确会产生较大的作用,但反过来这也是个悲剧——那么多社会事件为什么需要老百姓的围观、靠草根群众的振臂一呼才能获得关注?

在一个正常的、理性的社会,群众运动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从长远角度上讲,这根本算不上什么好事情,也算不上什么进步。这反而说明我们其他的诉求渠道不畅通。我们竟然需要靠自媒体上的群众起哄来解决问题,这是个悲剧,是不应该出现的现象,这样的事情越少越好。


相关内容

  • 重建人性的微循环
  • 重建人性的微循环(完整版) 笑蜀 更新于 2010 年 12 月 27 日 人性的复苏,人的权利的复苏是它最重要的主题.这在中国历史上绝 无仅有,人类历史上也只有一场革命可以跟她比拟,那就是欧洲的文 艺复兴 重建人性的微循环 笑蜀 从价值层面重建社会 围观和微观,可能是本年度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从围 ...

  • 百万警察集体"上课":如何执法才规范
  • 公安部第一次用视频的方式,教警察们如何规范执法,全国百万警察在线观看了该演示片.法律学者认为,培训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警察的执法规范化,对普通民众的生活也将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这是了解高层态度的一个窗口."接到<公安机关规范执法视频演示片>培训通知后,已退居二线的文职 ...

  • 执法大队(中队)指导员讲话稿
  • 讲话稿 各位新来的同事: 大家上午好! 今天受队里的委托让我来跟大家讲一个小时的课.讲课谈不上,在座的各位都是百里挑一的人才,大家的学历都比我高,知识面比我广,今后城管队的发展,还要靠大家.我今天就跟大家共同来探讨和交流下城管工作当前的形式以及以后的工作应该如何来开展. 大家应该经常会在电视.报纸和 ...

  • 突发事件汇报演讲提纲
  • 突发事件汇报演讲提纲 王友进 我国是个突发事件多发国家,2000以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逾百万,经济损失高达6500亿元,约占全国GDP的6%. 2008年更是个多灾多难的年份,天灾人祸,一应俱全,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年1-6月发生的事情: 1月份, ...

  • 围观者的深思
  • 围观者的深思 贪婪毒化了人类的灵魂,在全世界筑起仇恨的壁垒:围观隔离了你我的心灵,在心间划出了冷漠的鸿沟. 鲁迅先生曾在<药>中,描绘了一幅菜市口砍头的景象:愚昧的百姓听说有砍头看,则群聚而观之.刑场上黑压压的一片,夏瑜仰天长啸,(原蓝色)感慨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 ...

  • 公务员面试天天测评题目及答案四
  • 公务员面试天天测评题目及答案四 1.领导干部群体在很多人眼中是"精英群体"或"强势群体",可是在近年来的调查中却有很多领导干部表示自己存在"弱势心理"(即弱势感觉,如信心不足.对未来没有稳定预期.对现实环境无能为力等感觉) .请谈谈你的看法 ...

  • 城管行政执法过程中暴力抗法产生原因及其对策
  • 城管行政执法过程中暴力抗法产生原因及其对策 近年来,随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不断深入,暴力抗法事件屡次出现,暴力抗法事件的屡禁不止,不仅助长了违法犯罪者的嚣张气焰,也极大地挫伤了执法人员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因此,加强应对和处置暴力抗法问题的研究对于做好城管执法工作具有很强的 ...

  • 从围观者看中国人的看客心态
  • 中国从来不缺乏看客的,以前没有,现在也没有. 早在八十多年前,鲁迅就已把中国人的看客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时至今日,这种看客现象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君不见,大街小巷上,一丁点事情立即有一大群围观者围得水泄不通,更有甚者,从家里搬来凳子悠闲自得地看热闹. 这是一个喜欢热闹的民族,人们都 ...

  • YY歌会活动策划书
  • [k歌会准备阶段] 1.确定主题 ①寻一个由头,比如元旦节.植树节.劳动节.圣诞节.xx几周年.xx新歌首发这样的标题. ②决定方式,歌会?采访?茶话会?这意味着需要找多少嘉宾来填充. ③确认风格,欢乐向.腐基向.正直向等等. ④时间,一般情况是7:30暖场,8点开始,也有7点暖场,7:30开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