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天津一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天津一中2012-2013-2 高三年级四月考语文学科试卷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

注意事项: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羸弱/擂鼓 敕造/整饬 疾风劲草/肌肉痉挛

B .创伤/悲怆 款识/钥匙 铩羽而归/凶神恶煞

C .削肩/削面 勉强/强迫 螳臂当车/安步当车

D .毗邻/癖好 罢黜/拙劣 迄今为止/同仇敌忾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A .安祥 满堂采 棉里藏针 针尖对麦芒

B .撕打 挖墙脚 龙盘虎踞 时世造英雄

C .博弈 里程碑 要言不烦 蚍蜉撼大树

D .欠收 邻界点 以德报怨 瑞雪照丰年

3.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你尽可以放心,他这个人 不失信,今天他一定会按照约定的内容把你的事情办好。

(2)一座山,一旦被 这样的诗意,通往仙境的大门也就会在不经意间向你徐徐敞开。

(3)富于政治性的文学作品并不始于今日,远在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中,近在西洋工业革命时期的小说中,都已 。

(4)“择校热”最大的弊端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些骨干教师为了提高待遇“跳龙门”,对那些师资力量本不雄厚的普通学校而言,无异于 。

A .历来 付与 层出不穷 雪上加霜

B .历来 赋予 屡见不鲜 釜底抽薪

C .从来 付与 层出不穷 釜底抽薪

D .从来 赋予 屡见不鲜 雪上加霜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

A .全党全国都要以道德模范为榜样,自觉实现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B .新世纪以来,国内出版业遭受了以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数字化阅读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局面,传媒结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C .在当前的就业压力下,不少大学生加入了“蚁族”大军,“蚁族”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就包括大学生们不愿从事辛苦工作等自身原因造成的。

D .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合理限度,且有继续扩大之势,长此以往,不仅难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还可能引发各种社会矛盾。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骚”一词起源于《诗经》和《离骚》,“风”是《诗经》中传统的表现手法,“骚”指楚辞开创者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B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将他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

C .巴尔扎克用总标题为《人间喜剧》的一系列小说,反映了社会剧烈变革时期的法国生活。

D .鲁迅原名周树人,1918年他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

说《狂人日记》。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文化人格的层次攀升

于 平

我们所处的文化时代是一个呈现为层次多样、层次认同和层次攀升的时代。认识文化构成的“多层次”有助于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不仅有助于维护“多样性”的自觉,而且有助于引领 “攀升性”的自觉。

文化素质是对于一个人有无“文化”进行评价的基础层次,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基础。我国先哲关于“仁者人也”的精要表述,就包含着人的文化素质与社会文明程度相互建构的社会理想。

我们常能听到说某人“有水平,有文化”“文化水平”作为对人的一种评价,是关乎“文化高低”的问题。文化水平关乎的是人的文化能力,包括人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说,文化素质关乎的是个体自身的文化形象,那么文化水平则更多地体现在个体面向社会的文化建设中。但实质上,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是以每一个体文化素质的不断攀升为前提的,而一个人文化水平的标高,又必须体现为他对社会文化建设的认知乃至创造能力上。努力成为高水平的“文化人”应成为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其间人的认知和创造能力都会归结为“文化水平”。如同文化素质的不断完善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不断攀升的文化水平作为过程也是永无止境的。并且,主体完善文化素质的自我建构与其在改造客体之时的文化水平提升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并且也是一个共进的过程。

把“有涵养”视为一种文化人格评价,是较之“有水平”更高一层次的文化评价。与文化素质的评价相比,文化涵养似乎提升到对人的品位与格调的关注。在这个层次上来透视文化人格,你会发现“附庸风雅”者颇为多见。风雅者,风度雅量之谓也。文化涵养是一种内涵的养成而不是外表的矫饰,它不仅需要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往往更需要情操的陶冶,它是一种文化人格,更是一种道德人格。也有人视“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是具有高度“文化涵养”的特征。文化涵养其实也是文化人的一种陶塑和一种充实,善陶塑、能充实才能攀升到“文化境界”的层次。

古人论诗曰“有境界自成高格”,文化境界当然也是对高层次文化人格的评价。对于大多数文化人而言,其实也是缘自人的文化良知的一种追求。如果说文化素质关乎“有无”的问题,文化水平关乎“高低”的问题,文化涵养关乎“厚薄”的问题,那么文化境界关乎的是“阔狭”的问题。说某人“有境界”是对其文化人格做最高级的评价。要达到理想的文化境界,有两个重要的取向:其一,面对民族智慧数千年的文化积累,要力求站在文化巨人的肩上去攀升。在文化“泛漫化”的热浪中,我们能否搭在巨人肩上甚至搂在巨人腰上都不是没有疑问的,我们对于文化境界的攀升确实有“路漫漫”的感觉。其二,面对人民大众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要力求投身这一大潮中去“弄潮”。不去顺应潮流、驾驭潮头,如何能预见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文化境界呢?

(选自2011年 2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关于“文化人格的层次”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化人格的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文化素质、文化水平、文化涵养和文化境界。

B .文化人格的四个层次,分别关乎“有无”、“高低”、“厚薄”和“阔狭”的问题。

C .文化人格评价的最高层次是文化境界,它是缘自一般人的文化良知的一种追求。

D .文化人格的 层次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正确认识其特点有助于人们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7.下列对于“文化素质”与“文化水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化素质”是对于一个人有无“文化”进行的评价, “文化水平”则是对于一个人“文化高低”的评价。

B .文化素质关乎的是个体自身的文化形象,文化水平则更多地体现在个体面向社会的文化建设中。

C .文化素质的不断完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文化水平的不断攀升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D .主体完善文化素质的自我建构与其在改造自我时的文化水平提升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素质是对人的文化人格评价的基础层次,它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基础。先哲“仁者人也”这一表述,就体现了人的文化素质决定了社会文明程度这一思想。

B .文化涵养是一种内涵的养成,它需要人们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尤其需要人们陶冶自己的情操,它体现的也是一种道德人格。

C .“附庸风雅”者和“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者,都不是具有“文化涵养”特征的文化人格。

D .只有站在文化巨人的肩上,投身文化“泛漫化”的热浪中去“弄潮” ,才能攀升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一“文化境界”的层次。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学 舍 记

曾 巩

予幼则从先生①受书,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

而是时,家事亦滋出。自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苦、淮、汴、睢、泗,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转彭蠡,上庾岭,游浈阳之泷,至南海上。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蛟鱼汹涌湍石之川,巅崖莽林貙虺②之聚,与夫雨旸寒燠、风波雾毒不测之危,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筥③碎细之间,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遘祸而忧艰也。太夫人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之问,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盖其一二之粗也。得其闲时,挟书以学,于夫为身治人,世用之损益,考观讲解,有不能至者。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为并,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视而嗟也。

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予顾而笑曰:“是予之宜也。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砻饭,芑苋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遂历道其少长出处,与夫好慕之心,以为《学舍记》。

【注】①先生:指作者的父亲曾易占。②貙(chū)虺(huǐ):貙是兽名,像狸,这里泛指猛兽。虺是毒蛇。③筥(jǔ):圆形的竹筐。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 (横渡)

B .巅崖莽林貙虺之聚 (聚居)

C .属人外亲之问,王事之输(缴纳租税)

D .为之有不暇也 (空闲)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积时之劳,乃毕大事 /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 .得其闲时,挟书以学 /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C .予顾而笑曰:“是予之宜也。” / 夫列子御风而行

D .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 /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

11.下列句子变为四组,分别表现曾巩生活艰辛、求学勤奋的一项是( )

①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 ②转彭蠡,上庾岭,由浈阳之泷

③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 ④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

⑤得其闲时,挟书以学 ⑥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

⑦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 ⑧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

A .④② B .⑧① C .③⑤ D .⑦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巩幼时“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不懂得念书的好处,而一旦觉悟,便下决心与古今文章大家并驾齐驱。

B .父亲的突然亡故,让曾巩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繁重的家务,他精疲力竭,完全无暇念书。

C .曾巩经历的风险、祸患等种种不幸并没有挫伤他好学的进取心,他为自己一时还不能“专心尽思”“琢雕文章”来表达内心难以言传的情感而叹息。

D .曾巩一一叙述自己从小到大,进退去就的情形,以及喜好倾慕文章大家之心,写成了《学舍记》,对我们今天仍有学习借鉴之意。

第Ⅱ卷

四.(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盖其一二之粗也。

(2)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

14.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8分)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此处是引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孔子想从政,在渡口向隐者问渡口的所在,隐者不说,嘲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

(1) 这首 诗是怎样写出“早寒”特点的?(2分)

(2) 请赏析这首诗的颈联。(4分)

(3)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句,12个空,每空0.5分,共6分)

(1) ,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3)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4)熊咆龙吟殷岩泉,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易《琵琶行》)

(6) ,吞声踯躅不敢言。 (鲍照《拟行路难》)

(7) ,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8) ,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9)吴楚东南坼, 。 (杜甫《登岳阳楼》)

(10)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王羲之《兰亭集序》)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1题。

心头一杯冷咖啡

陈 思

①鼓浪屿是厦门人心头的一颗朱砂痣,窗前的一抹明月光,是他们永远还不完的旧。 ②因为鼓浪屿是绝无仅有的音乐之岛,它与它的音乐,使厦门从滚滚红尘中跃升仙境。 ③鼓浪屿被称为“音乐之岛”,一方面是因为小岛诞生了无数音乐大师,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培育天才的音乐土壤之深厚:面积不足1.87平方公里的地域,竟聚集了500余家钢琴,钢琴密度居全国之最。

④500架钢琴,不是500架神龛。比起鼓浪屿人对待电器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乐器们却像不时走访的穷朋友,彼此知根知底,礼数就马马虎虎了。这音乐,是如此日常化。它是贴着生命攀援起伏的藤蔓,它是闽南人见惯不惊的稀粥咸鸭蛋。

⑤50年代,祖父不惜血本专辟40元购“曼陀铃”一把,寄回家供年轻的父亲消遣。父亲闲暇时,与弹奏手风琴的大伯父、拉小提琴的二伯父与同样拉提琴的邻居叔叔组成四重奏。父亲后来又短暂沉迷口琴与小提琴若干年,不想以此糊口,亦不求技艺精进,那把口琴与提琴最后也不知所踪。

⑥到了我这一代,好乐之风不减,对音乐却无任何形式上的敬畏。小提琴的琴弓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双刃剑。每次授琴,只要老师迟到,琴弓就是男孩子们互相砍杀时手握的十八般兵器;每次老师告状,父亲抓起琴弓一顿臭揍,它又瞬间变成家法。在这些音乐之外的奋力挥动中,马尾做的弓毛一根根地掉落下来,岁月飞逝。

⑦在别的地方,音乐是被供奉起来的;而在这里,音乐是贴肉长的,音乐从未作为急功近利的谋生手段。几代人的音乐教育,都是无心插柳式的。听天由命,有的最终长成参天巨木,大多数人永远是路边随手捋的一把青草。

⑧教会曾经承担了音乐在岛上的撒播任务。非要引经据典的话,《黄河》钢琴曲改编者殷承宗,出生于基督教家庭,替父亲的大太太刷皮鞋、整理房间,赚到了两美元。一美元买了琴谱,另一美元则用来跟外国牧师太太学习识谱。许斐平音乐天赋的展露,源于教堂司琴手的母亲张秀峦某次因故缺席。当时才5岁的他手脚并用爬上琴凳,竟无需翻看琴谱,将所有圣诗无误演奏至终场。歌唱家兼医生的林俊卿,祖父林温人是厦门竹树脚礼拜堂的创办人,母亲廖翠绸是虔诚的基督徒,他本人5岁就能演唱整部《闽南圣诗》,担任儿童唱诗班的领唱。即使是我读过基督教小学的祖母,在接近九十高龄依然可以眯着白内障的眼睛,翻看歌谱。不用专业、系统的音乐教育,基督教家庭、教堂、礼拜与圣诗,就是上一代岛民的音乐必修课。

⑨我们这一代人的音乐教育,离不开鼓浪屿的那所音乐学校。

⑩旧址是荒凉的鸡山路上一座旧教堂。全部由笨重粗砺的花岗岩砌成,墙壁斑驳厚达一米,门窗颇有大和风范,采光极差,蛛网遍布的厕所修在主楼之外。校门两边是基督教会的基地,时常野猫出没。

⑾当时条件看似简陋,其实遭际却颇离奇。我们的“音乐欣赏”课是在殷承宗、殷承典兄弟的

祖宅(准确的说是客厅地板)进行的。当时厦门音乐学校校长是殷承典先生。他是著名音乐家殷承宗的二哥,也是这一音乐脉络在岛上的留守男士。鸡山路上,有他的殷家祖屋,全部闽南花岗岩石砌成,冬暖夏凉,卓妍异色,有幽森的门户、阁楼与狭窄望不到尽头的木梯。尤记当初,校长打开音响,塞进录像带或唱片,给一众孩子讲解《动物狂欢节》、《天鹅湖》,《胡桃夹子》等名曲名刷。他激情澎湃,我们都坐在地上,或玩,或打瞌睡。

⑿这是封存了提琴的我对童年的追忆,还是对曾经生我养我的海岛的最后一点致敬?

⒀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这座岛屿被迅速卷入了厦门的整体发展战略。历任政府,总有一些莫名的政策,以鼓浪屿作为招徕资本的金字招牌。今天的鼓浪屿每天接待越来越多的陌生游人,再也没有以往的风情,对于本土居民来说,老房子年久失修,加上医院搬迁,人口老化,学校因为收不到足够的学生而一间间撤销。小岛越发不适合居住,同学、师长纷纷搬走。喧嚣,压倒了琴声。终于有一天,厦门人开始纷纷抱怨:“鼓浪屿不再像当年的鼓浪屿了。”

⒁音乐正在从岛上全面退潮。以此为代表的鼓浪屿黄金时代的衰败,已然无法挽回。无论厦门人承认与否,现在的鼓浪屿只是我们心头的一杯冷咖啡,韵味不再。

⒂即便你在回忆里,把它热了又热。

16.第⑥段开头:“到了我这一代,好乐之风不减,对音乐却无任何形式上的敬畏。”从下文找出“我”这一代对音乐并不敬畏的具体表现。(2分)

17.从修辞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④段作赏析。(5分)

18.⒀段“喧嚣,压倒了琴声”一句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19.分析结尾句的表达作用。(4分)

20.文章开头称鼓浪屿是“心头的一颗朱砂痣,窗前的一抹明月光”,结尾称鼓浪屿是“心头的一杯冷咖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4分)

21.找出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 )(4分)

A .父亲把琴弓作为家法狠揍孩子,主要是为了表现家长对孩子学习音乐要求之严。

B .第⑧段以接近九十高龄患白内障的祖母还能翻看乐谱,突出岛人对音乐的普及和热爱。

C .文章对作为音乐学校的旧教堂建筑描写,用意是突出环境荒凉,教育条件简陋。

D .第(11)段写学校校长、殷家祖屋、名贵音响等,都体现当时的音乐教育非同寻常。 E .文章先写岛人音乐情感,次写几代人音乐教育,最后写鼓浪屿变革,脉络井然。

六.(12分)

22.根据下面的文字,补写后面总括性的句子。每句补写部分不超过10个字。(4 分) 日本核电站核泄漏事件曾一度引起不小恐慌。在国内一些地方发生的抢盐事件,可以说是这种影响的延续。在这起事件中,网络谣言起了兴风作浪、推波助澜的作用。据报道,这次抢盐事件源于浙江网民陈某在网上散布谣言,说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该谣言经过网民的不断加工和转发,最终引发了抢盐事件。类似的事件之前已经有过。

抢盐事件再次提醒我们,①

② 。

23.请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写序号。(3分)

①智慧与知识也是联系在一起的

②因此,爱智慧与爱聪明之间是有巨大差别的

③没有知识的储备,不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就难以达到很高的智慧

④“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话,反映了聪明与智慧之间存在着一条并非所有聪明人都能够跨越的鸿沟

⑤智慧总是与天赋 的聪明联系在一起的

⑥在一些人心目中,智慧就在于具有高出常人的聪明才智,爱智慧就在于不断培养出自己不 ,

断增长的聪明才智

答案:

24.请使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四个词语,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写一段表达人生感悟的文字。要求修辞合理,语言连贯,结句带有总结性,不超过70个字。(5分)

七.(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卡耐基给他的雇员讲课,他拿出件器物,说:“这是盏出土的纯金古佛灯,是价值连城宝物,想得到它的请举手。”几十个听课的人纷纷扬起手臂。卡耐基突然拿起锤子把佛灯砸得七扭八歪,说:“现在还有人想得到它吗?”依然有许多人举手。卡耐基站起身,将佛灯扔进熊熊燃烧的火炉,不一会儿,把熔化得看不出形状的佛灯又拿起来,问道:“还有谁想要它呢?”听课的人面面相觑,犹豫不决……有个人却又果断地举起手,卡耐基问:“你为什么还要它?”那人说:“我可以重新把它打造成更漂亮的佛灯。”

卡耐基高兴地说:“对,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人生在世常像佛灯一样,被埋没、被蔑视、被羞辱,但就看自己是不是金子,朽木燃烧了,变成灰尘就没了价值,金子被烧化了价值依然存在,所以人生价值不是外在形象,而是内在素质和质量!”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参考答案

1.A

【A .(léi )(chì)(jìng )都相同B .chuāngshāngbēichuàngkuǎnzh ìyàoshi shāyǔ创伤/悲怆 款识/钥匙 铩羽

迫 螳臂当ãrguīxiōngshãnâshà而归/凶神恶煞 C .削xuējiānxiāomiànmiǎnqiǎngqiǎngpîtángbìdāng肩/削面 勉强/强

chēānbùdāngchē车/安步当车D .毗邻/癖好 罢黜/拙p ílínpǐhàobàchùzhuōliâqìjīnwãizhǐtïngchïudíkài劣 迄今为止/同仇敌忾】

2.C

【A 安详 满堂彩 绵里藏针/B厮打 时势造英雄/D歉收 临界点 瑞雪兆丰年

3.D

【从来——多用于否定;赋予——多用于抽象事物,付与多用于具体;雪上加霜——雪上还加上了一层霜。比喻接连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釜底抽薪——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D

【A“实现”与“荣辱观”搭配不当 B“遭受”后所搭配的中心词没有 C 句式杂糅

5.A 【“风”是“国风”】

6.C

【“源自一般人”错,应为“大多数文化人”】

7.D

【“在改造自我时”错,应为“在改造客体之时” 】

8.B

【A“体现了人的文化素质决定了社会文明程度”错,应为“包含着文化素质与社会文明程度互相构建的社会理想”C原文中,作者没有否认“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者具有“文化涵养”特征的文化人格D 投身文化“泛漫化”的热浪去“弄潮”错,原文是投身到社会实践

中去】

9.B 【聚居的地方】

10.C 【才/再 而/用 修饰/修饰 像/假使

11.C

12.B 【“完全无暇”错】

13.(1)我因此被弄得筋疲力尽,加上又多病,能用语言叙述的,只不过是其中一两点粗略的情况。

(2)我多年心神操劳、身体困乏,而为家事役使奔走,是想有所作为。

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便跟随老师读书,然而这时候,正以与家人小孩们打打闹闹、四处玩耍为乐,对书还不懂得爱好。十六七岁时,看出六经中的话与古今作家的文章,有超过常人的见解,才懂得读书,从此一心一意希望将来能与古今作家并驾齐驱。

然而这时候,家中不幸的事也就连续发生了。从那以来,西北方我到过陈州、蔡州、谯县、苦县,睢水、汴水、淮水、泗水流域,到达京师开封。东方我渡过大江,放舟运河,越过五湖,沿着封山、禺山、会稽山,到达东海边。南方我乘船沿长江而上,抵达夏口,远望洞庭湖,再转向彭蠡泽,登上大庾岭,由浈阳到泷水,直达南海之滨。这便是我进入社会而奔走四方的情形。那蚊鱼伏藏、波涛汹涌、激流转石的大河,那高峻的山岩、莽莽的林野,以及猛兽毒蛇聚居之地,加上雨淋日晒,严寒酷暑,江河中的风波和浓雾瘴毒,到处是难以预料的危机,这便是我只身漂泊、寄居远方,而遇到的各种艰难困苦。家中的衣食药物,房屋用具,以及簸箕篾筐之类琐碎的小事,都是我必须操办而用以养亲活口的。那年在南京,父亲忽然病故,一下子仿佛天倾地裂,在他乡独自呼抢痛哭,从数千里之外,运着父亲的灵柩南归,又经过多时的操劳,才完成安葬的大事,这就是我遭家祸而丧父的情形。母亲生前的遗愿,以及弟弟结婚,妹妹出嫁,四季的祭祀,内外亲属的问候庆吊,向官府缴租纳税,这些就是我终日忙忙碌碌还办不到的。我因此被弄得精疲力尽,加上又多病,能用言语叙述的,只不过是其中一两点粗略的情况。得到一点空闲时间,拿起书本学习,对于如何立身治民,对社会现存的一切何者当增、何者当损,在好些方面我都未能加以考究观察、讨论分析。因此也就不能专心致志地琢磨文章,用以表达个人心中难于表现的情志,从而追赶古今的作家,取得可与他们相比的成绩,以满足我的爱好和向往之情,这就是我回顾自己而深为叹息的。 当今皇帝至和初年,我所受到的干扰和事故之多更加严重,我的力量实在无法应付,于是只得在家休息,而到宅旁的草屋里读书。有人嫌这屋子太低矮,也有人说它太窄小,我回头笑着说:“这对我来说是很适合的了。我多年心神操劳、身体困乏,而为家事役使奔走,是想有所作为,我居住小巷陋室,破衣粗食,吃野菜汤,虽穷困而仍然安心,自然是想实现自己的志向而等待着机会。我所恨的倒也是有的,那就是本可掌握圣贤们的大道,可是学问还达不到。至于文章,是我平生的爱好和向往,倒是常常写作而没有空闲过。至于那建筑坚固、木材美好、高大壮观的房舍,本是世上那些聪明豪俊、有优越条件和强大势力可以依靠的人才能修得起的,像我这样愚拙的人,怎么能改换了自己的志趣,转而去追求那些呢?”于是我一一叙述了自己从少小到成年的经历,以及个人的爱好和向往之心,写成这篇《学舍记》。

14.(1)写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表现出最具有代表性的秋季景象,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早寒”的特点。

(2)“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思乡,而且把这种情感一泻无余,不仅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着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从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3)表达了作者既想隐居又想从政的矛盾迷茫的心情。

15.(略)

16.(1)琴弓成为男孩子们互相砍杀时手握的十八般兵器(2)校长讲得激情澎湃,我们都坐在

地上,或玩,或打瞌睡。

17.示例1:最后一句作者连续运用两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音乐对岛人的影响之深,同时也表现了岛人对音乐的随意态度,从两方面突出了音乐在鼓浪屿的日常化。

示例2:化用禅宗“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语,原本是佛教中用来比喻明心见性的意思,这里却以此表示岛人对家用电器爱护有加,将超凡脱俗的宗教思考移用到世俗化的生活情境之中,收到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18.经济发展的大变革使鼓浪屿音乐氛围消失了。

19.独立成段,强调了鼓浪屿韵味不再,以此结尾.更增添了文章的感伤气氛。

20.将鼓浪屿比作“朱砂痣”、“明月光”,寄托作者对这个“音乐之岛”美好的深切的怀念之情,又以“一杯冷咖啡”作喻,对当今鼓浪屿音乐黄金时代衰败的现实表达了失望、无奈之情。

21.AC

22.(1)要加强网络信息管理(2)对待网络信息要理智/不轻信网络谣言。

23.564213

24.略

天津一中2012-2013-2 高三年级四月考语文学科试卷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

注意事项: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羸弱/擂鼓 敕造/整饬 疾风劲草/肌肉痉挛

B .创伤/悲怆 款识/钥匙 铩羽而归/凶神恶煞

C .削肩/削面 勉强/强迫 螳臂当车/安步当车

D .毗邻/癖好 罢黜/拙劣 迄今为止/同仇敌忾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A .安祥 满堂采 棉里藏针 针尖对麦芒

B .撕打 挖墙脚 龙盘虎踞 时世造英雄

C .博弈 里程碑 要言不烦 蚍蜉撼大树

D .欠收 邻界点 以德报怨 瑞雪照丰年

3.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你尽可以放心,他这个人 不失信,今天他一定会按照约定的内容把你的事情办好。

(2)一座山,一旦被 这样的诗意,通往仙境的大门也就会在不经意间向你徐徐敞开。

(3)富于政治性的文学作品并不始于今日,远在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中,近在西洋工业革命时期的小说中,都已 。

(4)“择校热”最大的弊端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些骨干教师为了提高待遇“跳龙门”,对那些师资力量本不雄厚的普通学校而言,无异于 。

A .历来 付与 层出不穷 雪上加霜

B .历来 赋予 屡见不鲜 釜底抽薪

C .从来 付与 层出不穷 釜底抽薪

D .从来 赋予 屡见不鲜 雪上加霜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

A .全党全国都要以道德模范为榜样,自觉实现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B .新世纪以来,国内出版业遭受了以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数字化阅读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局面,传媒结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C .在当前的就业压力下,不少大学生加入了“蚁族”大军,“蚁族”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就包括大学生们不愿从事辛苦工作等自身原因造成的。

D .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合理限度,且有继续扩大之势,长此以往,不仅难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还可能引发各种社会矛盾。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骚”一词起源于《诗经》和《离骚》,“风”是《诗经》中传统的表现手法,“骚”指楚辞开创者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B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将他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

C .巴尔扎克用总标题为《人间喜剧》的一系列小说,反映了社会剧烈变革时期的法国生活。

D .鲁迅原名周树人,1918年他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

说《狂人日记》。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文化人格的层次攀升

于 平

我们所处的文化时代是一个呈现为层次多样、层次认同和层次攀升的时代。认识文化构成的“多层次”有助于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不仅有助于维护“多样性”的自觉,而且有助于引领 “攀升性”的自觉。

文化素质是对于一个人有无“文化”进行评价的基础层次,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基础。我国先哲关于“仁者人也”的精要表述,就包含着人的文化素质与社会文明程度相互建构的社会理想。

我们常能听到说某人“有水平,有文化”“文化水平”作为对人的一种评价,是关乎“文化高低”的问题。文化水平关乎的是人的文化能力,包括人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说,文化素质关乎的是个体自身的文化形象,那么文化水平则更多地体现在个体面向社会的文化建设中。但实质上,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是以每一个体文化素质的不断攀升为前提的,而一个人文化水平的标高,又必须体现为他对社会文化建设的认知乃至创造能力上。努力成为高水平的“文化人”应成为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其间人的认知和创造能力都会归结为“文化水平”。如同文化素质的不断完善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不断攀升的文化水平作为过程也是永无止境的。并且,主体完善文化素质的自我建构与其在改造客体之时的文化水平提升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并且也是一个共进的过程。

把“有涵养”视为一种文化人格评价,是较之“有水平”更高一层次的文化评价。与文化素质的评价相比,文化涵养似乎提升到对人的品位与格调的关注。在这个层次上来透视文化人格,你会发现“附庸风雅”者颇为多见。风雅者,风度雅量之谓也。文化涵养是一种内涵的养成而不是外表的矫饰,它不仅需要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往往更需要情操的陶冶,它是一种文化人格,更是一种道德人格。也有人视“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是具有高度“文化涵养”的特征。文化涵养其实也是文化人的一种陶塑和一种充实,善陶塑、能充实才能攀升到“文化境界”的层次。

古人论诗曰“有境界自成高格”,文化境界当然也是对高层次文化人格的评价。对于大多数文化人而言,其实也是缘自人的文化良知的一种追求。如果说文化素质关乎“有无”的问题,文化水平关乎“高低”的问题,文化涵养关乎“厚薄”的问题,那么文化境界关乎的是“阔狭”的问题。说某人“有境界”是对其文化人格做最高级的评价。要达到理想的文化境界,有两个重要的取向:其一,面对民族智慧数千年的文化积累,要力求站在文化巨人的肩上去攀升。在文化“泛漫化”的热浪中,我们能否搭在巨人肩上甚至搂在巨人腰上都不是没有疑问的,我们对于文化境界的攀升确实有“路漫漫”的感觉。其二,面对人民大众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要力求投身这一大潮中去“弄潮”。不去顺应潮流、驾驭潮头,如何能预见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文化境界呢?

(选自2011年 2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关于“文化人格的层次”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化人格的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文化素质、文化水平、文化涵养和文化境界。

B .文化人格的四个层次,分别关乎“有无”、“高低”、“厚薄”和“阔狭”的问题。

C .文化人格评价的最高层次是文化境界,它是缘自一般人的文化良知的一种追求。

D .文化人格的 层次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正确认识其特点有助于人们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7.下列对于“文化素质”与“文化水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化素质”是对于一个人有无“文化”进行的评价, “文化水平”则是对于一个人“文化高低”的评价。

B .文化素质关乎的是个体自身的文化形象,文化水平则更多地体现在个体面向社会的文化建设中。

C .文化素质的不断完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文化水平的不断攀升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D .主体完善文化素质的自我建构与其在改造自我时的文化水平提升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素质是对人的文化人格评价的基础层次,它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基础。先哲“仁者人也”这一表述,就体现了人的文化素质决定了社会文明程度这一思想。

B .文化涵养是一种内涵的养成,它需要人们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尤其需要人们陶冶自己的情操,它体现的也是一种道德人格。

C .“附庸风雅”者和“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者,都不是具有“文化涵养”特征的文化人格。

D .只有站在文化巨人的肩上,投身文化“泛漫化”的热浪中去“弄潮” ,才能攀升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一“文化境界”的层次。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学 舍 记

曾 巩

予幼则从先生①受书,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

而是时,家事亦滋出。自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苦、淮、汴、睢、泗,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转彭蠡,上庾岭,游浈阳之泷,至南海上。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蛟鱼汹涌湍石之川,巅崖莽林貙虺②之聚,与夫雨旸寒燠、风波雾毒不测之危,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筥③碎细之间,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遘祸而忧艰也。太夫人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之问,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盖其一二之粗也。得其闲时,挟书以学,于夫为身治人,世用之损益,考观讲解,有不能至者。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为并,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视而嗟也。

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予顾而笑曰:“是予之宜也。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砻饭,芑苋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遂历道其少长出处,与夫好慕之心,以为《学舍记》。

【注】①先生:指作者的父亲曾易占。②貙(chū)虺(huǐ):貙是兽名,像狸,这里泛指猛兽。虺是毒蛇。③筥(jǔ):圆形的竹筐。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 (横渡)

B .巅崖莽林貙虺之聚 (聚居)

C .属人外亲之问,王事之输(缴纳租税)

D .为之有不暇也 (空闲)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积时之劳,乃毕大事 /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 .得其闲时,挟书以学 /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C .予顾而笑曰:“是予之宜也。” / 夫列子御风而行

D .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 /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

11.下列句子变为四组,分别表现曾巩生活艰辛、求学勤奋的一项是( )

①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 ②转彭蠡,上庾岭,由浈阳之泷

③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 ④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

⑤得其闲时,挟书以学 ⑥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

⑦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 ⑧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

A .④② B .⑧① C .③⑤ D .⑦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巩幼时“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不懂得念书的好处,而一旦觉悟,便下决心与古今文章大家并驾齐驱。

B .父亲的突然亡故,让曾巩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繁重的家务,他精疲力竭,完全无暇念书。

C .曾巩经历的风险、祸患等种种不幸并没有挫伤他好学的进取心,他为自己一时还不能“专心尽思”“琢雕文章”来表达内心难以言传的情感而叹息。

D .曾巩一一叙述自己从小到大,进退去就的情形,以及喜好倾慕文章大家之心,写成了《学舍记》,对我们今天仍有学习借鉴之意。

第Ⅱ卷

四.(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盖其一二之粗也。

(2)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

14.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8分)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此处是引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孔子想从政,在渡口向隐者问渡口的所在,隐者不说,嘲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

(1) 这首 诗是怎样写出“早寒”特点的?(2分)

(2) 请赏析这首诗的颈联。(4分)

(3)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句,12个空,每空0.5分,共6分)

(1) ,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3)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4)熊咆龙吟殷岩泉,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易《琵琶行》)

(6) ,吞声踯躅不敢言。 (鲍照《拟行路难》)

(7) ,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8) ,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9)吴楚东南坼, 。 (杜甫《登岳阳楼》)

(10)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王羲之《兰亭集序》)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1题。

心头一杯冷咖啡

陈 思

①鼓浪屿是厦门人心头的一颗朱砂痣,窗前的一抹明月光,是他们永远还不完的旧。 ②因为鼓浪屿是绝无仅有的音乐之岛,它与它的音乐,使厦门从滚滚红尘中跃升仙境。 ③鼓浪屿被称为“音乐之岛”,一方面是因为小岛诞生了无数音乐大师,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培育天才的音乐土壤之深厚:面积不足1.87平方公里的地域,竟聚集了500余家钢琴,钢琴密度居全国之最。

④500架钢琴,不是500架神龛。比起鼓浪屿人对待电器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乐器们却像不时走访的穷朋友,彼此知根知底,礼数就马马虎虎了。这音乐,是如此日常化。它是贴着生命攀援起伏的藤蔓,它是闽南人见惯不惊的稀粥咸鸭蛋。

⑤50年代,祖父不惜血本专辟40元购“曼陀铃”一把,寄回家供年轻的父亲消遣。父亲闲暇时,与弹奏手风琴的大伯父、拉小提琴的二伯父与同样拉提琴的邻居叔叔组成四重奏。父亲后来又短暂沉迷口琴与小提琴若干年,不想以此糊口,亦不求技艺精进,那把口琴与提琴最后也不知所踪。

⑥到了我这一代,好乐之风不减,对音乐却无任何形式上的敬畏。小提琴的琴弓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双刃剑。每次授琴,只要老师迟到,琴弓就是男孩子们互相砍杀时手握的十八般兵器;每次老师告状,父亲抓起琴弓一顿臭揍,它又瞬间变成家法。在这些音乐之外的奋力挥动中,马尾做的弓毛一根根地掉落下来,岁月飞逝。

⑦在别的地方,音乐是被供奉起来的;而在这里,音乐是贴肉长的,音乐从未作为急功近利的谋生手段。几代人的音乐教育,都是无心插柳式的。听天由命,有的最终长成参天巨木,大多数人永远是路边随手捋的一把青草。

⑧教会曾经承担了音乐在岛上的撒播任务。非要引经据典的话,《黄河》钢琴曲改编者殷承宗,出生于基督教家庭,替父亲的大太太刷皮鞋、整理房间,赚到了两美元。一美元买了琴谱,另一美元则用来跟外国牧师太太学习识谱。许斐平音乐天赋的展露,源于教堂司琴手的母亲张秀峦某次因故缺席。当时才5岁的他手脚并用爬上琴凳,竟无需翻看琴谱,将所有圣诗无误演奏至终场。歌唱家兼医生的林俊卿,祖父林温人是厦门竹树脚礼拜堂的创办人,母亲廖翠绸是虔诚的基督徒,他本人5岁就能演唱整部《闽南圣诗》,担任儿童唱诗班的领唱。即使是我读过基督教小学的祖母,在接近九十高龄依然可以眯着白内障的眼睛,翻看歌谱。不用专业、系统的音乐教育,基督教家庭、教堂、礼拜与圣诗,就是上一代岛民的音乐必修课。

⑨我们这一代人的音乐教育,离不开鼓浪屿的那所音乐学校。

⑩旧址是荒凉的鸡山路上一座旧教堂。全部由笨重粗砺的花岗岩砌成,墙壁斑驳厚达一米,门窗颇有大和风范,采光极差,蛛网遍布的厕所修在主楼之外。校门两边是基督教会的基地,时常野猫出没。

⑾当时条件看似简陋,其实遭际却颇离奇。我们的“音乐欣赏”课是在殷承宗、殷承典兄弟的

祖宅(准确的说是客厅地板)进行的。当时厦门音乐学校校长是殷承典先生。他是著名音乐家殷承宗的二哥,也是这一音乐脉络在岛上的留守男士。鸡山路上,有他的殷家祖屋,全部闽南花岗岩石砌成,冬暖夏凉,卓妍异色,有幽森的门户、阁楼与狭窄望不到尽头的木梯。尤记当初,校长打开音响,塞进录像带或唱片,给一众孩子讲解《动物狂欢节》、《天鹅湖》,《胡桃夹子》等名曲名刷。他激情澎湃,我们都坐在地上,或玩,或打瞌睡。

⑿这是封存了提琴的我对童年的追忆,还是对曾经生我养我的海岛的最后一点致敬?

⒀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这座岛屿被迅速卷入了厦门的整体发展战略。历任政府,总有一些莫名的政策,以鼓浪屿作为招徕资本的金字招牌。今天的鼓浪屿每天接待越来越多的陌生游人,再也没有以往的风情,对于本土居民来说,老房子年久失修,加上医院搬迁,人口老化,学校因为收不到足够的学生而一间间撤销。小岛越发不适合居住,同学、师长纷纷搬走。喧嚣,压倒了琴声。终于有一天,厦门人开始纷纷抱怨:“鼓浪屿不再像当年的鼓浪屿了。”

⒁音乐正在从岛上全面退潮。以此为代表的鼓浪屿黄金时代的衰败,已然无法挽回。无论厦门人承认与否,现在的鼓浪屿只是我们心头的一杯冷咖啡,韵味不再。

⒂即便你在回忆里,把它热了又热。

16.第⑥段开头:“到了我这一代,好乐之风不减,对音乐却无任何形式上的敬畏。”从下文找出“我”这一代对音乐并不敬畏的具体表现。(2分)

17.从修辞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④段作赏析。(5分)

18.⒀段“喧嚣,压倒了琴声”一句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19.分析结尾句的表达作用。(4分)

20.文章开头称鼓浪屿是“心头的一颗朱砂痣,窗前的一抹明月光”,结尾称鼓浪屿是“心头的一杯冷咖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4分)

21.找出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 )(4分)

A .父亲把琴弓作为家法狠揍孩子,主要是为了表现家长对孩子学习音乐要求之严。

B .第⑧段以接近九十高龄患白内障的祖母还能翻看乐谱,突出岛人对音乐的普及和热爱。

C .文章对作为音乐学校的旧教堂建筑描写,用意是突出环境荒凉,教育条件简陋。

D .第(11)段写学校校长、殷家祖屋、名贵音响等,都体现当时的音乐教育非同寻常。 E .文章先写岛人音乐情感,次写几代人音乐教育,最后写鼓浪屿变革,脉络井然。

六.(12分)

22.根据下面的文字,补写后面总括性的句子。每句补写部分不超过10个字。(4 分) 日本核电站核泄漏事件曾一度引起不小恐慌。在国内一些地方发生的抢盐事件,可以说是这种影响的延续。在这起事件中,网络谣言起了兴风作浪、推波助澜的作用。据报道,这次抢盐事件源于浙江网民陈某在网上散布谣言,说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该谣言经过网民的不断加工和转发,最终引发了抢盐事件。类似的事件之前已经有过。

抢盐事件再次提醒我们,①

② 。

23.请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写序号。(3分)

①智慧与知识也是联系在一起的

②因此,爱智慧与爱聪明之间是有巨大差别的

③没有知识的储备,不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就难以达到很高的智慧

④“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话,反映了聪明与智慧之间存在着一条并非所有聪明人都能够跨越的鸿沟

⑤智慧总是与天赋 的聪明联系在一起的

⑥在一些人心目中,智慧就在于具有高出常人的聪明才智,爱智慧就在于不断培养出自己不 ,

断增长的聪明才智

答案:

24.请使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四个词语,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写一段表达人生感悟的文字。要求修辞合理,语言连贯,结句带有总结性,不超过70个字。(5分)

七.(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卡耐基给他的雇员讲课,他拿出件器物,说:“这是盏出土的纯金古佛灯,是价值连城宝物,想得到它的请举手。”几十个听课的人纷纷扬起手臂。卡耐基突然拿起锤子把佛灯砸得七扭八歪,说:“现在还有人想得到它吗?”依然有许多人举手。卡耐基站起身,将佛灯扔进熊熊燃烧的火炉,不一会儿,把熔化得看不出形状的佛灯又拿起来,问道:“还有谁想要它呢?”听课的人面面相觑,犹豫不决……有个人却又果断地举起手,卡耐基问:“你为什么还要它?”那人说:“我可以重新把它打造成更漂亮的佛灯。”

卡耐基高兴地说:“对,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人生在世常像佛灯一样,被埋没、被蔑视、被羞辱,但就看自己是不是金子,朽木燃烧了,变成灰尘就没了价值,金子被烧化了价值依然存在,所以人生价值不是外在形象,而是内在素质和质量!”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参考答案

1.A

【A .(léi )(chì)(jìng )都相同B .chuāngshāngbēichuàngkuǎnzh ìyàoshi shāyǔ创伤/悲怆 款识/钥匙 铩羽

迫 螳臂当ãrguīxiōngshãnâshà而归/凶神恶煞 C .削xuējiānxiāomiànmiǎnqiǎngqiǎngpîtángbìdāng肩/削面 勉强/强

chēānbùdāngchē车/安步当车D .毗邻/癖好 罢黜/拙p ílínpǐhàobàchùzhuōliâqìjīnwãizhǐtïngchïudíkài劣 迄今为止/同仇敌忾】

2.C

【A 安详 满堂彩 绵里藏针/B厮打 时势造英雄/D歉收 临界点 瑞雪兆丰年

3.D

【从来——多用于否定;赋予——多用于抽象事物,付与多用于具体;雪上加霜——雪上还加上了一层霜。比喻接连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釜底抽薪——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D

【A“实现”与“荣辱观”搭配不当 B“遭受”后所搭配的中心词没有 C 句式杂糅

5.A 【“风”是“国风”】

6.C

【“源自一般人”错,应为“大多数文化人”】

7.D

【“在改造自我时”错,应为“在改造客体之时” 】

8.B

【A“体现了人的文化素质决定了社会文明程度”错,应为“包含着文化素质与社会文明程度互相构建的社会理想”C原文中,作者没有否认“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者具有“文化涵养”特征的文化人格D 投身文化“泛漫化”的热浪去“弄潮”错,原文是投身到社会实践

中去】

9.B 【聚居的地方】

10.C 【才/再 而/用 修饰/修饰 像/假使

11.C

12.B 【“完全无暇”错】

13.(1)我因此被弄得筋疲力尽,加上又多病,能用语言叙述的,只不过是其中一两点粗略的情况。

(2)我多年心神操劳、身体困乏,而为家事役使奔走,是想有所作为。

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便跟随老师读书,然而这时候,正以与家人小孩们打打闹闹、四处玩耍为乐,对书还不懂得爱好。十六七岁时,看出六经中的话与古今作家的文章,有超过常人的见解,才懂得读书,从此一心一意希望将来能与古今作家并驾齐驱。

然而这时候,家中不幸的事也就连续发生了。从那以来,西北方我到过陈州、蔡州、谯县、苦县,睢水、汴水、淮水、泗水流域,到达京师开封。东方我渡过大江,放舟运河,越过五湖,沿着封山、禺山、会稽山,到达东海边。南方我乘船沿长江而上,抵达夏口,远望洞庭湖,再转向彭蠡泽,登上大庾岭,由浈阳到泷水,直达南海之滨。这便是我进入社会而奔走四方的情形。那蚊鱼伏藏、波涛汹涌、激流转石的大河,那高峻的山岩、莽莽的林野,以及猛兽毒蛇聚居之地,加上雨淋日晒,严寒酷暑,江河中的风波和浓雾瘴毒,到处是难以预料的危机,这便是我只身漂泊、寄居远方,而遇到的各种艰难困苦。家中的衣食药物,房屋用具,以及簸箕篾筐之类琐碎的小事,都是我必须操办而用以养亲活口的。那年在南京,父亲忽然病故,一下子仿佛天倾地裂,在他乡独自呼抢痛哭,从数千里之外,运着父亲的灵柩南归,又经过多时的操劳,才完成安葬的大事,这就是我遭家祸而丧父的情形。母亲生前的遗愿,以及弟弟结婚,妹妹出嫁,四季的祭祀,内外亲属的问候庆吊,向官府缴租纳税,这些就是我终日忙忙碌碌还办不到的。我因此被弄得精疲力尽,加上又多病,能用言语叙述的,只不过是其中一两点粗略的情况。得到一点空闲时间,拿起书本学习,对于如何立身治民,对社会现存的一切何者当增、何者当损,在好些方面我都未能加以考究观察、讨论分析。因此也就不能专心致志地琢磨文章,用以表达个人心中难于表现的情志,从而追赶古今的作家,取得可与他们相比的成绩,以满足我的爱好和向往之情,这就是我回顾自己而深为叹息的。 当今皇帝至和初年,我所受到的干扰和事故之多更加严重,我的力量实在无法应付,于是只得在家休息,而到宅旁的草屋里读书。有人嫌这屋子太低矮,也有人说它太窄小,我回头笑着说:“这对我来说是很适合的了。我多年心神操劳、身体困乏,而为家事役使奔走,是想有所作为,我居住小巷陋室,破衣粗食,吃野菜汤,虽穷困而仍然安心,自然是想实现自己的志向而等待着机会。我所恨的倒也是有的,那就是本可掌握圣贤们的大道,可是学问还达不到。至于文章,是我平生的爱好和向往,倒是常常写作而没有空闲过。至于那建筑坚固、木材美好、高大壮观的房舍,本是世上那些聪明豪俊、有优越条件和强大势力可以依靠的人才能修得起的,像我这样愚拙的人,怎么能改换了自己的志趣,转而去追求那些呢?”于是我一一叙述了自己从少小到成年的经历,以及个人的爱好和向往之心,写成这篇《学舍记》。

14.(1)写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表现出最具有代表性的秋季景象,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早寒”的特点。

(2)“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思乡,而且把这种情感一泻无余,不仅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着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从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3)表达了作者既想隐居又想从政的矛盾迷茫的心情。

15.(略)

16.(1)琴弓成为男孩子们互相砍杀时手握的十八般兵器(2)校长讲得激情澎湃,我们都坐在

地上,或玩,或打瞌睡。

17.示例1:最后一句作者连续运用两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音乐对岛人的影响之深,同时也表现了岛人对音乐的随意态度,从两方面突出了音乐在鼓浪屿的日常化。

示例2:化用禅宗“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语,原本是佛教中用来比喻明心见性的意思,这里却以此表示岛人对家用电器爱护有加,将超凡脱俗的宗教思考移用到世俗化的生活情境之中,收到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18.经济发展的大变革使鼓浪屿音乐氛围消失了。

19.独立成段,强调了鼓浪屿韵味不再,以此结尾.更增添了文章的感伤气氛。

20.将鼓浪屿比作“朱砂痣”、“明月光”,寄托作者对这个“音乐之岛”美好的深切的怀念之情,又以“一杯冷咖啡”作喻,对当今鼓浪屿音乐黄金时代衰败的现实表达了失望、无奈之情。

21.AC

22.(1)要加强网络信息管理(2)对待网络信息要理智/不轻信网络谣言。

23.564213

24.略


相关内容

  • 自招试题用北大状元编笑话 考生:想掀桌子
  • 2013-03-17 21:15:38 来源: 青岛早报(青岛) 有112人参与 题目的要求是让学生用"北大.清华.高考.状元四个词,编一段150字的笑话,一名考生表示,看到这个题目掀桌子的心都有了."我编了半小时都编不出来,最后憋了个,觉得10万个人能有一个人被冷到就不错了.& ...

  • 天津市天津一中2012届高三地理第三次月考试题
  • 天津一中2011-2012学年高三第三次月考 地理试卷 Ⅰ卷(单项选择题,共11小题,44分) 我国典籍<水经注>中有一段关于三峡地区古代土著"祈雨"的记载:"天旱,燃木崖上,推其灰烬,下移渊中,寻即降雨." 1."寻即降雨"的 ...

  • 初级中学2012年中考总结
  • xx年中考已经结束,我校在地区教育局的领导下,尤其在赵书记和王局的关心呵护下,中考与前一年相比,取得了喜人成绩,书写了我校建校来的新篇章.其中600分以上有3人,500分以上39人,并且初三(1)班和(9)班总平均成绩在未加体育成绩的情况下,已达到512分和515分,创我校历史新高.同时,在348名 ...

  • 2013年各地中考模拟考试英语试题及答案
  • 2013年合肥市初中学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英语试题及答案 2013年大连市初中学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英语试题 2013年郑州市初中学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英语试题及答案 2013年长沙市初中学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英语试题及答案 2013年福州市初中学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英语试题及答案 2013年安庆市初中学生学 ...

  • 2015年安徽省高考考试说明各学科解读
  • 2015年安徽省高考考试说明各学科解读 2015年安徽省高考语文学科解读 戴俊和 由于安徽省2016年可能参加全国统考,与2014年安徽高考<考试说明>相比,2015年<考试说明>总体稳定,其部分变化,体现了由安徽卷向全国新课标卷过渡的特点. 考试说明具体变化如下: 一.&q ...

  • 安阳县一中2014届高三语文三轮复习计划与策略
  • 2014届高三语文三轮复习计划与策略 安阳县第一中学语文教研组高三备课组 2013-9 为迎接2014年高考,实现高考既定目标,结合本届高三年级具体情况,力求做到复习有针对性,有实效性,打整体战,特拟定以下计划. 第一部分 复习指导思想 本年度的高三语文教学将继续注重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

  • 2013年潍坊市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1
  • 2013年潍坊市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考试(一)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两大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二卷请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替在试卷上. 2.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0小题,4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

  • 语文学科网址大全
  • 语文学科网址大全 1. - 大学语文基本能力训练. 2.- 中小学生作文辅导专业网站. 3.- 初中语文教学网,含作文.日记.咨询.教学等. 4.- 含语文论文.教案.课件资源等. 5.百分网 - 提供教案下载,课件.试卷等资源. 6. - 含教研动态,科研课题,中考辅导等. 7. - 高考语文教案 ...

  • 6 等比数列的综合与应用
  • 精品题库试题 理数 1. (2014大纲全国,10,5分) 等比数列{an }中,a 4=2,a5=5,则数列{lg an }的前8项和等于( ) A.6B.5C.4D.3 [答案] 1.C [解析] 1.由题意知a 1·a 8=a2·a 7=a3·a 6=a4·a 5=10,∴数列{lg 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