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千里跃进大别山行动,以毛泽东的设想,在蒋介石敞开的胸膛上插上一把尖刀,让蒋介石伸出的两个拳头缩回来,以减轻陕甘宁根据地的压力和山东根据地的败局。大别山地区地处中原,南向直指蒋介石的统治中心南京,西向威慑武汉。
这个解放战争史上闻名的“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被逼出来的无奈之举,刘邓军队源于八路军一二九师,一二九师出身红四方面军,兴起于山西南部,在山西曾经和阎锡山一九四七年最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刘邓大军于六月三十日突破黄河天险,在一百五十公里的宽大正面渡过黄河,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这个名为千里跃进大别的部队交手,上党战役,刘邓军队一战成名,山西地区也是八路军的兴起之地,贺龙在晋西北,刘邓在晋东南,聂荣臻在五台山,一九四七年八月刘邓军队在鲁西南一带集结休整,蒋介石调集十几万人人马围困刘邓。
一九四七年蒋介石的重点进攻使共产党面临巨大困难,陕北仅有二万人的部队,但是又不能调其他军队进入陕甘宁,因为陕甘宁地区本就是个贫瘠的地方,连年战乱,人口稀少,根本供养不了大部队,所以只能从外线来减轻陕北的压力,刘邓军队被蒋介石围在鲁西南动弹不得,毛泽东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让刘邓跳出包围圈,不要后方,直插大别山地区,在蒋介石的心脏地区活动,颇有围魏救赵意图。
刘邓并不是很乐于接受任务,因为这是一个豪赌之举,弄不好刘邓就会全军覆灭。邓小平对刘邓大军的前途作了三个估计:一,部队到不了大别山;二,部队到大别山后站不住脚;三,部队扎根大别山。
但面临被围局面,蒋介石准备放黄河水淹没刘邓军队,这是一个不得已得决定,刘邓军队只能背水一战。
毛泽东总有一些惊人军事动作,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减轻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压力,曾派王震的三五九旅南下,直达中原根据地,但最后王震还是被赶出了中原根据地,返回陕甘宁,并没有达到目的,蒋介石一贯视中原地区为自己的卧榻之侧,岂能容共产党在此扎根,这次刘邓大军剑指中原,在蒋介石看来是一次溃逃,他要利用这个时机,千里追杀刘邓军队于中原广大平原地区。豪赌就要冒着巨大的风险,正如邓小平的预测,刘邓大军虽然到了大别山地区,但并没能扎根,而是游击在大别山区,而没有后方的千里跃进使刘邓大军遭受到重创,人员减少了一半,由出发时的十二万人,到大别山后仅剩下六万多人,重装备全部丢弃,以至于到大别山后很久难复元气,战斗力急剧下降,不敢和国民党军队交锋。
一九四八年粟裕提出淮海战役设想 ,由两大野战军协同完成,其实主要还是华东野战军在作战,而中原野战军围了一个黄维兵团,还很难吃掉,在华野部队的协助下,歼灭了黄维,而华野不仅灭掉了黄伯涛,还吃掉了杜聿明集团的邱清泉,李弥兵团。由此可见刘邓大军在千里跃进后的状况。
一九四七年七月十六日毛泽东到达小河村,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小河会议。
毛泽东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有三种前途估计:一:损失很大到不了大别山,被打了回来。二:损失很大,到了大别山,但没有站稳脚跟。三:到了大别山,站稳了脚跟。在这三种前途估计中,毛泽东唯一肯定的是:损失很大。果如其言,刘邓大军大伤元气,不仅丢掉了全部的重型装备,还失去了过半人马,以至于刘邓到达大别山后不得不分散开打游击,遇到稍强的国军便遁形得无影无踪,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在大别山站稳脚跟,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成果是不是如官方宣传的那样大,有待商榷。
刘邓的军队在冀鲁豫时兵强马壮,但到了战略大决战的时候,它并不能独当一面完成作战任务,而华野和东野却在短短的两年中,迅速发展,成了毛泽东手中的王牌,这不能不说是千里挺进大别山造成的后果。后来在淮海战役中陈谢兵团归建,刘邓加上地方武装才有二十万人马。而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并没有减轻多少陕甘宁的压力。
在毛泽东的大战略中,喜欢用越进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是否有成效,很难确定,淮海战役之前,他把目光放在了长江南岸,曾经命令粟裕带领一个兵团的人马跃进江南,在蒋介石的中心南京周围建立根据地,以吸引华北广大地区的国军南下,这个决议没能形成,关键在于有粟裕这样直言敢谏的人上言,毛泽东这时还很能纳谏的,他听从粟裕的建议,集中力量在黄淮海地区打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大战役,这次战役是共产党第一次以少吃多的战役,六十万解放军吃掉了八十万国军,成就了粟裕名将的美名。
刘邓大军进中原的决定是在靖边县的小河村决定的,这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因为著名的小河会议而闻名于世。一九四七年七月十六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到达小河村,在这里停留了四十五天,期间在七月二十一日到二十三日 召开了“小河会议”,毛泽东召集能够召集到的军事负责人开会,这时据毛泽东离开延安已经四个月了,随着胡宗南的步步紧逼,毛泽东倍感压力,已经有支持不住的感觉了,虽然他指挥彭德怀打了几次胜仗,但远没有解除危险,而陕北没有支持存在大部队的能力,仅仅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两万人还要还要晋绥根据地提供后勤保障,那么附近的陈赓集团只有和彭德怀分开行动才是上策,必须创建新的根据地才能保障军队的生存发展,那么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产生的,这并不是一个有把握的决定。
毛泽东在小河会议期间给刘邓发出一封急电,从中可以看出他所处的危险境地,当时除了贺龙的晋绥根据地还算安全外,其他的根据地都面临着困难,毛泽东必须坚持在陕北。
毛泽东给刘邓讲了出兵大别山的理由:“现在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已面告陈赓),如陈谢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只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这封电报是一九四七年七月二十三日发出的,然而刘邓并不愿意接受任务,这种不要后方,丢掉一切的赌博,在用兵谨慎的刘伯承看来是很难接受的,但是毛泽东电报中少有的语气,使他们感到陕北的确已经很危急了,于是在半个月后的八月七日揭开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序幕。
那么这载入史册的军事行动与李先念的中原突围一样,是战略进攻的开始,而李先念的中原突围则是内战全面爆发的标志。
在小河会议上毛泽东预计解放战争需要五年解决,这时可以看出毛泽东的信心,在决定和国民党军队进行兵戎相见时,毛泽东几天几夜没有睡觉,这是很难下的决心,如同他二十年后下决心搞文化大革命一样,这时他一辈子的重要关口。
最初的千里跃进大别山行动,以毛泽东的设想,在蒋介石敞开的胸膛上插上一把尖刀,让蒋介石伸出的两个拳头缩回来,以减轻陕甘宁根据地的压力和山东根据地的败局。大别山地区地处中原,南向直指蒋介石的统治中心南京,西向威慑武汉。
这个解放战争史上闻名的“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被逼出来的无奈之举,刘邓军队源于八路军一二九师,一二九师出身红四方面军,兴起于山西南部,在山西曾经和阎锡山一九四七年最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刘邓大军于六月三十日突破黄河天险,在一百五十公里的宽大正面渡过黄河,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这个名为千里跃进大别的部队交手,上党战役,刘邓军队一战成名,山西地区也是八路军的兴起之地,贺龙在晋西北,刘邓在晋东南,聂荣臻在五台山,一九四七年八月刘邓军队在鲁西南一带集结休整,蒋介石调集十几万人人马围困刘邓。
一九四七年蒋介石的重点进攻使共产党面临巨大困难,陕北仅有二万人的部队,但是又不能调其他军队进入陕甘宁,因为陕甘宁地区本就是个贫瘠的地方,连年战乱,人口稀少,根本供养不了大部队,所以只能从外线来减轻陕北的压力,刘邓军队被蒋介石围在鲁西南动弹不得,毛泽东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让刘邓跳出包围圈,不要后方,直插大别山地区,在蒋介石的心脏地区活动,颇有围魏救赵意图。
刘邓并不是很乐于接受任务,因为这是一个豪赌之举,弄不好刘邓就会全军覆灭。邓小平对刘邓大军的前途作了三个估计:一,部队到不了大别山;二,部队到大别山后站不住脚;三,部队扎根大别山。
但面临被围局面,蒋介石准备放黄河水淹没刘邓军队,这是一个不得已得决定,刘邓军队只能背水一战。
毛泽东总有一些惊人军事动作,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减轻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压力,曾派王震的三五九旅南下,直达中原根据地,但最后王震还是被赶出了中原根据地,返回陕甘宁,并没有达到目的,蒋介石一贯视中原地区为自己的卧榻之侧,岂能容共产党在此扎根,这次刘邓大军剑指中原,在蒋介石看来是一次溃逃,他要利用这个时机,千里追杀刘邓军队于中原广大平原地区。豪赌就要冒着巨大的风险,正如邓小平的预测,刘邓大军虽然到了大别山地区,但并没能扎根,而是游击在大别山区,而没有后方的千里跃进使刘邓大军遭受到重创,人员减少了一半,由出发时的十二万人,到大别山后仅剩下六万多人,重装备全部丢弃,以至于到大别山后很久难复元气,战斗力急剧下降,不敢和国民党军队交锋。
一九四八年粟裕提出淮海战役设想 ,由两大野战军协同完成,其实主要还是华东野战军在作战,而中原野战军围了一个黄维兵团,还很难吃掉,在华野部队的协助下,歼灭了黄维,而华野不仅灭掉了黄伯涛,还吃掉了杜聿明集团的邱清泉,李弥兵团。由此可见刘邓大军在千里跃进后的状况。
一九四七年七月十六日毛泽东到达小河村,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小河会议。
毛泽东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有三种前途估计:一:损失很大到不了大别山,被打了回来。二:损失很大,到了大别山,但没有站稳脚跟。三:到了大别山,站稳了脚跟。在这三种前途估计中,毛泽东唯一肯定的是:损失很大。果如其言,刘邓大军大伤元气,不仅丢掉了全部的重型装备,还失去了过半人马,以至于刘邓到达大别山后不得不分散开打游击,遇到稍强的国军便遁形得无影无踪,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在大别山站稳脚跟,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成果是不是如官方宣传的那样大,有待商榷。
刘邓的军队在冀鲁豫时兵强马壮,但到了战略大决战的时候,它并不能独当一面完成作战任务,而华野和东野却在短短的两年中,迅速发展,成了毛泽东手中的王牌,这不能不说是千里挺进大别山造成的后果。后来在淮海战役中陈谢兵团归建,刘邓加上地方武装才有二十万人马。而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并没有减轻多少陕甘宁的压力。
在毛泽东的大战略中,喜欢用越进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是否有成效,很难确定,淮海战役之前,他把目光放在了长江南岸,曾经命令粟裕带领一个兵团的人马跃进江南,在蒋介石的中心南京周围建立根据地,以吸引华北广大地区的国军南下,这个决议没能形成,关键在于有粟裕这样直言敢谏的人上言,毛泽东这时还很能纳谏的,他听从粟裕的建议,集中力量在黄淮海地区打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大战役,这次战役是共产党第一次以少吃多的战役,六十万解放军吃掉了八十万国军,成就了粟裕名将的美名。
刘邓大军进中原的决定是在靖边县的小河村决定的,这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因为著名的小河会议而闻名于世。一九四七年七月十六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到达小河村,在这里停留了四十五天,期间在七月二十一日到二十三日 召开了“小河会议”,毛泽东召集能够召集到的军事负责人开会,这时据毛泽东离开延安已经四个月了,随着胡宗南的步步紧逼,毛泽东倍感压力,已经有支持不住的感觉了,虽然他指挥彭德怀打了几次胜仗,但远没有解除危险,而陕北没有支持存在大部队的能力,仅仅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两万人还要还要晋绥根据地提供后勤保障,那么附近的陈赓集团只有和彭德怀分开行动才是上策,必须创建新的根据地才能保障军队的生存发展,那么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产生的,这并不是一个有把握的决定。
毛泽东在小河会议期间给刘邓发出一封急电,从中可以看出他所处的危险境地,当时除了贺龙的晋绥根据地还算安全外,其他的根据地都面临着困难,毛泽东必须坚持在陕北。
毛泽东给刘邓讲了出兵大别山的理由:“现在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已面告陈赓),如陈谢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只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这封电报是一九四七年七月二十三日发出的,然而刘邓并不愿意接受任务,这种不要后方,丢掉一切的赌博,在用兵谨慎的刘伯承看来是很难接受的,但是毛泽东电报中少有的语气,使他们感到陕北的确已经很危急了,于是在半个月后的八月七日揭开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序幕。
那么这载入史册的军事行动与李先念的中原突围一样,是战略进攻的开始,而李先念的中原突围则是内战全面爆发的标志。
在小河会议上毛泽东预计解放战争需要五年解决,这时可以看出毛泽东的信心,在决定和国民党军队进行兵戎相见时,毛泽东几天几夜没有睡觉,这是很难下的决心,如同他二十年后下决心搞文化大革命一样,这时他一辈子的重要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