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战略进攻序幕----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

最初的千里跃进大别山行动,以毛泽东的设想,在蒋介石敞开的胸膛上插上一把尖刀,让蒋介石伸出的两个拳头缩回来,以减轻陕甘宁根据地的压力和山东根据地的败局。大别山地区地处中原,南向直指蒋介石的统治中心南京,西向威慑武汉。

这个解放战争史上闻名的“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被逼出来的无奈之举,刘邓军队源于八路军一二九师,一二九师出身红四方面军,兴起于山西南部,在山西曾经和阎锡山一九四七年最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刘邓大军于六月三十日突破黄河天险,在一百五十公里的宽大正面渡过黄河,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这个名为千里跃进大别的部队交手,上党战役,刘邓军队一战成名,山西地区也是八路军的兴起之地,贺龙在晋西北,刘邓在晋东南,聂荣臻在五台山,一九四七年八月刘邓军队在鲁西南一带集结休整,蒋介石调集十几万人人马围困刘邓。

一九四七年蒋介石的重点进攻使共产党面临巨大困难,陕北仅有二万人的部队,但是又不能调其他军队进入陕甘宁,因为陕甘宁地区本就是个贫瘠的地方,连年战乱,人口稀少,根本供养不了大部队,所以只能从外线来减轻陕北的压力,刘邓军队被蒋介石围在鲁西南动弹不得,毛泽东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让刘邓跳出包围圈,不要后方,直插大别山地区,在蒋介石的心脏地区活动,颇有围魏救赵意图。

刘邓并不是很乐于接受任务,因为这是一个豪赌之举,弄不好刘邓就会全军覆灭。邓小平对刘邓大军的前途作了三个估计:一,部队到不了大别山;二,部队到大别山后站不住脚;三,部队扎根大别山。

但面临被围局面,蒋介石准备放黄河水淹没刘邓军队,这是一个不得已得决定,刘邓军队只能背水一战。

毛泽东总有一些惊人军事动作,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减轻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压力,曾派王震的三五九旅南下,直达中原根据地,但最后王震还是被赶出了中原根据地,返回陕甘宁,并没有达到目的,蒋介石一贯视中原地区为自己的卧榻之侧,岂能容共产党在此扎根,这次刘邓大军剑指中原,在蒋介石看来是一次溃逃,他要利用这个时机,千里追杀刘邓军队于中原广大平原地区。豪赌就要冒着巨大的风险,正如邓小平的预测,刘邓大军虽然到了大别山地区,但并没能扎根,而是游击在大别山区,而没有后方的千里跃进使刘邓大军遭受到重创,人员减少了一半,由出发时的十二万人,到大别山后仅剩下六万多人,重装备全部丢弃,以至于到大别山后很久难复元气,战斗力急剧下降,不敢和国民党军队交锋。

一九四八年粟裕提出淮海战役设想 ,由两大野战军协同完成,其实主要还是华东野战军在作战,而中原野战军围了一个黄维兵团,还很难吃掉,在华野部队的协助下,歼灭了黄维,而华野不仅灭掉了黄伯涛,还吃掉了杜聿明集团的邱清泉,李弥兵团。由此可见刘邓大军在千里跃进后的状况。

一九四七年七月十六日毛泽东到达小河村,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小河会议。

毛泽东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有三种前途估计:一:损失很大到不了大别山,被打了回来。二:损失很大,到了大别山,但没有站稳脚跟。三:到了大别山,站稳了脚跟。在这三种前途估计中,毛泽东唯一肯定的是:损失很大。果如其言,刘邓大军大伤元气,不仅丢掉了全部的重型装备,还失去了过半人马,以至于刘邓到达大别山后不得不分散开打游击,遇到稍强的国军便遁形得无影无踪,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在大别山站稳脚跟,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成果是不是如官方宣传的那样大,有待商榷。

刘邓的军队在冀鲁豫时兵强马壮,但到了战略大决战的时候,它并不能独当一面完成作战任务,而华野和东野却在短短的两年中,迅速发展,成了毛泽东手中的王牌,这不能不说是千里挺进大别山造成的后果。后来在淮海战役中陈谢兵团归建,刘邓加上地方武装才有二十万人马。而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并没有减轻多少陕甘宁的压力。

在毛泽东的大战略中,喜欢用越进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是否有成效,很难确定,淮海战役之前,他把目光放在了长江南岸,曾经命令粟裕带领一个兵团的人马跃进江南,在蒋介石的中心南京周围建立根据地,以吸引华北广大地区的国军南下,这个决议没能形成,关键在于有粟裕这样直言敢谏的人上言,毛泽东这时还很能纳谏的,他听从粟裕的建议,集中力量在黄淮海地区打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大战役,这次战役是共产党第一次以少吃多的战役,六十万解放军吃掉了八十万国军,成就了粟裕名将的美名。

刘邓大军进中原的决定是在靖边县的小河村决定的,这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因为著名的小河会议而闻名于世。一九四七年七月十六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到达小河村,在这里停留了四十五天,期间在七月二十一日到二十三日 召开了“小河会议”,毛泽东召集能够召集到的军事负责人开会,这时据毛泽东离开延安已经四个月了,随着胡宗南的步步紧逼,毛泽东倍感压力,已经有支持不住的感觉了,虽然他指挥彭德怀打了几次胜仗,但远没有解除危险,而陕北没有支持存在大部队的能力,仅仅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两万人还要还要晋绥根据地提供后勤保障,那么附近的陈赓集团只有和彭德怀分开行动才是上策,必须创建新的根据地才能保障军队的生存发展,那么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产生的,这并不是一个有把握的决定。

毛泽东在小河会议期间给刘邓发出一封急电,从中可以看出他所处的危险境地,当时除了贺龙的晋绥根据地还算安全外,其他的根据地都面临着困难,毛泽东必须坚持在陕北。

毛泽东给刘邓讲了出兵大别山的理由:“现在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已面告陈赓),如陈谢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只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这封电报是一九四七年七月二十三日发出的,然而刘邓并不愿意接受任务,这种不要后方,丢掉一切的赌博,在用兵谨慎的刘伯承看来是很难接受的,但是毛泽东电报中少有的语气,使他们感到陕北的确已经很危急了,于是在半个月后的八月七日揭开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序幕。

那么这载入史册的军事行动与李先念的中原突围一样,是战略进攻的开始,而李先念的中原突围则是内战全面爆发的标志。

在小河会议上毛泽东预计解放战争需要五年解决,这时可以看出毛泽东的信心,在决定和国民党军队进行兵戎相见时,毛泽东几天几夜没有睡觉,这是很难下的决心,如同他二十年后下决心搞文化大革命一样,这时他一辈子的重要关口。

最初的千里跃进大别山行动,以毛泽东的设想,在蒋介石敞开的胸膛上插上一把尖刀,让蒋介石伸出的两个拳头缩回来,以减轻陕甘宁根据地的压力和山东根据地的败局。大别山地区地处中原,南向直指蒋介石的统治中心南京,西向威慑武汉。

这个解放战争史上闻名的“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被逼出来的无奈之举,刘邓军队源于八路军一二九师,一二九师出身红四方面军,兴起于山西南部,在山西曾经和阎锡山一九四七年最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刘邓大军于六月三十日突破黄河天险,在一百五十公里的宽大正面渡过黄河,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这个名为千里跃进大别的部队交手,上党战役,刘邓军队一战成名,山西地区也是八路军的兴起之地,贺龙在晋西北,刘邓在晋东南,聂荣臻在五台山,一九四七年八月刘邓军队在鲁西南一带集结休整,蒋介石调集十几万人人马围困刘邓。

一九四七年蒋介石的重点进攻使共产党面临巨大困难,陕北仅有二万人的部队,但是又不能调其他军队进入陕甘宁,因为陕甘宁地区本就是个贫瘠的地方,连年战乱,人口稀少,根本供养不了大部队,所以只能从外线来减轻陕北的压力,刘邓军队被蒋介石围在鲁西南动弹不得,毛泽东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让刘邓跳出包围圈,不要后方,直插大别山地区,在蒋介石的心脏地区活动,颇有围魏救赵意图。

刘邓并不是很乐于接受任务,因为这是一个豪赌之举,弄不好刘邓就会全军覆灭。邓小平对刘邓大军的前途作了三个估计:一,部队到不了大别山;二,部队到大别山后站不住脚;三,部队扎根大别山。

但面临被围局面,蒋介石准备放黄河水淹没刘邓军队,这是一个不得已得决定,刘邓军队只能背水一战。

毛泽东总有一些惊人军事动作,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减轻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压力,曾派王震的三五九旅南下,直达中原根据地,但最后王震还是被赶出了中原根据地,返回陕甘宁,并没有达到目的,蒋介石一贯视中原地区为自己的卧榻之侧,岂能容共产党在此扎根,这次刘邓大军剑指中原,在蒋介石看来是一次溃逃,他要利用这个时机,千里追杀刘邓军队于中原广大平原地区。豪赌就要冒着巨大的风险,正如邓小平的预测,刘邓大军虽然到了大别山地区,但并没能扎根,而是游击在大别山区,而没有后方的千里跃进使刘邓大军遭受到重创,人员减少了一半,由出发时的十二万人,到大别山后仅剩下六万多人,重装备全部丢弃,以至于到大别山后很久难复元气,战斗力急剧下降,不敢和国民党军队交锋。

一九四八年粟裕提出淮海战役设想 ,由两大野战军协同完成,其实主要还是华东野战军在作战,而中原野战军围了一个黄维兵团,还很难吃掉,在华野部队的协助下,歼灭了黄维,而华野不仅灭掉了黄伯涛,还吃掉了杜聿明集团的邱清泉,李弥兵团。由此可见刘邓大军在千里跃进后的状况。

一九四七年七月十六日毛泽东到达小河村,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小河会议。

毛泽东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有三种前途估计:一:损失很大到不了大别山,被打了回来。二:损失很大,到了大别山,但没有站稳脚跟。三:到了大别山,站稳了脚跟。在这三种前途估计中,毛泽东唯一肯定的是:损失很大。果如其言,刘邓大军大伤元气,不仅丢掉了全部的重型装备,还失去了过半人马,以至于刘邓到达大别山后不得不分散开打游击,遇到稍强的国军便遁形得无影无踪,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在大别山站稳脚跟,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成果是不是如官方宣传的那样大,有待商榷。

刘邓的军队在冀鲁豫时兵强马壮,但到了战略大决战的时候,它并不能独当一面完成作战任务,而华野和东野却在短短的两年中,迅速发展,成了毛泽东手中的王牌,这不能不说是千里挺进大别山造成的后果。后来在淮海战役中陈谢兵团归建,刘邓加上地方武装才有二十万人马。而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并没有减轻多少陕甘宁的压力。

在毛泽东的大战略中,喜欢用越进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是否有成效,很难确定,淮海战役之前,他把目光放在了长江南岸,曾经命令粟裕带领一个兵团的人马跃进江南,在蒋介石的中心南京周围建立根据地,以吸引华北广大地区的国军南下,这个决议没能形成,关键在于有粟裕这样直言敢谏的人上言,毛泽东这时还很能纳谏的,他听从粟裕的建议,集中力量在黄淮海地区打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大战役,这次战役是共产党第一次以少吃多的战役,六十万解放军吃掉了八十万国军,成就了粟裕名将的美名。

刘邓大军进中原的决定是在靖边县的小河村决定的,这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因为著名的小河会议而闻名于世。一九四七年七月十六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到达小河村,在这里停留了四十五天,期间在七月二十一日到二十三日 召开了“小河会议”,毛泽东召集能够召集到的军事负责人开会,这时据毛泽东离开延安已经四个月了,随着胡宗南的步步紧逼,毛泽东倍感压力,已经有支持不住的感觉了,虽然他指挥彭德怀打了几次胜仗,但远没有解除危险,而陕北没有支持存在大部队的能力,仅仅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两万人还要还要晋绥根据地提供后勤保障,那么附近的陈赓集团只有和彭德怀分开行动才是上策,必须创建新的根据地才能保障军队的生存发展,那么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产生的,这并不是一个有把握的决定。

毛泽东在小河会议期间给刘邓发出一封急电,从中可以看出他所处的危险境地,当时除了贺龙的晋绥根据地还算安全外,其他的根据地都面临着困难,毛泽东必须坚持在陕北。

毛泽东给刘邓讲了出兵大别山的理由:“现在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已面告陈赓),如陈谢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只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这封电报是一九四七年七月二十三日发出的,然而刘邓并不愿意接受任务,这种不要后方,丢掉一切的赌博,在用兵谨慎的刘伯承看来是很难接受的,但是毛泽东电报中少有的语气,使他们感到陕北的确已经很危急了,于是在半个月后的八月七日揭开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序幕。

那么这载入史册的军事行动与李先念的中原突围一样,是战略进攻的开始,而李先念的中原突围则是内战全面爆发的标志。

在小河会议上毛泽东预计解放战争需要五年解决,这时可以看出毛泽东的信心,在决定和国民党军队进行兵戎相见时,毛泽东几天几夜没有睡觉,这是很难下的决心,如同他二十年后下决心搞文化大革命一样,这时他一辈子的重要关口。


相关内容

  • 八年级历史转入战略进攻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应能掌握人民军队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以及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基本情况. 培养学生识别图画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通过图画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图画的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分析概括教材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和大量图片使学 ...

  •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系列钩沉之五]刘邓大军强渡黄河
  • 刘邓大军渡黄河 赵庆国供图(资料图) 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12万大军,以台前县孙口为中心渡口,从东起东阿,西至濮县的沿黄河各个渡口300余里发起渡河作战,以强渡和偷袭相结合的战术,一举突破国民党军号称可抵40万大军的黄河防线,由此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将 ...

  • 第17课 全国内战的爆发学案
  • 第17课 全面内战的爆发 一.[目标要求] 1.识记与理解 知道"双十协定"内容,记住重庆谈判和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国民党 军队重点进攻的地区以及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重大战役,掌握人民解放军 战略进攻的标志,理解抗战胜利后中共提出的反内战方针的背景和目的.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学 ...

  • 争取光明前途的斗争
  • 争取光明前途的斗争 一.重庆谈判 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在美国支持下,一面加紧准备内战,一面为了转嫁发动内战的责任,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玩弄起"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 2.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为了力争实现和平建国,戳穿 ...

  •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 八年级历史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王艳玲 备课时间:2015年8月26日 课 题: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教学目标: 1.了解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3.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 教学重 ...

  • 人教版八上历史
  •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八上P3):"苟利国家生死以,起因祸福避趋之?" 1.英国走私鸦片的原因: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 2.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导致白银外流,物价上涨:军队战斗力削弱:威胁到清政府统治. 3.林则 ...

  • 刘伯承的用兵之道
  • 刘伯承用兵打仗讲究谋略,人们尊称他为"谋帅".1942年12月,在庆祝刘伯承50诞辰时,新四军代军长陈毅赋诗<祝刘伯承将军50寿辰>,其中有"论兵新孙吴"一句,称道他是当代的孙武.吴起.这句诗也是党内.军内对刘伯承的共识. 以民为本 "综 ...

  • 大别山红色之旅
  • 大别山红色之旅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XX旅行社导游员XX,按照县先教办安排,今天由我为大家作活动讲解.希望在我的陪同下,各位领导既能有所收获,又能有一个轻松愉快的旅程. "五个一"红色之旅先进性教育活动是由县委党员先进性教育办公室主办的一次学教体验活动,"五个一&qu ...

  •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系列钩沉之七]跳出包围圈挺进大别山
  • □记者马国福 1947年8月7日起刘邓大军在鲁西南战役胜利后,不经休整,迅速甩开将要合围的几路国民党军队,分三路向南疾进,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先后跨越陇海铁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重重障碍,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于8月末进入大别山区,完成了一次无后方依托.以长驱直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