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民族小学》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简洁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艺术地再现了西南边疆一所美丽而充满欢乐的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课文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编排本课的意图,是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由于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的过渡时期,而且本课是孩子们放假回来后接触的第一篇课文,篇幅与低年级相比要长一些,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力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个维度来努力并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坪坝”等词语的意思,发现、积累理解词语的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主动探究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难点是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四、教学学法
1、以读为主,成就语文本色。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主,从自由读到指名读,加强读的评价,再齐读,
再指导。
在反复朗读中,引导感悟,激发情感。同时将边读边想、多读多想等读书方法的指导融入其中,加强读的具体指导。
2、教会学生品味重点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抓住文中一些重点词句,如 “安静”、“热闹”这两个词,组织学生从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些句子中体会当时的安静;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校园里为什么这么安静?”,从而懂得这些表现安静的句子的含义。在让学生体会热闹中,通过想象大家除了可以在大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外,还有可能作什么?通过学生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使下课后的热闹与上课时的安静形成强烈的对比。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打造和谐高效课堂。新的课程标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一直是我们学校提倡的课堂教学形式,在本节课中,我会积极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同学们在合作中、竞争中学会质疑,学会合作。
五、教学过程: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指名同学分自然段接读课文。
2、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并介绍。
3、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4、通过读课文,在你的眼中民族小学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受民族小学的美丽,好吗?
(学校一直提倡课前周预习制度,认为预习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式,事实也是这样,经过近两年的培养,这些孩子基本上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自己能够读熟课文,学会用字典去解决不认识的字,同时学会了标出好词语好句子,并能提出自己的问题。那么,课堂上就能够利用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孩子的语感,去与文本对话。因此我将检查预习作为导入新课的方式。)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请同学们再次大声读课文,找出你觉得写得美的段落多读几遍。
(二)把你认为美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好吗?学生进行汇报。
(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我将尊重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让他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三)教师根据汇报带领同学们去认真的精读课文,感悟美丽。
第1自然段:
1.轻声读第1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读后交流。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3.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教师点评后再指名练习。
4.配乐朗读这一段。
(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了边读边想像读书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感悟文本的美丽。)
第2.3自然段:
1.师引入。“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2.3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组内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3.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我力求通过引导学生转换角色,突破本课难点,让学生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4.想象描述。
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画面?
学生想象描述,并朗读有关句子。
第4自然段:
1.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2.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3.抒情齐读这一自然段。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要过程,我力争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去帮助学生,感悟文本实现教学目标,)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朗读擂台赛,小组内,小组间进行评比。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四、小练笔
你在课外喜欢做什么呢?把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小游戏写一写吧!
(课程标准指出,在第二学段应该让孩子“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那怎样才能让孩子不为写作犯愁呢?于永正老师告诉我们,“让孩子将写作当成一件很普通的事就行了。”因此每堂课都给孩子一个小练笔的机会,写作就会变得很普通了。)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图以读为本,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同时积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的民族小学》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简洁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艺术地再现了西南边疆一所美丽而充满欢乐的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课文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编排本课的意图,是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由于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的过渡时期,而且本课是孩子们放假回来后接触的第一篇课文,篇幅与低年级相比要长一些,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力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个维度来努力并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坪坝”等词语的意思,发现、积累理解词语的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主动探究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难点是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四、教学学法
1、以读为主,成就语文本色。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主,从自由读到指名读,加强读的评价,再齐读,
再指导。
在反复朗读中,引导感悟,激发情感。同时将边读边想、多读多想等读书方法的指导融入其中,加强读的具体指导。
2、教会学生品味重点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抓住文中一些重点词句,如 “安静”、“热闹”这两个词,组织学生从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些句子中体会当时的安静;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校园里为什么这么安静?”,从而懂得这些表现安静的句子的含义。在让学生体会热闹中,通过想象大家除了可以在大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外,还有可能作什么?通过学生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使下课后的热闹与上课时的安静形成强烈的对比。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打造和谐高效课堂。新的课程标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一直是我们学校提倡的课堂教学形式,在本节课中,我会积极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同学们在合作中、竞争中学会质疑,学会合作。
五、教学过程: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指名同学分自然段接读课文。
2、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并介绍。
3、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4、通过读课文,在你的眼中民族小学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受民族小学的美丽,好吗?
(学校一直提倡课前周预习制度,认为预习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式,事实也是这样,经过近两年的培养,这些孩子基本上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自己能够读熟课文,学会用字典去解决不认识的字,同时学会了标出好词语好句子,并能提出自己的问题。那么,课堂上就能够利用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孩子的语感,去与文本对话。因此我将检查预习作为导入新课的方式。)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请同学们再次大声读课文,找出你觉得写得美的段落多读几遍。
(二)把你认为美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好吗?学生进行汇报。
(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我将尊重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让他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三)教师根据汇报带领同学们去认真的精读课文,感悟美丽。
第1自然段:
1.轻声读第1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读后交流。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3.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教师点评后再指名练习。
4.配乐朗读这一段。
(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了边读边想像读书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感悟文本的美丽。)
第2.3自然段:
1.师引入。“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2.3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组内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3.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我力求通过引导学生转换角色,突破本课难点,让学生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4.想象描述。
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画面?
学生想象描述,并朗读有关句子。
第4自然段:
1.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2.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3.抒情齐读这一自然段。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要过程,我力争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去帮助学生,感悟文本实现教学目标,)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朗读擂台赛,小组内,小组间进行评比。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四、小练笔
你在课外喜欢做什么呢?把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小游戏写一写吧!
(课程标准指出,在第二学段应该让孩子“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那怎样才能让孩子不为写作犯愁呢?于永正老师告诉我们,“让孩子将写作当成一件很普通的事就行了。”因此每堂课都给孩子一个小练笔的机会,写作就会变得很普通了。)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图以读为本,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同时积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