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拉的灰烬]读后感

《安琪拉的灰烬》向我展示了一个我从未了解过的世界,一个和饥饿做着斗争的家庭,处在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家庭,其中的孩子过着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当我读完了整本书后,我明白了,如果你一天天的饿着肚子,那么什么才是你最需要的,而一些东西(在我们看起来那些是他们所需要的)却是多余的或者是无大用处的。

整本书以第一人称叙述,以迈考特家长子弗兰基的视角讲述自己的童年生活。不得不说,他的童年是悲惨的,作者在书中也写道,当他回首童年的时候,他很奇怪自己竟然能够活下来(既然本书是自传体,我想这个他指代的是谁并不重要)。父亲酗酒成性,每每将家中仅有的钱拿去喝酒,喝的一文不剩;而母亲只能在每周只有几个先令的情况下带着数个孩子维持自己的生存(请注意不是维持生活)。这个家庭先后有三个孩子离去,一个女孩,一对双胞胎。长子弗兰基,他的弟弟马拉奇以及书的中后篇出现的迈克尔三人,带着还在婴儿车里的阿非,四个孩子在爱尔兰经历着悲惨的童年。书的最后,以弗兰基凑够了去美国的旅费,回到美国做为全书的结尾。

应该说,造成这个家庭悲惨的主要原因是弗兰基的父亲。一个每次将自己的失业救济金或者是工资喝光的男人是无法为这个家庭带来生活的希望的。他们可以用这些钱去买吃的,去买任何可以让他们正常活下去所必需的东西,但是这个男人却拿这些钱去喝酒。责任心,对自己家庭的责任心,是这个男人最缺少的东西。看得出来,他爱他的爱尔兰,但是,除了偶尔为孩子们讲讲故事,他并没有表现出对自己孩子的爱,对这个家庭的爱。他种种的行为迫使着安琪拉,几个孩子的母亲,放下自己的一切去想方设法维持孩子们的生存。但是就是这样的父亲却影响着弗兰基,他总记着为他带来有趣故事的父亲,渴望父亲能够为这个家庭寄回钱。这就是孩子善良的本性吧。

几个孩子从来是饿着肚子的,很少有吃饱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几天没吃饭,他想的是什么?不是圣主,不是信仰,也不是其他人同情的眼光,而仅仅是食物。他们可以为食物而偷窃,可以吃掉别人的午餐,一切只是因为他们太饿了。基于这一点,最起码我不会认为这些孩子是坏孩子,他们的偷窃行为是犯罪。一个人生存的权利应该高于其他任何的权利,任何人没有权利以任何理由剥夺一个人生存的权利,并且,仅能在保护自己的生存权利时才能对其他个体的生存权利进行侵犯。这样看来死刑是荒谬的。一个人犯下了滔天大罪,渴望这个人从世界消失的心态是人人都有的,但是出于这种心态而剥夺这个人生存的权利是毫无道理的。很可惜现在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的人连自己所应该拥有的权利是什么都不知道,连应该尊重他人什么权利都不知道,一个社会连生活在其中的个体的最基本权利都不维护(当然,侵犯居多,何谈维护?),仅仅凭借着自己的土鳖心态来判定善恶是非,我不大清楚应该是用无知还是什么其他的词汇来形容我所身处的社会。当然返回来说,很多人都是凭借着自己坚定的信仰度过艰苦的生活的。但是这样的情况不应强加给只有十几岁的,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孩子。

我们是否应该对路边的乞丐施舍?是否应该对在地铁车厢中穿梭乞讨的人行善?我们可以看看书中,弗兰基一家的确受到过很多帮助。很多的家庭给他们提供过免费的午餐,也接受过救济票劵用来换取够数日食用的食材。可是他们的生活是否因此而改善,变得不再受饥饿困扰了?不是的。他们需要这些帮助,但是这些帮助并不是他们最需要的。能够凭借自己的手艺去挣取维持生计的钱,才是改善他们生活最根本的方法。每周都有固定的收入,即使不多,也能使他们长期的免于饥饿。那么好,如果你能供着一个乞丐一辈子,那就去给钱;否则,给他们找一份可做的事情。都不行,那么即使你给钱,你所做的事情也没有任何意义。不要将这个套上慈善的光环,没有彻底救助一个人的行为不能称之为慈善。当然我承认以上的考虑是脱离实际的。实际情况是,中国人多的让你无法想象,多此一举的人也多的无法想象,乞丐估计也能小康。这个和慈善没什么太大的关系,而是路人的可怜和同情,以及政府的无作为。更可笑的是路边乞讨纳入城管的管辖范围,而这个范围中包括“非法的小商贩”,

让我想到中国不仅仅是贫富差距大,而且对贫穷的人也从未停止过压迫。当然还可以扯一句别的,很多有钱人也跑去当乞丐去赚取路人的小费,然后再联想到让小孩抱腿要钱啊什么的,“光怪陆离”这四个字就会跳出来,告诉你中国的社会是最具有研究价值的。

我希望善良的阳光洒满整个世界,希望任何人都能够免于饥饿,能够拥有生存下去的权利和能力。书中描写的那种带有昏暗色彩的世界不要出现在现实的生活中。虽然明知道上面两句话完全是扯淡,但是还是希望着这个世界,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向着好的方向前进。我也清楚,这不是一己之力所能办到的。那么,就在遇到我们第一生理反应是不可理喻的事情的时候,静下来想想对方的处境是什么,试着去理解对方,而无论之后究竟是拥护还是批判。这不是一个政客考虑问题的方式,但应该是一个经受过高等教育,自认为有独立思维的人考虑问题的方式。和谐社会的前提,或者说,和谐的前提,是理解,而我们甚至还没有理解“理解”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安琪拉的灰烬》向我展示了一个我从未了解过的世界,一个和饥饿做着斗争的家庭,处在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家庭,其中的孩子过着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当我读完了整本书后,我明白了,如果你一天天的饿着肚子,那么什么才是你最需要的,而一些东西(在我们看起来那些是他们所需要的)却是多余的或者是无大用处的。

整本书以第一人称叙述,以迈考特家长子弗兰基的视角讲述自己的童年生活。不得不说,他的童年是悲惨的,作者在书中也写道,当他回首童年的时候,他很奇怪自己竟然能够活下来(既然本书是自传体,我想这个他指代的是谁并不重要)。父亲酗酒成性,每每将家中仅有的钱拿去喝酒,喝的一文不剩;而母亲只能在每周只有几个先令的情况下带着数个孩子维持自己的生存(请注意不是维持生活)。这个家庭先后有三个孩子离去,一个女孩,一对双胞胎。长子弗兰基,他的弟弟马拉奇以及书的中后篇出现的迈克尔三人,带着还在婴儿车里的阿非,四个孩子在爱尔兰经历着悲惨的童年。书的最后,以弗兰基凑够了去美国的旅费,回到美国做为全书的结尾。

应该说,造成这个家庭悲惨的主要原因是弗兰基的父亲。一个每次将自己的失业救济金或者是工资喝光的男人是无法为这个家庭带来生活的希望的。他们可以用这些钱去买吃的,去买任何可以让他们正常活下去所必需的东西,但是这个男人却拿这些钱去喝酒。责任心,对自己家庭的责任心,是这个男人最缺少的东西。看得出来,他爱他的爱尔兰,但是,除了偶尔为孩子们讲讲故事,他并没有表现出对自己孩子的爱,对这个家庭的爱。他种种的行为迫使着安琪拉,几个孩子的母亲,放下自己的一切去想方设法维持孩子们的生存。但是就是这样的父亲却影响着弗兰基,他总记着为他带来有趣故事的父亲,渴望父亲能够为这个家庭寄回钱。这就是孩子善良的本性吧。

几个孩子从来是饿着肚子的,很少有吃饱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几天没吃饭,他想的是什么?不是圣主,不是信仰,也不是其他人同情的眼光,而仅仅是食物。他们可以为食物而偷窃,可以吃掉别人的午餐,一切只是因为他们太饿了。基于这一点,最起码我不会认为这些孩子是坏孩子,他们的偷窃行为是犯罪。一个人生存的权利应该高于其他任何的权利,任何人没有权利以任何理由剥夺一个人生存的权利,并且,仅能在保护自己的生存权利时才能对其他个体的生存权利进行侵犯。这样看来死刑是荒谬的。一个人犯下了滔天大罪,渴望这个人从世界消失的心态是人人都有的,但是出于这种心态而剥夺这个人生存的权利是毫无道理的。很可惜现在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的人连自己所应该拥有的权利是什么都不知道,连应该尊重他人什么权利都不知道,一个社会连生活在其中的个体的最基本权利都不维护(当然,侵犯居多,何谈维护?),仅仅凭借着自己的土鳖心态来判定善恶是非,我不大清楚应该是用无知还是什么其他的词汇来形容我所身处的社会。当然返回来说,很多人都是凭借着自己坚定的信仰度过艰苦的生活的。但是这样的情况不应强加给只有十几岁的,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孩子。

我们是否应该对路边的乞丐施舍?是否应该对在地铁车厢中穿梭乞讨的人行善?我们可以看看书中,弗兰基一家的确受到过很多帮助。很多的家庭给他们提供过免费的午餐,也接受过救济票劵用来换取够数日食用的食材。可是他们的生活是否因此而改善,变得不再受饥饿困扰了?不是的。他们需要这些帮助,但是这些帮助并不是他们最需要的。能够凭借自己的手艺去挣取维持生计的钱,才是改善他们生活最根本的方法。每周都有固定的收入,即使不多,也能使他们长期的免于饥饿。那么好,如果你能供着一个乞丐一辈子,那就去给钱;否则,给他们找一份可做的事情。都不行,那么即使你给钱,你所做的事情也没有任何意义。不要将这个套上慈善的光环,没有彻底救助一个人的行为不能称之为慈善。当然我承认以上的考虑是脱离实际的。实际情况是,中国人多的让你无法想象,多此一举的人也多的无法想象,乞丐估计也能小康。这个和慈善没什么太大的关系,而是路人的可怜和同情,以及政府的无作为。更可笑的是路边乞讨纳入城管的管辖范围,而这个范围中包括“非法的小商贩”,

让我想到中国不仅仅是贫富差距大,而且对贫穷的人也从未停止过压迫。当然还可以扯一句别的,很多有钱人也跑去当乞丐去赚取路人的小费,然后再联想到让小孩抱腿要钱啊什么的,“光怪陆离”这四个字就会跳出来,告诉你中国的社会是最具有研究价值的。

我希望善良的阳光洒满整个世界,希望任何人都能够免于饥饿,能够拥有生存下去的权利和能力。书中描写的那种带有昏暗色彩的世界不要出现在现实的生活中。虽然明知道上面两句话完全是扯淡,但是还是希望着这个世界,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向着好的方向前进。我也清楚,这不是一己之力所能办到的。那么,就在遇到我们第一生理反应是不可理喻的事情的时候,静下来想想对方的处境是什么,试着去理解对方,而无论之后究竟是拥护还是批判。这不是一个政客考虑问题的方式,但应该是一个经受过高等教育,自认为有独立思维的人考虑问题的方式。和谐社会的前提,或者说,和谐的前提,是理解,而我们甚至还没有理解“理解”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相关内容

  • 安琪拉的灰烬
  • 读<安琪拉的灰烬>有感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在苦难家庭的,一个自出生之日起就充满艰辛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一个酒鬼父亲,一个不停生孩子的母亲,一群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兄弟姐妹,而且他还不停地失去他们.这基本上就是那个年代爱尔兰贫民窟每一个家庭的缩影. 像主人公说的:比一般的悲惨童年更为不幸的 ...

  • A.李昱坤.[笨女孩安琪儿]读后感
  • <笨女孩安琪儿>读后感 二年级三班 李昱坤 在暑假里我就开始读杨红樱阿姨写的<淘气包马小跳> 这套书,书全套21本,每本都很精彩,其中我最喜爱的是 <笨女孩安琪儿>. 安琪儿是小天使的名字,可名叫安琪儿的女孩却又 丑又笨.她想跟树一样长高,就让马小跳往她身上浇凉水 ...

  • [谁可以这样爱我]读后感600字
  • 迈克尔知道,只有安琪儿自己想清楚了才会回来,她必须主动回来,因此这次他没有去找她,而是安静地等待,这一等就是三年.与此同时,安琪儿也在思念迈克尔,但她以为离开这么久了,迈克尔应该开始建立新的家庭了. 安琪儿开始去教会听道,有一天,她终于在众人前表白她的信仰,那一刻,她想到的是迈克尔,是迈克尔擦亮了火 ...

  • 苔丝读后感
  • 读<苔丝>有感 在我看来苔丝是个悲剧的女孩.她为了家庭而牺牲了自己的个人幸福.当然,这也是个时代的悲剧,在那个可以用钱来换取名号的时代里,苔丝的父亲为了这个几近疯狂.可怜的苔丝却成了家庭复兴的牺牲品.她是个美丽的乡村姑娘,虽然有着贵族血统却依然纯朴.美,不是一种外表,而是内心高雅纯洁的表 ...

  • [瞧那群俏丫头]读后感
  • [<瞧那群俏丫头>读后感] <瞧那群俏丫头>读后感 这是一本非常搞笑的书,是杨红樱写的,那本书里面的人物都很幽默,如果你去看的话也会笑的肚子痛的,我就来给你讲一个吧,比如说,马小跳在那里吃饼干呢,路漫漫说:"你知不知道吃东西不能嚼的这么响,<瞧那群俏丫头> ...

  • 一年级参考书目
  • 一年级参考书目: 绘本系列 1. 莫尼克的无字书(8本) 2. 可爱的鼠小弟(12本) 3. 鳄鱼怕怕牙医怕怕 4. 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 5. 爷爷一定有办法 6. 猜猜我有多爱你 7. 驴小弟变石头 8. 蚯蚓的日记 9. 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 10. 逃家小兔 11. 阿利的红斗篷 12. 小猪唏 ...

  • 新教育推荐书目
  • 一年级参考书目: 绘本系列 1.   莫尼克的无字书(8本) 2.   可爱的鼠小弟(12本) 3.   鳄鱼怕怕牙医怕怕 4.   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 5.   爷爷一定有办法 6.   猜猜我有多爱你 7.   驴小弟变石头 8.   蚯蚓的日记 9.   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 10. 逃家小兔 ...

  • 香港大学推荐80本
  • 1 <一百分妈妈> 马以工 2 <一路走来一路读 > 林达 3 <二胡> 陈若曦 4 <人在欧洲> 龙应台 6 <三十五年的新闻追踪: 一个日本记者眼中的中国> 吉田实著: 王武云.朱新建译 7 <小王子> 圣·修伯理 9 &l ...

  • 小红军观后感
  • 读<倔强的小红军>有感 我读过许许多多关于革命先烈的故事,其中,令我记忆犹新的 就是<倔强的小红军>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很感人,故事主要讲得是:有一天,陈赓在长征的路上感到万分疲惫,掉队了. 他牵着那匹同样疲倦的马,看见了一名小红军,他也掉队了.那小红军也只不过十一二岁, 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