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大国关系:中美中日中俄关系史梳理

热点大国关系:中美中日中俄关系史梳理

P 新130页,热点题大国关系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

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

(2)"门户开放" ,独立侵华。1899年美国提出" 门户开放" 政策,即在承认列强

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 利益均沾" 。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3)扶黎扶蒋,控制中国。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寻找在中国的

代理人。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

(4)"二战" 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人战争。为打败

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后,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

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走向对抗。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

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后在朝鲜两国进行战争.

(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进道路,一波三折。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

美国处于守势。1972年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 当今世界中的中美关系表现:相互谅解,友好合作是主流。但相互之间在一些问题上也摩擦不断 。中美之间: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1)在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得到改善和发展。 (2)中美双方在人权、

(3)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之间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

1. 古代日本:向中国隋唐学习, 进行大化改新, 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2. 近代日本:向欧美学习, 进行了明治维新, 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成为亚洲最强大的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国家. 3.现代日本:二战后, 日本在美国的经济援助下, 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会, 引进外国先进技术, 并且重视培养人才, 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

4. 日本的成功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训示? 要善于学习吸收

世界先进文化, 坚持改革开放, 国家才能强大进来; 要倡导科教兴国战略, 努

力发展教育事业, 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要坚持对外开放, 引进外国先进科技; 发展经济的时候要保持社会的稳定. 近现代中日关系的阶段特征

(1)明治维新--甲午战争(19C6、70N —19C 末)成为侵华主凶、大大加深半殖民地程度

(2)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19C 末-20C20N )与美国争夺,逐渐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

(3) 九一八事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31-45)从局部侵华到全面灭亡中国的侵略。阴谋破产。

(4)二战后--中日建交(1945-72)追随美国呈敌对状态但民间往来不断 (5)中日建交至今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协定,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友好交往是主流,但对待历史问题和边界问题摩擦不断。

(一)古代的中日关系:1.西汉时,中日就有往来,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倭奴

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2.隋时,日本遣使来中国。唐时更加频繁,日本到唐留学的学生,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3.但到明朝时,日本倭寇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抗倭,平息倭寇,他训练的军队称为“戚家军”,戚继光成为民族英雄。

(二) 近代中日关系以日本侵华为主要特征。日本侵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军事上:多次发动侵华战争。1874年日本在美国支持下侵略台湾;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实质上也属于侵略中国的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逐步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侵华战争中,日军对中国南京的军民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

2、政治上:(1)先后同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淞沪停战协定》、《何梅协定》等。(2)支持中国反动实力,扶植在华工具人。先后支持袁世凯、张作霖、段祺瑞等军阀,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支持汪精卫建立伪国民政府,推行“以华制华”政策。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国革命:参与绞杀义和团,破坏辛亥革命,与清政府签署出售武器的合同,鼓动段祺瑞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28年阻止国民政府北伐,制造“济南惨案”。

3、经济上:(1)勒索巨额赔款。1874年勒索白银50万两;《马关条约》清政府赔款日本白银2.3亿两;《辛丑条约》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一起

勒索中国白银4.5亿两。(2)资本输出。《马关条约》取得开设工厂权,大规模资本输出开始。(3)商品输出。一战期间,日本乘机扩大商品输出,成为对华经济掠夺德三个主要国家之一。(4)全面侵华期间掠夺沦陷区。

4、思想文化上:全面侵华期间,日本在沦陷区推行愚民同化政策,企图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反抗意志,实现同化政策。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中日关系现代史上的中日关系经历了两个时期

1、冷战对立时期(1949-1972年)。此时中日关系处于不正常状态,和尼布楚等地。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派兵在雅克萨挫败俄军,经过平等协商,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2.近代,沙俄是掠夺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1)俄国对我国的侵略。

①俄国是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帮凶,1858年强迫清政府签定中俄,取得了通商、原因是中国政府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对日本在华财产采取一律没收的政策。日本则坚持与中国人民为敌的态度,加入美国的对华包围圈,拒不承认新中国。

2、友好和平时期(1972年至今)。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迫使日本重新调整对华政策。随着日美矛盾加剧,日本迫切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采取比较自主的对华政策。因此,田中内阁下决心顺应民意和时代潮流,决定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1972年9月,中日正式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开始了新的木林友好关系,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四) 当今世界中的中日关系表现 :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在经贸方面,中日经济的交往给两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美、中欧、中日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关系的三答板块,日本是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中国是日本第二大出口市场。此外,双方在科技、教育、旅游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合作。中日发展经贸合作有利于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近年来,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活动猖獗(日本右翼势力在中国钓鱼岛问题上,多次制造麻烦,公然向中国人民挑衅,侵犯中国主权。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编写美化侵略战争、宣扬军国主义、宣扬天皇史观、鼓吹国家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历史教科书。),使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受到妨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责任完全在日方。在处理中日关系问题上,我们坚决反对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强烈谴责日本军国主义逆流。我们主张中日两国发展正常的关系,日本应遵循“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方针,深刻反省侵略战争,取信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的理解。日本应遵守防卫政策,遵守和平宪法,走和平发展之路。总之,合则两利,只要双方友好往来,就会促进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与稳定;而对立和战争则带

内河航运等一系列的侵略权益。②由于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远落后于欧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它的扩张方式是凭借其军事力量进行传统的领土扩张。在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改订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割占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③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定,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权益。俄国是“三国干涉还辽”事件的主要策划者,企图霸占中国东三省。 ④1900年,俄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⑤1904---1905年日俄战争,争夺中国东北。⑥武昌起义爆发后,俄国参与帝国主义国家干涉中国革命,后来帮助袁士凯纂夺革命果实。 ⑦1917年沙俄政府被推翻, 退出了侵华行列。

(2)苏俄(苏联)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苏支持中国革命保留既得利益

①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中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始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建立的过程中,苏联和共产国际起了指导和促进作用。 ②20世纪20、30年代,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产生了偏差,在它的直接影响下,中共党内出现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等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损失。 ③抗日战争期间,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物质上和道义上的支持,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是中国能够取得抗战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国背着中国达成协议:维持外蒙古现状,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特权等,这种做法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④解放战争期间,苏联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

3.现代:新中国成立后

(1)建国初期较为友好:①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了外

交关系。②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结成同盟关系。苏联政府还给予中国经济上较大的贷款。③“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助中国156年个大型项目,对建立起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起了骨干作用。在国际外交上也对新中国政府鼎立相助。中

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得到了苏联的援助 扩大会议。会议的原定议题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前提下,总结“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的经验教训,调整指标,继续纠正“左”倾错误。会议过程中,与会同志摆情况、谈意见、边开会、边学习,自由交谈,各抒己见,轻松愉快,生动活泼,没有一点紧张气氛,但会上对如何估计国内形势问题产生了两种意见分歧,一部分同志认为农村食堂、供给制、“共产风”等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应从实际出发,认真总结1958年的经验教训;另一部分同志对于批评实际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很不满,认为是泼冷水,是右倾。(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以来,中苏关系逐步恶化,中苏走向严重对抗。

中苏自1957年起在一些原则问题上开始出现分歧。1958年4月,苏联要求在中国海岸共同建设长波电台坚持苏方出资一定要占多数且持有电台主权归遭拒绝。在1958年台湾海峡危机和1959年的中印边界武装冲突中,前苏联对中国横加指责。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事先不同中国政府商量,单方面决定召回全部在中国的苏联专家1390名,在未得到中国政府答覆的情况下,苏联方面又于7月25日通知中国政府,在一个月内(从7月28日起)把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停止供应中国建设急需的重要设备,两党两国关系彻底破裂。1969年3月2-17日发生珍宝岛事件,中苏两国军队进行了正面冲突。

(3)八十年代末,中苏实现了关系正常化。苏联解体后,中俄保持了正

常关系,并签订了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互信的协定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

后,由于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苏联的对外政策从扩张转向收缩,因此,开始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稳定发展,形成了一种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原则的新型的两国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了贡献。

(4)中俄关系( 1992年至今)

1991.12-1994.8:“互视为友好国家”;1994.9-1996.3:建设性伙伴关系1994年9月两国间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4至今: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6年4月24日至26日,叶利钦总统再次访华,两国元首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2001年两国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年4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提出

这次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采取开门整风的形式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党外人士对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批评、监督,进一步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在整风运动中人们提出的意见,绝大多数是诚恳地。但也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乘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猖狂进攻(提出共产党退出机关学校/公私合营企业/政府)。在当时的环境下,对极少数右派分子的进攻实行坚决反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在涉及重大政治原则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如果不能旗帜鲜明,就会造成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混乱。但由于对当时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把人民内部矛盾当敌我矛盾处理使反右派斗争被某些人严重扩大化了。使阶级斗争扩大化成为以后犯左倾错的根源,错划右派的人受委屈不能发挥建设社会主义的作用,国家蒙受损失。

年7月2日—8月1日,党中央在江西庐山召开了政治局

马泽东认为彭德怀的上书范了右倾错误,八届八中全会上对其进行了批判,会后在全国开展“反右倾”斗争,许多坚持实事求是作风的党员受到错误批判,使党内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中断了纠“左”进程,使错误延续时间更长,给经济建设造成更大危害。

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五、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六、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演变

教育分类: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宗教教育 (一)中国古代教育体系

1、原始社会:古代教育的起源;2、夏代:文字记载显示有了正式的学校;3、商代:有了文物佐证的学校;4、周代: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5、春秋战国:私学大兴;6、汉代:官学分中央地方两类,官学发达;7、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有了新的发展;8、隋唐:学校体系更加完备;9、宋元:加强对地方教育的管理;10、明清:国子监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之沿革:

1. 夏: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校”。特点:重视军事教育 2. 商:学校设置:“庠” 。特点:崇尚鬼神的礼乐教育和军事教育。

3. 西周时期: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是鲜明的。国学(由中央设立):大学、小学;乡学:校、序、庠、塾。一般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入国学,平民子弟只能入乡学。奴隶子女没有入学资格。当时的教学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4. 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官立教育体制因政治原因逐渐衰微,教育职能下放,出现“学在四夷”,文化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士阶层活跃;出现私学教育大家;公室养士制度,官办教育,如稷下学宫。使学校教育开始走上官学、私学并存的二

元化轨道。

5. 秦: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用统一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教育史的惨剧:焚书坑儒

1. 洋务运动时期:(1)引进西式教育,开办新式学堂,改革传统办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如1863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6. 汉:两汉的文教政策:经济—休养生息 思想—清静无为(黄老思想) 政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两汉的学校教育:官学:“太学”、“鸿都门学”;私学:郡国学、校、庠、序;封建教育体系正式形成:太学:汉武帝建立太学,设五经博士讲学为教官。这是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鸿都门学:是汉灵帝于光和元年设立的一所专科性质的学校,因设在都城的鸿都门下,故称不管官学还是私学毕业,毕业考试后分等充任吏职。自汉代起,中国便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教育-实习-选举-考试”的人才培养选拔制度。

7. 魏晋南北朝:京师设立四学:儒学、史学、玄学、文学,史称“四学制”打破了儒学一统教育的状况,这对后世专科学校的设立及分科教学制度的发展具有开创意义

8. 隋唐:的教育十分繁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学制体系。

①官方在京师办有国子学、太学,在地方办有州学、县学等,学生主要学习儒家经典。②专科学校开始建立,如律学、书学、算学等。③除官学外,私人聚徒讲学也很兴盛。

9. 两宋:①由于印刷术的普及等原因,宋代教育超过前代,学校制度更加完备,王安石变法时曾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②私人讲学的书院(相当于今天的私立大学)在北宋时兴起,南宋时大盛。“宋初四大书院”:石鼓、岳麓、嵩山、白鹿洞、睢阳

等书院。北宋后期,转向官学,范仲淹、王安石大力兴学,书院教育冷落下来;南宋,官学腐败,州县学校有名无实。南宋四大书院:岳麓、白鹿洞、丽泽、象山

10. 明清:教育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学校体制已相当完备,中央有国子监及宗学(贵族学校),地方各级学校也很齐全。体现出强烈的君主专制色彩,适应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明中期以来,书院较兴盛。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书院逐渐成为官办学校。

明清两代的蒙学(也称乡校、村学、小学)是对儿童和少年进行识字和学习初等知识的教育。私塾是蒙学的一种形式。蒙学教材多是字书,最著名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流传广泛,影响很大。研读五经,学做“八股”,为科举准备 (二)中国进代教育体系

化;(2)首派学生出国留学,开创了我国近代官派留学的先例,促进了新式人才的培养,便利了中西文化与教育的交流(3)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增设天文算学,第一次把“西学”与“中学”同考,冲击了科举取仕的惟一性,动摇了传统教育的思想观念。(4)改变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 2. 维新运动时期:(1)开书院,创办新式学堂(万木、时务),进行鼓吹教育革新思想和培养维新人才的活动,1898年,京师大学堂:第一所完备的高等学府(2)教学内容西学为主,宣传维新思想,积极与守旧派论战,提出“废八股,倡西学”的思想。(3)变革旧教育制度。1898年颁布的变法诏书中提出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提倡西学,改书院为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选派留学生 3. 清末教育改革:(1)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学制和进行教育行政机关的变革。1902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半殖半封教育制度的形成;(3)1905年废除科举制(4)推广新式学堂和鼓励出洋留学。(5)1904年又修订且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4. 民国时期教育与教育家:(1)完善学制,摆脱封建教育制度,承认女童受教育权利(2)教育家及主张:A. 蔡元培:全面教育;B. 陶行知: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和生活教育理论

5. 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1)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等,培养党政军干部(2)十分重视初等教育,努力发展小学教育(3)著名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

(三)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建国初期:A. 目的:B. 措施

(2)全面建设时期:A. 新的发展:半工半读和职业教育的发展B. 受“左”的影响:以劳动代学习,盲目发展各级各类学校

(3)文革时期:A. 教育战线陷入瘫痪B. 四人帮炮制《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C. 批判“智育第一”为名,宣扬“读书无用”

(4)新时期:A. 推翻两个估计B. 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时间; 内容 C. 确定教育方针,改革教育方针D. 主要表现

热点大国关系:中美中日中俄关系史梳理

P 新130页,热点题大国关系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

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

(2)"门户开放" ,独立侵华。1899年美国提出" 门户开放" 政策,即在承认列强

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 利益均沾" 。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3)扶黎扶蒋,控制中国。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寻找在中国的

代理人。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

(4)"二战" 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人战争。为打败

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后,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

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走向对抗。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

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后在朝鲜两国进行战争.

(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进道路,一波三折。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

美国处于守势。1972年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 当今世界中的中美关系表现:相互谅解,友好合作是主流。但相互之间在一些问题上也摩擦不断 。中美之间: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1)在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得到改善和发展。 (2)中美双方在人权、

(3)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之间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

1. 古代日本:向中国隋唐学习, 进行大化改新, 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2. 近代日本:向欧美学习, 进行了明治维新, 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成为亚洲最强大的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国家. 3.现代日本:二战后, 日本在美国的经济援助下, 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会, 引进外国先进技术, 并且重视培养人才, 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

4. 日本的成功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训示? 要善于学习吸收

世界先进文化, 坚持改革开放, 国家才能强大进来; 要倡导科教兴国战略, 努

力发展教育事业, 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要坚持对外开放, 引进外国先进科技; 发展经济的时候要保持社会的稳定. 近现代中日关系的阶段特征

(1)明治维新--甲午战争(19C6、70N —19C 末)成为侵华主凶、大大加深半殖民地程度

(2)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19C 末-20C20N )与美国争夺,逐渐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

(3) 九一八事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31-45)从局部侵华到全面灭亡中国的侵略。阴谋破产。

(4)二战后--中日建交(1945-72)追随美国呈敌对状态但民间往来不断 (5)中日建交至今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协定,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友好交往是主流,但对待历史问题和边界问题摩擦不断。

(一)古代的中日关系:1.西汉时,中日就有往来,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倭奴

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2.隋时,日本遣使来中国。唐时更加频繁,日本到唐留学的学生,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3.但到明朝时,日本倭寇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抗倭,平息倭寇,他训练的军队称为“戚家军”,戚继光成为民族英雄。

(二) 近代中日关系以日本侵华为主要特征。日本侵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军事上:多次发动侵华战争。1874年日本在美国支持下侵略台湾;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实质上也属于侵略中国的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逐步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侵华战争中,日军对中国南京的军民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

2、政治上:(1)先后同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淞沪停战协定》、《何梅协定》等。(2)支持中国反动实力,扶植在华工具人。先后支持袁世凯、张作霖、段祺瑞等军阀,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支持汪精卫建立伪国民政府,推行“以华制华”政策。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国革命:参与绞杀义和团,破坏辛亥革命,与清政府签署出售武器的合同,鼓动段祺瑞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28年阻止国民政府北伐,制造“济南惨案”。

3、经济上:(1)勒索巨额赔款。1874年勒索白银50万两;《马关条约》清政府赔款日本白银2.3亿两;《辛丑条约》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一起

勒索中国白银4.5亿两。(2)资本输出。《马关条约》取得开设工厂权,大规模资本输出开始。(3)商品输出。一战期间,日本乘机扩大商品输出,成为对华经济掠夺德三个主要国家之一。(4)全面侵华期间掠夺沦陷区。

4、思想文化上:全面侵华期间,日本在沦陷区推行愚民同化政策,企图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反抗意志,实现同化政策。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中日关系现代史上的中日关系经历了两个时期

1、冷战对立时期(1949-1972年)。此时中日关系处于不正常状态,和尼布楚等地。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派兵在雅克萨挫败俄军,经过平等协商,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2.近代,沙俄是掠夺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1)俄国对我国的侵略。

①俄国是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帮凶,1858年强迫清政府签定中俄,取得了通商、原因是中国政府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对日本在华财产采取一律没收的政策。日本则坚持与中国人民为敌的态度,加入美国的对华包围圈,拒不承认新中国。

2、友好和平时期(1972年至今)。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迫使日本重新调整对华政策。随着日美矛盾加剧,日本迫切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采取比较自主的对华政策。因此,田中内阁下决心顺应民意和时代潮流,决定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1972年9月,中日正式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开始了新的木林友好关系,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四) 当今世界中的中日关系表现 :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在经贸方面,中日经济的交往给两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美、中欧、中日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关系的三答板块,日本是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中国是日本第二大出口市场。此外,双方在科技、教育、旅游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合作。中日发展经贸合作有利于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近年来,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活动猖獗(日本右翼势力在中国钓鱼岛问题上,多次制造麻烦,公然向中国人民挑衅,侵犯中国主权。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编写美化侵略战争、宣扬军国主义、宣扬天皇史观、鼓吹国家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历史教科书。),使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受到妨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责任完全在日方。在处理中日关系问题上,我们坚决反对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强烈谴责日本军国主义逆流。我们主张中日两国发展正常的关系,日本应遵循“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方针,深刻反省侵略战争,取信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的理解。日本应遵守防卫政策,遵守和平宪法,走和平发展之路。总之,合则两利,只要双方友好往来,就会促进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与稳定;而对立和战争则带

内河航运等一系列的侵略权益。②由于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远落后于欧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它的扩张方式是凭借其军事力量进行传统的领土扩张。在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改订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割占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③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定,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权益。俄国是“三国干涉还辽”事件的主要策划者,企图霸占中国东三省。 ④1900年,俄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⑤1904---1905年日俄战争,争夺中国东北。⑥武昌起义爆发后,俄国参与帝国主义国家干涉中国革命,后来帮助袁士凯纂夺革命果实。 ⑦1917年沙俄政府被推翻, 退出了侵华行列。

(2)苏俄(苏联)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苏支持中国革命保留既得利益

①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中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始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建立的过程中,苏联和共产国际起了指导和促进作用。 ②20世纪20、30年代,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产生了偏差,在它的直接影响下,中共党内出现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等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损失。 ③抗日战争期间,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物质上和道义上的支持,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是中国能够取得抗战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国背着中国达成协议:维持外蒙古现状,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特权等,这种做法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④解放战争期间,苏联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

3.现代:新中国成立后

(1)建国初期较为友好:①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了外

交关系。②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结成同盟关系。苏联政府还给予中国经济上较大的贷款。③“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助中国156年个大型项目,对建立起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起了骨干作用。在国际外交上也对新中国政府鼎立相助。中

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得到了苏联的援助 扩大会议。会议的原定议题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前提下,总结“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的经验教训,调整指标,继续纠正“左”倾错误。会议过程中,与会同志摆情况、谈意见、边开会、边学习,自由交谈,各抒己见,轻松愉快,生动活泼,没有一点紧张气氛,但会上对如何估计国内形势问题产生了两种意见分歧,一部分同志认为农村食堂、供给制、“共产风”等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应从实际出发,认真总结1958年的经验教训;另一部分同志对于批评实际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很不满,认为是泼冷水,是右倾。(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以来,中苏关系逐步恶化,中苏走向严重对抗。

中苏自1957年起在一些原则问题上开始出现分歧。1958年4月,苏联要求在中国海岸共同建设长波电台坚持苏方出资一定要占多数且持有电台主权归遭拒绝。在1958年台湾海峡危机和1959年的中印边界武装冲突中,前苏联对中国横加指责。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事先不同中国政府商量,单方面决定召回全部在中国的苏联专家1390名,在未得到中国政府答覆的情况下,苏联方面又于7月25日通知中国政府,在一个月内(从7月28日起)把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停止供应中国建设急需的重要设备,两党两国关系彻底破裂。1969年3月2-17日发生珍宝岛事件,中苏两国军队进行了正面冲突。

(3)八十年代末,中苏实现了关系正常化。苏联解体后,中俄保持了正

常关系,并签订了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互信的协定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

后,由于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苏联的对外政策从扩张转向收缩,因此,开始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稳定发展,形成了一种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原则的新型的两国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了贡献。

(4)中俄关系( 1992年至今)

1991.12-1994.8:“互视为友好国家”;1994.9-1996.3:建设性伙伴关系1994年9月两国间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4至今: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6年4月24日至26日,叶利钦总统再次访华,两国元首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2001年两国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年4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提出

这次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采取开门整风的形式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党外人士对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批评、监督,进一步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在整风运动中人们提出的意见,绝大多数是诚恳地。但也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乘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猖狂进攻(提出共产党退出机关学校/公私合营企业/政府)。在当时的环境下,对极少数右派分子的进攻实行坚决反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在涉及重大政治原则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如果不能旗帜鲜明,就会造成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混乱。但由于对当时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把人民内部矛盾当敌我矛盾处理使反右派斗争被某些人严重扩大化了。使阶级斗争扩大化成为以后犯左倾错的根源,错划右派的人受委屈不能发挥建设社会主义的作用,国家蒙受损失。

年7月2日—8月1日,党中央在江西庐山召开了政治局

马泽东认为彭德怀的上书范了右倾错误,八届八中全会上对其进行了批判,会后在全国开展“反右倾”斗争,许多坚持实事求是作风的党员受到错误批判,使党内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中断了纠“左”进程,使错误延续时间更长,给经济建设造成更大危害。

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五、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六、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演变

教育分类: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宗教教育 (一)中国古代教育体系

1、原始社会:古代教育的起源;2、夏代:文字记载显示有了正式的学校;3、商代:有了文物佐证的学校;4、周代: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5、春秋战国:私学大兴;6、汉代:官学分中央地方两类,官学发达;7、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有了新的发展;8、隋唐:学校体系更加完备;9、宋元:加强对地方教育的管理;10、明清:国子监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之沿革:

1. 夏: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校”。特点:重视军事教育 2. 商:学校设置:“庠” 。特点:崇尚鬼神的礼乐教育和军事教育。

3. 西周时期: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是鲜明的。国学(由中央设立):大学、小学;乡学:校、序、庠、塾。一般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入国学,平民子弟只能入乡学。奴隶子女没有入学资格。当时的教学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4. 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官立教育体制因政治原因逐渐衰微,教育职能下放,出现“学在四夷”,文化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士阶层活跃;出现私学教育大家;公室养士制度,官办教育,如稷下学宫。使学校教育开始走上官学、私学并存的二

元化轨道。

5. 秦: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用统一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教育史的惨剧:焚书坑儒

1. 洋务运动时期:(1)引进西式教育,开办新式学堂,改革传统办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如1863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6. 汉:两汉的文教政策:经济—休养生息 思想—清静无为(黄老思想) 政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两汉的学校教育:官学:“太学”、“鸿都门学”;私学:郡国学、校、庠、序;封建教育体系正式形成:太学:汉武帝建立太学,设五经博士讲学为教官。这是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鸿都门学:是汉灵帝于光和元年设立的一所专科性质的学校,因设在都城的鸿都门下,故称不管官学还是私学毕业,毕业考试后分等充任吏职。自汉代起,中国便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教育-实习-选举-考试”的人才培养选拔制度。

7. 魏晋南北朝:京师设立四学:儒学、史学、玄学、文学,史称“四学制”打破了儒学一统教育的状况,这对后世专科学校的设立及分科教学制度的发展具有开创意义

8. 隋唐:的教育十分繁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学制体系。

①官方在京师办有国子学、太学,在地方办有州学、县学等,学生主要学习儒家经典。②专科学校开始建立,如律学、书学、算学等。③除官学外,私人聚徒讲学也很兴盛。

9. 两宋:①由于印刷术的普及等原因,宋代教育超过前代,学校制度更加完备,王安石变法时曾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②私人讲学的书院(相当于今天的私立大学)在北宋时兴起,南宋时大盛。“宋初四大书院”:石鼓、岳麓、嵩山、白鹿洞、睢阳

等书院。北宋后期,转向官学,范仲淹、王安石大力兴学,书院教育冷落下来;南宋,官学腐败,州县学校有名无实。南宋四大书院:岳麓、白鹿洞、丽泽、象山

10. 明清:教育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学校体制已相当完备,中央有国子监及宗学(贵族学校),地方各级学校也很齐全。体现出强烈的君主专制色彩,适应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明中期以来,书院较兴盛。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书院逐渐成为官办学校。

明清两代的蒙学(也称乡校、村学、小学)是对儿童和少年进行识字和学习初等知识的教育。私塾是蒙学的一种形式。蒙学教材多是字书,最著名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流传广泛,影响很大。研读五经,学做“八股”,为科举准备 (二)中国进代教育体系

化;(2)首派学生出国留学,开创了我国近代官派留学的先例,促进了新式人才的培养,便利了中西文化与教育的交流(3)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增设天文算学,第一次把“西学”与“中学”同考,冲击了科举取仕的惟一性,动摇了传统教育的思想观念。(4)改变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 2. 维新运动时期:(1)开书院,创办新式学堂(万木、时务),进行鼓吹教育革新思想和培养维新人才的活动,1898年,京师大学堂:第一所完备的高等学府(2)教学内容西学为主,宣传维新思想,积极与守旧派论战,提出“废八股,倡西学”的思想。(3)变革旧教育制度。1898年颁布的变法诏书中提出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提倡西学,改书院为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选派留学生 3. 清末教育改革:(1)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学制和进行教育行政机关的变革。1902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半殖半封教育制度的形成;(3)1905年废除科举制(4)推广新式学堂和鼓励出洋留学。(5)1904年又修订且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4. 民国时期教育与教育家:(1)完善学制,摆脱封建教育制度,承认女童受教育权利(2)教育家及主张:A. 蔡元培:全面教育;B. 陶行知: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和生活教育理论

5. 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1)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等,培养党政军干部(2)十分重视初等教育,努力发展小学教育(3)著名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

(三)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建国初期:A. 目的:B. 措施

(2)全面建设时期:A. 新的发展:半工半读和职业教育的发展B. 受“左”的影响:以劳动代学习,盲目发展各级各类学校

(3)文革时期:A. 教育战线陷入瘫痪B. 四人帮炮制《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C. 批判“智育第一”为名,宣扬“读书无用”

(4)新时期:A. 推翻两个估计B. 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时间; 内容 C. 确定教育方针,改革教育方针D. 主要表现


相关内容

  • 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 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摘要:当今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世界上主要战备力量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以金砖国家为首的一批新型大国在崛起,但西亚.北非地区依然呈现紧张.动荡的态势.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展开了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创新性的外交战略布局,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争取和平 ...

  • 1996年国际形势特点及趋势
  • 作者:石实 现代国际关系 1997年02期 1996年是冷战结束后的第六个年头.冷战结束冲击下的世界范围大震荡基本结束,缓和大势有所增强:国际形势继续在各国求治.图存.谋变和加紧备战21世纪的大框架下相对平稳地演进.发展,但也出现了许多令世人关注的新变化.新趋向:"一超"强权政治 ...

  • 中国周边环境与安全论文
  • 一. 我国周边概况及其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我国地处亚洲东方陆地边界线总长22万余公里海岸线总长18万公里.我国陆地与15个国家相接壤与8个国家的大陆架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相连接还与美国等许多国家隔海洋相望.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型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型大国陆地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面积300余万平 ...

  • 大国光环何足道哉
  • "世事如棋局局新".2010年起,国际社会要求中国善尽"大国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对此中国学者也开始作出回应. 勿慕虚名而受实祸 实际上,国际社会的这种呼声以及中国学者的相关探讨,对于崛起征途中的成败利钝,并无真正意义.与此相反,国际社会要求中国善尽" ...

  • 大国关系之变:主轴.态势.基准
  • 新世纪头十年国际社会之变 编者按: 新世纪头十年,整个国际社会经历了激荡变革.新年伊始,回顾总结过去十年的国际社会变化颇具意义.本刊特约请相关专家就21世纪头十年大国关系.安全局势.政治思潮的变化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大国关系是导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重大因素,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进入21世纪的这十 ...

  • 2013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归纳与整理 (3)
  • 2013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归纳与整理 历史热点问题通常包括短效热点.周年次周年热点和长效热点.新课程高考历史命题常用周年或次周年范围的社会热点问题为载体,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载体在课外或题外,旨趣在书本之内,考查运用教材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 以2012年全国新课程卷为例,涉及刺 ...

  • 专题6对外开放闭关锁国
  • 专题六 对外开放 闭关锁国 中国人民素以友好交往.和平共处著称于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条件,是对外开放的保障.近代中国的落后与闭关政策,导致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主题一 古代中国由 ...

  • 汤森路透[2015研究前沿]全球首发,中国领跑化学领域!
  •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2015研究前沿>报告继承了<2014研究前沿>的分析方法,从近五年文献聚类分析形成的10839个研究前沿中鉴别出100个热点前沿,并遴选出最近两年发展迅速的49个新兴前沿,分析其国家和机构布局,进而展示当 ...

  • 2012最新形势与政策论文--简析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 简析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内容摘要:近期中国周边多个方向频繁出现异常情况,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增加新的变数,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究其原因,既有不利因素也有有利因素.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周边的整体安全环境可谓喜忧参半,总体上呈现"北稳"."西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