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思考

对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思考

作者:尹汉宁《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2日 07版)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我们不仅要从多视角认识和把握,还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增强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五大发展理念属于战略思维、哲学思维,具有前瞻性、整体性、统领性

思维以感性为基础,又超越感性。科学的思维活动是指运用正确方法对感知进行加工的过程。思维活动的结果往往是建立或修正概念,形成或创新理念。思维既有技术层面的,又有伦理层面的;既有逻辑层面的,又有哲学层面的;既有战术层面的,又有战略层面的。不同层面的思维产生不同视角的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发展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和战略举措。其中,“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属于技术层面的思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属于逻辑或设计层面的思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属于战略思维、哲学思维,具有前瞻性、整体性、统领性。

理念一经确立,会较长时间地影响人的行为、行动。有人可能会担心,哲学层面的思维离实际比较远,容易流于一般号召,似乎不解决实际问题。其实这种担心没有必要。一个理念真正建立起来了,并且深入人心,是完全可以引领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历史上不乏哲学思维联系实际的案例。例如,希腊古代哲学家泰勒斯因仰望星空而掉进土坑,遭到女仆的讥讽,认为哲学不解决实际问题。后来,泰勒斯利用橄榄油收成丰歉对价格的不同影响,收购雅典城的榨油设备而赚钱,对女仆的讥讽给予了有力的反驳。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谋篇布局,在每个理念的统辖下,有着明确的发展目标、路径和举措。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并作出了进一步具体的政策设计和项目支撑。

五大发展理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改革和政策主张,体现了自信和勇气

为什么中央强调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常态?这需要从发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来观察。 改革开放以来的较长一段时间,我国国内经济带有“短缺经济”的特征,世界经济也处于增长的黄金期,只要形成生产能力,经济就能增长。由此,各方面产能井喷式扩充。同时,前几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刺激经济的措施又使一些产能有所扩大。但近年来,资源承载压力加大,物质成本上升,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营商成本也在增加。这些因素不断累积,出现了企业开工不足、亏损面扩大,职工收入受影响,财政收入增速回落等问题。由于实体经济生产能力饱和,资金在逐利原则驱使下,向房地产和金融衍生领域转移,不仅造成了经济结构失衡,而且容易产生系统性风险隐患。在此背景下,如果仍然按照传统思维“注水”,势必加剧失衡、进一步累积风险。我们亟须新的发展理念引领,痛下决心转变发展方式,闯这个关、过这道坎。

当今时代,哪个国家拥有更多的跨国公司研发环节,哪个国家就拥有经济的主动权和竞争优势;哪个国家和地区具备了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的营商和创业环境,哪个国家和地区便能成长和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自贸区的做法“可复制”“可推广”;我国不断完善“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体制,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等等,不仅体现了对投资贸易便利化的积极开明态度,而且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西方国家往往在经济低迷时,对市场的干预就会加大,保守主义就抬头;往往在经济活跃的时候,对市场的依赖就会增加,自由主义就被推崇。与此不同,中国在增速放缓和国际贸易保守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强调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可见,五大发展理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改革和政策主张,体现了自信和勇气,也展示了一种超越,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回应了一系列重大问题,体现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

目标导向,要解决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问题导向,要解决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我们需要从支撑发展的内在动因和解决发展的突出问题的需要入手加深理解。

发展,说到底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当前,我们党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宏伟目标在激励着我们、牵引着我们,这就是目标导向。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面对新的情况、新的战略任务,我们要从单纯的“速度情结”中走出来,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以新的理念引领发展,促使发展方式有实质性转变。

五大发展理念的创新也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回应了一系列重大问题。比如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经济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不仅中等收入有陷阱,高收入、低收入都有陷阱。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我们现在正处在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过渡的关键时期,警惕“中等收入陷阱”不仅是现实的,而且是必要的。比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问题。从工业革命算起,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环境觉醒,用了200年时间。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就业和财政保障压力大,需要加快发展,但仍以担当和勇气,下决心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比如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好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突出矛盾问题。在扩大有效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高水平的供需平衡跃升。这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需要将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需要经济与社会的联动。比如社会政策如何守住民生底线的问题。我们既要面临经济高速扩张背景下收入和福利刚性的问题,又要面对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性改革带来的下岗失业、收入降低等阵痛问题,必须坚持和落实守“底线”、保“基本”。这些举措都是以五大发展理念回应现实问题。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新理念、新思想。

一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确立新的发展理念,有利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有利于创新发展思路、推动改革,有利于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源,这些都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是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取向。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

三是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治理优势,有利于通过开放和互利共赢实现和平发展。

四是注重公共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五大发展理念是发展方向的引领,体现了发展的原则要求和价值取向,是对公共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追求。

五是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有机结合。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制定五年发展规划,以五大发展理念对发展予以引领,是党和政府在尊重市场规律前提下的主动作为。

五大发展理念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发展新理论

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承性,还是从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的样本意义来看,中国都最有条件产生具有世界影响的发展新理论。五大发展理念,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发展新理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当前的经济工作部署都注重发挥五大发展理念的统辖引领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去产能、去库存、去扛杆、降成本、补短板,着眼于解决突出问题。这样的理念思路和决策体系,在中国过去的调整、改革和宏观调控中没有过,也绝不是对西方经济学中需求学派或供给学派政策主张的简单照搬。中国在发展实践中形成的规律性认识,是最具有样本意义、最鲜活的发展理论。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对时代特点和新的国际环境的科学判断与把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内涵的不断丰富。

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适应新阶段、应对新挑战、引领新常态的重要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我们要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推动新的发展实践,促进发展理论的创新。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对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思考

作者:尹汉宁《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2日 07版)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我们不仅要从多视角认识和把握,还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增强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五大发展理念属于战略思维、哲学思维,具有前瞻性、整体性、统领性

思维以感性为基础,又超越感性。科学的思维活动是指运用正确方法对感知进行加工的过程。思维活动的结果往往是建立或修正概念,形成或创新理念。思维既有技术层面的,又有伦理层面的;既有逻辑层面的,又有哲学层面的;既有战术层面的,又有战略层面的。不同层面的思维产生不同视角的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发展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和战略举措。其中,“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属于技术层面的思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属于逻辑或设计层面的思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属于战略思维、哲学思维,具有前瞻性、整体性、统领性。

理念一经确立,会较长时间地影响人的行为、行动。有人可能会担心,哲学层面的思维离实际比较远,容易流于一般号召,似乎不解决实际问题。其实这种担心没有必要。一个理念真正建立起来了,并且深入人心,是完全可以引领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历史上不乏哲学思维联系实际的案例。例如,希腊古代哲学家泰勒斯因仰望星空而掉进土坑,遭到女仆的讥讽,认为哲学不解决实际问题。后来,泰勒斯利用橄榄油收成丰歉对价格的不同影响,收购雅典城的榨油设备而赚钱,对女仆的讥讽给予了有力的反驳。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谋篇布局,在每个理念的统辖下,有着明确的发展目标、路径和举措。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并作出了进一步具体的政策设计和项目支撑。

五大发展理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改革和政策主张,体现了自信和勇气

为什么中央强调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常态?这需要从发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来观察。 改革开放以来的较长一段时间,我国国内经济带有“短缺经济”的特征,世界经济也处于增长的黄金期,只要形成生产能力,经济就能增长。由此,各方面产能井喷式扩充。同时,前几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刺激经济的措施又使一些产能有所扩大。但近年来,资源承载压力加大,物质成本上升,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营商成本也在增加。这些因素不断累积,出现了企业开工不足、亏损面扩大,职工收入受影响,财政收入增速回落等问题。由于实体经济生产能力饱和,资金在逐利原则驱使下,向房地产和金融衍生领域转移,不仅造成了经济结构失衡,而且容易产生系统性风险隐患。在此背景下,如果仍然按照传统思维“注水”,势必加剧失衡、进一步累积风险。我们亟须新的发展理念引领,痛下决心转变发展方式,闯这个关、过这道坎。

当今时代,哪个国家拥有更多的跨国公司研发环节,哪个国家就拥有经济的主动权和竞争优势;哪个国家和地区具备了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的营商和创业环境,哪个国家和地区便能成长和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自贸区的做法“可复制”“可推广”;我国不断完善“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体制,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等等,不仅体现了对投资贸易便利化的积极开明态度,而且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西方国家往往在经济低迷时,对市场的干预就会加大,保守主义就抬头;往往在经济活跃的时候,对市场的依赖就会增加,自由主义就被推崇。与此不同,中国在增速放缓和国际贸易保守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强调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可见,五大发展理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改革和政策主张,体现了自信和勇气,也展示了一种超越,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回应了一系列重大问题,体现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

目标导向,要解决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问题导向,要解决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我们需要从支撑发展的内在动因和解决发展的突出问题的需要入手加深理解。

发展,说到底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当前,我们党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宏伟目标在激励着我们、牵引着我们,这就是目标导向。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面对新的情况、新的战略任务,我们要从单纯的“速度情结”中走出来,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以新的理念引领发展,促使发展方式有实质性转变。

五大发展理念的创新也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回应了一系列重大问题。比如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经济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不仅中等收入有陷阱,高收入、低收入都有陷阱。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我们现在正处在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过渡的关键时期,警惕“中等收入陷阱”不仅是现实的,而且是必要的。比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问题。从工业革命算起,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环境觉醒,用了200年时间。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就业和财政保障压力大,需要加快发展,但仍以担当和勇气,下决心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比如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好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突出矛盾问题。在扩大有效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高水平的供需平衡跃升。这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需要将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需要经济与社会的联动。比如社会政策如何守住民生底线的问题。我们既要面临经济高速扩张背景下收入和福利刚性的问题,又要面对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性改革带来的下岗失业、收入降低等阵痛问题,必须坚持和落实守“底线”、保“基本”。这些举措都是以五大发展理念回应现实问题。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新理念、新思想。

一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确立新的发展理念,有利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有利于创新发展思路、推动改革,有利于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源,这些都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是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取向。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

三是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治理优势,有利于通过开放和互利共赢实现和平发展。

四是注重公共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五大发展理念是发展方向的引领,体现了发展的原则要求和价值取向,是对公共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追求。

五是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有机结合。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制定五年发展规划,以五大发展理念对发展予以引领,是党和政府在尊重市场规律前提下的主动作为。

五大发展理念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发展新理论

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承性,还是从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的样本意义来看,中国都最有条件产生具有世界影响的发展新理论。五大发展理念,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发展新理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当前的经济工作部署都注重发挥五大发展理念的统辖引领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去产能、去库存、去扛杆、降成本、补短板,着眼于解决突出问题。这样的理念思路和决策体系,在中国过去的调整、改革和宏观调控中没有过,也绝不是对西方经济学中需求学派或供给学派政策主张的简单照搬。中国在发展实践中形成的规律性认识,是最具有样本意义、最鲜活的发展理论。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对时代特点和新的国际环境的科学判断与把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内涵的不断丰富。

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适应新阶段、应对新挑战、引领新常态的重要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我们要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推动新的发展实践,促进发展理论的创新。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相关内容

  • 深刻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逻辑关系
  • 2017年04月27日 18:05:55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汤志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统一整 ...

  • 以五大发展理念指导新常态下的发展实践
  • 决策观察 DOI:10.16324/j.cnki.jcts.2016.05.023 以五大发展理念指导新常态下的发展实践 ◎文/王丰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总钥匙".而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根本的理论内核和以长远的宏观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 ...

  • "五大发展理念"下的图书馆发展动力研究��
  •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图书馆:发展动力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提出我国图书馆应将"五大发展理念"牢固植根于未来的发展中,这不仅能为图书馆事业提供更强劲的发展动力,而且可以推动图书馆实现服务结构调整.服务效益提升和转型升级发展. 中图分类号: ...

  • 独家评论 丨 如何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 导读: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列宁同志曾经讲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技术领先先一步,理念领先步步 ...

  • 铁路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的思考
  • 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考 一.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我们为什么首先提出这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必须要对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有个系统的认识,这样我们在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才能做到科学管理,实事求是,同时在整个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1. 关于铁路运输三大系统 ...

  • 五大发展理念相关论文
  • 五大发展理念阐释 创新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培育发展新 ...

  • (2稿)五大发展理念
  • "五大发展理念"引航 擦亮迎江检察新名片 --关于新常态下如何抓好基层院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层院是检察工作的基础和主体,处于检察机关组织体系的基础层,处在执法办案的第一线,是贯彻检验上级部署的"终端".新常态下,中央高瞻远瞩设计了顶层建筑,以"创新. ...

  • 讲看齐见行动我们怎么办心得体会范文
  • 开展"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抓手,是持续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举措.下面是小编为你提供的讲看齐见行动我们怎么办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 讲看齐见行动我们怎么办心得体会范文一 "讲看齐"不是抽 ...

  • 两学一做感悟
  • 学习"两学一做"的感受 2016年1月15日,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提出:广大党员要深入学习党章党规,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自觉用党章和党规党纪规范自己的言行,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自此开始,我们每位党员都要自觉行动起来,积极投身"两学一做"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