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西域历史文化的山水畅想

  西风万里思无涯,  乐与胡杨吐芳华:  遥望蜃楼真景色,  孤烟大漠是刘家。  以上四句小诗,是我在拿到新疆山水画家、散文作家刘新贵先生画册之后的瞬间感悟,其中隐含有他绘画作品的题款,更有对刘新贵先生精神趋向和价值追求的凝练与概括。纵观刘新贵先生的人生与艺术道路,西域给予他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生命感悟,也给予他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他纵情于山水之间的大美大爱,并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生命境界,表达着对这片山水人情的拳拳挚爱。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四大文化体系惟一汇流的地方就是中国的新疆。”在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出丝绸之路后,这种交汇便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度融合与交流。据有史可查的资料记载,西域绘画流入中土自秦代开始,至唐代的佛像画与道释画,则让西域绘画技术在中土的传播达到鼎盛,西域曹国的曹仲达是与“百代画圣”吴道子齐名的肖像画家,进入西安后被选入宫廷。之后的西域画家代代相传,我们不得不提的却是宋末元初的高克恭。高克恭是宋末元初绘画风格转变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山水画初学二米,后学董源、李成、巨然笔法,专取写意气韵,代表作品《云横秀岭图》,兼有董源及二米风韵,其山水画法作为一种既定样式的“高尚书法”,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及演化有着突出贡献,成为西域画家中的代表人物。不能不说,不同的风土必定会滋养出来不同的地方风色,绘画史中的西域画家、吴门画派、海派画家、扬州八怪莫不如此。  随着时间的推演,西域文化似乎有意无意地被荒漠化了,那些曾经的文化繁荣也似乎湮落于遍地黄沙。但我们明明知道,那些丰厚的历史遗存,那些神秘的荒漠古城,那些孤寂的内陆河,那些死死生生的胡杨林,以及无人能识读的死去千年的文字造就的独特文明,仍然鲜活于世。当现代社会的文化元素在中原、东南沿海越来越浓烈时,西域文化似乎更加孤傲失群,再一次成为人们觊觎向往、更加渴望纵情却似乎又无法感知、无法靠近的梦魇。然而,我们欣喜地发现还有一批历史与文化的传播者,有一批倾心于艺术创造的西域“驮夫”,将新疆的昨日与明天,通过艺术的方式进行着贯穿与沟通、反刍与创新,塑造着新时期文化与艺术的“丝绸之路”。而刘新贵,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以自己的艺术实践,思考着西域文明沉沦的脚步、文明断裂的根源,并自觉担负起复兴西域文化艺术的时代重任。  在历史时空中挖掘西域文化的传统、汲取艺术给养,使刘新贵的山水画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底蕴和悠深的历史长度。在刘新贵先生的心目中,高克恭无疑是西域画家中的一座高峰,时人曾称:“近代丹青谁自豪,南有赵魏北有高”,与赵孟頫南北相对,为一代画坛领袖。而高克恭“西域高侯自爱山,此君冰雪故相看”;“西域才人画似诗,云山高下墨淋漓”的艺术取向,则为刘新贵先生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借鉴。我特意将高克恭与刘新贵的山水予以对照,在创作思维与理念中,似乎他们都有一种血液中自然流淌的西域豪放情怀,而刘新贵的山水无疑更多了些现代精神的笔墨表达。刘新贵先生曾经在几年前创作过一幅山水作品《征鞭回指说高昌》,我认为这是在用中国画表现西域历史题材的重大突破。他是将西域历史文化用中国笔墨语言来表达的文学化。这与高克恭既在绘画与文学上都有过人之处很相近,实际上这就是中国传统绘画在艺术修养方面的凸显。唐贞观十三年,高昌国失却臣礼。根据以往的经验,属国失臣礼往往是入侵进犯的预兆,唐朝决定进行一场预防性战争。高昌王麴文泰对自己国家的自然环境非常自信,认为自己能够抵御唐军。唐军由候君集率领,长途奔袭直抵高昌城下。麴文泰根本没有想到唐兵来得如此之快,吓得大病起来,几天后命归西天,由此作为第一个被唐军活活吓死的人而载入史册。在唐军到来之前,高昌就流传童谣:“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手自消灭。” 而这样一个富有历史沧桑感的内容题材,被刘新贵信手拈来,作为山水画创作的主题意象。刘新贵如一位“羽扇纶巾”的帷幄大将,不见兵戈铁马,只需纤笔轻毫,于笔墨浓淡间,战马嘶鸣的历史以及那座布满历史沧桑的高昌城,便在那一瞬间轻轻定格。而其新作《新语火焰山》,是为吐鲁番地区工委成立20周年纪念创作的作品。在这幅作品中,刘新贵以文学的白描技巧和史诗性表达,以中国画特有的写意方式,将火焰山下的绿洲、高速公路、即将要通行的高铁以及现代农业、现代城镇的时空纵横的层叠生活呈现给观者。而这幅画,延荡着刘新贵对时代语境的深度关切,是反映当代西域风情、西域现实生活、西域历史变迁的现代西域大漠田园山水画卷。  刘新贵以其多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和创作技巧。刘新贵笔下的山水不拘泥于现实具象,无论其对火焰山的展现还是对“三山”之美的诠释,其构思都大胆纵情,恢宏大度,其山水画象已经超出了山水本体的自然天成,而具有了独立品格,构成了刘新贵心目中最美的山水图式。刘新贵用笔骨力深厚,如虬曲的龙爪,力透纸背。刘新贵善用皴法、擦法,由此决定了其用墨用色的独有品格,完全可以用大胆形容。尤其是他的火焰山系列作品,红色与不同墨、色相结合,交织成极具渲染力、表达力的笔墨语言,如同让我们身临火焰山烘烤着的大地,能够切身感受到力与美的蓄积和膨胀,感受到地壳岩浆的热度和喷涌。由此,刘新贵笔下的山,有着大气磅礴的气势,有着撼摇宇宙的力量,有着沉静于历史时空的大美,有着独立思考的历史灵魂。而他笔下的胡杨,则像刻满皱纹的老者,以沧桑不改的年轮,讲诉着风雨往来,讲述着生死变迁。其蜿蜒弯曲、佝偻不展的身躯,如龙盘虬枝,富有张力,象征着戈壁生命的生生不息。胡杨盘踞于沙漠深处的根,则像是男人们布满双手的粗壮筋脉,渲泻着渺小的自然生命与无边大漠抗争的无所畏惧。那些生死年轮,记录的又何止是时间的流逝,而是宇宙时空的变幻和生命的大思考、大哲理。胡杨枝干上的少许绿叶,以及飞过的雏鸟,记录的也不仅仅是生命的美丽和传奇,还有对生命大爱的追寻和仰望,以及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无穷探究。  山水田园是每一个画家的心灵归依,也是生命的必然。刘新贵在着力表现西域苍茫大美的同时,以诗样的笔墨语言,诠释着西域的田园风光。刘新贵以吐鲁番地区的山川自然、民风民情、民舍街巷和日常生活创作的作品,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充满了生命情趣。刘新贵笔下的小毛驴,形态各异,活泼跃动,承载着西域的负重,也为其绘画作品的日常表现增添了活力和美的物象。而其火焰山系列作品中的人物,表情淡定,神色悠闲,信步轻踱于日常琐碎之中,如同絮叨着门庭下的柴米油盐。火焰山下的树木草丛,似乎无视所有的高温炽烤,自由自在地生长着,以最美的身姿触摸着天空的流云。如果用心倾听,我们似乎可以听到那些草儿拔节以及随风歌舞的声音,为它们伴唱的是踏着生命的鼓点、穿着不同民族服饰载歌载舞着的那些俊男靓女。刘新贵,以他自己的笔墨语言,为我们书写了一曲域外的田园牧歌,那是灵魂归隐的方向,更是我们望而生叹的地方,因为我们处在刘新贵美的艺术时空之外,似乎无力抵达。  于此,我们不得不提及刘新贵的文学创作。几年前,刘新贵父女共同创作完成散文集《大漠洗尘》,他这样表述:“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无论绘画、习字、写文章,还是做人,人们都是把它看作是做学问,学做人。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就是要除浮躁,剔贪欲,养正心。我与女儿将书名定为《大漠洗尘》,就是在回顾过去与思考正在行走的路上,如何尽可能多做一些真诚、善意、戒除那些滋生华而不实的浮躁陋习。”他为自己的居室写出的“安心铭”:远离尘嚣食人间烟火忘却日月探艺术自我之路,宠辱不惊习经典文章遗弃平庸寻书画顿悟之境。而这样的艺术追求,让刘新贵的艺术创作有了超越尘世的干净和洒脱,孤烟大漠“把自己的心淘洗得没有一点俗尘”,有了这样的艺术追求,刘新贵的人生与艺术又有何种境界不能抵达·  刘新贵先生专门为“作家读画”活动创作的山水画有这样的题款:“火焰山下耕心田,问道久居吐鲁番”。这应是刘新贵先生艺术探索的真实写照。在我看来,刘新贵先生耕种的“心田”,是其理想中的生命田园,定然是芳草萋萋、绿洲遍野,木篱之间盛开着鲜花、缀满了果实,是人间仙境,是塞外天堂。而其所说的“问道”,也定然是艺术大道,与塞外的历史文化传承密切相关。而“久居”二字,则源自刘新贵对吐鲁番发自心底的热爱,他把吐鲁番当作佛教中的灵山,阐修着关于艺术与美、关于吐鲁番历史文化传承的最大祈愿。自20世纪后期,刘新贵一直围绕振兴吐鲁番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辉煌主题,极力倡导“挖掘和链接吐鲁番历史文化、创建与繁荣吐鲁番现代文化、研究和打造有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不断推出有所创树的地域名人品牌文化”,倾力延伸“《吐鲁番》是从大漠绿洲流向远方的一条文化河流”的文化工程,全身心投入“西域大漠田园文化”的自命题研究过程中,着力推介本土文化名人与品牌。而这样的文化自觉与历史传承,让刘新贵的艺术创造具有了别样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品格。  正因为此,刘新贵笔下的山水,已经超越了其山水画的本来意义,成为西域边城的文化座标,相伴于火焰山、相伴于无边大漠、相伴于生生不息、如大地旗语般的那片胡杨。  (刘新贵,又名行圭,歆晷,笔名关中魏刘,现任吐鲁番地区文联主席、汉文《吐鲁番》杂志主编。)

  西风万里思无涯,  乐与胡杨吐芳华:  遥望蜃楼真景色,  孤烟大漠是刘家。  以上四句小诗,是我在拿到新疆山水画家、散文作家刘新贵先生画册之后的瞬间感悟,其中隐含有他绘画作品的题款,更有对刘新贵先生精神趋向和价值追求的凝练与概括。纵观刘新贵先生的人生与艺术道路,西域给予他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生命感悟,也给予他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他纵情于山水之间的大美大爱,并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生命境界,表达着对这片山水人情的拳拳挚爱。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四大文化体系惟一汇流的地方就是中国的新疆。”在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出丝绸之路后,这种交汇便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度融合与交流。据有史可查的资料记载,西域绘画流入中土自秦代开始,至唐代的佛像画与道释画,则让西域绘画技术在中土的传播达到鼎盛,西域曹国的曹仲达是与“百代画圣”吴道子齐名的肖像画家,进入西安后被选入宫廷。之后的西域画家代代相传,我们不得不提的却是宋末元初的高克恭。高克恭是宋末元初绘画风格转变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山水画初学二米,后学董源、李成、巨然笔法,专取写意气韵,代表作品《云横秀岭图》,兼有董源及二米风韵,其山水画法作为一种既定样式的“高尚书法”,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及演化有着突出贡献,成为西域画家中的代表人物。不能不说,不同的风土必定会滋养出来不同的地方风色,绘画史中的西域画家、吴门画派、海派画家、扬州八怪莫不如此。  随着时间的推演,西域文化似乎有意无意地被荒漠化了,那些曾经的文化繁荣也似乎湮落于遍地黄沙。但我们明明知道,那些丰厚的历史遗存,那些神秘的荒漠古城,那些孤寂的内陆河,那些死死生生的胡杨林,以及无人能识读的死去千年的文字造就的独特文明,仍然鲜活于世。当现代社会的文化元素在中原、东南沿海越来越浓烈时,西域文化似乎更加孤傲失群,再一次成为人们觊觎向往、更加渴望纵情却似乎又无法感知、无法靠近的梦魇。然而,我们欣喜地发现还有一批历史与文化的传播者,有一批倾心于艺术创造的西域“驮夫”,将新疆的昨日与明天,通过艺术的方式进行着贯穿与沟通、反刍与创新,塑造着新时期文化与艺术的“丝绸之路”。而刘新贵,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以自己的艺术实践,思考着西域文明沉沦的脚步、文明断裂的根源,并自觉担负起复兴西域文化艺术的时代重任。  在历史时空中挖掘西域文化的传统、汲取艺术给养,使刘新贵的山水画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底蕴和悠深的历史长度。在刘新贵先生的心目中,高克恭无疑是西域画家中的一座高峰,时人曾称:“近代丹青谁自豪,南有赵魏北有高”,与赵孟頫南北相对,为一代画坛领袖。而高克恭“西域高侯自爱山,此君冰雪故相看”;“西域才人画似诗,云山高下墨淋漓”的艺术取向,则为刘新贵先生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借鉴。我特意将高克恭与刘新贵的山水予以对照,在创作思维与理念中,似乎他们都有一种血液中自然流淌的西域豪放情怀,而刘新贵的山水无疑更多了些现代精神的笔墨表达。刘新贵先生曾经在几年前创作过一幅山水作品《征鞭回指说高昌》,我认为这是在用中国画表现西域历史题材的重大突破。他是将西域历史文化用中国笔墨语言来表达的文学化。这与高克恭既在绘画与文学上都有过人之处很相近,实际上这就是中国传统绘画在艺术修养方面的凸显。唐贞观十三年,高昌国失却臣礼。根据以往的经验,属国失臣礼往往是入侵进犯的预兆,唐朝决定进行一场预防性战争。高昌王麴文泰对自己国家的自然环境非常自信,认为自己能够抵御唐军。唐军由候君集率领,长途奔袭直抵高昌城下。麴文泰根本没有想到唐兵来得如此之快,吓得大病起来,几天后命归西天,由此作为第一个被唐军活活吓死的人而载入史册。在唐军到来之前,高昌就流传童谣:“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手自消灭。” 而这样一个富有历史沧桑感的内容题材,被刘新贵信手拈来,作为山水画创作的主题意象。刘新贵如一位“羽扇纶巾”的帷幄大将,不见兵戈铁马,只需纤笔轻毫,于笔墨浓淡间,战马嘶鸣的历史以及那座布满历史沧桑的高昌城,便在那一瞬间轻轻定格。而其新作《新语火焰山》,是为吐鲁番地区工委成立20周年纪念创作的作品。在这幅作品中,刘新贵以文学的白描技巧和史诗性表达,以中国画特有的写意方式,将火焰山下的绿洲、高速公路、即将要通行的高铁以及现代农业、现代城镇的时空纵横的层叠生活呈现给观者。而这幅画,延荡着刘新贵对时代语境的深度关切,是反映当代西域风情、西域现实生活、西域历史变迁的现代西域大漠田园山水画卷。  刘新贵以其多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和创作技巧。刘新贵笔下的山水不拘泥于现实具象,无论其对火焰山的展现还是对“三山”之美的诠释,其构思都大胆纵情,恢宏大度,其山水画象已经超出了山水本体的自然天成,而具有了独立品格,构成了刘新贵心目中最美的山水图式。刘新贵用笔骨力深厚,如虬曲的龙爪,力透纸背。刘新贵善用皴法、擦法,由此决定了其用墨用色的独有品格,完全可以用大胆形容。尤其是他的火焰山系列作品,红色与不同墨、色相结合,交织成极具渲染力、表达力的笔墨语言,如同让我们身临火焰山烘烤着的大地,能够切身感受到力与美的蓄积和膨胀,感受到地壳岩浆的热度和喷涌。由此,刘新贵笔下的山,有着大气磅礴的气势,有着撼摇宇宙的力量,有着沉静于历史时空的大美,有着独立思考的历史灵魂。而他笔下的胡杨,则像刻满皱纹的老者,以沧桑不改的年轮,讲诉着风雨往来,讲述着生死变迁。其蜿蜒弯曲、佝偻不展的身躯,如龙盘虬枝,富有张力,象征着戈壁生命的生生不息。胡杨盘踞于沙漠深处的根,则像是男人们布满双手的粗壮筋脉,渲泻着渺小的自然生命与无边大漠抗争的无所畏惧。那些生死年轮,记录的又何止是时间的流逝,而是宇宙时空的变幻和生命的大思考、大哲理。胡杨枝干上的少许绿叶,以及飞过的雏鸟,记录的也不仅仅是生命的美丽和传奇,还有对生命大爱的追寻和仰望,以及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无穷探究。  山水田园是每一个画家的心灵归依,也是生命的必然。刘新贵在着力表现西域苍茫大美的同时,以诗样的笔墨语言,诠释着西域的田园风光。刘新贵以吐鲁番地区的山川自然、民风民情、民舍街巷和日常生活创作的作品,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充满了生命情趣。刘新贵笔下的小毛驴,形态各异,活泼跃动,承载着西域的负重,也为其绘画作品的日常表现增添了活力和美的物象。而其火焰山系列作品中的人物,表情淡定,神色悠闲,信步轻踱于日常琐碎之中,如同絮叨着门庭下的柴米油盐。火焰山下的树木草丛,似乎无视所有的高温炽烤,自由自在地生长着,以最美的身姿触摸着天空的流云。如果用心倾听,我们似乎可以听到那些草儿拔节以及随风歌舞的声音,为它们伴唱的是踏着生命的鼓点、穿着不同民族服饰载歌载舞着的那些俊男靓女。刘新贵,以他自己的笔墨语言,为我们书写了一曲域外的田园牧歌,那是灵魂归隐的方向,更是我们望而生叹的地方,因为我们处在刘新贵美的艺术时空之外,似乎无力抵达。  于此,我们不得不提及刘新贵的文学创作。几年前,刘新贵父女共同创作完成散文集《大漠洗尘》,他这样表述:“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无论绘画、习字、写文章,还是做人,人们都是把它看作是做学问,学做人。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就是要除浮躁,剔贪欲,养正心。我与女儿将书名定为《大漠洗尘》,就是在回顾过去与思考正在行走的路上,如何尽可能多做一些真诚、善意、戒除那些滋生华而不实的浮躁陋习。”他为自己的居室写出的“安心铭”:远离尘嚣食人间烟火忘却日月探艺术自我之路,宠辱不惊习经典文章遗弃平庸寻书画顿悟之境。而这样的艺术追求,让刘新贵的艺术创作有了超越尘世的干净和洒脱,孤烟大漠“把自己的心淘洗得没有一点俗尘”,有了这样的艺术追求,刘新贵的人生与艺术又有何种境界不能抵达·  刘新贵先生专门为“作家读画”活动创作的山水画有这样的题款:“火焰山下耕心田,问道久居吐鲁番”。这应是刘新贵先生艺术探索的真实写照。在我看来,刘新贵先生耕种的“心田”,是其理想中的生命田园,定然是芳草萋萋、绿洲遍野,木篱之间盛开着鲜花、缀满了果实,是人间仙境,是塞外天堂。而其所说的“问道”,也定然是艺术大道,与塞外的历史文化传承密切相关。而“久居”二字,则源自刘新贵对吐鲁番发自心底的热爱,他把吐鲁番当作佛教中的灵山,阐修着关于艺术与美、关于吐鲁番历史文化传承的最大祈愿。自20世纪后期,刘新贵一直围绕振兴吐鲁番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辉煌主题,极力倡导“挖掘和链接吐鲁番历史文化、创建与繁荣吐鲁番现代文化、研究和打造有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不断推出有所创树的地域名人品牌文化”,倾力延伸“《吐鲁番》是从大漠绿洲流向远方的一条文化河流”的文化工程,全身心投入“西域大漠田园文化”的自命题研究过程中,着力推介本土文化名人与品牌。而这样的文化自觉与历史传承,让刘新贵的艺术创造具有了别样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品格。  正因为此,刘新贵笔下的山水,已经超越了其山水画的本来意义,成为西域边城的文化座标,相伴于火焰山、相伴于无边大漠、相伴于生生不息、如大地旗语般的那片胡杨。  (刘新贵,又名行圭,歆晷,笔名关中魏刘,现任吐鲁番地区文联主席、汉文《吐鲁番》杂志主编。)


相关内容

  • 没有来处的归途
  • [摘 要]在日本历史小说中,有为数不少的以中国历史为题材的作品.作家写作这些异国历史故事,实际上是将中国当做一种精神上的故乡来回溯.但是他们笔下的中国,其形象和意义在这些作者和他们的读者中间已经产生了流变,通过日本历史小说回望到的中国和汉文化,只存在于这些小说中.于是在日本历史小说家们的笔下回溯中国 ...

  • 文化艺术节评委讲话稿
  • 华)各位领导 (莲)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晚上好! (华) 历经风雨,几度春秋,阔别已久的文化艺术节又走进了我们的校园,来到我们的身边 (艺)在我们热爱的校园,始终跳动着最活跃的文艺强音,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涂抹上浓艳的时代色彩 (莲)今天,我们相约在这舞台,回望激-情岁月,用心感受真诚, 今天,我们相约 ...

  • 校园文化艺术节主持词
  • 华)各位领导 (艺)各位来宾 (莲)尊敬的评委老师 (凤)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华) 历经风雨,几度春秋,阔别已久的文化艺术节又走进了我们的校园,来到我们的身边 (艺)在我们热爱的校园,始终跳动着最活跃的文艺强音,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涂抹上浓艳的时代色彩 (莲)今天,我们相约在这舞台,回望激- ...

  • 校园艺术节主持稿
  • 华)各位领导 (艺)各位来宾 (莲)尊敬的评委老师 (凤)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华) 历经风雨,几度春秋,阔别已久的文化艺术节又走进了我们的校园,来到我们的身边 (艺)在我们热爱的校园,始终跳动着最活跃的文艺强音,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涂抹上浓艳的时代色彩 (莲)今天,我们相约在这舞台,回望激- ...

  • 80首小学必背古诗词赏析(2)
  • 11.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1.夜光杯:白玉做成的酒杯. 2.卧:躺. [简析] 这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一篇名作.这首诗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边塞军营生活的色彩. 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 ...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要点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 ...

  • 在西域读李白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在西域读李白 夏立君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中,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礼,溺死不祥,何况是醉酒落水.他的亲朋对此讳莫如深.可这实在是最诗人的死法.谁像他这 ...

  • 文学类文本阅读[在西域读李白]附答案
  • 文学类文本阅读 在西域读李白   夏立君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  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 ...

  • 敦煌莫高窟风景区的文化内涵分析与欣赏
  •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与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