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汉宣帝,如果不是对西汉历史了解的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有这样的一位帝王。在西汉的皇帝里,最著名的是汉高祖刘邦和汉武帝刘彻,汉文帝和汉景帝也因开创的文景之治而为人们所知,甚至连因为昭君出塞而著名的汉元帝和因宠幸赵飞燕而闻名的汉成帝在民间的名气也比汉宣帝的名气大。
汉宣帝登上皇位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汉武帝末年爆发了震惊京师的巫蛊事件,使得当时的太子刘据一家被杀,只有刚出世不久的刘病已因流落到朝廷的监狱里,由于得到丙吉的力保才得以幸免。
汉武帝过世之后,汉昭帝继位,昭帝年纪虽然很小,但非常聪明,从所处理的几件事情表现出了和年龄不相称的政治才能,很具有明君的潜质,然而可能是因为昭帝是在武帝六十多岁才生的,从小身体不好,没多久就病逝了。
而此后霍光等大臣拥立的昌邑王十分荒唐,没多久就被废掉了。
这时候,霍光等大臣遇到了难题,西汉王朝面临着找不到合适继承人的危机,汉昭帝没有儿子,而汉武帝其他几个儿子都不大适合做天子。
由于有了昌邑王的例子,大臣们对于拥立皇帝十分谨慎,在得知武帝流落在民间的曾孙刘病已好学多才,操行节俭,慈仁爱人之后,决定拥立这位在民间成长的皇曾孙为天子。
这是中国历代帝王登基中最为戏剧性的一幕,也使得刘病已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那个喜欢游侠,斗鸡走马的平民少年,一夜间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一年宣帝十八岁。
在对外关系上,汉宣帝时候更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在西域,汉宣帝派往西域的郑吉率兵大破车师,并受降匈奴日逐王,威震西域诸国。
在这样的有利形势下,汉宣帝于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在西域建立管理机构――西域都护府,派郑吉为首任都尉,这是中央首次正式把西域纳入版图,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北边,受远嫁乌孙的公主求救,汉宣帝发兵十五万北击匈奴,匈奴单于不敢迎战,各部均北迁,汉军收获不大,但是常惠率领的西域联军东出天山,斩首匈奴三万九千,加上不久的大雪,匈奴人死伤无数,又被周边别的部落攻击,日益衰落,不久后内乱不止,五个单于并立,经过混战厮杀后,剩下两个单于,呼韩邪单于决定向汉称臣,永做汉朝的外藩。
当汉宣帝登临渭桥迎接入朝的匈奴呼韩邪单于的时候,汉匈双方的臣民都高呼万岁。
这注定是永载史册的一刻,汉武帝所做的一切在此刻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武帝终其一生未能实现的愿望终于在他这位散落民间的曾孙统治时期变成了现实。
而在其他边境地区,汉宣帝的开明统治稳定了武帝时候征服的那些郡县,汉朝的疆域在汉宣帝的时候达到最大。
综合国内国外的形势来看,汉宣帝统治的二十五年应该是西汉最为鼎盛的时期。
武帝时候,虽然国威大盛,四夷震恐,但是匈奴始终没有臣服,且由于征战多年,百姓生活很艰苦;文景之治的时候,虽说国内太平,而当时匈奴正盛,屡屡寇边,而且此时帝国刚起步,国家恢复时期,从富裕程度来看,应该不如宣帝时期。
汉宣帝在周边少数民族中的地位是相当崇高的,尤其是在匈奴里面,匈奴人对于汉宣帝充满了万分的感激,认为汉宣帝在匈奴内忧外患最严重,即将倾覆的时候给予了帮助和怜悯,允许匈奴到漠南放牧,拯救了危亡的匈奴民族。
在王莽代汉的时候,匈奴单于仍念及汉宣帝的大恩说汉宣帝曾哀怜其祖呼韩邪单于,对匈奴有大恩,当然不能背叛他,而当今在汉的王莽不是汉宣帝子孙,怎么能称天子?匈奴单于不说汉朝的皇帝是高祖子孙或者是武帝子孙而说是宣帝子孙,由此可见宣帝在匈奴民族中崇高的地位,在呼韩邪单于称臣以后一直到王莽代汉几十年的时间内边境太平边域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这个处理应该是相当明智的,避免了匈奴人继续侵扰的威胁,又避免了草原上另一个强大的民族政权的出现。因此西汉最后的这几十年,并没有什么外患,这在中国历史上的大朝代中是很少见,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史学家班固对汉宣帝的评价很高,孝先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遭值匈奴乖乱,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单于慕义,稽首称藩。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侔德殷宗、周宣矣!汉宣帝是西汉四个有庙号的皇帝之一,与汉高皇帝、汉太宗文帝、汉世宗武帝并称,同为西汉最有作为的君主。
然而从知名度来看,汉宣帝明显不如前面这三位著名的帝王,汉高祖和汉武帝就不用说了,提起他们的事迹,像高祖斩白蛇起,约法三章,大风起舞,汉武独尊儒术,反击匈奴,开通西域,人们大多能如数家珍地说出,汉文帝则因文景之治而以明君仁君的名声永载史册,唯独汉宣帝鲜有事迹被广泛流传。而这颗“明珠”也就因此蒙尘。
(吴是非编辑)
说起汉宣帝,如果不是对西汉历史了解的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有这样的一位帝王。在西汉的皇帝里,最著名的是汉高祖刘邦和汉武帝刘彻,汉文帝和汉景帝也因开创的文景之治而为人们所知,甚至连因为昭君出塞而著名的汉元帝和因宠幸赵飞燕而闻名的汉成帝在民间的名气也比汉宣帝的名气大。
汉宣帝登上皇位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汉武帝末年爆发了震惊京师的巫蛊事件,使得当时的太子刘据一家被杀,只有刚出世不久的刘病已因流落到朝廷的监狱里,由于得到丙吉的力保才得以幸免。
汉武帝过世之后,汉昭帝继位,昭帝年纪虽然很小,但非常聪明,从所处理的几件事情表现出了和年龄不相称的政治才能,很具有明君的潜质,然而可能是因为昭帝是在武帝六十多岁才生的,从小身体不好,没多久就病逝了。
而此后霍光等大臣拥立的昌邑王十分荒唐,没多久就被废掉了。
这时候,霍光等大臣遇到了难题,西汉王朝面临着找不到合适继承人的危机,汉昭帝没有儿子,而汉武帝其他几个儿子都不大适合做天子。
由于有了昌邑王的例子,大臣们对于拥立皇帝十分谨慎,在得知武帝流落在民间的曾孙刘病已好学多才,操行节俭,慈仁爱人之后,决定拥立这位在民间成长的皇曾孙为天子。
这是中国历代帝王登基中最为戏剧性的一幕,也使得刘病已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那个喜欢游侠,斗鸡走马的平民少年,一夜间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一年宣帝十八岁。
在对外关系上,汉宣帝时候更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在西域,汉宣帝派往西域的郑吉率兵大破车师,并受降匈奴日逐王,威震西域诸国。
在这样的有利形势下,汉宣帝于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在西域建立管理机构――西域都护府,派郑吉为首任都尉,这是中央首次正式把西域纳入版图,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北边,受远嫁乌孙的公主求救,汉宣帝发兵十五万北击匈奴,匈奴单于不敢迎战,各部均北迁,汉军收获不大,但是常惠率领的西域联军东出天山,斩首匈奴三万九千,加上不久的大雪,匈奴人死伤无数,又被周边别的部落攻击,日益衰落,不久后内乱不止,五个单于并立,经过混战厮杀后,剩下两个单于,呼韩邪单于决定向汉称臣,永做汉朝的外藩。
当汉宣帝登临渭桥迎接入朝的匈奴呼韩邪单于的时候,汉匈双方的臣民都高呼万岁。
这注定是永载史册的一刻,汉武帝所做的一切在此刻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武帝终其一生未能实现的愿望终于在他这位散落民间的曾孙统治时期变成了现实。
而在其他边境地区,汉宣帝的开明统治稳定了武帝时候征服的那些郡县,汉朝的疆域在汉宣帝的时候达到最大。
综合国内国外的形势来看,汉宣帝统治的二十五年应该是西汉最为鼎盛的时期。
武帝时候,虽然国威大盛,四夷震恐,但是匈奴始终没有臣服,且由于征战多年,百姓生活很艰苦;文景之治的时候,虽说国内太平,而当时匈奴正盛,屡屡寇边,而且此时帝国刚起步,国家恢复时期,从富裕程度来看,应该不如宣帝时期。
汉宣帝在周边少数民族中的地位是相当崇高的,尤其是在匈奴里面,匈奴人对于汉宣帝充满了万分的感激,认为汉宣帝在匈奴内忧外患最严重,即将倾覆的时候给予了帮助和怜悯,允许匈奴到漠南放牧,拯救了危亡的匈奴民族。
在王莽代汉的时候,匈奴单于仍念及汉宣帝的大恩说汉宣帝曾哀怜其祖呼韩邪单于,对匈奴有大恩,当然不能背叛他,而当今在汉的王莽不是汉宣帝子孙,怎么能称天子?匈奴单于不说汉朝的皇帝是高祖子孙或者是武帝子孙而说是宣帝子孙,由此可见宣帝在匈奴民族中崇高的地位,在呼韩邪单于称臣以后一直到王莽代汉几十年的时间内边境太平边域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这个处理应该是相当明智的,避免了匈奴人继续侵扰的威胁,又避免了草原上另一个强大的民族政权的出现。因此西汉最后的这几十年,并没有什么外患,这在中国历史上的大朝代中是很少见,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史学家班固对汉宣帝的评价很高,孝先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遭值匈奴乖乱,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单于慕义,稽首称藩。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侔德殷宗、周宣矣!汉宣帝是西汉四个有庙号的皇帝之一,与汉高皇帝、汉太宗文帝、汉世宗武帝并称,同为西汉最有作为的君主。
然而从知名度来看,汉宣帝明显不如前面这三位著名的帝王,汉高祖和汉武帝就不用说了,提起他们的事迹,像高祖斩白蛇起,约法三章,大风起舞,汉武独尊儒术,反击匈奴,开通西域,人们大多能如数家珍地说出,汉文帝则因文景之治而以明君仁君的名声永载史册,唯独汉宣帝鲜有事迹被广泛流传。而这颗“明珠”也就因此蒙尘。
(吴是非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