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时代的信仰、信念与信心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整个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顺利维持的基本精神寄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论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有很多名字:网络E时代、改革开放时代、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等等,我个人认为,就世界范围来说,我们今天所处的是一个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就中国来说,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伟大民族全面复兴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对于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来说,需要的是六个字: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坚定我们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歌德曾说过:“世界历史的唯一真正的主题是信仰与不信仰的冲突。”信仰问题构成了世界历史的最重要问题。处在社会转型中的中国也正是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在人们的行为中体现出来,信仰是其中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科学。几千年来,为了追求自由和幸福,反抗压迫和奴役,人民群众进行着前仆后继的斗争,有力地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但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所有这些斗争,基本上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只有马克思主义第
一次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存在决定意识,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
有人说,我们现在已经处于“后信仰时代”,人们的生存意义缺失,信仰缺失,在当下中国谈论人生信仰似乎是一件过于理想化的事情。然而,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关涉到意义,而有意义的生存一定需要有某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做支撑,唯有超越现实的物欲满足,超越自身生命的有限时空,追求精神的提升,才可能获得人生幸福和存在的意义,才可能在多元的价值选择中,始终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领人生,才不至于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迷失前进的方向。
坚定我们的信念——社会主义。坚信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在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崇高而远大的革命理想,是我们矢志不渝的信念。这种信念是在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的理性选择。历史早已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今天,坚定信念,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凝聚在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由此对世界社会
主义的前途发生了疑虑和困惑,有的甚至产生了“信仰危机”。对此,我们要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主义进程中出现的曲折现象,对于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尤为重要。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我们也遭遇到很多挫折,走过不少弯路,但我们已经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道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对自己的目标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那么,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会百折不挠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在前进的道路上,尤其是在新世纪的征途上,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或大或小的风险和考验。面对困难、风险和考验,如果我们心中的理想不灭,信念如磐石般的坚定,我们就会顽强地、不屈不挠地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国际上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竞争和压力,我们党面临着提高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的考验。社会的组织形式、经济成分、利益格局和就业方式出现多样化,稳定问题、失业问题等新情况、新矛盾不断出现。总之,我国的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对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是一种挑战和考验。只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才有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才有抵御各种风险的意志,才有解决各种问题的办法,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坚定我们的信心——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有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是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和国家长治久安,这是我们必须要坚定的信心。
古今中外,凡有大成就、大贡献者,其异于常人之处,无不体现在必胜的信心和豪情壮志上:当马克思、恩格斯的“同盟军”仅为彼此时,却勇敢地、充满信心地宣言:“无产者失去的是锁链,而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当列宁在俄国革命处于低潮时,却慷慨激昂地指出:“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斗争,要么死亡,而死亡不属于无产阶段!”毛泽东,则从年少时就挥洒“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洋洋意气,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写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不朽篇章,在抗战低潮时不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情怀。而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完整延续的幸存者,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经历种种磨难、饱受种种创伤后得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薪火相传,不能不从中华民族坚定的信心与信念中,从她特有的坚毅与坚韧、坚持与坚守中去寻找最为伟大、最为根本的力量之源。
将信心转化为现实,冷静下来,我们也必须时刻保持着一种“忧患”意识,必须认清当前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和“瓶颈”:
从南京的彭宇案到上海的杨佳袭警案,从系列校园血案到富士康“十一连跳”,从佘祥林“杀妻案”到赵作海“冤狱案”等等,反映出当前社会在两个方面存在的缺失:一是社会利益平衡系统的缺失,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第二就是情感护理、心灵抚慰系统的缺失。诚然,我们还能列举出许多不和谐因素。但没有人能拿出一个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案,这需要党和政府通过改善法制、完善民主、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建立丰富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手段去逐步解决。
人不能没有信仰,有信仰才会有信念,有了信念,才会有坚定不移的信心,有了信仰、信念、信心,我们才会有感动、激动和冲动,才会有感情、热情和激情,才会有创造、创业和创新。30多年的改革开放,就是党和人民最伟大、最重要、最富创造力的创新,就是时代精神、人民愿望和实践特色的高度统一,就是党和人民信心、勇气和智慧的高度统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生机无限的时代,我们的事业是世界上最为正义、最有前途和力量的事业。只要我们坚定不移,脚踏实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就无往而不胜!
坚定时代的信仰、信念与信心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整个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顺利维持的基本精神寄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论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有很多名字:网络E时代、改革开放时代、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等等,我个人认为,就世界范围来说,我们今天所处的是一个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就中国来说,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伟大民族全面复兴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对于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来说,需要的是六个字: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坚定我们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歌德曾说过:“世界历史的唯一真正的主题是信仰与不信仰的冲突。”信仰问题构成了世界历史的最重要问题。处在社会转型中的中国也正是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在人们的行为中体现出来,信仰是其中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科学。几千年来,为了追求自由和幸福,反抗压迫和奴役,人民群众进行着前仆后继的斗争,有力地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但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所有这些斗争,基本上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只有马克思主义第
一次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存在决定意识,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
有人说,我们现在已经处于“后信仰时代”,人们的生存意义缺失,信仰缺失,在当下中国谈论人生信仰似乎是一件过于理想化的事情。然而,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关涉到意义,而有意义的生存一定需要有某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做支撑,唯有超越现实的物欲满足,超越自身生命的有限时空,追求精神的提升,才可能获得人生幸福和存在的意义,才可能在多元的价值选择中,始终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领人生,才不至于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迷失前进的方向。
坚定我们的信念——社会主义。坚信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在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崇高而远大的革命理想,是我们矢志不渝的信念。这种信念是在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的理性选择。历史早已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今天,坚定信念,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凝聚在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由此对世界社会
主义的前途发生了疑虑和困惑,有的甚至产生了“信仰危机”。对此,我们要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主义进程中出现的曲折现象,对于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尤为重要。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我们也遭遇到很多挫折,走过不少弯路,但我们已经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道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对自己的目标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那么,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会百折不挠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在前进的道路上,尤其是在新世纪的征途上,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或大或小的风险和考验。面对困难、风险和考验,如果我们心中的理想不灭,信念如磐石般的坚定,我们就会顽强地、不屈不挠地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国际上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竞争和压力,我们党面临着提高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的考验。社会的组织形式、经济成分、利益格局和就业方式出现多样化,稳定问题、失业问题等新情况、新矛盾不断出现。总之,我国的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对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是一种挑战和考验。只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才有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才有抵御各种风险的意志,才有解决各种问题的办法,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坚定我们的信心——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有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是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和国家长治久安,这是我们必须要坚定的信心。
古今中外,凡有大成就、大贡献者,其异于常人之处,无不体现在必胜的信心和豪情壮志上:当马克思、恩格斯的“同盟军”仅为彼此时,却勇敢地、充满信心地宣言:“无产者失去的是锁链,而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当列宁在俄国革命处于低潮时,却慷慨激昂地指出:“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斗争,要么死亡,而死亡不属于无产阶段!”毛泽东,则从年少时就挥洒“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洋洋意气,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写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不朽篇章,在抗战低潮时不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情怀。而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完整延续的幸存者,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经历种种磨难、饱受种种创伤后得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薪火相传,不能不从中华民族坚定的信心与信念中,从她特有的坚毅与坚韧、坚持与坚守中去寻找最为伟大、最为根本的力量之源。
将信心转化为现实,冷静下来,我们也必须时刻保持着一种“忧患”意识,必须认清当前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和“瓶颈”:
从南京的彭宇案到上海的杨佳袭警案,从系列校园血案到富士康“十一连跳”,从佘祥林“杀妻案”到赵作海“冤狱案”等等,反映出当前社会在两个方面存在的缺失:一是社会利益平衡系统的缺失,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第二就是情感护理、心灵抚慰系统的缺失。诚然,我们还能列举出许多不和谐因素。但没有人能拿出一个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案,这需要党和政府通过改善法制、完善民主、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建立丰富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手段去逐步解决。
人不能没有信仰,有信仰才会有信念,有了信念,才会有坚定不移的信心,有了信仰、信念、信心,我们才会有感动、激动和冲动,才会有感情、热情和激情,才会有创造、创业和创新。30多年的改革开放,就是党和人民最伟大、最重要、最富创造力的创新,就是时代精神、人民愿望和实践特色的高度统一,就是党和人民信心、勇气和智慧的高度统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生机无限的时代,我们的事业是世界上最为正义、最有前途和力量的事业。只要我们坚定不移,脚踏实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就无往而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