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道德实践精神三层次

・55・

孙中山与道德实践精神三层次

赵炎才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内容提要:孙中山的道德实践精神乃中国传统道德精神的延续与发展。其主要内涵涉及重“行”思想、内在实

践与外在实践三方面。所谓重“行”思想包括源于现实的冷峻思考、积极改造传统落后心理与阐发自己的“知行”

说;而内在实践涵盖注重良心、知耻、立志、修身与宣誓等以改良与培育近代人格;至于外在实践具体表现为秉持理

性反对盲动、积极塑造近代理想人格救国、实践三民主义追求大同理想、革命建设次递推进、藉整顿党务重振伟业

等。

关键词:孙中山道德实践“知行”说

中图分类号:K文献标识码:A内在实践外在实践文章编号:1000一8750(2008)01—55—6

孙中山的伦理道德思想可谓其思想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倍受学界关注。迄今为止,有关思想研究成果甚多,而对其道德实践精神的探讨仍有待深化。事实上,在孙之道德思想中,道德实践精神占极重要地位。从本质上而言,它可谓其思想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正因为他能自觉诉诸道德实践,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才上演出一幕又一幕历史活剧。本文拟从历史学与伦理学相结合出发对其道德实践精神作一学理考察,以加深对其时代内涵更深刻的认识。

一、重“行"思想的理论诠释

一般而论,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中心主义的“德行文化”。它主要由儒、道、释和法交融而成。其中,以伦理纲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处主导地位,且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㈣9一”所谓道德实践即是将一切合乎道德标准的善良习性,一一表现在日常行为之中,藉以完成做人的使命。如学贵力行,不尚空言,躬行实践,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君子论是非不论成败等均展现出此一思想特质。旧J(P14∞究其内涵,它包括内外两层意蕴,《论语》的“修己以安人”和《庄子》所谓“内圣外王”即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修己工夫做到极处便是内圣,安人工夫做到极处便是外王,∞J(脚’其影响至为深远。孙中山的道德实践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与发展了此一思想,他的革命活动可谓其实际影响的具体外现。详言之,这主要涉及思想重“行”、内在实践与外在实践三方面。就重“行”思想而论,它又关涉源于现实的冷峻思考、积极改造传统落后心理与阐发自己的“知行”说等内涵。

所谓重“行”思想源于现实的冷峻思考,主要是社会上“畏行”现象所引发的思想反映。清末时期,孙中山曾指出:“夫天下之事,不患不能行,而患无行之之人。方今中国之不振,固患于能行之人少,而尤患于不知之人多。”¨J(P15—16’如此分析可谓一语中的,因为当时中匿社会现实中畏难惧行者比比皆是。晚清有位御史在奏章中评论社会士风时指出:“今日学术之大害,不在言不尊孔,而在行不遵孔。孔子者,人伦之极则。人多于伦理漠然,言似尊孔,行愈背孔。””“P1507’民初《申报》电强调:今日救国不在空言而在实行,不在无所归的实行,而在提纲挈领,注其全力,会其全神,荟于一途的实行。∞¨粥”认为身体力行方为谈国耻者唯一之

①作者简介:赵炎才,男,1963年生,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万方数据 

・56・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第1期

天职。与此相似,孙不仅认识到“行”少之事实,而且还洞察到此与“知”少密切相关,颇具理论深度。民国初期,针对舆论界宣传民主观念多而具体实践少的现状,孙中山又明确指出:革命党人所需做的,只是把这种民主观念付诸实行。L7¨聊”在他看来,世界上的事业需要发起人、赞成人和许多实行者方能做成功。否则是不可能的。¨儿瞰3—324’他主张国民应以先烈为楷模,学先烈之行为,专心去救国。只要人人出而负责,出而力行,真正民治之精神才能贯注,真正共和之幸福始能久享。∽j(蹦引在中华革命党问题上,孙强调:“择人不求其多,只求矢志实行之人,能牺牲身命自由权利,而为国家生民造幸福者,乃能人选。”¨0』∽128—12鲫其重“行”之情溢于言表,贯穿于其长期革命活动过程之中。

为了达到祛除“畏行”陋习的目的,孙中山积极致力于改造传统落后心理。尤其在民国初期,国民思想状况不容乐观,一系列挫折与失败客观上使孙感到“心理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认为:民国成立以来,以国民习为因循敷衍,故专制瑕秽,不克根本上荡涤廓清,以致国事飘摇,共和仅为虚名。【9“n”在他看来,中国大多数人的心理是“宁为太平犬,不作乱离王”。此心理不改变,中国是永远不能太平的。11lJ【P¨4’那种“怕”字当头的悲观心理成为酿成全国悲惨气象的重要原因。如果人人将心理中此一“怕”字先除去,然后才能有所为,进而造成进取的乐观精神,唤起国民勇猛真诚的志气,于民国前途实有莫大之利。17“脚5一∞因思想,Ll川m“’积极行动起来,则国事才大有可为。此,他强调欲助世界进化,改变人生观为最要,指出:方今国事颠跻,根本之图,自以鼓吹民气、唤醒社会为最切要。欲图根本救治,非国民群怀觉悟不可。一J(啪2、叭、1㈣只要改造人心,除去人民的旧思想,另外换成一种新

出于根本改换人心之需要,孙中山根据时代要求阐发了自己的“知行”说。鉴于多数国民畏难惧行,孙努力从源头上着手,努力改造“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旧理论。在他看来,此说数千年来深中于中国之人心已牢不可,导致中国近两千多年文明不进步。由于中国人怕事畏难,所以,二千多年来对于一切人情物理都不能登峰造极。L1lj佃160Jo一71’他也批判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之说,认为在科学既已发明之世,其说不合于实践之科学,已不通于今日。¨3J旧14’在此学理清算基础上,孙创立了“知难行易”说以消除人民畏难不敢行(求知与践行)之心理。他认为:只要中国人无畏乐行,则中国之事大有可为。在其思想中,他所言“知识”范围较广,包括古今中外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诸多知识。甚至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的道理也被纳入知识范围。而“行”则主要涉及科学实验,生徒习练、伟人杰士之冒险、国民革命、救国救民等内容。在二者关系上,他认为先有事实然后有言论。¨J(掰7、2㈣天下事业的进步都是靠实行。能实行便能知,到了能知,便能进步。因此,要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彼此互动。在他看来,“行易知难”在欧美已成常识。¨2j(踟、1眠w"中国人应择己之长,去己之短,加以发扬光大。u4J(肌’他说:“以兄弟见解,实则行之非艰,知之维艰乃真理。”n3](蹦4’在民国要使人人知建设为易行之事功。[9](哪一’他甚至以俄国为例加以论证,说它所行的共产制度即是先有了思想知识,然后才去实行。¨¨㈣72’主张积极加以仿效。此言实际将其“知行”思想比较全面地表述出来了。

综上所论,孙中山对重“行”思想的理论诠释既源于现实的冷静思考,也不乏积极改造传统落后心理的价值诉求,更有“知行”说的系统理论阐发,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他立足于现实需要积极继承传统道德实践精神并加以改造与创新的“先行者”的情怀。

二、内在道德实践的具体表达

孙中山前述对重“行”思想的理论诠释并非“徒托空言”,而是旨在“躬行实践”。【4J(n”在他看来,研究真理需要见诸实行,非可徒托空言。¨4儿n10’强调革命党虽怀有崇高政治理想,但“吾党不尚空谈,以俟异时之见诸实事”。【4“陇4’他痛斥民初袁世凯言与行违。针对奸人窃柄,国论混淆,声称自己于是时亦殊不乐以空言与国人相见。【10J(I诚283’其尚“行”的实践精神于此略见一斑。具体地说,其实践又主要涉及内在实践与外在实践两方面。孙曾认为:以改良人格来救国之说乃中国的出产物。L1lJ㈣19’此言实际透露出他对内在实践的关注之情。在他的思想中,其所关涉内涵主要包括注重良心、知耻、立志、修身与宣誓等方面。

其一,良心。孙中山十分重视“良心”之于革命的重要价值,认为:无论做什么事,只要问心无愧,凭真理去做,就是牺牲了,还是很荣耀。…J(脚”他后来在回顾革命历程时反复强调:从前受良心上的命令,为良心所驱使,不论成败去革命。又说:对付满清与列强,没有别的长处,方法是在不问成败利钝,只问良心要做,便立志去奋斗。旧J(脚一k105—106’此言基本上将“良心”与民族革命之关系揭示出来了。即使是对强权政治之优劣,孙也诉诸“良心”以为判断之依据,指出:我人诉诸良知,自觉未敢赞同。【7』㈣07娟”并以“良心不安”为由拒绝服从列强所大肆渲染的所谓世界主义,强调“良心”乃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二者彼此互万方数据 

孙中山与道德实践精神三层次・57・

动。L8J(Ⅲ¨他指出:吾人创造民国实本良心上之所信,而不惮牺牲一切个人之私利而为之。袁氏欲去吾人良心上之主张,惟彼专制者是从则不可。¨oJ㈣18’在他看来,以公道正义为主张,本乎良心之所安,努力奋斗,排除瑕秽,庶真理总有战胜之日。具体地说,国民忠于民国方为有良心,而国会议员应各人本良心上主张为国奋斗。L9J(丹2、15”官员的良心应体现为维护民族利益,以良心上的主张,使国家不陷于危亡,国会不失尊严。¨3J‘聃、3"而军人需本其良心真实做去,自可操最后之胜利。Ll5』∽”4’在改造旧思想上,孙强调先奠国基于方寸之地,为去旧更新之始,以成良心上之建设。H“蹦”可见,“良心”被孙视为革命者乃至合格国民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

其二,知耻。孙中山在论述“良心”之际,也阐述了“知耻”之于民族革命与民国建设的重要价值。在国内民族关系上,他以汉人屈从于满人为可耻,认为民族主义为民族的正义精神。-9J(n86’在他看来,在历史上汉人虽遭受过亡于蒙古与亡于满清两次亡国之痛,L12J㈣—”但并不甘心,故志士仁人抱亡国亡种之痛思所以挽救之。此乃“知耻”所生之作用。他痛斥社会上卑劣无耻、甘为人奴之徒,14』(附列称我黄帝子孙,神明之胄,忘越王之杀而父,而典见颜以事甚久,其无天日。L14J(剀强调以耻为动力,救支那四万万之苍生,雪亚东黄种之屈辱,恢复宇内之人道,实行革命。¨刮m’

不仅如此,在中外民族关系上,孙中山也以辱国丧师引以为耻。对满洲政府而言,“以历年种种之挠败,不足激其羞耻心,坐令吾国吾民遭世界之轻视,而彼殆无动于衷焉。”L7J(n叫对此,他甚为愤怒,明言以亡于西方为耻,反对成为另一统治民族的奴隶。他指出:中国已变成了列强的殖民地,不只是半殖民地,“应该要叫做次殖民地。”旧j(脚1一邳孙说他自己是因中国败在日本手下蒙受了奇耻大辱后才真正走上革命道路的。对让当仁,纠合英雄,建旗倡义。”[4】(聃4渤8、19、46’中国欲强盛,昭雪近代大耻辱,事事便非仿效外国不可。[8]∽16)列强之侵略行径,他悲愤地指出: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不抚膺!又说:生于晚世,目不得睹尧舜之风、先王之化,心伤鞑虏苛残、生民憔悴,遂甘赴汤火,不

即使在具体社会中,孙中山也申言“知耻”的价值,国民应以为帝国子民、为政贪污腐败、无功、不忠、狃于病态陋俗等为耻。他强调人们宜以作民国国民为光荣,以做帝国子民为耻辱。18J(脚’痛斥公务人员贪污行贿、任用私人、买卖权位,称腐败势力是造成中国在国际问耻辱和危险的根源。H“P87—瑚、103’说政客廉耻丧尽,道德全无,真无可齿于人类。旧J(P132’如曹锟跋扈,贿赂公行,戬法窃位,几举我中华民国之纪纲道义,扫荡无遗!¨lJ(蹦”他还以不能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为耻:“祖宗养成之特权,子孙不能用,反醉心于欧美,吾甚耻之!”¨“M’在就陆海军大元帅职时,孙指出:任职以后,唯当竭股肱之力,攘除奸凶,恢复约法,以竞元年未尽之责,雪数岁无功之耻。[13](n36’如果国家是强盛,大家便荣耀;国家是衰弱,大家便耻辱。[8](嘲’他也斥风俗之耻,主张“永雪亚东病夫之耻,长保中夏清明之风。”¨儿P155’不难看出,“知耻”成为孙中山走上革命,改造现实不良社会的内在动力。

其三,立志。与“良心”、“知耻”相呼应的是“立志”。孙中山指出:事功者一时之荣,志节者万世之业。[13](脚2’无论什么人做事,都要有一种志气。古人说:“有志者事竞成。”[9】(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孙回忆自己的革命历程时说:“文早岁志窥远大”,上期以匡国家以臻隆治,下维黎庶以绝苛残,必使吾中国四百兆生民各得其所,方为满志。[4“粥、22’他说:“我学医不是谋个人的利益,而是志在救世,更借行医暗中进行革命,推翻满清帝制,恢复中华。”[16](脚5—33的此言将其以救国为职志的思想充分表露出来了。孙中山不仅自己立志,而且还鼓励学生爱惜光阴,发奋读书,研究为人类服务的各种学问,以便为国家、社会服务。¨7J(P””他说:“文素以争主义不竞私利为职志。”u2J(眦”以身许国,久无权利之志。要求有志之士当立心做大事,不可立心做大官。只要国民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17】(聊’在他看来,凡职业无论大小,官阶无论高卑,若能立志,虽做一小官,做一工人,亦足以成大事。[10](啪’要将中华民国重新建设起来,让将来民国的文明和各国并驾齐驱。

其四,修身。在清末民初社会中,并非所有人均能自觉秉持传统文化的积极精神,以“良心”、“知耻”、“立志”来支配自己的言行,致力于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的大业。为了组织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实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理想,孙中山颇为推崇“修身”的价值。他认为,传统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的政治经验,值得加以弘扬。¨4J(哪纠在他看来,“修身”旨在改变国民传统陋习,增强个人品行修养。他十分欣赏“修齐治平”理论,认为它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表述得极为完备。它作为传统政治哲学知识中独有的宝贝,应该加以保存。然而,在现实社会中,那些功夫中国人近几百年以来都做不到,所以本国便不能自治。孙将中国人不修身归咎于生活中一举一动都欠检点。强调:只要先能够修身,便可来讲齐家、治国。我们现在要能够齐家、治国,不受外国的压迫,根本上便要从修身起,把中万方数据 

・58・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第l期

国固有知识一・贯的道理先恢复起来,然后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复。、8J¨w7_一25叫其在革命中对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强调用一种宗旨,造成顶好的人格实际上也是积极“修身”的具体体现。

其五,发誓。在其内在实践中,孙中山十分看重“发誓”。此亦为中外心性修养的重要内涵。在他看来:入党与受职皆当宣誓,乃能振起本党精神。_l5J∽109’在同盟会中,他强调入会者当举右手发誓,向天当众宣读誓词。中华革命党盟书也强调这一点。‘4j(腔28、439’鉴于经宣誓而人同盟会成员于破坏成功之后,已多不守革命之信誓,不从领袖之主张的现实,孙强调第三次革命之后,将全国人民名之日国民;必其有心赞成共和,而宣誓注册者乃得名之日国民。110J∽14”进入本党者须立约宣誓,永远遵守本党信条。_9』(啪纠不违党义,服从新章。

而民国建立后,孙中山进一步重申发誓的时代价值。他在f临时大总统就职仪式上宣读誓词以“誓于国民”。r7J(P”强调政府宜宣誓守法。¨3J㈣门’凡百官吏于就职必发誓奉公守法,不取贿赂;以后有违誓者,必尽法惩治之。【9“№”在他看来,今欲聚此四万万散沙而成为一机体结合之法治国家,宜以宣誓以发其正心诚意之端,而后修、齐、治、平才可望企及。他强调今世文明法治之国,莫不以宣誓为法治之根本手续。并以与袁世凯斗争的亲身体验论证重“宣誓”的重要意义。在这里,近代西方的“宣誓”与传统的“良心”之内在关系贯通起来。而其强调“宣誓”旨在求“诚”:所谓爱国爱党,出乎至诚。[12](蹦2—15、53’所有先烈均有“至诚”之心。提倡国人以“至诚”立心。¨7J㈣10’此言凸现其培育政治人格之意。

不难看出,孙中山的内在实践关涉良心、知耻、立志、修身与宣誓等方面,旨在进行社会心理建设,打破旧观念、旧思想,唤醒国魂,确立时代新精神。在他看来,根本救国端在唤醒国民。p“P116’今后立国大计,即首在排去专制时代的种种恶习,才能发现文明国家的新精神。L7J【㈦当然,其内在实践内涵比较丰富,这里仅就其大端作一勾勒,恕不赘述。

三、外在道德实践的现实展现

在其革命生涯中,孙中山的内在实践服务于外在实践。其身体力行表现出一个革命“先行者”的应有道德品德。他强调顺应时代潮流决志行之,认为:“凡天下事必须同德同心,不问其结果之若何,一致进行,不屈不挠,方可成功。”¨3J㈣㈣《中国国民党宣言》也指出:“不恤排万难,冒万险,以身为之先。”【15J㈣’他强调:今日欲改造新国家,当实行三民主义,学习西方,使民国变成一个富强的新中国。¨7J㈣3”

第一、秉持理性反对盲动。孙中山提倡“为生民请命”。L4J(P1即在对待中外文化问题上,他指出:中国从前守旧,总是反对外国,极端信仰中国要比外国好;后来失败,便不守旧,要去维新,反过来极端的崇拜外国,信仰外国是比中国好。因为信仰外国,所以把中国的旧东西都不要,事事都是仿效外国;只要听到说外国有的东西,我们便要去学,便要拿来实行。对于民权思想也有这种流弊。在革命道路上,孙还强调:此后革命应该要先求知,然后才去行。从前的革命,不知还能行;此后的革命,能知当更能行。知了才去行,那种成功当然象俄国一样。[8](刚㈣17、1㈣孙改造传统落后心理,要求重“行”并非盲动,有所知而行,目标明确,带有明显理性色彩。

第二、积极提倡人格救国。孙中山大力提倡“人格救国”、“党德”建国以及强调道德之于近代社会国家的重要价值。在《教友少年会纪事》一文中,他从宗教角度抨击社会上人心不一、世情奸恶,指出教中某些人染上讳道媚人、猥投时尚之恶习,强调青年教徒应“慎交游”、“培道德”、“消邪伪”。[18]㈣97—98’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孙遂自觉以匡复天下为己任,立志学习西方以济世救民。民国肇立后,他认为共和时代与专制不同,从前皆依政府,今日所赖着国民。故今日责任,不在政府而在国民。…㈣7u于是,他迅即进行社会心理建设,倡导“人格救国”。¨刈㈣圮、3驯此举包括“回复其人格”、“改良人格”与“造就高尚人格”三方面。孙指出:国民因受君主和异族专制之故丧失人格甚久,今日需“回复其人格”。¨“哪即然面对现实,中国人之人格堕落已极,需藉“改良人格来救国。”此外,欲恢复国际地位同样“先要讲人格。”并提倡共同合力“造成顶好人格。”[11]㈣19—320、315一埘要国民都明白主义、信仰主义,能够替主义去牺牲,造成一个完全人格。这里的人格当然包括团体人格。【11J㈣19、47、324’他认为政党人格尤为重要,反复申言“党德”重要性,认为政党之发展全视党人智能道德之高下以定结果之胜负,主张讲求政党应有之道德,研究政党应用之方针,以为内地政党之模范,令全国人民具有此种道德,使中华民国政治发达,国势日上,不难“凌欧驾美而上之。”¨0J㈣、37一引前述内在实践可谓人格救国的具体内涵。

第三、实践三民主义追求大同理想。孙中山认为:革命目的,颠覆满洲,改造中国。所谓改造即破坏之后加以建设以造成一新世界。在其思想中,道德理想可谓其道德实践的终极价值诉求。他曾指出:“吾人生在7万方数据 

孙中山与道德实践精神三层次・59・

恶浊世界中,欲打破此旧世界,铲除一切烦恼,以求新世界之出现,则必有高尚思想,与强毅能力以为之先。”¨2j(蹦一圳辛亥前孙曾言及“复三代之规,而步泰西之法”,后又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平山周谈话时述及“倾慕三代之治”,还为福建省培元中学堂题词“共进大同”。_l9J¨14…这些言行均表达其向往大同理想之情。在他看来,孑L子之理想的大同世界如真能实现,当造成庄严华丽之新中华民国,且将驾欧美而上之。¨2J㈣5’39’在其思想中,大同理想实与三民主义密切联系在一起。在《民报》发刊词中,他说:“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日民族,日民权,日民生”。HJ(嘲”民国肇立后,又强调:“吾人今日欲改造新国家,当实行三民主义”。¨引㈣"认为三民主义就是民有、民治、民享,即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儿丹㈣声言欲“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并一再重申“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17]㈣00’大同世界即所谓“天下为公”。[12](蹦’如此赋予传统大同思想以近代新义,并积极为之实现而努力。

第四、革命建设次递推进。孙中山认为:“坐而言者,未必可起而行。”∽“9u他说他自己屡仆屡起,不惮举其个人之自由权利、生命财产而牺牲之旨在奠我区夏。H0j㈣84’对其革命经历,他自己作了如此表白:“余之从事革命,建主义以为标的,定方略以为历程,集毕生之精力以赴之,百折而不挠。求天下之仁人志士,同趋于一主义之下,以同致力,于是有立党;求举国之人民,共喻此主义,以身体而力行之,于是有宣传;求此主义之实现,必先破坏而后有建设,于是有起义。”¨5J㈣∞正因为孙能做到身体力行、其所追求的道德救世事业终于结出硕果:辛亥革命的胜利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光辉一页。

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视“天下为公”为己任,秉持“官为民仆”理念,始终以国民公仆自居,积极践行“公仆”思想,从不计较个人地位得失。他说自己虽已辞临时总统之职,并非放弃革命工作,指出:共和告成,国基粗定,即解大总统之职,将实行民生事业。_14J(P7—71、1叭’在他看来,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而行,犹人之两足、鸟之双翼。然而,破坏易而建设难。改革虽已成功,惟建设尚在幼稚。四万万同胞应同心同德,力图建设,以谋富强。¨oJ‘眠4”他积极投身于民国建设可谓其外在实践内涵的进一步扩大。后来,因袁世凯图谋暴政,孙无所畏瞑,断然发动“二次革命”。他指出:“以暗杀宋教仁故,予时虽手无寸兵,而犹不畏之,而倡议讨袁。”¨2J(啪5_207’后来他又进行了护法战争。孙遭遇挫折,反复思索,仍不断奋进。他指出:惟是革命以来,亦有多少人反对,且多加以毁谤,不明我素抱之宗旨者,日疑我为激烈派。惟吾人之宗旨无非要得一良好政府而已。吾之所以百折不回者,无非为一劳永逸计,为大众谋将来之幸福耳。L14J(聊”“法、美共和因皆旧

J(P74’式的,今日惟俄国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国。”L20

第五、藉整顿党务重振伟业。孙中山指出:近年国事纷纭,神奸迭起,共和徒有虚名,匡济之责,至艰至巨。在他看来,往事之失当引为鉴戒,需要一面日图进取,一面重整党务,以企完全负责统一进行。他说:今文虽辞职,个人救国之责,仍未敢自懈,要当黾勉前趋,廓清危乱。L9J(阿1、10”具体地说,整理党务旨在先固内力,即先事党势之扩张,亟重订党章以促进党务发达。【10J(P4~50’而中华革命党之改组,立誓约,订新章,一切皆有鉴于前车,而以统一事权、服从命令为主要。革命党人应导引全国人民以力行奋斗以求统一。一九二四年,孙中山认为:欲挽救正在堕落中死亡的国民党,需输入新鲜血液。强调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旨在强化组织、坚定信仰,今后行之必易。[14](啪8—删、355、3㈣鉴于人们耳熟能详,恕不赘述。

总而言之,孙中山的民族道德实践精神所涵盖的重“行”思想、内在实践与外在实践三者并非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在一起。它们彼此促进,共同发展。虽然其道德实践精神所涉内涵有限,但从这些方面仍可窥见他对中华民族精神继承与弘扬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从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发展趋势而论,其思想仍弥足珍贵,值得后人珍视。

注释

[1]吴灿新.当代中国伦理精神:市场经济与伦理精神[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2]程发轫等.儒家思想研究论集(一)[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

[3]高明等.孔子思想研究论集(一)[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

[4]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光绪丁未政艺通报・政书通辑一(上篇)[M].卅三年.276.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影印本)[M].台湾文海书局出版社[6]时评・我之救国谈[J].1915.(5):28.申报(影印本):134

[7]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8]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万方数据 

・60・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第1期

[9]孙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孙中山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1]孙中山全集(第8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2]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孙中山全集(第4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4]郝盛潮.孙中山集外集补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5]孙中山全集(第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6]黄彦、李伯新.孙中山的家庭出身及早期事迹[J].孙中LU史料专集[M].279.转自李凡.孙中山全传[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l[17]孙中山全集(第10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8]陈旭麓、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9]光明日报.1979.(10):26.转自乔志强.辛亥革命前十年[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20]魏宏运:孙中山年谱[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

OntheThreeAspectsoftheMoralPractice

SpiritofSunYat—sen

ZhaoYancai

(CoUegeoftlleHumallities,Zh仰gnanUIliVersityofEconoIIlicsandLaw,Wllllan,Hubei430073,Cllina)

Abstract:7IhemoralpracticespiritofSunYat—sen

moralspiritofChina.wasthelastingandexpandingofthetraditionalItsmaincontentsinvolvedthreeaspectsofpayingattentiontopractice,inherent

topmcticeandextemalpractice.Payingattention

formingthetraditionalbackwardpracticecomprisedsoberthinkingf如mreality,trans.andexpounding出etheoryofknowinganddoing.

conscience,havingasensepsycholo彰actiVelystresson.Andt}leinherentpracticecontainedlaying

minedtoofsh唧e,beingandeter.tocanyoutt}lereVolutionary,cultivatingone’smoralcharacteraIldswearingoat}lsoasim.proVeandfostermodempersonality.Theextemalpraetice

ingone’sreasonpanicularlydisplayedsuchasfoUows:keep—asandcombatingactblindly,cultivatingidealmomlcharacteractively

andseekingGreatsotosavethenation,carryingouttIleThreePe叩le’s蹦nciplesHa彻ony,carryingforward

soasrevolu.tionaryconstmctionstepbystepandoverhaulingandconsolidatingt11epany

tionarycause.torestoredlerevolu—

KeyWords:SunYat—sen;moralpmctice;thetheoryofknowinganddoing;inherentpractice;

eXtemalpmctice责任编辑黄万机

万方数据 

孙中山与道德实践精神三层次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赵炎才, Zhao Yancai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3贵州文史丛刊GUIZHOU CULTURE AND HISTORY2008(1)

参考文献(23条)

1.孙中山全集 1986

2.孙中山全集 1981

3.时评·我之救国谈 1915

4.沈云龙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 1966

5.光绪丁未政艺通报·政书通辑一(上篇)

6.魏宏运 孙中山年谱 1979

7.乔志强 辛亥革命前十年 1987

8.查看详情 1979

9.陈旭麓;郝盛潮 孙中山集外集 1990

10.孙中山全集 1986

11.李凡 孙中山全传 1991

12.黄彦;李伯新 孙中山的家庭出身及早期事迹

13.孙中山全集 1982

14.郝盛潮 孙中山集外集补编 1994

15.孙中山全集 1985

16.孙中山全集 1985

17.孙中山全集 1986

18.孙中山全集 1984

19.孙中山全集 1985

20.孙中山全集 1982

21.高明 孔子思想研究论集(一) 1984

22.程发轫 儒家思想研究论集(一) 1982

23.吴灿新 当代中国伦理精神:市场经济与伦理精神 200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zwsck200801014.aspx

・55・

孙中山与道德实践精神三层次

赵炎才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内容提要:孙中山的道德实践精神乃中国传统道德精神的延续与发展。其主要内涵涉及重“行”思想、内在实

践与外在实践三方面。所谓重“行”思想包括源于现实的冷峻思考、积极改造传统落后心理与阐发自己的“知行”

说;而内在实践涵盖注重良心、知耻、立志、修身与宣誓等以改良与培育近代人格;至于外在实践具体表现为秉持理

性反对盲动、积极塑造近代理想人格救国、实践三民主义追求大同理想、革命建设次递推进、藉整顿党务重振伟业

等。

关键词:孙中山道德实践“知行”说

中图分类号:K文献标识码:A内在实践外在实践文章编号:1000一8750(2008)01—55—6

孙中山的伦理道德思想可谓其思想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倍受学界关注。迄今为止,有关思想研究成果甚多,而对其道德实践精神的探讨仍有待深化。事实上,在孙之道德思想中,道德实践精神占极重要地位。从本质上而言,它可谓其思想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正因为他能自觉诉诸道德实践,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才上演出一幕又一幕历史活剧。本文拟从历史学与伦理学相结合出发对其道德实践精神作一学理考察,以加深对其时代内涵更深刻的认识。

一、重“行"思想的理论诠释

一般而论,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中心主义的“德行文化”。它主要由儒、道、释和法交融而成。其中,以伦理纲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处主导地位,且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㈣9一”所谓道德实践即是将一切合乎道德标准的善良习性,一一表现在日常行为之中,藉以完成做人的使命。如学贵力行,不尚空言,躬行实践,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君子论是非不论成败等均展现出此一思想特质。旧J(P14∞究其内涵,它包括内外两层意蕴,《论语》的“修己以安人”和《庄子》所谓“内圣外王”即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修己工夫做到极处便是内圣,安人工夫做到极处便是外王,∞J(脚’其影响至为深远。孙中山的道德实践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与发展了此一思想,他的革命活动可谓其实际影响的具体外现。详言之,这主要涉及思想重“行”、内在实践与外在实践三方面。就重“行”思想而论,它又关涉源于现实的冷峻思考、积极改造传统落后心理与阐发自己的“知行”说等内涵。

所谓重“行”思想源于现实的冷峻思考,主要是社会上“畏行”现象所引发的思想反映。清末时期,孙中山曾指出:“夫天下之事,不患不能行,而患无行之之人。方今中国之不振,固患于能行之人少,而尤患于不知之人多。”¨J(P15—16’如此分析可谓一语中的,因为当时中匿社会现实中畏难惧行者比比皆是。晚清有位御史在奏章中评论社会士风时指出:“今日学术之大害,不在言不尊孔,而在行不遵孔。孔子者,人伦之极则。人多于伦理漠然,言似尊孔,行愈背孔。””“P1507’民初《申报》电强调:今日救国不在空言而在实行,不在无所归的实行,而在提纲挈领,注其全力,会其全神,荟于一途的实行。∞¨粥”认为身体力行方为谈国耻者唯一之

①作者简介:赵炎才,男,1963年生,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万方数据 

・56・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第1期

天职。与此相似,孙不仅认识到“行”少之事实,而且还洞察到此与“知”少密切相关,颇具理论深度。民国初期,针对舆论界宣传民主观念多而具体实践少的现状,孙中山又明确指出:革命党人所需做的,只是把这种民主观念付诸实行。L7¨聊”在他看来,世界上的事业需要发起人、赞成人和许多实行者方能做成功。否则是不可能的。¨儿瞰3—324’他主张国民应以先烈为楷模,学先烈之行为,专心去救国。只要人人出而负责,出而力行,真正民治之精神才能贯注,真正共和之幸福始能久享。∽j(蹦引在中华革命党问题上,孙强调:“择人不求其多,只求矢志实行之人,能牺牲身命自由权利,而为国家生民造幸福者,乃能人选。”¨0』∽128—12鲫其重“行”之情溢于言表,贯穿于其长期革命活动过程之中。

为了达到祛除“畏行”陋习的目的,孙中山积极致力于改造传统落后心理。尤其在民国初期,国民思想状况不容乐观,一系列挫折与失败客观上使孙感到“心理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认为:民国成立以来,以国民习为因循敷衍,故专制瑕秽,不克根本上荡涤廓清,以致国事飘摇,共和仅为虚名。【9“n”在他看来,中国大多数人的心理是“宁为太平犬,不作乱离王”。此心理不改变,中国是永远不能太平的。11lJ【P¨4’那种“怕”字当头的悲观心理成为酿成全国悲惨气象的重要原因。如果人人将心理中此一“怕”字先除去,然后才能有所为,进而造成进取的乐观精神,唤起国民勇猛真诚的志气,于民国前途实有莫大之利。17“脚5一∞因思想,Ll川m“’积极行动起来,则国事才大有可为。此,他强调欲助世界进化,改变人生观为最要,指出:方今国事颠跻,根本之图,自以鼓吹民气、唤醒社会为最切要。欲图根本救治,非国民群怀觉悟不可。一J(啪2、叭、1㈣只要改造人心,除去人民的旧思想,另外换成一种新

出于根本改换人心之需要,孙中山根据时代要求阐发了自己的“知行”说。鉴于多数国民畏难惧行,孙努力从源头上着手,努力改造“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旧理论。在他看来,此说数千年来深中于中国之人心已牢不可,导致中国近两千多年文明不进步。由于中国人怕事畏难,所以,二千多年来对于一切人情物理都不能登峰造极。L1lj佃160Jo一71’他也批判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之说,认为在科学既已发明之世,其说不合于实践之科学,已不通于今日。¨3J旧14’在此学理清算基础上,孙创立了“知难行易”说以消除人民畏难不敢行(求知与践行)之心理。他认为:只要中国人无畏乐行,则中国之事大有可为。在其思想中,他所言“知识”范围较广,包括古今中外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诸多知识。甚至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的道理也被纳入知识范围。而“行”则主要涉及科学实验,生徒习练、伟人杰士之冒险、国民革命、救国救民等内容。在二者关系上,他认为先有事实然后有言论。¨J(掰7、2㈣天下事业的进步都是靠实行。能实行便能知,到了能知,便能进步。因此,要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彼此互动。在他看来,“行易知难”在欧美已成常识。¨2j(踟、1眠w"中国人应择己之长,去己之短,加以发扬光大。u4J(肌’他说:“以兄弟见解,实则行之非艰,知之维艰乃真理。”n3](蹦4’在民国要使人人知建设为易行之事功。[9](哪一’他甚至以俄国为例加以论证,说它所行的共产制度即是先有了思想知识,然后才去实行。¨¨㈣72’主张积极加以仿效。此言实际将其“知行”思想比较全面地表述出来了。

综上所论,孙中山对重“行”思想的理论诠释既源于现实的冷静思考,也不乏积极改造传统落后心理的价值诉求,更有“知行”说的系统理论阐发,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他立足于现实需要积极继承传统道德实践精神并加以改造与创新的“先行者”的情怀。

二、内在道德实践的具体表达

孙中山前述对重“行”思想的理论诠释并非“徒托空言”,而是旨在“躬行实践”。【4J(n”在他看来,研究真理需要见诸实行,非可徒托空言。¨4儿n10’强调革命党虽怀有崇高政治理想,但“吾党不尚空谈,以俟异时之见诸实事”。【4“陇4’他痛斥民初袁世凯言与行违。针对奸人窃柄,国论混淆,声称自己于是时亦殊不乐以空言与国人相见。【10J(I诚283’其尚“行”的实践精神于此略见一斑。具体地说,其实践又主要涉及内在实践与外在实践两方面。孙曾认为:以改良人格来救国之说乃中国的出产物。L1lJ㈣19’此言实际透露出他对内在实践的关注之情。在他的思想中,其所关涉内涵主要包括注重良心、知耻、立志、修身与宣誓等方面。

其一,良心。孙中山十分重视“良心”之于革命的重要价值,认为:无论做什么事,只要问心无愧,凭真理去做,就是牺牲了,还是很荣耀。…J(脚”他后来在回顾革命历程时反复强调:从前受良心上的命令,为良心所驱使,不论成败去革命。又说:对付满清与列强,没有别的长处,方法是在不问成败利钝,只问良心要做,便立志去奋斗。旧J(脚一k105—106’此言基本上将“良心”与民族革命之关系揭示出来了。即使是对强权政治之优劣,孙也诉诸“良心”以为判断之依据,指出:我人诉诸良知,自觉未敢赞同。【7』㈣07娟”并以“良心不安”为由拒绝服从列强所大肆渲染的所谓世界主义,强调“良心”乃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二者彼此互万方数据 

孙中山与道德实践精神三层次・57・

动。L8J(Ⅲ¨他指出:吾人创造民国实本良心上之所信,而不惮牺牲一切个人之私利而为之。袁氏欲去吾人良心上之主张,惟彼专制者是从则不可。¨oJ㈣18’在他看来,以公道正义为主张,本乎良心之所安,努力奋斗,排除瑕秽,庶真理总有战胜之日。具体地说,国民忠于民国方为有良心,而国会议员应各人本良心上主张为国奋斗。L9J(丹2、15”官员的良心应体现为维护民族利益,以良心上的主张,使国家不陷于危亡,国会不失尊严。¨3J‘聃、3"而军人需本其良心真实做去,自可操最后之胜利。Ll5』∽”4’在改造旧思想上,孙强调先奠国基于方寸之地,为去旧更新之始,以成良心上之建设。H“蹦”可见,“良心”被孙视为革命者乃至合格国民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

其二,知耻。孙中山在论述“良心”之际,也阐述了“知耻”之于民族革命与民国建设的重要价值。在国内民族关系上,他以汉人屈从于满人为可耻,认为民族主义为民族的正义精神。-9J(n86’在他看来,在历史上汉人虽遭受过亡于蒙古与亡于满清两次亡国之痛,L12J㈣—”但并不甘心,故志士仁人抱亡国亡种之痛思所以挽救之。此乃“知耻”所生之作用。他痛斥社会上卑劣无耻、甘为人奴之徒,14』(附列称我黄帝子孙,神明之胄,忘越王之杀而父,而典见颜以事甚久,其无天日。L14J(剀强调以耻为动力,救支那四万万之苍生,雪亚东黄种之屈辱,恢复宇内之人道,实行革命。¨刮m’

不仅如此,在中外民族关系上,孙中山也以辱国丧师引以为耻。对满洲政府而言,“以历年种种之挠败,不足激其羞耻心,坐令吾国吾民遭世界之轻视,而彼殆无动于衷焉。”L7J(n叫对此,他甚为愤怒,明言以亡于西方为耻,反对成为另一统治民族的奴隶。他指出:中国已变成了列强的殖民地,不只是半殖民地,“应该要叫做次殖民地。”旧j(脚1一邳孙说他自己是因中国败在日本手下蒙受了奇耻大辱后才真正走上革命道路的。对让当仁,纠合英雄,建旗倡义。”[4】(聃4渤8、19、46’中国欲强盛,昭雪近代大耻辱,事事便非仿效外国不可。[8]∽16)列强之侵略行径,他悲愤地指出: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不抚膺!又说:生于晚世,目不得睹尧舜之风、先王之化,心伤鞑虏苛残、生民憔悴,遂甘赴汤火,不

即使在具体社会中,孙中山也申言“知耻”的价值,国民应以为帝国子民、为政贪污腐败、无功、不忠、狃于病态陋俗等为耻。他强调人们宜以作民国国民为光荣,以做帝国子民为耻辱。18J(脚’痛斥公务人员贪污行贿、任用私人、买卖权位,称腐败势力是造成中国在国际问耻辱和危险的根源。H“P87—瑚、103’说政客廉耻丧尽,道德全无,真无可齿于人类。旧J(P132’如曹锟跋扈,贿赂公行,戬法窃位,几举我中华民国之纪纲道义,扫荡无遗!¨lJ(蹦”他还以不能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为耻:“祖宗养成之特权,子孙不能用,反醉心于欧美,吾甚耻之!”¨“M’在就陆海军大元帅职时,孙指出:任职以后,唯当竭股肱之力,攘除奸凶,恢复约法,以竞元年未尽之责,雪数岁无功之耻。[13](n36’如果国家是强盛,大家便荣耀;国家是衰弱,大家便耻辱。[8](嘲’他也斥风俗之耻,主张“永雪亚东病夫之耻,长保中夏清明之风。”¨儿P155’不难看出,“知耻”成为孙中山走上革命,改造现实不良社会的内在动力。

其三,立志。与“良心”、“知耻”相呼应的是“立志”。孙中山指出:事功者一时之荣,志节者万世之业。[13](脚2’无论什么人做事,都要有一种志气。古人说:“有志者事竞成。”[9】(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孙回忆自己的革命历程时说:“文早岁志窥远大”,上期以匡国家以臻隆治,下维黎庶以绝苛残,必使吾中国四百兆生民各得其所,方为满志。[4“粥、22’他说:“我学医不是谋个人的利益,而是志在救世,更借行医暗中进行革命,推翻满清帝制,恢复中华。”[16](脚5—33的此言将其以救国为职志的思想充分表露出来了。孙中山不仅自己立志,而且还鼓励学生爱惜光阴,发奋读书,研究为人类服务的各种学问,以便为国家、社会服务。¨7J(P””他说:“文素以争主义不竞私利为职志。”u2J(眦”以身许国,久无权利之志。要求有志之士当立心做大事,不可立心做大官。只要国民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17】(聊’在他看来,凡职业无论大小,官阶无论高卑,若能立志,虽做一小官,做一工人,亦足以成大事。[10](啪’要将中华民国重新建设起来,让将来民国的文明和各国并驾齐驱。

其四,修身。在清末民初社会中,并非所有人均能自觉秉持传统文化的积极精神,以“良心”、“知耻”、“立志”来支配自己的言行,致力于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的大业。为了组织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实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理想,孙中山颇为推崇“修身”的价值。他认为,传统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的政治经验,值得加以弘扬。¨4J(哪纠在他看来,“修身”旨在改变国民传统陋习,增强个人品行修养。他十分欣赏“修齐治平”理论,认为它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表述得极为完备。它作为传统政治哲学知识中独有的宝贝,应该加以保存。然而,在现实社会中,那些功夫中国人近几百年以来都做不到,所以本国便不能自治。孙将中国人不修身归咎于生活中一举一动都欠检点。强调:只要先能够修身,便可来讲齐家、治国。我们现在要能够齐家、治国,不受外国的压迫,根本上便要从修身起,把中万方数据 

・58・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第l期

国固有知识一・贯的道理先恢复起来,然后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复。、8J¨w7_一25叫其在革命中对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强调用一种宗旨,造成顶好的人格实际上也是积极“修身”的具体体现。

其五,发誓。在其内在实践中,孙中山十分看重“发誓”。此亦为中外心性修养的重要内涵。在他看来:入党与受职皆当宣誓,乃能振起本党精神。_l5J∽109’在同盟会中,他强调入会者当举右手发誓,向天当众宣读誓词。中华革命党盟书也强调这一点。‘4j(腔28、439’鉴于经宣誓而人同盟会成员于破坏成功之后,已多不守革命之信誓,不从领袖之主张的现实,孙强调第三次革命之后,将全国人民名之日国民;必其有心赞成共和,而宣誓注册者乃得名之日国民。110J∽14”进入本党者须立约宣誓,永远遵守本党信条。_9』(啪纠不违党义,服从新章。

而民国建立后,孙中山进一步重申发誓的时代价值。他在f临时大总统就职仪式上宣读誓词以“誓于国民”。r7J(P”强调政府宜宣誓守法。¨3J㈣门’凡百官吏于就职必发誓奉公守法,不取贿赂;以后有违誓者,必尽法惩治之。【9“№”在他看来,今欲聚此四万万散沙而成为一机体结合之法治国家,宜以宣誓以发其正心诚意之端,而后修、齐、治、平才可望企及。他强调今世文明法治之国,莫不以宣誓为法治之根本手续。并以与袁世凯斗争的亲身体验论证重“宣誓”的重要意义。在这里,近代西方的“宣誓”与传统的“良心”之内在关系贯通起来。而其强调“宣誓”旨在求“诚”:所谓爱国爱党,出乎至诚。[12](蹦2—15、53’所有先烈均有“至诚”之心。提倡国人以“至诚”立心。¨7J㈣10’此言凸现其培育政治人格之意。

不难看出,孙中山的内在实践关涉良心、知耻、立志、修身与宣誓等方面,旨在进行社会心理建设,打破旧观念、旧思想,唤醒国魂,确立时代新精神。在他看来,根本救国端在唤醒国民。p“P116’今后立国大计,即首在排去专制时代的种种恶习,才能发现文明国家的新精神。L7J【㈦当然,其内在实践内涵比较丰富,这里仅就其大端作一勾勒,恕不赘述。

三、外在道德实践的现实展现

在其革命生涯中,孙中山的内在实践服务于外在实践。其身体力行表现出一个革命“先行者”的应有道德品德。他强调顺应时代潮流决志行之,认为:“凡天下事必须同德同心,不问其结果之若何,一致进行,不屈不挠,方可成功。”¨3J㈣㈣《中国国民党宣言》也指出:“不恤排万难,冒万险,以身为之先。”【15J㈣’他强调:今日欲改造新国家,当实行三民主义,学习西方,使民国变成一个富强的新中国。¨7J㈣3”

第一、秉持理性反对盲动。孙中山提倡“为生民请命”。L4J(P1即在对待中外文化问题上,他指出:中国从前守旧,总是反对外国,极端信仰中国要比外国好;后来失败,便不守旧,要去维新,反过来极端的崇拜外国,信仰外国是比中国好。因为信仰外国,所以把中国的旧东西都不要,事事都是仿效外国;只要听到说外国有的东西,我们便要去学,便要拿来实行。对于民权思想也有这种流弊。在革命道路上,孙还强调:此后革命应该要先求知,然后才去行。从前的革命,不知还能行;此后的革命,能知当更能行。知了才去行,那种成功当然象俄国一样。[8](刚㈣17、1㈣孙改造传统落后心理,要求重“行”并非盲动,有所知而行,目标明确,带有明显理性色彩。

第二、积极提倡人格救国。孙中山大力提倡“人格救国”、“党德”建国以及强调道德之于近代社会国家的重要价值。在《教友少年会纪事》一文中,他从宗教角度抨击社会上人心不一、世情奸恶,指出教中某些人染上讳道媚人、猥投时尚之恶习,强调青年教徒应“慎交游”、“培道德”、“消邪伪”。[18]㈣97—98’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孙遂自觉以匡复天下为己任,立志学习西方以济世救民。民国肇立后,他认为共和时代与专制不同,从前皆依政府,今日所赖着国民。故今日责任,不在政府而在国民。…㈣7u于是,他迅即进行社会心理建设,倡导“人格救国”。¨刈㈣圮、3驯此举包括“回复其人格”、“改良人格”与“造就高尚人格”三方面。孙指出:国民因受君主和异族专制之故丧失人格甚久,今日需“回复其人格”。¨“哪即然面对现实,中国人之人格堕落已极,需藉“改良人格来救国。”此外,欲恢复国际地位同样“先要讲人格。”并提倡共同合力“造成顶好人格。”[11]㈣19—320、315一埘要国民都明白主义、信仰主义,能够替主义去牺牲,造成一个完全人格。这里的人格当然包括团体人格。【11J㈣19、47、324’他认为政党人格尤为重要,反复申言“党德”重要性,认为政党之发展全视党人智能道德之高下以定结果之胜负,主张讲求政党应有之道德,研究政党应用之方针,以为内地政党之模范,令全国人民具有此种道德,使中华民国政治发达,国势日上,不难“凌欧驾美而上之。”¨0J㈣、37一引前述内在实践可谓人格救国的具体内涵。

第三、实践三民主义追求大同理想。孙中山认为:革命目的,颠覆满洲,改造中国。所谓改造即破坏之后加以建设以造成一新世界。在其思想中,道德理想可谓其道德实践的终极价值诉求。他曾指出:“吾人生在7万方数据 

孙中山与道德实践精神三层次・59・

恶浊世界中,欲打破此旧世界,铲除一切烦恼,以求新世界之出现,则必有高尚思想,与强毅能力以为之先。”¨2j(蹦一圳辛亥前孙曾言及“复三代之规,而步泰西之法”,后又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平山周谈话时述及“倾慕三代之治”,还为福建省培元中学堂题词“共进大同”。_l9J¨14…这些言行均表达其向往大同理想之情。在他看来,孑L子之理想的大同世界如真能实现,当造成庄严华丽之新中华民国,且将驾欧美而上之。¨2J㈣5’39’在其思想中,大同理想实与三民主义密切联系在一起。在《民报》发刊词中,他说:“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日民族,日民权,日民生”。HJ(嘲”民国肇立后,又强调:“吾人今日欲改造新国家,当实行三民主义”。¨引㈣"认为三民主义就是民有、民治、民享,即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儿丹㈣声言欲“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并一再重申“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17]㈣00’大同世界即所谓“天下为公”。[12](蹦’如此赋予传统大同思想以近代新义,并积极为之实现而努力。

第四、革命建设次递推进。孙中山认为:“坐而言者,未必可起而行。”∽“9u他说他自己屡仆屡起,不惮举其个人之自由权利、生命财产而牺牲之旨在奠我区夏。H0j㈣84’对其革命经历,他自己作了如此表白:“余之从事革命,建主义以为标的,定方略以为历程,集毕生之精力以赴之,百折而不挠。求天下之仁人志士,同趋于一主义之下,以同致力,于是有立党;求举国之人民,共喻此主义,以身体而力行之,于是有宣传;求此主义之实现,必先破坏而后有建设,于是有起义。”¨5J㈣∞正因为孙能做到身体力行、其所追求的道德救世事业终于结出硕果:辛亥革命的胜利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光辉一页。

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视“天下为公”为己任,秉持“官为民仆”理念,始终以国民公仆自居,积极践行“公仆”思想,从不计较个人地位得失。他说自己虽已辞临时总统之职,并非放弃革命工作,指出:共和告成,国基粗定,即解大总统之职,将实行民生事业。_14J(P7—71、1叭’在他看来,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而行,犹人之两足、鸟之双翼。然而,破坏易而建设难。改革虽已成功,惟建设尚在幼稚。四万万同胞应同心同德,力图建设,以谋富强。¨oJ‘眠4”他积极投身于民国建设可谓其外在实践内涵的进一步扩大。后来,因袁世凯图谋暴政,孙无所畏瞑,断然发动“二次革命”。他指出:“以暗杀宋教仁故,予时虽手无寸兵,而犹不畏之,而倡议讨袁。”¨2J(啪5_207’后来他又进行了护法战争。孙遭遇挫折,反复思索,仍不断奋进。他指出:惟是革命以来,亦有多少人反对,且多加以毁谤,不明我素抱之宗旨者,日疑我为激烈派。惟吾人之宗旨无非要得一良好政府而已。吾之所以百折不回者,无非为一劳永逸计,为大众谋将来之幸福耳。L14J(聊”“法、美共和因皆旧

J(P74’式的,今日惟俄国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国。”L20

第五、藉整顿党务重振伟业。孙中山指出:近年国事纷纭,神奸迭起,共和徒有虚名,匡济之责,至艰至巨。在他看来,往事之失当引为鉴戒,需要一面日图进取,一面重整党务,以企完全负责统一进行。他说:今文虽辞职,个人救国之责,仍未敢自懈,要当黾勉前趋,廓清危乱。L9J(阿1、10”具体地说,整理党务旨在先固内力,即先事党势之扩张,亟重订党章以促进党务发达。【10J(P4~50’而中华革命党之改组,立誓约,订新章,一切皆有鉴于前车,而以统一事权、服从命令为主要。革命党人应导引全国人民以力行奋斗以求统一。一九二四年,孙中山认为:欲挽救正在堕落中死亡的国民党,需输入新鲜血液。强调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旨在强化组织、坚定信仰,今后行之必易。[14](啪8—删、355、3㈣鉴于人们耳熟能详,恕不赘述。

总而言之,孙中山的民族道德实践精神所涵盖的重“行”思想、内在实践与外在实践三者并非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在一起。它们彼此促进,共同发展。虽然其道德实践精神所涉内涵有限,但从这些方面仍可窥见他对中华民族精神继承与弘扬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从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发展趋势而论,其思想仍弥足珍贵,值得后人珍视。

注释

[1]吴灿新.当代中国伦理精神:市场经济与伦理精神[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2]程发轫等.儒家思想研究论集(一)[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

[3]高明等.孔子思想研究论集(一)[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

[4]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光绪丁未政艺通报・政书通辑一(上篇)[M].卅三年.276.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影印本)[M].台湾文海书局出版社[6]时评・我之救国谈[J].1915.(5):28.申报(影印本):134

[7]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8]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万方数据 

・60・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第1期

[9]孙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孙中山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1]孙中山全集(第8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2]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孙中山全集(第4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4]郝盛潮.孙中山集外集补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5]孙中山全集(第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6]黄彦、李伯新.孙中山的家庭出身及早期事迹[J].孙中LU史料专集[M].279.转自李凡.孙中山全传[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l[17]孙中山全集(第10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8]陈旭麓、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9]光明日报.1979.(10):26.转自乔志强.辛亥革命前十年[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20]魏宏运:孙中山年谱[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

OntheThreeAspectsoftheMoralPractice

SpiritofSunYat—sen

ZhaoYancai

(CoUegeoftlleHumallities,Zh仰gnanUIliVersityofEconoIIlicsandLaw,Wllllan,Hubei430073,Cllina)

Abstract:7IhemoralpracticespiritofSunYat—sen

moralspiritofChina.wasthelastingandexpandingofthetraditionalItsmaincontentsinvolvedthreeaspectsofpayingattentiontopractice,inherent

topmcticeandextemalpractice.Payingattention

formingthetraditionalbackwardpracticecomprisedsoberthinkingf如mreality,trans.andexpounding出etheoryofknowinganddoing.

conscience,havingasensepsycholo彰actiVelystresson.Andt}leinherentpracticecontainedlaying

minedtoofsh唧e,beingandeter.tocanyoutt}lereVolutionary,cultivatingone’smoralcharacteraIldswearingoat}lsoasim.proVeandfostermodempersonality.Theextemalpraetice

ingone’sreasonpanicularlydisplayedsuchasfoUows:keep—asandcombatingactblindly,cultivatingidealmomlcharacteractively

andseekingGreatsotosavethenation,carryingouttIleThreePe叩le’s蹦nciplesHa彻ony,carryingforward

soasrevolu.tionaryconstmctionstepbystepandoverhaulingandconsolidatingt11epany

tionarycause.torestoredlerevolu—

KeyWords:SunYat—sen;moralpmctice;thetheoryofknowinganddoing;inherentpractice;

eXtemalpmctice责任编辑黄万机

万方数据 

孙中山与道德实践精神三层次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赵炎才, Zhao Yancai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3贵州文史丛刊GUIZHOU CULTURE AND HISTORY2008(1)

参考文献(23条)

1.孙中山全集 1986

2.孙中山全集 1981

3.时评·我之救国谈 1915

4.沈云龙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 1966

5.光绪丁未政艺通报·政书通辑一(上篇)

6.魏宏运 孙中山年谱 1979

7.乔志强 辛亥革命前十年 1987

8.查看详情 1979

9.陈旭麓;郝盛潮 孙中山集外集 1990

10.孙中山全集 1986

11.李凡 孙中山全传 1991

12.黄彦;李伯新 孙中山的家庭出身及早期事迹

13.孙中山全集 1982

14.郝盛潮 孙中山集外集补编 1994

15.孙中山全集 1985

16.孙中山全集 1985

17.孙中山全集 1986

18.孙中山全集 1984

19.孙中山全集 1985

20.孙中山全集 1982

21.高明 孔子思想研究论集(一) 1984

22.程发轫 儒家思想研究论集(一) 1982

23.吴灿新 当代中国伦理精神:市场经济与伦理精神 200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zwsck200801014.aspx


相关内容

  • 2015山东高考试题(文科综合)
  •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文科综合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2页.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必做,共140分 ...

  • 论公共行政伦理的制度基础
  • 作者:刘忠荣 时间:2010-8-25 论文关键词:公共行政伦理   宪政  党政  政府基础 论文摘要:公共行政伦理的出现是一个新时代的产物.鉴于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和公众需求的多样化,公共行政伦理不能仅仅停留在规范论或美德论等的传统论域之中,须从制度基础层面做出澄清才能获得共识,从而保证公共行政伦理 ...

  • 薛晓峰:虚功实做全民修身,全面提升道德水平
  • 高端走笔 虚功实做全民修身 全面提升道德水平 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2-09/15/content_7125397.htm 全民修身行动,旨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新时期广东精神,引导市民修养身心.涵养德性,推进社会和谐善治,共建共享幸福中山. ...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详细版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理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及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思想和成就: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 ...

  • 山东文综(2015)
  • 山东文综(2015) 13.<尚书·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一 A.瓦解宗法体系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B.防止地 ...

  • 必修三历史总结
  • 文化生活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⑴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①道教的兴起与佛教的传播,儒学受到冲击:②唐后期及北宋进行 复兴儒学运动:③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比较尖锐:④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学术活 跃. ⑴历史背景(明朝) ①封建社会衰落,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②程朱理学官方化和成为科举教材以后, ...

  •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选题原则说明: 1. 2. 3. 4. 5. 后面所附选题为参考选题,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另外选题. 后面所附参考选题只是指出一个研究方向,并非不可更改的题目,学生可以 从一个选题中选择一个具体的问题加以研究. 选题题目不必与所附参考选题完全一致. 选题时应说明自 ...

  • 传统文化回归
  • 中国:现代化呼唤传统文化精神回归 --兼论中.西文化交融之前景 内容提要:解决目前我国经济与文化特别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必须寻找理论基础,这就要深入阐发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本文认为"社会存在.意识"两层次结构不能准确阐述历史唯物主义,提出"现实生活.文化精神.社会存 ...

  • 2012年省个协.私协工作总结暨2013年工作计划
  •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中个协和省工商局、省民间组织管理局的指导及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一年来,我们主要做好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促发展:积极帮助会员实施营销战略,努力扩大个私企业产品销售渠道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形成,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怎么推出广东个体、私营企业及其产品,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