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散文与诗歌阅读

散文与诗歌阅读

1、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备课资源,所以不从教学常规来谈。

2、根据自己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选取一个比较小的角度来谈。

3、有些问题思考的还不够深入和缜密,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4、我的谈话主题是:高中语文第三册古代诗歌与散文解读教学

二——六

先:我们先一起来看新课程标准:阅读目标、阅读教学和阅读评价中的一些文字。

后:新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并列,阅读重视的是理解。

阅读:理解与鉴赏(有的阅读学将阅读作为一个大的概念,包括了理解和鉴赏。)

文学阅读需要做两件事:第一是理解,第二是鉴赏。对于某篇文章要了解其中的各句各段及全文的旨趣,这是属于理解的事;想知道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这是属于鉴赏的事。(《叶圣陶集第十六卷》)这第一步便是理解,第二步则是鉴赏。

七、

解读与理解

1、理解的价值。理解是从自身活动和外在世界中获得意义。人在理解中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失去理解,人生变成一片无意义的阴影。理解是构成人存在的一种基本状态。狄尔泰说,自然需要说明,人则必须理解;理解是在你中再发现我自己。

2、解读的价值。理解借助语言文字表达流露,成为解读。所谓意义解读,也就是人际之间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解释。一旦失去了对意义的探求与表达,人自身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勇气,也就丧失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3、文学的解读是两个视界的融合。文学作品有它自己的世界,解读者也有他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两个世界在解读者的理解中发生接触后,融合为新的世界——意义。真正的理解没有随意性,总是受到两个视界的限制,一个是作品的视界,一个是读者或解释者的视界。 八、

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过程。

九、

语文文学解读是针对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的教学活动,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因而既遵循文学解读规律,又遵循教学规律。

文学作品意义的丰富性和解读过程的个人性使解读产生的意义必然是多元的。文学解读教学就是老师和学生在自主解读的基础上平等对话,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存留己见;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培养文学解读能力,形成多种解读方法。

十、

文学解读深受解释学的影响。传统解释学理论认为,解释的目标是恢复作者原意。由于读者与所要理解的对象处于不同的历史环境中,这就要求读者克服时空距离,摆脱历史的成见,以求保持解释的客观性。现代解释理论认为,解释的目标是出于现代的需要,解读的时空距离无须克服,而是要利用它,因为意义是在时空距离中展开的,既可看清自己,又能看清前一代人;成见更无须摆脱,正是它使理解的历史性成为可能,开拓出新的意义领域,意义的创造是读者参与的结果。文学解读也先后出现了三种理论:作者理论、文本理论和读者理论。

作者理论认为:解读就是恢复作者原意。要恢复作者原意,可以有两种途径: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语法解释就是借助语言文字这一桥梁,以理解作者原意。这里的语言文字是指作者生活的时代的共有的公众性的语言文字和作品所给定的具体语境中的语言文字。语法解释又被成为“客观”的解释,因为它抹去了读者的思想个性,试图借助语言文字这一桥梁,以理解作者原意。心理解释就是通过重建作者的心理个性和历史情境,来恢复作者原意。这就要求解读者排除自己的思想观念,牺牲个人的见解,消解自我,悬置自我,超越时空的间隔,实现自我和作者的心理转换,重建作者的精神世界。

文本理论认为:文本意义是自生的,与作者、读者无关,它蕴含在文本的语言符号和结构中。海德格尔说:“艺术家比起作品来是微不足道的,艺术家犹如一个个通道在创造过程中,作品诞生了,通道却消失了。”解读文本就要分析它的基本结构,了解它的基本层面,并在各个层面上理解文本意义。

读者理论认为:文本意义是读者参与阅读的结果。解读过程是读者参与文本创作的意义再生的过程。即读者在阅读中将自己置身于文本,一方面接受文本的意义,同时将自己的认识注入文本,扩展了文本的意义。朱光潜曾对读者的作用作了如下论定:读诗就是再作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维持住的,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感情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有欣赏。

十一

三种解读理论对文学解读可以有这些启发: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来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或蕴藏的思想和情感。 我们可以通过对文本具体语境的理解来揣摩文本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和多个角度来理解文本意义。

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情感来创造性的理解文本的意义。

当我们尝试用这些方式来理解文学文本时,呈现给我们的意义一定是丰富的、多元的,那么也就意味着文学解读在本质上应该解读出多元的意义。

根据这些启发,我尝试从三个方面形成解读的思路和相应的解读方法。

三种解读思路和方法之间也并不是完全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可以交叉。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的特征,侧重于某一种解读思路和解读方法。

十二

对于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尤其需要通过理解作者来深入理解文本,尽量做到知人论世。对于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有必要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和精神世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往往会在进入文本之前,简要介绍作家的相关内容,对作品的意义形成暗示。这种介绍很难让学生贴近作家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意义暗示也会抑制学生的自我理解。我们可以尝试其他的方式,使学生走进作家。比如直接让学生阅读古代传记或当代的与古代作家相关的作品,或者利用视频资料了解作家的故事。这些活动可以安排在学生初步接触文本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了解作家,从而纠正误解、深化理解。

在解读屈原的《离骚》时,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式了解屈原。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连环画:屈原的故事

《屈原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天津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 。提示:该文从历史的纵深角度阐述了屈原的思想人格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对中国文人性格的影响。

通过解读作者世界,我们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作家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也可以汲取到作家精神世界中对我们依然有益的文化品格。

十三

个人的文学解读是读者个人与文本之间的关系,解读产生的意义由读者和文本这两极来决定,语文教学中的文学解读由教师和学生的对文本的公共解读来完成。这种公共解读是老师和所有学生在个人解读的基础上,再进行讨论交流,形成一些能被群体认同的公共意义。在教师、文本和学生的三极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均为解读的主体,但两种主体在语文文学解读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教师是解读活动的先行者。在进入课内解读之前,教师首先应该已经对文本进行了充分的自主解读,结合各种参考资料,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了解他人的解读思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理解文本的意义;其次教师还要结合文本的特征,思考一些适应学生的解读方法,以供课堂上学生选用;另外,教师要考虑到学生整体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尽量为学生理解文本准备一些阶梯性的材料。作为解读者先行者的教师是带着理解和方法走进课堂的,但是并不意味着他的理解是固定不变的,当他和学生一起再次解读文本时,也可能在学生理解的影响下深化甚至改变自己的理解。

教师是解读活动的组织者。在课堂的解读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和文本的需要,设置恰当的解读情境,设计科学的解读环节,提供适当的解读方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作为解读活动组织者的教师,要有比较明确的目标意识,通过解读活动,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还要尽量为学生的自主解读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一定解读方法的指导下充分的解读文本,形成自己的理解,并能够交流个人的理解。

学生在解读活动中是倾听者。学生首先要倾听文本,要结合个人的体验走进文本,透过语言层面,获得文本意义,这个意义是个人和文本的遇合,是学生的主动建构;学生其次要倾听教师,要努力从教师那里获取一些解读文本的方法,倾听教师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学生还要倾听同伴的声音,与同伴一起交流对文本意义的理解。这种倾听是有准备的、有选择的,并且能够促进个人发展的。

学生在解读活动中是言说者。学生有权利表达他对文本的个人理解,有权利反驳别人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在文学解读中的自由表达是学生生成解读能力的直接途径。伽达默尔说,在会话中存在意味着与他人一起思想,去向某个他人而回到自身。

十四

文学文本自它诞生的那一刻起,便有了独立的意义和价值。解读者要理解文本的内涵,就必须深入文本,而不能仅凭对作者的了解或别人的评价来理解文本的意义。但是,如何深入文本,获取文本蕴涵的丰富意义呢?我们需要从文本意义生成的角度和层面入手,熟悉文学意义产生的途径,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文本。

1、外层意义与内层意义

从文本的意义结构来分,我们可以从外层和内层两个层面来解读文本意义。外层指由文字语言直接呈现的意义,内层指由文字意义指向的联系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所构成的意义。外层意义是显性的,能被所有读者所捕捉到的意义;内层意义是内隐的,需要读者深入文字之后去细心体味的。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指出作品意义“有隐有秀”。“隐者也,文外之重旨者也”,指与文外相联系的深层意义;“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指卓然独立于文字中警策之言,应是外显的意义。“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外层意义以明朗、鲜明、卓绝为佳;内层意义须以繁复、多义、深邃为好。

文学文本的意义结构并不必然的分为两层,如果作品本身不仅文字浅显、形式简单,而且指向明确,那么读者也未必要去煞费苦心的寻找内层意义。内层意义的形成往往与作者的用心有关,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作家的生平和创作的特定背景来揣摩;内层意义的形成还与作品所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关,意义丰富的作品往往会运用隐喻、象征、借代、双关等手法,对这些表现手法的分析,会使我们收获新的意义。

《白马篇》:曹植

外层:本诗塑造了一个为解救国难,为消灭入侵之敌而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的英雄形象。诗中的少年,武艺高强娴熟,英勇无比;大敌当前无所畏惧,浑身是胆,冲锋陷阵;只要能保家卫国,哪怕赴汤蹈火,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

内层:其实,这个游侠少年就是诗人梦想中的自我形象,诗中流露了诗人的英雄情结,展示了诗人的军人梦和对功名的向往。曹植生逢乱世,素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功立业之大志,但却没有机会,只好借诗表现他追求政治理想的执著和实现个人抱负的愿望。我们可以依据曹氏父子间的关系和前人的一些评论来揣摩出这一层意思。朱乾《乐府正义》说:“此寓意于幽并游侠,实自况也。篇中所云捐躯赴难视死如归,亦子建素志,非泛述也。”

李商隐《锦瑟》:朦胧诗

意象的叠加,构成一幅幅虚幻飘渺的画面:庄子梦蝶、杜鹃伤春、沧海月明、蓝田日暖,外层意义几乎难以捕捉,只能揣摩这些意象的隐喻意义。

有人说,“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有人说,“此悼亡之诗也”;有人说,锦瑟“令狐家青衣名也”,有人说:诗写艳情,“盖始有所欢,中有所恨,故追忆之而作”;今人有说,“此诗伤唐室之残破,与爱情无关”;或说“是李商隐全面回顾毕生政治遭遇的”;或说,“《锦瑟》实际上是义山一生遭遇踪迹的概括”以及其他等等。虽然从古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概括地说是诗人写自己一生的遭际(包括爱情):

中间两联连用四个典故作隐喻:庄子梦蝶,喻人事变幻,转瞬成空。杜鹃伤春,喻往事可悲,内心伤痛。“沧海月明”,鲛人泣珠,喻旧情已逝,遗恨无穷。“蓝田日暖”,喻往事如烟,只留下朦胧的回忆。命运坎坷,功业未成,爱情遭受磨难,华年悄悄逝去,抚今追昔,只有愈加令人惘然。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这首诗有两层结构。

表层的结构,就是记叙的一个梦,一个游天佬山的梦。作者并没有到过天佬山,所有关于天佬山的描述都是一种虚拟和想象。

深层的结构则是隐喻了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就是对他42岁入朝为官的两年多生活的经历。这是对自己从年轻时代就开始了的“愿为辅弼”的政治理想幻灭的一个概括。

这表层的结构的虚和深层的结构的实可以很好的对应起来。表层的虚就是一个游山的梦,从思山、入山、到游山,梦醒,层次非常分明。而这对应着生活中的实的一面:正好与李白两年长安的思想历程相吻合。

2、核心意义与边缘意义

理解文本意义,可以着眼于整体,也可以着眼于局部。从文本整体获得的意义可以称之为核心意义、从文本局部获得的意义可以称之为边缘意义。核心意义相当于中心或主题,这种意义是读者对作品的概括性理解,具有一种核心价值;所以在我们的文学解读教学中,几乎成为必须实现的教学任务,追寻这种意义成为解读的目的,这种过分的追寻,使得一些边缘性的意义难以显现。边缘意义是从文本的局部语言中获得的意义,可以来自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文段;诸多边缘意义的合成才能产生核心意义,而核心意义往往有统摄着边缘意义,但是也会出现边缘意义逃逸的现象,即边缘性的意义是悖离核心意义的,这种现象是作者的思想矛盾在作品中的体现。

《归园田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长期以来,历代文人多把陶渊明看成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浑身静穆的隐逸诗人。《归园田居》正是其仕宦情结与田园情结激烈碰撞而最后以田园情结获胜的精神产物。陶渊明曾受老庄、玄学、佛学等思想的影响,而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与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天性一拍即合,加上家境的衰败、社会的动荡、世风的陡变,使他产生了隐逸思想。他专注于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体现其生活的快乐和心灵的安慰,体现其生命的变奏,人生的变调;在田园生活中实现其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理想。

诗人既然“少无适俗韵”,可为什么又会“误落尘网中”而且“一去三十年”,诗人走上仕宦道路真的是“误落”的吗?

陶渊明虽出生于没落士族,但处于封建时代,一般文人所追求的仕宦之途他也无法摆脱。他早年就曾以济苍生的壮志进入仕途,并应征出任江州祭酒,先后担任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因此说他并非“误落”。之所以说“误落”,是对他无法适应官场生活,无法忍受仕途的污浊,无法施展他的政治理想的一种反省。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念奴娇》这首词虽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但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豪壮,豪壮情调表现有二:一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二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但词的最后一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壮志难酬的苦闷,与豪壮情调显然是不能吻合的。

这里其实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他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心态,同时与和尚往来亲密,精通禅学。这样,在苏轼的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因此,在苏轼词中就具有了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

《琵琶行》

小序:“予出宫二年,恬然自安,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有人认为这句话应该反着理解,因为《琵琶行》里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境遇的:“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但我觉得两者都是真实的,是不同的情境中的两种感受。在远离朝廷的生活中,处于政治的边缘,心理上感觉自然会宁静自然得多,可是当听到琵琶女的京都之音,又油然升腾起被贬谪的伤痛,这两种感受会不断交织出现。

3、形象意义、情感意义与哲理意义

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意义呈现的载体是不同的,因此解读意义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寻找不同性质的意义。

以形象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文本,需要理解文本的形象意义,这类文本主要有小说、记人的散文;以情感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文本,需要理解文本的情感意义,这类文本主要有抒情性的散文和诗歌;以哲理为主要表达方向的文本,需要理解文本的哲理意义,这类文本主要是哲理性的散文和诗歌。但是,这三种意义并不分散的存在于各种文体中,而是可以并存于同一种文体,同一个文本,读者要根据文本自身的特点,多角度的解读文本意义。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流传千载的动人篇章,其中就蕴涵着这三个层次的意义。就形象意义而言,这首诗塑造了两个形象,一个是“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一个是“谪居卧病浔阳城”的诗人;一个是古代出色艺人的代表,一个是古代正直文人的代表;他们的形象意义超越了个体,是整个封建时代中两类人的典型。就情感意义而言,“同是天

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更是超越了时代的普遍情感:由命运的相似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在坎坷的人生之途中聊以慰藉。就哲理意义而言,我们也可以读出这样的意义,人生的命运纵然无法把握,但在困逆中也不会永远孤独。

散文与诗歌阅读

1、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备课资源,所以不从教学常规来谈。

2、根据自己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选取一个比较小的角度来谈。

3、有些问题思考的还不够深入和缜密,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4、我的谈话主题是:高中语文第三册古代诗歌与散文解读教学

二——六

先:我们先一起来看新课程标准:阅读目标、阅读教学和阅读评价中的一些文字。

后:新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并列,阅读重视的是理解。

阅读:理解与鉴赏(有的阅读学将阅读作为一个大的概念,包括了理解和鉴赏。)

文学阅读需要做两件事:第一是理解,第二是鉴赏。对于某篇文章要了解其中的各句各段及全文的旨趣,这是属于理解的事;想知道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这是属于鉴赏的事。(《叶圣陶集第十六卷》)这第一步便是理解,第二步则是鉴赏。

七、

解读与理解

1、理解的价值。理解是从自身活动和外在世界中获得意义。人在理解中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失去理解,人生变成一片无意义的阴影。理解是构成人存在的一种基本状态。狄尔泰说,自然需要说明,人则必须理解;理解是在你中再发现我自己。

2、解读的价值。理解借助语言文字表达流露,成为解读。所谓意义解读,也就是人际之间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解释。一旦失去了对意义的探求与表达,人自身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勇气,也就丧失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3、文学的解读是两个视界的融合。文学作品有它自己的世界,解读者也有他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两个世界在解读者的理解中发生接触后,融合为新的世界——意义。真正的理解没有随意性,总是受到两个视界的限制,一个是作品的视界,一个是读者或解释者的视界。 八、

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过程。

九、

语文文学解读是针对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的教学活动,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因而既遵循文学解读规律,又遵循教学规律。

文学作品意义的丰富性和解读过程的个人性使解读产生的意义必然是多元的。文学解读教学就是老师和学生在自主解读的基础上平等对话,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存留己见;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培养文学解读能力,形成多种解读方法。

十、

文学解读深受解释学的影响。传统解释学理论认为,解释的目标是恢复作者原意。由于读者与所要理解的对象处于不同的历史环境中,这就要求读者克服时空距离,摆脱历史的成见,以求保持解释的客观性。现代解释理论认为,解释的目标是出于现代的需要,解读的时空距离无须克服,而是要利用它,因为意义是在时空距离中展开的,既可看清自己,又能看清前一代人;成见更无须摆脱,正是它使理解的历史性成为可能,开拓出新的意义领域,意义的创造是读者参与的结果。文学解读也先后出现了三种理论:作者理论、文本理论和读者理论。

作者理论认为:解读就是恢复作者原意。要恢复作者原意,可以有两种途径: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语法解释就是借助语言文字这一桥梁,以理解作者原意。这里的语言文字是指作者生活的时代的共有的公众性的语言文字和作品所给定的具体语境中的语言文字。语法解释又被成为“客观”的解释,因为它抹去了读者的思想个性,试图借助语言文字这一桥梁,以理解作者原意。心理解释就是通过重建作者的心理个性和历史情境,来恢复作者原意。这就要求解读者排除自己的思想观念,牺牲个人的见解,消解自我,悬置自我,超越时空的间隔,实现自我和作者的心理转换,重建作者的精神世界。

文本理论认为:文本意义是自生的,与作者、读者无关,它蕴含在文本的语言符号和结构中。海德格尔说:“艺术家比起作品来是微不足道的,艺术家犹如一个个通道在创造过程中,作品诞生了,通道却消失了。”解读文本就要分析它的基本结构,了解它的基本层面,并在各个层面上理解文本意义。

读者理论认为:文本意义是读者参与阅读的结果。解读过程是读者参与文本创作的意义再生的过程。即读者在阅读中将自己置身于文本,一方面接受文本的意义,同时将自己的认识注入文本,扩展了文本的意义。朱光潜曾对读者的作用作了如下论定:读诗就是再作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维持住的,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感情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有欣赏。

十一

三种解读理论对文学解读可以有这些启发: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来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或蕴藏的思想和情感。 我们可以通过对文本具体语境的理解来揣摩文本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和多个角度来理解文本意义。

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情感来创造性的理解文本的意义。

当我们尝试用这些方式来理解文学文本时,呈现给我们的意义一定是丰富的、多元的,那么也就意味着文学解读在本质上应该解读出多元的意义。

根据这些启发,我尝试从三个方面形成解读的思路和相应的解读方法。

三种解读思路和方法之间也并不是完全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可以交叉。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的特征,侧重于某一种解读思路和解读方法。

十二

对于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尤其需要通过理解作者来深入理解文本,尽量做到知人论世。对于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有必要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和精神世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往往会在进入文本之前,简要介绍作家的相关内容,对作品的意义形成暗示。这种介绍很难让学生贴近作家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意义暗示也会抑制学生的自我理解。我们可以尝试其他的方式,使学生走进作家。比如直接让学生阅读古代传记或当代的与古代作家相关的作品,或者利用视频资料了解作家的故事。这些活动可以安排在学生初步接触文本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了解作家,从而纠正误解、深化理解。

在解读屈原的《离骚》时,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式了解屈原。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连环画:屈原的故事

《屈原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天津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 。提示:该文从历史的纵深角度阐述了屈原的思想人格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对中国文人性格的影响。

通过解读作者世界,我们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作家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也可以汲取到作家精神世界中对我们依然有益的文化品格。

十三

个人的文学解读是读者个人与文本之间的关系,解读产生的意义由读者和文本这两极来决定,语文教学中的文学解读由教师和学生的对文本的公共解读来完成。这种公共解读是老师和所有学生在个人解读的基础上,再进行讨论交流,形成一些能被群体认同的公共意义。在教师、文本和学生的三极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均为解读的主体,但两种主体在语文文学解读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教师是解读活动的先行者。在进入课内解读之前,教师首先应该已经对文本进行了充分的自主解读,结合各种参考资料,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了解他人的解读思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理解文本的意义;其次教师还要结合文本的特征,思考一些适应学生的解读方法,以供课堂上学生选用;另外,教师要考虑到学生整体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尽量为学生理解文本准备一些阶梯性的材料。作为解读者先行者的教师是带着理解和方法走进课堂的,但是并不意味着他的理解是固定不变的,当他和学生一起再次解读文本时,也可能在学生理解的影响下深化甚至改变自己的理解。

教师是解读活动的组织者。在课堂的解读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和文本的需要,设置恰当的解读情境,设计科学的解读环节,提供适当的解读方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作为解读活动组织者的教师,要有比较明确的目标意识,通过解读活动,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还要尽量为学生的自主解读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一定解读方法的指导下充分的解读文本,形成自己的理解,并能够交流个人的理解。

学生在解读活动中是倾听者。学生首先要倾听文本,要结合个人的体验走进文本,透过语言层面,获得文本意义,这个意义是个人和文本的遇合,是学生的主动建构;学生其次要倾听教师,要努力从教师那里获取一些解读文本的方法,倾听教师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学生还要倾听同伴的声音,与同伴一起交流对文本意义的理解。这种倾听是有准备的、有选择的,并且能够促进个人发展的。

学生在解读活动中是言说者。学生有权利表达他对文本的个人理解,有权利反驳别人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在文学解读中的自由表达是学生生成解读能力的直接途径。伽达默尔说,在会话中存在意味着与他人一起思想,去向某个他人而回到自身。

十四

文学文本自它诞生的那一刻起,便有了独立的意义和价值。解读者要理解文本的内涵,就必须深入文本,而不能仅凭对作者的了解或别人的评价来理解文本的意义。但是,如何深入文本,获取文本蕴涵的丰富意义呢?我们需要从文本意义生成的角度和层面入手,熟悉文学意义产生的途径,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文本。

1、外层意义与内层意义

从文本的意义结构来分,我们可以从外层和内层两个层面来解读文本意义。外层指由文字语言直接呈现的意义,内层指由文字意义指向的联系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所构成的意义。外层意义是显性的,能被所有读者所捕捉到的意义;内层意义是内隐的,需要读者深入文字之后去细心体味的。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指出作品意义“有隐有秀”。“隐者也,文外之重旨者也”,指与文外相联系的深层意义;“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指卓然独立于文字中警策之言,应是外显的意义。“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外层意义以明朗、鲜明、卓绝为佳;内层意义须以繁复、多义、深邃为好。

文学文本的意义结构并不必然的分为两层,如果作品本身不仅文字浅显、形式简单,而且指向明确,那么读者也未必要去煞费苦心的寻找内层意义。内层意义的形成往往与作者的用心有关,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作家的生平和创作的特定背景来揣摩;内层意义的形成还与作品所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关,意义丰富的作品往往会运用隐喻、象征、借代、双关等手法,对这些表现手法的分析,会使我们收获新的意义。

《白马篇》:曹植

外层:本诗塑造了一个为解救国难,为消灭入侵之敌而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的英雄形象。诗中的少年,武艺高强娴熟,英勇无比;大敌当前无所畏惧,浑身是胆,冲锋陷阵;只要能保家卫国,哪怕赴汤蹈火,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

内层:其实,这个游侠少年就是诗人梦想中的自我形象,诗中流露了诗人的英雄情结,展示了诗人的军人梦和对功名的向往。曹植生逢乱世,素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功立业之大志,但却没有机会,只好借诗表现他追求政治理想的执著和实现个人抱负的愿望。我们可以依据曹氏父子间的关系和前人的一些评论来揣摩出这一层意思。朱乾《乐府正义》说:“此寓意于幽并游侠,实自况也。篇中所云捐躯赴难视死如归,亦子建素志,非泛述也。”

李商隐《锦瑟》:朦胧诗

意象的叠加,构成一幅幅虚幻飘渺的画面:庄子梦蝶、杜鹃伤春、沧海月明、蓝田日暖,外层意义几乎难以捕捉,只能揣摩这些意象的隐喻意义。

有人说,“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有人说,“此悼亡之诗也”;有人说,锦瑟“令狐家青衣名也”,有人说:诗写艳情,“盖始有所欢,中有所恨,故追忆之而作”;今人有说,“此诗伤唐室之残破,与爱情无关”;或说“是李商隐全面回顾毕生政治遭遇的”;或说,“《锦瑟》实际上是义山一生遭遇踪迹的概括”以及其他等等。虽然从古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概括地说是诗人写自己一生的遭际(包括爱情):

中间两联连用四个典故作隐喻:庄子梦蝶,喻人事变幻,转瞬成空。杜鹃伤春,喻往事可悲,内心伤痛。“沧海月明”,鲛人泣珠,喻旧情已逝,遗恨无穷。“蓝田日暖”,喻往事如烟,只留下朦胧的回忆。命运坎坷,功业未成,爱情遭受磨难,华年悄悄逝去,抚今追昔,只有愈加令人惘然。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这首诗有两层结构。

表层的结构,就是记叙的一个梦,一个游天佬山的梦。作者并没有到过天佬山,所有关于天佬山的描述都是一种虚拟和想象。

深层的结构则是隐喻了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就是对他42岁入朝为官的两年多生活的经历。这是对自己从年轻时代就开始了的“愿为辅弼”的政治理想幻灭的一个概括。

这表层的结构的虚和深层的结构的实可以很好的对应起来。表层的虚就是一个游山的梦,从思山、入山、到游山,梦醒,层次非常分明。而这对应着生活中的实的一面:正好与李白两年长安的思想历程相吻合。

2、核心意义与边缘意义

理解文本意义,可以着眼于整体,也可以着眼于局部。从文本整体获得的意义可以称之为核心意义、从文本局部获得的意义可以称之为边缘意义。核心意义相当于中心或主题,这种意义是读者对作品的概括性理解,具有一种核心价值;所以在我们的文学解读教学中,几乎成为必须实现的教学任务,追寻这种意义成为解读的目的,这种过分的追寻,使得一些边缘性的意义难以显现。边缘意义是从文本的局部语言中获得的意义,可以来自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文段;诸多边缘意义的合成才能产生核心意义,而核心意义往往有统摄着边缘意义,但是也会出现边缘意义逃逸的现象,即边缘性的意义是悖离核心意义的,这种现象是作者的思想矛盾在作品中的体现。

《归园田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长期以来,历代文人多把陶渊明看成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浑身静穆的隐逸诗人。《归园田居》正是其仕宦情结与田园情结激烈碰撞而最后以田园情结获胜的精神产物。陶渊明曾受老庄、玄学、佛学等思想的影响,而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与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天性一拍即合,加上家境的衰败、社会的动荡、世风的陡变,使他产生了隐逸思想。他专注于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体现其生活的快乐和心灵的安慰,体现其生命的变奏,人生的变调;在田园生活中实现其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理想。

诗人既然“少无适俗韵”,可为什么又会“误落尘网中”而且“一去三十年”,诗人走上仕宦道路真的是“误落”的吗?

陶渊明虽出生于没落士族,但处于封建时代,一般文人所追求的仕宦之途他也无法摆脱。他早年就曾以济苍生的壮志进入仕途,并应征出任江州祭酒,先后担任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因此说他并非“误落”。之所以说“误落”,是对他无法适应官场生活,无法忍受仕途的污浊,无法施展他的政治理想的一种反省。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念奴娇》这首词虽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但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豪壮,豪壮情调表现有二:一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二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但词的最后一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壮志难酬的苦闷,与豪壮情调显然是不能吻合的。

这里其实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他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心态,同时与和尚往来亲密,精通禅学。这样,在苏轼的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因此,在苏轼词中就具有了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

《琵琶行》

小序:“予出宫二年,恬然自安,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有人认为这句话应该反着理解,因为《琵琶行》里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境遇的:“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但我觉得两者都是真实的,是不同的情境中的两种感受。在远离朝廷的生活中,处于政治的边缘,心理上感觉自然会宁静自然得多,可是当听到琵琶女的京都之音,又油然升腾起被贬谪的伤痛,这两种感受会不断交织出现。

3、形象意义、情感意义与哲理意义

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意义呈现的载体是不同的,因此解读意义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寻找不同性质的意义。

以形象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文本,需要理解文本的形象意义,这类文本主要有小说、记人的散文;以情感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文本,需要理解文本的情感意义,这类文本主要有抒情性的散文和诗歌;以哲理为主要表达方向的文本,需要理解文本的哲理意义,这类文本主要是哲理性的散文和诗歌。但是,这三种意义并不分散的存在于各种文体中,而是可以并存于同一种文体,同一个文本,读者要根据文本自身的特点,多角度的解读文本意义。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流传千载的动人篇章,其中就蕴涵着这三个层次的意义。就形象意义而言,这首诗塑造了两个形象,一个是“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一个是“谪居卧病浔阳城”的诗人;一个是古代出色艺人的代表,一个是古代正直文人的代表;他们的形象意义超越了个体,是整个封建时代中两类人的典型。就情感意义而言,“同是天

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更是超越了时代的普遍情感:由命运的相似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在坎坷的人生之途中聊以慰藉。就哲理意义而言,我们也可以读出这样的意义,人生的命运纵然无法把握,但在困逆中也不会永远孤独。


相关内容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

  •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介绍
  •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介绍 一.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自然衔接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5册.每册统一安排4个单元,即每册第一单元是活动单元,第二单元是文体单元,第三单元是文体单元,第四单元是语体(古诗文)单元.具体安排如下表. 册别 活动 文体 文体 语体 语文1 认识自我 传记 散文① 古典诗歌 ...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例
  • 语言类(语言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 一.古代汉语 1.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 2.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 3.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 4.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 5.假借字与通假字 6.古今字 ...

  • 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 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上海师范大学 王荣生 一.背景:主导文类与解读理论阙如的困境 本文讨论中小学散文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问题.在讨论之前,先介绍下述两个背景,以了解中小学散文阅读教学所处困境. (一)散文是我国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 由于历史的机缘和人为的选择,我国中 ...

  •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 毕业论文工作要求 一.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 毕业论文的写作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凡未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论文不合格者,不得毕业. 2. 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坚决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论文中凡引用他人著述或学术成 ...

  • 中高考语文培训
  • 高考信息(语文) 语文总分:150分,其中基础20分,作文60分,阅读70分 一. 论述类:(9分) 1. 重要概念的含义 2. 句子的含义 3. 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4. 了解文章结构并掌握文章思路 5.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6. 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推断)--此为重点 二. 文言文阅读:(19 ...

  • 高中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 高中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高一年级教学指导意见 学生刚上高中,对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方法等都不熟悉,老师必须要注意初高中的衔接,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辨证性和周密性.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基础知识:落实课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 ...

  •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论文选题
  • 二.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文艺学.美学 编号 论文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 ...

  • 高中语文选修模块教学研究
  • 专题讲座 高中语文选修模块教学研究 刘宇新(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高级教师) 一.从教学层面看选修课的基本定位 1. 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程的现实意义 开设选修课,既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实现有个性有差异的发展,也是在尊重学生个人发展的同时,适应新世纪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开设选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