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工程硕士柔性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而实践和创新能力是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柔性培养模式的目标是使学生广泛掌握实践领域必需的学科内容和方法,锻炼学生以应用形式来组织、分析、解释并表达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柔性培养模式通过建立以高等教育为主导、同生产紧密结合的联合体,面向工程领域设置多层次的实习训练和大量的实用课程,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需求,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领域就可以胜任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培养模式;柔性;全日制工程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4—0011—04  0 引言  我国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实现工业化是其核心内容,为此应培养大批应用型高层次工程类专门人才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工程硕士教育有利于改善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和结构,有利于扩大办学规模和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的融合,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20世纪90年代至今,学术型人才的培养逐步转向博士生阶段,大批硕士生开始趋向非学术性岗位就业,我国开始探索硕士生教育改革新趋势,全面启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工作。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扩大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规模,使得工程硕士培养工作得到迅速发展,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尝试,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还须有一个探索完善的过程,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1)生源层次差别较大。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本科专业和实践能力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统一的培养方案不可能完全满足每个人的需求,这必然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论文指导等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部分工程领域报考人员较少,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2)培养工程科技人才方法比较单一。未能与基础教育、继续工程教育有机结合,工程设计和实践教育环节缺失。课程一般没有可供选择的余地,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不高,教学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3)培养过程缺乏企业参与。在培养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安排上,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缺乏协调:在选拔研究生的标准、学位论文选题、落实研究生所在单位的导师和课程设置等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上,来自企业的建议很少,“双导师”制未落到实处。  4)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现代工业分工比高校专业设置更精细。目前的工程硕士课程设置,是在参考工学硕士的课程体系基础上作了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结合不紧密,工程硕士研究生难以在课堂上学到有针对性的内容。  5)工科教师队伍的非工化趋向严重。部分产学研研究中心作用发挥不明显,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而以培养工学硕士的思路为基础,依据现实条件和自身对工程的理解,做一些侧重实践方面的训练,影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6)评价体系错位,学位设计错位。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  以上原因导致工程硕士的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不足,无法得到产业界认同和重视。企业对毕业生评价是学习能力强,社会责任不强;竞争意识较强,团队合作精神较弱:想法多,坚韧刻苦和敬业精神缺乏;专业知识不扎实,工作浮躁和急功近利。  针对上述问题,从中国国情、社会需要和工程领域特点出发,引入柔性教学思想,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柔性培养模式,注重工程实践,实现工程硕士教育的全方位开放,推动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 柔性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  1.1 柔性培养模式研究背景  20世纪中期,随着科学技术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发达国家迫切需要从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美、英、法、日、韩等国家先后出台各种政策,将研究生教育的重心从学术性学位转向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开始关注教育领域的柔性问题。其内容核心是“兴趣价值”和“个性价值”,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需求,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极大地促进了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在生源的组织上,学校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开设的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确定招生的标准、范围和数量,工程师学校的准入资格和培训质量都远超普通大学;在教育的内容上,面向工程领域设置了多层次的实习训练和大量的实用课程,鼓励学生动手解决工厂生产实际问题,让学生较长时间在工厂实习,大量接触工厂生产的实际情况,毕业后进入工作领域就可以胜任工作甚至立即担任领导工作;在培养目标上,使学生广泛掌握实践领域必需的学科内容和方法,锻炼学生以应用形式来组织、分析、解释并表达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模式上,建立以高等教育为主导、同生产紧密结合的联合体,学生在就读过程中可以转入普通大学攻读学术型学位。综上,国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柔性培养模式体系完整、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度高。  国内对柔性培养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已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包括柔性教学理论、措施应用、柔性教学管理和柔性评价系统研究等,但研究成果还比较零散,还没有适合中国国情的、完整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柔性培养模式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同时,由于国内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也刚刚起步,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柔性培养模式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为加快我国高校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步伐,实施柔性的培养模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  1.2 柔性培养模式相关理论  1)柔性:柔性本是材料的一个属性,指实体或过程在保持基本特征不变的情况下,在外力的作用、刺激和驱动下,其形态能够进行平稳和协调变化的性质。在教学系统中,由于教学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各要素之间既具有独立性,又相互作用。因此,把柔性引入教学领域,可以更准确地描述教学系统的特性,探索规律。

  [摘要]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而实践和创新能力是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柔性培养模式的目标是使学生广泛掌握实践领域必需的学科内容和方法,锻炼学生以应用形式来组织、分析、解释并表达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柔性培养模式通过建立以高等教育为主导、同生产紧密结合的联合体,面向工程领域设置多层次的实习训练和大量的实用课程,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需求,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领域就可以胜任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培养模式;柔性;全日制工程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4—0011—04  0 引言  我国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实现工业化是其核心内容,为此应培养大批应用型高层次工程类专门人才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工程硕士教育有利于改善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和结构,有利于扩大办学规模和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的融合,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20世纪90年代至今,学术型人才的培养逐步转向博士生阶段,大批硕士生开始趋向非学术性岗位就业,我国开始探索硕士生教育改革新趋势,全面启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工作。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扩大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规模,使得工程硕士培养工作得到迅速发展,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尝试,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还须有一个探索完善的过程,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1)生源层次差别较大。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本科专业和实践能力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统一的培养方案不可能完全满足每个人的需求,这必然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论文指导等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部分工程领域报考人员较少,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2)培养工程科技人才方法比较单一。未能与基础教育、继续工程教育有机结合,工程设计和实践教育环节缺失。课程一般没有可供选择的余地,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不高,教学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3)培养过程缺乏企业参与。在培养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安排上,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缺乏协调:在选拔研究生的标准、学位论文选题、落实研究生所在单位的导师和课程设置等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上,来自企业的建议很少,“双导师”制未落到实处。  4)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现代工业分工比高校专业设置更精细。目前的工程硕士课程设置,是在参考工学硕士的课程体系基础上作了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结合不紧密,工程硕士研究生难以在课堂上学到有针对性的内容。  5)工科教师队伍的非工化趋向严重。部分产学研研究中心作用发挥不明显,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而以培养工学硕士的思路为基础,依据现实条件和自身对工程的理解,做一些侧重实践方面的训练,影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6)评价体系错位,学位设计错位。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  以上原因导致工程硕士的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不足,无法得到产业界认同和重视。企业对毕业生评价是学习能力强,社会责任不强;竞争意识较强,团队合作精神较弱:想法多,坚韧刻苦和敬业精神缺乏;专业知识不扎实,工作浮躁和急功近利。  针对上述问题,从中国国情、社会需要和工程领域特点出发,引入柔性教学思想,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柔性培养模式,注重工程实践,实现工程硕士教育的全方位开放,推动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 柔性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  1.1 柔性培养模式研究背景  20世纪中期,随着科学技术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发达国家迫切需要从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美、英、法、日、韩等国家先后出台各种政策,将研究生教育的重心从学术性学位转向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开始关注教育领域的柔性问题。其内容核心是“兴趣价值”和“个性价值”,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需求,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极大地促进了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在生源的组织上,学校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开设的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确定招生的标准、范围和数量,工程师学校的准入资格和培训质量都远超普通大学;在教育的内容上,面向工程领域设置了多层次的实习训练和大量的实用课程,鼓励学生动手解决工厂生产实际问题,让学生较长时间在工厂实习,大量接触工厂生产的实际情况,毕业后进入工作领域就可以胜任工作甚至立即担任领导工作;在培养目标上,使学生广泛掌握实践领域必需的学科内容和方法,锻炼学生以应用形式来组织、分析、解释并表达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模式上,建立以高等教育为主导、同生产紧密结合的联合体,学生在就读过程中可以转入普通大学攻读学术型学位。综上,国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柔性培养模式体系完整、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度高。  国内对柔性培养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已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包括柔性教学理论、措施应用、柔性教学管理和柔性评价系统研究等,但研究成果还比较零散,还没有适合中国国情的、完整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柔性培养模式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同时,由于国内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也刚刚起步,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柔性培养模式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为加快我国高校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步伐,实施柔性的培养模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  1.2 柔性培养模式相关理论  1)柔性:柔性本是材料的一个属性,指实体或过程在保持基本特征不变的情况下,在外力的作用、刺激和驱动下,其形态能够进行平稳和协调变化的性质。在教学系统中,由于教学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各要素之间既具有独立性,又相互作用。因此,把柔性引入教学领域,可以更准确地描述教学系统的特性,探索规律。


相关内容

  •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6]36号)和<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

  • 工程管理本科毕业论文选题(1031个)
  • 毕业论文(设计) 题学 专目院业学生姓名 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 教务处制表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一日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选题(1031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起,具体可以联系 二.论文参考题目 柔性化管理在年轻护 ...

  • 吉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申报材料
  • 吉 林 工 程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吉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申请 汽车工程学院 2015年12月 目录 一.吉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申请书 二.吉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方案 三.相关支撑材料 一. 吉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申请书 吉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申报书 申 报 ...

  • 凝聚态物理(070205)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凝聚态物理(070205)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具体要求: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掌握凝聚态物理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实验技术,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当 ...

  •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 教研„2009‟1号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我部决定自 ...

  • 我国研究生分类培养的理念_实践与困惑
  • 第1期[总第25期]2015年2月 研究生教育研究 rnalofGraduateEducationJou No.1 ,201Feb.5 ()16600405532015018209--- 文章编号: 我国研究生分类培养的理念.实践与困惑 吴 蔚a,何昌清b,古继宝c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a公共事务学 ...

  • 汽车维修建议书
  • 一.概况综述 (一)学校基本情况 江苏省宝应中等专业学校是由宝应县商贸学校和宝应县工业学校组建而成,是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校,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先进单位"."高考质 ...

  •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研究
  • 第33卷第5期教学研究 V01.33No.5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研究 李文军潘岚周静伟 (巾国计量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在与企业的交流中发现,学校的实践教学获得的认同度并不高.考察高等院校的教学活动,对 于学生,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对于学校,师资建设.实验室与实习基 ...

  • 企业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初探
  • 毕 业 论 文 题 目:富士康"连跳"追问 --企业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初探 系 别:管理工程系 专 业:文秘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毕业论文任务书 系别:管理工程系 专业:文秘 (HRM 方向) 兹发给 学生 毕业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