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有一组数字可以说明我国翻译图书风气之盛:据中国版本图书馆资料室统计,1978年至1990年,共出版翻译类作品28500种,年均2192种;而1995年至2003年,翻译类新书(尚不包括重译和多版本译著)的数量飙升到94400种,年均10489种;之后每年出版的翻译类图书维持在一万种左右。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冯涛(他也是译者)说,中国是翻译外国作品最多的国家,中国读者能读到的最新外国作品,比美国(美国读者极少看翻译作品)、德国(翻译作品相对较多)等发达国家都多。   但量多并不意味着质高。当下的图书翻译,既存在着为数不少的重复翻译现象――主要集中在经典作品上,仅《小王子》一书就有近60个中文版本,其中2004年至2007年就一窝蜂推出近50种;也存在着把翻译当成批量生产的“史上最牛译者”――署名“龙婧”的译者4年出版覆盖文史哲多个领域的23本译作,被学者王晓渔戏称为“应该是《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理想译者”;如此一来,翻译质量的良莠不齐、精品译作不多,在所难免。      谁能靠翻译赚钱?      翻译家施康强曾在《文学翻译:后傅雷时代》一文中写道,以现行的60元/千字的翻译稿酬标准,一个人若有志于当职业翻译家,除非粗制滥造,或者天纵奇才,日产5000字保质保量,否则连生存都成问题。他感叹道:“把翻译当作一门精致的艺术,今天这样的翻译家已经不多了。”   一定会有人问,那为什么不提高翻译稿酬以吸引翻译家呢?算一笔账就知道为什么出版社要把翻译稿酬压到这么低了:假设一本版权书有20万字,定价25元,首印5000册,以利润率为10%计算,出版社能挣12500元;而译者稿酬为12000元,两者持平。如果提高译者的稿酬,哪怕只提到75元/千字,出版社就要少挣3000元,只有可怜的9500元。忙活半年才挣万把块钱,译者稿酬当然不太可能有提高的余地。   如果遵照国家版权局制定的《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1999),翻译稿酬在20~80元/千字,则60元/千字的标准不算太低。但这个价钱是吸引不了大牌译者的,只能用新人、业余译者。出版社有深厚的资源又另当别论,比如上海译文出版社。据冯涛介绍,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翻译稿酬可以取稿酬制,也可以取版税制;稿酬制由基本稿酬(60元/千字)和印数稿酬(基本稿酬的1/100乘以千册印数)组成,版税制则一般针对公共版权书,译者可以获得5~7%的版税。已经去世的董乐山先生,还有任溶溶、傅惟慈等老一辈翻译家,拿的稿酬都是一样的,而老一辈翻译家反而不会太计较收入的多少。   但问题是,不是每家出版社都有这么深厚的人脉。目前翻译的主力军是大学教师,已有二十多部译著的复旦大学副教授姜志辉被称为“翻译狂人”,他就曾表示,要是去外面上课,赚的钱比翻译多多了。在各大学和研究机构中,译著很少或干脆被拒绝承认为学术成果,收入又没有吸引力,这都影响了学者们参与翻译工作的积极性。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出版社为了尽早抢占市场,必须加快出版流程,一切求快,也就顾不上把翻译作为“精致的艺术”去打磨。比如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哈7”,7月底才正式拿到中文版权,10月初就要推出中文版,给译者只留下不到3个月的时间,而“哈7”篇幅达700多页,要按期、高质完成,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于是成书中出现把姐妹俩弄混等硬伤,也就在所难免。这样的脏活儿累活儿,自然不敢劳动专家的大驾,只能让年轻人来挑大梁了。      翻译是寂寞的事      施康强那篇《文学翻译:后傅雷时代》,引来了一场关于翻译收入问题的口水仗。施康强在文中指出翻译大家傅雷先生每天译一千多字,日收入二十多元,即可保障生活无忧,现在的翻译家没法比。年轻译者李继宏则反驳说,“文学翻译的报酬算是极高也不为过”,足以养活自己。他的理由是:从事专职翻译,按每小时译1000字、每千字60元计算,平均每天工作8小时,每月工作22天,月税前收入可达10560元,年税前收入达126720元。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毕业的MBA首份工作平均年收入为128600元,翻译的收入并不逊色于MBA。   争执的焦点则在于每天到底能翻译多少字上。李继宏提出了“同声传译论”,认为“理想的笔译,应该像口译中的同声传译一样,看到原文马上就能转化为译文,这样一来,理论上的翻译速度就等同于译者的文字录入速度”。他以自己为例子,认为在电脑及电子词典的帮助下,熟练译者的翻译速度每小时应该能达到1000~1500字。他说自己翻译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全书20万字,总共花了10天时间,每天的翻译从清晨7点开始,到深夜12点结束,扣除日常生活杂事所占时间,每天工作时长15小时。   10天翻译完一本书确实堪称神速,但很多译者和资深编辑并不认同。有一个台湾译者在惊叹之余,表示自己还是继续采取“龟速”进行翻译。有网友则调侃说,李继宏难道是用翻译机器做翻译吗,翻译的速度比自己看书还快?还有学者表示异议说,翻译并不是比打字快,也不仅仅是翻字典。译有《门萨的娼妓》、《小人物日记》的译者孙仲旭也说,他一个月最多能翻8万字,李继宏10天翻20万字:“莫非李先生自己译完后不校不改,便交稿了事?”   更多的译者则认为,翻译是一件相当寂寞的事,要静下心来,而且要自律,不然就坚持不下来――20万字的著作,即使每天抄5000字也要抄40天,更不用说字斟句酌地进行推敲了。台湾大块文化董事长郝明义翻译阿瑟・克拉克那本名作《2001:太空漫游》,他形容每天在结束工作之后与“2001”的文字进行搏斗的过程,“不啻梦魇”。但是,在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之间出入,又有着一种满足感――这恐怕就是翻译的魔力所在。(谭山山)   (摘自《新周刊》2008年第18期)

  有一组数字可以说明我国翻译图书风气之盛:据中国版本图书馆资料室统计,1978年至1990年,共出版翻译类作品28500种,年均2192种;而1995年至2003年,翻译类新书(尚不包括重译和多版本译著)的数量飙升到94400种,年均10489种;之后每年出版的翻译类图书维持在一万种左右。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冯涛(他也是译者)说,中国是翻译外国作品最多的国家,中国读者能读到的最新外国作品,比美国(美国读者极少看翻译作品)、德国(翻译作品相对较多)等发达国家都多。   但量多并不意味着质高。当下的图书翻译,既存在着为数不少的重复翻译现象――主要集中在经典作品上,仅《小王子》一书就有近60个中文版本,其中2004年至2007年就一窝蜂推出近50种;也存在着把翻译当成批量生产的“史上最牛译者”――署名“龙婧”的译者4年出版覆盖文史哲多个领域的23本译作,被学者王晓渔戏称为“应该是《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理想译者”;如此一来,翻译质量的良莠不齐、精品译作不多,在所难免。      谁能靠翻译赚钱?      翻译家施康强曾在《文学翻译:后傅雷时代》一文中写道,以现行的60元/千字的翻译稿酬标准,一个人若有志于当职业翻译家,除非粗制滥造,或者天纵奇才,日产5000字保质保量,否则连生存都成问题。他感叹道:“把翻译当作一门精致的艺术,今天这样的翻译家已经不多了。”   一定会有人问,那为什么不提高翻译稿酬以吸引翻译家呢?算一笔账就知道为什么出版社要把翻译稿酬压到这么低了:假设一本版权书有20万字,定价25元,首印5000册,以利润率为10%计算,出版社能挣12500元;而译者稿酬为12000元,两者持平。如果提高译者的稿酬,哪怕只提到75元/千字,出版社就要少挣3000元,只有可怜的9500元。忙活半年才挣万把块钱,译者稿酬当然不太可能有提高的余地。   如果遵照国家版权局制定的《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1999),翻译稿酬在20~80元/千字,则60元/千字的标准不算太低。但这个价钱是吸引不了大牌译者的,只能用新人、业余译者。出版社有深厚的资源又另当别论,比如上海译文出版社。据冯涛介绍,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翻译稿酬可以取稿酬制,也可以取版税制;稿酬制由基本稿酬(60元/千字)和印数稿酬(基本稿酬的1/100乘以千册印数)组成,版税制则一般针对公共版权书,译者可以获得5~7%的版税。已经去世的董乐山先生,还有任溶溶、傅惟慈等老一辈翻译家,拿的稿酬都是一样的,而老一辈翻译家反而不会太计较收入的多少。   但问题是,不是每家出版社都有这么深厚的人脉。目前翻译的主力军是大学教师,已有二十多部译著的复旦大学副教授姜志辉被称为“翻译狂人”,他就曾表示,要是去外面上课,赚的钱比翻译多多了。在各大学和研究机构中,译著很少或干脆被拒绝承认为学术成果,收入又没有吸引力,这都影响了学者们参与翻译工作的积极性。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出版社为了尽早抢占市场,必须加快出版流程,一切求快,也就顾不上把翻译作为“精致的艺术”去打磨。比如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哈7”,7月底才正式拿到中文版权,10月初就要推出中文版,给译者只留下不到3个月的时间,而“哈7”篇幅达700多页,要按期、高质完成,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于是成书中出现把姐妹俩弄混等硬伤,也就在所难免。这样的脏活儿累活儿,自然不敢劳动专家的大驾,只能让年轻人来挑大梁了。      翻译是寂寞的事      施康强那篇《文学翻译:后傅雷时代》,引来了一场关于翻译收入问题的口水仗。施康强在文中指出翻译大家傅雷先生每天译一千多字,日收入二十多元,即可保障生活无忧,现在的翻译家没法比。年轻译者李继宏则反驳说,“文学翻译的报酬算是极高也不为过”,足以养活自己。他的理由是:从事专职翻译,按每小时译1000字、每千字60元计算,平均每天工作8小时,每月工作22天,月税前收入可达10560元,年税前收入达126720元。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毕业的MBA首份工作平均年收入为128600元,翻译的收入并不逊色于MBA。   争执的焦点则在于每天到底能翻译多少字上。李继宏提出了“同声传译论”,认为“理想的笔译,应该像口译中的同声传译一样,看到原文马上就能转化为译文,这样一来,理论上的翻译速度就等同于译者的文字录入速度”。他以自己为例子,认为在电脑及电子词典的帮助下,熟练译者的翻译速度每小时应该能达到1000~1500字。他说自己翻译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全书20万字,总共花了10天时间,每天的翻译从清晨7点开始,到深夜12点结束,扣除日常生活杂事所占时间,每天工作时长15小时。   10天翻译完一本书确实堪称神速,但很多译者和资深编辑并不认同。有一个台湾译者在惊叹之余,表示自己还是继续采取“龟速”进行翻译。有网友则调侃说,李继宏难道是用翻译机器做翻译吗,翻译的速度比自己看书还快?还有学者表示异议说,翻译并不是比打字快,也不仅仅是翻字典。译有《门萨的娼妓》、《小人物日记》的译者孙仲旭也说,他一个月最多能翻8万字,李继宏10天翻20万字:“莫非李先生自己译完后不校不改,便交稿了事?”   更多的译者则认为,翻译是一件相当寂寞的事,要静下心来,而且要自律,不然就坚持不下来――20万字的著作,即使每天抄5000字也要抄40天,更不用说字斟句酌地进行推敲了。台湾大块文化董事长郝明义翻译阿瑟・克拉克那本名作《2001:太空漫游》,他形容每天在结束工作之后与“2001”的文字进行搏斗的过程,“不啻梦魇”。但是,在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之间出入,又有着一种满足感――这恐怕就是翻译的魔力所在。(谭山山)   (摘自《新周刊》2008年第18期)


相关内容

  • 由莫言的获奖所想到的阅读答案
  • 由莫言的获奖所想到的 ①近期,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晚宴上发表获奖感言说:"--我还要感谢那些把我的作品翻译成世界很多语言的翻译家们,没有他们创造性的劳动,文学只是各种语言的文学,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劳动,文学才可以变成世界的文学." ②莫言的此次获奖,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译作家们真是 ...

  • 认识语言的经济学属性
  • 作者:李宇明 语言文字应用 2012年12期 现代语言规划十分关注的三个概念是语言意识.语言政策和语言实践.语言意识也称语言意识形态,是指社会对语言的认识和态度,是语言政策和语言实践的思想基础,有什么样的语言意识,才可能有什么样的语言政策,产生什么样的语言实践.在当今社会的语言意识中,必须意识到语言 ...

  • 职业资格制度比较研究
  • 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技术职业分类管理制度中,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十分必要的.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实践,有些国家已经形成比较科学.完备的职业分类管理体系,为本国的人才培养和管理使用.满足本国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要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各发达国家的实践看,职业分类管理制度呈现出不同特点. 一.与经济.社会 ...

  • 石油英语课文译文Unit 1-4
  • Unit 1 石油的起源 石油有机成因 1. 石油是由多种碳氢化合物和特定矿物质如硫磺在极大压力下混合而成.现如今,科学家证明,尽管不是全部,但大多数油田是几百万年前海床上的动植物残骸经过数十亿吨的泥沙沉积而成. 2. 当小型海洋动植物死亡后,尸体会下沉.然后它们会沉淀在海床上,被分解并与泥沙混合在 ...

  • 中国石油大学b班石油英语课文翻译
  • Unit1:石油的起源:石油有机成因:1. 石油是由多种碳氢化合物和特定矿物质如硫磺在极:证明,尽管不是全部,但大多数油田是几百万年前海床:2. 当小型海洋动植物死亡后,尸体会下沉:合在一起:3. 被部分分解的残骸会形成巨大的胶状物,而后会慢:掩埋过程要经过数百万年的时间:4. 尽管现在被接受的石油 ...

  • 大学毕业论文格式
  • 经济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规范细则(2011版) 2011-05-09 07:49 一.论文印装 毕业论文用纸在教务处网页下载,A4纸打印.页眉左侧为"安徽工业大学"字样,右侧为"毕业论文"字样:页脚靠右侧为"共-页,第-页",如" ...

  • 世界文明中的科学技术复习整理
  • 世界文明中的科学技术 发展过程:中心转移 科技发展的社会历史环境和自然条件 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思想冲击 科学发展与大国兴衰 (1)希腊 1. 历史地理 地理环境特征: 毗邻埃及.巴比伦, • "希腊的奇迹"."希腊的光荣"与希腊人居住地离亚非文明中心距离不远 ...

  •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 .8个大类分别是: 第一大类: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其中包括5个中类,16个小类,25个细类: 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包括14个中类,115个小类,379个细 ...

  • 沿海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 为了推动xx经济发展,促进人才结构变化.调整优化教育结构,xx年7月6日至11日,我们一行6人,在xxx副市长的带领下,赴山东省沿海三所职业技术学校考察.收获颇丰,启发很大.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简要说明 我们考察的三所学校属于风格各异的类型.山东外事翻译中专是民办学校,以先进的办学理念.鲜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