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学说及其应用

内蒙古医科大学 题目

姓名:闫志诚

专业:中医内科学

学号:2013110040

班级:科研一班

中医五行学说及其应用

中医五行学说及其应用

闫志诚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

摘要:中医五行学说,即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与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病理现象广泛相联系,通过“取象比类”“推演络绎”的方法,把它们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的“五行”之中,用以阐释人体脏腑组织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复杂联系,以及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五行学说;相生;相克;制化;疾病

“五行学说”是对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一。所谓五行学说,即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抽象特性来归纳概括各种事物,并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界各种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协调平衡。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将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使哲学理论与医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医学的五行学说。

1 中医五行学说的起源

1.1 哲学五行学说的起源

关于哲学五行学说的起源,贺娟[1]总结了五材说、五方说、五时说、五星说、五指说等五种不同的观点。其中五材说观点源于古人对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本身属性的概括。魏睦森[2]等认为五行学说源于五方说,是五方代名词。郝万山[3]和王强芬[4]等倾向于五时说,认为从时令季节更替顺序来解释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更贴近中医的精髓。当前大部分学者比较赞同五行学说源于“五方说”以及“五材说”。《尚书·洪范》载: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闰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啬。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啬作甘。”

1.2 中医五行学说与哲学五行学说的关系

哲学五行学说是一个稳态系统,但这个稳态也只是相对的,它处于五行稳态模式和五行非稳态模式之间的动态平衡,因为有两种不同的力量制约着它的平衡。五行学说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属于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人认识、解释和探索世界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着各个研究领域的发展,医学也不例外。秦汉时期,五行学说被广泛地应用于医学,和医学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医五行学说,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的三大哲学基石之一,其重要标志是《黄帝内经》的出现。从此,中医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解释工具和诊疗疾病的重要指导思想,广泛地运用于认识和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疗、养

生等方面。如《黄帝内经》运用五行的特性来分析说明人体脏腑、经络的五行属性; 用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分析脏腑、经络之间和各种生理特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用五行乘侮及母子相及来阐释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5]。

2 五行特性的抽象意义

“ 木曰曲直”是通过对植物生长状态的感性认识到理性抽象后的总结。从植物向上生长、向外舒展、屈伸自如的现象, 引申为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作用或特征, 凡是具有此类作用或特征的事物, 就可以用五行特性中的“木”进行标记或者概括。《内经》将五脏纳入五行系统以后, 运用人们对木的特性认识, 构建了肝的相关理论, 认为肝属木, 具有能疏通气机, 使气机活动舒畅通达, 进而影响全身诸多方面的机能,如血液循行、津液的敷布、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胃肠的消化吸收、精神情志的调节, 甚至男女的性活动和生殖之精的排泄和输送等,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肝有喜条达而恶抑郁, 主升和主动的生理特性。

“火曰炎上” 通过人们对燃烧中的火焰具有发光、散热、向上升腾现象的生活体验, 总结了火具有温热、光明、升腾等特征和作用, 引申为凡是具有此类特征或作用的事物及其现象, 可以用五行中的“火”进行属性标记和概括。自《内经》将五脏纳入五行系统后, 人们对火的特性的认识构建了心的相关理论。心属火, 故心能将血液运送于全身, 温煦和营养脏腑形体官窍; 心主神明而主宰全身活动等都是在心的属性为火这一思维背景下发生的。

“土爰稼穑” 通过对土地可供人类从事农耕活动, 获得赖以生存谷物的体验, 总结土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征或作用, 引申为凡是具有此类特征或作用的事物及其现象, 用五行中的“土” 加以属性标记和概括。《内经》将五脏纳入五行系统之后, 用土的特性解释脾胃的生理及其特性,形成了脾胃理论, 认为“ 脾者, 土也, 治中央, 常以四时长四脏, 各十八日寄治, 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 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 生万物而法天地, 故上下至头足, 不得独主于时也” 《素问.太阴阳明论》。此处用五行中的“土”标记脾胃的特性, 运用“ 土能生万物” 解释、类比脾胃的主要功能, 解释脾主管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输送水谷精微至全身的作用。

“金曰从革”认识来自于古人两方面的生产实践: 一是顺从人们的需要, 将矿石经过冶炼, 去除杂质, 而成为质地纯净、体积变小、密度和比重变大而坚硬的金属( 主要指铜) ; 二是将铜之类的金属顺从人愿地加工成人们所需的器物。于是通过对矿石去除杂质成为质地纯净、体积变小、密度比重大的, 能随意加工成不同形状、不同用途器物的金属, 总结出金有变革、肃杀、收敛、沉降、洁净等特性或作用, 引申后认为凡是具有此类特性或作用的事物及现象, 用五行中的“金” 进行属性的标记和概括。《内经》将五脏纳入五行系统之后,

用金的特性或作用解释肺及大肠的生理功能及特性, 构建了肺及大肠的相关理论。在肺及大肠的五行属性为金的认识基础上, 结合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和人们的切身体验, 总结出肺气有下降的特性, 以此解释肺主呼吸时吸气( 自然界的清气要向下沉降) 是主动运动的特点; 肺能清除废弃的浊气, 大肠只有向下蠕动( 即“ 降” ) 才能清除消化后的食物中的糟粕, 二者都有向下运动、有主降的生理特性, 以及清除人体废物, 保持人体洁净的功能。此时不但可以用“金曰从革” 的五行特性解释了肺和大肠的部分功能及特性, 还从生理作用及五行特性等方面将二者联系在一起。

“水曰润下” 通过人们对水有滋润万物, 本性寒凉, 性质柔顺, 流动趋下, 渗入并涵藏于地下的自然特性的体验和观察, 总结出水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的五行特性, 引申为凡是具有此类特性或作用的事物, 用五行中的“水”进行属性的标记和概括。《内经》将五脏纳入五行系统之后, 用水的这一特性或作用解释肾的生理功能及其特征。“肾者水脏, 主津液” 《素问.逆调论》 , 不仅用肾属水的五行特性解释肾主水液的功能, 还根据水在地表下大量涵藏的自然特征类比肾“ 主蛰, 封藏之本” 《素问.六节脏象论》 , 并以此为据认为肾能贮藏并调节全身之精, 形成了“肾者主水, 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故五脏盛, 乃能泻” 《素问.上古天真论》的经典理论。

3 五行生克制化关系

3.1五行相生关系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生的顺序是: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依次有序资生, 循环不休。在这种相生关系中, 任何一行都存在着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 其中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一旦这种正常的有序资生关系失常, 就会发生由母及子或由子及母的母子相及的异常变化。

3.2 五行相克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依次有序的制约、抑制和对抗的关系。五行有序的制约顺序是: 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依次有序制约, 循环不止。在五行有序的制约关系中, 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的关系, 这种制约关系又称为“所不胜”和“所胜”关系。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是所胜。一旦这种五行有序的制约关系失常,就可能发生相乘、相侮或胜复的异常变化。

3.3 五行制化关系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 又相互制约, 相生与相克共同维持着五行之间有序的稳定状态。五行制化关系中的相生和相克是同时存在又不可分

割的两个方面, 如果没有相生关系, 事物就不能存在、发生和成长; 如果没有相克关系, 事物的发展就会因失去制约而亢奋失衡。只有相生和相克同时存在并互相作用, 才能维持事物之间的相对稳定、和谐、有序以及平衡, 也才能促进事物稳定有序的发展。[6]

4 五行学说在中医临床中的运用

4.1据五行相生、相克规律配伍用药

4.1.1 据五行相生规律配伍用药

此种配伍用药规律, 主要是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法, 并按其治法配伍用药。如据“水生木” 确立滋水涵木法, 一贯煎则用生地黄、枸杞子等滋补肾水而涵养肝木; 据“火生土”确立益火补土法, 而四神丸则用补骨脂温补命门之火以温肾暖脾; 据“土生金”确立培土生金法, 而泻白散则用甘草、粳米补脾以扶肺气; 据“金生水”确立金水相生法, 而百合固金汤则用百合、生地黄、熟地黄滋养肺肾, 金水并调。

4.1.2 据五行相克规律配伍用药

此种配伍用药规律, 主要是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法, 并按其治法而配伍用药。如据“木克土”确立抑木扶土法,痛泻要方则以白术补脾扶土、白芍柔肝抑木; 据“土克水”确立培土制水法, 而实脾散则用茯苓、白术健脾利水; 据“金克木”确立佐金平木法, 而左金丸则主用黄连清心火保肺金, 以制肝木, 咳血方则用青黛、栀子清肝, 并以瓜蒌仁、海蛤粉清润肺金以平肝木; 据“水克火”而立泻南补北( 泻火补水)法, 而黄连阿胶汤则以黄连等清心火, 阿胶、鸡、鸡子黄补肾水, 以治肾阴不足, 心火偏亢之心肾不交证。[7]

4.2 指导疾病的诊断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在功能的紊乱及其相互关系的失调,可通过一定途径反映于外,出现色泽、声音、形态、口味、情志、舌象、脉象等诸方面的异常变化。由于五脏及五色、五音、五体、五味、五志、五脉等均可分别归属于五行,而同一行事物之间有着相互感召现象,存有某种特定联系,故五行学 说有利于疾病诊断。如面色青色,喜食酸味,情志易怒,脉见弦象,提示肝病居多。再如脾虚之人,面见青色,是为木乘土之象; 心病患者,面色黯黑,是为水乘火之兆。[8] 在病色交错中,又有相生相克的善恶关系,如肝病见青色, 是正病正色,为病色相应,是疾病发展的正常现象,若见黑色( 水生木) 或赤

色( 木生火) ,是不相应中的相生之色,属顺证,若见黄色( 木克土) 或白色( 金克木) ,是不相应中的相克之色,属逆证。

4.3 指导疾病的治疗

4.3.1内科方面

赵伟东[9]等根据中医五行学说治疗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49 例,总有效率

79. 6%。朱明军[10]等提出运用中医五行学说脏腑之间生克乘侮规律,探讨全心衰竭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对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具有指导意义。宋恩峰[11]提出“肝肾同病”的糖尿病肾病发病假说,并拟定处方补肾调肝,收到较好疗效。申晓伟[12]等灵活运用五行生克关系,化土为金,顺水推舟,寓补于消,在痰证的治疗中取得较好疗效。杜青雄[13]运用五行学说分析儿童“咳喘”和“外感热病”的传变规律,提出了治疗“咳喘”的治法和方药。

4.3.2妇科方面

冯磊[14]等采取“木郁达之”的方法治疗常出现胸胁胀满、神疲食少、嗳气、口燥咽干、胸闷、心烦易怒,妇女乳房胀痛、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的肝郁脾虚证,疗效可观。

4.3.3情志疾病方面

《内经》创立了“怒伤肝, 悲胜怒; “喜伤心, 恐胜喜”; “思伤脾, 怒胜思”; “忧伤肺, 喜胜忧”; “恐伤肾, 思胜恐”的以情制情的精神心理治疗方法。孙英霞[15]等通过源于中医五行学说的五志相胜理论,探讨五志相胜理论对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重要影响,认为运用中医五行学说调节现代人群情绪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5 结语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广泛,涉及到很多学科。五行学说着重以自然界中的五种物质来阐明客观事物,并以生克制化理论来说明其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和人与自然完整统一的思想,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为诊断和治疗疾病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贺娟.五行与中国传统文化[N].光明日报,2009 - 10- 22(010) .

[2] 魏睦森,陈蓉蓉.阴阳五行学说探源求本[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1,7(4) : 102.

[3] 郝万山.关于五行的讨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6(1) : 10.

[4] 王强芬,邹明亮.论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的两种解释[J].时珍国医国药, 2010,21( 3) : 766 - 767.

[5] 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27.

[6] 张登本,孙理军,李翠娟.论五行理论在《黄帝内经》建构中的作用及其意义.[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1(1) : 13 -18.

[7] 王迪, 王珈, 张彦秋.“五行学说”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16(1) : 10.

[8] 傅遂山.浅谈五行学说中对中医养生的指导作用[J].河南中医,2010,30( 6) : 530 - 533.

[9] 赵伟东,农邦向. 五行辨证治疗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 2004, 31( 12) : 1020.

[10] 朱明军,朱新峰,王永霞. 从五行学说探讨全心衰竭与脏腑的关系[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 6) : 924- 925.

[11] 宋恩峰,张珏,丁庆余. 基于五行学说立法组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10, 12( 3) : 50 - 52.

[12] 申晓伟,马明越. 化土为金法与痰证的治疗[J]. 四川中医, 2009, 27( 12) : 45 - 46.

[13] 杜青雄. 运用五行学说分析儿童“咳喘”和“外感热病”的传变规律[J].世界中医药, 2010,5( 3) : 199 -200.

[14] 冯磊,李俊德. 浅释“木郁达之”[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2(2) : 73 - 74.

[15] 孙英霞,马月香,胡春雨. 中医对情绪调节的认识[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32( 3) : 190 - 192.

内蒙古医科大学 题目

姓名:闫志诚

专业:中医内科学

学号:2013110040

班级:科研一班

中医五行学说及其应用

中医五行学说及其应用

闫志诚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

摘要:中医五行学说,即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与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病理现象广泛相联系,通过“取象比类”“推演络绎”的方法,把它们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的“五行”之中,用以阐释人体脏腑组织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复杂联系,以及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五行学说;相生;相克;制化;疾病

“五行学说”是对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一。所谓五行学说,即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抽象特性来归纳概括各种事物,并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界各种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协调平衡。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将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使哲学理论与医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医学的五行学说。

1 中医五行学说的起源

1.1 哲学五行学说的起源

关于哲学五行学说的起源,贺娟[1]总结了五材说、五方说、五时说、五星说、五指说等五种不同的观点。其中五材说观点源于古人对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本身属性的概括。魏睦森[2]等认为五行学说源于五方说,是五方代名词。郝万山[3]和王强芬[4]等倾向于五时说,认为从时令季节更替顺序来解释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更贴近中医的精髓。当前大部分学者比较赞同五行学说源于“五方说”以及“五材说”。《尚书·洪范》载: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闰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啬。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啬作甘。”

1.2 中医五行学说与哲学五行学说的关系

哲学五行学说是一个稳态系统,但这个稳态也只是相对的,它处于五行稳态模式和五行非稳态模式之间的动态平衡,因为有两种不同的力量制约着它的平衡。五行学说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属于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人认识、解释和探索世界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着各个研究领域的发展,医学也不例外。秦汉时期,五行学说被广泛地应用于医学,和医学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医五行学说,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的三大哲学基石之一,其重要标志是《黄帝内经》的出现。从此,中医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解释工具和诊疗疾病的重要指导思想,广泛地运用于认识和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疗、养

生等方面。如《黄帝内经》运用五行的特性来分析说明人体脏腑、经络的五行属性; 用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分析脏腑、经络之间和各种生理特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用五行乘侮及母子相及来阐释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5]。

2 五行特性的抽象意义

“ 木曰曲直”是通过对植物生长状态的感性认识到理性抽象后的总结。从植物向上生长、向外舒展、屈伸自如的现象, 引申为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作用或特征, 凡是具有此类作用或特征的事物, 就可以用五行特性中的“木”进行标记或者概括。《内经》将五脏纳入五行系统以后, 运用人们对木的特性认识, 构建了肝的相关理论, 认为肝属木, 具有能疏通气机, 使气机活动舒畅通达, 进而影响全身诸多方面的机能,如血液循行、津液的敷布、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胃肠的消化吸收、精神情志的调节, 甚至男女的性活动和生殖之精的排泄和输送等,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肝有喜条达而恶抑郁, 主升和主动的生理特性。

“火曰炎上” 通过人们对燃烧中的火焰具有发光、散热、向上升腾现象的生活体验, 总结了火具有温热、光明、升腾等特征和作用, 引申为凡是具有此类特征或作用的事物及其现象, 可以用五行中的“火”进行属性标记和概括。自《内经》将五脏纳入五行系统后, 人们对火的特性的认识构建了心的相关理论。心属火, 故心能将血液运送于全身, 温煦和营养脏腑形体官窍; 心主神明而主宰全身活动等都是在心的属性为火这一思维背景下发生的。

“土爰稼穑” 通过对土地可供人类从事农耕活动, 获得赖以生存谷物的体验, 总结土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征或作用, 引申为凡是具有此类特征或作用的事物及其现象, 用五行中的“土” 加以属性标记和概括。《内经》将五脏纳入五行系统之后, 用土的特性解释脾胃的生理及其特性,形成了脾胃理论, 认为“ 脾者, 土也, 治中央, 常以四时长四脏, 各十八日寄治, 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 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 生万物而法天地, 故上下至头足, 不得独主于时也” 《素问.太阴阳明论》。此处用五行中的“土”标记脾胃的特性, 运用“ 土能生万物” 解释、类比脾胃的主要功能, 解释脾主管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输送水谷精微至全身的作用。

“金曰从革”认识来自于古人两方面的生产实践: 一是顺从人们的需要, 将矿石经过冶炼, 去除杂质, 而成为质地纯净、体积变小、密度和比重变大而坚硬的金属( 主要指铜) ; 二是将铜之类的金属顺从人愿地加工成人们所需的器物。于是通过对矿石去除杂质成为质地纯净、体积变小、密度比重大的, 能随意加工成不同形状、不同用途器物的金属, 总结出金有变革、肃杀、收敛、沉降、洁净等特性或作用, 引申后认为凡是具有此类特性或作用的事物及现象, 用五行中的“金” 进行属性的标记和概括。《内经》将五脏纳入五行系统之后,

用金的特性或作用解释肺及大肠的生理功能及特性, 构建了肺及大肠的相关理论。在肺及大肠的五行属性为金的认识基础上, 结合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和人们的切身体验, 总结出肺气有下降的特性, 以此解释肺主呼吸时吸气( 自然界的清气要向下沉降) 是主动运动的特点; 肺能清除废弃的浊气, 大肠只有向下蠕动( 即“ 降” ) 才能清除消化后的食物中的糟粕, 二者都有向下运动、有主降的生理特性, 以及清除人体废物, 保持人体洁净的功能。此时不但可以用“金曰从革” 的五行特性解释了肺和大肠的部分功能及特性, 还从生理作用及五行特性等方面将二者联系在一起。

“水曰润下” 通过人们对水有滋润万物, 本性寒凉, 性质柔顺, 流动趋下, 渗入并涵藏于地下的自然特性的体验和观察, 总结出水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的五行特性, 引申为凡是具有此类特性或作用的事物, 用五行中的“水”进行属性的标记和概括。《内经》将五脏纳入五行系统之后, 用水的这一特性或作用解释肾的生理功能及其特征。“肾者水脏, 主津液” 《素问.逆调论》 , 不仅用肾属水的五行特性解释肾主水液的功能, 还根据水在地表下大量涵藏的自然特征类比肾“ 主蛰, 封藏之本” 《素问.六节脏象论》 , 并以此为据认为肾能贮藏并调节全身之精, 形成了“肾者主水, 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故五脏盛, 乃能泻” 《素问.上古天真论》的经典理论。

3 五行生克制化关系

3.1五行相生关系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生的顺序是: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依次有序资生, 循环不休。在这种相生关系中, 任何一行都存在着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 其中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一旦这种正常的有序资生关系失常, 就会发生由母及子或由子及母的母子相及的异常变化。

3.2 五行相克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依次有序的制约、抑制和对抗的关系。五行有序的制约顺序是: 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依次有序制约, 循环不止。在五行有序的制约关系中, 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的关系, 这种制约关系又称为“所不胜”和“所胜”关系。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是所胜。一旦这种五行有序的制约关系失常,就可能发生相乘、相侮或胜复的异常变化。

3.3 五行制化关系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 又相互制约, 相生与相克共同维持着五行之间有序的稳定状态。五行制化关系中的相生和相克是同时存在又不可分

割的两个方面, 如果没有相生关系, 事物就不能存在、发生和成长; 如果没有相克关系, 事物的发展就会因失去制约而亢奋失衡。只有相生和相克同时存在并互相作用, 才能维持事物之间的相对稳定、和谐、有序以及平衡, 也才能促进事物稳定有序的发展。[6]

4 五行学说在中医临床中的运用

4.1据五行相生、相克规律配伍用药

4.1.1 据五行相生规律配伍用药

此种配伍用药规律, 主要是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法, 并按其治法配伍用药。如据“水生木” 确立滋水涵木法, 一贯煎则用生地黄、枸杞子等滋补肾水而涵养肝木; 据“火生土”确立益火补土法, 而四神丸则用补骨脂温补命门之火以温肾暖脾; 据“土生金”确立培土生金法, 而泻白散则用甘草、粳米补脾以扶肺气; 据“金生水”确立金水相生法, 而百合固金汤则用百合、生地黄、熟地黄滋养肺肾, 金水并调。

4.1.2 据五行相克规律配伍用药

此种配伍用药规律, 主要是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法, 并按其治法而配伍用药。如据“木克土”确立抑木扶土法,痛泻要方则以白术补脾扶土、白芍柔肝抑木; 据“土克水”确立培土制水法, 而实脾散则用茯苓、白术健脾利水; 据“金克木”确立佐金平木法, 而左金丸则主用黄连清心火保肺金, 以制肝木, 咳血方则用青黛、栀子清肝, 并以瓜蒌仁、海蛤粉清润肺金以平肝木; 据“水克火”而立泻南补北( 泻火补水)法, 而黄连阿胶汤则以黄连等清心火, 阿胶、鸡、鸡子黄补肾水, 以治肾阴不足, 心火偏亢之心肾不交证。[7]

4.2 指导疾病的诊断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在功能的紊乱及其相互关系的失调,可通过一定途径反映于外,出现色泽、声音、形态、口味、情志、舌象、脉象等诸方面的异常变化。由于五脏及五色、五音、五体、五味、五志、五脉等均可分别归属于五行,而同一行事物之间有着相互感召现象,存有某种特定联系,故五行学 说有利于疾病诊断。如面色青色,喜食酸味,情志易怒,脉见弦象,提示肝病居多。再如脾虚之人,面见青色,是为木乘土之象; 心病患者,面色黯黑,是为水乘火之兆。[8] 在病色交错中,又有相生相克的善恶关系,如肝病见青色, 是正病正色,为病色相应,是疾病发展的正常现象,若见黑色( 水生木) 或赤

色( 木生火) ,是不相应中的相生之色,属顺证,若见黄色( 木克土) 或白色( 金克木) ,是不相应中的相克之色,属逆证。

4.3 指导疾病的治疗

4.3.1内科方面

赵伟东[9]等根据中医五行学说治疗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49 例,总有效率

79. 6%。朱明军[10]等提出运用中医五行学说脏腑之间生克乘侮规律,探讨全心衰竭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对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具有指导意义。宋恩峰[11]提出“肝肾同病”的糖尿病肾病发病假说,并拟定处方补肾调肝,收到较好疗效。申晓伟[12]等灵活运用五行生克关系,化土为金,顺水推舟,寓补于消,在痰证的治疗中取得较好疗效。杜青雄[13]运用五行学说分析儿童“咳喘”和“外感热病”的传变规律,提出了治疗“咳喘”的治法和方药。

4.3.2妇科方面

冯磊[14]等采取“木郁达之”的方法治疗常出现胸胁胀满、神疲食少、嗳气、口燥咽干、胸闷、心烦易怒,妇女乳房胀痛、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的肝郁脾虚证,疗效可观。

4.3.3情志疾病方面

《内经》创立了“怒伤肝, 悲胜怒; “喜伤心, 恐胜喜”; “思伤脾, 怒胜思”; “忧伤肺, 喜胜忧”; “恐伤肾, 思胜恐”的以情制情的精神心理治疗方法。孙英霞[15]等通过源于中医五行学说的五志相胜理论,探讨五志相胜理论对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重要影响,认为运用中医五行学说调节现代人群情绪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5 结语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广泛,涉及到很多学科。五行学说着重以自然界中的五种物质来阐明客观事物,并以生克制化理论来说明其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和人与自然完整统一的思想,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为诊断和治疗疾病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贺娟.五行与中国传统文化[N].光明日报,2009 - 10- 22(010) .

[2] 魏睦森,陈蓉蓉.阴阳五行学说探源求本[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1,7(4) : 102.

[3] 郝万山.关于五行的讨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6(1) : 10.

[4] 王强芬,邹明亮.论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的两种解释[J].时珍国医国药, 2010,21( 3) : 766 - 767.

[5] 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27.

[6] 张登本,孙理军,李翠娟.论五行理论在《黄帝内经》建构中的作用及其意义.[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1(1) : 13 -18.

[7] 王迪, 王珈, 张彦秋.“五行学说”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16(1) : 10.

[8] 傅遂山.浅谈五行学说中对中医养生的指导作用[J].河南中医,2010,30( 6) : 530 - 533.

[9] 赵伟东,农邦向. 五行辨证治疗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 2004, 31( 12) : 1020.

[10] 朱明军,朱新峰,王永霞. 从五行学说探讨全心衰竭与脏腑的关系[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 6) : 924- 925.

[11] 宋恩峰,张珏,丁庆余. 基于五行学说立法组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10, 12( 3) : 50 - 52.

[12] 申晓伟,马明越. 化土为金法与痰证的治疗[J]. 四川中医, 2009, 27( 12) : 45 - 46.

[13] 杜青雄. 运用五行学说分析儿童“咳喘”和“外感热病”的传变规律[J].世界中医药, 2010,5( 3) : 199 -200.

[14] 冯磊,李俊德. 浅释“木郁达之”[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2(2) : 73 - 74.

[15] 孙英霞,马月香,胡春雨. 中医对情绪调节的认识[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32( 3) : 190 - 192.


相关内容

  • 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一.五行的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 ...

  • 全国统编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001年版)
  •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 前 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

  •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3 .1
  • 第11 讲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二) 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一) 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具体讲了)在生理.病理上的应用.那么这一节我们接着讲五行学说在诊断学的应用. 第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在诊断学上五行学说的作用有两种. 1.应用五行学说对疾病进行定位 ...

  • 应用肝体阴用阳学说治疗中医肝病
  • 内容摘要:应用肝体阴用阳学说治疗中医肝病 [摘要]肝为五脏之一, 按五行, 位五行之首, 论六经, 为六经之末.其母为水, 其子为火, 故居阴阳之中, 水火之间, 古人谓为阴尽阳生之脏.肝之功能既贮藏有形之血, 又疏泄无形之气, 维系生命所赖以维持的基础气血运动.肝体阴用阳学说即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 ...

  •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 一.气.阴阳.五行的关系 气.阴阳.五行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气在与阴阳.五行的纵横联结中,构成厂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结构系统,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特点. (一)气与阴阳 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体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气范畴肯定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阴阳是气的两种固 ...

  • 附:[黄帝内经]的学术体系
  • <黄帝内经> 第一节<内经>学术体系的结构 体系,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它整理先人们积累的丰富的医疗经验,升华为理性认识,形成系统的医学理论,并且进一步驾驭医疗实践,建立了中医学临床规范,使中医学基本上跳出 ...

  • 阴阳五行与人体的关系
  • 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数千年前,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深刻的影响,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中医用阴阳五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实践,故阴阳五行与人体关系密切.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与自然密不可分,是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自然界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引起机体对应性的反应 ...

  • (10)古哲学对中医的消极作用
  • 王律修 著 内容提要:气.阴阳.五行学说以自然万物为认识对象,实际只认识事物个别属性,用想象物质和物质运动解释世界和生命,它们是中国的自然哲学.两千多年来,中医误把自然哲学当基础医学,满足于医学对象的思辨解释,忽视基础医学研究.所以古哲学对中医有消极作用. 关键词:中医,气,阴阳,五行,检验 气阴阳 ...

  • 中医基础理论
  • 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中医学基本概念: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即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它是知道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