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同伴交往的评价

  【摘要】让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交往,更好地学会审视自己,理解他人,增强责任感等良好品德的形成。

  【关键词】品德 合作行为

  儿童的社会化一般是沿着两条途径发展的,一是在家庭中的社会化,儿童通过与父母的相互作用,形成亲子关系;二是在同伴中的社会化,即通过同伴交往,形成同伴关系。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活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认知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同伴交往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具有成人无法代替的作用,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价值。有专家指出,没有同伴平等交往的机会,儿童将不能学习有效的交往技能,不能获得控制攻击性行为所需要的能力,也不利于性别社会化和道德价值观的形成。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在互动中儿童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亲子关系的平等的、互惠的同伴关系。它给儿童学习社会技能,促进社会认知发展及交流经验提供了机会,同时同伴交往也能满足儿童的社会需要,有利于儿童的自我概念及人格的发展。儿童同伴交往对儿童的品德发展、合作行为、社会性等都有一定的影响或作用。

  一、同伴交往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

  1.同伴交往是帮助儿童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有效途径,有助于道德准则的理解和道德情感的体验。自我中心是儿童早期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指儿童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而不考虑别人会有不同观点的一种倾向。克服自我中心是平等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同时伴随着同伴交往,儿童逐渐体验到遵守道德准则,尊重他人的亲近感、认同感及自豪感等,以及违反道德准则的负疚感、自责感等。这些情感是维持积极的人际关系,激发和促进道德行为的重要动因。

  2.同伴交往是儿童道德认识践行的土壤。德育的目的不仅要使儿童知善,更要使之行善。品德高尚还是卑劣最终要看其行为上的表现。杜威曾以在水外训练游泳永远不能让儿同学会为例说明道德行为的养成离开生活世界是不可想象的。而同伴交往,对儿童来说,是具体真实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是道德认识践行的土壤。

  3.同伴交往是自律道德产生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曾经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所谓自律道德就是用内省的方式去审视判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符合或者违背自己的原则或社会准则。儿童只有在同伴的交往中,才会把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进行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的区别,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异议和怀疑,进而理解道德规范和准则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且,只有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儿童逐渐摆脱权威的束缚,互相尊重,互相协作,发展主观评判能力。

  二、同伴交往对儿童合作行为的影响

  合作行为是儿童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友爱、分享、谦让等同属社会行为。本质上说,人类社会的形成,社会各种形态的出现,都是人类合作的结果。儿童在合作行为中表现出的合作意识及合作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儿童的交往能力及友好同伴关系。同伴交往影响儿童的合作策略水平的发挥,主要的原因在于在共同的活动中,同伴间是平等、互惠的关系,要想使合作成功,使交往顺利进行同伴间就必须关注对方的处境、感受,考虑对方的利益,调整自己的愿望和行为,寻求相互合作和适应,表现出高度的合作策略及灵活的合作技巧,要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做出顾全大局、考虑周到、严谨的决策和建议。也就是说,良好的同伴交往是儿童高效合作的前提。

  三、同伴交往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启重要作用同伴交往是儿童发展的需要。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1.同伴交往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它不仅能满足儿童社会从属的需要,而且还是儿童寻求社会支持的途径。有研究认为,同伴间的友谊能给儿童提供相互证实、共享兴趣和希望,分担恐惧和忧愁,充分肯定自我价值及提供爱和亲密袒露的机会,使人心胸豁达,在社会中有安全感、充实感和美感,最终达到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

  2.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形成客观公正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的看法,其发展标志是个体心理的成熟程度及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同伴交往为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同伴交往建立在共同活动及相互协作的基础上。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儿童健康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它有利于儿童形成自信、自立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4.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形成正确的社会认可。儿童的许多社会知识是通过同伴交往获得的。具有不同生活经验和行为方式的儿童,在交往中互相学习、模仿、指导和协调,这些有助于儿童开阔眼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同伴交往,使儿童认识到合作的积极作用,逐渐提高合作与交流的积极性及能力,防止自我中心化,为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及良好社会认知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总之,儿童的同伴交往对品德的发展等有影响,同时它也需要家长、教师的正确指导,客观、公正的评价,更会增进儿童的交往能力和技巧,是儿童逐步学会较好地审视自己,理解他人,增强责任感,克服自以为是、恃才傲物等不良品行。最终提高儿童同伴交往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班庄镇中心幼儿园)

  编辑/张俊英

  【摘要】让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交往,更好地学会审视自己,理解他人,增强责任感等良好品德的形成。

  【关键词】品德 合作行为

  儿童的社会化一般是沿着两条途径发展的,一是在家庭中的社会化,儿童通过与父母的相互作用,形成亲子关系;二是在同伴中的社会化,即通过同伴交往,形成同伴关系。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活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认知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同伴交往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具有成人无法代替的作用,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价值。有专家指出,没有同伴平等交往的机会,儿童将不能学习有效的交往技能,不能获得控制攻击性行为所需要的能力,也不利于性别社会化和道德价值观的形成。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在互动中儿童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亲子关系的平等的、互惠的同伴关系。它给儿童学习社会技能,促进社会认知发展及交流经验提供了机会,同时同伴交往也能满足儿童的社会需要,有利于儿童的自我概念及人格的发展。儿童同伴交往对儿童的品德发展、合作行为、社会性等都有一定的影响或作用。

  一、同伴交往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

  1.同伴交往是帮助儿童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有效途径,有助于道德准则的理解和道德情感的体验。自我中心是儿童早期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指儿童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而不考虑别人会有不同观点的一种倾向。克服自我中心是平等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同时伴随着同伴交往,儿童逐渐体验到遵守道德准则,尊重他人的亲近感、认同感及自豪感等,以及违反道德准则的负疚感、自责感等。这些情感是维持积极的人际关系,激发和促进道德行为的重要动因。

  2.同伴交往是儿童道德认识践行的土壤。德育的目的不仅要使儿童知善,更要使之行善。品德高尚还是卑劣最终要看其行为上的表现。杜威曾以在水外训练游泳永远不能让儿同学会为例说明道德行为的养成离开生活世界是不可想象的。而同伴交往,对儿童来说,是具体真实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是道德认识践行的土壤。

  3.同伴交往是自律道德产生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曾经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所谓自律道德就是用内省的方式去审视判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符合或者违背自己的原则或社会准则。儿童只有在同伴的交往中,才会把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进行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的区别,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异议和怀疑,进而理解道德规范和准则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且,只有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儿童逐渐摆脱权威的束缚,互相尊重,互相协作,发展主观评判能力。

  二、同伴交往对儿童合作行为的影响

  合作行为是儿童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友爱、分享、谦让等同属社会行为。本质上说,人类社会的形成,社会各种形态的出现,都是人类合作的结果。儿童在合作行为中表现出的合作意识及合作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儿童的交往能力及友好同伴关系。同伴交往影响儿童的合作策略水平的发挥,主要的原因在于在共同的活动中,同伴间是平等、互惠的关系,要想使合作成功,使交往顺利进行同伴间就必须关注对方的处境、感受,考虑对方的利益,调整自己的愿望和行为,寻求相互合作和适应,表现出高度的合作策略及灵活的合作技巧,要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做出顾全大局、考虑周到、严谨的决策和建议。也就是说,良好的同伴交往是儿童高效合作的前提。

  三、同伴交往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启重要作用同伴交往是儿童发展的需要。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1.同伴交往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它不仅能满足儿童社会从属的需要,而且还是儿童寻求社会支持的途径。有研究认为,同伴间的友谊能给儿童提供相互证实、共享兴趣和希望,分担恐惧和忧愁,充分肯定自我价值及提供爱和亲密袒露的机会,使人心胸豁达,在社会中有安全感、充实感和美感,最终达到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

  2.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形成客观公正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的看法,其发展标志是个体心理的成熟程度及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同伴交往为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同伴交往建立在共同活动及相互协作的基础上。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儿童健康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它有利于儿童形成自信、自立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4.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形成正确的社会认可。儿童的许多社会知识是通过同伴交往获得的。具有不同生活经验和行为方式的儿童,在交往中互相学习、模仿、指导和协调,这些有助于儿童开阔眼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同伴交往,使儿童认识到合作的积极作用,逐渐提高合作与交流的积极性及能力,防止自我中心化,为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及良好社会认知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总之,儿童的同伴交往对品德的发展等有影响,同时它也需要家长、教师的正确指导,客观、公正的评价,更会增进儿童的交往能力和技巧,是儿童逐步学会较好地审视自己,理解他人,增强责任感,克服自以为是、恃才傲物等不良品行。最终提高儿童同伴交往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班庄镇中心幼儿园)

  编辑/张俊英


相关内容

  • 小班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调研
  • 浙江教育学院 高职生毕业论文 (2009届) 题目:小班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调研 学 院 浙江教育学院 专 业 学前教育 学 号 [1**********] 姓 名 陈 翠 指导教师 陈祥文 完成日期 2009年5月28 日 浙江教育学院 高职生毕业论文目录 一. 高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 一.各章的重点掌握内容提示 第一章 重点把握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产生与发展几个阶段的特点或各阶段社会教育的主要形式及内容.如,萌芽阶段幼儿社会教育以家庭中随机的礼仪伦常生活教育为主,辅以社会生活常识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幼儿社会教育的课程经历了从 ...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知识点总结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 复习要点分析 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 1."学科性质",对相关的表述要求能够再认: 2."研究任务"有三个方面,要求能够作完整的表述.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主 ...

  • 探析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 摘 要: 文章主要从外部影响因素――幼儿教师.同伴关系.儿童游戏及内部影响因素――内隐特质观两大方面对幼儿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探析.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自我效能感 同伴关系 内隐特质观 一.幼儿自我效能感 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 ...

  • 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 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汇总<教育心理学>2009年01月12日 星期一 15:59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分析及其心理治疗与预防策略研究 军队技术院校大学生职业心理现状研究 初中教师职业压力研究 小学生成功发展能力结构的研究 中学生控制源.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的研究 初中生自我概念与社会行为发展特 ...

  • 培养孩子社会交往技能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 培养孩子社会交往技能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七八十年代以来,国外心理学者掀起了一股研究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社会交往技能的热潮.在儿童期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儿童社会技能的发展与遗传.母子关系.孩子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家庭的文化与教育背景等有密切关系.那么,在家庭教育中,怎样才能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呢?下面 ...

  • 2012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4作业答案
  • 2012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4作业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第1至2章) 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分,共 2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 婴幼儿阶段是人生的第一阶段,其生理和心理发展具有特殊性,因而构成了发展心理学的特殊分支. 2.纵向研究 即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 ...

  • 论文 :小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
  • 小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的家庭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由于缺少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造成了诸如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不良习气.因此,作为小班幼儿,同伴关系在交往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本文研究了小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与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 ...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总复习(答案)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 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具体形象思维 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