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沙春节习俗变迁的调查报告
摘要: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习俗在现代发生了很大的变迁。本文在查阅了长沙及湖南省多种本土新闻报刊报道的前提下,对相关居民进行面对面口述采访的辅助下,考察个人及家庭实践视角下的春节习俗变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一、在家庭经济视角下,春节习俗具有“层化实践”的倾向,并举例呈现这种“层化实践”的运作逻辑和状况。二、社会发展对春节实践的影响和重塑,以及个人及其家庭的应对。三、在社会发展的视角下,人们对于这种春节习俗变迁的看法。本文试图以新颖的口述史材料,在个人实践和记忆视角下解释春节习俗的变迁,并提出作者关于节日研究的反思。
关键词:长沙,春节习俗,变迁,影响,进步
一、 调查目的
了解长沙春节习俗的变迁情况,并且分析这种变迁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二、 调查对象
中老年人,以成长生活在长沙的群体为主要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式
采用面对面采访调查和资料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四、调查时间
2011年4月15日——2011年5月12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长沙春节习俗的变迁情况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进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六、调查报告
导论
公元六世纪中叶,梁朝宗懔(公元约498~561年)在《荆楚岁时记》中记录了荆楚之地过年的习俗,学者们盛赞这部典范性的岁时志一改先前月令式的政
教体例和文人式的玩赏究奇,是“一种动态的古代田野记录”。时至今日,起源于年终“腊祭”的春节仍然是中国人头等重要的节庆。然而,《荆楚岁时记》所力图规避的两点毛病却依然存在。介绍春节习俗的文章汗牛充栋,内容虽繁简不一,侧重不同,但其叙述模式不外乎年节传说、溯源、历史记载、各地习俗事象及其解释。研究性的民俗著作或是孜孜不倦地梳理古籍,或是思索节庆习俗背后的深层涵义。但无论是介绍性还是研究性著作,都参照一个固化的春节前设。这种既群象化又无时效性的记述模式给人造成一种印象,即芸芸众生几乎是毫无二致地进行春节实践的,并且这一“传统”看似如磐石般牢固。
但今天,我们赫然发现,“捍卫春节”的呼声此起彼伏。需要“捍卫”,即意味着这一“传统”有遗失的危险。团年饭搬到酒楼,拜年用短信了事,越来越多的人在春节旅游、上网,潇洒自在;对此,老人们哀叹年将不年、淡而无味,而一部分民俗学家则宣扬回归“传统”。但春节“传统”是什么样子的?从文献到文献的抄录、对内在涵义的穷索将春节变成了专家学者的“内部知识”。研究者们忽视了的问题是,所谓的春节“传统”在普通的民众当中呈现出什么样的实践形态?他们的春节实践都是整齐划一的吗?是什么导致人与人之间在春节实践上的不同?即使是同一人的春节实践是否随着时间而变化?是什么影响了这些变化?他们如何看待这些不同和变化?
正文
这下面写正文。可能还要把正文稍微拖长一点,各个部分。
记得加上特别鸣谢:湖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资料室主任 刘志勇老师 这样会不会洋气一点 我觉得这样可能好些 我们要把做的事让他看到比较好
心得
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湖南人,对于能研究长沙春节习俗的变迁是特别兴奋的。当然,当我们只是随着时间的脚步前进的时候,我们很难感受到一些正规
东西的变化。但是当我们停下脚步开始往回追溯的时候,我们才能终于发觉很多东西已经时过境迁了。长沙春节习俗就是这样。我没有开始研究的时候,我永远也想不到原来已经变化了那么多。一开始真的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一方面,我们这样的新新人类确实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但是在另一个方面来说,我们是不是又从某个程度上加速了一种历史的消逝。现在的我们加上以后许许多多的我们也许都在充当着这种历史的创造者和破坏者的双重角色。我们骄傲着又同时无奈着。也许,我们其实不那么愿意,只是时代和人的本性推动着我们要这样做,并且,一直这样继续下去。
在这些研究当中,我还是很兴奋的能看到那些由古老中国留下来的传统精髓还依旧灿烂着。比如饺子,爆竹,灯会。并且,它们随着中国的开放将更加发扬光大,将让更多国家的人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这正验证了一句话:传统的就是世界的。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融合下透露出一种经过时间洗礼和历史锤炼后的精辟和单纯,这种精辟和单纯对里面和外面的人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它将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更强的生命力。
其实,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改变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没有人能成为一种孤岛,传统也是,停滞不前只能成为第二个濒临崩溃的清王朝。而在这种变迁之中,我们已经保留下了最珍贵最核心的部分。那么,我们为何不让时代发展,让习俗升华到一个适合时代和生活的方式呢?
我很欣慰的是,在这样的变迁中,我们依旧没有破坏传统本身拥有的最美好的部分。并且,随着人们开始提高在世界文化融合中对传统文化的捍卫,我坚信,我们的传统习俗正在经历一次良性的变迁。
对长沙春节习俗变迁的调查报告
摘要: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习俗在现代发生了很大的变迁。本文在查阅了长沙及湖南省多种本土新闻报刊报道的前提下,对相关居民进行面对面口述采访的辅助下,考察个人及家庭实践视角下的春节习俗变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一、在家庭经济视角下,春节习俗具有“层化实践”的倾向,并举例呈现这种“层化实践”的运作逻辑和状况。二、社会发展对春节实践的影响和重塑,以及个人及其家庭的应对。三、在社会发展的视角下,人们对于这种春节习俗变迁的看法。本文试图以新颖的口述史材料,在个人实践和记忆视角下解释春节习俗的变迁,并提出作者关于节日研究的反思。
关键词:长沙,春节习俗,变迁,影响,进步
一、 调查目的
了解长沙春节习俗的变迁情况,并且分析这种变迁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二、 调查对象
中老年人,以成长生活在长沙的群体为主要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式
采用面对面采访调查和资料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四、调查时间
2011年4月15日——2011年5月12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长沙春节习俗的变迁情况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进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六、调查报告
导论
公元六世纪中叶,梁朝宗懔(公元约498~561年)在《荆楚岁时记》中记录了荆楚之地过年的习俗,学者们盛赞这部典范性的岁时志一改先前月令式的政
教体例和文人式的玩赏究奇,是“一种动态的古代田野记录”。时至今日,起源于年终“腊祭”的春节仍然是中国人头等重要的节庆。然而,《荆楚岁时记》所力图规避的两点毛病却依然存在。介绍春节习俗的文章汗牛充栋,内容虽繁简不一,侧重不同,但其叙述模式不外乎年节传说、溯源、历史记载、各地习俗事象及其解释。研究性的民俗著作或是孜孜不倦地梳理古籍,或是思索节庆习俗背后的深层涵义。但无论是介绍性还是研究性著作,都参照一个固化的春节前设。这种既群象化又无时效性的记述模式给人造成一种印象,即芸芸众生几乎是毫无二致地进行春节实践的,并且这一“传统”看似如磐石般牢固。
但今天,我们赫然发现,“捍卫春节”的呼声此起彼伏。需要“捍卫”,即意味着这一“传统”有遗失的危险。团年饭搬到酒楼,拜年用短信了事,越来越多的人在春节旅游、上网,潇洒自在;对此,老人们哀叹年将不年、淡而无味,而一部分民俗学家则宣扬回归“传统”。但春节“传统”是什么样子的?从文献到文献的抄录、对内在涵义的穷索将春节变成了专家学者的“内部知识”。研究者们忽视了的问题是,所谓的春节“传统”在普通的民众当中呈现出什么样的实践形态?他们的春节实践都是整齐划一的吗?是什么导致人与人之间在春节实践上的不同?即使是同一人的春节实践是否随着时间而变化?是什么影响了这些变化?他们如何看待这些不同和变化?
正文
这下面写正文。可能还要把正文稍微拖长一点,各个部分。
记得加上特别鸣谢:湖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资料室主任 刘志勇老师 这样会不会洋气一点 我觉得这样可能好些 我们要把做的事让他看到比较好
心得
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湖南人,对于能研究长沙春节习俗的变迁是特别兴奋的。当然,当我们只是随着时间的脚步前进的时候,我们很难感受到一些正规
东西的变化。但是当我们停下脚步开始往回追溯的时候,我们才能终于发觉很多东西已经时过境迁了。长沙春节习俗就是这样。我没有开始研究的时候,我永远也想不到原来已经变化了那么多。一开始真的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一方面,我们这样的新新人类确实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但是在另一个方面来说,我们是不是又从某个程度上加速了一种历史的消逝。现在的我们加上以后许许多多的我们也许都在充当着这种历史的创造者和破坏者的双重角色。我们骄傲着又同时无奈着。也许,我们其实不那么愿意,只是时代和人的本性推动着我们要这样做,并且,一直这样继续下去。
在这些研究当中,我还是很兴奋的能看到那些由古老中国留下来的传统精髓还依旧灿烂着。比如饺子,爆竹,灯会。并且,它们随着中国的开放将更加发扬光大,将让更多国家的人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这正验证了一句话:传统的就是世界的。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融合下透露出一种经过时间洗礼和历史锤炼后的精辟和单纯,这种精辟和单纯对里面和外面的人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它将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更强的生命力。
其实,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改变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没有人能成为一种孤岛,传统也是,停滞不前只能成为第二个濒临崩溃的清王朝。而在这种变迁之中,我们已经保留下了最珍贵最核心的部分。那么,我们为何不让时代发展,让习俗升华到一个适合时代和生活的方式呢?
我很欣慰的是,在这样的变迁中,我们依旧没有破坏传统本身拥有的最美好的部分。并且,随着人们开始提高在世界文化融合中对传统文化的捍卫,我坚信,我们的传统习俗正在经历一次良性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