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空间知觉

在视空间知觉的问题上,心理学家一直在探索下面两个问题:

(1)我们的视网膜是二维的,同时我们又没有“距离感受器”,那么在二维空间的视网膜上如何形成三维的视觉,我们又通过哪些线索来把握客体与客体、客体与主体之间在位置、方向、距离上的各种空间关系呢?

(2)如果说视空间知觉的获得是由于双眼协调并用的结果,那么为什么在很多时候使用单眼仍然可以获得准确的空间知觉?根据已有资料,空间知觉需要依靠许多客观条件和机体内部条件或线索(cues)并综合有机体的已有视觉经验而达到。有时我们甚至无法意识到这些线索的作用。概括起来,视空间知觉的线索包括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单眼线索主要强调视觉刺激本身的特点,双眼线索则强调双眼的协调活动所产生的反馈信息的作用。

(一)单眼线索

  单凭一只眼睛即可利用单眼线索(monocular cue)而相当好地感知深度,艺术家们特别擅长利用单眼线索制造作品中的深度等空间关系。单眼线索很多,其中主要的有如下几种。   

(1)对象的相对大小(relative size)。对象的相对大小是距离知觉的线索之一。 小圆点好像离我们远些,大圆点好像离我们近些。对于熟悉物体的判断则有所不同,高矮不同的两个熟人,如果现在你看到那个本来矮小的人显得高大些,而那个本来高大的人看起来矮小些,那么,你便会觉察到前者离你近些,后者则离你远些。

(2)遮挡(occlusion)。如果一个物体被另一个物体遮挡,遮挡物看起来近些,而被遮挡物则觉得远些。物体的遮挡是距离知觉的一个线索(见图)。 2

如果没有物体遮挡,远处物体的距离就难以判断。例如,高空的飞机倘若不与云重叠,就很难看出飞机和云的相对高度。   

(3)质地梯度(texture gradient)。视野中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及投影密度上的递增和递减,称为质地梯度。当你站在一条砖块铺的路上向远处观察,你就会看到越远的砖块越显得小,即远处部分每一单位面积砖块的数量在网膜上的像较多。看图中的两个图形, 3

上部质地密度较大,下部质地单元较少,于是产生了向远方伸延的距离知觉。   

(4)明亮和阴影(light and shadow)。我们生活在一个光和阴影的世界里。它帮助我们感知体积、强度、质感和形状。黑暗、阴影仿佛后退,离我们远些;明亮和高光部分得突出,离我们近些(见图)。   在绘画艺术中,运用明暗色调,把远的部分画得灰暗些,把近的部分画得色调鲜明些,以造成远近的立体感。 4

(5)线条透视(linear perspective)。同样大小的物体,离我们近,在视角上

所占的比例大,视像也大;离我们远,在视角上所占的比例小,视像也小。平行线,如火车轨道, 5

会在远处汇聚。汇聚线越多,知觉的距离越远(见图)。   

(6)空气透视(atmosphere perspective)。由于空气的散射,当我们观看远处物体时都会感受到:能看到的细节就越少;物体的边缘越来越不清楚,越来越模糊;物体的颜色变淡,变得苍白,变得灰蒙蒙的。远处物体在细节、形状和色彩上的这些衰变现象,称为空气透视。当然,空气透视和天气的好坏很有关系。天高气爽,空气透明度大,看到的物体就觉得近些;阴雾沉沉或风沙弥漫,空气透明度小, 6

看到的物体就觉得远些。如图所绘的“布里斯托尔的宽码头”,   其中不仅利用了空气透视原理,还综合运用了质地梯度、遮挡、线条透视及相对大小和相对高度等线索。   

(7)运动视差(motion parallax)。头只要稍微一转动,物体与视野的关系就变了。这种由于头和身体的活动所引起的视网膜物像上物体关系的变化,称为运动视差。当我们运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看上去也在运动。坐过火车的人有这样的经验:在火车上注视窗外的一个物体,如一座房子,那么,比房子近的物体向后运动,物体越近,运动得越快,而注视点远处的物体则和你同时运动,物体越远,运动速度越慢。   

(8)眼睛的调节。人在看东西的时候,为了使视网膜获得清晰的物像,水晶体的曲率就要发生变化:看近物时,水晶体较凸起;看远物时,水晶体比较扁平。这种变化是由睫状肌进行调节的。睫状肌在调节时产生的动觉,给大脑提供了物体远近的信息。不过,调节作用只在几米的范围内有效,且分辨力较差。

(二)双眼线索

  利用双眼线索(binocular cue)是深度和距离知觉的主要途径,其效果要比利用其他线索精细准确得多。双眼线索主要包括视轴辐合和双眼视差。   

(1)视轴辐合或双眼会聚(binocular convergence)。看远物时,两眼视线近似于平行;看近物时,双眼视线会向正中聚合以对准物体。眼睛肌肉在控制视线辐合时所产生的动觉,会给大脑提供物体远近的线索。不过,辐合作用所提供的距离线索只在几十米的范围内起作用。物体太远,视线趋于平行,已不能提供有效的辐合信息。   

(2)双眼视差(binocular disparity)。人的两只眼睛相距约65毫米。当我们看立体物的时候,两眼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一物体,视线便有点儿差别。尝试一下将手指放在离鼻尖较近的位置,分别用两只单眼观看,会发现手指位置发生了明显的移动。观察物体时两眼视网膜上的物像差异就是双眼视差。

双眼视差在深度知觉中起着至关重要而又不为人所觉察的作用,由双眼视差来判断深度的过程即立体视觉(stereopsis)。利用这一原理,人们可借助计算机制图或特制的实体镜观察三维实体图。   立体视觉的研究表明,在排除了其他所有深度线索的条件下,一组完全无意义的视觉刺激,只要具备视差条件,即能产生深度知觉。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吉布森的直接知觉理论,并在艺术创作和计算机视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视空间知觉的问题上,心理学家一直在探索下面两个问题:

(1)我们的视网膜是二维的,同时我们又没有“距离感受器”,那么在二维空间的视网膜上如何形成三维的视觉,我们又通过哪些线索来把握客体与客体、客体与主体之间在位置、方向、距离上的各种空间关系呢?

(2)如果说视空间知觉的获得是由于双眼协调并用的结果,那么为什么在很多时候使用单眼仍然可以获得准确的空间知觉?根据已有资料,空间知觉需要依靠许多客观条件和机体内部条件或线索(cues)并综合有机体的已有视觉经验而达到。有时我们甚至无法意识到这些线索的作用。概括起来,视空间知觉的线索包括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单眼线索主要强调视觉刺激本身的特点,双眼线索则强调双眼的协调活动所产生的反馈信息的作用。

(一)单眼线索

  单凭一只眼睛即可利用单眼线索(monocular cue)而相当好地感知深度,艺术家们特别擅长利用单眼线索制造作品中的深度等空间关系。单眼线索很多,其中主要的有如下几种。   

(1)对象的相对大小(relative size)。对象的相对大小是距离知觉的线索之一。 小圆点好像离我们远些,大圆点好像离我们近些。对于熟悉物体的判断则有所不同,高矮不同的两个熟人,如果现在你看到那个本来矮小的人显得高大些,而那个本来高大的人看起来矮小些,那么,你便会觉察到前者离你近些,后者则离你远些。

(2)遮挡(occlusion)。如果一个物体被另一个物体遮挡,遮挡物看起来近些,而被遮挡物则觉得远些。物体的遮挡是距离知觉的一个线索(见图)。 2

如果没有物体遮挡,远处物体的距离就难以判断。例如,高空的飞机倘若不与云重叠,就很难看出飞机和云的相对高度。   

(3)质地梯度(texture gradient)。视野中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及投影密度上的递增和递减,称为质地梯度。当你站在一条砖块铺的路上向远处观察,你就会看到越远的砖块越显得小,即远处部分每一单位面积砖块的数量在网膜上的像较多。看图中的两个图形, 3

上部质地密度较大,下部质地单元较少,于是产生了向远方伸延的距离知觉。   

(4)明亮和阴影(light and shadow)。我们生活在一个光和阴影的世界里。它帮助我们感知体积、强度、质感和形状。黑暗、阴影仿佛后退,离我们远些;明亮和高光部分得突出,离我们近些(见图)。   在绘画艺术中,运用明暗色调,把远的部分画得灰暗些,把近的部分画得色调鲜明些,以造成远近的立体感。 4

(5)线条透视(linear perspective)。同样大小的物体,离我们近,在视角上

所占的比例大,视像也大;离我们远,在视角上所占的比例小,视像也小。平行线,如火车轨道, 5

会在远处汇聚。汇聚线越多,知觉的距离越远(见图)。   

(6)空气透视(atmosphere perspective)。由于空气的散射,当我们观看远处物体时都会感受到:能看到的细节就越少;物体的边缘越来越不清楚,越来越模糊;物体的颜色变淡,变得苍白,变得灰蒙蒙的。远处物体在细节、形状和色彩上的这些衰变现象,称为空气透视。当然,空气透视和天气的好坏很有关系。天高气爽,空气透明度大,看到的物体就觉得近些;阴雾沉沉或风沙弥漫,空气透明度小, 6

看到的物体就觉得远些。如图所绘的“布里斯托尔的宽码头”,   其中不仅利用了空气透视原理,还综合运用了质地梯度、遮挡、线条透视及相对大小和相对高度等线索。   

(7)运动视差(motion parallax)。头只要稍微一转动,物体与视野的关系就变了。这种由于头和身体的活动所引起的视网膜物像上物体关系的变化,称为运动视差。当我们运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看上去也在运动。坐过火车的人有这样的经验:在火车上注视窗外的一个物体,如一座房子,那么,比房子近的物体向后运动,物体越近,运动得越快,而注视点远处的物体则和你同时运动,物体越远,运动速度越慢。   

(8)眼睛的调节。人在看东西的时候,为了使视网膜获得清晰的物像,水晶体的曲率就要发生变化:看近物时,水晶体较凸起;看远物时,水晶体比较扁平。这种变化是由睫状肌进行调节的。睫状肌在调节时产生的动觉,给大脑提供了物体远近的信息。不过,调节作用只在几米的范围内有效,且分辨力较差。

(二)双眼线索

  利用双眼线索(binocular cue)是深度和距离知觉的主要途径,其效果要比利用其他线索精细准确得多。双眼线索主要包括视轴辐合和双眼视差。   

(1)视轴辐合或双眼会聚(binocular convergence)。看远物时,两眼视线近似于平行;看近物时,双眼视线会向正中聚合以对准物体。眼睛肌肉在控制视线辐合时所产生的动觉,会给大脑提供物体远近的线索。不过,辐合作用所提供的距离线索只在几十米的范围内起作用。物体太远,视线趋于平行,已不能提供有效的辐合信息。   

(2)双眼视差(binocular disparity)。人的两只眼睛相距约65毫米。当我们看立体物的时候,两眼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一物体,视线便有点儿差别。尝试一下将手指放在离鼻尖较近的位置,分别用两只单眼观看,会发现手指位置发生了明显的移动。观察物体时两眼视网膜上的物像差异就是双眼视差。

双眼视差在深度知觉中起着至关重要而又不为人所觉察的作用,由双眼视差来判断深度的过程即立体视觉(stereopsis)。利用这一原理,人们可借助计算机制图或特制的实体镜观察三维实体图。   立体视觉的研究表明,在排除了其他所有深度线索的条件下,一组完全无意义的视觉刺激,只要具备视差条件,即能产生深度知觉。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吉布森的直接知觉理论,并在艺术创作和计算机视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关内容

  • 环境心理学读书报告
  •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摘要:对于一个建筑师或规划师,对规划和建筑必须要考虑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也就 是说必须将环境心理学应用到我们的建筑规划当中.本篇读书笔记就是对书中的第十一章建 筑学中的一般应用的读后感. 关键词:环境.行为.应用 正文:环境心理学,就是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 ...

  • 在户外运动中发展小班幼儿空间知觉能力
  • 随着小班幼儿动作发展的不断丰富,在运动中适当结合前庭平衡.触觉.本体感.观察能力等进行测量和观察,能有效促进其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开展了"在户外运动中发展小班幼儿空间知觉能力"的活动尝试.我们以小班幼儿为对象,采用文献法.案例法和行动研究法,通过分析其空间知觉发展的规律 ...

  • 幼儿空间知觉
  • 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和形状知觉等.在幼儿期,各种空间知觉明显发展着. 1.方位知觉:方位知觉即对自身或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例如对上.下.左.右.前.后.东.西.南.北的辨别. 研究结果表明,三岁幼儿仅能辨别上下方位,四岁幼儿开始能辨别前后方位,五岁幼儿开始能以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六岁幼儿虽 ...

  • 感觉和知觉概述
  •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 人的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人的心理现象也是复杂多样的.感觉和知觉是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心理现象.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客观事物具有着各不相同的颜色.声音.味道.气味.温度等各种属性.当客观 ...

  • 设计的视知觉基础
  • 设计的视知觉基础 2002-12-14 18:40:58 中国设计 顾大庆 阅读13204次 按:传统课程素描.画法几何.形式构成用于视觉训练,其各自独立而单一的模式已成局限.<设计的视知觉基础>一文基于世界范围内设计教学的历史演变,基于对视觉思维的整体观照和科学研究,提出了一种综合的视 ...

  • 怀疑唯心主义
  • 第一节 对怀疑唯心主义的重视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中,康德对各种形式的经验唯心主义都做了批判,不管是笛卡尔的怀疑唯心主义还是莱布尼茨的独断唯心主义.只是,康德对怀疑或疑问唯心主义与先验唯心主义的分歧予以了最多关注.在<第四谬误推理批判>的一个篇章中,他实际上将唯心主义等 ...

  • 西方哲学史之近代哲学第20章 康德
  • 第20章 康德 十八世纪的哲学处于英国经验主义派的支配之下,洛克.贝克莱和休谟可以看成是这派的代表人物.在这些人身上存在着一种他们自己似乎一向不知道的矛盾,即他们的精神气质和他们的理论学说的倾向之间的矛盾.按精神气质来讲,他们是有社会心的公民,决不一意孤行,不过分渴望权势,赞成在刑法许可的范围内人人 ...

  • 心理学作业第四章答案
  • 参考答案 第四章 知觉 姓名: 学号: 一. 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 填入题前的括号内)(每题2分,共30分) ( B )1.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 A 色觉: B 知觉: C 感觉: D 统觉. ( D )2 ...

  •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 知觉
  • 第四章 知觉 一.知觉中的数据驱动和概念驱动理论 数据驱动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直接依赖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 概念驱动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二.大小-距离不变假设 我们知觉的物体的大小与物体在网膜上投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