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_郑海东

2008年9月第11卷第18期

中国管理信息化

China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

Sep.,2008Vol.11,No.18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

郑海东1,2,徐梅1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山东东营257061;2.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杭州310027)

[摘

要]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依次经历了公司社会责任和公司社会响应、公司社会绩效、利益相关者理论三

个框架。公司社会责任和社会响应框架关注的是企业应当对社会做什么及如何做。公司社会绩效框架把公司社会责任和社会响应有机结合起来,把企业社会责任看作由原则、过程和结果构成的一个系统。利益相关者理论从企业的视角出发,把社会责任落实到企业层面,同时又避免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无限扩大的倾向。[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公司社会责任;公司社会响应;公司社会绩效;利益相关者[中图分类号]F2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08)18-0092-04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基

[收稿日期]2008-03-11

[作者简介]郑海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教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徐梅,中国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础,大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股东侵犯非股东的利益,大股东侵犯小股东利益,内部人侵犯外部人利益问题;员工健康与安全问题;产品质量与安全、虚假广告问题;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偷税漏税问题;货款拖欠问题等。企业在为社会

!!!!!!!!!!!!!!!!!!!!!!!!!!!!!!!!!!!!!!!!!

织外部的环境因素,也包括组织内部的环境因素,统称为

环境因素,这里将其细化为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等环境因素;同样,内部的心理因素既包括组织外部人的心理因素,也包括组织内部人的心理因素,统称为心理因素,这里将其细化为理想、态度、追求(包括自我实现)等心理因素。以该假设中所列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等环境因素和理想、态度、追求等心理因素为自变量,以引导目标为因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可得表5。

表5

人性因素与环境因素与引导目标相关矩阵

项目均值标准差

策略时,必须考虑这些相关关系。

5研究结论

首先,该研究初步证明了“可引导人”假设的合理性和

可引导人”假设克服了“经科学性。作为一种新的人性观,“

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等人性假设只能从一个角度研究人性的缺陷,将人看作一个整体,以和谐管理为目

经济的,强调其行为可引导这一属性,在管理上可以借鉴“

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等人性假设基础上的管理方式,通过引导达到优化和不确定性消减的目的,从而实现管理目标。其次,该研究还启示我们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要勇于创新,并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新的理论,取得新的突破。事实上关于管理的许多思想都源自中国,只是由于没有人做过系统的挖掘和提炼,才使管理学丧失了在中国诞生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当然,本研究也有不足之处,最明显的就是没有对和谐主题进行实证分析,这是以后继续研究的一个重点,最终需要找出和谐主题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另外,关于“可引导人”的行为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还不够深入,在以后的研究中要逐步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苏祥荣.基于“可引导人”假设的企业竞争情报和谐管理探讨[J].

当代经济,2007(9):161-163.

[2]苏祥荣,王媛媛.基于“可引导人”假设的世博会和谐管理模式探

讨[J].经济与管理,2007(8):49-51.

[3]苏祥荣.“可引导人”假设与和谐管理[J].企业经济,2008(3).

234563.823.853.633.612.281.970.420.440.481.131.031.15

11

234****

0.430.510.43*

10.33*0.23*

10.33**

50.21*0.54*0.37**0.46*1

60.45*0.21*0.35*0.48*0.52*1

(注:1理想2态度3追求4经济环境5政治环境6法律环境;*:p<0.05,**:p<0.01,均为双尾检验值)

可引导人”行为的各种因素从表5可以看出,影响“

中,态度(3.85)、理想(3.82)、追求(3.61)等心理因素要大于外

政治(2.28)和法律(1.97)等因素。这说明要使“可部经济(3.61)、

引导人”行为被引导关键是要促使其自动转化,外部的环境变量仅仅是引导手段和促使转化的激励因素。

另外,从表5还可以看出,不同的人性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实现引导目标都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同时这些因素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这说明在实施具体的引导

92/

CHINA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

企业管理

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问题。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正式的研究框架在20世纪60年代才初见端倪。50年来,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研究框架依次为公司社会责任与社会响应、公司社会绩效和利益相关者理论。

表1

公司社会响应的类型

一、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社会响应框架

反应防御适应前瞻

(1975)奋力图存只做要求做的不断进步行业领先

(1973)

退出公关方法法律途径谈判解决问题

(1975)JamesPost

适应前瞻互动

(1978)变化趋势什么也不做←…………………→做得更多

第一阶段的研究框架是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社会响

资料来源:ArchieB.Carroll.AThree-DimensionalConceptual

应。这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70年代后期结ModelofCorporatePerformance[J].AcademyofManagementRe-束。view;1979,4(4):497.作者有增补。

首先是对公司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

的,但二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Wartick和Cochran(1985)

这方面研究的焦点是社会需要企业做bility,CSR1)的研究。

曾对公司社会责任和公司社会绩效之间的差异进行过比

社会责任的思想主张公司不仅有什么。代表性的观点有:“

较,如表2所示。

经济和法律方面的义务,在这些义务之外,还承担有其他

表2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社会响应的比较

社会责任”(McGuire,1963);“公司社会责任是认真思考公

比较项目公司社会责任公司社会响应

(Bauer,1972);“社会责任的思想要司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伦理问题实际问题考虑主要问题

求个人就整个社会系统去考虑其行为,对自己在该系统任

分析单元社会企业

(Davis,1966)。这一阶段比较何位置上的行为结果负责”

关注焦点目标手段

引人注目的是Carroll(1979)的公司社会责任四维模型:

目的“窗户之外”“窗户之内”

“公司社会责任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所寄托的经重点义务回应济、法律、伦理和慈善方面的期望。”其中,经济责任是指企企业的角色道德载体产品服务提供者业的盈利性,几乎所有活动都建立在盈利基础上;法律责决策框架长期中短期任是指遵守法律,因为法律是社会关于对错的规则集成;

资料来源:StevenLWartickandPhillipLCochran.TheEvo-

伦理责任包括行事合乎伦理要求、有责任做正确公正公平

lutionofthe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Model[J].Academyof

的事以及避免损害利益相关者利益;慈善责任是指成为好ManagementReview,1985,10(4):766.企业公民、给社区捐献资源、改善生活质量等。总体来看,

与公司社会责任框架相比,公司社会响应框架最大的这一框架主要是对历史上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继承和总

特点是企业视角和行动导向。它试图把企业社会责任从抽结,其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是历史上关于企业是否应当承担

象的理论落实到具体的企业实践中。但总体来看,这种尝社会责任的争论,另一方面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类

试并没有获得成功。原因在于该阶段公司社会责任框架主型、层次等进行总结和概括。

要是从社会视角讨论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并没有其次是对公司社会响应(CorporateSocialResponsiv-

ness,CSR2)的研究。对社会响应的研究是与社会责任的研从企业的立场出发,告诉企业应当具体做什么才是履行社

会责任。在没有为企业提供清晰稳定的社会责任目标的情究同时进行的,研究的焦点是企业应该怎样做才是履行社

况下,企业从行动上落实社会责任实际上是黑暗中的摸会责任。它与社会责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行动导向的

索。社会责任。社会响应研究的代表性观点有:“公司对社会压

二、公司社会绩效框架力应该怎样回应并不重要,从长远的观点看,公司在生机

第二阶段的研究框架是公司社会绩效。这一阶段从勃勃的系统中应该起到什么作用才是重要的”(Sethi,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90年代中期结束。回应社会要求远不只是1975)。Ackerman(1976)则认为“

尽管公司社会责任和社会响应在本质上一致且相辅决定做什么,当人们已经决定了做什么之后,还有怎样去

相成,但二者的研究却是一直独立进行的。公司社会绩效做的问题,还有管理上的任务,而管理上的任务并不琐

碎。”Frederick(1978)把公司社会响应定义为公司回应社(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CSP)是对社会责任和社会

最先尝试对公司社会责任和社会响应进行整会压力的能力。一般来说,重视在组织中寻找方法、程序、响应的整合。

公司社会响应矩阵”合的是Preston。他在1975年提出了“途径和行为方式,就是企业或多或少地具有对社会压力予

的概念,作为分析公司社会事务管理的框架。但这一框架以回应的能力。更进一步,一些学者提出了公司社会响应

没有被广泛接受。在框架整合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是的具体策略,如表1所示。其中影响较大的是IanWilson

Carroll。他在1979年提出了一个公司社会绩效的三维概(1975)的四策略构想。

公司社会响应和涉足的社会事念模型,把公司社会责任、尽管公司社会责任和公司社会响应在本质上是一致

CHINA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

/93

企业管理

务有效整合在一起,产生了广泛影响。Wartick和Cochran在6年之后对这一模型进行了拓展,把Carroll模型中的3个方面分别表述为原则描述(公司社会责任———反映宗旨

过程(公司社会响应———反映制度化目标)和政性目标)、

策(社会问题管理———反映组织方面的目标)3个层面,显示出清晰的层次性。拓展后的框架如表3所示。

表3原

Wartick和Cochran对Carroll公司社会绩效模型的

拓展认识则

公司社会责任公司社会响应社会问题管理

①经济责任;②法律责任;③伦理责任;④自愿责任

①反应;②防御;③适应;④前瞻

①问题确认;②问题分析;③拟定回应对策

针对:①响应社会环

针对:①尽量避免“意针对:①企业的社

境变化的能力;

会契约;②企业作外”;②确定企业社会

②制定回应对策的管

为道德载体问题的有效政策

理方法

哲学导向

制度导向

组织导向

根据Wood提出的研究框架,评价企业社会绩效首先要看公司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由社会责任原则推动的;其次要看企业在多大程度上使用了社会响应过程;最后看公司管理社会问题时是否制定了相应的社会政策、社会计

社会政策和其他类似划,它们的性质如何;这些社会计划、

的企业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社会影响(即可观测到的结果)。

由此可见,在Carroll、Wartick和Cochran、Wood等人的努力下,公司社会绩效框架不断完善,用它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操作性也越来越强。这为后来丰富的实证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公司社会绩效框架仍然是在社会层面上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关注的焦点是企业外部如何评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企业究竟要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如何将这些社会责任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结合起来,这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三、利益相关者框架

资料来源:StevenLWartickandPhillipLCochran.TheEvo-

lutionofthe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Model[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85,10(4):767.

第三阶段的研究框架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这一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目前仍在发展中。

明确提出用利益相关者框架替代公司社会绩效框架的是Clarkson。他指出,公司社会责任和公司社会绩效都

尽管Wartick和Cochran的工作是对企业社会责任

是在企业外部产生的概念,它们的内涵是规范性的,不够

研究框架的重要补充和推进,但正如Wood(1991)后来指

明确和具体,而且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听起来像口号。企业

出的那样,他们的修正框架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公

迫切需要知道的一些问题,比如企业“对谁负有社会责

司社会绩效作为“绩效”必然涉及行动和结果两个要素,但

任”、“对什么作出社会响应”、“谁对社会绩效进行评判”、

Wartick和Cochran并没有讨论行动问题(在Wood看来,

“标准是什么”等,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这导致抽象社

公司社会响应不属于行动范畴);第二,对结果的讨论只提

会责任难以得到企业界的认同和积极响应。

到了“政策”一个方面,忽视了大量的并不表现为政策的社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企业应

会结果;第三,把社会响应当作单一的过程,而不是一组过

关注股东、员工、顾客、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这

程,不够全面;第四,对公司社会绩效的界定似乎暗示公司

些社会主体能够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但同时又受到组织

社会绩效都是“好”的,只有负责任的公司才有社会绩效,

实现目标过程的影响。企业对他们负有责任和义务,而满

不负责任的公司没有社会绩效,但事实上对所有企业都可足顾客、股东、员工等合作伙伴的需要恰恰是企业经营活以进行社会绩效评价,评价结果既可为正,也可为负。动的固有目标。这样就把企业社会责任通过利益相关者关

针对以上问题,Wood(1991)在Wartick和Cochran的系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例如,职业健康基础上对Carroll的模型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并提出与安全、公平就业是整个社会非常关心的问题,社会为此

她了一个新的模型,被企业与社会领域的学者们广泛接受。颁布了法律法规;这一问题同时也是企业的问题,因为这

由社会责任原则、社会响应过程把公司社会绩效定义为:“在企业中就是企业与员工和政府这两类利益相关者的关

以及可观测到的结果(包括公司政策、规划和其他可观测到系问题。再如产品安全与虚假广告问题,社会也颁布了相的结果)三者构成的体系,它们都与社会关系有关联”。应的法律法规来治理,显然是社会问题;但这同时也反映

过程和结果构成的完整框架,Wood的框架是一个由原则、了企业对顾客、利益相关者和政府的义务和责任。类似地,

每一个环节由若干要素构成。Wood的框架如表4所示。环境污染问题是社会问题,政府监管机构非常关注;同样

表4Wood的公司社会绩效模型企业也非常关注,因为这直接与员工、顾客和企业所在社

区密切相关。公司社会绩效原则

制度原则:合理合法性→组织原则:公共责任→个人原则:管由此可见,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社会和企业之间架起了理者的自由斟酌

桥梁。这既有利于限制企业社会责任的无限扩张,又有利

公司社会响应过程

于约束企业逃避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边界由模糊变得环境评估→利益相关者管理→问题管理

清晰。社会责任的明晰化,使企业不再把这些责任视为事公司行为结果

社会影响→社会计划→社会政策不关己的社会问题,而是看作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经营

问题。这样就把社会责任落实在企业中,落实到企业与其资料来源:DonnaJWood.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Re-

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和互动中。这才是符合现实逻辑的企业visited[J].The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1,16(4):694.

94/

CHINA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

2008年9月第11卷第18期

中国管理信息化

China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

Sep.,2008Vol.11,No.18

未确知理论在企业绩效考核中的应用

王曰仙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摘

要]本文通过总结建立了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并建立了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企业绩效考核模型,实现了定

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方法,通过实例解释了模型的具体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关键词]绩效考核;未确知测度;模型[中图分类号]F272.5;F2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08)18-0095-03

绩效考核对企业越来越重要,通过绩效考核,可以衡量企业实际运行状况,强化优势,改进不足。绩效会因工作时间、工作条件等环境因素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结果,因此对绩效的考核必须是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对企业绩效进行考核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关键绩效指标法、平衡记分卡、目标管理等。这些技术方法只是定性考核,并没有准确地确定企业的绩效水平。本文将未确知理论引入企业绩效考核,与平衡记分卡指标体系相结合,实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价指标空间为I={I1,I2,∧,Im},对于每一个一级评价指标Ii∈I,有k个二级评价指标,则二级评价指标空间为Ii={Ii1,Ii2,∧,Iik},Xij表示评价对象在已经评价指标Ii下关于二级指标Iij的测度值,二级指标Iij有p个评价等级,则评价空间为C={C1,C2,∧,Cp},且评价等级是有序的,满足C1>C2>∧>Cp或者Cp<C2<∧<Cp。

1.1二级评价指标的未确知度计算1.1.1由分类标准构造隶属度函数

各一级指标下二级指标的隶属度矩阵为:

1基于未确知测度的企业绩效考核模型

设X为评价对象,其有m个一级评价指标,则一级评

[收稿日期]2008-02-28

$Ui11%Ui21Ui=%

∧%%Uik1&Ui12∧Ui1p’

(Ui22∧Ui2p

(,Uimn表示一级指标Ii下二级指

∧O∧(

(

Uik2∧Uikp)

!!!!!!!!!!!!!!!!!!!!!!!!!!!!!!!!!!!!!!!!!

社会责任。

[2]RABauer.TheCorporateSocialAudit[M].NewYork:RussellSage

四、小结

综上所述,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框架呈现出一条清晰的演进线索:从公司社会责任和社会响应框架过渡到公司社会绩效框架,再到利益相关者框架。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方兴未艾,正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的关注。它对于重新认识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正确处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寻求企业与社会共存的和谐模式提供了具体理论指导。需要指出的是,这3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叠,一些相同问题的研究贯穿于各个阶段和各个框架,某个框架也可能跨越不同的阶段。本文要强调的是,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框架占主导地位。研究框架的演进实际上表现为主导框架的更替。我国目前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应顺应历史演进的规律,注意借鉴利益相关者框架,把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到更深的层次。

主要参考文献

[1]JWMcGuire.BusinessandSociety[M].NewYork:McGraw-Hill,

Foundation,1972.

[3]KDavis.andRLBlomstrom.BusinessanditsEnvironment[M].

NewYork:McGraw-Hill,1966.

[4]ArchieBCarroll.AThree-dimensionalConceptualModelofCorpo-ratePerformance[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79,4(4):497-505.

[5]ArchieBCarroll.ThePyramidof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

TowardtheMoralManagementofOrganizationalStakeholders[J].BusinessHorizons,1991,34(4):39-48.

[6]IanWilson.WhatOneCompanyisDoingaboutToday’sDemands

onBusiness[M]//GeorgeASteiner(Ed).ChangingBusiness-societyInterrelationships[M].LosAngeles:GraduateSchoolofManage-ment,UCLA,1975.

[7]SPSethi.Dimensionsof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AnAnalytical

Framework[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1975,17(3):58-64.[8][美]阿奇・・卡罗尔,安・・巴克霍尔茨.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BK

益相关者管理[M].黄煜平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9][美]詹姆斯・・柯林斯,杰里・・波勒斯.基业常青[M].真如译.北CI

京:中信出版社,2002.

[10]陈宏辉,贾生华.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与发展:基于综合社会

契约观的理解[J].中国工业经济,2003(12):85-92.

[11]陈迅,韩亚琴.企业社会责任分级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工业

经济,2005(9):99-105.

1963.

CHINA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

/95

2008年9月第11卷第18期

中国管理信息化

China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

Sep.,2008Vol.11,No.18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

郑海东1,2,徐梅1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山东东营257061;2.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杭州310027)

[摘

要]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依次经历了公司社会责任和公司社会响应、公司社会绩效、利益相关者理论三

个框架。公司社会责任和社会响应框架关注的是企业应当对社会做什么及如何做。公司社会绩效框架把公司社会责任和社会响应有机结合起来,把企业社会责任看作由原则、过程和结果构成的一个系统。利益相关者理论从企业的视角出发,把社会责任落实到企业层面,同时又避免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无限扩大的倾向。[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公司社会责任;公司社会响应;公司社会绩效;利益相关者[中图分类号]F2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08)18-0092-04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基

[收稿日期]2008-03-11

[作者简介]郑海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教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徐梅,中国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础,大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股东侵犯非股东的利益,大股东侵犯小股东利益,内部人侵犯外部人利益问题;员工健康与安全问题;产品质量与安全、虚假广告问题;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偷税漏税问题;货款拖欠问题等。企业在为社会

!!!!!!!!!!!!!!!!!!!!!!!!!!!!!!!!!!!!!!!!!

织外部的环境因素,也包括组织内部的环境因素,统称为

环境因素,这里将其细化为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等环境因素;同样,内部的心理因素既包括组织外部人的心理因素,也包括组织内部人的心理因素,统称为心理因素,这里将其细化为理想、态度、追求(包括自我实现)等心理因素。以该假设中所列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等环境因素和理想、态度、追求等心理因素为自变量,以引导目标为因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可得表5。

表5

人性因素与环境因素与引导目标相关矩阵

项目均值标准差

策略时,必须考虑这些相关关系。

5研究结论

首先,该研究初步证明了“可引导人”假设的合理性和

可引导人”假设克服了“经科学性。作为一种新的人性观,“

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等人性假设只能从一个角度研究人性的缺陷,将人看作一个整体,以和谐管理为目

经济的,强调其行为可引导这一属性,在管理上可以借鉴“

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等人性假设基础上的管理方式,通过引导达到优化和不确定性消减的目的,从而实现管理目标。其次,该研究还启示我们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要勇于创新,并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新的理论,取得新的突破。事实上关于管理的许多思想都源自中国,只是由于没有人做过系统的挖掘和提炼,才使管理学丧失了在中国诞生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当然,本研究也有不足之处,最明显的就是没有对和谐主题进行实证分析,这是以后继续研究的一个重点,最终需要找出和谐主题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另外,关于“可引导人”的行为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还不够深入,在以后的研究中要逐步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苏祥荣.基于“可引导人”假设的企业竞争情报和谐管理探讨[J].

当代经济,2007(9):161-163.

[2]苏祥荣,王媛媛.基于“可引导人”假设的世博会和谐管理模式探

讨[J].经济与管理,2007(8):49-51.

[3]苏祥荣.“可引导人”假设与和谐管理[J].企业经济,2008(3).

234563.823.853.633.612.281.970.420.440.481.131.031.15

11

234****

0.430.510.43*

10.33*0.23*

10.33**

50.21*0.54*0.37**0.46*1

60.45*0.21*0.35*0.48*0.52*1

(注:1理想2态度3追求4经济环境5政治环境6法律环境;*:p<0.05,**:p<0.01,均为双尾检验值)

可引导人”行为的各种因素从表5可以看出,影响“

中,态度(3.85)、理想(3.82)、追求(3.61)等心理因素要大于外

政治(2.28)和法律(1.97)等因素。这说明要使“可部经济(3.61)、

引导人”行为被引导关键是要促使其自动转化,外部的环境变量仅仅是引导手段和促使转化的激励因素。

另外,从表5还可以看出,不同的人性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实现引导目标都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同时这些因素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这说明在实施具体的引导

92/

CHINA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

企业管理

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问题。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正式的研究框架在20世纪60年代才初见端倪。50年来,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研究框架依次为公司社会责任与社会响应、公司社会绩效和利益相关者理论。

表1

公司社会响应的类型

一、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社会响应框架

反应防御适应前瞻

(1975)奋力图存只做要求做的不断进步行业领先

(1973)

退出公关方法法律途径谈判解决问题

(1975)JamesPost

适应前瞻互动

(1978)变化趋势什么也不做←…………………→做得更多

第一阶段的研究框架是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社会响

资料来源:ArchieB.Carroll.AThree-DimensionalConceptual

应。这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70年代后期结ModelofCorporatePerformance[J].AcademyofManagementRe-束。view;1979,4(4):497.作者有增补。

首先是对公司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

的,但二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Wartick和Cochran(1985)

这方面研究的焦点是社会需要企业做bility,CSR1)的研究。

曾对公司社会责任和公司社会绩效之间的差异进行过比

社会责任的思想主张公司不仅有什么。代表性的观点有:“

较,如表2所示。

经济和法律方面的义务,在这些义务之外,还承担有其他

表2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社会响应的比较

社会责任”(McGuire,1963);“公司社会责任是认真思考公

比较项目公司社会责任公司社会响应

(Bauer,1972);“社会责任的思想要司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伦理问题实际问题考虑主要问题

求个人就整个社会系统去考虑其行为,对自己在该系统任

分析单元社会企业

(Davis,1966)。这一阶段比较何位置上的行为结果负责”

关注焦点目标手段

引人注目的是Carroll(1979)的公司社会责任四维模型:

目的“窗户之外”“窗户之内”

“公司社会责任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所寄托的经重点义务回应济、法律、伦理和慈善方面的期望。”其中,经济责任是指企企业的角色道德载体产品服务提供者业的盈利性,几乎所有活动都建立在盈利基础上;法律责决策框架长期中短期任是指遵守法律,因为法律是社会关于对错的规则集成;

资料来源:StevenLWartickandPhillipLCochran.TheEvo-

伦理责任包括行事合乎伦理要求、有责任做正确公正公平

lutionofthe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Model[J].Academyof

的事以及避免损害利益相关者利益;慈善责任是指成为好ManagementReview,1985,10(4):766.企业公民、给社区捐献资源、改善生活质量等。总体来看,

与公司社会责任框架相比,公司社会响应框架最大的这一框架主要是对历史上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继承和总

特点是企业视角和行动导向。它试图把企业社会责任从抽结,其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是历史上关于企业是否应当承担

象的理论落实到具体的企业实践中。但总体来看,这种尝社会责任的争论,另一方面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类

试并没有获得成功。原因在于该阶段公司社会责任框架主型、层次等进行总结和概括。

要是从社会视角讨论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并没有其次是对公司社会响应(CorporateSocialResponsiv-

ness,CSR2)的研究。对社会响应的研究是与社会责任的研从企业的立场出发,告诉企业应当具体做什么才是履行社

会责任。在没有为企业提供清晰稳定的社会责任目标的情究同时进行的,研究的焦点是企业应该怎样做才是履行社

况下,企业从行动上落实社会责任实际上是黑暗中的摸会责任。它与社会责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行动导向的

索。社会责任。社会响应研究的代表性观点有:“公司对社会压

二、公司社会绩效框架力应该怎样回应并不重要,从长远的观点看,公司在生机

第二阶段的研究框架是公司社会绩效。这一阶段从勃勃的系统中应该起到什么作用才是重要的”(Sethi,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90年代中期结束。回应社会要求远不只是1975)。Ackerman(1976)则认为“

尽管公司社会责任和社会响应在本质上一致且相辅决定做什么,当人们已经决定了做什么之后,还有怎样去

相成,但二者的研究却是一直独立进行的。公司社会绩效做的问题,还有管理上的任务,而管理上的任务并不琐

碎。”Frederick(1978)把公司社会响应定义为公司回应社(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CSP)是对社会责任和社会

最先尝试对公司社会责任和社会响应进行整会压力的能力。一般来说,重视在组织中寻找方法、程序、响应的整合。

公司社会响应矩阵”合的是Preston。他在1975年提出了“途径和行为方式,就是企业或多或少地具有对社会压力予

的概念,作为分析公司社会事务管理的框架。但这一框架以回应的能力。更进一步,一些学者提出了公司社会响应

没有被广泛接受。在框架整合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是的具体策略,如表1所示。其中影响较大的是IanWilson

Carroll。他在1979年提出了一个公司社会绩效的三维概(1975)的四策略构想。

公司社会响应和涉足的社会事念模型,把公司社会责任、尽管公司社会责任和公司社会响应在本质上是一致

CHINA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

/93

企业管理

务有效整合在一起,产生了广泛影响。Wartick和Cochran在6年之后对这一模型进行了拓展,把Carroll模型中的3个方面分别表述为原则描述(公司社会责任———反映宗旨

过程(公司社会响应———反映制度化目标)和政性目标)、

策(社会问题管理———反映组织方面的目标)3个层面,显示出清晰的层次性。拓展后的框架如表3所示。

表3原

Wartick和Cochran对Carroll公司社会绩效模型的

拓展认识则

公司社会责任公司社会响应社会问题管理

①经济责任;②法律责任;③伦理责任;④自愿责任

①反应;②防御;③适应;④前瞻

①问题确认;②问题分析;③拟定回应对策

针对:①响应社会环

针对:①尽量避免“意针对:①企业的社

境变化的能力;

会契约;②企业作外”;②确定企业社会

②制定回应对策的管

为道德载体问题的有效政策

理方法

哲学导向

制度导向

组织导向

根据Wood提出的研究框架,评价企业社会绩效首先要看公司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由社会责任原则推动的;其次要看企业在多大程度上使用了社会响应过程;最后看公司管理社会问题时是否制定了相应的社会政策、社会计

社会政策和其他类似划,它们的性质如何;这些社会计划、

的企业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社会影响(即可观测到的结果)。

由此可见,在Carroll、Wartick和Cochran、Wood等人的努力下,公司社会绩效框架不断完善,用它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操作性也越来越强。这为后来丰富的实证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公司社会绩效框架仍然是在社会层面上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关注的焦点是企业外部如何评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企业究竟要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如何将这些社会责任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结合起来,这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三、利益相关者框架

资料来源:StevenLWartickandPhillipLCochran.TheEvo-

lutionofthe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Model[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85,10(4):767.

第三阶段的研究框架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这一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目前仍在发展中。

明确提出用利益相关者框架替代公司社会绩效框架的是Clarkson。他指出,公司社会责任和公司社会绩效都

尽管Wartick和Cochran的工作是对企业社会责任

是在企业外部产生的概念,它们的内涵是规范性的,不够

研究框架的重要补充和推进,但正如Wood(1991)后来指

明确和具体,而且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听起来像口号。企业

出的那样,他们的修正框架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公

迫切需要知道的一些问题,比如企业“对谁负有社会责

司社会绩效作为“绩效”必然涉及行动和结果两个要素,但

任”、“对什么作出社会响应”、“谁对社会绩效进行评判”、

Wartick和Cochran并没有讨论行动问题(在Wood看来,

“标准是什么”等,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这导致抽象社

公司社会响应不属于行动范畴);第二,对结果的讨论只提

会责任难以得到企业界的认同和积极响应。

到了“政策”一个方面,忽视了大量的并不表现为政策的社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企业应

会结果;第三,把社会响应当作单一的过程,而不是一组过

关注股东、员工、顾客、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这

程,不够全面;第四,对公司社会绩效的界定似乎暗示公司

些社会主体能够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但同时又受到组织

社会绩效都是“好”的,只有负责任的公司才有社会绩效,

实现目标过程的影响。企业对他们负有责任和义务,而满

不负责任的公司没有社会绩效,但事实上对所有企业都可足顾客、股东、员工等合作伙伴的需要恰恰是企业经营活以进行社会绩效评价,评价结果既可为正,也可为负。动的固有目标。这样就把企业社会责任通过利益相关者关

针对以上问题,Wood(1991)在Wartick和Cochran的系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例如,职业健康基础上对Carroll的模型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并提出与安全、公平就业是整个社会非常关心的问题,社会为此

她了一个新的模型,被企业与社会领域的学者们广泛接受。颁布了法律法规;这一问题同时也是企业的问题,因为这

由社会责任原则、社会响应过程把公司社会绩效定义为:“在企业中就是企业与员工和政府这两类利益相关者的关

以及可观测到的结果(包括公司政策、规划和其他可观测到系问题。再如产品安全与虚假广告问题,社会也颁布了相的结果)三者构成的体系,它们都与社会关系有关联”。应的法律法规来治理,显然是社会问题;但这同时也反映

过程和结果构成的完整框架,Wood的框架是一个由原则、了企业对顾客、利益相关者和政府的义务和责任。类似地,

每一个环节由若干要素构成。Wood的框架如表4所示。环境污染问题是社会问题,政府监管机构非常关注;同样

表4Wood的公司社会绩效模型企业也非常关注,因为这直接与员工、顾客和企业所在社

区密切相关。公司社会绩效原则

制度原则:合理合法性→组织原则:公共责任→个人原则:管由此可见,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社会和企业之间架起了理者的自由斟酌

桥梁。这既有利于限制企业社会责任的无限扩张,又有利

公司社会响应过程

于约束企业逃避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边界由模糊变得环境评估→利益相关者管理→问题管理

清晰。社会责任的明晰化,使企业不再把这些责任视为事公司行为结果

社会影响→社会计划→社会政策不关己的社会问题,而是看作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经营

问题。这样就把社会责任落实在企业中,落实到企业与其资料来源:DonnaJWood.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Re-

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和互动中。这才是符合现实逻辑的企业visited[J].The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1,16(4):694.

94/

CHINA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

2008年9月第11卷第18期

中国管理信息化

China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

Sep.,2008Vol.11,No.18

未确知理论在企业绩效考核中的应用

王曰仙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摘

要]本文通过总结建立了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并建立了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企业绩效考核模型,实现了定

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方法,通过实例解释了模型的具体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关键词]绩效考核;未确知测度;模型[中图分类号]F272.5;F2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08)18-0095-03

绩效考核对企业越来越重要,通过绩效考核,可以衡量企业实际运行状况,强化优势,改进不足。绩效会因工作时间、工作条件等环境因素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结果,因此对绩效的考核必须是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对企业绩效进行考核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关键绩效指标法、平衡记分卡、目标管理等。这些技术方法只是定性考核,并没有准确地确定企业的绩效水平。本文将未确知理论引入企业绩效考核,与平衡记分卡指标体系相结合,实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价指标空间为I={I1,I2,∧,Im},对于每一个一级评价指标Ii∈I,有k个二级评价指标,则二级评价指标空间为Ii={Ii1,Ii2,∧,Iik},Xij表示评价对象在已经评价指标Ii下关于二级指标Iij的测度值,二级指标Iij有p个评价等级,则评价空间为C={C1,C2,∧,Cp},且评价等级是有序的,满足C1>C2>∧>Cp或者Cp<C2<∧<Cp。

1.1二级评价指标的未确知度计算1.1.1由分类标准构造隶属度函数

各一级指标下二级指标的隶属度矩阵为:

1基于未确知测度的企业绩效考核模型

设X为评价对象,其有m个一级评价指标,则一级评

[收稿日期]2008-02-28

$Ui11%Ui21Ui=%

∧%%Uik1&Ui12∧Ui1p’

(Ui22∧Ui2p

(,Uimn表示一级指标Ii下二级指

∧O∧(

(

Uik2∧Uikp)

!!!!!!!!!!!!!!!!!!!!!!!!!!!!!!!!!!!!!!!!!

社会责任。

[2]RABauer.TheCorporateSocialAudit[M].NewYork:RussellSage

四、小结

综上所述,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框架呈现出一条清晰的演进线索:从公司社会责任和社会响应框架过渡到公司社会绩效框架,再到利益相关者框架。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方兴未艾,正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的关注。它对于重新认识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正确处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寻求企业与社会共存的和谐模式提供了具体理论指导。需要指出的是,这3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叠,一些相同问题的研究贯穿于各个阶段和各个框架,某个框架也可能跨越不同的阶段。本文要强调的是,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框架占主导地位。研究框架的演进实际上表现为主导框架的更替。我国目前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应顺应历史演进的规律,注意借鉴利益相关者框架,把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到更深的层次。

主要参考文献

[1]JWMcGuire.BusinessandSociety[M].NewYork:McGraw-Hill,

Foundation,1972.

[3]KDavis.andRLBlomstrom.BusinessanditsEnvironment[M].

NewYork:McGraw-Hill,1966.

[4]ArchieBCarroll.AThree-dimensionalConceptualModelofCorpo-ratePerformance[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79,4(4):497-505.

[5]ArchieBCarroll.ThePyramidof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

TowardtheMoralManagementofOrganizationalStakeholders[J].BusinessHorizons,1991,34(4):39-48.

[6]IanWilson.WhatOneCompanyisDoingaboutToday’sDemands

onBusiness[M]//GeorgeASteiner(Ed).ChangingBusiness-societyInterrelationships[M].LosAngeles:GraduateSchoolofManage-ment,UCLA,1975.

[7]SPSethi.Dimensionsof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AnAnalytical

Framework[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1975,17(3):58-64.[8][美]阿奇・・卡罗尔,安・・巴克霍尔茨.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BK

益相关者管理[M].黄煜平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9][美]詹姆斯・・柯林斯,杰里・・波勒斯.基业常青[M].真如译.北CI

京:中信出版社,2002.

[10]陈宏辉,贾生华.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与发展:基于综合社会

契约观的理解[J].中国工业经济,2003(12):85-92.

[11]陈迅,韩亚琴.企业社会责任分级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工业

经济,2005(9):99-105.

1963.

CHINA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

/95


相关内容

  • 关于企业财务弹性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企业财务弹性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作者:罗文欣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5年第04期 摘要:财务弹性的研究在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研读国外文献,财务弹性的研究从财务弹性的定义.财务弹性的来源.财务弹性对财务决策的影 ...

  • 基于心理契约的文献综述
  • 理论视野 基于心理契约的文献综述 张昕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 要]心理契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我国对心理契约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试对以往国内外有 关心理契约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包括心理契约的形成过程,心理契约的维度,心理契约的内容,提出了现有研 ...

  • 民营企业家研究现状综述
  • 民营企业家持续发展企业的精神动力及其激励研究 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在这过程中,民营企业家们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民营企业也面临诸多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热情,增强其持续发展企业的精神动力.采取何种激励机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

  • 国内外工程项目采购管理研究综述
  • 描述: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管理研究是当前工程项目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分析和总结国内外文献,了解国内外在工程项目采购方面的研究,了解国内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与趋势方向,指出项目采购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最后从研究方... 摘要: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管理研究是当前工程项目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分析和总结国内外文 ...

  • 学年论文----文献综述模板
  • 学 年 论 文 (文献综述) 题 目 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特征及优化分析 姓 名 学 号 所在学院 管 理 学 院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日 期 2012 年 6 月 30 日 学年论文(文献综述)指导教师评审表 目 录 目 录.................................... ...

  • 物流信息网的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 前 言 本人毕业设计的论题为<基于JSP 的物流信息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随着21世纪信息化.网络化的进一步发展, 必将促进电子商务与物流的有机结合.近年来, 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和企业管理者的重视, 但关于电子商务的物流研究综述目前基本还没有.本文系统分析了目 ...

  • 连锁企业成本控制国内外研究综述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连锁企业成本控制国内外研究综述 作者:杜娟 来源:<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2015年第02期 摘 要:近代连锁企业最早产生于美国,引入我国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其发展的势头却非常迅猛.现对国内外连锁企业成本控制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 ...

  • 价值链成本控制研究综述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价值链成本控制研究综述 作者:王洋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4年第08期 摘 要:价值链理论为研究企业的成本控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正是基于此,试图对这一新课题的国内外研究做一个综述,在此基础上,以方便后续对成本控制对策 ...

  •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0 -20 11 学年第 1 学期) 课号: 0135009 课程名称 风险投资管理文献研读 改卷教师:王其冬 学号: 1011121005 姓 名: 周之轩 得 分: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研究 文献综述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退出策略和分配策略上,在退出阶段,主 ...

  • 我国战略成本管理研究综述
  • 我国战略成本管理研究综述 战略成本管理(SCM)是指如何利用战略性成本信息进行战略选择,以及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 一.国外战略成本管理研究成果列举 国外战略成本管理的产生,从宏观方面来说,是为了适应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 从微观方面来说,是为了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