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自然观的演化机制探究

赣南师范学院2011—2012学年第1学期

《文化地理学》课程论文

行政班级2009级地理科学班 学号090204023 姓名 杨振华 选课班级2009级地理科学班 任课教师 陈永林 成绩_____

人类自然观的演化机制探究

【摘要】自然观就是指人类对自然以及人类自然界相互作用关系的基本认识,他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态度并制约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行为,也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自然观的演化却是人与自然这个复合系统作用下的产物。本文根据哲学,心理学和系统科学理论,以自然观的演化机制为研究对象,经过分析得出:首先,自然观的起源是人类长期社会时间的意识产物。其次,人类的不断追求完美的心理是自然观形成的关键内部因素.最后,和谐自然观的选择是人与自然的未来长时间的归宿。

【关键字】自然观 演化 机制 心理因素 自然环境

前言

从人类的产生开始,就有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地活动。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地实践构成历史的基本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渐渐在大脑中形成了对其所处的环境条件的认识(即自然观),而这种认识也在不断的演化中。在多次的演化中,影响的因素和机制也是复杂多样,关键因素就是人类认识深化程度的推进。21世纪的人类社会,面临着自然界的各

种矛盾和挑战,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潮的引导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自然与人类系统的作用机制,发现其中的运行规律,为制定正确决策提供参考。

1.自然观的产生

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用哲学认识论的“实践-认识-实践-升华”模式分析研究其过程,能更好的找到其规律。也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层次:

1.1简单描述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大脑中的能动反映,是人类实践过程的产物。自然观最初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现象的客观描述,人类在经历了大量的环境现象后在大脑中有了对其的记忆,这是认识的开端,即感性认识。人类对现象的描述是简单分类基础上形成的,思维加工少。

1.2 认识初步 认识是对自然环境的能动表现,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融合大脑思维的作用,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提炼形成规律性认识。

1.3认识检验 认识来源与实践,认识又反作用与于实践。形成的认识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检验正确后才能获得大部分人的认可和接受,才能得到很好的传播。

1.4 认识升华 正确的认识经过理论化的过程,才能上升成为当时的价值观,于此,需经过哲学家对所

有对自然界有关认识提炼,凝聚成理论化的思想观念,自然观便基本形成。但在融入人们的观念过程中,又随着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而发展。

2 自然观的演化过程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人们赋予自然观的结构与内容是有差异的,其中就有很多自然观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演化,不论是何种变化都是人们基于当时的认识水平的限制,无所谓正确与否,因为自然观是受到时空约束的。

2.1 天命论 远古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不明显,人类只是为了获得最基本生产生活资料,求得生存。自然界的不祥之作使人类感到深深的惧怕,人类对自然处于一种依附关系。从狼虎等凶猛动物的崇拜到各种图腾的产生,都是人类对自然妥协顺从的表现,希望这些生灵能够不侵扰他们。另一方面,人类业绩希望于某种超自然的力量能够抵制各种自然灾害,保护人类自身安全。例如,龙王庙的产生,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相继出现,并广为流传。只是这种愿望只能先停留在人类的大脑中。

2.2 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起源于欧洲,但其思想内涵在中国古代就有体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的谚语和道家思想精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很好的体现出环境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色彩。环境决定论相比于天命论是认识深化的一种表现,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认识,并上升为一种思潮,盛行于中世纪的欧洲。环境决定论的倡导者之一拉采尔在其《人类地理学》把人类说成自然地产物,认为人和生物一样,其生存,发展均受到环境的严格限制。可是人类内心改造自然环境的渴望却一直不断发展,希望有一天人类能够突破自然地限制,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2.3 生态适应论 从生态环境学的角度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二者之间的交互原理,不失为一种新的看问题视角,其强调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而不是毫无选择余地。认为人类可以对自然进行利用并具有利用的可能性。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增强,生活质量也有了提高。人类的粮食产量提高,创生许多农副产品,食物范围扩大。人类对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例如人类为了躲避沙漠化的侵袭,迁移到新的绿洲或者水草丰美的草原地带,开辟新的家园,带来新文化。

2.4 征服论 在工业文明的时代,人类终于把古代征服自然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大大提高,人类开发利用的活动在任何地域都进行的热火朝天,对自然产生的深刻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内心的欲望驱动下,持续的开发利用自然界的物质,排放大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污染物。这种不计后果的疯狂的掠夺是否会激起自然地反抗,当时的他们不得而知,可是自然地愤怒早就开始显现,而人类还沉浸在征服自然地喜悦中,忘乎周围环境的变化。于是各种环境污染问题相聚出现,涵盖了整个地理空间。从臭氧空洞到全球变暖,从污染公害事件到自然灾害发生,人类生存发展受到了严峻的威胁。同时人类不得不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探索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根本诱因,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孕育而生,逐步为人类所接受。

2.5 和谐论 人类在工业革命所产生的各种影响还远远没有结束,面对如此严重的自然环境问题,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使文明的不断地延续。因而,和谐论认为,人地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环境;另一方面要对已经破坏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共同创造共生和谐关系。

综合历史上的自然观的演变,从天地胜人到人定胜天,最后发展为人地共存,走了正-反-和的曲折道

路。当然目前的认识不等于发现终极真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的自然观将继续演化。

3 自然观的演化机制

自然界 社会生产力

追求心理

图(1)自然观的演化形成机制简略图

人类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倾其所能去认识和改造自然,从对所处环境知之甚少到现带的各种知识技术蓬勃发展,人类这各方面的能力都大大提高,这得益于人类不断地追求,追求如更好的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如何去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文明。

从自然、社会、生产力、人类追求的角度分析人地系统的影响机制,使人类更加理解了人与自然相处的哲学原理。

4 总结

从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自然观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理论指导.

4.1 自然观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结果。

4.2 自然观的变化的反映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人与自然的关系。

4.3 人类只有在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下,才能取得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4 人类的追求的心理是促进自然观演化的关键性心理因素。

【参考文献】

[1] 刘建明 当代人口与资源 ·环境 [M] 济南:山东地图出版社,1994.

[2] 赵荣 王恩涌 张小林等 人文地理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5-45.

[3] 贾振邦 王润华等 环境学基础教程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25.

[4] 张昀 新自然观与人类文明 [J] 哲学思想,1991(10).

[5] 编写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7-89.

[6] 贾军 生态自然观与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反 思 [J] 系统科学学报2006.(18)

赣南师范学院2011—2012学年第1学期

《文化地理学》课程论文

行政班级2009级地理科学班 学号090204023 姓名 杨振华 选课班级2009级地理科学班 任课教师 陈永林 成绩_____

人类自然观的演化机制探究

【摘要】自然观就是指人类对自然以及人类自然界相互作用关系的基本认识,他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态度并制约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行为,也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自然观的演化却是人与自然这个复合系统作用下的产物。本文根据哲学,心理学和系统科学理论,以自然观的演化机制为研究对象,经过分析得出:首先,自然观的起源是人类长期社会时间的意识产物。其次,人类的不断追求完美的心理是自然观形成的关键内部因素.最后,和谐自然观的选择是人与自然的未来长时间的归宿。

【关键字】自然观 演化 机制 心理因素 自然环境

前言

从人类的产生开始,就有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地活动。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地实践构成历史的基本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渐渐在大脑中形成了对其所处的环境条件的认识(即自然观),而这种认识也在不断的演化中。在多次的演化中,影响的因素和机制也是复杂多样,关键因素就是人类认识深化程度的推进。21世纪的人类社会,面临着自然界的各

种矛盾和挑战,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潮的引导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自然与人类系统的作用机制,发现其中的运行规律,为制定正确决策提供参考。

1.自然观的产生

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用哲学认识论的“实践-认识-实践-升华”模式分析研究其过程,能更好的找到其规律。也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层次:

1.1简单描述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大脑中的能动反映,是人类实践过程的产物。自然观最初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现象的客观描述,人类在经历了大量的环境现象后在大脑中有了对其的记忆,这是认识的开端,即感性认识。人类对现象的描述是简单分类基础上形成的,思维加工少。

1.2 认识初步 认识是对自然环境的能动表现,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融合大脑思维的作用,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提炼形成规律性认识。

1.3认识检验 认识来源与实践,认识又反作用与于实践。形成的认识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检验正确后才能获得大部分人的认可和接受,才能得到很好的传播。

1.4 认识升华 正确的认识经过理论化的过程,才能上升成为当时的价值观,于此,需经过哲学家对所

有对自然界有关认识提炼,凝聚成理论化的思想观念,自然观便基本形成。但在融入人们的观念过程中,又随着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而发展。

2 自然观的演化过程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人们赋予自然观的结构与内容是有差异的,其中就有很多自然观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演化,不论是何种变化都是人们基于当时的认识水平的限制,无所谓正确与否,因为自然观是受到时空约束的。

2.1 天命论 远古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不明显,人类只是为了获得最基本生产生活资料,求得生存。自然界的不祥之作使人类感到深深的惧怕,人类对自然处于一种依附关系。从狼虎等凶猛动物的崇拜到各种图腾的产生,都是人类对自然妥协顺从的表现,希望这些生灵能够不侵扰他们。另一方面,人类业绩希望于某种超自然的力量能够抵制各种自然灾害,保护人类自身安全。例如,龙王庙的产生,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相继出现,并广为流传。只是这种愿望只能先停留在人类的大脑中。

2.2 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起源于欧洲,但其思想内涵在中国古代就有体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的谚语和道家思想精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很好的体现出环境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色彩。环境决定论相比于天命论是认识深化的一种表现,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认识,并上升为一种思潮,盛行于中世纪的欧洲。环境决定论的倡导者之一拉采尔在其《人类地理学》把人类说成自然地产物,认为人和生物一样,其生存,发展均受到环境的严格限制。可是人类内心改造自然环境的渴望却一直不断发展,希望有一天人类能够突破自然地限制,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2.3 生态适应论 从生态环境学的角度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二者之间的交互原理,不失为一种新的看问题视角,其强调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而不是毫无选择余地。认为人类可以对自然进行利用并具有利用的可能性。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增强,生活质量也有了提高。人类的粮食产量提高,创生许多农副产品,食物范围扩大。人类对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例如人类为了躲避沙漠化的侵袭,迁移到新的绿洲或者水草丰美的草原地带,开辟新的家园,带来新文化。

2.4 征服论 在工业文明的时代,人类终于把古代征服自然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大大提高,人类开发利用的活动在任何地域都进行的热火朝天,对自然产生的深刻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内心的欲望驱动下,持续的开发利用自然界的物质,排放大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污染物。这种不计后果的疯狂的掠夺是否会激起自然地反抗,当时的他们不得而知,可是自然地愤怒早就开始显现,而人类还沉浸在征服自然地喜悦中,忘乎周围环境的变化。于是各种环境污染问题相聚出现,涵盖了整个地理空间。从臭氧空洞到全球变暖,从污染公害事件到自然灾害发生,人类生存发展受到了严峻的威胁。同时人类不得不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探索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根本诱因,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孕育而生,逐步为人类所接受。

2.5 和谐论 人类在工业革命所产生的各种影响还远远没有结束,面对如此严重的自然环境问题,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使文明的不断地延续。因而,和谐论认为,人地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环境;另一方面要对已经破坏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共同创造共生和谐关系。

综合历史上的自然观的演变,从天地胜人到人定胜天,最后发展为人地共存,走了正-反-和的曲折道

路。当然目前的认识不等于发现终极真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的自然观将继续演化。

3 自然观的演化机制

自然界 社会生产力

追求心理

图(1)自然观的演化形成机制简略图

人类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倾其所能去认识和改造自然,从对所处环境知之甚少到现带的各种知识技术蓬勃发展,人类这各方面的能力都大大提高,这得益于人类不断地追求,追求如更好的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如何去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文明。

从自然、社会、生产力、人类追求的角度分析人地系统的影响机制,使人类更加理解了人与自然相处的哲学原理。

4 总结

从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自然观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理论指导.

4.1 自然观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结果。

4.2 自然观的变化的反映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人与自然的关系。

4.3 人类只有在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下,才能取得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4 人类的追求的心理是促进自然观演化的关键性心理因素。

【参考文献】

[1] 刘建明 当代人口与资源 ·环境 [M] 济南:山东地图出版社,1994.

[2] 赵荣 王恩涌 张小林等 人文地理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5-45.

[3] 贾振邦 王润华等 环境学基础教程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25.

[4] 张昀 新自然观与人类文明 [J] 哲学思想,1991(10).

[5] 编写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7-89.

[6] 贾军 生态自然观与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反 思 [J] 系统科学学报2006.(18)


相关内容

  • 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特征.危害及其演化机制
  • [摘要]以2005年以来在中国境内发生的.影响力比较大的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为分析样本,基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事件影响力维度三个维度以及危机生命周期理论,探究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危害及其演化机制.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所 ...

  • 系统科学概论
  • 系统科学简介 陈 忠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讲内容 引言. 引言.为什么要学系统科学? 为什么要学系统科学? 一.科学与科学精神 二.系统的概念与定义 三.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 四.系统科学的起源与发展 引言: 引言:为什么要学系统科学 了解一门有趣, 了 ...

  • 科学殿堂里的人们
  • 科学殿堂里的人们 --巴尔的摩事件的启示 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建制,决定了科学共同体成员必须 遵循基本的行为规范.美国科学社会学家M ·默顿把这些行为规范 概括为: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合理的怀疑精神.这种行 为规范虽不像"希波克拉底誓言"那样明确,但科学家在学习知 识或从 ...

  • 九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 地球的演化和生物圈的形成教材分析 (新版)华东师大版
  • 第二章 地球的演化和生物圈的形成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本章的知识结构与主要内容 二.本章内容的主要特点: 1.本章大部分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也比较抽象.学习中很难找到直观的实验和真实的模型支持,对9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但同时也为学生发展想像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本章内 ...

  • 欧洲大学的诞生对于其文明进程的影响
  • 第26卷 第11期 2010年 11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 V ol. 26, No. 11N o v. , 2010 科技与社会 文章编号:1000-8934(2010) 11-0031-06 欧洲大学的诞生对于其文明进程的影响 宋 军 (广西科学院, 南宁 530007) 摘要:基于无穷维动力系统理 ...

  • 杨虎涛:演化经济学
  • 演化经济学中的生物学隐喻--合理性.相似性与差异性 时间:2011-11-21 18:08:58 来源: 作者:杨虎涛 [内容提要] 生物学隐喻对演化经济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启示性意义.这种借用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演化经济学和生物进化论看待事物的基本理念均建立在反类型论思维的基础上.但由于研究对象和类比 ...

  •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习目标] 1.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2.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了解并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概念.原则等基础知识. 4. 理解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以及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 ...

  • 保护生物学
  •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关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综合性学科,其目标是评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防止生物多样性丧失或减退的具体措施. 遗传多样性:蕴藏在地球上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个体基因中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生物多样性: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所有生物和它们 ...

  •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 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研究带来的自然观变革: 1.物质观:开始把具有复杂性特征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而过去研究总是避开复杂性,在研究复杂事物时,不仅注意事物的复杂结构,而且把眼光放置在相互关系及其演化上.这是人类真正的开始对极其复杂的对象的研究,尽管这仅仅是一个开端,但却意味着人类认识的新的里程碑. 2.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