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网 络 教 育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作 者:

学 号:

专 业:

学习中心:

指导教师:

二零一六年×月×日

摘 要

随着中国大国时代的来临,经济发展大跨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之一“人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而人才的培养则不得不提教育这个概念了。如今的教育存在着教育质量偏移、教育结构性矛盾以及教育不公等问题,本文着重阐述教育改革阶段中所存在的问题现状,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最后简要分析可行的对策以保正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健康、全面、可持续的运行和发展。

关键词:全面发展教育, 教育不公平性, 结构性矛盾

目 录

正文

一、

(二)

(三)

(四)

二、

(一)

(二)

(三)

(四)

三、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引言

习总书记曾说过:“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要实现这个梦想,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也随着经济发展的脚步日渐提高。人们不但追寻公平的享受教育的福利,更寻求优质的教育资源。然而中国已经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教育改革,成效却不甚明显。

一、 教育的含义和基本要素

关于“教育”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定义多种多样。但是一般来说,我们会从广义、狭义和基本要素三个方面来定义:

(一) 广义上的含义从社会和个体两方面阐述:社会层面,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

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分配且承担一定的社会功能。教育最本质性的理解,就是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知识灌输和行为指导。教育的对象是人,内容必须是良性的有意义的。人们通过教育所获得的对事物的认知和思想反过来去改造社会;个体层面:指个体精神上的升华。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二) 狭义上的含义一般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三)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

活动。如果围绕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来定义,可以把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指人有意识地通过若干方法、媒介等形式向他人传递信息,期望以此影响他人的精神世界或心理状态,帮助或阻碍他人获得某种(些)观念、素质、能力的社会活动。处于前者角色的称为教育者,处于后者角色的称为教育对象。这样定义符合所有的人类教育活动,可以作为教育的基本定义。

二、 教育的现状

中国的教育现状经过了前几年的紧张时期,近几年已逐步趋于缓和。但对于

教育深度改革的探讨却一直未曾停息。中国的教育是有渊源的历史的,同时也是根深蒂固的;中国的教育是承载着时代的重任的,同时也是和时代的发展存在一

定的差距的。根深蒂固不可怕,既然经历了如此久远的历史洗刷,他目前所形成的模式肯定是适合我们中国的文化体系的,也是适合我们炎黄子孙的。有差距,这是一个客观事实的存在。没有一个制度,一个体系能够紧紧跟随住整个大时代的发展,而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承认差距、认识不足、确认影响、分析原因、提出方案、最终走向持续改进。当今的教育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思想教育真空、素质教育不素质、应试教育摧毁创新思维、文化教育沙漠化等等诸多的问题,而本文从中选了教育质量倾斜、教育结构性问题以及教育的公平性问题三者来简要的探讨一下教育的问题、产生的影响以及可能有效的应对措施。

三、 目前教育所存在的质量、结构和公平性的问题

1. “才人”多,而人才少的教育质量问题

21世纪初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确实取得了相当瞩目的发展成就。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0%,高考录取率超过75%[5]。这说明“上学难”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根本的缓解,但是与此同时教育质量倾斜的问题却日益凸显。中国的教育正在向“浮躁与功利的教育”方向倾斜。从小学、初中、高中的各级“应试教育”到大学的“就业教育”,我们以极其高效的方式培养了大批的“才人”。这里所说的“才人”是指经过我们“专业级”的功利性教育后,被课堂知识全副武装的年轻人们,他们普遍掌握了大量的课堂知识,但却在整个学习行为中处于被动状态,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缺乏创新思维的能力。这类人走上社会之后,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就如同一个机器人一般。而人才,他是否掌握非常丰富的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根据环境的需求来不断的通过学习来充实自己,来补充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不但要有学习的能力,还要有创新的能力,没有创新能力的人如同失去了灵魂一般,凭借着躯壳以被动响应的方式生活于这个社会中;学生所处的教学环境如果有利于其各种创新品质的培养,那么他们原有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等创造性特质和潜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鼓励和发掘,最终成为他们内在的创新品质和外在的创造性能力[1]。有了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社会中还需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更重要的是懂得做人的道理。中国的大学生普遍都能考出可观的成绩,甚至领先于国际普遍认可的水平,但是他们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却显的非常的疲软。这就是明显的应试性教育倾斜,而没能做好全面发展教育。

2. 教育与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何为结构性矛盾,我们对于人才培养的结构失衡表现为:教育培养10名科学家、1名工程师和几名技工,那么实际上市场经济需要的却是100名技工、10名工程师和1名科学家,这就是结构性不匹配。从21世纪初开始东部沿海地区在春节期间出现了严重的操作工短缺问题,当时是局限于一定范围和特定时间段的现象。但是近几年操作工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从阶段性向常态化发展,在地域上也呈现了普遍化的现象。于此同时大学生却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就业难困境。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大学生失业率为9.1%,2010年为12%,2011年为17.5%[4],2012年有19.2%,这个数据还在逐步的增加。此外,2001年以来,大专文化程度以下的操作工岗位空缺与求职者人数的比率不断上升,市场需求充分;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岗位空缺与求职者人数的比率却一直低于1,表明市场需求是不足的。

3. 教育的不公平性

中国法律规定:公民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然而现实是值得我们沉思的。在偏远的山区,那里的孩子们除了教学环境很是简陋以外,教学设施更是稀少,师资力量奇缺;在城市的近郊,农民工的孩子们借读的学校,昔年陈旧简陋的校舍,教师更换频繁,学校随时都可能关闭;在城市里,学校被分成全国重点、地方重点和普通学校,而好的学校里,按学习升学或入学成绩分成竞赛班、实验班、重点班和普通班,而学费就往往按此缴纳,而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缴纳了昂贵的学费之后,享受的却是最低等级的劣质教育。再看看地域差别,生长在北京、上海的孩子,与地方小县城的孩子,命运自是差别巨大;而生长在沿海开放地区的孩子与生长在内地山野的孩子,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差异又是如此的巨大。

四、 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和影响

(一) 教育现状形成的原因

1. 教育质量倾斜的原因

在我们中国,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排名追求的是更高的毕业率和升学率,而评估这两者的直接手段则是考试;同时,一个学生,在其读书学习的生涯中,对其十几年的抱书苦读的最终评价也是考试。双方的核心转折点都集中到了考试这个环节上,

难免人们会为了应对好这一场重要的考试而剑走偏锋,选择了应试式的教育和学习方式,以求尽可能的集中优质资源来度过这一道关卡。“一考定终生”的制度显然已经成为了教育和学习应试化的核心问题,然而目前更多的改革方式表现出人们的目光盯住了“一考”这两个词上,既然一考不行,那两考、三考吧。这真的会缓解应试化么?显然是不可能的。增加了一次考试不但不会缓解应试化,可能还会增加学生和教师的负担。

2. 结构性矛盾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这个词在上一个世纪那是非常响亮的一个称呼,读过大学的人屈指可数,个个都是人才。他们是可以出人头地的,是可以给家里增光添彩的,是可以给国家做出贡献的。然而如今的“大学生”呢,遍地都是大学生,可谓是泛而不精。正因为早些年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渴望,同时国家政策的积极调控,将高等教育进行了跳跃式的发展,充分的满足了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但是,如此大跳跃的扩张,满足的只是高等教育最基础的部分,虽然在量上获得了很好的结果但是在质上其实是倒退的。当人人都去读大学的同时,拥有专业技能培训的技术类院校却乏人问津,导致了人才结构和社会需求的矛盾。产业结构调整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市场会引导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而教育改革含有更多人为的因素,与产业结构相比往往具有很大的滞后性,因此,我们在教育改革工作中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3. 教育不公产生的原因

教育不公平的原因主要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原因有三:一是政府投入不足,且分配不合理。我国从建国年到改革开放前近30年的时间里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一直在1%左右。[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到上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为4%,但事实上直到2004年才达到3.27%,远低于世界平均5.1%的水平。二是教育资源不均衡与乱收费导致教育不公。在国家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城市和农村、沿海和内地、一线和二三线之间又存在着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为了解决经费短缺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允许大中学校提高收费标准;另一方面,为了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提高收费标准便成了一些学校的选择。三是教育改革滞后。一些制度,如教育投资制度、重点(示范)中学制度以及高考招生制度等,还带有计划体制的色彩。

(二) 教育现状产生的影响

教育质量的倾斜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变成了活脱脱的书呆子,书面知识一大堆,实际应用却捉襟见肘。年轻一代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是核心力量。如果这只队伍缺少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这个国家的未来就岌岌可危了。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几年里乘上了快车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得益于中国低价的劳动力成本,让“中国制造”在这个世界上迅速的扩散,成为一个生产型大国。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廉价的劳动力将逐渐稀缺,劳动力成本将越来越高,生产型大国的发展步伐将日渐疲软,这时候我们必须要推进产业升级,改变人力资源需求,从生产型转型为创造型大国。教育质量倾斜导致新生一代劳动者缺乏自由思想、缺乏创新思维,那么我们“中国创造”的梦想将遥不可期。

教育与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失业,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同时还产生了一种轻知识的现象,学历与薪资水平严重的“倒挂”,导致了类似于“谷贱伤农”的“才贱伤教”局面。同时由于用人企业的人员缺口,将造成企业发展颓势,大型企业发展倒退,新兴企业无法快速发展,将严重拖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乃至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教育的不公导致了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社会两级分化问题,如今的教育体制甚至让穷人通过知识致富、通过知识改变人生的可能性和旧社会都尚不能及。几乎每个学生都会面临择校的问题,上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上民办学校还是公办学校,一要看学生的成绩,更要看一个家庭的经济实力。为了孩子读好一点的学校,则必须缴纳借读费、捐资助校费或计划外招生等等费用。所谓就近入学,学校也可以推诿说学生已经收满了,想法帮忙那又得多交钱。同时由于教育的不公平性跨产业的影响到了房地产行业,更多掌握经济资源的人参考就近入学的政策在名校附近哄抬住房价格,使得学区房的价位居高不下,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穷人几乎成了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

五、 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思考

首先,应推行全面发展教育,树立传承中华文明之教育思想,吸纳西方教学经验,逐步确立新时代中国教育思想理念。读书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文化知识的教育是一方面,而思想道德却是重点。同时,对于教育机构进行深刻的改革,制定出科学合理并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教学体系,使传统的科举教育逐步过度到全民素质教

育的正确轨道上来,而不是为了升学考试。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递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促进者[6]。提倡“有教无类”,因人而异,重智育,更重德育,同时加强体、美、劳的教育;对于教师,师风、师德应当成为首选,而教学灵活多变应成为现代教学的特色,并能走出课堂,进入社会生活,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使人们学会做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3]。

其次,解决就业难、用工荒的结构性问题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企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来减少对低层次劳动力的依赖,同时推进产业由低端走向中高端,扩大产业对中高层次劳动力的需求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改革和调整,培养产业所需要的、多层次的、不同规格的人才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的不同需求,着眼于提供与产业机构对劳动力需要相一致的人力资源。针对当前的国情,学校需要为产业升级和转型提供如下三大类人才:a.从事基础研究的学术研究型人才。b.大量的专业应用型人才。c.数以亿计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的核心工作是运用自己掌握的岗位技能,在岗位上从事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操作型工作。大量的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就势必要求我们加强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设,跟随多学科视野与多元化趋势,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使其能够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7]。

最后,教育的不公平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带来的社会教育矛盾越来越严重。教育部日前下发《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今年将在目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但是,这明显是一项暂缓降温的治标性政策,并不能真正的治本。 “多校划片”必须要同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具体来说就是缩小学区与学区之间的办学质量差异,以及学区内部的学校之间的条件和办学质量的差异,同时,加大力度推进中西部城市的教育投入,逐步缩小沿海和内陆的教育水平差距,从而建立起一个相对均衡的教育环境。不过,这可能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来实现,实为任重而道远。

六、 总结

教育改革的步伐一直不曾停止,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认真的学习当前的教育改革所存在的问题,深刻了解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和影响,才能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目前的教育改革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缺少从小对学生独立生活和思考能力的培养。教育模式生硬呆板不够活泼,大量的课程内容陈旧,实践环节不受重视,专业设置过于狭窄,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在教育结构上,基础教育薄弱,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高等教育内部的科系、层次比例失调。同时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存在严重的地域性不均衡,导致人才体系的失衡,甚至影响到了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我们要着重针对以上三点问题加强全面发展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同时加大对教育发展的财政投入,严格把控,合理调配,全面提升人民综合素质,合理人才结构,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做好坚强的后盾。

参考文献

[1]秦炜炜. 翻转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范式[J]. 电化教育研究, 2013(8).

[2]宋晓雅, 魏娟. 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J].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5(24):7-8.

[3]周建民. 高中生命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5(5):13-15.

[4]辜胜阻, 王敏, 李睿. 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教育改革与调整[J]. 教育研究, 2013(5):12-19.

[5]钟秉林. 加强综合改革平稳涉过教育改革“深水区”[J]. 教育研究,

2013(7):4-9.

[6]周光礼, 黄容霞. 教学改革如何制度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在中国的兴起[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5):47-56.

[7]佚名. 回顾与展望:2009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概况(一)[J]. 中等职业教育, 2010(19):46-46.

9

致 谢

对于这次毕业论文的撰写,最需要感谢的是╳╳╳老师。他(她)在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充分的帮助与支持。╳╳╳老师不仅耐心地为我指出论文中的不足之处,对论文的改进提出宝贵的建议,而且还在我遇到困难时尽心地进行指点与解答。在此借论文完成之际,表示由衷的感谢与敬意。

10

阎剑彬 XXXX年X月XX日

网 络 教 育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作 者:

学 号:

专 业:

学习中心:

指导教师:

二零一六年×月×日

摘 要

随着中国大国时代的来临,经济发展大跨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之一“人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而人才的培养则不得不提教育这个概念了。如今的教育存在着教育质量偏移、教育结构性矛盾以及教育不公等问题,本文着重阐述教育改革阶段中所存在的问题现状,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最后简要分析可行的对策以保正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健康、全面、可持续的运行和发展。

关键词:全面发展教育, 教育不公平性, 结构性矛盾

目 录

正文

一、

(二)

(三)

(四)

二、

(一)

(二)

(三)

(四)

三、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引言

习总书记曾说过:“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要实现这个梦想,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也随着经济发展的脚步日渐提高。人们不但追寻公平的享受教育的福利,更寻求优质的教育资源。然而中国已经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教育改革,成效却不甚明显。

一、 教育的含义和基本要素

关于“教育”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定义多种多样。但是一般来说,我们会从广义、狭义和基本要素三个方面来定义:

(一) 广义上的含义从社会和个体两方面阐述:社会层面,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

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分配且承担一定的社会功能。教育最本质性的理解,就是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知识灌输和行为指导。教育的对象是人,内容必须是良性的有意义的。人们通过教育所获得的对事物的认知和思想反过来去改造社会;个体层面:指个体精神上的升华。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二) 狭义上的含义一般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三)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

活动。如果围绕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来定义,可以把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指人有意识地通过若干方法、媒介等形式向他人传递信息,期望以此影响他人的精神世界或心理状态,帮助或阻碍他人获得某种(些)观念、素质、能力的社会活动。处于前者角色的称为教育者,处于后者角色的称为教育对象。这样定义符合所有的人类教育活动,可以作为教育的基本定义。

二、 教育的现状

中国的教育现状经过了前几年的紧张时期,近几年已逐步趋于缓和。但对于

教育深度改革的探讨却一直未曾停息。中国的教育是有渊源的历史的,同时也是根深蒂固的;中国的教育是承载着时代的重任的,同时也是和时代的发展存在一

定的差距的。根深蒂固不可怕,既然经历了如此久远的历史洗刷,他目前所形成的模式肯定是适合我们中国的文化体系的,也是适合我们炎黄子孙的。有差距,这是一个客观事实的存在。没有一个制度,一个体系能够紧紧跟随住整个大时代的发展,而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承认差距、认识不足、确认影响、分析原因、提出方案、最终走向持续改进。当今的教育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思想教育真空、素质教育不素质、应试教育摧毁创新思维、文化教育沙漠化等等诸多的问题,而本文从中选了教育质量倾斜、教育结构性问题以及教育的公平性问题三者来简要的探讨一下教育的问题、产生的影响以及可能有效的应对措施。

三、 目前教育所存在的质量、结构和公平性的问题

1. “才人”多,而人才少的教育质量问题

21世纪初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确实取得了相当瞩目的发展成就。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0%,高考录取率超过75%[5]。这说明“上学难”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根本的缓解,但是与此同时教育质量倾斜的问题却日益凸显。中国的教育正在向“浮躁与功利的教育”方向倾斜。从小学、初中、高中的各级“应试教育”到大学的“就业教育”,我们以极其高效的方式培养了大批的“才人”。这里所说的“才人”是指经过我们“专业级”的功利性教育后,被课堂知识全副武装的年轻人们,他们普遍掌握了大量的课堂知识,但却在整个学习行为中处于被动状态,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缺乏创新思维的能力。这类人走上社会之后,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就如同一个机器人一般。而人才,他是否掌握非常丰富的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根据环境的需求来不断的通过学习来充实自己,来补充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不但要有学习的能力,还要有创新的能力,没有创新能力的人如同失去了灵魂一般,凭借着躯壳以被动响应的方式生活于这个社会中;学生所处的教学环境如果有利于其各种创新品质的培养,那么他们原有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等创造性特质和潜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鼓励和发掘,最终成为他们内在的创新品质和外在的创造性能力[1]。有了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社会中还需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更重要的是懂得做人的道理。中国的大学生普遍都能考出可观的成绩,甚至领先于国际普遍认可的水平,但是他们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却显的非常的疲软。这就是明显的应试性教育倾斜,而没能做好全面发展教育。

2. 教育与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何为结构性矛盾,我们对于人才培养的结构失衡表现为:教育培养10名科学家、1名工程师和几名技工,那么实际上市场经济需要的却是100名技工、10名工程师和1名科学家,这就是结构性不匹配。从21世纪初开始东部沿海地区在春节期间出现了严重的操作工短缺问题,当时是局限于一定范围和特定时间段的现象。但是近几年操作工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从阶段性向常态化发展,在地域上也呈现了普遍化的现象。于此同时大学生却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就业难困境。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大学生失业率为9.1%,2010年为12%,2011年为17.5%[4],2012年有19.2%,这个数据还在逐步的增加。此外,2001年以来,大专文化程度以下的操作工岗位空缺与求职者人数的比率不断上升,市场需求充分;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岗位空缺与求职者人数的比率却一直低于1,表明市场需求是不足的。

3. 教育的不公平性

中国法律规定:公民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然而现实是值得我们沉思的。在偏远的山区,那里的孩子们除了教学环境很是简陋以外,教学设施更是稀少,师资力量奇缺;在城市的近郊,农民工的孩子们借读的学校,昔年陈旧简陋的校舍,教师更换频繁,学校随时都可能关闭;在城市里,学校被分成全国重点、地方重点和普通学校,而好的学校里,按学习升学或入学成绩分成竞赛班、实验班、重点班和普通班,而学费就往往按此缴纳,而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缴纳了昂贵的学费之后,享受的却是最低等级的劣质教育。再看看地域差别,生长在北京、上海的孩子,与地方小县城的孩子,命运自是差别巨大;而生长在沿海开放地区的孩子与生长在内地山野的孩子,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差异又是如此的巨大。

四、 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和影响

(一) 教育现状形成的原因

1. 教育质量倾斜的原因

在我们中国,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排名追求的是更高的毕业率和升学率,而评估这两者的直接手段则是考试;同时,一个学生,在其读书学习的生涯中,对其十几年的抱书苦读的最终评价也是考试。双方的核心转折点都集中到了考试这个环节上,

难免人们会为了应对好这一场重要的考试而剑走偏锋,选择了应试式的教育和学习方式,以求尽可能的集中优质资源来度过这一道关卡。“一考定终生”的制度显然已经成为了教育和学习应试化的核心问题,然而目前更多的改革方式表现出人们的目光盯住了“一考”这两个词上,既然一考不行,那两考、三考吧。这真的会缓解应试化么?显然是不可能的。增加了一次考试不但不会缓解应试化,可能还会增加学生和教师的负担。

2. 结构性矛盾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这个词在上一个世纪那是非常响亮的一个称呼,读过大学的人屈指可数,个个都是人才。他们是可以出人头地的,是可以给家里增光添彩的,是可以给国家做出贡献的。然而如今的“大学生”呢,遍地都是大学生,可谓是泛而不精。正因为早些年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渴望,同时国家政策的积极调控,将高等教育进行了跳跃式的发展,充分的满足了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但是,如此大跳跃的扩张,满足的只是高等教育最基础的部分,虽然在量上获得了很好的结果但是在质上其实是倒退的。当人人都去读大学的同时,拥有专业技能培训的技术类院校却乏人问津,导致了人才结构和社会需求的矛盾。产业结构调整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市场会引导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而教育改革含有更多人为的因素,与产业结构相比往往具有很大的滞后性,因此,我们在教育改革工作中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3. 教育不公产生的原因

教育不公平的原因主要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原因有三:一是政府投入不足,且分配不合理。我国从建国年到改革开放前近30年的时间里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一直在1%左右。[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到上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为4%,但事实上直到2004年才达到3.27%,远低于世界平均5.1%的水平。二是教育资源不均衡与乱收费导致教育不公。在国家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城市和农村、沿海和内地、一线和二三线之间又存在着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为了解决经费短缺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允许大中学校提高收费标准;另一方面,为了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提高收费标准便成了一些学校的选择。三是教育改革滞后。一些制度,如教育投资制度、重点(示范)中学制度以及高考招生制度等,还带有计划体制的色彩。

(二) 教育现状产生的影响

教育质量的倾斜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变成了活脱脱的书呆子,书面知识一大堆,实际应用却捉襟见肘。年轻一代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是核心力量。如果这只队伍缺少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这个国家的未来就岌岌可危了。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几年里乘上了快车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得益于中国低价的劳动力成本,让“中国制造”在这个世界上迅速的扩散,成为一个生产型大国。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廉价的劳动力将逐渐稀缺,劳动力成本将越来越高,生产型大国的发展步伐将日渐疲软,这时候我们必须要推进产业升级,改变人力资源需求,从生产型转型为创造型大国。教育质量倾斜导致新生一代劳动者缺乏自由思想、缺乏创新思维,那么我们“中国创造”的梦想将遥不可期。

教育与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失业,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同时还产生了一种轻知识的现象,学历与薪资水平严重的“倒挂”,导致了类似于“谷贱伤农”的“才贱伤教”局面。同时由于用人企业的人员缺口,将造成企业发展颓势,大型企业发展倒退,新兴企业无法快速发展,将严重拖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乃至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教育的不公导致了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社会两级分化问题,如今的教育体制甚至让穷人通过知识致富、通过知识改变人生的可能性和旧社会都尚不能及。几乎每个学生都会面临择校的问题,上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上民办学校还是公办学校,一要看学生的成绩,更要看一个家庭的经济实力。为了孩子读好一点的学校,则必须缴纳借读费、捐资助校费或计划外招生等等费用。所谓就近入学,学校也可以推诿说学生已经收满了,想法帮忙那又得多交钱。同时由于教育的不公平性跨产业的影响到了房地产行业,更多掌握经济资源的人参考就近入学的政策在名校附近哄抬住房价格,使得学区房的价位居高不下,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穷人几乎成了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

五、 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思考

首先,应推行全面发展教育,树立传承中华文明之教育思想,吸纳西方教学经验,逐步确立新时代中国教育思想理念。读书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文化知识的教育是一方面,而思想道德却是重点。同时,对于教育机构进行深刻的改革,制定出科学合理并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教学体系,使传统的科举教育逐步过度到全民素质教

育的正确轨道上来,而不是为了升学考试。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递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促进者[6]。提倡“有教无类”,因人而异,重智育,更重德育,同时加强体、美、劳的教育;对于教师,师风、师德应当成为首选,而教学灵活多变应成为现代教学的特色,并能走出课堂,进入社会生活,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使人们学会做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3]。

其次,解决就业难、用工荒的结构性问题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企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来减少对低层次劳动力的依赖,同时推进产业由低端走向中高端,扩大产业对中高层次劳动力的需求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改革和调整,培养产业所需要的、多层次的、不同规格的人才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的不同需求,着眼于提供与产业机构对劳动力需要相一致的人力资源。针对当前的国情,学校需要为产业升级和转型提供如下三大类人才:a.从事基础研究的学术研究型人才。b.大量的专业应用型人才。c.数以亿计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的核心工作是运用自己掌握的岗位技能,在岗位上从事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操作型工作。大量的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就势必要求我们加强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设,跟随多学科视野与多元化趋势,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使其能够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7]。

最后,教育的不公平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带来的社会教育矛盾越来越严重。教育部日前下发《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今年将在目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但是,这明显是一项暂缓降温的治标性政策,并不能真正的治本。 “多校划片”必须要同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具体来说就是缩小学区与学区之间的办学质量差异,以及学区内部的学校之间的条件和办学质量的差异,同时,加大力度推进中西部城市的教育投入,逐步缩小沿海和内陆的教育水平差距,从而建立起一个相对均衡的教育环境。不过,这可能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来实现,实为任重而道远。

六、 总结

教育改革的步伐一直不曾停止,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认真的学习当前的教育改革所存在的问题,深刻了解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和影响,才能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目前的教育改革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缺少从小对学生独立生活和思考能力的培养。教育模式生硬呆板不够活泼,大量的课程内容陈旧,实践环节不受重视,专业设置过于狭窄,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在教育结构上,基础教育薄弱,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高等教育内部的科系、层次比例失调。同时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存在严重的地域性不均衡,导致人才体系的失衡,甚至影响到了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我们要着重针对以上三点问题加强全面发展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同时加大对教育发展的财政投入,严格把控,合理调配,全面提升人民综合素质,合理人才结构,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做好坚强的后盾。

参考文献

[1]秦炜炜. 翻转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范式[J]. 电化教育研究, 2013(8).

[2]宋晓雅, 魏娟. 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J].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5(24):7-8.

[3]周建民. 高中生命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5(5):13-15.

[4]辜胜阻, 王敏, 李睿. 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教育改革与调整[J]. 教育研究, 2013(5):12-19.

[5]钟秉林. 加强综合改革平稳涉过教育改革“深水区”[J]. 教育研究,

2013(7):4-9.

[6]周光礼, 黄容霞. 教学改革如何制度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在中国的兴起[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5):47-56.

[7]佚名. 回顾与展望:2009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概况(一)[J]. 中等职业教育, 2010(19):46-46.

9

致 谢

对于这次毕业论文的撰写,最需要感谢的是╳╳╳老师。他(她)在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充分的帮助与支持。╳╳╳老师不仅耐心地为我指出论文中的不足之处,对论文的改进提出宝贵的建议,而且还在我遇到困难时尽心地进行指点与解答。在此借论文完成之际,表示由衷的感谢与敬意。

10

阎剑彬 XXXX年X月XX日


相关内容

  •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选题原则说明: 1. 2. 3. 4. 5. 后面所附选题为参考选题,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另外选题. 后面所附参考选题只是指出一个研究方向,并非不可更改的题目,学生可以 从一个选题中选择一个具体的问题加以研究. 选题题目不必与所附参考选题完全一致. 选题时应说明自 ...

  • 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项目研究成果摘要汇编
  • 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项目研究成果摘要汇编 (2004-2007) 2004年度软科学项目研究成果 河南省农机行业专利保护研究 项目编号: SS04-A-20 摘要:本报告通过对河南省农机行业基本现状的详细分析,解释了我国目前农机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同时用客观的事实和详尽的数据分析阐述了科技创新与专利检 ...

  •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研究述评
  • 第17卷第4期 2010年4月 体 育 学 刊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Vol.17 No.4A p r . 2010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研究述评 董国永,鲁长芬,王健 (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主要从历史沿革.发展现 ...

  • 2015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推荐选题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2015届毕业论文推荐选题 刘立平 01.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2.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03.中俄双边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4.中韩双边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5.中印经贸关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6.中国与拉美经贸关系现状.问题 ...

  • 食品安全毕业论文题目(542个)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三月二十 日 毕业 食品安全毕业论文题目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专科本科论文300起,具体信息联系 ...

  • 大专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 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1.××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企业经营现状和对策分析 3.××企业的营销渠道管理策略分析 4.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的探讨 5.外资零售业市场准入与发展我国零售业的对策 6.谈中国百货超市化的动因和出路 7.当前我国服装业发展态势及建议 8.我国服装业存在的问题及其结 ...

  • 经济生活文摘
  • 期刊简介: <经济生活文摘>杂志是由中国经济 报刊协会主管主办的.中英文双语半 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11-4505/F,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5535.以 权威性.科学性.实效性.准确性. 可读性为办刊方针:办刊宗旨:展示 国家发展成就,关注百姓生活状态. 栏目设置: & ...

  • 小学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学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作者:苗琳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年第09期 [摘 要]做好小学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基础,尤其是小学的德育教育,对学生未来做人处事更为重要.但是,当前我国小学学生的德育 ...

  •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题目汇总
  • 经管学院2007级毕业论文选题集 2007级旅游管理专业各位同学: 以下选题为旅游管理专业2007级毕业论文选题 按照学校毕业论文的工作要求 一人一题 不允许重题(如是一个大题的系列子题目 必须征得指导教师的同意) 请各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题 选题的结果请于第二学期开学初以班级为单位集中报 ...

  •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现状分析
  •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调查我国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开展现状,以该调查作为基础从而促进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通过实地深入的调查与分析,首先介绍了我国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实施的总体情况,之后详细介绍了我国目前已经存在的农村养老保险相关法律制度,细致的指明具体法律政策的侧重点和保障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