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教学法"初探

世间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处在普遍联系中。只有在普遍联系中,我们才能更深刻的认识事物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更深刻的认识事物,认识世界,这已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学习也是对知识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偏重表象,偏重就事论事,容易忽略各知识点与相关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而导致学生脑中的知识零散而孤立,不成系统。这既不利于从真正意义上把握知识,也不利于整体性思维的形成和活学活用。笔者认为,联系教学法可以纠此弊病。

  所谓联系,即寻找知识点之间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把零散的知识纳入一个有机的系统。由此,知识便不是孤立的点点滴滴,而是集感性与理性于一体的整体筑构,当我们需要某一条信息时,在脑海中可以随意查找,灵活提取。

下面以语文教学为例,谈谈联系教学的三种类型:平行联系、发散联系、寻根联系。

(一)平行联系

  平行联系:即以文章中的感性材料为基础,提取出知识点,再以此知识点为红线,贯穿起类似的感性材料。

  如:《夜走灵官峡》中关于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作者在刻画成渝父母时既有对其在风雪之夜指挥交通和在万丈绝壁上打炮眼的正面描写,又有借助写可爱又可敬的成渝来表现其父母忠于职守、不畏艰险的豪情壮志的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摹写所刻画的对象,较容易理解和举例;而侧面描写则避开习见的正面客观摹写,而从侧面加以表现,从而达到“写而不写,不写而写”的艺术效果,应作为重点梳理讲解,以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可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正面、侧面描写。学生能较快的回忆起第一册中《看戏》一课中以听众反应来衬托艺术家高超的演技属侧面描写,《第二次考试》中刻画陈伊玲的形象时则运用了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那么,侧面描写的魅力何在呢?文学的基本原理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形象的最后塑起,有赖于读者的想象。老舍先生也说过:“要自己有想象,而且使读者想象也活跃起来。”而侧面描写由于对特定的艺术形象不做任何直观的,固定不变的描写,而从侧面加以表现,从而极大的诱发读者的想象力,收到特殊的艺术效果。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想象便没有文学创作,而侧面描写给读者创造了想象的空间。

  而为了使学生有更深的理解,我们可以结合文学作品补充几条侧面描写的例子:“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此诗不直接描写佳人的外貌,而从旁观者的角度写其美,这就给了读者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因为人的审美观是不同的,若正面描写,难保符合所有人心目中的美人形象,而侧面描写则使每位读者在无尽的遐想中见到一位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此类例子还有《陌上桑》中对罗敷的侧面描写。《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时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与众人敛声屏气、肃穆严整的气氛极不和谐,使得黛玉暗自纳罕:来者为谁,敢如此放诞无礼?这些侧面描写由黛玉的心理活动虚拟出王熙凤的“放诞无理”,从周围人的“敛声屏气”中刻画出王熙凤这个贾府中炙手可热的人物的骄纵形象。《明湖居听书》中以白妞仅一纸说书的招贴便使听书人“举国若狂如此”来烘托白妞非凡的说书技艺一段文字则更是侧面描写的典范。

  如此纷繁而有情趣的感性材料给学生鲜明清晰的印象,在丰富概念外延的同时对其内涵也有了深刻的了解。

(二)发散联系

  发散联系:抓住教学中极具丰厚内蕴的知识点,并由此生发开去,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联系。

  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第二句“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柳色”便是极具文化意蕴的意象。在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诗文中,柳与众多的送别诗与念远诗相联系,具有多重象征系统。首先是离情别绪。“柳”与“留”谐音,且柳丝绵长,若情思无限,又因折柳赠别之俗而形成特定的心理机制。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柳管别离。”(刘尚书《杨柳枝词》)其次是相思念远。“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李贺《致酒行》)“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鱼玄机《杨柳枝》)。因为相思主体眼中的柳以其绵长的枝条,唤起并契合人的缠绵情谊。再次,是思乡念土。思乡指向涉及恋人配偶、亲友故旧以及昔日的庭院房舍等,缘其古人宅旁多植柳,所以柳多作为故里乡邦的代名词。“山高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萧绎《折杨柳》)最后是感物伤己。古文人多由柳的荣枯联想到自身年华不永,由折柳联想到自身命运被攀折摆布。“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春,纵使君来岂堪折。”

  又如:语文课本中的古典诗文中关于“流水”意象多次出现。作为一种具有运行行为的持续不断的客观实体,流水每每被中国人用来联想与表现时间、机缘、功业乃至年华、生命的不可复返性,使人在怀古悼今、怀旧自伤的不尽感慨中,生发出对生命、爱情、事业等价值追求及其不如意的无限感慨,从而也成为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系统。“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千古断肠之句承载了作为亡国之君的南唐后主无尽的悔恨与幻灭之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东去的长江水唤起苏子瞻对风流人物的功名伟业的怀想,随之而来的便是对朝代更迭的沧桑感和对历史的追问;“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昼夜不息的流水唤起智者对时间与生命的无穷感喟……

  发散联系的优点是:既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文史知识,又利于透过表面的语言现象透视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内核,把文学欣赏和文学分析能力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面。此外,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举一隅而能以三隅反,以逐渐在阅读写作中有意识的运用。

世间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处在普遍联系中。只有在普遍联系中,我们才能更深刻的认识事物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更深刻的认识事物,认识世界,这已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学习也是对知识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偏重表象,偏重就事论事,容易忽略各知识点与相关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而导致学生脑中的知识零散而孤立,不成系统。这既不利于从真正意义上把握知识,也不利于整体性思维的形成和活学活用。笔者认为,联系教学法可以纠此弊病。

  所谓联系,即寻找知识点之间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把零散的知识纳入一个有机的系统。由此,知识便不是孤立的点点滴滴,而是集感性与理性于一体的整体筑构,当我们需要某一条信息时,在脑海中可以随意查找,灵活提取。

下面以语文教学为例,谈谈联系教学的三种类型:平行联系、发散联系、寻根联系。

(一)平行联系

  平行联系:即以文章中的感性材料为基础,提取出知识点,再以此知识点为红线,贯穿起类似的感性材料。

  如:《夜走灵官峡》中关于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作者在刻画成渝父母时既有对其在风雪之夜指挥交通和在万丈绝壁上打炮眼的正面描写,又有借助写可爱又可敬的成渝来表现其父母忠于职守、不畏艰险的豪情壮志的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摹写所刻画的对象,较容易理解和举例;而侧面描写则避开习见的正面客观摹写,而从侧面加以表现,从而达到“写而不写,不写而写”的艺术效果,应作为重点梳理讲解,以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可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正面、侧面描写。学生能较快的回忆起第一册中《看戏》一课中以听众反应来衬托艺术家高超的演技属侧面描写,《第二次考试》中刻画陈伊玲的形象时则运用了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那么,侧面描写的魅力何在呢?文学的基本原理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形象的最后塑起,有赖于读者的想象。老舍先生也说过:“要自己有想象,而且使读者想象也活跃起来。”而侧面描写由于对特定的艺术形象不做任何直观的,固定不变的描写,而从侧面加以表现,从而极大的诱发读者的想象力,收到特殊的艺术效果。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想象便没有文学创作,而侧面描写给读者创造了想象的空间。

  而为了使学生有更深的理解,我们可以结合文学作品补充几条侧面描写的例子:“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此诗不直接描写佳人的外貌,而从旁观者的角度写其美,这就给了读者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因为人的审美观是不同的,若正面描写,难保符合所有人心目中的美人形象,而侧面描写则使每位读者在无尽的遐想中见到一位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此类例子还有《陌上桑》中对罗敷的侧面描写。《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时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与众人敛声屏气、肃穆严整的气氛极不和谐,使得黛玉暗自纳罕:来者为谁,敢如此放诞无礼?这些侧面描写由黛玉的心理活动虚拟出王熙凤的“放诞无理”,从周围人的“敛声屏气”中刻画出王熙凤这个贾府中炙手可热的人物的骄纵形象。《明湖居听书》中以白妞仅一纸说书的招贴便使听书人“举国若狂如此”来烘托白妞非凡的说书技艺一段文字则更是侧面描写的典范。

  如此纷繁而有情趣的感性材料给学生鲜明清晰的印象,在丰富概念外延的同时对其内涵也有了深刻的了解。

(二)发散联系

  发散联系:抓住教学中极具丰厚内蕴的知识点,并由此生发开去,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联系。

  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第二句“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柳色”便是极具文化意蕴的意象。在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诗文中,柳与众多的送别诗与念远诗相联系,具有多重象征系统。首先是离情别绪。“柳”与“留”谐音,且柳丝绵长,若情思无限,又因折柳赠别之俗而形成特定的心理机制。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柳管别离。”(刘尚书《杨柳枝词》)其次是相思念远。“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李贺《致酒行》)“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鱼玄机《杨柳枝》)。因为相思主体眼中的柳以其绵长的枝条,唤起并契合人的缠绵情谊。再次,是思乡念土。思乡指向涉及恋人配偶、亲友故旧以及昔日的庭院房舍等,缘其古人宅旁多植柳,所以柳多作为故里乡邦的代名词。“山高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萧绎《折杨柳》)最后是感物伤己。古文人多由柳的荣枯联想到自身年华不永,由折柳联想到自身命运被攀折摆布。“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春,纵使君来岂堪折。”

  又如:语文课本中的古典诗文中关于“流水”意象多次出现。作为一种具有运行行为的持续不断的客观实体,流水每每被中国人用来联想与表现时间、机缘、功业乃至年华、生命的不可复返性,使人在怀古悼今、怀旧自伤的不尽感慨中,生发出对生命、爱情、事业等价值追求及其不如意的无限感慨,从而也成为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系统。“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千古断肠之句承载了作为亡国之君的南唐后主无尽的悔恨与幻灭之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东去的长江水唤起苏子瞻对风流人物的功名伟业的怀想,随之而来的便是对朝代更迭的沧桑感和对历史的追问;“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昼夜不息的流水唤起智者对时间与生命的无穷感喟……

  发散联系的优点是:既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文史知识,又利于透过表面的语言现象透视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内核,把文学欣赏和文学分析能力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面。此外,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举一隅而能以三隅反,以逐渐在阅读写作中有意识的运用。


相关内容

  • 普遍联系的观点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 普遍联系的观点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阎良区康桥小学 刘顺院 唯物辨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是指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数学则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角度揭示了客观世界这 ...

  • 初探初中思品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初探初中思品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作者:原森 冯凌云 来源:<学知报·教师版>2012年第52期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 ...

  •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1. 如何运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2. 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3.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化学史教育 4. 如何让化学史走进中学课堂 5. 怎样看待化学家的作用 6. 中国炼丹术为何未发展成为科学化学的成因分析 7. 现代美国化学研究领先地位的确立 ...

  • 初探课堂教学结束语
  • 初探课堂教学结束语 安徽南陵排湾学校(242405) 赵昌胜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统一的双面活动,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的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开端和恰当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显然十分重要,但一定的课堂教学结束语 ...

  • 初中语文活动课初探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初中语文活动课初探 作者:刘继亭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46期 摘 要: 在课程改革的热潮中,初中语文教学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改革热点--活动课.初中语文教学正在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 ...

  • 语文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反馈初探
  • 重庆市武隆县实验中学  黄大进 在目标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只注意到认知目标的反馈.少数教师也注意到技能目标的反馈.而对情感目标的反馈则往往有所忽视.究其原因,除了那种根本没有把情感目标纳入到课堂教学目标中去的之外,大多数是没有很好地把握情感目标反馈信息的显示方式与途径.本文试就这个问题抛一方引玉 ...

  • 发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初探
  •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初探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兴趣:游戏: 谜语:渠道:规律:方法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而识字 又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识字的根基打扎实了,学生的语文大厦才能巍然屹立.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才可以进行,而习作又建立在阅读和写字的基础上,所以说识字 ...

  •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初探
  • 摘要: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学成绩过分担忧的影响,广大的教师还难以真正迈出传统教学结构的束缚,几乎仍是如出一辙的,教授的知识仍是课堂所要达到的目标,还难以体会到课改的气息. 关键词:教学实效:品德教育:教学思考 近年来,广 ...

  • 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理解训练"初探
  • 新课标倡导以任务型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而且新课标在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作为英语教师,如何将阅读理解训练与任务型教学结合起来呢? (1)分析教学素材 一般来说,初中的教学素材以培养能力为主,作为教师,分析好了教学素材,就能更好地立足实际,为学生有的放矢地布置一系列学习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