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如何解读
文本解读如何解读
周康平《语文学习》2012·5
在王荣生老师的倡导下,更多的教师注意到了教学内容确定的重要性。对文本的解读的文章成了刊物录用的“新宠”,出现了人人都在谈文本解读的情况,当然也归功于一些大学教授的推动,比如孙绍振和钱理群。这些解读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一线教师对文本理解,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但是这种“他山之石”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教师自己要学会“解读”方是正道,况且“文本解读”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基本技能。虽然很多教师注意到了对文本的解读,但在解读过程中,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出现了很多误区——很多人以大学教授的观点来解读文本,出现了解读与学生实际情况相脱离的情况;很多人以自己的经验来解读文本,出现了解读成人经验化(自己体悟为主)的情况。出现了“文本解读”追求“深、怪、偏”的情况,尤其是散文教学更是如此。究其产生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很好的摸到解读方法的规律。
我觉得,教师的解读应该是不同于大学教授的解读,也不同于基于自己个人经验的解读。教师的解读应该立足于文本,立足跟文本相关的资料出发,方可真正解读出应有的深度。我觉得以下办法,老师可以借鉴:
一、深入文本深处,捕捉字里行间隐含的信息
一切的教学都要紧紧围绕文本展开,教师的教学内容都需要立足于文本,教师在解读时要深入文本,深入文本中的每一个字词,方可读出文本真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意蕴。 比如,在教学《金岳霖先生》时,很多人把教学内容最后定位在“他是一个极其有趣的人”以“有趣”来表述金岳霖先生。我们认为这种解读是一种很肤浅的解读。那么如何能解读出一个真正的金岳霖先生呢?我们只有俯身于文本之中,方可体会,在文章中有两个片段值得揣摩。
片段一: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很多人在教学本文时均是定位在“有趣”上,但他们发现片段一处不能用“有趣”来概括,所以在教学时都是避开不讲,但我们发现此处缺失却是文章理解的必要和重要之处。如果我们深入文本,可以有三问:1.金岳霖为什么在北京饭店这样高档次的酒店请客?(可见其对待此事之隆重)2.为什么不称“林徽因”,而称“徽因”?(可见林在金心目中的地位)
3.其时,林徽因已经死去,所以不能称“生日”,要称“诞辰”才对,可见林在金先生的心中一直“活着”。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许多人好象很看重自己,其实看重的都是一时之名利,对自己生命的真正意义、价值,反而是不关心,不负责任的。金先生身体有病,政治生活屡遭刺激,生活不甚富裕,无妻无子,快乐不多,仅有的快乐就是他教的哲学,还有对林徽因的爱。可以这么说,林徽因是他生命中使他拥有的一些欢乐与自由,今天如此看待林徽因的生日做法我们不难看到他面对生命的欢乐和享受的态度。
片段二:金先生晚年深居简出。毛主席曾经对他说:“你要接触接触社会。”金先生已经八十岁了,怎么接触社会呢?他就和一个蹬平板三轮车的约好,每天蹬着他到王府井一带一大圈。 我想象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轮上东张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
我们可以揣摩的是:都深居简出了,为什么毛主席还要他去接触接触社会?我们不妨这样问:是谁会说已经八十岁的他还需要接触社会而导致毛泽东善意的提醒呢?一个原本就跟社会格格不入的老人,为了所谓的“进步”,为了所谓的“接触社会”,他也竟然很认真的去做了,但他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只能用“蹬着”“东张西望”的方式来完成,这种“近似天真”的接触社会的方式,岂是有趣?更多的恐怕是辛酸吧!在教参上说“那情景一定非常有
文本解读如何解读
文本解读如何解读
周康平《语文学习》2012·5
在王荣生老师的倡导下,更多的教师注意到了教学内容确定的重要性。对文本的解读的文章成了刊物录用的“新宠”,出现了人人都在谈文本解读的情况,当然也归功于一些大学教授的推动,比如孙绍振和钱理群。这些解读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一线教师对文本理解,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但是这种“他山之石”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教师自己要学会“解读”方是正道,况且“文本解读”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基本技能。虽然很多教师注意到了对文本的解读,但在解读过程中,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出现了很多误区——很多人以大学教授的观点来解读文本,出现了解读与学生实际情况相脱离的情况;很多人以自己的经验来解读文本,出现了解读成人经验化(自己体悟为主)的情况。出现了“文本解读”追求“深、怪、偏”的情况,尤其是散文教学更是如此。究其产生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很好的摸到解读方法的规律。
我觉得,教师的解读应该是不同于大学教授的解读,也不同于基于自己个人经验的解读。教师的解读应该立足于文本,立足跟文本相关的资料出发,方可真正解读出应有的深度。我觉得以下办法,老师可以借鉴:
一、深入文本深处,捕捉字里行间隐含的信息
一切的教学都要紧紧围绕文本展开,教师的教学内容都需要立足于文本,教师在解读时要深入文本,深入文本中的每一个字词,方可读出文本真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意蕴。 比如,在教学《金岳霖先生》时,很多人把教学内容最后定位在“他是一个极其有趣的人”以“有趣”来表述金岳霖先生。我们认为这种解读是一种很肤浅的解读。那么如何能解读出一个真正的金岳霖先生呢?我们只有俯身于文本之中,方可体会,在文章中有两个片段值得揣摩。
片段一: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很多人在教学本文时均是定位在“有趣”上,但他们发现片段一处不能用“有趣”来概括,所以在教学时都是避开不讲,但我们发现此处缺失却是文章理解的必要和重要之处。如果我们深入文本,可以有三问:1.金岳霖为什么在北京饭店这样高档次的酒店请客?(可见其对待此事之隆重)2.为什么不称“林徽因”,而称“徽因”?(可见林在金心目中的地位)
3.其时,林徽因已经死去,所以不能称“生日”,要称“诞辰”才对,可见林在金先生的心中一直“活着”。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许多人好象很看重自己,其实看重的都是一时之名利,对自己生命的真正意义、价值,反而是不关心,不负责任的。金先生身体有病,政治生活屡遭刺激,生活不甚富裕,无妻无子,快乐不多,仅有的快乐就是他教的哲学,还有对林徽因的爱。可以这么说,林徽因是他生命中使他拥有的一些欢乐与自由,今天如此看待林徽因的生日做法我们不难看到他面对生命的欢乐和享受的态度。
片段二:金先生晚年深居简出。毛主席曾经对他说:“你要接触接触社会。”金先生已经八十岁了,怎么接触社会呢?他就和一个蹬平板三轮车的约好,每天蹬着他到王府井一带一大圈。 我想象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轮上东张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
我们可以揣摩的是:都深居简出了,为什么毛主席还要他去接触接触社会?我们不妨这样问:是谁会说已经八十岁的他还需要接触社会而导致毛泽东善意的提醒呢?一个原本就跟社会格格不入的老人,为了所谓的“进步”,为了所谓的“接触社会”,他也竟然很认真的去做了,但他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只能用“蹬着”“东张西望”的方式来完成,这种“近似天真”的接触社会的方式,岂是有趣?更多的恐怕是辛酸吧!在教参上说“那情景一定非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