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常听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学生不会听课,你在台上讲得越起劲,他在台下玩得越高兴。一堂课上,组织教学浪费了许多宝贵时间。归根结底,就是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与上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语言有些关联,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密不可分。但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是不以学生的兴趣而转移的,是作为新时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工夫。而与课堂效率密切相关的就是集中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下面我就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谈谈我学到的一些方法,恳请在座各位批评斧正。
一、诱发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起始,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开场,往往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教师如果能以言简意赅、丰富多彩、精彩生动的开场打个漂亮的“开头炮”,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诱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有了强
烈的求知欲,注意力才会高度集中,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根据教材特点,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效果激学,唤起注意。这里所说的效果,是指学生在学习上所获得的成功。成功,是激发学习热情的一副“兴奋剂”。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发他一百次追求成功的欲望。上课起始,教师根据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几个简单的问题,集体回答或指名回答,让大家都能答得出来,然后郑重地表扬一番,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再借机导入新课。为了再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一定会集中注意力投入新课的学习。
2.展现意境,吸引注意。现行的一年级语文教科书,每篇课文都配有与内容相关的图画,画面生动形象。若能利用多媒体将画面演示出来,定能吸引学生的目光,将他们带入情境。比如,在教学《我在家里贴字卡》一课时,先让课件带领学生参观一下“我”家,熟悉家中物品。教学花朵一课时,先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夜空、节日的焰火、各
族儿童灿烂的笑脸。此外,《雨后的森林》《江南》《树叶》等课,也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情境图。色彩斑斓的画面,对学生的视觉产生了强烈的刺激,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振奋了他们的精神,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也牢牢地抓住了他们的注意力。
3.巧编故事,吸引注意。一年级学生最容易接受一些生动具体又有趣的东西。因此,给学生先来一小段故事,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个好办法。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编一些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根据人物特点,采用不同的语气,声情并茂。比如,教学《自己去吧》一课,根据儿歌内容编一个小故事:小猴乐乐想吃果子,他要妈妈帮他摘,妈妈说:“自己去吧,树上多着呢!”于是,乐乐来到树底下,使出了浑身的力气,终于爬到了树顶,他靠自己力量摘到了果子,同时也学会了爬树……
此外,还有音响法,用音乐制造气氛,把学生带入意境。比如,教学《小小的船》,先播放歌曲《小小的船》让学生聆听,也可用谜语法导入这篇课文:有时挂在树梢,有
时落在山腰,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总之,导入应该因情制宜,因人而异;做到堂堂有趣,课课更新。争取在两三分钟之内把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使学生感到老师要讲的内容很有意思,让学生从心底产生一种“我要学”的内驱力。
二、变换形式,进一步调动注意力
兴趣被激发,求知欲被唤起之后,如何保持?枯燥的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心理疲劳,注意力分散,因而教师不能满足于热闹的开场锣鼓,应更多地变换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上课才会不分心。前面介绍的一些方法,同样可以巧妙地用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此外还有:
1.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儿童的天性是好动不好静,通过游戏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例如,根据生字特点编一些知识竞赛题、谜语,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开展竞赛活动;开展“声母韵母手拉手”“给生字宝宝找音节妈妈”“给生字宝宝找词语朋友”等游戏;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动手画;按照课文的情节
组织分角色表演等等。
2.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悬念是艺术欣赏中的一种心理状态,针对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可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在课堂上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悬念最具有诱惑力,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迫切心理。比如,学习《乌鸦喝水》,只让学生观看“天气炎热,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的情景,不出示结果,“乌鸦喝到水了吗,它是怎样喝到的?”让学生带着悬念自己去课文中寻找答案。
3.余兴未尽的拓展创新。一节课上完了,如果收场时能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些有想象力的问题,就会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注意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完课文《风》,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句式自编一首小诗。他们可能会说:“你没见过风,我也没见过风。你听海水哗哗哗,那是风儿和大海在欢笑。你没见过风,我也没见过风。你看浪花在舞蹈,那是风儿在海面上走。”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注意某种事物
时,大脑皮层将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此时,神经细胞兴奋性较高,人的接受能力强。所以,当外界刺激传入兴奋中心时,将留下深刻的痕迹,并排除其他干扰,把注意集中和指向于感兴趣的事物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把教学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经常变换教学形式,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培养意志,巩固学生注意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要筑好这座门,单凭教学手段吸引、控制学生的无意注意,再将它转化为有意注意,绝不是长久之计。最根本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巩固有意注意。而一年级的学生意志薄弱,他们不能自觉地集中注意力来学习。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呢? 首先,要晓之以理。给学生讲述集中精力听讲、认真学习,对于提高学习成绩和成才的重要意义。
其次,要树好榜样。给学生讲一些名人
认真学习的故事。例如,陈毅“吃墨水”,毛主席到闹市中读书。另外,在班上发现专心听讲、认真学习的同学,要及时表扬。让学生近有所比,远有所学,坚持下去,就能养成集中精力听课的坚强意志。
总的来说,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要在课堂中来培养,从一年级起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会让他们受益终身。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上课时,内容上,要生动有趣;形式上,要灵活多样;语言上,要清晰流畅;声调上,要抑扬顿挫;板书上,要条理井然……从各个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经过长期培养,学生才能养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课堂教学才能获得最佳效果。要善于运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引导学生交替运用这两种注意,使他们始终保持集中的注意,从而有效地学习。
(2)要加强学生意志的锻炼,特别要加强学生自制力的培养。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因为碰到一些自己感到枯燥无味的东西或不感兴趣的学科与老师而不愿集中注意力,
也常常会因为有外界富有强烈吸引力的刺激与干扰而分散自己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促使自己注意的集中、稳定。
(3)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保持注意为。该学习时就专心地学习,该休息时就安心地休息,该活动时就痛快地活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把看、读、写、作、思结合起来,交替进行。同时还应培养学生能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分配到两种或更多的客体或活动上,就是要学会“一心必须两用”,如上课时必须学会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这样即能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又能使注意力迅速转移。
(4)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如果能够精神抖擞、春风满面地出现在讲台上,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令他们振奋,也会像老师那样精神饱满地听课。当然,教师精神疲惫,满脸愁容,也会引起学生注意,但其影响是负面的。
(5)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保持学生的注意。人的注意有不稳定性。中小学生的注意力,
一般很难较长久地保持固定的状态。往往一段时间内注意力集中,过一段时间,注意力便分散或者转移了,尤其小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更短。因此,教师要认真备课,注意丰富与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有所变化,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用音量变化来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运用多种音量的技巧来捕捉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如涉及到关键句子和短语时提高音量,这是最常用的技巧。但是,讲到关键句子或词组时降低音量,通常能达到更佳的效果。
总之,小学生的注意力水平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上是一些关于小学生注意力的研究结果,研究的面很广。因为它只研究了在一般情况下的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很笼统概括,没有把学生所处的课堂进行分门别类。所以我们想研究在一种特殊情况下的课堂上学生注意力的现状。中午午休后的课堂
上,学生们的注意力会有什么特点呢?它是否会受午休活动的影响呢?教师应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想进一步研究的。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常听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学生不会听课,你在台上讲得越起劲,他在台下玩得越高兴。一堂课上,组织教学浪费了许多宝贵时间。归根结底,就是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与上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语言有些关联,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密不可分。但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是不以学生的兴趣而转移的,是作为新时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工夫。而与课堂效率密切相关的就是集中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下面我就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谈谈我学到的一些方法,恳请在座各位批评斧正。
一、诱发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起始,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开场,往往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教师如果能以言简意赅、丰富多彩、精彩生动的开场打个漂亮的“开头炮”,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诱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有了强
烈的求知欲,注意力才会高度集中,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根据教材特点,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效果激学,唤起注意。这里所说的效果,是指学生在学习上所获得的成功。成功,是激发学习热情的一副“兴奋剂”。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发他一百次追求成功的欲望。上课起始,教师根据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几个简单的问题,集体回答或指名回答,让大家都能答得出来,然后郑重地表扬一番,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再借机导入新课。为了再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一定会集中注意力投入新课的学习。
2.展现意境,吸引注意。现行的一年级语文教科书,每篇课文都配有与内容相关的图画,画面生动形象。若能利用多媒体将画面演示出来,定能吸引学生的目光,将他们带入情境。比如,在教学《我在家里贴字卡》一课时,先让课件带领学生参观一下“我”家,熟悉家中物品。教学花朵一课时,先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夜空、节日的焰火、各
族儿童灿烂的笑脸。此外,《雨后的森林》《江南》《树叶》等课,也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情境图。色彩斑斓的画面,对学生的视觉产生了强烈的刺激,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振奋了他们的精神,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也牢牢地抓住了他们的注意力。
3.巧编故事,吸引注意。一年级学生最容易接受一些生动具体又有趣的东西。因此,给学生先来一小段故事,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个好办法。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编一些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根据人物特点,采用不同的语气,声情并茂。比如,教学《自己去吧》一课,根据儿歌内容编一个小故事:小猴乐乐想吃果子,他要妈妈帮他摘,妈妈说:“自己去吧,树上多着呢!”于是,乐乐来到树底下,使出了浑身的力气,终于爬到了树顶,他靠自己力量摘到了果子,同时也学会了爬树……
此外,还有音响法,用音乐制造气氛,把学生带入意境。比如,教学《小小的船》,先播放歌曲《小小的船》让学生聆听,也可用谜语法导入这篇课文:有时挂在树梢,有
时落在山腰,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总之,导入应该因情制宜,因人而异;做到堂堂有趣,课课更新。争取在两三分钟之内把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使学生感到老师要讲的内容很有意思,让学生从心底产生一种“我要学”的内驱力。
二、变换形式,进一步调动注意力
兴趣被激发,求知欲被唤起之后,如何保持?枯燥的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心理疲劳,注意力分散,因而教师不能满足于热闹的开场锣鼓,应更多地变换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上课才会不分心。前面介绍的一些方法,同样可以巧妙地用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此外还有:
1.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儿童的天性是好动不好静,通过游戏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例如,根据生字特点编一些知识竞赛题、谜语,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开展竞赛活动;开展“声母韵母手拉手”“给生字宝宝找音节妈妈”“给生字宝宝找词语朋友”等游戏;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动手画;按照课文的情节
组织分角色表演等等。
2.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悬念是艺术欣赏中的一种心理状态,针对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可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在课堂上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悬念最具有诱惑力,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迫切心理。比如,学习《乌鸦喝水》,只让学生观看“天气炎热,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的情景,不出示结果,“乌鸦喝到水了吗,它是怎样喝到的?”让学生带着悬念自己去课文中寻找答案。
3.余兴未尽的拓展创新。一节课上完了,如果收场时能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些有想象力的问题,就会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注意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完课文《风》,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句式自编一首小诗。他们可能会说:“你没见过风,我也没见过风。你听海水哗哗哗,那是风儿和大海在欢笑。你没见过风,我也没见过风。你看浪花在舞蹈,那是风儿在海面上走。”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注意某种事物
时,大脑皮层将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此时,神经细胞兴奋性较高,人的接受能力强。所以,当外界刺激传入兴奋中心时,将留下深刻的痕迹,并排除其他干扰,把注意集中和指向于感兴趣的事物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把教学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经常变换教学形式,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培养意志,巩固学生注意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要筑好这座门,单凭教学手段吸引、控制学生的无意注意,再将它转化为有意注意,绝不是长久之计。最根本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巩固有意注意。而一年级的学生意志薄弱,他们不能自觉地集中注意力来学习。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呢? 首先,要晓之以理。给学生讲述集中精力听讲、认真学习,对于提高学习成绩和成才的重要意义。
其次,要树好榜样。给学生讲一些名人
认真学习的故事。例如,陈毅“吃墨水”,毛主席到闹市中读书。另外,在班上发现专心听讲、认真学习的同学,要及时表扬。让学生近有所比,远有所学,坚持下去,就能养成集中精力听课的坚强意志。
总的来说,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要在课堂中来培养,从一年级起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会让他们受益终身。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上课时,内容上,要生动有趣;形式上,要灵活多样;语言上,要清晰流畅;声调上,要抑扬顿挫;板书上,要条理井然……从各个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经过长期培养,学生才能养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课堂教学才能获得最佳效果。要善于运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引导学生交替运用这两种注意,使他们始终保持集中的注意,从而有效地学习。
(2)要加强学生意志的锻炼,特别要加强学生自制力的培养。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因为碰到一些自己感到枯燥无味的东西或不感兴趣的学科与老师而不愿集中注意力,
也常常会因为有外界富有强烈吸引力的刺激与干扰而分散自己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促使自己注意的集中、稳定。
(3)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保持注意为。该学习时就专心地学习,该休息时就安心地休息,该活动时就痛快地活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把看、读、写、作、思结合起来,交替进行。同时还应培养学生能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分配到两种或更多的客体或活动上,就是要学会“一心必须两用”,如上课时必须学会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这样即能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又能使注意力迅速转移。
(4)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如果能够精神抖擞、春风满面地出现在讲台上,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令他们振奋,也会像老师那样精神饱满地听课。当然,教师精神疲惫,满脸愁容,也会引起学生注意,但其影响是负面的。
(5)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保持学生的注意。人的注意有不稳定性。中小学生的注意力,
一般很难较长久地保持固定的状态。往往一段时间内注意力集中,过一段时间,注意力便分散或者转移了,尤其小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更短。因此,教师要认真备课,注意丰富与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有所变化,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用音量变化来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运用多种音量的技巧来捕捉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如涉及到关键句子和短语时提高音量,这是最常用的技巧。但是,讲到关键句子或词组时降低音量,通常能达到更佳的效果。
总之,小学生的注意力水平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上是一些关于小学生注意力的研究结果,研究的面很广。因为它只研究了在一般情况下的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很笼统概括,没有把学生所处的课堂进行分门别类。所以我们想研究在一种特殊情况下的课堂上学生注意力的现状。中午午休后的课堂
上,学生们的注意力会有什么特点呢?它是否会受午休活动的影响呢?教师应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想进一步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