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彦谦诗歌对李商隐的师承_刘莹莹

2012年第5期总第115期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No.5. 2012Sum 115

论唐彦谦诗歌对李商隐的师承

刘莹莹

(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中文教研室 江苏南京 210003)

摘 要:唐彦谦师法众家,但李商隐对其影响最大,其影响主要体现在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和诗歌的艺术特色上,即诗歌感情深沉,工于用典和长于讽谕。

关键词:唐彦谦;李商隐;诗歌;师承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2)05-0100-02

一、题材生成

在题材上,唐彦谦的咏物诗和咏史诗,无论从诗歌手法还是风格上,都和李商隐的咏物诗和咏史诗相似。

咏物诗至晚唐可谓出现了繁盛的局面,元人方回说:“晚唐人非风花雪月禽鸟虫鱼竹书,则一字不能作”,从侧面揭示了晚唐诗人对风物的特殊癖好,可见晚唐咏物诗之多。李商隐和唐彦谦创作了数量不少的咏物诗可以说是这一诗歌创作倾向的反映。但是和其它诗人相较,李商隐的咏物诗有着明显的不同。而从唐彦谦的咏物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这种不同的传承。晚唐咏物诗表现出两种明显的倾向,即:致力于穷形尽相的图貌摹态,笔致精工纤巧,有的绮艳无骨,排比,偶韵较律,形式主义较为严重。如皮日休和陆龟蒙的酬唱之作有《茶中杂咏》(十首)、《渔具诗》(十五首)、《奉和袭美茶具十咏》等等都具有此种特点。第二个特点是托物讽世之作很多。如袁郊的《月》、曹邺的《官仓鼠》、韩的《观斗鸡偶作》、唐备的《道旁木》等,其讽刺的矛戈所向,上至皇帝、官僚,下至浇薄世面,无所不包。

李商隐创作了一百多首咏物诗,其中也有图貌摹态之作,如《微雨》、《落花》、《牡丹》等;也不乏讽刺之作,如《赋得鸡》、《乱石》等,但是不同之处是,李商隐还创作了许多托物寄怀之作。诗人借咏物抒发因仕途抑塞、挫折频仍而产生的凄切悲伤之感,表现出低徊深婉、摇荡人心的悲剧美。这些咏物诗的成就最高对后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如《流莺》:

流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岂啭能本无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潮夜露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①

流莺的飘荡哀鸣,欲栖无枝,寄寓了诗人陈情不省,身世飘蓬之感。

唐彦谦的部分咏物诗直接继承了李商隐这种悲美的风格。这些咏物诗托物寓怀,对于所咏之物较少作精切工细的描绘,而是着重写其生存状况,揭示其心理活动和内在精神,亦即“略貌取神或离形入神”。无论是在劲风危露中频嘶的《夜蝉》(翠竹高梧夹后溪)还是在潮湿阴暗中乱舞的《萤》(日下芜城莽苍中),诗人都着重刻画它们生存环境的冷寂和它们受人冷落的无限凄凉的心绪感受。表面在咏物,但似乎更像是诗人的自伤,它们和寂寞枯槁的诗人形象融为一体,成了诗人的化身,诗人精神的载体。这两首咏物诗极似李商隐的《流莺》,以物暗喻诗人自己,对于物的生理特性,诗人都无一语言及,风格上都具有一种哀婉的悲美。

唐彦谦对李商隐的传承在诗歌体裁上还表现在咏史诗上。咏史诗,自东汉至唐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唐彦谦对李商隐咏史诗的学习,古人都有所赞誉,认为能得义山讽谕的精髓。其实,唐彦谦不仅仅是在构思立意上学习李商隐,在咏史的题材上更是亦步亦

收稿日期:2012-04-15

作者简介:刘莹莹(1982-),女,江苏宿迁人,从事古代文学方向研究。

趋。唐彦谦现存咏史诗十一首,其中有七首在题材和立意上和李商隐的咏史诗十分相像。李商隐有不少讥刺皇帝求仙虚妄的咏史诗,其代表之作当推《瑶池》、《汉宫词》,这两首诗都属于借古讽今,以周穆王和汉武帝求仙之事来讽刺唐朝皇帝求仙媚道的愚昧和虚妄。唐彦谦的《穆天子传》和《汉殿》不仅所咏之事与之相同,而且连遣词造句都有相仿之处。如“王母清歌玉管悲”、“鸟去云飞意不通”和“瑶池阿母绮窗开”、“青雀西飞竟未回”可见模拟的痕迹。此外《汉嗣》、《四老庙》、《见隋炀帝宝帐》、《骊山道中》分别和李商隐的《题商山四皓》,《隋宫》,《骊山有感》等篇相似,或借讥讽隋炀帝的荒淫奢靡来影射当朝者的铺张浪费,或讽刺唐玄宗关键时刻不能制敌而连自己心爱的妃子也难以保全的可悲。

二、情感融入

在诗歌的情感方面,情理兼备,于社会反思中融入身世之感,深沉悲怆。

李商隐的一生可谓不幸,生父早亡,自小漂泊,家境艰难。后又因婚姻之事开罪牛党,以后的大半生都处于牛、李党争,南衙北司相互倾轧,水火不容的境地中,动辄得咎,虽多次哀哀陈情,剖白无辜,但终不为原谅,致使一生悒悒不乐,“欲回天地入扁舟”的理想无法实现,“猜意竟未休”的局面不得改变。形之于诗歌,就多回环迂折、深情缅邈之作。不论是指陈时弊的咏史诗还是借物抒怀的咏物诗还是朦胧难解的爱情诗,都浸透着诗人的社会人生之感,形成一种迂回缠绵、深沉悲怆的感情基调。

唐彦谦身处末世,遭遇乱离,又兼仕途坎坷,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一样岌岌可危,风雨飘摇。所以在他的诗歌中,同样可以感受到和李商隐相似的家国人生之感。诗人将动乱的时代、淹蹇的身世、凄凉的情怀融入诗歌中,感情深沉凝重,其《秋霁夜吟寄友人》一诗:

槐柳萧疏溽暑收,金商频伏火西流。尘衣岁晚缘身贱,雨簟更深满背秋。前世悲凉何足道?远书慵懒未能休。惟思待月高梧下,更就东林访惠休。②

首联写景,点明时令,夏去秋来,“萧疏”一词,已见萧条凄凉之意。颔联紧承上联,写明时间和环境,“岁晚”之时,已有迟暮之感,更兼风雨飘摇,诗人放眼望去,满目尽是秋色,凄苦之情更加难奈。五、六联抒情,写诗人的身世之感。上联意为往事悲凉已不堪回首,而现实亦是萧条,前世不足以道,更显眼下之凄苦,诗人百无聊赖,来自远方亲友的书信,诗人更无心回复。因为往事凄凉,现实聊赖,竟无一事可说!尾联写诗人心灰意懒之余,竟生遁世之念!诗人虽未言及动乱的世事及坎坷的一生,但一句“前世悲凉何足道”,已将所有囊括其中,感情深沉悲凉。再有《红叶》,写红叶的凋谢飘零,诗人的怜惜之情,深邃而沉痛,状物

2012年第5期总第115期

文学艺术

No.5. 2012Sum 115

抒情,细腻婉转,借叶之凋零,寄寓了诗人漂泊无依的身世家国之感。其它的如《克复后登安国寺阁》(千门万户鞠蒿藜),中和三年春,唐朝军队击败黄巢起义军,收复长安。这首诗写诗人于克复后重游长安的所见所感。昔日繁华的长安,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满目凄凉。诗人面对今昔如此强烈的对比,如入梦幻,夜晚寥落的星辰下是历经沧桑后精神恍惚无着的诗人形象。全诗感情苍凉悲怆。

三、语言运用

在诗歌语言上,唐彦谦擅长用典,无论是在典故的选取上还是典故的运用手法上都是直承玉溪。

李商隐是晚唐的用典大家,诗歌用典经过他的手中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其诗不仅用典数量多,而且在典故的选取上亦有独特之处。李商隐用典最多也最成功的体裁是他的七律诗,他的七律用典的数量超过三百,考察这些典故,我们可以发现,从典故的出处来看,可谓是人间天上,三教九流无所不包。除了来自儒家经典和正史,还有大量来自神话、传奇和早期文学作品的典故。这些典故主要集中在他描写超自然和爱情题材的诗歌当中。如其《碧成三首》,其典故来自于《山海经》、葛洪的《神仙传》、《列仙传》、《汉武帝内传》、《说苑》、《集仙录》、《上清经》、《杜阳杂编》等一系列的神仙传奇故实。这一点可以说是李商隐在

典故选取上的独特之处,而唐彦谦的许多咏物诗和爱情诗用典也好选用神话和传奇故事,这可以说是和李商隐一脉相连的。如他的《紫微花》、《红叶》、《牡丹》、《中秋夜咏月》典故分别出自《列仙传》、《洛神赋》、《高唐赋》、《淮南子》、《汉武帝内传》、《列女传》、《庄子》等具有神话或传奇色彩的典籍。此外,唐彦谦的“遗神取貌”的用典方法亦是学习李商隐。李诗用典本着“遗神取貌”的原则,是对典故的背离和超越。这样的典故与比兴、联想等艺术手法结合,形成二重比兴结构。这是李商隐七律用典之法中最富创新意味之处,也是造成其诗旨多隐僻幽曲,影响其诗歌委婉含蓄风格形成的又一重要原因。唐彦谦的诗歌用典虽达不到李商隐登峰造极的地步,但对这种“遗神取貌”手法的运用也颇得心应手。如他的《汉代》、《红叶》、《春雨》以及其它的一些咏物诗中典故的运用都是遵从此法,具体分析在第四章已有详细说明,此处从略。不过,唐彦谦学中有变,其对典故的大肆铺陈,已有博学鸿文之迹象,而这正成为西昆体诗人的效法之处。

注释:

①冯浩笺注《玉溪生诗集笺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705.

②《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二卷,中华书局,1960:7688.

The succession of Tang Yan-qian's poems on Li Shang-yin's poems

Liu Ying-ying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Nanjing Political College, Nanjing Jiangsu, 210003, China)

Abstract: Li Shang-yin has the greatest effect on Tang Yan-qian, his impact mainly reflects in the feelings that the poems express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namely poetry feeling is deep, to use the allusion and allegory.

Key words: Tang Yan-qian; Li Shang-yin; poetry; succession

[责任编辑:董 维]

(上接第91页)

见,音乐艺术教育则是人们接受的最早期的教育之一,这说明了音乐在培养人开发人的智力,促进人的心理活动。如:徐缓伤感的音乐会使人流泪,心跳次数减慢,轻快活泼、热烈火炽的音乐会使人兴奋激动,心跳次数加快,这就是音乐的特殊功能所在。

3.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 可见,音乐艺术教育对于开发人的智力意义十分重大。在从事音乐的演唱或演奏的过程中,歌唱时各共鸣器官的应用、演奏乐器时双手的手指、手臂各关节的协调运动,是靠大脑来支配的,然而,乐曲的节奏,速度、力度、音准、情感的变化要求与时间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必须高度统一,将无声的音符转化成有声的音乐形象,达到预定的目的。培养人具有丰富的思维想象力,增强人的记忆力,培养人的创新能力。由此充分说明了音乐艺术教育确实能促进人们智能的发展。

在音乐教育实践中,不论是演唱、演奏、或是欣赏,或是创作都会引起人的思维想象、记忆等一系列的心理反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具有音乐才能的学生其它学科成绩也都很好,这说明了音乐确实能促进人智能的发展。由此可见音乐艺术教

育对于开发人的智力意义十分重大。

六、音乐教育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大学阶段正是同学们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学们渴望受到他人的重视、得到社会的认同,而又充满好奇,对外界的信息和刺激反应极其强烈,因此一点点的心理波动都会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 他们学习的重负、家庭的压力、就业前景的迷茫、人际交往的失衡等因素所产生的焦虑情绪,很容易产生心理的不稳定和不平衡。因此,适当的类似于音乐欣赏的教育方法能够有效的减少他们内心的恐惧、焦虑、多疑等导致身心素质下降的心理不健康状况。音乐教育不仅能把大学生从郁闷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还能缓解学习上的疲劳感,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加集中精力于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专业知识的不断增长。

总之,音乐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产生了一个强有力的推进作用。音乐艺术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开发学生的智力;完善学生的人格都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对于素质教育而言,音乐教育起着别的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The special function of music art education in quality education

Huang Wen-zhuan

(Zhaoqing Medical College, Zhaoqing Guangdong, 526020,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from the music education can develop students' imagination, improve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 promote the students' moral quality;Broaden our horizons, increase knowledge; Promoting students'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alleviate the psychological crisi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music; art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责任编辑:董 维]

101

2012年第5期总第115期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No.5. 2012Sum 115

论唐彦谦诗歌对李商隐的师承

刘莹莹

(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中文教研室 江苏南京 210003)

摘 要:唐彦谦师法众家,但李商隐对其影响最大,其影响主要体现在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和诗歌的艺术特色上,即诗歌感情深沉,工于用典和长于讽谕。

关键词:唐彦谦;李商隐;诗歌;师承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2)05-0100-02

一、题材生成

在题材上,唐彦谦的咏物诗和咏史诗,无论从诗歌手法还是风格上,都和李商隐的咏物诗和咏史诗相似。

咏物诗至晚唐可谓出现了繁盛的局面,元人方回说:“晚唐人非风花雪月禽鸟虫鱼竹书,则一字不能作”,从侧面揭示了晚唐诗人对风物的特殊癖好,可见晚唐咏物诗之多。李商隐和唐彦谦创作了数量不少的咏物诗可以说是这一诗歌创作倾向的反映。但是和其它诗人相较,李商隐的咏物诗有着明显的不同。而从唐彦谦的咏物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这种不同的传承。晚唐咏物诗表现出两种明显的倾向,即:致力于穷形尽相的图貌摹态,笔致精工纤巧,有的绮艳无骨,排比,偶韵较律,形式主义较为严重。如皮日休和陆龟蒙的酬唱之作有《茶中杂咏》(十首)、《渔具诗》(十五首)、《奉和袭美茶具十咏》等等都具有此种特点。第二个特点是托物讽世之作很多。如袁郊的《月》、曹邺的《官仓鼠》、韩的《观斗鸡偶作》、唐备的《道旁木》等,其讽刺的矛戈所向,上至皇帝、官僚,下至浇薄世面,无所不包。

李商隐创作了一百多首咏物诗,其中也有图貌摹态之作,如《微雨》、《落花》、《牡丹》等;也不乏讽刺之作,如《赋得鸡》、《乱石》等,但是不同之处是,李商隐还创作了许多托物寄怀之作。诗人借咏物抒发因仕途抑塞、挫折频仍而产生的凄切悲伤之感,表现出低徊深婉、摇荡人心的悲剧美。这些咏物诗的成就最高对后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如《流莺》:

流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岂啭能本无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潮夜露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①

流莺的飘荡哀鸣,欲栖无枝,寄寓了诗人陈情不省,身世飘蓬之感。

唐彦谦的部分咏物诗直接继承了李商隐这种悲美的风格。这些咏物诗托物寓怀,对于所咏之物较少作精切工细的描绘,而是着重写其生存状况,揭示其心理活动和内在精神,亦即“略貌取神或离形入神”。无论是在劲风危露中频嘶的《夜蝉》(翠竹高梧夹后溪)还是在潮湿阴暗中乱舞的《萤》(日下芜城莽苍中),诗人都着重刻画它们生存环境的冷寂和它们受人冷落的无限凄凉的心绪感受。表面在咏物,但似乎更像是诗人的自伤,它们和寂寞枯槁的诗人形象融为一体,成了诗人的化身,诗人精神的载体。这两首咏物诗极似李商隐的《流莺》,以物暗喻诗人自己,对于物的生理特性,诗人都无一语言及,风格上都具有一种哀婉的悲美。

唐彦谦对李商隐的传承在诗歌体裁上还表现在咏史诗上。咏史诗,自东汉至唐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唐彦谦对李商隐咏史诗的学习,古人都有所赞誉,认为能得义山讽谕的精髓。其实,唐彦谦不仅仅是在构思立意上学习李商隐,在咏史的题材上更是亦步亦

收稿日期:2012-04-15

作者简介:刘莹莹(1982-),女,江苏宿迁人,从事古代文学方向研究。

趋。唐彦谦现存咏史诗十一首,其中有七首在题材和立意上和李商隐的咏史诗十分相像。李商隐有不少讥刺皇帝求仙虚妄的咏史诗,其代表之作当推《瑶池》、《汉宫词》,这两首诗都属于借古讽今,以周穆王和汉武帝求仙之事来讽刺唐朝皇帝求仙媚道的愚昧和虚妄。唐彦谦的《穆天子传》和《汉殿》不仅所咏之事与之相同,而且连遣词造句都有相仿之处。如“王母清歌玉管悲”、“鸟去云飞意不通”和“瑶池阿母绮窗开”、“青雀西飞竟未回”可见模拟的痕迹。此外《汉嗣》、《四老庙》、《见隋炀帝宝帐》、《骊山道中》分别和李商隐的《题商山四皓》,《隋宫》,《骊山有感》等篇相似,或借讥讽隋炀帝的荒淫奢靡来影射当朝者的铺张浪费,或讽刺唐玄宗关键时刻不能制敌而连自己心爱的妃子也难以保全的可悲。

二、情感融入

在诗歌的情感方面,情理兼备,于社会反思中融入身世之感,深沉悲怆。

李商隐的一生可谓不幸,生父早亡,自小漂泊,家境艰难。后又因婚姻之事开罪牛党,以后的大半生都处于牛、李党争,南衙北司相互倾轧,水火不容的境地中,动辄得咎,虽多次哀哀陈情,剖白无辜,但终不为原谅,致使一生悒悒不乐,“欲回天地入扁舟”的理想无法实现,“猜意竟未休”的局面不得改变。形之于诗歌,就多回环迂折、深情缅邈之作。不论是指陈时弊的咏史诗还是借物抒怀的咏物诗还是朦胧难解的爱情诗,都浸透着诗人的社会人生之感,形成一种迂回缠绵、深沉悲怆的感情基调。

唐彦谦身处末世,遭遇乱离,又兼仕途坎坷,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一样岌岌可危,风雨飘摇。所以在他的诗歌中,同样可以感受到和李商隐相似的家国人生之感。诗人将动乱的时代、淹蹇的身世、凄凉的情怀融入诗歌中,感情深沉凝重,其《秋霁夜吟寄友人》一诗:

槐柳萧疏溽暑收,金商频伏火西流。尘衣岁晚缘身贱,雨簟更深满背秋。前世悲凉何足道?远书慵懒未能休。惟思待月高梧下,更就东林访惠休。②

首联写景,点明时令,夏去秋来,“萧疏”一词,已见萧条凄凉之意。颔联紧承上联,写明时间和环境,“岁晚”之时,已有迟暮之感,更兼风雨飘摇,诗人放眼望去,满目尽是秋色,凄苦之情更加难奈。五、六联抒情,写诗人的身世之感。上联意为往事悲凉已不堪回首,而现实亦是萧条,前世不足以道,更显眼下之凄苦,诗人百无聊赖,来自远方亲友的书信,诗人更无心回复。因为往事凄凉,现实聊赖,竟无一事可说!尾联写诗人心灰意懒之余,竟生遁世之念!诗人虽未言及动乱的世事及坎坷的一生,但一句“前世悲凉何足道”,已将所有囊括其中,感情深沉悲凉。再有《红叶》,写红叶的凋谢飘零,诗人的怜惜之情,深邃而沉痛,状物

2012年第5期总第115期

文学艺术

No.5. 2012Sum 115

抒情,细腻婉转,借叶之凋零,寄寓了诗人漂泊无依的身世家国之感。其它的如《克复后登安国寺阁》(千门万户鞠蒿藜),中和三年春,唐朝军队击败黄巢起义军,收复长安。这首诗写诗人于克复后重游长安的所见所感。昔日繁华的长安,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满目凄凉。诗人面对今昔如此强烈的对比,如入梦幻,夜晚寥落的星辰下是历经沧桑后精神恍惚无着的诗人形象。全诗感情苍凉悲怆。

三、语言运用

在诗歌语言上,唐彦谦擅长用典,无论是在典故的选取上还是典故的运用手法上都是直承玉溪。

李商隐是晚唐的用典大家,诗歌用典经过他的手中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其诗不仅用典数量多,而且在典故的选取上亦有独特之处。李商隐用典最多也最成功的体裁是他的七律诗,他的七律用典的数量超过三百,考察这些典故,我们可以发现,从典故的出处来看,可谓是人间天上,三教九流无所不包。除了来自儒家经典和正史,还有大量来自神话、传奇和早期文学作品的典故。这些典故主要集中在他描写超自然和爱情题材的诗歌当中。如其《碧成三首》,其典故来自于《山海经》、葛洪的《神仙传》、《列仙传》、《汉武帝内传》、《说苑》、《集仙录》、《上清经》、《杜阳杂编》等一系列的神仙传奇故实。这一点可以说是李商隐在

典故选取上的独特之处,而唐彦谦的许多咏物诗和爱情诗用典也好选用神话和传奇故事,这可以说是和李商隐一脉相连的。如他的《紫微花》、《红叶》、《牡丹》、《中秋夜咏月》典故分别出自《列仙传》、《洛神赋》、《高唐赋》、《淮南子》、《汉武帝内传》、《列女传》、《庄子》等具有神话或传奇色彩的典籍。此外,唐彦谦的“遗神取貌”的用典方法亦是学习李商隐。李诗用典本着“遗神取貌”的原则,是对典故的背离和超越。这样的典故与比兴、联想等艺术手法结合,形成二重比兴结构。这是李商隐七律用典之法中最富创新意味之处,也是造成其诗旨多隐僻幽曲,影响其诗歌委婉含蓄风格形成的又一重要原因。唐彦谦的诗歌用典虽达不到李商隐登峰造极的地步,但对这种“遗神取貌”手法的运用也颇得心应手。如他的《汉代》、《红叶》、《春雨》以及其它的一些咏物诗中典故的运用都是遵从此法,具体分析在第四章已有详细说明,此处从略。不过,唐彦谦学中有变,其对典故的大肆铺陈,已有博学鸿文之迹象,而这正成为西昆体诗人的效法之处。

注释:

①冯浩笺注《玉溪生诗集笺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705.

②《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二卷,中华书局,1960:7688.

The succession of Tang Yan-qian's poems on Li Shang-yin's poems

Liu Ying-ying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Nanjing Political College, Nanjing Jiangsu, 210003, China)

Abstract: Li Shang-yin has the greatest effect on Tang Yan-qian, his impact mainly reflects in the feelings that the poems express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namely poetry feeling is deep, to use the allusion and allegory.

Key words: Tang Yan-qian; Li Shang-yin; poetry; succession

[责任编辑:董 维]

(上接第91页)

见,音乐艺术教育则是人们接受的最早期的教育之一,这说明了音乐在培养人开发人的智力,促进人的心理活动。如:徐缓伤感的音乐会使人流泪,心跳次数减慢,轻快活泼、热烈火炽的音乐会使人兴奋激动,心跳次数加快,这就是音乐的特殊功能所在。

3.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 可见,音乐艺术教育对于开发人的智力意义十分重大。在从事音乐的演唱或演奏的过程中,歌唱时各共鸣器官的应用、演奏乐器时双手的手指、手臂各关节的协调运动,是靠大脑来支配的,然而,乐曲的节奏,速度、力度、音准、情感的变化要求与时间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必须高度统一,将无声的音符转化成有声的音乐形象,达到预定的目的。培养人具有丰富的思维想象力,增强人的记忆力,培养人的创新能力。由此充分说明了音乐艺术教育确实能促进人们智能的发展。

在音乐教育实践中,不论是演唱、演奏、或是欣赏,或是创作都会引起人的思维想象、记忆等一系列的心理反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具有音乐才能的学生其它学科成绩也都很好,这说明了音乐确实能促进人智能的发展。由此可见音乐艺术教

育对于开发人的智力意义十分重大。

六、音乐教育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大学阶段正是同学们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学们渴望受到他人的重视、得到社会的认同,而又充满好奇,对外界的信息和刺激反应极其强烈,因此一点点的心理波动都会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 他们学习的重负、家庭的压力、就业前景的迷茫、人际交往的失衡等因素所产生的焦虑情绪,很容易产生心理的不稳定和不平衡。因此,适当的类似于音乐欣赏的教育方法能够有效的减少他们内心的恐惧、焦虑、多疑等导致身心素质下降的心理不健康状况。音乐教育不仅能把大学生从郁闷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还能缓解学习上的疲劳感,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加集中精力于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专业知识的不断增长。

总之,音乐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产生了一个强有力的推进作用。音乐艺术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开发学生的智力;完善学生的人格都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对于素质教育而言,音乐教育起着别的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The special function of music art education in quality education

Huang Wen-zhuan

(Zhaoqing Medical College, Zhaoqing Guangdong, 526020,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from the music education can develop students' imagination, improve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 promote the students' moral quality;Broaden our horizons, increase knowledge; Promoting students'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alleviate the psychological crisi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music; art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责任编辑:董 维]

101


相关内容

  • 论唐彦谦艳诗风格_刘莹莹
  • 论唐彦谦艳诗风格 刘莹莹 (南京政治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3) 摘 要:唐彦谦被冠之"艳情诗人"的称号,但和韩吴等人艳情诗的浓腻软媚不同,唐彦谦的艳情诗更多体现出清丽繁缛的特点,即语言轻艳,意象繁密,结构繁芜.本文重点用唐彦谦的几部代表性特点,分析唐彦谦的艳情诗特点及风格,供 ...

  •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大全
  • 一.知识点: 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p.21 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p.27 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 ...

  • 古代文学史填空题195道版本
  • 1.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杨擅长五律,卢骆擅长七言歌行体. 3.吴中四士: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4.沈宋:指初唐时期的沈佺期,宋之问,他们的诗在诗律和艺术方面有很大进展,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完成"回忌声病,约句 ...

  • 唐宋文学复习集
  • 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河南巩义)人.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元白&quo ...

  • 宋代文学ppt
  • 第一讲 宋代文学概述 宋代文学960--1279 1.宋代是中国历史的转换期 2.宋代是中国文化的转型期 3.宋代文化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学术上--汉宋学术.文学上--唐宋文学.艺术上--宋元艺术.科技上--三大发明 一.政治方面 (一)崇文抑武的文官政治 1.发展科举制度2.重用文人3.实行&qu ...

  • 古代文学二常识
  • 第一章 唐五代词 一.词的产生和发展 1. 关于词起源的理论:词出于乐府,唐代近体诗变化而来 2. 词的名称|:1曲子词2诗余3乐府4长短句5乐章.歌词.琴趣等 3. 词调的来源:1来自边地和外域<菩萨蛮>2来自民间<竹枝>3创自教坊大晟府等音乐机构<荔枝香>4来 ...

  •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纲要笔记
  • 第二中国古代文学史2 第五篇 宋代文学 第一章 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作诗宗主李义山, ...

  • 古代文学3
  •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 填空选择 1.陈子昂在 一文中,正面提出他的诗歌革新主张. 2."文章四友"是指.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 3.提出诗歌的"风骨"."兴寄"说的是 . 4.竹喧归浣女, . 5.被誉为"七绝圣 ...

  • 古代文学1
  • 题型:填空10% 选择题5% 名词解释4选3.15% 简答题2题,20% 论述题3选2.30% 课程论文20% 填空.选择.名词解释--文学常识: 1.大历十才子:是指代宗大历年间活跃于诗坛的十位诗人及其所代表的诗歌流派,"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