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马会在两岸被期待已久,并在去年北京的APEC会议上掀起了一个小高潮,最后终因两岸关系事务协商无须搭乘国际平台为由,而被大陆婉拒。习马会没能成行北京APEC会议,身份认同上的纠结是其中的一个最大掣肘。习近平接任中共总书记后,马英九已不再是党主席了。若随了他的意愿称谓,两岸关系纵然还能被套装在一中各表的架构里,但也很容易掉进一边一国的政治陷阱。
新加坡的APEC会议同样也还是一个国际平台,吊诡的是本不情愿在这个平台沟通的习马会也还是最终成行了,何也?势也,也即当下岛内选情走势的使然。大陆愿意放行习马会,目的之一是想继续稳定两岸关系大盘面。国民党急促习马会,走的是一步险棋,是想借助两岸政策之力,帮助朱立伦逆袭蔡英文。
近日,习马会的消息被马府、台媒爆出,一时微信被刷爆棚。在得到国台办应询确认后,对习马会的热议几乎占居网络的半壁河山。其中的一个焦点就是两人见面时的身份与称谓。对此,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也还专门爆出了一些背后沟通出来的猛料。他说,此次会面双方以两岸领导人身份和名义举行、见面时互称“先生”,是经双方商定的。这是在两岸政治分歧尚未彻底解决的情况下根据一个中国原则作出的务实安排,体现了搁置争议、相互尊重的精神。
见面是互称“先生”,这也似乎是一种破解双方身份、称谓认同纠结的大智慧。互称“先生”,没有更多的政治身份夹杂其中,反倒更多朋友之平等交往的意味。不牵涉到党国的彼此认同,也不牵涉双方的彼此争议,而纯粹于君子式的朋友之交,也使两人都能从两岸关系的重压之下解脱出来,而坦诚交换意见,共话双方愿景。
国共两党超重量级的大人物举行非同寻常的历史会晤,而互称“先生”,始自蒋毛战后的重庆谈判。那时的国共两党在政治上相互剿匪,互不认同。毛主席去了重庆,当然不可能称蒋为委员长。若这样称谓了,就无异于承认了蒋的国家领导人的合法地位了。他们二人在政治身份上相互剿匪,互不认同。国共战后和谈在国际调停下又不得不进行,为了双方的党国尊严与相互尊重,蒋称毛为毛先生,毛也蒋为蒋先生。
由此看来,习马会互称“先生”不过是蒋毛重庆谈判的一种历史承继而已。
不过,从岛内选情对洪秀柱“一中同表”、“终极统一”的倒胃与反呛上看,目前两岸关系的最大公约数也只剩下现状的继续维持了。马英九的服贸受阻与岛内的莲花学运,透过国民党“九合一”选战的溃败,发出了是一种两岸交往被岛内选情紧急叫停的警告。洪秀柱想通过“一中同表”寻求两岸关系的新突破,结局是四面碰壁,被中途换下。
所以,两岸的大盘面依旧是维持目前脆弱的现状,共同承诺已取得的成果,共同美化各自的愿景,也即把过去说过的一些话、一些共识,再相互确认、重申一遍,仅此而已。因而,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实际意义。
习马会因为双方特殊的身份而被聚焦,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也不能过度解读这次习马会的实际意义。像张志军所解读出来的实际意义——即将举行的两岸领导人会面将开启两岸领导人直接交流沟通的先河,有利于两岸双方增进互信,巩固共同政治基础,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其更多也是在务虚层面上。说开了历史的先河,也是能勉强说的过去的。习马会的身份定位是两岸领导人,从政治实体主权上的互不承认,治权上的互不否认上看,已经是迈出了很大的一步了。即使是蔡英文赢得2016年岛内大选,那时两岸领导人的再次会面——习蔡会,恐怕也没有什么身份、称谓认同上的障碍了。因为可以互称“先生、女士”之类的称谓。所谓的实际意义很可能出现在对南海主权的共同维护、共同发声上,以体现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和诚意。(全球局势战略纵横公众微信号:zhanluezongheng。)
习马会在两岸被期待已久,并在去年北京的APEC会议上掀起了一个小高潮,最后终因两岸关系事务协商无须搭乘国际平台为由,而被大陆婉拒。习马会没能成行北京APEC会议,身份认同上的纠结是其中的一个最大掣肘。习近平接任中共总书记后,马英九已不再是党主席了。若随了他的意愿称谓,两岸关系纵然还能被套装在一中各表的架构里,但也很容易掉进一边一国的政治陷阱。
新加坡的APEC会议同样也还是一个国际平台,吊诡的是本不情愿在这个平台沟通的习马会也还是最终成行了,何也?势也,也即当下岛内选情走势的使然。大陆愿意放行习马会,目的之一是想继续稳定两岸关系大盘面。国民党急促习马会,走的是一步险棋,是想借助两岸政策之力,帮助朱立伦逆袭蔡英文。
近日,习马会的消息被马府、台媒爆出,一时微信被刷爆棚。在得到国台办应询确认后,对习马会的热议几乎占居网络的半壁河山。其中的一个焦点就是两人见面时的身份与称谓。对此,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也还专门爆出了一些背后沟通出来的猛料。他说,此次会面双方以两岸领导人身份和名义举行、见面时互称“先生”,是经双方商定的。这是在两岸政治分歧尚未彻底解决的情况下根据一个中国原则作出的务实安排,体现了搁置争议、相互尊重的精神。
见面是互称“先生”,这也似乎是一种破解双方身份、称谓认同纠结的大智慧。互称“先生”,没有更多的政治身份夹杂其中,反倒更多朋友之平等交往的意味。不牵涉到党国的彼此认同,也不牵涉双方的彼此争议,而纯粹于君子式的朋友之交,也使两人都能从两岸关系的重压之下解脱出来,而坦诚交换意见,共话双方愿景。
国共两党超重量级的大人物举行非同寻常的历史会晤,而互称“先生”,始自蒋毛战后的重庆谈判。那时的国共两党在政治上相互剿匪,互不认同。毛主席去了重庆,当然不可能称蒋为委员长。若这样称谓了,就无异于承认了蒋的国家领导人的合法地位了。他们二人在政治身份上相互剿匪,互不认同。国共战后和谈在国际调停下又不得不进行,为了双方的党国尊严与相互尊重,蒋称毛为毛先生,毛也蒋为蒋先生。
由此看来,习马会互称“先生”不过是蒋毛重庆谈判的一种历史承继而已。
不过,从岛内选情对洪秀柱“一中同表”、“终极统一”的倒胃与反呛上看,目前两岸关系的最大公约数也只剩下现状的继续维持了。马英九的服贸受阻与岛内的莲花学运,透过国民党“九合一”选战的溃败,发出了是一种两岸交往被岛内选情紧急叫停的警告。洪秀柱想通过“一中同表”寻求两岸关系的新突破,结局是四面碰壁,被中途换下。
所以,两岸的大盘面依旧是维持目前脆弱的现状,共同承诺已取得的成果,共同美化各自的愿景,也即把过去说过的一些话、一些共识,再相互确认、重申一遍,仅此而已。因而,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实际意义。
习马会因为双方特殊的身份而被聚焦,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也不能过度解读这次习马会的实际意义。像张志军所解读出来的实际意义——即将举行的两岸领导人会面将开启两岸领导人直接交流沟通的先河,有利于两岸双方增进互信,巩固共同政治基础,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其更多也是在务虚层面上。说开了历史的先河,也是能勉强说的过去的。习马会的身份定位是两岸领导人,从政治实体主权上的互不承认,治权上的互不否认上看,已经是迈出了很大的一步了。即使是蔡英文赢得2016年岛内大选,那时两岸领导人的再次会面——习蔡会,恐怕也没有什么身份、称谓认同上的障碍了。因为可以互称“先生、女士”之类的称谓。所谓的实际意义很可能出现在对南海主权的共同维护、共同发声上,以体现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和诚意。(全球局势战略纵横公众微信号:zhanluezong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