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彘肩的感性认识

“生彘肩”的感性认识

贵州省金沙县民族中学 吕国文

《鸿门宴》一文的教学业也结束,只有三、四分钟就要下课了。谁知有个学生节外生枝,提出一个问题:“课本中解释‘生彘肩’的‘生’字,我认为不恰当,不符合项羽的性格,请老师分析一下。”就这样一个问题,使《鸿门宴》的教学节外生节,延长了一节课。其实,备课的时候,我也有过同样的疑问,就手中的一点资料一阵东翻西找,却无法解决问题。因此,教学中只好“照本宣科”,谁知学生不是那么好蒙的。在农村中学,备课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因受条件的限制,只能作感性上的认识,而要进一步作理性的认识,一是因自己的水平有限,二就是望简陋而兴叹咯。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作为一个教师,此时如果采用堵塞的方式,说一声“书上讲的都有错?”那这个教师的形象就一落千丈了。我当时采用了疏导的方式,肯定了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布置作业:各人回去查找资料,就“生彘肩”中“生”字的注释,发表自己的看法,下节课讨论。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鸿门宴》一课里,项王赐樊哙“一生彘肩”的有关注释为:“彘肩,猪的前腿。生彘肩,是故意用生彘肩试樊哙”。配套教参书中的译文为“一只半生不熟的猪腿”。《古文选译》(高中一年级用本,黄大荣、邱漱同等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译为“一只生猪腿”。另外,配套教参书中列

了两条目录性资料:①“生”字系“全”字之误(余行达《〈鸿门宴〉注释商榷》)。②因半生不熟而称生彘肩;或尚未放入鼎内的备用品,所以是生的(梁溪苓《〈鸿门宴〉中饮食与器物》)。笔者手中就只有以上几点感性资料,要引导好学生的讨论,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学生的思想却很活跃,讨论比较热烈,令人欣喜。现整理出来,献于同仁作抛砖之用。

首先,学生否定了课本中的注释。“生彘肩”中的“生”解作“生的”或“半生不熟”都不符合事实。其理由为:

1、 刘邦项羽争雄的时代,早也不是茹毛饮血吃生猪腿的时

代。会用火,吃熟食,是在原始社会时期燧人氏钻木取火就开始了。

2、 项羽号称霸王,如果他的手下厨子不负责任,敷衍出了半

生不熟的猪腿,恐怕是要掉脑袋的啦。

3、 用生猪腿或半生不熟的猪腿试樊哙,这在课文中根本看不

出来,且不合符项羽的性格特征。项羽是一个寡谋轻信直率爽快的人,是有名的武将,说不好听点是赳赳武夫,他是不会且不屑于玩这种小奸小诈的手段的。如果是项羽的手下干出来的事,也不符合事实,那些服侍人的厨子与下人,怎敢如此放肆?

其次,学生认为“生”字是“全”字的失误。所持依据主要有两点:

1、

就文章交代而言,参加“鸿门宴”的人基本上都是军人,

算是赳赳武将,其食量应不会太小。席中摆出整条猪腿——全彘肩,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何况是项羽请客,这么大的一点大款都玩不起吗?

2、 司马迁写《史记》的年代,正是汉字由篆字体向隶书体转

化的时期。当时什么造纸术印刷术等都还没有发明出来。书写全靠手持毛笔在竹简或木简上进行,将“全”字少写一捺而成“生”字,是完全可能的事情。再说,通假字中就有一种“别字通假”,也就是说古人写了别字。既然有别字,肯定也会有错字。只是后人崇古,跟着以讹传讹,未加以修正罢了。就本课《鸿门宴》而言,也有例子。如张良所说“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与刘邦对项伯所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两句中,“背项王”写的是正确的“背”,“倍德”中的“倍”却是“背”的同音别字(课文注释,倍,通“背”)。

有关“生彘肩”的讨论,的确活跃了学生的思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虽然没有理性上的深刻认识,就感性认识而言,效果还是可喜的。这样的活动不妨多开展一些。

“生彘肩”的感性认识

贵州省金沙县民族中学 吕国文

《鸿门宴》一文的教学业也结束,只有三、四分钟就要下课了。谁知有个学生节外生枝,提出一个问题:“课本中解释‘生彘肩’的‘生’字,我认为不恰当,不符合项羽的性格,请老师分析一下。”就这样一个问题,使《鸿门宴》的教学节外生节,延长了一节课。其实,备课的时候,我也有过同样的疑问,就手中的一点资料一阵东翻西找,却无法解决问题。因此,教学中只好“照本宣科”,谁知学生不是那么好蒙的。在农村中学,备课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因受条件的限制,只能作感性上的认识,而要进一步作理性的认识,一是因自己的水平有限,二就是望简陋而兴叹咯。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作为一个教师,此时如果采用堵塞的方式,说一声“书上讲的都有错?”那这个教师的形象就一落千丈了。我当时采用了疏导的方式,肯定了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布置作业:各人回去查找资料,就“生彘肩”中“生”字的注释,发表自己的看法,下节课讨论。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鸿门宴》一课里,项王赐樊哙“一生彘肩”的有关注释为:“彘肩,猪的前腿。生彘肩,是故意用生彘肩试樊哙”。配套教参书中的译文为“一只半生不熟的猪腿”。《古文选译》(高中一年级用本,黄大荣、邱漱同等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译为“一只生猪腿”。另外,配套教参书中列

了两条目录性资料:①“生”字系“全”字之误(余行达《〈鸿门宴〉注释商榷》)。②因半生不熟而称生彘肩;或尚未放入鼎内的备用品,所以是生的(梁溪苓《〈鸿门宴〉中饮食与器物》)。笔者手中就只有以上几点感性资料,要引导好学生的讨论,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学生的思想却很活跃,讨论比较热烈,令人欣喜。现整理出来,献于同仁作抛砖之用。

首先,学生否定了课本中的注释。“生彘肩”中的“生”解作“生的”或“半生不熟”都不符合事实。其理由为:

1、 刘邦项羽争雄的时代,早也不是茹毛饮血吃生猪腿的时

代。会用火,吃熟食,是在原始社会时期燧人氏钻木取火就开始了。

2、 项羽号称霸王,如果他的手下厨子不负责任,敷衍出了半

生不熟的猪腿,恐怕是要掉脑袋的啦。

3、 用生猪腿或半生不熟的猪腿试樊哙,这在课文中根本看不

出来,且不合符项羽的性格特征。项羽是一个寡谋轻信直率爽快的人,是有名的武将,说不好听点是赳赳武夫,他是不会且不屑于玩这种小奸小诈的手段的。如果是项羽的手下干出来的事,也不符合事实,那些服侍人的厨子与下人,怎敢如此放肆?

其次,学生认为“生”字是“全”字的失误。所持依据主要有两点:

1、

就文章交代而言,参加“鸿门宴”的人基本上都是军人,

算是赳赳武将,其食量应不会太小。席中摆出整条猪腿——全彘肩,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何况是项羽请客,这么大的一点大款都玩不起吗?

2、 司马迁写《史记》的年代,正是汉字由篆字体向隶书体转

化的时期。当时什么造纸术印刷术等都还没有发明出来。书写全靠手持毛笔在竹简或木简上进行,将“全”字少写一捺而成“生”字,是完全可能的事情。再说,通假字中就有一种“别字通假”,也就是说古人写了别字。既然有别字,肯定也会有错字。只是后人崇古,跟着以讹传讹,未加以修正罢了。就本课《鸿门宴》而言,也有例子。如张良所说“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与刘邦对项伯所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两句中,“背项王”写的是正确的“背”,“倍德”中的“倍”却是“背”的同音别字(课文注释,倍,通“背”)。

有关“生彘肩”的讨论,的确活跃了学生的思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虽然没有理性上的深刻认识,就感性认识而言,效果还是可喜的。这样的活动不妨多开展一些。


相关内容

  •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复习
  • 高二政治 学案 5.2.1认识的根本任务 预习导学 一.心中有数 1.重点: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 2.难点: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错觉与假象的关系. 二.知识梳理 什么是感性认识 是什么 什么是理性认识 根本任务 为什么 从认识的程度.水平看: 从认识的作用来看: ...

  • 马克思-2-第2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 ...

  • 认识论的主要问题及要点
  • 认识论的主要问题及要点: 一.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含义.特点.形式.关系? 答: (一)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含义 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 2.客体是指进入认识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对象(或客观物质世界). (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特点 1.主体的特征 ...

  •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中心论点: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基本构架(1):实践--认识--实践 从实践到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实践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 ...

  • 论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
  • 论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 感性和理性既是人的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又是认识过程的两个基本阶段.列宁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1其中,"生动的直观"就是指感性认识,"抽象的思维" ...

  •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二章试题及答案(2015年9月)
  • 第二章试题清单(含答 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一种:() A.怀疑论 ( ) B.不可知论 ( ) C.唯灵论 ( ) D.可知论 (√)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A.能动的反映论 (√) B.经验论 ( ) C.先验论 ( ) D.直观反映论 ( )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 ...

  • 认识论基本原理
  • 认识论(大题最多的一章) 6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论的反映论:一条是"从感觉.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唯心论的先验论. 62.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的 ...

  • 2014辽宁招教考试哲学认识论原理知识点归纳
  • 2014招教考试哲学认识论原理知识点归纳 相关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辽宁教师招聘公告信息 认识论原理 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 [原理内容](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 ...

  •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
  •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摘 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反作用,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本文将从这三方面进行论证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二者紧密结合才能 ...

  • 感性工学文献综述笔记
  • 感性工学文献综述笔记 1. 感性化设计师未来设计的方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乎使用者生活方式的设计: (2)使用者与生产者对话的设计方式: (3)作为设计活动基础的信息及产品信息标准化: (4)感性化设计创造生活. ----摘自<感性工学--一门新学科的诞生> 2. 感性工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