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彘肩”的感性认识
贵州省金沙县民族中学 吕国文
《鸿门宴》一文的教学业也结束,只有三、四分钟就要下课了。谁知有个学生节外生枝,提出一个问题:“课本中解释‘生彘肩’的‘生’字,我认为不恰当,不符合项羽的性格,请老师分析一下。”就这样一个问题,使《鸿门宴》的教学节外生节,延长了一节课。其实,备课的时候,我也有过同样的疑问,就手中的一点资料一阵东翻西找,却无法解决问题。因此,教学中只好“照本宣科”,谁知学生不是那么好蒙的。在农村中学,备课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因受条件的限制,只能作感性上的认识,而要进一步作理性的认识,一是因自己的水平有限,二就是望简陋而兴叹咯。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作为一个教师,此时如果采用堵塞的方式,说一声“书上讲的都有错?”那这个教师的形象就一落千丈了。我当时采用了疏导的方式,肯定了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布置作业:各人回去查找资料,就“生彘肩”中“生”字的注释,发表自己的看法,下节课讨论。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鸿门宴》一课里,项王赐樊哙“一生彘肩”的有关注释为:“彘肩,猪的前腿。生彘肩,是故意用生彘肩试樊哙”。配套教参书中的译文为“一只半生不熟的猪腿”。《古文选译》(高中一年级用本,黄大荣、邱漱同等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译为“一只生猪腿”。另外,配套教参书中列
了两条目录性资料:①“生”字系“全”字之误(余行达《〈鸿门宴〉注释商榷》)。②因半生不熟而称生彘肩;或尚未放入鼎内的备用品,所以是生的(梁溪苓《〈鸿门宴〉中饮食与器物》)。笔者手中就只有以上几点感性资料,要引导好学生的讨论,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学生的思想却很活跃,讨论比较热烈,令人欣喜。现整理出来,献于同仁作抛砖之用。
首先,学生否定了课本中的注释。“生彘肩”中的“生”解作“生的”或“半生不熟”都不符合事实。其理由为:
1、 刘邦项羽争雄的时代,早也不是茹毛饮血吃生猪腿的时
代。会用火,吃熟食,是在原始社会时期燧人氏钻木取火就开始了。
2、 项羽号称霸王,如果他的手下厨子不负责任,敷衍出了半
生不熟的猪腿,恐怕是要掉脑袋的啦。
3、 用生猪腿或半生不熟的猪腿试樊哙,这在课文中根本看不
出来,且不合符项羽的性格特征。项羽是一个寡谋轻信直率爽快的人,是有名的武将,说不好听点是赳赳武夫,他是不会且不屑于玩这种小奸小诈的手段的。如果是项羽的手下干出来的事,也不符合事实,那些服侍人的厨子与下人,怎敢如此放肆?
其次,学生认为“生”字是“全”字的失误。所持依据主要有两点:
1、
就文章交代而言,参加“鸿门宴”的人基本上都是军人,
算是赳赳武将,其食量应不会太小。席中摆出整条猪腿——全彘肩,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何况是项羽请客,这么大的一点大款都玩不起吗?
2、 司马迁写《史记》的年代,正是汉字由篆字体向隶书体转
化的时期。当时什么造纸术印刷术等都还没有发明出来。书写全靠手持毛笔在竹简或木简上进行,将“全”字少写一捺而成“生”字,是完全可能的事情。再说,通假字中就有一种“别字通假”,也就是说古人写了别字。既然有别字,肯定也会有错字。只是后人崇古,跟着以讹传讹,未加以修正罢了。就本课《鸿门宴》而言,也有例子。如张良所说“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与刘邦对项伯所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两句中,“背项王”写的是正确的“背”,“倍德”中的“倍”却是“背”的同音别字(课文注释,倍,通“背”)。
有关“生彘肩”的讨论,的确活跃了学生的思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虽然没有理性上的深刻认识,就感性认识而言,效果还是可喜的。这样的活动不妨多开展一些。
“生彘肩”的感性认识
贵州省金沙县民族中学 吕国文
《鸿门宴》一文的教学业也结束,只有三、四分钟就要下课了。谁知有个学生节外生枝,提出一个问题:“课本中解释‘生彘肩’的‘生’字,我认为不恰当,不符合项羽的性格,请老师分析一下。”就这样一个问题,使《鸿门宴》的教学节外生节,延长了一节课。其实,备课的时候,我也有过同样的疑问,就手中的一点资料一阵东翻西找,却无法解决问题。因此,教学中只好“照本宣科”,谁知学生不是那么好蒙的。在农村中学,备课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因受条件的限制,只能作感性上的认识,而要进一步作理性的认识,一是因自己的水平有限,二就是望简陋而兴叹咯。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作为一个教师,此时如果采用堵塞的方式,说一声“书上讲的都有错?”那这个教师的形象就一落千丈了。我当时采用了疏导的方式,肯定了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布置作业:各人回去查找资料,就“生彘肩”中“生”字的注释,发表自己的看法,下节课讨论。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鸿门宴》一课里,项王赐樊哙“一生彘肩”的有关注释为:“彘肩,猪的前腿。生彘肩,是故意用生彘肩试樊哙”。配套教参书中的译文为“一只半生不熟的猪腿”。《古文选译》(高中一年级用本,黄大荣、邱漱同等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译为“一只生猪腿”。另外,配套教参书中列
了两条目录性资料:①“生”字系“全”字之误(余行达《〈鸿门宴〉注释商榷》)。②因半生不熟而称生彘肩;或尚未放入鼎内的备用品,所以是生的(梁溪苓《〈鸿门宴〉中饮食与器物》)。笔者手中就只有以上几点感性资料,要引导好学生的讨论,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学生的思想却很活跃,讨论比较热烈,令人欣喜。现整理出来,献于同仁作抛砖之用。
首先,学生否定了课本中的注释。“生彘肩”中的“生”解作“生的”或“半生不熟”都不符合事实。其理由为:
1、 刘邦项羽争雄的时代,早也不是茹毛饮血吃生猪腿的时
代。会用火,吃熟食,是在原始社会时期燧人氏钻木取火就开始了。
2、 项羽号称霸王,如果他的手下厨子不负责任,敷衍出了半
生不熟的猪腿,恐怕是要掉脑袋的啦。
3、 用生猪腿或半生不熟的猪腿试樊哙,这在课文中根本看不
出来,且不合符项羽的性格特征。项羽是一个寡谋轻信直率爽快的人,是有名的武将,说不好听点是赳赳武夫,他是不会且不屑于玩这种小奸小诈的手段的。如果是项羽的手下干出来的事,也不符合事实,那些服侍人的厨子与下人,怎敢如此放肆?
其次,学生认为“生”字是“全”字的失误。所持依据主要有两点:
1、
就文章交代而言,参加“鸿门宴”的人基本上都是军人,
算是赳赳武将,其食量应不会太小。席中摆出整条猪腿——全彘肩,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何况是项羽请客,这么大的一点大款都玩不起吗?
2、 司马迁写《史记》的年代,正是汉字由篆字体向隶书体转
化的时期。当时什么造纸术印刷术等都还没有发明出来。书写全靠手持毛笔在竹简或木简上进行,将“全”字少写一捺而成“生”字,是完全可能的事情。再说,通假字中就有一种“别字通假”,也就是说古人写了别字。既然有别字,肯定也会有错字。只是后人崇古,跟着以讹传讹,未加以修正罢了。就本课《鸿门宴》而言,也有例子。如张良所说“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与刘邦对项伯所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两句中,“背项王”写的是正确的“背”,“倍德”中的“倍”却是“背”的同音别字(课文注释,倍,通“背”)。
有关“生彘肩”的讨论,的确活跃了学生的思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虽然没有理性上的深刻认识,就感性认识而言,效果还是可喜的。这样的活动不妨多开展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