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阁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写作背景:
《静夜思》是诗人离开家人后,写出的诗句。全诗仅短短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却意味深长地表达出一位远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那深深的怀念之情。 题目“静夜思”点出了这首诗特定的写作背景:寂静的深夜,作者躺在床上,迟迟不能入睡。洁白的月光透过窗洒满床前,那洁白的颜色让人觉得又像是地上铺满了片片银霜。这一比喻十分贴切而巧妙。诗人抬起头来看到那一轮挂在空中的明月,不禁勾起了心中想家的情思。
注释识记: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明月:明亮、皎洁的月亮。 疑:疑心,怀疑。 举头:抬起头。 思:思念。
感知理解: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的是诗人抬头遥望着天上高挂的明月,想到月虽有圆缺,但总有圆时,而自己长年在外漂泊,孤身一人,却始终不能与亲人团圆,不由得低下头去,心底涌起浓浓的思乡之情。全诗用“月”来连贯,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客居外地,月夜思乡之情的独特感受。写思乡却不写出思乡的内容,无限情思尽融在“低头思故乡”一句中,给人以充分的想象和回味的余地。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数重山,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作背景:
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冷的王安石,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就在他上任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在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
注释识记:
间:间隔,隔开。 数重:几层。 绿:吹绿了。 还:归家。
感知理解: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把春风吹绿大江南北的初春景色活画了出来。据说作者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认真写作的态度一直成为文学创作上的佳话。“绿”本是形容事物颜色的词,用在这里,仿佛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面前,尽情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美景的思念。
忧国斋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他因官卑职小,未被
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经千心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注释识记:
城:指长安,当时被叛军占领。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浑:简直。
感知理解:
这首诗是安史之乱时,作者看到长安城沦陷时心中发出的感概,国家满目凄然,已失往日生机,春天这般美好的季节,却只见草木茂盛,人烟寥寥。作者见于此,心中愤然,却无可耐何,只因自己年纪太大未能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作者采用移情于物的拟人手法,写自己在这个春天的独特感受。花鸟本为娱人之物,看春花听鸟叫,本应欣赏,但诗人观之垂泪,闻之惊心,这巨大的反差,“感时”之深,“恨别”之切,忧国忧民忧家心情是自其抑郁苦闷,让读者也感伤。
过零丁洋
„明‟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写作背景: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于文天祥被父浮后第二年路过零丁洋是所作。1275年,他起兵勤王。1278年10月26日为汉奸张弘正率领的元军偷袭,被俘。被俘时,他服冰片二两自杀,昏眩久之,却没有死,之后,他大骂涨红正,求速死。被送往潮阳见张弘范时又求死。张弘范将他送到涯山,逼文天祥写信劝宋军统帅张世杰投降,文天祥说:“吾不能叛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他坚贞不屈,遂书《过零丁洋》诗与元将,回绝了他的要求,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使后人深受鼓舞的名句。
注释识记:
寥落;荒凉冷落。
身世浮沉雨打萍:比喻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垠,时起时沉。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感知理解:
首联从纵的方面,概括追述他步入仕途的坎坷经历和起兵勤王以来艰苦的戎马生涯 。颔联变换笔墨,从横的方面形容渲染。上句写大宋江山已经破碎,好像狂风中飘散的柳絮;下句写自己作为亡国之臣,身世浮沉,有如被急雨扑击的浮萍。诗人用凄凉的自然景象比喻国事的衰微和个人的厄运,深切地表现出他内心的悲愤。
别情坊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注释识记: 闻:听到。
踏歌:踏着节拍边走边唱歌。 桃花潭:在安徽省泾县西南。 潭:深水池。 不及:比不上。 情;情谊。
感知理解: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诗句用比喻的方法表现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把别情跟桃花潭水相比,非常独特,而又贴切自然。我们也曾经经历过朋友之间的离别,心中的不舍似乎就是全部,但我们纵观全诗,却不然,“踏歌声”描绘出汪伦歌送作者的愉悦的情景,巧妙之至,这是作者与汪伦他们的乐观与豁达,也让我们懂得了天下没不散的宴席,不必为此愁苦的豪情。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他的《别董大》之二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这首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注释识记:
曛:形容天色昏暗。千里表示虚数,极言其广。 谁人:哪一个人。 君;董大。
感知理解: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一句极力描绘诗人与董大惜别的情景,通过悲凉的环境描写渲染诗人与朋友之间离别的不舍与伤感的心情,但此诗的情调却明朗健康。后两句劝董大不必担心今后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谁不会示赏识像你这样优秀的人物呢?这两句,既表达了彼此之间深厚情谊,也是对友人的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赞美,是对他的未来前程的衷心祝愿。送别诗能够写得如此豪迈向上,实在难得。
凌云殿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作背景:
杜甫的《望岳》诗,共咏东岳、南岳、西岳。这首诗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236),24岁的诗人开始过漫游的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时,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注释识记:
齐鲁青未了: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青:指山色。未了:不尽。 造化钟神秀: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荡胸:心胸摇动。 曾:通“层” 眦:眼角。
会当:终当,终要。
感知理解:
“岱宗夫如何”写作者一望见泰山时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情。“齐鲁青未了”以距离远来烘托泰山之高。首联写远望泰山高大的形象。“造化钟神秀”中的“钟”字,赋予了大自然的语言。颔联写近望中所见的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荡胸生层云”是作者见山中云气曾不出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颈联写细望之景,蕴含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而尾联是作者要攀登自己人生顶端的誓言。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突出了自己不怕困难,攀登人。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情,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建安12年北征乌桓,凯旋时所做。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准备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注释识记:
竦峙:高高地挺立。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点。
感知理解: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句话点题,交代了观点以及对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从远处的角度,写出了风平浪静。而“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则是近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大海汹涌澎湃的气势。“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是作者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想象。全诗借海景抒发了作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欢喜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怀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写作背景:
公元七六三年正月,“安史之乱”接近结束阶段,许多失地相继收复,杜甫在梓州(现在四川省三台县)听到这个消息,喜欢极了。写了这一首诗。在饱受内战痛苦之后,对和平消息的狂喜,在这里表现得非常深刻。你看他一听到这好消息,就和平这好信息,就欢喜得流泪;接着就急忙收拾行装,计划着约半还乡,“放歌”、“纵酒”,兴高采烈,过去的苦难好像一扫而空。最后,诗人似乎已经插上了两翅,一下就飞回洛阳去了。
注释识记: 却看:再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唱歌。 青春:明媚的春光。 即:就。
感知理解:
全诗以“喜”为主线,诗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写出了作者当时悲喜交加的复杂心情,“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通过“喜欲狂”这个场面的描写,更加突出作者一家无比喜悦的心情。全诗表达了作者听到祖国重归统一的极度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刻画雨景,抒写内心喜悦的名作。春雨下得及时,对农作物极大好处,这是诗人首先感到高兴的。带着这种舒畅心情,他歌唱了细雨随风飘洒,滋长万物的作用,描绘了雨中江村的夜景。最后又想到了第二天一定会百花齐放,春色满城,更增加了心头的欢喜。
注释识记:
知:知道,这里是适应的意思。 当春:指春天一到。 乃发生:就下了起来。 润:滋润。 俱:都,全。 红:这里指花。
花重:花因包涵雨水显得沉重。
感知理解: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夜喜雨,可却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思想感情。第一、二句写出了春雨来得很及时。而三、四句写出了春雨是好雨的特点。“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写出野外春雨夜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的后两句想像中春雨过后美丽的景色。而文中一开头,就用“好”字,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极度赞美与喜爱,写出了它默默奉献的精神。
后记
古人的笔下,“情”与“景”完美结合,在收集编写了这本小小的古诗集后,“情”也在我们的心中慢慢地扎根了。
——题记
在古诗中学习爱国之情
在这本古诗集中的“忧国阁”中,我们领略到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爱国人士的满腔热情。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杜甫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些都给我们莫大的启迪。从这本古诗集中,我们不仅读懂了诗人们的爱国之情,而且也激励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祖国,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提出自己对国家的宝贵意见,衷心为国,把国家的发展作为自己心中最真心的牵挂。所以我们就得向垂名青史的爱国人士学习,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便是“忧国阁”中希望读者懂得的道理。
在古诗中品味离别之感
朋友们,你们曾经历过与挚友的离别吗?你们有怎样的体会呢?是愁苦,是悲伤,还是……在“别情坊”中则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情感。从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其中有着诗人与朋友离别的不舍及对未来生活的信心,这更是我们所需学习的。在收集古诗的过程中,我们也学会了品读人间冷暖,与朋友离别虽不舍,但只要我们真心把朋友
记在心中,时常给朋友捎个信,交流交流彼此遇到的问题,分享分享学习的快乐。这是我们在编写了这本古诗集的一点收获。
在古诗中细读离乡之愁
在“思乡阁”中,我们随着作者的思绪,在美丽的景色中留恋着诗人的故乡。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使我们联想到出国在外的学子们,也许他们也会望着明月思念家乡,依恋家人;而台湾的同胞何尝也不是望着那浅浅的海峡,想念着大陆的亲人……思乡情何其浓呀。
收集编写了这本小小的古诗集后,我们细细回想,实是受益匪浅呀。在此过程中,我们读到了浓浓的爱国情,淡淡的离别愁,领略了古人壮志凌云的风采,时常与他们一同欢笑,一同落泪……
其上,就是我们收集编写这本古诗集,点点滴滴的心得感悟。 编者 2009年5月
思乡阁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写作背景:
《静夜思》是诗人离开家人后,写出的诗句。全诗仅短短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却意味深长地表达出一位远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那深深的怀念之情。 题目“静夜思”点出了这首诗特定的写作背景:寂静的深夜,作者躺在床上,迟迟不能入睡。洁白的月光透过窗洒满床前,那洁白的颜色让人觉得又像是地上铺满了片片银霜。这一比喻十分贴切而巧妙。诗人抬起头来看到那一轮挂在空中的明月,不禁勾起了心中想家的情思。
注释识记: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明月:明亮、皎洁的月亮。 疑:疑心,怀疑。 举头:抬起头。 思:思念。
感知理解: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的是诗人抬头遥望着天上高挂的明月,想到月虽有圆缺,但总有圆时,而自己长年在外漂泊,孤身一人,却始终不能与亲人团圆,不由得低下头去,心底涌起浓浓的思乡之情。全诗用“月”来连贯,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客居外地,月夜思乡之情的独特感受。写思乡却不写出思乡的内容,无限情思尽融在“低头思故乡”一句中,给人以充分的想象和回味的余地。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数重山,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作背景:
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冷的王安石,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就在他上任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在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
注释识记:
间:间隔,隔开。 数重:几层。 绿:吹绿了。 还:归家。
感知理解: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把春风吹绿大江南北的初春景色活画了出来。据说作者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认真写作的态度一直成为文学创作上的佳话。“绿”本是形容事物颜色的词,用在这里,仿佛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面前,尽情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美景的思念。
忧国斋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他因官卑职小,未被
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经千心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注释识记:
城:指长安,当时被叛军占领。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浑:简直。
感知理解:
这首诗是安史之乱时,作者看到长安城沦陷时心中发出的感概,国家满目凄然,已失往日生机,春天这般美好的季节,却只见草木茂盛,人烟寥寥。作者见于此,心中愤然,却无可耐何,只因自己年纪太大未能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作者采用移情于物的拟人手法,写自己在这个春天的独特感受。花鸟本为娱人之物,看春花听鸟叫,本应欣赏,但诗人观之垂泪,闻之惊心,这巨大的反差,“感时”之深,“恨别”之切,忧国忧民忧家心情是自其抑郁苦闷,让读者也感伤。
过零丁洋
„明‟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写作背景: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于文天祥被父浮后第二年路过零丁洋是所作。1275年,他起兵勤王。1278年10月26日为汉奸张弘正率领的元军偷袭,被俘。被俘时,他服冰片二两自杀,昏眩久之,却没有死,之后,他大骂涨红正,求速死。被送往潮阳见张弘范时又求死。张弘范将他送到涯山,逼文天祥写信劝宋军统帅张世杰投降,文天祥说:“吾不能叛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他坚贞不屈,遂书《过零丁洋》诗与元将,回绝了他的要求,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使后人深受鼓舞的名句。
注释识记:
寥落;荒凉冷落。
身世浮沉雨打萍:比喻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垠,时起时沉。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感知理解:
首联从纵的方面,概括追述他步入仕途的坎坷经历和起兵勤王以来艰苦的戎马生涯 。颔联变换笔墨,从横的方面形容渲染。上句写大宋江山已经破碎,好像狂风中飘散的柳絮;下句写自己作为亡国之臣,身世浮沉,有如被急雨扑击的浮萍。诗人用凄凉的自然景象比喻国事的衰微和个人的厄运,深切地表现出他内心的悲愤。
别情坊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注释识记: 闻:听到。
踏歌:踏着节拍边走边唱歌。 桃花潭:在安徽省泾县西南。 潭:深水池。 不及:比不上。 情;情谊。
感知理解: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诗句用比喻的方法表现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把别情跟桃花潭水相比,非常独特,而又贴切自然。我们也曾经经历过朋友之间的离别,心中的不舍似乎就是全部,但我们纵观全诗,却不然,“踏歌声”描绘出汪伦歌送作者的愉悦的情景,巧妙之至,这是作者与汪伦他们的乐观与豁达,也让我们懂得了天下没不散的宴席,不必为此愁苦的豪情。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他的《别董大》之二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这首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注释识记:
曛:形容天色昏暗。千里表示虚数,极言其广。 谁人:哪一个人。 君;董大。
感知理解: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一句极力描绘诗人与董大惜别的情景,通过悲凉的环境描写渲染诗人与朋友之间离别的不舍与伤感的心情,但此诗的情调却明朗健康。后两句劝董大不必担心今后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谁不会示赏识像你这样优秀的人物呢?这两句,既表达了彼此之间深厚情谊,也是对友人的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赞美,是对他的未来前程的衷心祝愿。送别诗能够写得如此豪迈向上,实在难得。
凌云殿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作背景:
杜甫的《望岳》诗,共咏东岳、南岳、西岳。这首诗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236),24岁的诗人开始过漫游的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时,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注释识记:
齐鲁青未了: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青:指山色。未了:不尽。 造化钟神秀: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荡胸:心胸摇动。 曾:通“层” 眦:眼角。
会当:终当,终要。
感知理解:
“岱宗夫如何”写作者一望见泰山时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情。“齐鲁青未了”以距离远来烘托泰山之高。首联写远望泰山高大的形象。“造化钟神秀”中的“钟”字,赋予了大自然的语言。颔联写近望中所见的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荡胸生层云”是作者见山中云气曾不出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颈联写细望之景,蕴含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而尾联是作者要攀登自己人生顶端的誓言。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突出了自己不怕困难,攀登人。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情,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建安12年北征乌桓,凯旋时所做。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准备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注释识记:
竦峙:高高地挺立。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点。
感知理解: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句话点题,交代了观点以及对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从远处的角度,写出了风平浪静。而“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则是近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大海汹涌澎湃的气势。“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是作者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想象。全诗借海景抒发了作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欢喜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怀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写作背景:
公元七六三年正月,“安史之乱”接近结束阶段,许多失地相继收复,杜甫在梓州(现在四川省三台县)听到这个消息,喜欢极了。写了这一首诗。在饱受内战痛苦之后,对和平消息的狂喜,在这里表现得非常深刻。你看他一听到这好消息,就和平这好信息,就欢喜得流泪;接着就急忙收拾行装,计划着约半还乡,“放歌”、“纵酒”,兴高采烈,过去的苦难好像一扫而空。最后,诗人似乎已经插上了两翅,一下就飞回洛阳去了。
注释识记: 却看:再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唱歌。 青春:明媚的春光。 即:就。
感知理解:
全诗以“喜”为主线,诗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写出了作者当时悲喜交加的复杂心情,“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通过“喜欲狂”这个场面的描写,更加突出作者一家无比喜悦的心情。全诗表达了作者听到祖国重归统一的极度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刻画雨景,抒写内心喜悦的名作。春雨下得及时,对农作物极大好处,这是诗人首先感到高兴的。带着这种舒畅心情,他歌唱了细雨随风飘洒,滋长万物的作用,描绘了雨中江村的夜景。最后又想到了第二天一定会百花齐放,春色满城,更增加了心头的欢喜。
注释识记:
知:知道,这里是适应的意思。 当春:指春天一到。 乃发生:就下了起来。 润:滋润。 俱:都,全。 红:这里指花。
花重:花因包涵雨水显得沉重。
感知理解: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夜喜雨,可却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思想感情。第一、二句写出了春雨来得很及时。而三、四句写出了春雨是好雨的特点。“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写出野外春雨夜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的后两句想像中春雨过后美丽的景色。而文中一开头,就用“好”字,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极度赞美与喜爱,写出了它默默奉献的精神。
后记
古人的笔下,“情”与“景”完美结合,在收集编写了这本小小的古诗集后,“情”也在我们的心中慢慢地扎根了。
——题记
在古诗中学习爱国之情
在这本古诗集中的“忧国阁”中,我们领略到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爱国人士的满腔热情。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杜甫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些都给我们莫大的启迪。从这本古诗集中,我们不仅读懂了诗人们的爱国之情,而且也激励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祖国,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提出自己对国家的宝贵意见,衷心为国,把国家的发展作为自己心中最真心的牵挂。所以我们就得向垂名青史的爱国人士学习,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便是“忧国阁”中希望读者懂得的道理。
在古诗中品味离别之感
朋友们,你们曾经历过与挚友的离别吗?你们有怎样的体会呢?是愁苦,是悲伤,还是……在“别情坊”中则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情感。从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其中有着诗人与朋友离别的不舍及对未来生活的信心,这更是我们所需学习的。在收集古诗的过程中,我们也学会了品读人间冷暖,与朋友离别虽不舍,但只要我们真心把朋友
记在心中,时常给朋友捎个信,交流交流彼此遇到的问题,分享分享学习的快乐。这是我们在编写了这本古诗集的一点收获。
在古诗中细读离乡之愁
在“思乡阁”中,我们随着作者的思绪,在美丽的景色中留恋着诗人的故乡。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使我们联想到出国在外的学子们,也许他们也会望着明月思念家乡,依恋家人;而台湾的同胞何尝也不是望着那浅浅的海峡,想念着大陆的亲人……思乡情何其浓呀。
收集编写了这本小小的古诗集后,我们细细回想,实是受益匪浅呀。在此过程中,我们读到了浓浓的爱国情,淡淡的离别愁,领略了古人壮志凌云的风采,时常与他们一同欢笑,一同落泪……
其上,就是我们收集编写这本古诗集,点点滴滴的心得感悟。 编者 200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