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变与质变

4.3 量变与质变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

①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理解: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能力方面

⑴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体验,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和程度的变化,是不显著的变化,而质变是指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通过事例论证学习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提高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觉悟方面

认识到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既要注重量的积累,又要抓住质变,推动事物的发展。

教学重点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教学难点

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教学方法

“阅读——议论——讲授”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请同学背诵《荀子·劝学》。

(2)用幻灯出示《荀子·劝学》中的片断。(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熟悉的课文、事例人手,进行分析导入新课,引出概念。)

(背诵或出示材料后请同学继续阅读教材第126页第3自然段。)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荀子·劝学》

请同学们思考:

①教材第126页第3自然段右下角老子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②事物发展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那么,事物发展的状态有哪些呢? (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引起同学思考,引出量变、质变概念。)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前面的事例都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先从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开始,经过逐步积累而达到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第三节 事物发展的状态

一、量变与质变

1.量变、质变的含义

(l)什么是量变

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

事物的量变不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也不论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普遍地存在着。

事物的量变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引起的,是矛盾

双方在斗争中发生的力量上的增减。因为矛盾双方的斗争是在统一体内进行的,通俗地说,还在原矛盾的内部进行的,还没有引起矛盾双方依存关系的瓦解,事物还是他自身,没有变成另一事物。因此,在事物量变的过程中,有一个特点,就是事物的运动是逐渐的、不显著的。

(l)什么是质变

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

提问:事物的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

前面我们学过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事物内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事物性质的根本改变(即事物的质变),说到底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是矛盾双方的斗争在力量的变化上达到了一定程度,使双方的主次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通俗地说,原矛盾的统一体破裂了。事物不是它自身,变成了另一事物。事物的运动呈现出显著变动的状态,这就是质变的特点。

下面,我们根据量变、质变的概念和特点的不同,来分析一个具体事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7页第2自然段的事例。

(学生阅读后,教师讲解。)

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整个过程,经过了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分别呈现出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和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两种特点,这也正是量变和质变的区别。

100ºC ≥100ºC

实际上,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2.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这一问题是本课重点之一,因为这是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之一,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准确掌握运用这一原理,对做好各项工作有重大意义。

掌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首先要区别二者: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可见,“不显著”是量变的特点,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显著”是质变的特点,体现了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掌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还要弄清二者的紧密联系。二者的联系表现在:

(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先从量变开始,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发生质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不过必须注意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形:一是量的增加或减少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质变;二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一定要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质变是旧质向新质转化的决定环节,是新旧交替的关节点。质变既是前阶段量变的结束,又是新阶段量变的开始。把握质变这一关节点,是正确理解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关键。

量变是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在量变过程中事物呈现相对静止的状态,在质变过程中事物则呈现显著变动的状态。可见量变和质变有着明显的区别。那么;二者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l)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①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7页第3自然段至第128页第1自然段。 教师提问:

1)水的物理性质的变化(由液态到气态),是不是突如其来、凭空发生的?

2)如果没有原于序数即核电荷数的递增,会有元素化学性质的变化吗?(此时可出示元素周期表,加深同学印象。)(教师归纳、总结。)

液态的水变成水蒸气,是因为,由于水温升高,水分子的热运动渐趋激烈,扩散趋势增强,最终超过了水分子的凝聚趋势而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引起了物理性质的根本变化。

从元素周期表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元素化学性质的变化是直接依赖于原子核所带阳电荷单位数的变化的,并且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依次递增,元素的化学性质发生着周期性的变化。 可见,无论是水,还是化学元素,任何质变的发生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决不是突如其来、无缘无故地发生的。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不过,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是不是仅仅表现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上呢?在事物总体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能不能发生质变呢?这就涉及事物量变的另一种形式。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8页第2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看看教材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事物量变的另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是什么?同学们还能补充哪些事例进一步说明这种形式? (学生阅读、发言后,教师归纳)

②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引起的质变(板书)教材上列举了很多事例,说明了事物量变的另一种形式;即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田忌赛马”说的是战国时齐威王与大臣田忌赛马,两人各出上、中、下三匹马,上马与上马赛,中马与中马赛,下马与下马赛,结果田忌三战三败。后来,军事家孙膑给田忌出了个主意,以下马对上马,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比赛结果,一败二胜,反操胜券。由败到胜,是一个质变,但这一质变并不是由增加马的数量来实现的,而是由上、中、下三匹马排列组合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下面再补充几个事例。(教师可酌情选用。)

人数和素质相同的军队,由于组成方式不同,会导致胜利或失败的不同质的结果;人数和素质相同的劳动力,由于组织和安排的不同,会引起生产结果的质的差异;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所涉及的就是各种政治要素和经济要素构成方式的变化,一个僵化的经济活动的组成方式与一个有活力的组成方式,必然会造成不同质的经济效果。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如音乐符号1、2、3、4、5、6、7,本身并不表达什么具体形象,但如同木头、砖头等经过人的劳动加工后就构成房屋一样,音符经过作曲家的创造,既能组成雄浑、美妙的旋律,也能组成使人意志消沉的靡靡之音。26个英文字母,由于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字、词,并且还能进一步构成宏篇巨著;流传千古。显然,这种质变决非仅仅由音符、字母的数量增减所决定,而是由排列组合的不同所引起的。

在学习上,运用这一道理,就可以科学地运筹时间,适当转换兴奋中心,合理地把读书与其他活动穿插起来,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如在学校广为流传的“4十4<8”和“8一I>8”的“公式”,说的就是每天埋头苦读8小时效果并不好;每天学习7小时,抽出 l小时锻炼身体,参加课外活动,学习效率反而会比原来更高。有些学生读了不少书,但仅仅满足于死记硬背,不懂得把一点一滴的知识排列组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就很难使自己的知识水

平有质的飞跃。而有些同学则善于把已知的各种知识巧妙地结合、串联起来,应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指导自己的思想、工作和行动,就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金刚石和石墨的比较

提问;那么,事物的发展能不能永远停留在量变的水平上?

(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讲解。)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但是,量变毕竟不等于质变。而没有质变,事物就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就不会有飞跃,就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一句话,就没有事物的发展。所以,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事物的质变。

②量的变化只有超过一定的范围和限度才会发生质变。

请同学阅读教材第129页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

多媒体显示: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

政治/神州五号飞船/神五载人飞船在架上(图)_files/1065895685_1ea4eh.jpg">政治/神州五号飞船/图文:神舟五号_files/1_1-1-21_[1**********]957.jpg">

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

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说:“例如,问一粒麦是否可以形成一堆麦,又如问从马尾上拔去一根毛,是否可以形成一秃的马尾?”“这种看起来好像不相干的增减也有其限度,只要最后一达到这极点,则继续再加一粒麦就可形成一堆麦,继续再拔一根毛,就可产生一秃的马尾。”

教材上举的宇宙速度的事例和黑格尔的这段话都说明了,在“一定范围和限度之内”的量变并不影响事物的存在,不会改变事物的性质。量的变化只有超过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事物才会发生质变,由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黑格尔那段话的后面,还有一段话,说明了同样的道理:“„„据说有一个农人,当他看见他的驴子驮着东西愉快地行走时,他继续一两一两地不断增加它的负担,一直到后来,这驴子担负不起这重量而倒下了。”

请同学思考第129页“议一议”小栏目中的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一定的程度”、“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就是度。所谓度,就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或者叫关节点、临界点。

课堂总结

总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并且,事物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哲学寓意是 ( )

A.要重视事物数量上的变化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路要一步一步地走D.生命在于运动

朱镕基在人大十届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传统工业改造步伐加快;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国家税收连年大幅度增长。全国财政收入从1997年的8651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8914亿元,平均每年增加2053亿元;国家外汇储备从1399亿美元增加到2864亿美元;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7.2万亿元,特别是发行6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带动银行贷款和

其他社会资金形成3.28万亿元的投资规模,办成不少多年想办而没有力量办的大事;社会生产力跃上新台阶,国家的经济实力、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这个事例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

A.总体数量的变化引起质变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D.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3.量变和质变的区别表现在 ( )

A.量变是事物在数量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B.量变是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不显著的变化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量变是物理变化,质变是化学变化

sp;

4.在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质变的是

A.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B.冰块融化

C.人造卫星挣脱地球引力飞向其他行星D.水温在100ºC之内 参考答案

1.B 2.D 3.A 4.D

4.3 量变与质变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

①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理解: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能力方面

⑴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体验,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和程度的变化,是不显著的变化,而质变是指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通过事例论证学习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提高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觉悟方面

认识到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既要注重量的积累,又要抓住质变,推动事物的发展。

教学重点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教学难点

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教学方法

“阅读——议论——讲授”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请同学背诵《荀子·劝学》。

(2)用幻灯出示《荀子·劝学》中的片断。(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熟悉的课文、事例人手,进行分析导入新课,引出概念。)

(背诵或出示材料后请同学继续阅读教材第126页第3自然段。)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荀子·劝学》

请同学们思考:

①教材第126页第3自然段右下角老子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②事物发展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那么,事物发展的状态有哪些呢? (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引起同学思考,引出量变、质变概念。)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前面的事例都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先从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开始,经过逐步积累而达到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第三节 事物发展的状态

一、量变与质变

1.量变、质变的含义

(l)什么是量变

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

事物的量变不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也不论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普遍地存在着。

事物的量变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引起的,是矛盾

双方在斗争中发生的力量上的增减。因为矛盾双方的斗争是在统一体内进行的,通俗地说,还在原矛盾的内部进行的,还没有引起矛盾双方依存关系的瓦解,事物还是他自身,没有变成另一事物。因此,在事物量变的过程中,有一个特点,就是事物的运动是逐渐的、不显著的。

(l)什么是质变

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

提问:事物的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

前面我们学过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事物内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事物性质的根本改变(即事物的质变),说到底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是矛盾双方的斗争在力量的变化上达到了一定程度,使双方的主次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通俗地说,原矛盾的统一体破裂了。事物不是它自身,变成了另一事物。事物的运动呈现出显著变动的状态,这就是质变的特点。

下面,我们根据量变、质变的概念和特点的不同,来分析一个具体事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7页第2自然段的事例。

(学生阅读后,教师讲解。)

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整个过程,经过了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分别呈现出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和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两种特点,这也正是量变和质变的区别。

100ºC ≥100ºC

实际上,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2.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这一问题是本课重点之一,因为这是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之一,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准确掌握运用这一原理,对做好各项工作有重大意义。

掌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首先要区别二者: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可见,“不显著”是量变的特点,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显著”是质变的特点,体现了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掌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还要弄清二者的紧密联系。二者的联系表现在:

(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先从量变开始,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发生质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不过必须注意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形:一是量的增加或减少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质变;二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一定要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质变是旧质向新质转化的决定环节,是新旧交替的关节点。质变既是前阶段量变的结束,又是新阶段量变的开始。把握质变这一关节点,是正确理解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关键。

量变是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在量变过程中事物呈现相对静止的状态,在质变过程中事物则呈现显著变动的状态。可见量变和质变有着明显的区别。那么;二者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l)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①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7页第3自然段至第128页第1自然段。 教师提问:

1)水的物理性质的变化(由液态到气态),是不是突如其来、凭空发生的?

2)如果没有原于序数即核电荷数的递增,会有元素化学性质的变化吗?(此时可出示元素周期表,加深同学印象。)(教师归纳、总结。)

液态的水变成水蒸气,是因为,由于水温升高,水分子的热运动渐趋激烈,扩散趋势增强,最终超过了水分子的凝聚趋势而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引起了物理性质的根本变化。

从元素周期表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元素化学性质的变化是直接依赖于原子核所带阳电荷单位数的变化的,并且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依次递增,元素的化学性质发生着周期性的变化。 可见,无论是水,还是化学元素,任何质变的发生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决不是突如其来、无缘无故地发生的。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不过,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是不是仅仅表现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上呢?在事物总体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能不能发生质变呢?这就涉及事物量变的另一种形式。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8页第2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看看教材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事物量变的另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是什么?同学们还能补充哪些事例进一步说明这种形式? (学生阅读、发言后,教师归纳)

②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引起的质变(板书)教材上列举了很多事例,说明了事物量变的另一种形式;即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田忌赛马”说的是战国时齐威王与大臣田忌赛马,两人各出上、中、下三匹马,上马与上马赛,中马与中马赛,下马与下马赛,结果田忌三战三败。后来,军事家孙膑给田忌出了个主意,以下马对上马,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比赛结果,一败二胜,反操胜券。由败到胜,是一个质变,但这一质变并不是由增加马的数量来实现的,而是由上、中、下三匹马排列组合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下面再补充几个事例。(教师可酌情选用。)

人数和素质相同的军队,由于组成方式不同,会导致胜利或失败的不同质的结果;人数和素质相同的劳动力,由于组织和安排的不同,会引起生产结果的质的差异;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所涉及的就是各种政治要素和经济要素构成方式的变化,一个僵化的经济活动的组成方式与一个有活力的组成方式,必然会造成不同质的经济效果。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如音乐符号1、2、3、4、5、6、7,本身并不表达什么具体形象,但如同木头、砖头等经过人的劳动加工后就构成房屋一样,音符经过作曲家的创造,既能组成雄浑、美妙的旋律,也能组成使人意志消沉的靡靡之音。26个英文字母,由于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字、词,并且还能进一步构成宏篇巨著;流传千古。显然,这种质变决非仅仅由音符、字母的数量增减所决定,而是由排列组合的不同所引起的。

在学习上,运用这一道理,就可以科学地运筹时间,适当转换兴奋中心,合理地把读书与其他活动穿插起来,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如在学校广为流传的“4十4<8”和“8一I>8”的“公式”,说的就是每天埋头苦读8小时效果并不好;每天学习7小时,抽出 l小时锻炼身体,参加课外活动,学习效率反而会比原来更高。有些学生读了不少书,但仅仅满足于死记硬背,不懂得把一点一滴的知识排列组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就很难使自己的知识水

平有质的飞跃。而有些同学则善于把已知的各种知识巧妙地结合、串联起来,应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指导自己的思想、工作和行动,就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金刚石和石墨的比较

提问;那么,事物的发展能不能永远停留在量变的水平上?

(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讲解。)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但是,量变毕竟不等于质变。而没有质变,事物就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就不会有飞跃,就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一句话,就没有事物的发展。所以,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事物的质变。

②量的变化只有超过一定的范围和限度才会发生质变。

请同学阅读教材第129页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

多媒体显示: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

政治/神州五号飞船/神五载人飞船在架上(图)_files/1065895685_1ea4eh.jpg">政治/神州五号飞船/图文:神舟五号_files/1_1-1-21_[1**********]957.jpg">

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

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说:“例如,问一粒麦是否可以形成一堆麦,又如问从马尾上拔去一根毛,是否可以形成一秃的马尾?”“这种看起来好像不相干的增减也有其限度,只要最后一达到这极点,则继续再加一粒麦就可形成一堆麦,继续再拔一根毛,就可产生一秃的马尾。”

教材上举的宇宙速度的事例和黑格尔的这段话都说明了,在“一定范围和限度之内”的量变并不影响事物的存在,不会改变事物的性质。量的变化只有超过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事物才会发生质变,由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黑格尔那段话的后面,还有一段话,说明了同样的道理:“„„据说有一个农人,当他看见他的驴子驮着东西愉快地行走时,他继续一两一两地不断增加它的负担,一直到后来,这驴子担负不起这重量而倒下了。”

请同学思考第129页“议一议”小栏目中的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一定的程度”、“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就是度。所谓度,就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或者叫关节点、临界点。

课堂总结

总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并且,事物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哲学寓意是 ( )

A.要重视事物数量上的变化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路要一步一步地走D.生命在于运动

朱镕基在人大十届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传统工业改造步伐加快;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国家税收连年大幅度增长。全国财政收入从1997年的8651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8914亿元,平均每年增加2053亿元;国家外汇储备从1399亿美元增加到2864亿美元;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7.2万亿元,特别是发行6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带动银行贷款和

其他社会资金形成3.28万亿元的投资规模,办成不少多年想办而没有力量办的大事;社会生产力跃上新台阶,国家的经济实力、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这个事例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

A.总体数量的变化引起质变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D.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3.量变和质变的区别表现在 ( )

A.量变是事物在数量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B.量变是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不显著的变化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量变是物理变化,质变是化学变化

sp;

4.在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质变的是

A.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B.冰块融化

C.人造卫星挣脱地球引力飞向其他行星D.水温在100ºC之内 参考答案

1.B 2.D 3.A 4.D


相关内容

  • 事物发展的状态
  • 事物发展的状态 第一框 量变与质变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识记量变.质变的含义:理解量变是质量的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能力方面:本课的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为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 觉悟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 ...

  • 7事物的量变和质变
  • [导入新课]故事:佛教<百喻经>中的故事. <傻子吃饼>有一个人饿了,狼吞虎咽吃了一个饼子,没有吃饱,又吃了一个,一连吃了六个,还是没有饱.于是拿起第七个饼子,吃了一半,饱了.这个人非常的后悔,一面用手打自己的嘴巴,一面自作聪明地说:"我今天吃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 ...

  • 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 1.事物的发展就是直线式前进吗? (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但事物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新事物本身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个过程.旧事物在开始往往比较强大, ...

  • 马哲论文(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现实意义)
  •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现实意义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1)量变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原有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它不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因而也称渐变.量变体现了 ...

  • 联系实际说明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 联系实际说明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一支吸管平均销售价格为8-8.5毫钱(0.008-0.0085元),其中原料成本占55%,劳动力成本占20%,设备折旧等费用占15%,纯利润约10%,就是说,一支的利润在8-8.5毫钱(0.0008-0.00085元). 浙江义乌的一家企业却将这个一般人看不起眼的产 ...

  • "质量互变规律"实际例子
  • 事物是量和质的统一,所谓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就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用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体现,度是保持事物的稳定性的数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发生变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在我国的古 ...

  • 4D打印,比3D打印更聪明阅读答案
  • 篇一:4d打印,比3d打印更聪明阅读答案 4d打印本质上其实就是利用复合材料进行的3d打印,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了一项功能,那就是变形. 蒂比斯说: 这就像是机器人,只是没有了电线和发动机. 换句话说,4d打印是在原有3d打印技术的基础上,赋予材料自动变形的能力,研究人员通过软件完成建模,将想要的性状输 ...

  • 唯物辩证主义的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 唯物辩证主义的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辨证唯物主义讲的是一切物质都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事物与事物之 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三大规律.根据学习,首先 对三大规律作个简单的诠释: 对立统一规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 ...

  •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的教学设计
  •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的教学设计 瓦房店市三高中 王俊舒 [教学目标]:(多媒体显示) 知识方面:让学生掌握本框题的方法论要求,能阐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 为"等名言.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联系个人和社会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判断.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 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