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景抒情诗四首

一、登幽州台歌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人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此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军中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无将略”,不到一年兵败,情况危急。陈子昂向武进言,请求遣万人为前驱击敌,武不允。子昂“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乃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感者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时人莫不知也。”

(卢藏用《陈子昂别传》)

幽州台,又称蓟北楼、蓟丘、燕台,传说为燕昭王为招纳人才所筑的黄金台。燕昭王为战国时燕国君主,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召来乐毅等奇士,国力大盛。但在《战国策》、《史记》中皆未见筑台之事,汉末孔融《论盛孝章书》云:“昭王筑台,以尊郭隗。”筑台之说始见于此。魏晋以后,始有燕昭主筑黄金台之说,但说法不一。蓟丘,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诗人登幽州台之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主旨)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诗人登上幽州台时,想到自己怀抱旷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并沉沦下僚,想象当年燕昭王何等礼贤人才,自己却偏偏未能赶上,昔日的遗迹已荡然无存,惟有丘陵高树而已。其《燕昭王》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诗人俯仰千古,茫茫宇宙,漫漫苍穹、不禁悲从中来。此二句从时间角度着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举,用两“不见”相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和寂寞。像燕昭王那样的贤明君主,古代有,我不曾见;将来有,我亦不可见,千载而下,为何我如此遭遇?想到此,悲愤填膺,发出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怀才不遇之士共同的心声,因而引起千百年人们的共鸣。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想到宇宙寥廓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独”字,正写出了诗人寂寞凄凉的心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

3.鉴赏要点:鲜明的宇宙意识和社会意识是本诗一大特点。

全诗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人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

二、春江花月夜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张若虚(约660—720),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其诗仅存两首,而此篇被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王岂运《湘绮楼论唐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属于《清商曲•吴声歌》,相传创自陈后主。这一首却完全突破宫体诗的藩篱,语言清新,叙写了民间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面貌为之一新。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动人美景,对宇宙和人生作了哲理性的思索,叙写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主旨)

“春江潮水连海平”四句总写春江月夜中壮丽景象。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之中最为动人的良辰美景。入题即是一幅壮丽的画面:江海连潮,月共潮生。“生”,写出了明月随着奔腾的潮水喷薄而出的宏大气势。月光闪耀千万里远,又有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

“江流宛转绕芳甸”二句写了令人心驰神往的江畔美景。江水弯曲着绕过杂花丛生的江边沙地,月光倾泻在花林上,如同撒上了一层白色的霜花。

“空里流霜不觉飞”四句写江天一色的澄澈明净之景。月光荡涤了世间的一切,这才有“流霜不觉飞”,  “白沙看不见”。此处虚实结合,最后整个宇宙似乎只剩下一轮明月的清辉。这样一轮独自徘徊在空中的月亮,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深思和遐想。

“江畔何人初见月”六句是对自然的发问和对人生的思索。自古以来,明月在天,什么人最先看到这一轮明月呢?明月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照耀人间的呢?古往今来,在亘古不灭的时空面前,人们或奋发图强,或得过且过,或及时行乐,却终有一死,无法与亘古的时空永远相伴。但诗人由此出新,认为个体生命虽有限,但一代一代连续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生命的延续。不像这明月,永远只是一个样子。诗人以群体生命的延续回答了这个令人类永远感伤的宇宙命题。接着写明月在天,孤独地在天空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却又永远难以等到。月光下是奔腾而去的大江急流。诗人让诗情向纵深发展,以明月有恨而江水无情,很自然地将笔触转向下半篇的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上来。

“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写在此良辰美景之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白云”飘忽,象征了“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是地名,但这里并不确指,是泛指离别之地,且古诗文中“枫”、“浦”本就是离别伤情之所。“谁家”与“何处”互文见义,由一家一处联想到人间千千万万家的离愁别恨。一地相思,两处离愁,往复回环。这是一种诗意的痛苦,发自内心,缠绵悱恻,可谓不招自来,挥之不去。

“可怜楼上月徘徊”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诗人将“月”拟人化,写月之“徘徊”,既写出了月的自然属性,光影明灭,浮云游弋;又赋予月光人性,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久久在楼上徘徊而不忍离去。月华洒落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可这反而令思妇更添相思之苦。她想“卷去”、“拂”走这有点惹人愁思的清辉,可是“卷不去”、“拂还来”。将相思之苦写得如此形象逼真,生动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迷惘之情。

“此时相望不相闻”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深进而引起的无限遐思。月光引起的情思让她难以入眠,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也许也在望月思念自己,生发托月传情的痴心。“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可是鸿雁长飞,月华难递;鱼儿跃动,只见阵阵波纹。向来有传信功能传说的鱼儿雁儿都无法传情,那只能借助梦境了。

“昨夜闲潭梦落花”六句写游子的相思之情。诗人用春梦、落花、流水、残月四种伤情的意象来烘托。梦境是那样迷情惆怅:花落幽潭,春光将逝,人在天涯,情何以堪!江水带走的不仅是易逝的春光,也是游子思妇的青春和爱恋、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落下的是渐渐失望的思绪,随之而来的又将是难以忍受的凄婉落寞。沉沉的海雾逐渐遮蔽了落月;而游子思妇,碣石潇湘,一北一南,天各一方,千里迢迢,相思不知又要增添几重!

“不知乘月几人归”二句写在此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之中,不知能有几人乘月回乡;情人间的离情,伴着将落的残月,洒落在江边的树林之上……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月华柔情、诗人之情相互交织,袅袅不绝,摇曳生姿,引人深思。

3.鉴赏要点

全诗写景别具特色。诗中写了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以“月”为主体。“月”是此诗的灵魂,是全诗结构的纽带,也是情景兼具之物。在月华的笼罩下,江水、沙滩、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闲潭、鸿雁、鱼龙、思妇和游子构成了一幅安宁祥和的美景图卷。其中虚实相生,浓淡相映,如同一轴巨幅的中国山水长卷,意境极为深邃而优美。

全诗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这首诗有别于传统的单纯写景之作,也有别于一些单纯的哲理诗和言情诗。诗中有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有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有对永恒人生哲理的探求,使得全诗景、情、理水乳交融,形成了清新而又邈远的意境,读后让人心旷神怡,并进而去探寻更深更美的人生真谛。

三、望月怀远

1.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因正直敢言,受到权奸李林甫的排挤,贬为荆州长史。有《曲江集》。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月夜怀人,情思真切。(主旨)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既写眼前所见之景,又是诗人望月怀远之意的表达。一轮明月从无边无垠的大海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此句境界博大,自然景象中包含着诗人博大宽广胸襟,为千古名句。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写多情之人因为整夜相思难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长。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月华如此美好,光彩照人,诗人不由得吹灭烛火,披衣踱出房间,凝神望月,而这一轮明月啊,竟是如此撩人思绪,诗人不禁久久伫立,直到露水沾湿了衣服才知夜深。“露滋”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凝神望月而相思难抑的情形。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月光是如此皎沽,伸出手去,满手皆是,可是却无法送给对方以表相思,只好回房就寝,希望在梦中相会。此联构思精巧,意境幽清,并化用古人诗句,写出了诗人的怅惘和失意。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有句“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南朝陶弘景《答齐高帝诏问山中何所有》有句“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3.鉴赏要点

此诗写情颇具特色。情可以是亲情、爱情、友情。对“情人”一词可有不同理解。这里理解为“多情之人”,指诗人自己;但也可理解为“亲爱之人”,即亲人或男女情人。情与景的完美结合形成清丽而深远的意境。诗中通过描绘人物的动作和细节传达情思,构思巧妙。全诗紧紧围绕“望月”而展开,从望月写到怀人,从灭烛写到披衣,由室内写到室外,又由室外回到室内,从月升写到月沉,由相思写到人梦。由景入情,情景相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联千古传诵。此联看似平淡无奇,脱口而出,却高华浑融,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此前谢庄《月赋》有句“隔千里兮共明月”,后苏东坡《水调歌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寓意相同,只是一为赋,一为诗,一为词,各尽其妙。

四、题李凝幽居

1.作者简介:贾岛,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北京)人。其家境贫寒,多次应举不中,一度出家为僧。后受韩愈影响还俗。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等职。

2.基本解读:    这首诗通过写友人李凝居所的清幽环境,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主旨)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写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诗人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走去,寻访友人幽居之处;小径通向荒芜的小园,周围很少有人居住。暗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

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幽居的静寂。友人幽居之处旁有一池塘,池塘边有树,诗人来到门外,轻叩门扉。月夜之下一片宁静,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鸟儿,它们发出了声响,或飞出盘旋一阵又回到巢中。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写回归路上所见。诗人走过一座小桥,视野开阔起来,依稀分辨得出原野上斑斓的色彩;夜风轻拂,云脚飘移,让人觉得仿佛山石在移动。诗人反说此景,别具特色,因为“石”并未动,是“云”在动。一说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所以在这里,“移石”和“动云根”是同一意思。这样更显出了环境的幽深而迷人。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点明诗的主旨:我暂且离去了,但不久会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诺言。前三联是写景叙事,作为铺垫,最后方托出此一主旨,即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鉴赏要点

此诗紧扣“幽”字,首联写李凝所居之地的幽僻,颔联写所居之地的幽寂,颈联写所居之地环境的幽美,尾联抒发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幽情,层层铺垫,将诗人归隐志向表达得水到渠成。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二句写景独特、炼字精准。据说,贾岛骑驴入城,仍搜索枯肠,忽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二句,初拟用“推”,又改为“敲”,不觉撞上了京兆尹韩愈的车骑。韩愈细问后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帮他分析,确认“敲”字佳。那么佳在何处呢?诗人寻访友人,是在月光皎洁的晚上,友人外出未归,柴扉紧闭。诗人上前轻敲门扉,惊动了树上栖息的鸟儿,引起一阵喧闹。鸟儿或许还飞出几只转旋几回又飞回窝中。两句表现了清幽空灵的景象,暗含着诗人自愿远离尘嚣的真实情怀。

一、登幽州台歌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人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此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军中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无将略”,不到一年兵败,情况危急。陈子昂向武进言,请求遣万人为前驱击敌,武不允。子昂“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乃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感者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时人莫不知也。”

(卢藏用《陈子昂别传》)

幽州台,又称蓟北楼、蓟丘、燕台,传说为燕昭王为招纳人才所筑的黄金台。燕昭王为战国时燕国君主,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召来乐毅等奇士,国力大盛。但在《战国策》、《史记》中皆未见筑台之事,汉末孔融《论盛孝章书》云:“昭王筑台,以尊郭隗。”筑台之说始见于此。魏晋以后,始有燕昭主筑黄金台之说,但说法不一。蓟丘,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诗人登幽州台之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主旨)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诗人登上幽州台时,想到自己怀抱旷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并沉沦下僚,想象当年燕昭王何等礼贤人才,自己却偏偏未能赶上,昔日的遗迹已荡然无存,惟有丘陵高树而已。其《燕昭王》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诗人俯仰千古,茫茫宇宙,漫漫苍穹、不禁悲从中来。此二句从时间角度着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举,用两“不见”相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和寂寞。像燕昭王那样的贤明君主,古代有,我不曾见;将来有,我亦不可见,千载而下,为何我如此遭遇?想到此,悲愤填膺,发出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怀才不遇之士共同的心声,因而引起千百年人们的共鸣。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想到宇宙寥廓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独”字,正写出了诗人寂寞凄凉的心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

3.鉴赏要点:鲜明的宇宙意识和社会意识是本诗一大特点。

全诗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人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

二、春江花月夜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张若虚(约660—720),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其诗仅存两首,而此篇被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王岂运《湘绮楼论唐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属于《清商曲•吴声歌》,相传创自陈后主。这一首却完全突破宫体诗的藩篱,语言清新,叙写了民间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面貌为之一新。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动人美景,对宇宙和人生作了哲理性的思索,叙写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主旨)

“春江潮水连海平”四句总写春江月夜中壮丽景象。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之中最为动人的良辰美景。入题即是一幅壮丽的画面:江海连潮,月共潮生。“生”,写出了明月随着奔腾的潮水喷薄而出的宏大气势。月光闪耀千万里远,又有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

“江流宛转绕芳甸”二句写了令人心驰神往的江畔美景。江水弯曲着绕过杂花丛生的江边沙地,月光倾泻在花林上,如同撒上了一层白色的霜花。

“空里流霜不觉飞”四句写江天一色的澄澈明净之景。月光荡涤了世间的一切,这才有“流霜不觉飞”,  “白沙看不见”。此处虚实结合,最后整个宇宙似乎只剩下一轮明月的清辉。这样一轮独自徘徊在空中的月亮,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深思和遐想。

“江畔何人初见月”六句是对自然的发问和对人生的思索。自古以来,明月在天,什么人最先看到这一轮明月呢?明月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照耀人间的呢?古往今来,在亘古不灭的时空面前,人们或奋发图强,或得过且过,或及时行乐,却终有一死,无法与亘古的时空永远相伴。但诗人由此出新,认为个体生命虽有限,但一代一代连续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生命的延续。不像这明月,永远只是一个样子。诗人以群体生命的延续回答了这个令人类永远感伤的宇宙命题。接着写明月在天,孤独地在天空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却又永远难以等到。月光下是奔腾而去的大江急流。诗人让诗情向纵深发展,以明月有恨而江水无情,很自然地将笔触转向下半篇的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上来。

“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写在此良辰美景之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白云”飘忽,象征了“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是地名,但这里并不确指,是泛指离别之地,且古诗文中“枫”、“浦”本就是离别伤情之所。“谁家”与“何处”互文见义,由一家一处联想到人间千千万万家的离愁别恨。一地相思,两处离愁,往复回环。这是一种诗意的痛苦,发自内心,缠绵悱恻,可谓不招自来,挥之不去。

“可怜楼上月徘徊”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诗人将“月”拟人化,写月之“徘徊”,既写出了月的自然属性,光影明灭,浮云游弋;又赋予月光人性,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久久在楼上徘徊而不忍离去。月华洒落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可这反而令思妇更添相思之苦。她想“卷去”、“拂”走这有点惹人愁思的清辉,可是“卷不去”、“拂还来”。将相思之苦写得如此形象逼真,生动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迷惘之情。

“此时相望不相闻”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深进而引起的无限遐思。月光引起的情思让她难以入眠,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也许也在望月思念自己,生发托月传情的痴心。“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可是鸿雁长飞,月华难递;鱼儿跃动,只见阵阵波纹。向来有传信功能传说的鱼儿雁儿都无法传情,那只能借助梦境了。

“昨夜闲潭梦落花”六句写游子的相思之情。诗人用春梦、落花、流水、残月四种伤情的意象来烘托。梦境是那样迷情惆怅:花落幽潭,春光将逝,人在天涯,情何以堪!江水带走的不仅是易逝的春光,也是游子思妇的青春和爱恋、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落下的是渐渐失望的思绪,随之而来的又将是难以忍受的凄婉落寞。沉沉的海雾逐渐遮蔽了落月;而游子思妇,碣石潇湘,一北一南,天各一方,千里迢迢,相思不知又要增添几重!

“不知乘月几人归”二句写在此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之中,不知能有几人乘月回乡;情人间的离情,伴着将落的残月,洒落在江边的树林之上……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月华柔情、诗人之情相互交织,袅袅不绝,摇曳生姿,引人深思。

3.鉴赏要点

全诗写景别具特色。诗中写了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以“月”为主体。“月”是此诗的灵魂,是全诗结构的纽带,也是情景兼具之物。在月华的笼罩下,江水、沙滩、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闲潭、鸿雁、鱼龙、思妇和游子构成了一幅安宁祥和的美景图卷。其中虚实相生,浓淡相映,如同一轴巨幅的中国山水长卷,意境极为深邃而优美。

全诗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这首诗有别于传统的单纯写景之作,也有别于一些单纯的哲理诗和言情诗。诗中有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有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有对永恒人生哲理的探求,使得全诗景、情、理水乳交融,形成了清新而又邈远的意境,读后让人心旷神怡,并进而去探寻更深更美的人生真谛。

三、望月怀远

1.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因正直敢言,受到权奸李林甫的排挤,贬为荆州长史。有《曲江集》。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月夜怀人,情思真切。(主旨)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既写眼前所见之景,又是诗人望月怀远之意的表达。一轮明月从无边无垠的大海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此句境界博大,自然景象中包含着诗人博大宽广胸襟,为千古名句。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写多情之人因为整夜相思难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长。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月华如此美好,光彩照人,诗人不由得吹灭烛火,披衣踱出房间,凝神望月,而这一轮明月啊,竟是如此撩人思绪,诗人不禁久久伫立,直到露水沾湿了衣服才知夜深。“露滋”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凝神望月而相思难抑的情形。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月光是如此皎沽,伸出手去,满手皆是,可是却无法送给对方以表相思,只好回房就寝,希望在梦中相会。此联构思精巧,意境幽清,并化用古人诗句,写出了诗人的怅惘和失意。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有句“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南朝陶弘景《答齐高帝诏问山中何所有》有句“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3.鉴赏要点

此诗写情颇具特色。情可以是亲情、爱情、友情。对“情人”一词可有不同理解。这里理解为“多情之人”,指诗人自己;但也可理解为“亲爱之人”,即亲人或男女情人。情与景的完美结合形成清丽而深远的意境。诗中通过描绘人物的动作和细节传达情思,构思巧妙。全诗紧紧围绕“望月”而展开,从望月写到怀人,从灭烛写到披衣,由室内写到室外,又由室外回到室内,从月升写到月沉,由相思写到人梦。由景入情,情景相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联千古传诵。此联看似平淡无奇,脱口而出,却高华浑融,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此前谢庄《月赋》有句“隔千里兮共明月”,后苏东坡《水调歌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寓意相同,只是一为赋,一为诗,一为词,各尽其妙。

四、题李凝幽居

1.作者简介:贾岛,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北京)人。其家境贫寒,多次应举不中,一度出家为僧。后受韩愈影响还俗。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等职。

2.基本解读:    这首诗通过写友人李凝居所的清幽环境,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主旨)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写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诗人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走去,寻访友人幽居之处;小径通向荒芜的小园,周围很少有人居住。暗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

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幽居的静寂。友人幽居之处旁有一池塘,池塘边有树,诗人来到门外,轻叩门扉。月夜之下一片宁静,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鸟儿,它们发出了声响,或飞出盘旋一阵又回到巢中。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写回归路上所见。诗人走过一座小桥,视野开阔起来,依稀分辨得出原野上斑斓的色彩;夜风轻拂,云脚飘移,让人觉得仿佛山石在移动。诗人反说此景,别具特色,因为“石”并未动,是“云”在动。一说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所以在这里,“移石”和“动云根”是同一意思。这样更显出了环境的幽深而迷人。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点明诗的主旨:我暂且离去了,但不久会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诺言。前三联是写景叙事,作为铺垫,最后方托出此一主旨,即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鉴赏要点

此诗紧扣“幽”字,首联写李凝所居之地的幽僻,颔联写所居之地的幽寂,颈联写所居之地环境的幽美,尾联抒发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幽情,层层铺垫,将诗人归隐志向表达得水到渠成。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二句写景独特、炼字精准。据说,贾岛骑驴入城,仍搜索枯肠,忽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二句,初拟用“推”,又改为“敲”,不觉撞上了京兆尹韩愈的车骑。韩愈细问后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帮他分析,确认“敲”字佳。那么佳在何处呢?诗人寻访友人,是在月光皎洁的晚上,友人外出未归,柴扉紧闭。诗人上前轻敲门扉,惊动了树上栖息的鸟儿,引起一阵喧闹。鸟儿或许还飞出几只转旋几回又飞回窝中。两句表现了清幽空灵的景象,暗含着诗人自愿远离尘嚣的真实情怀。


相关内容

  •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四首]知识点归纳 - 副本
  •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文学常识 ①曹操(155-220) ,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 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②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 ...

  •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11本)
  •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11本)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11本)杨翠清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11本) 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目录 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上) 导语 基本阅读 1.王维诗四首 积雨辋川庄作 辛夷坞 送沈子福归江东 观猎 2.李白诗四首 梦游天姥吟留别 哭 ...

  •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目录
  •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10本) 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目录 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上) 导语 基本阅读 1.王维诗四首 积雨辋川庄作 辛夷坞 送沈子福归江东 观猎 2.李白诗四首 梦游天姥吟留别 哭晁卿衡 丁都护歌 越女词五首(其三) 3.杜甫诗五首 月夜 哀江头 蜀相 又呈吴郎 ...

  • [诗词鉴赏]唐代诗词赏析:[韦应物篇]54首 1-20
  • 唐代诗词赏析: <韦应物篇>54首 目 录 01<秋夜寄丘员外> 02<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03<赋得暮雨送李曹> 04<长安遇冯著> 05<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06<滁州西涧> 07<东郊> 08&l ...

  • 杜甫诗四首
  • 登岳阳楼 ①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②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 ...

  •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四首练习与答案
  •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这首诗构思细密而精巧.首句描绘的画面迷蒙中透出冷寂,描绘的画面具有--朦胧迷茫冷寂的特点,作用是渲染了迷蒙冷寂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伤感情怀.:第二句点明悲凉环境,在结构上起枢纽作用.后两句以形 ...

  • 中国古代诗歌分类
  • 中国古代诗歌分类 1.田园诗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田园杂兴>) 常见风格:冲淡宁静.平实质朴 常用意象:田园.山水.林木.庄稼.家禽. 家畜 常见思想感情: A.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B.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 ...

  • [教案]沁园春长沙
  • [教案]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简单掌握诗歌作者及写作背景 2.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把握诗歌的情感走向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仔细探讨品味诗歌语言,把握其精练.准确的特点 2.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理解.体会诗人崇高的情怀及豪情壮志 ...

  • 抒情诗四首��
  • 海 海,一望无际的海 你那边,是否也有一个同样的我 望着渺茫的这边,做着海一样的 蓝色的梦 这拍打岸边的海潮告诉了我 海,一望无际的海 听到这来往的汽笛声 没天没夜的你 卸下了多少归来的,还有离去的 人们,感受到了多少 欢欣与喜悦,孤独与忧伤 这拍打岸边的海潮告诉了我 海,一望无际的海 海鸥,一整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