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理与艺术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主要考选择题,细节自己看书!
第二章 教育功能
一、教育的人口功能:
1、调控人口数量;
2、改善人口结构;
3、提高人口质量;
4、促进人口流动。
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2、环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3、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占主导作用;
①、调控个体发展方向;
②、加速个体发展进程;
③、对个体发展具有即时性和延时性; ④、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发展个性;
4、学生的主观努力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5、社会实践是重要作用。
三、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1、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
2、不平衡性——抓关键期;
3、稳定性和可变性——量力而行;
4、互补性——因势利导;
5、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四、教育功能的特征:
1、客观性;
2、整体性;
3、层次性;
4、迟效性。
第三章 教育目的
一、教育的功能: (看每点的具体分析 )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调控作用;
4、评价作用。
二、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决定教育目的;
2、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目的;
4、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影响教育目的。
三、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
的全面发展学说 (理解就好)
1、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要求;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大工业生产发展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和可能;
4、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消灭私有制;
5、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①、人的智力与体力充分发展;
②、人的道德和审美情趣高度发展; ③、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四、素质教育:
1、是面向全体同学的教育;
2、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主体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结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五、教育目的体系: ( 参考)
1、教育方针;
2、教育目的;
3、培养目标;
4、课程目标;
5、教学目标。
六、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 ( 理解)
第四章 教育主体
一、教师的劳动特点:
1、艰巨性——教师劳动是复杂、艰巨的劳动;
2、创造性——集中体现在教师教育机智上;
3、长效性
4、示范性
5、集体性——教师要齐心协力、共同培养学生成长。
二、教师职业特点:
职业角色多样化
1、 传道者;2、授业解惑者;3、示范者;4、管理者;5、朋友与父母;6、研究者
三、教师职业修养: (参考)
1、道德修养——师德;
2、知识修养——师智;
3、能力修养——师能;
4、心理素质——师心;
5、身体素质——师身。
四、教师的专业素养:
1、知识修养:
①、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②、广博的文化知识;
③、丰富的教育知识。
2、 能力修养:
①、了解学生的能力;
②、处理教材的能力;
③、准确的表达能力;
④、良好的组织能力;
⑤、教育研究能力。
五、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人:能动性、思想感情、创造性;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①、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②、自身也具有发展的需要;
③、主要任务是学习。
六、学生的社会权利:
1、受教育权: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公正评价权;
2、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
第五章 教育内容
一、课程的类型: (参考)
(一) 根据课程任务:
1. 基础型课程
2. 拓展型课程
3. 研究型课程
(二) 根据课程制定、管理层次:
1. 国家课程
2. 地方课程
3. 学校课程
(三)根据课程内容:
1. 学科课程(分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
2. 活动课程
(四)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1. 综合课程
2. 核心课程
二、课程内容的规范形式: (看具体内容)
三个“课程文件”
1、 课程计划;
2、 课程标准;
3、 教科书。
第六章 教育途径
一、教学任务:
1、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增强体力;
3、形成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二、教学过程基本规律:
1、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获取间接经验的特殊认识过程;
2、是知识技能传授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统一的过程;
3、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
4、是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三、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
1、 提高了教学效率,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2、 可以保证学生按期完成学习任务;
3、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 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不足:
1、 不能适应个别差异,难以实现因材施教;
2、 不利于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
3、 不利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具体内容)
1、备课;2、上课;3、作业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考核评定
五、课程分类:
教学任务的数量:单一课和综合课;
教学任务的性质:复习、练习、实验、操作等。
六、一节好课基本要求: ( 参考)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组织严密;
6、积极性高;
7、教书育人。
第七章 教育制度
一、学制的特点:
1、客观性;2、取向性;3、历史性;4、强制性
二、现代学制变革的趋势: (参考)
1、重视学前教育、注重早期智力开发;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改革中教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4、扩大高等教育,力求类型层次多样;
5、倡导终身教育,普遍重视继续教育。
三、我国现行学制的系统构成: (参考)
1、学前教育;2、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4、高等教育;5、继续教育
四、义务教育的本质特点: (参考)
1、强制性;2、免费性;3、基础性;4、国民性;
5、平等性。
考试题型:
1、 单选 20个 1′
2、 多选 15个 2′
3、 判断 10个 1′
4、 简答 2个 5′
5、 论述 1个 15′
6、 案例分析 1个 15′
教育原理与艺术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主要考选择题,细节自己看书!
第二章 教育功能
一、教育的人口功能:
1、调控人口数量;
2、改善人口结构;
3、提高人口质量;
4、促进人口流动。
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2、环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3、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占主导作用;
①、调控个体发展方向;
②、加速个体发展进程;
③、对个体发展具有即时性和延时性; ④、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发展个性;
4、学生的主观努力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5、社会实践是重要作用。
三、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1、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
2、不平衡性——抓关键期;
3、稳定性和可变性——量力而行;
4、互补性——因势利导;
5、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四、教育功能的特征:
1、客观性;
2、整体性;
3、层次性;
4、迟效性。
第三章 教育目的
一、教育的功能: (看每点的具体分析 )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调控作用;
4、评价作用。
二、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决定教育目的;
2、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目的;
4、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影响教育目的。
三、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
的全面发展学说 (理解就好)
1、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要求;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大工业生产发展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和可能;
4、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消灭私有制;
5、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①、人的智力与体力充分发展;
②、人的道德和审美情趣高度发展; ③、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四、素质教育:
1、是面向全体同学的教育;
2、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主体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结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五、教育目的体系: ( 参考)
1、教育方针;
2、教育目的;
3、培养目标;
4、课程目标;
5、教学目标。
六、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 ( 理解)
第四章 教育主体
一、教师的劳动特点:
1、艰巨性——教师劳动是复杂、艰巨的劳动;
2、创造性——集中体现在教师教育机智上;
3、长效性
4、示范性
5、集体性——教师要齐心协力、共同培养学生成长。
二、教师职业特点:
职业角色多样化
1、 传道者;2、授业解惑者;3、示范者;4、管理者;5、朋友与父母;6、研究者
三、教师职业修养: (参考)
1、道德修养——师德;
2、知识修养——师智;
3、能力修养——师能;
4、心理素质——师心;
5、身体素质——师身。
四、教师的专业素养:
1、知识修养:
①、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②、广博的文化知识;
③、丰富的教育知识。
2、 能力修养:
①、了解学生的能力;
②、处理教材的能力;
③、准确的表达能力;
④、良好的组织能力;
⑤、教育研究能力。
五、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人:能动性、思想感情、创造性;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①、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②、自身也具有发展的需要;
③、主要任务是学习。
六、学生的社会权利:
1、受教育权: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公正评价权;
2、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
第五章 教育内容
一、课程的类型: (参考)
(一) 根据课程任务:
1. 基础型课程
2. 拓展型课程
3. 研究型课程
(二) 根据课程制定、管理层次:
1. 国家课程
2. 地方课程
3. 学校课程
(三)根据课程内容:
1. 学科课程(分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
2. 活动课程
(四)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1. 综合课程
2. 核心课程
二、课程内容的规范形式: (看具体内容)
三个“课程文件”
1、 课程计划;
2、 课程标准;
3、 教科书。
第六章 教育途径
一、教学任务:
1、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增强体力;
3、形成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二、教学过程基本规律:
1、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获取间接经验的特殊认识过程;
2、是知识技能传授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统一的过程;
3、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
4、是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三、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
1、 提高了教学效率,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2、 可以保证学生按期完成学习任务;
3、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 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不足:
1、 不能适应个别差异,难以实现因材施教;
2、 不利于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
3、 不利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具体内容)
1、备课;2、上课;3、作业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考核评定
五、课程分类:
教学任务的数量:单一课和综合课;
教学任务的性质:复习、练习、实验、操作等。
六、一节好课基本要求: ( 参考)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组织严密;
6、积极性高;
7、教书育人。
第七章 教育制度
一、学制的特点:
1、客观性;2、取向性;3、历史性;4、强制性
二、现代学制变革的趋势: (参考)
1、重视学前教育、注重早期智力开发;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改革中教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4、扩大高等教育,力求类型层次多样;
5、倡导终身教育,普遍重视继续教育。
三、我国现行学制的系统构成: (参考)
1、学前教育;2、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4、高等教育;5、继续教育
四、义务教育的本质特点: (参考)
1、强制性;2、免费性;3、基础性;4、国民性;
5、平等性。
考试题型:
1、 单选 20个 1′
2、 多选 15个 2′
3、 判断 10个 1′
4、 简答 2个 5′
5、 论述 1个 15′
6、 案例分析 1个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