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07浙江省高考语文卷评析
命题指导思想:新题型增多 追求人文味
浙江省2007年高考语文命题组
今年浙江语文卷在整卷结构、各大块分值不变的前提下,力图有所创新。 名句名篇不必死记硬背
为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名句名篇的默写今年改为选择题,重视考查学生是否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如“但孤烟衰草凝绿”中“孤烟”不符合语境,当为“寒烟”,只要学生理解诗句,就不难作出判断。
文学常识的考查由选择题改为改错题;文言文阅读考查,将历来的三句翻译改为两句,增加了文言断句能力的考查,语料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加强读写能力的考查
现代文阅读取消了最后一道多项选择题,改为主观题,传递了“读写能力的考查将得到进一步加强”的信息。
第六大题语言运用与表达历来是整卷“创新点”,浙江卷力求在形式内容上有所突破。如22题考查学生仿写能力,要求针对反方观点“美不是客观存在的”仿写反驳句,还考查学生语言的连贯、修辞能力,体现了综合考查学生能力的发展趋势。23题虚拟了一份稿件处理单,让学生拟写终审意见;24题改编自教材中“庄周梦蝶”故事,要求学生写出寓意,引导学生辩证思考,力图改变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只重视语言形式,忽视思维能力培养的倾向。今年的古诗文鉴赏提供的语料分别为唐诗、宋词、元曲各一首,设题中既考查表现手法这一“实”的方面,也考查语言风格这一较“虚”的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语言基础知识题的语料虽然短小,但仍然力求贴近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两会”、“动漫”、“新型手机”、“校庆”等材料的选择,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生活,树立“大语文”观念。
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材突破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卷以“二十四史”等传记类材料为主的格局,今年选择的材料为苏轼的《王定国诗集序》,是一篇语文性很强的典范文言文,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赞扬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文题具有包容度
从2004年我省自主命题以来,作文话题分别是“人文素养与发展”、“一枝一叶一世界”、“生有所息/生无所息”,其内涵均以人文理念为核心,分别向“社会”、“世
界”、“自我”三个维度延伸。今年作文的话题是“行走在消逝中”,这个话题既延续了近三年来作文题的核心内涵,进一步强调以反思视角涵盖上述三个维度,从而使我省作文命题的人文理念形成体系,具有理论化、系列化特征。
今年的作文题具有很强的包容度与开放性,提供给考生的话题语料,既优美典雅又引人深思,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学生既可以写情真意切的记叙文,也可以写富有哲理的议论文。当然当然,如果两方面结合夹叙夹议,则更可得兼收并取之效。
专家评析:命题关注中学生现状
湖州中学特级教师 羊 刚
诸暨市教研室特级教师 周红阳
杭州市第二中学特级教师 钱增兴
题量与去年持平。全卷除作文外,较难题目分值占三分之一左右,感觉整体难度会略低于去年。今年的命题,总体上延续了我省语文卷自主命题风格,又呈现出新亮点:即创新题型、强化赏析、关注“学习”和重视“真情”。
检测考生文化存储
初阅今年的试卷,觉得新鲜度明显增强,新鲜感主要源于两大方面。第一,选用新题型。如第24题要求根据寓言概括寓意,这种题型是我省自主命题后首次采用。第二,创设新题型。第5题以对联形式考查语言的得体,又蕴含了不少传统文化知识,如“花甲”、“古稀”、“桃李”等。第23题以写“稿件处理单”终审意见的形式考查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尤能见出创新的力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题型创新能服从于考查语文能力的实际需要,有助于体现高考对于日常教学的正确导向。如第17题考查文学常识,由去年的选择题改为改错题,不仅变换了形式,同时也适当加大了难度,有利于引导考生重视中外名著的阅读和知识积累。
强化文化赏析能力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试卷加入了文学鉴赏能力考查的分量,同时在考查形式上也作了新的尝试。
如第16题,考题要求赏析三篇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语言艺术”,设计成开放题型,倘考生着重就其中某一点加以赏析,不作全面铺陈,只要言之成理,也应该是符合答题要求的。因为赏析题本来就没有唯一答案,主要在于考查考生的鉴赏能力,这样设题尊重了考生的阅读个性。
试卷第二大题社科文阅读涉及的一些内容,跟高中语文教材《琵琶行》的有关诗句和《荷塘月色》的修辞知识直接关联,但又比课文有更高的阅读能力要求。再如三
首古典诗歌的选材,尽管体裁有别,时代不同,风格各异,但均以学生熟知的刘禹锡的《乌衣巷》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基点展开考查。
写作重在表达自我
今年的作文命题在保持我省自主命题以来重生活、重思辨、重理性等基础上,又有较大突破——首先是话题“行走在消逝中”婉约温情,言简意赅,将现实的鲜活性和历史的厚重感、哲学的深邃性和文学的诗意美,独特的个性体验和普遍的共性观照等融为一体,无疑给考生搭建了大显身手的宽广平台。
其次是特别强调落实“文中有我(人)”,要求考生充分体现自我。无论是在作文材料里还是在提示语中,都集中突出一个“你”字,如“你的童年”“你有何感想”“你自己或身边”“你的真情实感”“你的思想观点”等,这样的明确指向和反复提醒在高考命题中前所未有。故叙述自我体验,抒发自我情思,表达自我认识等,将成为今年写作的重要因素。
。。
. . 。。 . . 07浙江省高考语文卷评析
命题指导思想:新题型增多 追求人文味
浙江省2007年高考语文命题组
今年浙江语文卷在整卷结构、各大块分值不变的前提下,力图有所创新。 名句名篇不必死记硬背
为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名句名篇的默写今年改为选择题,重视考查学生是否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如“但孤烟衰草凝绿”中“孤烟”不符合语境,当为“寒烟”,只要学生理解诗句,就不难作出判断。
文学常识的考查由选择题改为改错题;文言文阅读考查,将历来的三句翻译改为两句,增加了文言断句能力的考查,语料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加强读写能力的考查
现代文阅读取消了最后一道多项选择题,改为主观题,传递了“读写能力的考查将得到进一步加强”的信息。
第六大题语言运用与表达历来是整卷“创新点”,浙江卷力求在形式内容上有所突破。如22题考查学生仿写能力,要求针对反方观点“美不是客观存在的”仿写反驳句,还考查学生语言的连贯、修辞能力,体现了综合考查学生能力的发展趋势。23题虚拟了一份稿件处理单,让学生拟写终审意见;24题改编自教材中“庄周梦蝶”故事,要求学生写出寓意,引导学生辩证思考,力图改变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只重视语言形式,忽视思维能力培养的倾向。今年的古诗文鉴赏提供的语料分别为唐诗、宋词、元曲各一首,设题中既考查表现手法这一“实”的方面,也考查语言风格这一较“虚”的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语言基础知识题的语料虽然短小,但仍然力求贴近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两会”、“动漫”、“新型手机”、“校庆”等材料的选择,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生活,树立“大语文”观念。
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材突破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卷以“二十四史”等传记类材料为主的格局,今年选择的材料为苏轼的《王定国诗集序》,是一篇语文性很强的典范文言文,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赞扬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文题具有包容度
从2004年我省自主命题以来,作文话题分别是“人文素养与发展”、“一枝一叶一世界”、“生有所息/生无所息”,其内涵均以人文理念为核心,分别向“社会”、“世
界”、“自我”三个维度延伸。今年作文的话题是“行走在消逝中”,这个话题既延续了近三年来作文题的核心内涵,进一步强调以反思视角涵盖上述三个维度,从而使我省作文命题的人文理念形成体系,具有理论化、系列化特征。
今年的作文题具有很强的包容度与开放性,提供给考生的话题语料,既优美典雅又引人深思,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学生既可以写情真意切的记叙文,也可以写富有哲理的议论文。当然当然,如果两方面结合夹叙夹议,则更可得兼收并取之效。
专家评析:命题关注中学生现状
湖州中学特级教师 羊 刚
诸暨市教研室特级教师 周红阳
杭州市第二中学特级教师 钱增兴
题量与去年持平。全卷除作文外,较难题目分值占三分之一左右,感觉整体难度会略低于去年。今年的命题,总体上延续了我省语文卷自主命题风格,又呈现出新亮点:即创新题型、强化赏析、关注“学习”和重视“真情”。
检测考生文化存储
初阅今年的试卷,觉得新鲜度明显增强,新鲜感主要源于两大方面。第一,选用新题型。如第24题要求根据寓言概括寓意,这种题型是我省自主命题后首次采用。第二,创设新题型。第5题以对联形式考查语言的得体,又蕴含了不少传统文化知识,如“花甲”、“古稀”、“桃李”等。第23题以写“稿件处理单”终审意见的形式考查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尤能见出创新的力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题型创新能服从于考查语文能力的实际需要,有助于体现高考对于日常教学的正确导向。如第17题考查文学常识,由去年的选择题改为改错题,不仅变换了形式,同时也适当加大了难度,有利于引导考生重视中外名著的阅读和知识积累。
强化文化赏析能力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试卷加入了文学鉴赏能力考查的分量,同时在考查形式上也作了新的尝试。
如第16题,考题要求赏析三篇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语言艺术”,设计成开放题型,倘考生着重就其中某一点加以赏析,不作全面铺陈,只要言之成理,也应该是符合答题要求的。因为赏析题本来就没有唯一答案,主要在于考查考生的鉴赏能力,这样设题尊重了考生的阅读个性。
试卷第二大题社科文阅读涉及的一些内容,跟高中语文教材《琵琶行》的有关诗句和《荷塘月色》的修辞知识直接关联,但又比课文有更高的阅读能力要求。再如三
首古典诗歌的选材,尽管体裁有别,时代不同,风格各异,但均以学生熟知的刘禹锡的《乌衣巷》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基点展开考查。
写作重在表达自我
今年的作文命题在保持我省自主命题以来重生活、重思辨、重理性等基础上,又有较大突破——首先是话题“行走在消逝中”婉约温情,言简意赅,将现实的鲜活性和历史的厚重感、哲学的深邃性和文学的诗意美,独特的个性体验和普遍的共性观照等融为一体,无疑给考生搭建了大显身手的宽广平台。
其次是特别强调落实“文中有我(人)”,要求考生充分体现自我。无论是在作文材料里还是在提示语中,都集中突出一个“你”字,如“你的童年”“你有何感想”“你自己或身边”“你的真情实感”“你的思想观点”等,这样的明确指向和反复提醒在高考命题中前所未有。故叙述自我体验,抒发自我情思,表达自我认识等,将成为今年写作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