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的著名藏书楼

天一阁藏书楼

浙江宁波的天一阁藏书楼,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它的第一代主人是范钦。

范钦,明浙江鄞县人,字尧卿、安卿,号东明。由随州知州升工部员外郎,忤总督工务武定侯郭勋,谪为袁州知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以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赣,次年升兵部右侍郎。辞归后建祖祠,筑天一阁藏书楼。范钦一生喜购求典籍,嗜好抄藏,到他八十三岁去世时,天一阁的藏书数量已达书七万卷。

历来藏书,最忌发霉、虫蛀、和火灾。其中以火灾最为可怕。一次,范钦发现古代碑帖《龙虎山天一池记》中引有汉代郑玄注《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句,便将藏书楼的原名宝书楼改为天一阁,并把阁前所凿水池称为天一池。

天一阁楼上不分间隔,以示“天一生水”之说;楼下分六间,以应“地六成水”之义,甚至连书橱的尺寸也合六一之数。

范钦一生爱书,他在临终前将家产分为两份。让两个儿子选。一份是天一阁及其藏书,一份是一万两银子。他的长子范大冲继承了天一阁及其藏书。

范钦死后,其后代尊奉他的:“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等遗训,定下许多规矩…..

天一阁虽历经几百年,但从未遭过火灾。然而却被人劫不浅。清乾隆皇再修《四库全书》时,借去不少书,但交还的寥寥无几。

1914年,“洋鬼子”勾结中国书商,雇用大盗,潜入天一阁十多天,‘按图索骥’,盗走珍贵书籍一千余种。

到解放时,天一阁只剩藏书一万三千卷。周总理在大军南下前,特别指示要保护天一阁。后经政府收回了流传在外的原藏古籍三千余卷,并对天一阁不断修缮,不断补充藏书,现已达三十万卷。

玉海楼

其意思是说:此处藏书“珍贵如玉,众多如海”

玉玲珑阁

康熙年间杭州著学者龚佳育之书阁。“玉玲珑”是龚家花园内的一块珍贵太湖石名。它是宋徽宗时征取浙江“花石纲”未及运走的遗物,爱石成癖的龚佳育把此石视为至宝,因此也成了他的藏书楼名。也可以说,他把书籍亦视如至宝。

欣托斋

它是杭州义井巷汪一之的书斋,斋内藏书答二十万多。其斋名取自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的诗句:“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皕宋楼

全称为“皕宋一廛”。它是清代藏书家陆心源的藏书楼名。

陆心源(1834—1894)清代浙江归安(今吴兴)人,字刚甫,(又作刚夫),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咸丰举人,藏书家。官历广东南韶兵备道,福建总办税厘通商善后诸局并海防事宜,署粮盐道。

其藏书处有三:一名皕宋楼,藏宋元刻本及名人手抄本;一名守先阁,藏明清刻本;一名十万卷楼,藏普通书。著述甚富,有《皕宋楼藏书志》、《十万卷楼丛书》、《金石学补录》、《穰梨馆过眼录》等,合署为《潜园总集》。

千元十驾室

清代藏书家黄丕烈的藏书室名。

黄丕烈(1763—1825),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字绍武,号荛圃,又号复翁。乾隆举人,官户部主事,喜藏书,搜购宋元本图书百余种,专藏一室,名为百宋一廛,并自作注释,说明版刻源流和收藏传授。勤于校勘,每得珍本,即作题跋,后人编集为《士礼居藏书题跋》。

由于其原藏书室名“百宋一廛”与乡里陆心源的藏书楼“皕宋一廛”他认为似乎稍逊一筹,于是便从藏书中筛选出一千种名贵的元代版本,专藏一室名曰:“千元十驾室”。

嘉业堂

嘉业堂在浙江湖州南浔,是近代藏书家刘承干的藏书室。刘承干是刘镛的孙子。其藏书中有宋、元、明的善本和孤本,藏书约一万三千册。

天一阁藏书楼

浙江宁波的天一阁藏书楼,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它的第一代主人是范钦。

范钦,明浙江鄞县人,字尧卿、安卿,号东明。由随州知州升工部员外郎,忤总督工务武定侯郭勋,谪为袁州知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以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赣,次年升兵部右侍郎。辞归后建祖祠,筑天一阁藏书楼。范钦一生喜购求典籍,嗜好抄藏,到他八十三岁去世时,天一阁的藏书数量已达书七万卷。

历来藏书,最忌发霉、虫蛀、和火灾。其中以火灾最为可怕。一次,范钦发现古代碑帖《龙虎山天一池记》中引有汉代郑玄注《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句,便将藏书楼的原名宝书楼改为天一阁,并把阁前所凿水池称为天一池。

天一阁楼上不分间隔,以示“天一生水”之说;楼下分六间,以应“地六成水”之义,甚至连书橱的尺寸也合六一之数。

范钦一生爱书,他在临终前将家产分为两份。让两个儿子选。一份是天一阁及其藏书,一份是一万两银子。他的长子范大冲继承了天一阁及其藏书。

范钦死后,其后代尊奉他的:“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等遗训,定下许多规矩…..

天一阁虽历经几百年,但从未遭过火灾。然而却被人劫不浅。清乾隆皇再修《四库全书》时,借去不少书,但交还的寥寥无几。

1914年,“洋鬼子”勾结中国书商,雇用大盗,潜入天一阁十多天,‘按图索骥’,盗走珍贵书籍一千余种。

到解放时,天一阁只剩藏书一万三千卷。周总理在大军南下前,特别指示要保护天一阁。后经政府收回了流传在外的原藏古籍三千余卷,并对天一阁不断修缮,不断补充藏书,现已达三十万卷。

玉海楼

其意思是说:此处藏书“珍贵如玉,众多如海”

玉玲珑阁

康熙年间杭州著学者龚佳育之书阁。“玉玲珑”是龚家花园内的一块珍贵太湖石名。它是宋徽宗时征取浙江“花石纲”未及运走的遗物,爱石成癖的龚佳育把此石视为至宝,因此也成了他的藏书楼名。也可以说,他把书籍亦视如至宝。

欣托斋

它是杭州义井巷汪一之的书斋,斋内藏书答二十万多。其斋名取自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的诗句:“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皕宋楼

全称为“皕宋一廛”。它是清代藏书家陆心源的藏书楼名。

陆心源(1834—1894)清代浙江归安(今吴兴)人,字刚甫,(又作刚夫),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咸丰举人,藏书家。官历广东南韶兵备道,福建总办税厘通商善后诸局并海防事宜,署粮盐道。

其藏书处有三:一名皕宋楼,藏宋元刻本及名人手抄本;一名守先阁,藏明清刻本;一名十万卷楼,藏普通书。著述甚富,有《皕宋楼藏书志》、《十万卷楼丛书》、《金石学补录》、《穰梨馆过眼录》等,合署为《潜园总集》。

千元十驾室

清代藏书家黄丕烈的藏书室名。

黄丕烈(1763—1825),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字绍武,号荛圃,又号复翁。乾隆举人,官户部主事,喜藏书,搜购宋元本图书百余种,专藏一室,名为百宋一廛,并自作注释,说明版刻源流和收藏传授。勤于校勘,每得珍本,即作题跋,后人编集为《士礼居藏书题跋》。

由于其原藏书室名“百宋一廛”与乡里陆心源的藏书楼“皕宋一廛”他认为似乎稍逊一筹,于是便从藏书中筛选出一千种名贵的元代版本,专藏一室名曰:“千元十驾室”。

嘉业堂

嘉业堂在浙江湖州南浔,是近代藏书家刘承干的藏书室。刘承干是刘镛的孙子。其藏书中有宋、元、明的善本和孤本,藏书约一万三千册。


相关内容

  • [中国著名藏书家与藏书楼]序言
  • 昨日天晴气佳,花好草安,得奉焦作范先生来函一通,催要为其新著所约之序.此文谊书缘也,于情于理,不可却之,遂欣然命笔,弁其简端. 顷检余五年前日记云:"昨晚有夜大课,七时半约来宁访藏书楼之河南焦作范凤书副研究馆员,由小江.小赵作陪,茶话于新杂志咖啡店.自雁斋携出复本<中国私家藏书史&g ...

  • 明清小说教案
  • 小说是个古老的名词,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历经唐传奇.宋元的话本小说,小说发展到明清时期,无论是从数量质量.题材形式.创作人数都达到了我国小说发展的顶峰,小说也日益成为我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 一. 简要概括古代小说发展的原因. (1)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中 ...

  • 浙江省传统建筑木构架研究_张玉瑜
  • HISTORY AND THEORY 浙江省传统建筑木构架研究 张玉瑜 摘要/ 在剖析浙江地区现存传统建筑实例的基础之上,尝试建立浙江传统建筑木构架区系表,对照阐释当时刊行全国的<营造法式>所载官式作法与浙江地方营造语汇的关联,探讨浙江6个地区传统建筑的特征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

  • 地域文化(本)形成性考核作业(二)
  • 地域文化(本)形成性考核作业(二) 一.判断题(根据题意判断正误,并在括号中打√或×,每小题2分,共20分) ①史书上常说的"陶朱公"就是范蠡.( √ ) ②鸦片战争后,浙江最早辟为通商口岸的城市是温州.(× ) ③龙游商帮就是指以衢州府龙游县为中心的衢商集团.( √ ) ④衢州 ...

  • 目录学书目
  • 『目录学』仓石武四郎著 1973,1979•东京 『中国目录学』清水茂著 1991•东京 『古典目录学浅说』来新夏著 1981•北京 『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著 1938,1981•台北 『目录学』姚名达著 1933,1971•台北 『中国目录学讲义』昌彼得编著 1973•台北 『中国目录学史论丛』王 ...

  • 龚自珍的败家儿子
  • 龚橙(1817-1870),原名公襄,字孝拱,又字昌匏,浙江杭州人,是清末著名诗人.大思想家龚自珍的长子.龚橙生于上海,少年时代随父宦游四海,常居北京.他自幼聪慧过人,能识满文和蒙古文,闲暇时常与京中一班公子哥弯弓射猎,演习武艺,练就了一身不错的马上功夫.当时的名士王韬盛赞龚橙"藏书极富, ...

  • 钱王和他的杰出后代
  • 钱王和他的杰出后代 2009-12-09 14:35:07 钱鏐49岁画像 钱基博与钱钟书 本刊记者 李宗陶 实习记者 马李灵珊 发自上海 唐宋之间,有过一个五代十国的奇局,历时56年.按照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的说法,叫做"群盗割据"时期.当时最苦最乱的,是五代更迭的中原地区,而在 ...

  • 线装的南浔
  • ①南浔是一册线装书,一页粉墙与黛瓦,一页廊棚与画舫,一页青石路与油纸伞,把人魂勾了去. ②已是深秋,早晨却雾霭沉沉.车在能见度不足百米的高速公路上向南浔飞驰. ③到南浔,天仍然阴着.跨过一座石桥,远远的,有婉转的歌声传来,直把人心唱颤了.心间那一丝残余的阴郁,都化为美的忧伤和忧伤的美.这,是我想要的 ...

  • 君到姑苏见--寻找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 编辑&文/彭治国 摄影/彭治国 部分图片提供/叶放 鸣谢/三智道商国学院 叶放 车前子 每个人去苏州都有他的理由.去看园林,去听昆曲,去会朋友,去花光身上的钞票,或者仅仅是随意地寻找一个生活在别处的理由. 苏州吸引我的,是这座城市和文人之间的关系.这个盛产文人又成就文人的地方,有着与别处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