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模拟测试题(2013.4)

初 三 语 文 模 拟 测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表述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7页,第二卷8至10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纸。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II卷,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上,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1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愧怍(zuî) 阻遏(è) 倒坍(tā) 苦心孤诣(yì) ....

B.什物(shí) 蓦然(mù) 蝉蜕(tuì) 蹑手蹑脚(shè) ....

C.祈祷(dǎo) 荫庇(bì) 庖代(páo) 锐不可当(dāng) ....

D.憔悴(cuì) 羸弱(yíng) 腆着(tiǎn) 忧心忡忡(zhōng) ....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瞭乱的弧线。

B.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C.从他语无轮次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

D.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气味,这里是香气的意思)。 (刘禹锡《陋室铭》) .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吴均《与朱元思书》) .

C.困于心衡(通“横”,梗塞,不顺)于虑而后作。 (孟子《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

D.夕日欲颓,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

4.下列短语结构形式相同的一组是( )

A.马上出发 渐渐消散 一片漆黑 香山红叶

B.工作紧张 精神抖擞 风俗习惯 理想崇高

C.倒在地上 连升三级 变化无穷 前程万里

D.震撼人心 发挥作用 易受阻碍 得心应手

5.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是( )

A.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B.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挚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忆江南》)

6.下列古诗没有写到“乡愁”的一项是( )

A.刘方平《月夜》 B.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C.崔颢《黄鹤楼》 D.王湾《次北固山下》

7.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的知识只需浅尝,有的知识只需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 ,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A.有的书只需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必须咀嚼揣摩

B.有的书必需咀嚼揣摩,有的书只需读其中一部分

C.有的书只需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知其中梗概

D.有的书只需知其中梗概,有的书需要钻研、咀嚼

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孔乙己》选自《呐喊》,是鲁迅最得意的小说之一。小说不仅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还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人们同情心的普遍缺失。

B.戏剧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的,并且要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

C.《曹刿论战》选自《战国策》,文章记录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D.夏洛克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早期作品《威尼斯商人》中的吝啬鬼形象, 他为人阴险、凶残、贪婪。

二、(8分,每小题2分)

阅读《社戏》中的节选文字,完成9—12题。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2)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3)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

(4)“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5)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个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

大捧。

„„

(6)“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7)“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8)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9.结合上下文,对第(3)段中的“自失”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失去控制,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被歌声所陶醉的情景。

B.无法控制自己,表现出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

C.(听得出神)忘了自己,写出了社戏在“我”心中的无穷魅力。

D.失去自我,表现出社戏对于童年的“我”诱惑力极大。

10.下列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双喜是一个智慧、勇敢、细心周到又顽皮未脱的乡村少年,小伙伴的领袖,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

B.“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塑造了一个大方、无私、热情好客的农家少年——阿发的形象。

C. 作者通过作品,向读者展示了自己童年时天真活泼,聪明听话,不识水性,急切好奇,尊重老人,向往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性格特点。

D.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比如:他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后来他又亲自送豆„„

11.对语段中景物描写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了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画面。

B.运用白描手法,勾画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语言简洁干净,极具感染力。

C.景物描写为下文重点呈现精彩的社戏作了很好的铺垫。

D.语段分别从嗅觉、触觉、视觉等感官来表现大自然的美丽,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12.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小说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也曲折地表达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小说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小说展示了一副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

D.这篇小说中将“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故事情节作为重点进行了详尽的描述,生动感人。

三、(10分,每小题2分)

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的节选文字,完成13—17题。

(1)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2)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3)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4)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5)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6)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7)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8)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琳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9)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10)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11)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12)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13)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3.对第(3)段“小声说”“声音越来越大”所表达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始他作为一名进步知识分子,因不满于反动派的统治,只在昆明青年中宣传民主。

B.后来他逐渐成为一名民主战士,在全国范围宣传动员革命,争取民主,反对独裁。

C.面对敌人的卑鄙行径,闻一多越讲越气愤,慷慨激昂,声调自然也越来越高。

D.小声到大声,实际上是闻一多从学者向战士的转化,反映了他思想的转变过程。

14.下列句子最能体现第(5)段中“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一项是( )

A.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B.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C.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D.我们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15.对第(13)自然段“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一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结全文 B.是对闻一多先生人格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C.深化主题 D.两句分别照应学者和民主战士两重身份

16.下列事例不能充分论证“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言’与‘行’高度一致”一句的是( )

A.起草政治传单 B.群众大会演说

C.参加游行示威 D.研究古代典籍

1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夹叙夹议是本文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B.文章选事典型,结构严谨,简洁明了,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C.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所表现出来的“说”和“做”是一致的。

D.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诗一般的语言,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四、(8分,每小题2分)

阅读《谈生命》,完成18—21题。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的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的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的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的流着,低低的吟唱着,轻轻的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的望见了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啊!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阴,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他叶子,由浓绿到绯红,秋阳下他又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

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18.对本段的写作意图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阐述生命的内涵并指出应该如何对待生命。

B.阐明生命发展过程中快乐与痛苦相生相成。

C.解释生命是什么并说明生命的历程是怎样的。

D.要求人们珍惜并感谢充满了快乐与痛苦的生命。

19.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可以理解为:生命本身不会永远阳光坦途、畅达顺利,常常伴随坎坷痛苦,而这也是茫茫宇宙生命的共性。

B.“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句话揭示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

C.“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可以理解为:生命是一种过程,生生息息是自然规律,显示了作者“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D.“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中“云翳”喻指众多成功的业绩;“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当回忆一生的成就时既幸福又欣慰的情景。

20.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技巧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结构严谨,开合自如,行文上非常注意前后照应,如结尾一段中说“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就与第一段对江流入海过程的叙写完全照应。

B.全文用比喻的手法揭示了生命由成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C.“一江春水”与“一棵小树”的关系是互为补充,前者显示了人生历程中的丰富多彩;后者则着重表现了生命的奋斗不息。

D.“是什么” 是下定义,“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更加具有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

21. 下列描述与文章主旨相符的一句是( )

A.生命如云翳,有时云卷云舒,装点晴空,有时春风化雨,滋润万物,有时凝聚成雪,漫天飞舞,生命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披上了太阳的七彩羽衣。

B.生命如火。火在舞蹈,那扭动、变形的舞姿是火的生命张力的表达。燃体在火的舞蹈中发出毕毕剥剥的吟唱,燃体不尽、火的舞蹈不停。

C.生命就是朝着阳光、顽强不屈、勇敢面对,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D.生命是鸟巢里一声稚嫩的叫唤,生命是一个跌倒的身影,生命是一对翱翔于蓝天的翅膀。

五、(8分,每小题2分)

阅读《岳阳楼记》中的节选文字,完成22—25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

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2.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认为物质丰富就高兴,不认为个人有所失就悲伤。

B.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C.不把事物好当作高兴的事,不把个人不顺利当作悲哀的事。

D.不因为物质丰富而高兴,不因为个人不顺就悲哀。

23.下面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迁客骚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个人的遭遇和外物的触发。

B.文中表现“迁客骚人”的“悲”的句子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的句子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C.“古仁人之心 ”最为直接具体的体现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从《岳阳楼记》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只有具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4.下面语句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衔远山,吞长江”一句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方法,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活灵活现,动感十足。

B.“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中“怒”以对偶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

C.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把一动一静的光影状态写的很细腻逼真,读来美不胜收。

D.“微斯人,吾谁与归?”运用反问的形式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5.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选文第一段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壮阔、浩渺的特点。

B.选文第二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阴晦萧索,给读者的感觉是悲凉低沉;而第三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晴朗明丽,给读者感觉是喜悦昂扬。

C.选文第四段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既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又表达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D.选文先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领起下文,然后卒章显志,提出“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看法,最后指出两句中的“异”大致相同。

第Ⅱ卷(表述题 共7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3页,用黑色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纸上。

2.在答题纸上严禁使用修正液或修正带纠错。

六、(14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6—28题。

苻融验走

前秦苻融,为冀州牧。有老姥于路遇劫,喝贼,路人为逐擒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盖辨诬之术,唯博闻、深察,不可欺惑,乃能精焉。苻融验走而得其实,可谓察之深而辨之明矣。

【注释】①苻(fú):姓。②冀州牧:冀州的最高官员。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路人为逐擒之 逐: .

(2)莫知其孰是 孰: .

(3)可二人并走 并: .

(4)既而还入 既而: ..

27.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汝真贼也,何诬人乎!

(2)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3)盖辨诬之术,唯博闻、深察,不可欺惑,乃能精焉。

28.苻融运用了什么办法来断此案?他的断案给你什么启示?(4分)

七、(16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9—32题。

(1)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迷人的风采。

(2)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于是,便有人用“引吭高歌”来描述其情状。歌声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形容赞美这嘹亮的歌声。“响遏行云”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秦青为师学习歌唱。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老师知其想法,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满怀惜别之情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

(3)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

个成语。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4)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说的是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她的歌声哀婉悦耳,使人们张大嘴,听得出神。直到韩娥走了很久时间,听者的嘴巴还未闭上。她那优美的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古人唱歌还十分讲究节拍韵律。“一板一眼”这条成语即是。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5)从成语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这便是“移宫换羽”和“引商刻羽”两成语播出的音响。“移宫换羽”的意思是先唱原宫调,后再转换唱羽调,相当于现在的“1”大调转为“6”小调,这显然是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演唱需有一定的音乐造诣。而且,从这些文献中,还知道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两大流派。当时楚国的歌曲中有两首很有名气,那就是《阳春》和《白雪》。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涤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均属于较高级的音乐。于是,便产生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两个成语,后泛指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6)古人不但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成语“高山流水”(见于《列子•汤问》)记载此事,传为美谈: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善于弹琴。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相貌平常。伯牙未加理会,又弹一曲,意境表现流水。曲音未绝,来人朗声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十分吃惊,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叫钟子期。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知音”。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几千年前,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弹《高山流水》,而《高山流水》并没有因伯牙不弹而失去知音,它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珍品。

(7)古人还悟出了音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歌声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成语“四面楚歌”的声波将真情传递:楚汉相争时,楚军被围垓下。一天夜里,项羽听到汉军中的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觉得楚地全被汉军占领,十分惊恐。“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它为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8)从摘引的部分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可以知晓古人与音乐的美丽传说,证实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29.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请你给文章拟定一个合适的题目。(4分)

30.开头第(1)段中写到“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请阅读全文回答:你从成语中飞扬的歌声里听到“祖国民族音乐”哪些迷人的风采?(4分)

31.第(5)段“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这句话中的“相传”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32.文中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其中多处引用典故,试举一例,简述其作用。(4分)

八、(40分)

33. 作文。

请以“豁然开朗”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提示:“豁然开朗”出自《桃花源记》,现在常常用来比喻突然领悟、明

白了一个道理。

要求:(1)文中不能出现与考生本人有关的校名和姓名,若不可避免,请用代号表示,如“A学校”、“ B老师”、“ C同学”等。

(2)不得使用试卷中的阅读材料。

初三语文模拟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1.C 2.D 3. A 4.A 5.D 6.A 7.C 8.C

二、9.C 10.C 11. C 12. B

三、13.C 14.D 15.D 16.D 17.C

四、18.C 19.D 20.A 21.A

五、22.B 23.C 24.A 25.D

六、26.逐:追逐 孰:谁,哪一个 并:一起 既而:过了一会儿

27. ①你是真正的贼,为什么要诬赖好人呢!

②原来这是因为贼如果擅长奔跑,必定不会被人抓住,所以知道不擅长跑的人是贼。

③大概辨明诬陷的方法,只有见闻广博,观察深刻,不被欺惑,才能够精通。

28. 断案方法:苻融通过检验赛跑(验走)的方法查清了事实。

启示:平时要对生活有深切的观察和思考;要见闻广博,观察深刻;生活中要做深厚的积累。

[参考译文]:前秦的苻融任冀州牧时,有个老妇人在路上遇到了劫盗,大声呼喊捉贼。一个过路人追上去,抓住了贼,可是贼却反诬过路人是贼。当时天色已经昏黑,无法辨认他们谁是贼,只好一并送到官府。苻融见了,笑着说:“这是容易查清的。可以让他们二人赛跑,先跑出凤阳门的就不是贼。”一会儿,两人跑完了回来,苻融严厉地对后跑出凤阳门的人说:“你是真正的贼,为什么要诬赖好人呢!”贼于是服罪。原来这是因为贼如果善于奔跑,决不会被人抓住,故而知道不善跑的人是贼。

大概辨明诬陷的方法,只有见闻广博,观察深刻,不被欺惑,才能够精通。苻融检验赛跑而查清了事实,可以说是观察深刻,辨析明白了。

七、29.说明对象成语里有很多形容唱歌的词汇(点明说明对象2分)。 如,“成语里的歌声” (简洁、扣题2分)。

30、古人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1分)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1分)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1分)结构复杂,音域宽广,唱中还要变调;(1分)有着演奏技艺和欣赏水平;音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1分)(能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1、不能去掉,(1分)“相传”,是根据传说的意思,(1分)在文中说明了《阳春》和《白雪》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这一结论,是根据传说得来的,不是有确定的依据和考证的,(1分)用这个词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严密性。(1分)

32、答案示例1:文章第2段,运用了薛谭拜师学唱歌的典故,(2分)具体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因古人唱歌嗓门大,有响遏行云的特点,所以有“引吭高歌”这一成语,(1分)这样用典很有说服力,还增加文章文化内涵。(1分)

答案示例2:文章第6段,运用了“俞伯牙摔琴谢钟子期这一知音”的典故(2分),具体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因为古人对音乐有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所以有“高山流水”这一成语,(1分)这样用典很有说服力,还增加文章文化内涵。(1分)

八、作文 (略)

11

初 三 语 文 模 拟 测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表述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7页,第二卷8至10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纸。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II卷,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上,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1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愧怍(zuî) 阻遏(è) 倒坍(tā) 苦心孤诣(yì) ....

B.什物(shí) 蓦然(mù) 蝉蜕(tuì) 蹑手蹑脚(shè) ....

C.祈祷(dǎo) 荫庇(bì) 庖代(páo) 锐不可当(dāng) ....

D.憔悴(cuì) 羸弱(yíng) 腆着(tiǎn) 忧心忡忡(zhōng) ....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瞭乱的弧线。

B.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C.从他语无轮次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

D.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气味,这里是香气的意思)。 (刘禹锡《陋室铭》) .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吴均《与朱元思书》) .

C.困于心衡(通“横”,梗塞,不顺)于虑而后作。 (孟子《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

D.夕日欲颓,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

4.下列短语结构形式相同的一组是( )

A.马上出发 渐渐消散 一片漆黑 香山红叶

B.工作紧张 精神抖擞 风俗习惯 理想崇高

C.倒在地上 连升三级 变化无穷 前程万里

D.震撼人心 发挥作用 易受阻碍 得心应手

5.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是( )

A.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B.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挚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忆江南》)

6.下列古诗没有写到“乡愁”的一项是( )

A.刘方平《月夜》 B.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C.崔颢《黄鹤楼》 D.王湾《次北固山下》

7.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的知识只需浅尝,有的知识只需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 ,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A.有的书只需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必须咀嚼揣摩

B.有的书必需咀嚼揣摩,有的书只需读其中一部分

C.有的书只需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知其中梗概

D.有的书只需知其中梗概,有的书需要钻研、咀嚼

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孔乙己》选自《呐喊》,是鲁迅最得意的小说之一。小说不仅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还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人们同情心的普遍缺失。

B.戏剧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的,并且要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

C.《曹刿论战》选自《战国策》,文章记录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D.夏洛克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早期作品《威尼斯商人》中的吝啬鬼形象, 他为人阴险、凶残、贪婪。

二、(8分,每小题2分)

阅读《社戏》中的节选文字,完成9—12题。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2)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3)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

(4)“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5)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个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

大捧。

„„

(6)“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7)“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8)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9.结合上下文,对第(3)段中的“自失”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失去控制,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被歌声所陶醉的情景。

B.无法控制自己,表现出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

C.(听得出神)忘了自己,写出了社戏在“我”心中的无穷魅力。

D.失去自我,表现出社戏对于童年的“我”诱惑力极大。

10.下列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双喜是一个智慧、勇敢、细心周到又顽皮未脱的乡村少年,小伙伴的领袖,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

B.“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塑造了一个大方、无私、热情好客的农家少年——阿发的形象。

C. 作者通过作品,向读者展示了自己童年时天真活泼,聪明听话,不识水性,急切好奇,尊重老人,向往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性格特点。

D.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比如:他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后来他又亲自送豆„„

11.对语段中景物描写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了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画面。

B.运用白描手法,勾画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语言简洁干净,极具感染力。

C.景物描写为下文重点呈现精彩的社戏作了很好的铺垫。

D.语段分别从嗅觉、触觉、视觉等感官来表现大自然的美丽,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12.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小说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也曲折地表达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小说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小说展示了一副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

D.这篇小说中将“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故事情节作为重点进行了详尽的描述,生动感人。

三、(10分,每小题2分)

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的节选文字,完成13—17题。

(1)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2)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3)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4)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5)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6)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7)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8)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琳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9)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10)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11)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12)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13)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3.对第(3)段“小声说”“声音越来越大”所表达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始他作为一名进步知识分子,因不满于反动派的统治,只在昆明青年中宣传民主。

B.后来他逐渐成为一名民主战士,在全国范围宣传动员革命,争取民主,反对独裁。

C.面对敌人的卑鄙行径,闻一多越讲越气愤,慷慨激昂,声调自然也越来越高。

D.小声到大声,实际上是闻一多从学者向战士的转化,反映了他思想的转变过程。

14.下列句子最能体现第(5)段中“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一项是( )

A.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B.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C.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D.我们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15.对第(13)自然段“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一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结全文 B.是对闻一多先生人格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C.深化主题 D.两句分别照应学者和民主战士两重身份

16.下列事例不能充分论证“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言’与‘行’高度一致”一句的是( )

A.起草政治传单 B.群众大会演说

C.参加游行示威 D.研究古代典籍

1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夹叙夹议是本文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B.文章选事典型,结构严谨,简洁明了,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C.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所表现出来的“说”和“做”是一致的。

D.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诗一般的语言,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四、(8分,每小题2分)

阅读《谈生命》,完成18—21题。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的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的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的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的流着,低低的吟唱着,轻轻的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的望见了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啊!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阴,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他叶子,由浓绿到绯红,秋阳下他又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

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18.对本段的写作意图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阐述生命的内涵并指出应该如何对待生命。

B.阐明生命发展过程中快乐与痛苦相生相成。

C.解释生命是什么并说明生命的历程是怎样的。

D.要求人们珍惜并感谢充满了快乐与痛苦的生命。

19.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可以理解为:生命本身不会永远阳光坦途、畅达顺利,常常伴随坎坷痛苦,而这也是茫茫宇宙生命的共性。

B.“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句话揭示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

C.“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可以理解为:生命是一种过程,生生息息是自然规律,显示了作者“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D.“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中“云翳”喻指众多成功的业绩;“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当回忆一生的成就时既幸福又欣慰的情景。

20.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技巧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结构严谨,开合自如,行文上非常注意前后照应,如结尾一段中说“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就与第一段对江流入海过程的叙写完全照应。

B.全文用比喻的手法揭示了生命由成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C.“一江春水”与“一棵小树”的关系是互为补充,前者显示了人生历程中的丰富多彩;后者则着重表现了生命的奋斗不息。

D.“是什么” 是下定义,“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更加具有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

21. 下列描述与文章主旨相符的一句是( )

A.生命如云翳,有时云卷云舒,装点晴空,有时春风化雨,滋润万物,有时凝聚成雪,漫天飞舞,生命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披上了太阳的七彩羽衣。

B.生命如火。火在舞蹈,那扭动、变形的舞姿是火的生命张力的表达。燃体在火的舞蹈中发出毕毕剥剥的吟唱,燃体不尽、火的舞蹈不停。

C.生命就是朝着阳光、顽强不屈、勇敢面对,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D.生命是鸟巢里一声稚嫩的叫唤,生命是一个跌倒的身影,生命是一对翱翔于蓝天的翅膀。

五、(8分,每小题2分)

阅读《岳阳楼记》中的节选文字,完成22—25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

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2.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认为物质丰富就高兴,不认为个人有所失就悲伤。

B.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C.不把事物好当作高兴的事,不把个人不顺利当作悲哀的事。

D.不因为物质丰富而高兴,不因为个人不顺就悲哀。

23.下面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迁客骚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个人的遭遇和外物的触发。

B.文中表现“迁客骚人”的“悲”的句子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的句子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C.“古仁人之心 ”最为直接具体的体现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从《岳阳楼记》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只有具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4.下面语句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衔远山,吞长江”一句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方法,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活灵活现,动感十足。

B.“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中“怒”以对偶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

C.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把一动一静的光影状态写的很细腻逼真,读来美不胜收。

D.“微斯人,吾谁与归?”运用反问的形式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5.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选文第一段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壮阔、浩渺的特点。

B.选文第二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阴晦萧索,给读者的感觉是悲凉低沉;而第三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晴朗明丽,给读者感觉是喜悦昂扬。

C.选文第四段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既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又表达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D.选文先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领起下文,然后卒章显志,提出“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看法,最后指出两句中的“异”大致相同。

第Ⅱ卷(表述题 共7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3页,用黑色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纸上。

2.在答题纸上严禁使用修正液或修正带纠错。

六、(14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6—28题。

苻融验走

前秦苻融,为冀州牧。有老姥于路遇劫,喝贼,路人为逐擒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盖辨诬之术,唯博闻、深察,不可欺惑,乃能精焉。苻融验走而得其实,可谓察之深而辨之明矣。

【注释】①苻(fú):姓。②冀州牧:冀州的最高官员。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路人为逐擒之 逐: .

(2)莫知其孰是 孰: .

(3)可二人并走 并: .

(4)既而还入 既而: ..

27.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汝真贼也,何诬人乎!

(2)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3)盖辨诬之术,唯博闻、深察,不可欺惑,乃能精焉。

28.苻融运用了什么办法来断此案?他的断案给你什么启示?(4分)

七、(16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9—32题。

(1)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迷人的风采。

(2)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于是,便有人用“引吭高歌”来描述其情状。歌声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形容赞美这嘹亮的歌声。“响遏行云”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秦青为师学习歌唱。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老师知其想法,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满怀惜别之情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

(3)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

个成语。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4)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说的是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她的歌声哀婉悦耳,使人们张大嘴,听得出神。直到韩娥走了很久时间,听者的嘴巴还未闭上。她那优美的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古人唱歌还十分讲究节拍韵律。“一板一眼”这条成语即是。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5)从成语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这便是“移宫换羽”和“引商刻羽”两成语播出的音响。“移宫换羽”的意思是先唱原宫调,后再转换唱羽调,相当于现在的“1”大调转为“6”小调,这显然是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演唱需有一定的音乐造诣。而且,从这些文献中,还知道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两大流派。当时楚国的歌曲中有两首很有名气,那就是《阳春》和《白雪》。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涤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均属于较高级的音乐。于是,便产生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两个成语,后泛指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6)古人不但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成语“高山流水”(见于《列子•汤问》)记载此事,传为美谈: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善于弹琴。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相貌平常。伯牙未加理会,又弹一曲,意境表现流水。曲音未绝,来人朗声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十分吃惊,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叫钟子期。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知音”。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几千年前,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弹《高山流水》,而《高山流水》并没有因伯牙不弹而失去知音,它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珍品。

(7)古人还悟出了音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歌声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成语“四面楚歌”的声波将真情传递:楚汉相争时,楚军被围垓下。一天夜里,项羽听到汉军中的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觉得楚地全被汉军占领,十分惊恐。“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它为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8)从摘引的部分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可以知晓古人与音乐的美丽传说,证实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29.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请你给文章拟定一个合适的题目。(4分)

30.开头第(1)段中写到“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请阅读全文回答:你从成语中飞扬的歌声里听到“祖国民族音乐”哪些迷人的风采?(4分)

31.第(5)段“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这句话中的“相传”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32.文中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其中多处引用典故,试举一例,简述其作用。(4分)

八、(40分)

33. 作文。

请以“豁然开朗”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提示:“豁然开朗”出自《桃花源记》,现在常常用来比喻突然领悟、明

白了一个道理。

要求:(1)文中不能出现与考生本人有关的校名和姓名,若不可避免,请用代号表示,如“A学校”、“ B老师”、“ C同学”等。

(2)不得使用试卷中的阅读材料。

初三语文模拟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1.C 2.D 3. A 4.A 5.D 6.A 7.C 8.C

二、9.C 10.C 11. C 12. B

三、13.C 14.D 15.D 16.D 17.C

四、18.C 19.D 20.A 21.A

五、22.B 23.C 24.A 25.D

六、26.逐:追逐 孰:谁,哪一个 并:一起 既而:过了一会儿

27. ①你是真正的贼,为什么要诬赖好人呢!

②原来这是因为贼如果擅长奔跑,必定不会被人抓住,所以知道不擅长跑的人是贼。

③大概辨明诬陷的方法,只有见闻广博,观察深刻,不被欺惑,才能够精通。

28. 断案方法:苻融通过检验赛跑(验走)的方法查清了事实。

启示:平时要对生活有深切的观察和思考;要见闻广博,观察深刻;生活中要做深厚的积累。

[参考译文]:前秦的苻融任冀州牧时,有个老妇人在路上遇到了劫盗,大声呼喊捉贼。一个过路人追上去,抓住了贼,可是贼却反诬过路人是贼。当时天色已经昏黑,无法辨认他们谁是贼,只好一并送到官府。苻融见了,笑着说:“这是容易查清的。可以让他们二人赛跑,先跑出凤阳门的就不是贼。”一会儿,两人跑完了回来,苻融严厉地对后跑出凤阳门的人说:“你是真正的贼,为什么要诬赖好人呢!”贼于是服罪。原来这是因为贼如果善于奔跑,决不会被人抓住,故而知道不善跑的人是贼。

大概辨明诬陷的方法,只有见闻广博,观察深刻,不被欺惑,才能够精通。苻融检验赛跑而查清了事实,可以说是观察深刻,辨析明白了。

七、29.说明对象成语里有很多形容唱歌的词汇(点明说明对象2分)。 如,“成语里的歌声” (简洁、扣题2分)。

30、古人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1分)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1分)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1分)结构复杂,音域宽广,唱中还要变调;(1分)有着演奏技艺和欣赏水平;音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1分)(能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1、不能去掉,(1分)“相传”,是根据传说的意思,(1分)在文中说明了《阳春》和《白雪》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这一结论,是根据传说得来的,不是有确定的依据和考证的,(1分)用这个词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严密性。(1分)

32、答案示例1:文章第2段,运用了薛谭拜师学唱歌的典故,(2分)具体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因古人唱歌嗓门大,有响遏行云的特点,所以有“引吭高歌”这一成语,(1分)这样用典很有说服力,还增加文章文化内涵。(1分)

答案示例2:文章第6段,运用了“俞伯牙摔琴谢钟子期这一知音”的典故(2分),具体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因为古人对音乐有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所以有“高山流水”这一成语,(1分)这样用典很有说服力,还增加文章文化内涵。(1分)

八、作文 (略)

11


相关内容

  • 初三下学期教学计划
  • 还有一个学期的时间就要中考了,这个学期很关键,既要考虑到继续提升,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问题,所以,制定好教学计划是必须的.下面是YJBYS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三下学期教学计划,欢迎阅读. 教学计划一:初三下学期英语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的指导思想: 九年级下学期这一阶段的复习工作十分关键.面对着升学的压 ...

  • 初三语文中考总复习计划
  • 初三语文中考总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标和近年来中考语文的命题思路.题型设置的要求,在总复习阶段,要有全局思想,要提高语文学科的复习效率,必须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恰当的复习方法,真正做到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加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实际 ...

  • 如何应用初三语文复习阶段的重要性
  • 如何应用初三语文复习阶段的重要性 作者:王妍青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4期 摘要:如何应用初三语文复习阶段的重要性:西宁市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新的课程对初三复习课提出教学与教师符合教学实际要求教学,尤其是通过总结几年的初三语文教学工作,本人认为初三的语文 ...

  • 上海控江中学初三语文4月模拟测试题
  • 上海控江中学初三语文4月模拟测试题 一.文言文(39分) (―) 默写(15分) 1. 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沧海>) 2. 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钱塘湖春行>) 3. ...

  • 中考冲刺学习方法集锦
  • 中考冲刺学习方法我用一套六轮中考复习法来帮你.这个计划是很全的,要尽可能跟上学校老 师的教学思路.也可以自己设计复习进度,时间可以根据自己调整.第一轮:各学科各单元的基础知识复习:(时间:一至一个半 1 月 15 日-2 月 15 日前) 1.把课本从头到尾认真的看一遍(我把它叫做沙场点兵) . 把 ...

  • 初三冲刺学习方法
  • 初三冲刺学习方法 教导副校长:乜朝义 在这一个月里,全面细致时间不够了,在原有复习的的基础上,我用一套中考复习法来帮你.这个计划是很全的,要尽可能跟上学校老师的教学思路.也可以自己设计复习进度,时间可以根据自己调整. 第一:各学科各单元的基础知识复习: 1.把课本从头到尾认真的看一遍(我把它叫做沙场 ...

  • 2013中考语文复习计划
  • 中考语文复习计划(2013 3) 学校:双桥中学 教师:张燕 许洪丽 学生现状分析 升入初三后,大部分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完成学习任务,但还有小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随着初三中考任务的加重,原来基础差的学生知识接受能力明显跟不上,再加之学习能力本来有限,整体上感觉复习会很吃力.好在,他们现在有明 ...

  • 初三数学圆知识点专题训练:圆的切线与垂径定理
  • 全国站 中考报考 中考备考 知识点库 试题大全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英语 重点高中 中考大事记 展开 中考报考 中考资讯中考政策中考体育中考分数线2016中考中考报名中招计划中考查分志愿填报教育动态中考大事记 中考备考 中考复习: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 中考真题:数学语文英 ...

  • 初中三年级备考会议发言稿
  •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又到了一年一度初三备战中考的时候了,很荣幸和大家一起面对2011年的中考。近几年我们学校在中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此,我谈谈我们迎考复习策略的制定与落实中的一些做法,抛砖引玉,与大家交流互补,迎战中考。   复习是每一届初三的必修课。扎实有效的复习是取得中考胜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