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小抄式1-5章

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学校教育?

答: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仅指学校教育。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答:学校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学校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中介。

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从教育者的角度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并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的过程。

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答: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历史上出现过3种典型的学制,即:19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双轨制学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的单轨制学制,20世纪上半叶在前苏联出现的分支制学制。

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朝终身教育转变)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答:分为古

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偏向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现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与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答:(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改革的趋势。

答:(二战以后)(1)教育终身化;(2)教育全民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多元化;(5)教育现代化。

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

答:我国古代孔子,其教育思想有:“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并提出以下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战国后期出现的世界第一本教育问题专注《学记》其重要思想有: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尊道等。 古希腊:苏格拉底教学法,又称“产婆术”—育等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古罗马,昆体良 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特点进行教育,重视教师的作用,著作有: 《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作及其主要贡献。

答: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于1632年发表了《大教学论》。主要贡献有(1)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2)提出了“泛智”的思想,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3)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4)提出来学年制思想,并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卢梭在代表作《爱弥儿》中,提出来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和绅士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1835年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第一个提出了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把教育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把教育学教育学的基础。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认为教学是手段,教育是目的,二者是统一的。是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传统教育的代表。

杜威,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他的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形成了以“儿童中心、互动中心、生活中心”的教学思想。对20世纪的教育和教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义教育学的诞生及发展。

答:1939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该书系统地总结了前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基本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把教育学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四个部分,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学的发展情况。答:

(一)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二)将于理论异彩纷呈

育理论有哪些?其代表任务和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代表作《教育过程》,强调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出了早期学习和发现学习; 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代表作《教学与发展》,以一般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了“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和“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在《给老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中,系统论述了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第2章 教育与社

会的发展

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关系。

答: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而教育可以再生产劳动力,可以再生产科学知识,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内容;教育可以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为政治培养专门的人才,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还可以加速民主进程。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另外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对教育的影响。

答: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对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及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由化提供了平台。首先信息技术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个别需求,其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第三,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的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人力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泉源;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属于人它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促进生产期重要作用。通过对教育资本储蓄量的分析,推算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贡献率为33%。

文化的特殊关系。

答: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方式影响着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而又强大而影响作用。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表现为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这时,它就成为文化本身。

化?学校文化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答:校园文化由美

国学者华勒提出,是在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它是一种组织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规范功能。

样形成的?

答:(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和改造的过程;(2),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是一个良好行为改造和积累的过程。

对独立性。 答: 一,

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2)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3)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4)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 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1)任何教育都有历史继承性;(2)教育要注意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传统。 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1)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答: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者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1)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2)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4)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

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答:(1)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2)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3)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4)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5)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6)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10,什么是教育现

代化?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包括:(1)教育观念现代化、(2)教育目标现代化、(3)教育内容现代化、 (4)教育方法、手段现代化(5)教师队伍现代化(6)教育管理现代化、(7)教育设备现代化、(8)教育制度现代化。

第3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及对教育的要求。

答:1),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是指,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人的社会性是指,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科学地进行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2),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人的受动性是指,人的生存和发展既要受自身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又要受到社会环境的限制;人的能动性是指,人能够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发展自己。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是科学教育观的依据。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客体,更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客体;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人存在于人类一般之中,贯穿于一切历史阶段之中,是人根本有别于动物的特性。个性是指个人所具备有的属性或特征的总和,它表示的是某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这个观点要求,一方面要坚持统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是指个体从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连续的、渐进的量的变化,又有质的飞跃;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增长和单纯的量变,而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从旧的质变到新的质变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心理的发展。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的发展,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

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答: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由一个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变的过程。它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的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表现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在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它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它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者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能到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与速度的不同.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发展。

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1),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英国的高尔登、美国的霍尔。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典型言论是: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2),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美国的华生、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典型言论: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一个由我支配的环境,我可以保证,无论儿童的祖先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任何一种人,或者是政治家、军人、律师,亦或乞丐、盗贼。 3),二因素论。 代表人物:美国的吴伟士、德国的施太伦。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施太伦曾假设遗传是长,环境是宽,发展就是长乘宽。

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主要

有: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

传素质在人的身

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遗传素质是通过

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肌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遗传素质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遗传素质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而改变。

如何理解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口的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等生产方式等。其中主要是生产方式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2),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

展的作用及其表现。

答: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把改造过的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以系统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主要表现在: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答:(1)学

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答:少年期指12、13岁至15、16岁,是人生过程中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至18、19岁,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基本完成。“未来”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概念。这个时期是人生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的阶段,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

的个体发展任务。

答:给少年独立的要求

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在认识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情谊方面: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的个体发展任务。

答:高中阶段的中学期间学习任务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负有重要的责任。紧张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使学生学会对今后人生道路作出正确自主选择的重要条件。为此,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这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 从认识方面看,高中生可能出现两类极端问题:一类是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另一类是心理失衡,在认识上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在价值观上,青年也存在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

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期,学校教育要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远大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人个抱负的现实道路。

第4章 教育目的

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二者的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方针包含着教育目的。但二者角度不同,方针是从政策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其实现,教育目的主要从学术的层面来表述教育的理想。

的作用。

答: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它通过发回以下作用来实现: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确立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是什么?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一种是个体本位论,代表人物有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等,他们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美的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的目的应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目的的科学依据。

答:科学的依据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首先,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的要求;其次,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主要内容包括:(1)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肉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的人;(2)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唯一方法。

目的的表述的演变。

答:1957年 毛

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 《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78年 《宪法》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所谓人才是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应该有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2002年 江泽民 十六大报告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答:(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和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分别是什么?

答:初中的培养目标:(1)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社会公德;(3)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5)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6)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7)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高中的培养目标:(1)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热爱社会主义国家,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志向和愿望;(3)具有民主和法制意识,遵守国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4)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5)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6)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的构成及其关系。

答: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各“育”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依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灵魂和统帅,为人的发展提供方向;

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的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支持; 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的作用,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美育使学生在求真、向善、趋美的过程中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

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它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作用。其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它是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10,什么是素质教

育?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

答: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基本内涵是: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中的地位。

答: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哪些误区?

答:(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这是错误的。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得到与潜能相一致的发展。(二)素质教育就是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这是错误的。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 (三)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者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 这是错误的。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

苦学习,因为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四)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这是错误的。这是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因为学生是主体和客体统一的人,因而是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的人;素质教育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因为学生具有了和教师平等的独立人格。 (五)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这是错误的。这是对素质教育的形式化理解。素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在新形势下的体现,它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六)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这是错误的。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的手段之一。 (七)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这是错误的。这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素质,升学率知识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其次,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不会影响升学率,因为素质教育强调科学的学习、刻苦地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

教育?

答:(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1)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2)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即人才观、教育质量观、师生观)。人才是“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劳动者,是具有开创性、全面发展与个性健康发展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教育质量包括:教育工作的质量、学生发展水平或状态的质量。素质教育倡导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2)加大教育督导力度;(3)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4)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三)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1)改革内部管理体制;(2)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3)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第5章 教师和学

的性质

答:1),教师职业是一门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法规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使之成为社会的一员。主要通过以下工作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搞好教学工作;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教师的首要工作是教学,首要任务是教学任务。

用。

答: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3,教师的一般角

色有哪些?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有哪些角色?

答:教师的一般角色 1),传道者;2),授业、解惑者;3),榜样;4),管理者;5),朋友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动特点。

答:1),复杂性和创造性; 它是由教师劳动象的特殊性决定的,它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并能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

2),示范性;它是由教师的职业责任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它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特别注意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和榜样。 3),系统性 它是由教育的系统性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的,它要求教师具有合作意识,并且发挥主导作用。

素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1)依法执教、严谨治教(2)敬岗爱业、廉洁从教 2),热爱学生 (1)全面关心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严格要求学生(4)理解和信任学生(5)解放和放飞学生

3),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1)善于与同事合作(2)善于与社会和家长合作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1)加强修炼(2)言行一致

师应当具备哪些专业知识素养?

答:(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2)精深的学科知识 (3)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

些专业能力素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 (2)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3)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 (4)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 (5)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6)较高的教育机智 (7)教育科研能力

么样的个性素养?

答: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诸如热情乐观、有责任心、仁慈友善、耐心周到、幽默风趣、善于交际、乐于助人、团结合作、公平客观等良好的个人品质。

化的条件有哪些?

答:(一)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和保障 1),加强教师教育,包括:(1)建立一体化和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2)要改革教师教育课程 2),制定法律法规 3),提供经济保障 (二)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1),善于学习2),恒宇研究3),勤于反

思4),勇于实践 本质属性。

答:(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求的人

1),学生是人(1)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 体(2)学生是具有思

想感情的个体(3)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2),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需求的人1)学生是发展中的

(3)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二)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学习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习的特殊性。

答:(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3) 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主体,青少年儿童主要享受哪些合法权利?我国学生的权利主要由哪些法律文件确定的?

答:1),受教育权。 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学习权、公正评价权。2),人身权。它是公民权利中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包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 宪法》、《婚姻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对青少年享有的权利做了规定。

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主要有儿童权益最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人身权,学校和教师应履行的职责是什么?

答:(1)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2)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3)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4)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5)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6)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不受侵犯。

15,学生作为法律

的主题主要应尽哪些方面的义务?

答:《教育法》中规定的学生应尽的义务有遵守法律、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女的特点。(二)消

极因素:(1)自我中心;(2)依赖性强;(3)心理承受能力差;(4)娇气十足。

答:(一)积极因素:高;(2)进取心较强;(3)关系:(1)师生关系求知欲强,兴趣广泛;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4)思想活跃;

-人”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心论和儿童中心人格感化的社会互助论。

关系;(2)教师对学答:教师中心论:赫尔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巴特;观点:学生的成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长完全依仗教师对于现在思想和人格上。

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儿童中心论:杜威;观点: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儿童转。两者不足:教师中心论仅仅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实践中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以致难以到达预期的效果。儿童中心论则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对象这一基本事实,结果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生的关系。

答:(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2)真正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三)社

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学校教育?

答: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仅指学校教育。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答:学校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学校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中介。

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从教育者的角度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并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的过程。

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答: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历史上出现过3种典型的学制,即:19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双轨制学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的单轨制学制,20世纪上半叶在前苏联出现的分支制学制。

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朝终身教育转变)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答:分为古

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偏向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现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与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答:(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改革的趋势。

答:(二战以后)(1)教育终身化;(2)教育全民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多元化;(5)教育现代化。

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

答:我国古代孔子,其教育思想有:“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并提出以下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战国后期出现的世界第一本教育问题专注《学记》其重要思想有: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尊道等。 古希腊:苏格拉底教学法,又称“产婆术”—育等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古罗马,昆体良 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特点进行教育,重视教师的作用,著作有: 《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作及其主要贡献。

答: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于1632年发表了《大教学论》。主要贡献有(1)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2)提出了“泛智”的思想,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3)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4)提出来学年制思想,并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卢梭在代表作《爱弥儿》中,提出来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和绅士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1835年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第一个提出了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把教育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把教育学教育学的基础。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认为教学是手段,教育是目的,二者是统一的。是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传统教育的代表。

杜威,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他的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形成了以“儿童中心、互动中心、生活中心”的教学思想。对20世纪的教育和教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义教育学的诞生及发展。

答:1939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该书系统地总结了前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基本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把教育学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四个部分,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学的发展情况。答:

(一)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二)将于理论异彩纷呈

育理论有哪些?其代表任务和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代表作《教育过程》,强调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出了早期学习和发现学习; 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代表作《教学与发展》,以一般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了“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和“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在《给老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中,系统论述了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第2章 教育与社

会的发展

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关系。

答: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而教育可以再生产劳动力,可以再生产科学知识,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内容;教育可以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为政治培养专门的人才,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还可以加速民主进程。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另外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对教育的影响。

答: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对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及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由化提供了平台。首先信息技术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个别需求,其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第三,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的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人力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泉源;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属于人它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促进生产期重要作用。通过对教育资本储蓄量的分析,推算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贡献率为33%。

文化的特殊关系。

答: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方式影响着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而又强大而影响作用。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表现为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这时,它就成为文化本身。

化?学校文化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答:校园文化由美

国学者华勒提出,是在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它是一种组织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规范功能。

样形成的?

答:(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和改造的过程;(2),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是一个良好行为改造和积累的过程。

对独立性。 答: 一,

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2)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3)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4)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 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1)任何教育都有历史继承性;(2)教育要注意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传统。 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1)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答: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者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1)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2)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4)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

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答:(1)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2)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3)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4)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5)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6)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10,什么是教育现

代化?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包括:(1)教育观念现代化、(2)教育目标现代化、(3)教育内容现代化、 (4)教育方法、手段现代化(5)教师队伍现代化(6)教育管理现代化、(7)教育设备现代化、(8)教育制度现代化。

第3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及对教育的要求。

答:1),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是指,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人的社会性是指,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科学地进行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2),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人的受动性是指,人的生存和发展既要受自身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又要受到社会环境的限制;人的能动性是指,人能够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发展自己。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是科学教育观的依据。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客体,更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客体;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人存在于人类一般之中,贯穿于一切历史阶段之中,是人根本有别于动物的特性。个性是指个人所具备有的属性或特征的总和,它表示的是某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这个观点要求,一方面要坚持统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是指个体从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连续的、渐进的量的变化,又有质的飞跃;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增长和单纯的量变,而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从旧的质变到新的质变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心理的发展。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的发展,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

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答: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由一个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变的过程。它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的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表现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在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它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它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者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能到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与速度的不同.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发展。

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1),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英国的高尔登、美国的霍尔。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典型言论是: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2),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美国的华生、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典型言论: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一个由我支配的环境,我可以保证,无论儿童的祖先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任何一种人,或者是政治家、军人、律师,亦或乞丐、盗贼。 3),二因素论。 代表人物:美国的吴伟士、德国的施太伦。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施太伦曾假设遗传是长,环境是宽,发展就是长乘宽。

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主要

有: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

传素质在人的身

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遗传素质是通过

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肌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遗传素质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遗传素质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而改变。

如何理解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口的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等生产方式等。其中主要是生产方式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2),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

展的作用及其表现。

答: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把改造过的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以系统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主要表现在: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答:(1)学

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答:少年期指12、13岁至15、16岁,是人生过程中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至18、19岁,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基本完成。“未来”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概念。这个时期是人生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的阶段,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

的个体发展任务。

答:给少年独立的要求

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在认识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情谊方面: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的个体发展任务。

答:高中阶段的中学期间学习任务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负有重要的责任。紧张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使学生学会对今后人生道路作出正确自主选择的重要条件。为此,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这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 从认识方面看,高中生可能出现两类极端问题:一类是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另一类是心理失衡,在认识上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在价值观上,青年也存在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

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期,学校教育要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远大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人个抱负的现实道路。

第4章 教育目的

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二者的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方针包含着教育目的。但二者角度不同,方针是从政策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其实现,教育目的主要从学术的层面来表述教育的理想。

的作用。

答: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它通过发回以下作用来实现: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确立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是什么?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一种是个体本位论,代表人物有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等,他们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美的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的目的应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目的的科学依据。

答:科学的依据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首先,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的要求;其次,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主要内容包括:(1)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肉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的人;(2)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唯一方法。

目的的表述的演变。

答:1957年 毛

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 《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78年 《宪法》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所谓人才是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应该有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2002年 江泽民 十六大报告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答:(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和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分别是什么?

答:初中的培养目标:(1)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社会公德;(3)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5)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6)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7)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高中的培养目标:(1)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热爱社会主义国家,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志向和愿望;(3)具有民主和法制意识,遵守国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4)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5)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6)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的构成及其关系。

答: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各“育”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依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灵魂和统帅,为人的发展提供方向;

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的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支持; 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的作用,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美育使学生在求真、向善、趋美的过程中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

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它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作用。其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它是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10,什么是素质教

育?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

答: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基本内涵是: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中的地位。

答: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哪些误区?

答:(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这是错误的。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得到与潜能相一致的发展。(二)素质教育就是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这是错误的。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 (三)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者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 这是错误的。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

苦学习,因为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四)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这是错误的。这是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因为学生是主体和客体统一的人,因而是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的人;素质教育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因为学生具有了和教师平等的独立人格。 (五)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这是错误的。这是对素质教育的形式化理解。素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在新形势下的体现,它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六)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这是错误的。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的手段之一。 (七)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这是错误的。这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素质,升学率知识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其次,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不会影响升学率,因为素质教育强调科学的学习、刻苦地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

教育?

答:(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1)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2)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即人才观、教育质量观、师生观)。人才是“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劳动者,是具有开创性、全面发展与个性健康发展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教育质量包括:教育工作的质量、学生发展水平或状态的质量。素质教育倡导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2)加大教育督导力度;(3)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4)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三)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1)改革内部管理体制;(2)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3)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第5章 教师和学

的性质

答:1),教师职业是一门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法规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使之成为社会的一员。主要通过以下工作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搞好教学工作;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教师的首要工作是教学,首要任务是教学任务。

用。

答: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3,教师的一般角

色有哪些?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有哪些角色?

答:教师的一般角色 1),传道者;2),授业、解惑者;3),榜样;4),管理者;5),朋友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动特点。

答:1),复杂性和创造性; 它是由教师劳动象的特殊性决定的,它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并能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

2),示范性;它是由教师的职业责任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它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特别注意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和榜样。 3),系统性 它是由教育的系统性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的,它要求教师具有合作意识,并且发挥主导作用。

素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1)依法执教、严谨治教(2)敬岗爱业、廉洁从教 2),热爱学生 (1)全面关心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严格要求学生(4)理解和信任学生(5)解放和放飞学生

3),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1)善于与同事合作(2)善于与社会和家长合作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1)加强修炼(2)言行一致

师应当具备哪些专业知识素养?

答:(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2)精深的学科知识 (3)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

些专业能力素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 (2)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3)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 (4)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 (5)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6)较高的教育机智 (7)教育科研能力

么样的个性素养?

答: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诸如热情乐观、有责任心、仁慈友善、耐心周到、幽默风趣、善于交际、乐于助人、团结合作、公平客观等良好的个人品质。

化的条件有哪些?

答:(一)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和保障 1),加强教师教育,包括:(1)建立一体化和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2)要改革教师教育课程 2),制定法律法规 3),提供经济保障 (二)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1),善于学习2),恒宇研究3),勤于反

思4),勇于实践 本质属性。

答:(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求的人

1),学生是人(1)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 体(2)学生是具有思

想感情的个体(3)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2),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需求的人1)学生是发展中的

(3)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二)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学习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习的特殊性。

答:(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3) 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主体,青少年儿童主要享受哪些合法权利?我国学生的权利主要由哪些法律文件确定的?

答:1),受教育权。 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学习权、公正评价权。2),人身权。它是公民权利中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包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 宪法》、《婚姻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对青少年享有的权利做了规定。

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主要有儿童权益最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人身权,学校和教师应履行的职责是什么?

答:(1)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2)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3)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4)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5)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6)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不受侵犯。

15,学生作为法律

的主题主要应尽哪些方面的义务?

答:《教育法》中规定的学生应尽的义务有遵守法律、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女的特点。(二)消

极因素:(1)自我中心;(2)依赖性强;(3)心理承受能力差;(4)娇气十足。

答:(一)积极因素:高;(2)进取心较强;(3)关系:(1)师生关系求知欲强,兴趣广泛;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4)思想活跃;

-人”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心论和儿童中心人格感化的社会互助论。

关系;(2)教师对学答:教师中心论:赫尔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巴特;观点:学生的成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长完全依仗教师对于现在思想和人格上。

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儿童中心论:杜威;观点: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儿童转。两者不足:教师中心论仅仅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实践中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以致难以到达预期的效果。儿童中心论则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对象这一基本事实,结果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生的关系。

答:(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2)真正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三)社


相关内容

  • 2012教师资格证公告
  • 山东省教育厅 关于2012年面向社会开展教师资格考试 及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通知 鲁教师字[2012]8号 各市教育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和<山东省实施细则>( ...

  • 滨城区教育局
  • 滨城区教育局 关于做好2009年面向社会人员认定 中小学教师资格工作的通知 区直各学校.各乡镇办教委: 根据<山东省〈实施教师资格条例〉细则>和<滨州市关于做好2009年面向社会人员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安排的通知>等有关文件规定,现就2009年面向社会人员认定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 ...

  • 2013年山东省教师资格认定注册实施方案
  • 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 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为确保我省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家和我省教育规划纲要.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行办法>(教师厅„2011‟3号)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教师„2013‟9号)精神,结合我省 ...

  • 山东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
  • 山东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 关于2009年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补修培训工作安排的通知 山东教师资格函(2009)2号 各市教育局,各认定机构: 2009年山东省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下简称"两课")补修培训工作由山东省教育厅委托山东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组 ...

  • 2010年山东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试题
  • 2010年山东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试题.txt永远像孩子一样好奇,像年轻人一样改变,像中年人一样耐心,像老年人一样睿智.我的腰闪了,惹祸的不是青春,而是压力......当女人不再痴缠,不再耍赖,不再喜怒无常,也就不再爱了. 本文由兠兠斐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 ...

  • 潍坊市2016年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有关事宜解答
  • 潍坊市2016年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有关事宜解答 1.如何获得潍坊市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信息? 我市根据省教育厅的统一安排,及时.准确地在潍坊市教育局官方网站(http://www.wfjyxxg.com/)主页发布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体检.认定等公告,请及时关注.自2016年起,我省中小学教师资 ...

  • 泰安市职称聘任
  • 泰安市关于认真做好2008年全市中专和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工作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泰安高新区.泰山景区社会事业局,市直有关学校(单位): 为认真做好今年全市中专和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工作,根据省教育厅和市人事局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教师队伍实际,经市人事局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评聘工作的 ...

  • 山东省2017年小学教师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真题
  • 山东省2017年小学教师教师资格证考试<综 合素质>真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 ...

  • 山东师范大学文件
  • 山东师范大学文件 山东师大校字„2012‟145号 山东师范大学关于2012年度 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实施意见 校内各单位: 根据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以下简称人社厅)<关于做好2012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工作的意见>(鲁人社发„2012‟46号)和山东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 ...

  • 山东省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报考时间
  • 山东省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报考时间 我是山东的.2016年7月拿到了中职美术资格证,中职美术笔试三科和高中美术都是一样的,下半年考高中美术之前的三科成绩可以免考吗?还是只能用综合素质和教育知识? 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笔试成绩在2年有效期内,就可以直接报考面试,不用再考笔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