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战略困境:历史.现实与未来

  摘要 海洋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曾深得“渔盐之利”与“舟楫之便”,但近现代以来却饱受海洋之屈辱,陷于战略困境与尴尬境地。导致我国海洋困境的原因复杂,其中,恶劣的地缘政治环境是其客观原因,海洋与海权意识淡薄是其主观原因。欲突破此困境,需要培育海洋意识,制定海洋大战略,大力加强海权建设,充分认识“得海洋者兴,失海洋者衰”之道理。  关键词 海洋战略困境 历史回顾 未来应对  海洋覆盖着地球70%左右的面积,蕴藏着地球至少65%以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在可预见的将来最重要的能源与矿产的来源。从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来看,海洋至关重要,可以说,“得海洋者兴,失海洋者衰”。中国虽是一个海陆交汇的大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6000多个岛屿,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长期以来陆权比较强势,海权相对弱势。从战略视角来看,中国海洋战略一直处于比较被动的困境。因此,中国人对海洋的感情非常复杂,既爱又恨。从历史来看,海洋曾经带给中国人财富和荣耀,也给中国人带来灾难和屈辱,而从现实与未来来看,则充满了机遇与挑战。  搁浅的巨龙:历史视角  中国以龙自诩,中国人以龙的传人自称,龙本应属于海洋,但却搁浅于黄土高坡。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也曾拥有成为海洋大国的诸多文化基因。且不论史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约公元前5000年)中就有先人航海的遗迹;也不说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殷商文化遗存中就有马来半岛的海贝、象牙、鲸鱼骨等;春秋战国时期吴国与齐国之间爆发的海战,就比西方海权史中著名的古希腊与波斯的萨拉米斯海战早若干年;秦汉时期就开始的“海上丝绸之路”,西至印度、斯里兰卡,东到朝鲜、日本,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唐、宋时期泉州、广州、宁波等港口远洋商船云集,贸易商人富甲一方,同时也为唐、宋王朝贡献了巨额赋税;明初的郑和曾率60多条军舰、300条商船,约25000多人的庞大船队一路西行,播撒中国皇帝的浩荡皇恩。这样的航海规模即使在今天也令人乍舌,比西方地理大发现早了近半个世纪。《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航海图集,郑和船队所采用的“罗盘定向”和“牵星过洋”等航海技术,开创了人类航海史上天文导航之先河。  然而,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中国辉煌的航海文明基因却遭到了陆权文化的粗暴摧残而中道夭折。以明、清两朝的“海禁”为代表的闭关锁国政策,彻底绑缚住了中华巨龙,使之陷于搁浅的困境,拱手把广阔的海洋让予了西方列强,而全然不知自身已陷于危险的境地。就在东方的中华巨龙开始搁浅之时,西方世界却借助海洋开始迅速崛起。可以说,纵观近代以来西方崛起的进程,实际上就是借助海洋、发挥海权效应的进程。从15世纪西方航海大发现开始,靠着一艘艘满载着金银、香料的帆船,葡萄牙、西班牙一度称雄世界。继之而起的是“海上马车夫”——荷兰,凭借类似“东印度公司”这样的经济军事复合体,以海洋为舞台,以“商舰”(武装的商船)为载体,把17世纪变成了“荷兰世纪”。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更是凭借其世界第一的海军实力,海外贸易到哪里,海军就到哪里,拥有了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成为所谓的“日不落帝国”,称霸世界长达两个世纪。同样,我们的东邻日本,也是在近代摆脱“海禁”的枷锁后,依赖海洋快速崛起。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即位,发布《御笔书》,宣称要以武力来“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①,制定了优先发展海军的战略。1872年设立海军节,1874年出兵台湾,1879年吞并琉球国,1894年击败中国北洋水师,1904年击败俄国海军,终以海洋之利跻身西方列强之列。  闭关锁国300年,中国人对海洋生疏了,而凭借海洋之利兴起的西方,则开始叩击搁浅巨龙之国门。没有了海权的庇护,中国人原以为可作为御敌之天然长城的海洋,就成为了西方入侵中国的捷径。中国近代的耻辱史就是从海洋开始的,中国的国门也是从海洋方向被西方列强打开的。可以断言,近代中国的落后与长期忽视海洋有密切关系。冯友兰先生曾说过,西方文明属于海洋文明,海洋文明如同灵动的水,其流动性和多变性让西方显得生机勃勃,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中国文明则属于大陆文明,如同长寿的“仁者”,是一座沉稳的大山,尊重传统,但也易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因此,西方兴起了,东方落伍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近现代史就是一部西方的海洋文明不断扩张、最终统治世界的历史。  从自然地理条件来看,中国是一个海陆复合体国家,既有海洋性又有大陆性,但相对来说大陆性要更强一些,陆权在中国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从中国历史来看,多数情况是代表强大陆权的北方统一了南方,而少有代表海权的南方北上一统中国的情况出现。有人说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进程,就是代表大陆性(或陆权)的秦国征服了代表海洋性(海权)的齐国和楚国的过程,中国从此进入了以陆权为主导的时代。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就是强调御敌于陆界之外的重要陆权标志。实际上,今天的中国陆权思想依然占据很重要位置,例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周边邻国友好关系的建设,无论是“以邻为伴、与邻为善”,还是“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都非常重视我国陆上周边各国的关系,目前我国已基本上与周边陆上国家都建立了相应的战略伙伴关系(阿富汗是最近建立的一个);另外,“上合组织”也是当前中国陆权优先的一个体现。  尴尬的大国:现实维度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近代以来饱受海洋之苦的中国终于站起来了,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1971年获得联合国正式席位,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中国主权(包括海权)的普遍认可。60多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改变老旧中国的闭关锁国、忽视海洋的落后局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在海洋问题上,中国依然没能很好地摆脱战略困境,依然是一个尴尬的大国。这种尴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客观实力地位来看,中国应是一个海洋大国,但却是一个海权小国,对海洋问题发言权小,这与中国的大国地位严重不相称。二是海洋权益(含海洋国土)争端频发,任何国家似乎都敢欺负中国、挑衅中国,中国似乎总陷于被动应付、消极防御的状态。这种尴尬困境的形成,主要有外部客观方面的因素与内部主观方面的原因。

  摘要 海洋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曾深得“渔盐之利”与“舟楫之便”,但近现代以来却饱受海洋之屈辱,陷于战略困境与尴尬境地。导致我国海洋困境的原因复杂,其中,恶劣的地缘政治环境是其客观原因,海洋与海权意识淡薄是其主观原因。欲突破此困境,需要培育海洋意识,制定海洋大战略,大力加强海权建设,充分认识“得海洋者兴,失海洋者衰”之道理。  关键词 海洋战略困境 历史回顾 未来应对  海洋覆盖着地球70%左右的面积,蕴藏着地球至少65%以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在可预见的将来最重要的能源与矿产的来源。从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来看,海洋至关重要,可以说,“得海洋者兴,失海洋者衰”。中国虽是一个海陆交汇的大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6000多个岛屿,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长期以来陆权比较强势,海权相对弱势。从战略视角来看,中国海洋战略一直处于比较被动的困境。因此,中国人对海洋的感情非常复杂,既爱又恨。从历史来看,海洋曾经带给中国人财富和荣耀,也给中国人带来灾难和屈辱,而从现实与未来来看,则充满了机遇与挑战。  搁浅的巨龙:历史视角  中国以龙自诩,中国人以龙的传人自称,龙本应属于海洋,但却搁浅于黄土高坡。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也曾拥有成为海洋大国的诸多文化基因。且不论史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约公元前5000年)中就有先人航海的遗迹;也不说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殷商文化遗存中就有马来半岛的海贝、象牙、鲸鱼骨等;春秋战国时期吴国与齐国之间爆发的海战,就比西方海权史中著名的古希腊与波斯的萨拉米斯海战早若干年;秦汉时期就开始的“海上丝绸之路”,西至印度、斯里兰卡,东到朝鲜、日本,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唐、宋时期泉州、广州、宁波等港口远洋商船云集,贸易商人富甲一方,同时也为唐、宋王朝贡献了巨额赋税;明初的郑和曾率60多条军舰、300条商船,约25000多人的庞大船队一路西行,播撒中国皇帝的浩荡皇恩。这样的航海规模即使在今天也令人乍舌,比西方地理大发现早了近半个世纪。《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航海图集,郑和船队所采用的“罗盘定向”和“牵星过洋”等航海技术,开创了人类航海史上天文导航之先河。  然而,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中国辉煌的航海文明基因却遭到了陆权文化的粗暴摧残而中道夭折。以明、清两朝的“海禁”为代表的闭关锁国政策,彻底绑缚住了中华巨龙,使之陷于搁浅的困境,拱手把广阔的海洋让予了西方列强,而全然不知自身已陷于危险的境地。就在东方的中华巨龙开始搁浅之时,西方世界却借助海洋开始迅速崛起。可以说,纵观近代以来西方崛起的进程,实际上就是借助海洋、发挥海权效应的进程。从15世纪西方航海大发现开始,靠着一艘艘满载着金银、香料的帆船,葡萄牙、西班牙一度称雄世界。继之而起的是“海上马车夫”——荷兰,凭借类似“东印度公司”这样的经济军事复合体,以海洋为舞台,以“商舰”(武装的商船)为载体,把17世纪变成了“荷兰世纪”。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更是凭借其世界第一的海军实力,海外贸易到哪里,海军就到哪里,拥有了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成为所谓的“日不落帝国”,称霸世界长达两个世纪。同样,我们的东邻日本,也是在近代摆脱“海禁”的枷锁后,依赖海洋快速崛起。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即位,发布《御笔书》,宣称要以武力来“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①,制定了优先发展海军的战略。1872年设立海军节,1874年出兵台湾,1879年吞并琉球国,1894年击败中国北洋水师,1904年击败俄国海军,终以海洋之利跻身西方列强之列。  闭关锁国300年,中国人对海洋生疏了,而凭借海洋之利兴起的西方,则开始叩击搁浅巨龙之国门。没有了海权的庇护,中国人原以为可作为御敌之天然长城的海洋,就成为了西方入侵中国的捷径。中国近代的耻辱史就是从海洋开始的,中国的国门也是从海洋方向被西方列强打开的。可以断言,近代中国的落后与长期忽视海洋有密切关系。冯友兰先生曾说过,西方文明属于海洋文明,海洋文明如同灵动的水,其流动性和多变性让西方显得生机勃勃,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中国文明则属于大陆文明,如同长寿的“仁者”,是一座沉稳的大山,尊重传统,但也易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因此,西方兴起了,东方落伍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近现代史就是一部西方的海洋文明不断扩张、最终统治世界的历史。  从自然地理条件来看,中国是一个海陆复合体国家,既有海洋性又有大陆性,但相对来说大陆性要更强一些,陆权在中国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从中国历史来看,多数情况是代表强大陆权的北方统一了南方,而少有代表海权的南方北上一统中国的情况出现。有人说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进程,就是代表大陆性(或陆权)的秦国征服了代表海洋性(海权)的齐国和楚国的过程,中国从此进入了以陆权为主导的时代。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就是强调御敌于陆界之外的重要陆权标志。实际上,今天的中国陆权思想依然占据很重要位置,例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周边邻国友好关系的建设,无论是“以邻为伴、与邻为善”,还是“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都非常重视我国陆上周边各国的关系,目前我国已基本上与周边陆上国家都建立了相应的战略伙伴关系(阿富汗是最近建立的一个);另外,“上合组织”也是当前中国陆权优先的一个体现。  尴尬的大国:现实维度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近代以来饱受海洋之苦的中国终于站起来了,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1971年获得联合国正式席位,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中国主权(包括海权)的普遍认可。60多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改变老旧中国的闭关锁国、忽视海洋的落后局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在海洋问题上,中国依然没能很好地摆脱战略困境,依然是一个尴尬的大国。这种尴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客观实力地位来看,中国应是一个海洋大国,但却是一个海权小国,对海洋问题发言权小,这与中国的大国地位严重不相称。二是海洋权益(含海洋国土)争端频发,任何国家似乎都敢欺负中国、挑衅中国,中国似乎总陷于被动应付、消极防御的状态。这种尴尬困境的形成,主要有外部客观方面的因素与内部主观方面的原因。


相关内容

  • 海权论文资料
  • 您的位置: 首页 >> 时事报告 >> 理论前沿 海权与中国的发展 八年前,我从战争与文明的角度研究明代郑成功现象时发现,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陆权主义传统,很难适应以海洋贸易经济为基础的西方海权主义.当西方文明主导世界历史的潮流后,作为地中海文明的传统,海权对陆权的优势已经 ...

  • 海权与中国的发展
  • 倪乐雄:海权与中国的发展(转) --倪乐雄教授在上海海事大学的演讲 思想者小传 倪乐雄1956年12月生,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2000年度美国国务院新闻总署东北亚安全事务国际访问者.学术研究范围:战争与文化.东西方战争文化比较.第二次世界大战作战史.国际军事战略.国际政治.出版专著<帷幄 ...

  • 今日中国海洋困境的历史陈因
  • 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的战略,给在海洋事务上处于被动,为领海和岛礁之争,与东海.南海邻国闹得不可开交的中国蒙上了难以挥斥的阴影.在和平睦邻的诉求中,致力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以和平与发展为治国主题的中国,为什么在外交事务上,总是事与愿违,要么与世界主流社会背离,被孤立,处于尴尬的地位.如对科索沃.海湾战 ...

  • 战略转型期的中国外交战略规划
  • 作者:王帆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4年02期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国际格局处于转型期之中.伴随着国际格局的转型和自身实力的变化,中国外交也处于战略转型的进程中.那么,战略转型期的特点是什么?中国外交转型的战略目标.任务有什么变化?如何更好地规划转型期的中国外交战略?本文拟就上述问题作些初步 ...

  • 从大历史看中俄关系变数
  • 1900年,马汉在<亚洲问题>中这样写道:"就对中国发动侵略的可能性而言,近在咫尺的俄国远比任何海洋国家具有优势."这样充满敌意的预测,对今天的中国人未免隔膜太甚.然而,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在20世纪的100年里,中俄真正结成"牢不可破的同盟" ...

  • 新时期中美关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一稿
  • 形势与政策 Situation & Policy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安徽建筑大学思政部 2015年11月 新时期中美关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中美关系的国际地位 (一)从全球视角看中美双边关系 (二)国际性事务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引擎 (三)中美关系效力外延的问题 二.& ...

  • 中国崛起策二十七:海陆权双重特征的"天命大国"
  • 中国崛起策二十七:海陆权双重特征的"天命大国" 刘涛 [该文章阅读量:110次][字号:大 中 小] 一 "陆洋"文化 崛起策二十六提到了中国在欧亚大陆地缘政治上的双重特征,因此是具有"边缘--中心"身份的特殊欧亚大国,中心地带的中国西北边 ...

  • 2012最新形势与政策论文--简析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 简析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内容摘要:近期中国周边多个方向频繁出现异常情况,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增加新的变数,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究其原因,既有不利因素也有有利因素.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周边的整体安全环境可谓喜忧参半,总体上呈现"北稳"."西热"." ...

  • 中国南海问题论文(1)
  • 中国南海问题论文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实力.军事实力的快速增长,使得南海各国对中国的担忧日益增加,单凭南海各国的力量应经很难与中国进行抗衡.出于 各方面的考虑,在南海各国内部近年来也出现的要求南海问题国际化的呼声,个别国家如越南甚至采取了一些行动,如要求西方国家的石油公司到南海开采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