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不断地深入,许多教育者都意识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在不断地实践与尝试。小组合作时,同学们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观点不一,脸红耳赤,真是集思广益,好处多多。但笔者在听评课或自己实践时,确实也经常看见,活动时,有人滔滔不绝,而有人却呆若木鸡。或是你读你的,我想我的。为何同时合作学习,却有如此不同的景观呢?结合我三年中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及其反思,我想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 教师的观念有否真正更新?
教师有否真正地融入小组学习中,并和同学们一起体验小组学习的快乐?当你真的能与他们一起开心一起悲伤的时候,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了自己的活力。就象对新生儿,没有真诚的关爱和小心的呵护,小宝宝会健康成长吗?对待小组学习,教师观就应象对待新生儿一样。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引导者。试想如果连教师自己都认为小组合作只是一种形式或只认为它是学习的一种便利,缺少应有的期望和热情,那学生的新奇和热情还能持续多呢?我不由地想起了我小学的一位语文老师,没有她那满含期待、信任、自信的眼睛,我想我是不会喜欢学语文的。因此,小组合作能否有效、持续地发挥其作用,教师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是一个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二、小组搭配是精心安排还是放任自流?
小组搭配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小组作用是否良性地发挥。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小组搭配不妨分这样几步走:1、可以先是自然搭配,让小组自发地推举一位小组长。2、结合原因进行小组重组。实验一段时间后,小组搭配的许多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老师,他都不说","老师,他一直在玩","老师,他们在讲话"……等等。老师不应放任自流,也不应简单处理,最好是耐心询问产生问题的学生,可以单独谈心,可以温和劝说,结合原因进行小组重组,让优弱势趋向合理。3、让弱势转化为优势。小组重组中更重要的是要激发问题学生的自信心,给予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多创造机会让他表现,让弱势也转化为优势,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如果老师不断地发现弱势,不断地转化弱势,那么最后的局面必定是一派生机勃勃。当然这需要老师付出多么辛勤的努力。
三、 小组团体意识有多强?
组合成有生气的小组后,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激发小组的团体意识。一个有凝聚力的小组,它的意义是更大的。其中培养的不仅有合作精神,更有责任感和荣誉感。有了团体意识,反过来可以团结小组成员,小组每个成员能自觉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小组的团体意识是需要老师激发的。可以引入适当竞争。如建立评比制度,哪个小组发言的很精彩,就加星或加小花给予鼓励。当然这种奖励应是公平、民-主的,不是泛滥的,应是对使大家都心悦诚服的发言的肯定。使孩子们体会到奖励的珍贵,激励他们积极去争龋
四、 是随处小组合作,还是有机结合?
就象任何一个生命体,光有期待和愿望是不行的,它还需要供其生长发育必要的养分。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样。如果没有适合合作学习的环境、机会,它一样名存实亡。
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选择适宜的合作情境。新教材里就有许多可以发掘的情境。如:新教材第四册中《三个儿子》一课角色多可通过表演来学习,而表演又是一个很好的激发探究思维和合作的实际情境。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设计出谁来表演、怎么表演的方案。这一来极大地激发起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思维活跃的和不爱表现的孩子一样积极设计各种方案,最后,推出本组的方案参加全班交流。
但是我们也不能处处,什么问题都用小组合作解决,否则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适当地与独立思考、动手解决、老师或其他学生点拨等方式相结合,使学生时时有新鲜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再说事实上语文问题也不是都适合合作小组解决。比如:学习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时,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说说想法,各抒己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独立运用的能力。如果用合作来解决:一、浪费了大家的时间。二、浪费了大家的精力。
三、忽视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
独立学习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一个人能否良好地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否良好的独立学习的能力。试想一味地依赖、模仿,没有自己的主见、创新,社会的发展能将希望寄托在这样的人身上吗?因此,合作学习应和其他学习尤其独立学习有机地结合,在培养合作精神上又有自己独立思考。真正地做到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脸红耳赤,集思广益。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不断地深入,许多教育者都意识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在不断地实践与尝试。小组合作时,同学们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观点不一,脸红耳赤,真是集思广益,好处多多。但笔者在听评课或自己实践时,确实也经常看见,活动时,有人滔滔不绝,而有人却呆若木鸡。或是你读你的,我想我的。为何同时合作学习,却有如此不同的景观呢?结合我三年中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及其反思,我想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 教师的观念有否真正更新?
教师有否真正地融入小组学习中,并和同学们一起体验小组学习的快乐?当你真的能与他们一起开心一起悲伤的时候,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了自己的活力。就象对新生儿,没有真诚的关爱和小心的呵护,小宝宝会健康成长吗?对待小组学习,教师观就应象对待新生儿一样。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引导者。试想如果连教师自己都认为小组合作只是一种形式或只认为它是学习的一种便利,缺少应有的期望和热情,那学生的新奇和热情还能持续多呢?我不由地想起了我小学的一位语文老师,没有她那满含期待、信任、自信的眼睛,我想我是不会喜欢学语文的。因此,小组合作能否有效、持续地发挥其作用,教师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是一个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二、小组搭配是精心安排还是放任自流?
小组搭配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小组作用是否良性地发挥。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小组搭配不妨分这样几步走:1、可以先是自然搭配,让小组自发地推举一位小组长。2、结合原因进行小组重组。实验一段时间后,小组搭配的许多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老师,他都不说","老师,他一直在玩","老师,他们在讲话"……等等。老师不应放任自流,也不应简单处理,最好是耐心询问产生问题的学生,可以单独谈心,可以温和劝说,结合原因进行小组重组,让优弱势趋向合理。3、让弱势转化为优势。小组重组中更重要的是要激发问题学生的自信心,给予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多创造机会让他表现,让弱势也转化为优势,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如果老师不断地发现弱势,不断地转化弱势,那么最后的局面必定是一派生机勃勃。当然这需要老师付出多么辛勤的努力。
三、 小组团体意识有多强?
组合成有生气的小组后,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激发小组的团体意识。一个有凝聚力的小组,它的意义是更大的。其中培养的不仅有合作精神,更有责任感和荣誉感。有了团体意识,反过来可以团结小组成员,小组每个成员能自觉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小组的团体意识是需要老师激发的。可以引入适当竞争。如建立评比制度,哪个小组发言的很精彩,就加星或加小花给予鼓励。当然这种奖励应是公平、民-主的,不是泛滥的,应是对使大家都心悦诚服的发言的肯定。使孩子们体会到奖励的珍贵,激励他们积极去争龋
四、 是随处小组合作,还是有机结合?
就象任何一个生命体,光有期待和愿望是不行的,它还需要供其生长发育必要的养分。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样。如果没有适合合作学习的环境、机会,它一样名存实亡。
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选择适宜的合作情境。新教材里就有许多可以发掘的情境。如:新教材第四册中《三个儿子》一课角色多可通过表演来学习,而表演又是一个很好的激发探究思维和合作的实际情境。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设计出谁来表演、怎么表演的方案。这一来极大地激发起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思维活跃的和不爱表现的孩子一样积极设计各种方案,最后,推出本组的方案参加全班交流。
但是我们也不能处处,什么问题都用小组合作解决,否则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适当地与独立思考、动手解决、老师或其他学生点拨等方式相结合,使学生时时有新鲜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再说事实上语文问题也不是都适合合作小组解决。比如:学习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时,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说说想法,各抒己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独立运用的能力。如果用合作来解决:一、浪费了大家的时间。二、浪费了大家的精力。
三、忽视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
独立学习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一个人能否良好地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否良好的独立学习的能力。试想一味地依赖、模仿,没有自己的主见、创新,社会的发展能将希望寄托在这样的人身上吗?因此,合作学习应和其他学习尤其独立学习有机地结合,在培养合作精神上又有自己独立思考。真正地做到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脸红耳赤,集思广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