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课题组成员在惠阳区实验小学举行了课例展评活动。本次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体现了我区参与《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课题研究的学校通过两年的实验,对《课程标准》提出的“口语交际”这一新要求又有了深刻的了解,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本次课例展评活动给参与实验的学校及老师们提供了一次展示、交流、研讨的机会,让各课题组成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本次课例展评活动体现了以下的特点:
一、把握口语交际的三要素
口语交际是指以口头语言为载体而进行的交际双方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构成这一活动的主要是以下的三个要素:一是交际主体,指参与口语交际实践的人,包括听、说双方,而听、说双方也是不断变换的;二是交际载体,即人们说的话,简称话语;三是交际的环境,它包括说话的前言后语、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以及参与说话人的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等,简称为语境。从课例展评活动中可以看出,各课题组成员都能较好地把握口语交际的三要素,并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体现交际主体的互动性
《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 口语交际必须通过大量实践锻炼,才能内化为能力。它要求教师运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互动等多种形式,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在动态的交际中反复训练、体会、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从课例展评中我们不难看出,所有的展评课例都形成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局面,将实际生活中各自所遇到的情况展示出来,议一议、演一演、评一评,体现了交际主体的互动性。
三、展现口语交际的情境性
《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生动、逼真的情境展现,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本次课例展评正突现了这一特点。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拓展时空,再现多彩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触发他们的灵感,使他们有话可说,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正体验自己口语交际等各方面的能力。
不足的地方主要有:
一、忽视了学生的应对实践
口语交际应着重“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而应对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应对实践。再者,口语交际活动如果没有了“应对”,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际活动”,充其量只能算是“说话训练”。在几个课例中,老师对培养学生的“倾听”和“表达”能力是比较重视的,但对学生“应对”能力的培养却疏忽了,至少可以说,在操作上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很多情况下,老师没能适时引导学生建立交际关系,这样,自然就造成了“应对”的缺席。关于这个问题,希望老师们能进行深刻反思,课题组拟另行安排时间作专门探讨。
二、忽略了语言提升的层次性
口语交际就是凭借听、说进行交流、沟通,传递信息、联络感情、处理问题的。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过程中,应体现一个提升的过程,即由简单地说,到说得清楚、明白,再到有中心,有条理。反思本次的课例展评活动,教师在丰富与提升学生的交际语言这一方面有所忽略,学生表达中用词不当、出现病句、语句颠倒重复、语意不够顺畅等不够规范、不够准确、不够清楚、不够条理的地方,教师没能及时地、恰倒好处地给予点拨,未能较好地体现学生语言提升的层次性。
因此,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应该进一步明确,口语交际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水平,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防止只管说得热闹,不管语言质量、语言习惯的倾向。
6月17日,《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课题组成员在惠阳区实验小学举行了课例展评活动。本次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体现了我区参与《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课题研究的学校通过两年的实验,对《课程标准》提出的“口语交际”这一新要求又有了深刻的了解,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本次课例展评活动给参与实验的学校及老师们提供了一次展示、交流、研讨的机会,让各课题组成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本次课例展评活动体现了以下的特点:
一、把握口语交际的三要素
口语交际是指以口头语言为载体而进行的交际双方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构成这一活动的主要是以下的三个要素:一是交际主体,指参与口语交际实践的人,包括听、说双方,而听、说双方也是不断变换的;二是交际载体,即人们说的话,简称话语;三是交际的环境,它包括说话的前言后语、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以及参与说话人的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等,简称为语境。从课例展评活动中可以看出,各课题组成员都能较好地把握口语交际的三要素,并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体现交际主体的互动性
《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 口语交际必须通过大量实践锻炼,才能内化为能力。它要求教师运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互动等多种形式,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在动态的交际中反复训练、体会、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从课例展评中我们不难看出,所有的展评课例都形成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局面,将实际生活中各自所遇到的情况展示出来,议一议、演一演、评一评,体现了交际主体的互动性。
三、展现口语交际的情境性
《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生动、逼真的情境展现,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本次课例展评正突现了这一特点。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拓展时空,再现多彩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触发他们的灵感,使他们有话可说,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正体验自己口语交际等各方面的能力。
不足的地方主要有:
一、忽视了学生的应对实践
口语交际应着重“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而应对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应对实践。再者,口语交际活动如果没有了“应对”,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际活动”,充其量只能算是“说话训练”。在几个课例中,老师对培养学生的“倾听”和“表达”能力是比较重视的,但对学生“应对”能力的培养却疏忽了,至少可以说,在操作上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很多情况下,老师没能适时引导学生建立交际关系,这样,自然就造成了“应对”的缺席。关于这个问题,希望老师们能进行深刻反思,课题组拟另行安排时间作专门探讨。
二、忽略了语言提升的层次性
口语交际就是凭借听、说进行交流、沟通,传递信息、联络感情、处理问题的。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过程中,应体现一个提升的过程,即由简单地说,到说得清楚、明白,再到有中心,有条理。反思本次的课例展评活动,教师在丰富与提升学生的交际语言这一方面有所忽略,学生表达中用词不当、出现病句、语句颠倒重复、语意不够顺畅等不够规范、不够准确、不够清楚、不够条理的地方,教师没能及时地、恰倒好处地给予点拨,未能较好地体现学生语言提升的层次性。
因此,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应该进一步明确,口语交际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水平,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防止只管说得热闹,不管语言质量、语言习惯的倾向。